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点击:2189]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七集)  2011/2/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四十四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看起:
  「准义寂意,则不於心外取法,无一法当情者,名为少欲。」义寂大师的意思,少欲知足,这是法身菩萨,超越十法界了。这个说法意思就深,境界也高,凡夫、二乘、权教菩萨,也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不於心外取法,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一法当情,意思就是说,不为一切法所起心动念,这就是法身菩萨,用《华严经》的标准来看,最低都是初住菩萨,圆教初住。在中国大乘教里面,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少欲知足。当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前面我们提过,世尊十九岁离开家庭,七十九岁双树间圆寂,给我们所示现的少欲,确确实实无有一法当情,世出世间一切法全放下了。在一切法当中,什么叫无有一法当情?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不当情。起心动念已经动心,当情了,少分,虽然动情了,但是还不造业,这是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再有分别,那就是方便土,方便土就是十法界的四圣法界,他有造作,他有欲求。如果再有执著,情执很深,这是六道的,六道众生多欲。欲望发展到没有止境,那个果报在三途,肯定在阿鼻地狱。阿鼻地狱的罪受完,到饿鬼道、畜生道,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再得人身。
  再得人身,可怜!带著有恶道的习气,他很容易被外面境界诱惑,诱惑又造罪,造罪立刻又堕三途。《地藏经》上讲得很好,地藏菩萨好不容易教导这些恶道众生,他们听懂了、忏悔了,到人道来了,没有多久他又回去了,地狱里这些鬼王看到,「你怎么又来了?」我们很冷静的来观察体会这桩事情,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间三途多少次的像拉锯战一样,来来去去,一次减轻一点、一次减轻一点,到人间来遇到圣教,生欢喜心,真回头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了解一桩事实,遇到净宗法门不容易,遇到了真信、真愿,这一生就往生了。这个事情大难大难!《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话不容易。在这一生当中,他把世缘法缘全放下了,才能往生。如果不放下,还有贪恋,甚至於还有贪恋的习气在,贪恋是可以放下,习气难断!这个习气如果没有经教的基础,没有真正的智慧认知,很容易堕落。尤其今天这个时代,物质的诱惑,受想行的诱惑,阿赖耶的习气,妖魔鬼怪的诱惑。魔王波旬告诉我,电视、网路是他的道场,我们以前没想到过,这个东西多诱人!诱导你去干坏事,诱导你、满足你的名闻利养,满足你的五欲六尘,而实际上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这个事情很可怕!
  所以要常常想到,真的是每天晚课的时候做反省。早晚课这是早年时时刻刻提醒大家,早课是发愿,我们净宗课诵本,早课是念四十八愿,念四十八愿要愿我如阿弥陀佛,以真诚心发四十八愿度众生。晚课用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的内容是五戒十善,对照经文来检点,我今天一天有没有犯过失,佛教我做的有没有做到,佛劝导我不能做的我有没有遵守。这个早晚课做得真有功德,不是把经文念一遍给佛菩萨听,佛菩萨才不要听你这些东西。你真干,在佛菩萨面前忏悔,求佛菩萨给你作证,这个佛菩萨欢喜。总要记住,为一切众生、为正法久住就是真正为自己好,夹杂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那就是残害自己。灌顶大师在《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疏钞》,你们都看过,过去也讲过几遍,你看他末后讲的,念佛人一百种果报,前面几条就是讲的三恶道,第一条就是堕阿鼻地狱。为什么念佛念到阿鼻地狱?人家讲得很清楚,为五欲故念佛,堕阿鼻地狱。我们今天是不是为五欲?五欲是什么?为财色名食睡。你看大乘经里头讲了多少次,「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一条拉住你,你就得到地狱去。五条都具足,你还得了吗?你不到阿鼻地狱谁到阿鼻地狱!要认真反省。我没有做,没有做有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不行,你就在造业,有念头是意业,口里头说,说给别人听,那是造口业,再有行动,那你是身口意三业全了。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好像是正常的,错了,竞争争著到三途去,人天没有分,你何必干这个!为什么不在道业上竞争,为什么不在无上正等正觉上竞争?这是正面的。正面这是你的本分,夹杂著竞争这个念头对你都有伤害。不竞争,你早一点成佛;竞争的心,你成佛的时间可能退后,因为你还带著这个烦恼习气。
  知足就讲得更圆满,「体露真常」,这句话什么意思?中国大乘教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就这个意思,跟明心见性是一句话。体是性体,真常露出来了,真常要不露出来,惠能大师那五句话怎么会说得出来?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是正常;「本不生灭」,不生不灭是正常;「本自具足」是正常;「本无动摇」是正常;「能生万法」也是正常。真,不是假的;常,是永恒不变。「寂灭为乐」,这个乐不是喜乐的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是相对的,有苦有乐,这个乐没有相对的,因为它真常。寂灭是什么?彻底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放下了,苦因苦果都没有了,这叫乐。这个苦因苦果是讲十法界的,那我们知道寂灭乐在哪一个层次?在实报庄严土。我们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没有,释迦牟尼佛跟诸佛如来的方便有余土也没有,方便有余土是四圣法界,因为四圣法界里面的佛他无明没破,也就是说,起心动念没放下,所以这个乐他没有。起心动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他就超越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的初住菩萨,寂灭乐他证得,他有了。「如如不动」,性如其相,相如其性,事如理,理如事,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这叫知足;连知足的念都没有了,知足不知足这个念头都没有了。
  「於此少欲知足一句」,你看「具如是妙意,足证佛经语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可以浅说,可以深说,浅说,我们世间的境界;深说,法身菩萨的境界,这个意思深!有没有更深的?有,更深的可以讲到妙觉如来果位的境界;换句话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我们不懂不行,不懂你没法子修学,你没有办法提升你自己的境界。我们再回头用这两句话观察这个世间,现在这个社会,整个世界的社会,地球上这些人们、居民,我们其他的不谈,只谈人道,对於自己享受是不是都在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跟这两句话完全相反,他多欲,不知足。那怎么办?物质的资源有限,你这个心念愈不好,资源就愈缺乏。为什么?一切资源也是从心想生,我们心行不善,美好的资源全没有了。
  这桩事情,年轻的同学不知道,像我这样的年龄就非常清楚。我们小时候,二十岁之前,这记忆很清楚,我们吃的五谷杂粮它真有香味,吃的是蔬菜,蔬菜鲜!现在味道全没有了。小时候蒸一、二个香菇,那个味道几个房间都闻到,这么香!这么好。现在没味道,闻不到味道,吃到口里也不是味道,这味道到哪里去了?没有了。我就这个事情曾经问过方师母,方东美先生的夫人。那是老师过世了,我常常去看她老人家,送一点东西供养她,师母对我很好。有一天我突然提了这个问题,我说:师母,你回忆一下,你们从前吃的肉,跟现在吃的鸡肉、猪肉味道一样不一样?我说我出家了,很多年没有吃了,没有出家之前,学佛的时候我就选择素食了。我说:味道一样不一样?她想了五分钟,告诉我:不一样,以前那种味道没有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科学、物质天天在进步,我们饮食里那个精华、味道全失掉,并没有跟科学同样进步,没有了。现在提倡机械化的生产,还要改变它的基因,不但精华味道没有了,恐怕里面还带的有毒性东西。为什么?吃了长出奇奇怪怪的病,中国古人讲「病从口入」,病从哪里来的?饮食起居来的。我那个时候也劝方师母尽量选素食,素食健康。可是今天的素食跟四十年前不能比,四、五十年前的素食那真美,现在饮食是什么味道都没有了,原因在哪里?土壤被毒害了,长年用这些农药、化肥,土壤有毒了,它长出的东西能好吃吗?不用化肥,不用农药,长出来的东西味道也变了,跟从前不一样了。
  这个根源我们知道,人心变了。天地万物,佛说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念头不好、不善。这个团体,我们是不是以真诚心对每个人,看每一个人就像自己兄弟姐妹一样?现在兄弟姐妹都不团结,兄弟姐妹天天都打架,像兄弟姐妹也不行。尊敬别人像自己父母一样,对父母也不孝。古人这些话现在都用不上了,这个问题可大了。对自己呢?对自己也不好,说「爱人如己」,现在不爱自己,那怎么能爱人?爱自己的人一定修养自己的德行,爱自己。天天搞杀盗淫妄那是害自己,那不是爱自己。所以爱人者一定要先自爱,自己不能爱自己怎么能爱别人?所以今天的社会难!真的是佛菩萨、孔孟这些圣人来教都会感到为难,怎么教?没法子教了。人到没法子教了,佛菩萨来都没用,圣贤来也没有用,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灾难会现前,天翻地覆,整个人类毁灭,重新来过。
  於是我们了解这个大灾难是科学技术带来的,灾难没有现前,人不觉悟;灾难现前,明白了。科学技术把圣贤的文明毁灭,然后就把人类毁灭,把地球毁灭了。几个人觉悟,几个人真正回头?回头的人一定真干,读圣贤书,依教奉行。这是什么?这是自爱的表现,这是自救自度的表现。所以要觉悟才行,不觉悟是迷惑,迷惑的时候,那就跟现在一般人讲的,竞争的这个理念他不能放下。竞争我才能生存,我要不竞争,我在这个世间不能生存,势必要跟人竞争。过去我在香港,有一年亚洲电视台来访问,有位何先生他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他说中国自古谚语有一句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问这句话我是怎么看法。我说:这句话说错了。他说:为什么?我说:释迦牟尼佛不为自己,天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二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提起释迦牟尼佛,还很多人尊敬他;孔子、孟子没有为自己,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然后我告诉他,我这一生没有替自己想过,老天也没有诛我,地也没有灭我,这句话说错了。这话是谁说的?自私自利的人说的,他们要争,他们要控制,他们要占有,用这句话做他的理论依据。实际上,他能控制得了的,他能占有得到的,还是他命里有,他命里要没有,争不到!人在世间一生,富贵穷通全是命,命里没有要能争得到,释迦牟尼佛也竞争了,孔子、孟子也来加入竞争的行列了,争不到。既然是争不到,一切都没有办法逃过命运决定的,那就「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何必要争?这个道理要懂,人心自然就平了。欲望少,愈少愈好,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才真正带给你幸福美满。我们如果疏忽这两句,违背这两句,你的道业肯定不能成就。这是修行成就基本的条件,你不具备这个条件,你就无法修行,修行要从这里做起。你看看《弟子规》上是不是这么说的,《感应篇》、《十善业道》与这两句话相不相应?相应那是正法,与这个不相应的那是邪法,这是邪正的标准。
  我们再看下面两句,「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前面教给我们放下,这个地方教我们提起,放得下,提得起。我们在这一生专求白法,求来干什么?求到之后惠利群生。惠,奉献、给予,给一切众生,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白法者,白净之法,指一切善法。」佛菩萨在经典里面所说的,我们净宗同学们所拈取的,净业三福,善法;六和敬,善法;三学、六度,善法;普贤十愿、弥陀四十八愿,善法。中国传统里面的善法都很简单,五伦是善法;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善法;礼义廉耻,四维是善法;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八德是善法。白法是一切善法,用真诚恭敬心去修,修这一切善法。
  「《大乘义章七》」,第七卷,「善法鲜净,名之为白」,这个白是比喻。善法鲜明清净,没有染污,永远不会变坏,名之为白,白是取这个意思,所以前面讲白净之法。《无量寿经》魏译本为「清白之法」,「《净影疏》云」,注解里说,「所显之法,出离邪谤,名为清白。」说明这法是正法,不是邪法,这个法是善法,远离毁谤,这叫清白。「《嘉祥疏》曰」,这也是《无量寿经》注解,「是无漏明,故云清白。」这个标准就高,无漏明是什么?本经里面所讲真实智慧。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是没有烦恼,没有见思烦恼,没有尘沙烦恼,没有无明烦恼,叫无漏明。这是什么境界?这三种烦恼都没有了,法身菩萨的境界,当然清白。凡夫做不到,最低的层次都是阿罗汉,因为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他还在。也能称无漏,他超越六道,六道就是见思烦恼变现出的境界,见思烦恼一断,六道就没有了,所以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四圣法界是无明烦恼、尘沙烦恼变现出来的,尘沙、无明要是断了,四圣法界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标准比前面所讲的高。「《会疏》云:大乘法,名为清白。」大乘在小乘之上,小乘只断见思,尘沙、无明没断,大乘总断,大乘就是法身菩萨、诸佛如来,这才叫清白,好!我们今天要追求的目标就是大乘。《无量寿经》是大乘当中的大乘,真正能帮助我们一生证得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得专求的,求到之后惠利群生。
  「惠利者,惠者惠施」,恭恭敬敬的行布施波罗蜜,这个惠里头有恭敬的意思,有真诚的意思。不是自己享受,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大彻大悟之后立刻就展开教学,菩提树下顿悟,惠施众生四十九年,把他自己所悟到的,按著一切众生不同的程度,以善巧方便教导大家,帮助每一个众生都离苦得乐,这是佛菩萨。我们今天也是专求白法,求不到,求了多少年,还没求到,这什么原因?我们前面没做到,「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没做到。由此可知,前面是因,这一句是果,没有因哪来的果?这放下是真重要。我第一天跟章嘉大师见面,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方老师给我讲佛经哲学,我对佛教有粗浅的认知,我尊重佛法,我很想学习,我也很希望我能够快速契入境界,佛门里有没有这个方法?老师听到我这个问题,他老人家不说话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恭恭敬敬等待他老人家开示。这一看没想到半个多小时,说了一个字,「有」。说这个字,我的精神就一振,振作起来了,他又不说话了。停了六、七分钟,说了六个字,他说话速度很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说,「看得破,放得下」。我这还说得快,他说得比这还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六个字。我记得第一次见面,我们总共说的话不到二十句,两个小时。如同在定中一般,这是我学习经验当中头一次遇到的。虽然话说得不多,但是没有一个字的废话,让你永远不会忘记,印象深刻。我常常想到当时这种情况,十几年之后我才明白,老师为什么不直截了当的告诉我?要等待半个多钟点?我们年轻,叫心浮气躁,心浮气躁那叫耳边风,这个耳朵听进去,那个耳朵出去了,没印象。半个小时定下来,我们精神凝聚等他的开示,浮躁的这种心情没有了。他是在等,你什么时候定下来了,情绪稳定了,心里头没有杂念了,他才告诉你。他说个有,我们念头又起来了,又兴奋了,他就又不说了。
  这种教学法高明!可是现在不行,现在人家问你一个问题,你半个小时不答覆,他早就走光了,他没有这个耐心。我还算不错,老师这也是考试,考试及格了。所以以后章嘉大师告诉我,「你每个星期到我这里来」,所以我有什么疑难杂症都请教他。你每个星期来,他给我解答。以后就是每个星期都去,至少一个小时,他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一定两个小时。所以进到他那个氛围,现在人叫磁场,那是定中,你感觉得身心舒畅,就是一句话不说,你感觉到那是享受,跟他在一起是享受,磁场不一样!安详,心自然定下来。老师那一年六十五岁,我二十六岁,他大我三十九岁,祖父辈的。三年之后他就圆寂了,六十八岁走的,我跟他三年。我学佛的根底,他老人家给我奠定的,所以有这么一个基础,以后跟李老师十年,这个教才勉强能够理解,没有这三年的基础,不行。跟章嘉大师三年,那是什么?实际上讲那是修定,一个星期两个小时,把所有妄念都放下,三年养成了这种习惯,心地逐渐清净,听东西才能体会它的意思。决定不能有浮躁的习气,浮躁对我们的学习造成重大障碍。老师真的用他的定功,没有说一句话,自自然然的影响我们,让我们远离浮躁,这是惠施。
  「利者利济」,利益、救济。「故经义为:专求无漏大乘清净之法,用以普施有情,利乐群生。」这是念老为我们解释出来的,这经里面的大意。重要的是「专」字,专求,《三字经》上讲,「教之道,贵以专」,你要不专求,你得不到。所以同时不能学太多,只能学一门,一个科目。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他老人家教学的方法就是专求,你只能学一样,你不能学两样,全部精神、时间、精力都专注在一门,这一门学好了,他认可了,你才可以学第二门。他认可的标准是什么?是你上台去讲,譬如我学《阿弥陀经》,专攻这一门,听老师的讲解,只听老师讲解,不准参考别人的注解,讲得不好没关系。我能够多参考一些不是讲得更好吗?不准。这是什么个道理?这是训练降伏你自己的傲慢心、好高骛远的心,培养你的德行。讲得好不好没有关系,德行重要!因为名利心、好高骛远、傲慢心会毁掉你一生。所以老师用心之苦,我们年轻的学生体会不到,还说什么?老师跋扈,不准我们去找参考资料,怕我们讲得比他更好。我们全搞错了,我们永远赶不上老师。所以要老实,老实、听话、真干就成就了。不老实,我还偷偷的去搞参考,看别的东西,你是自己害自己。
  今天这个社会民主自由开放,谁都不能控制谁,谁都不能限制谁,完全在你自己觉悟。你自己不能守住这个关,老实这一关,听话这一关,真干这一关,三关,这三关你要能守得住,你成就了。不成就则已,成就肯定超过老师,为什么?古人说得好,「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这是一定的道理。老师欢喜学生超过他,老师的成就!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不如他,这个老师自己本事再高,人家瞧不起他。为什么?教学不用心,还得藏一手,怕学生超过他。学生超过老师愈多,人家对老师赞叹就愈多,肯定你是一个有德行的老师。有德行,有善巧方便,你善於教!这些我们不能不知道。老师,实在讲过去是要求学生,现在是希望学生,都不能讲要求,希望学生学成之后要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群,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做出真正的贡献。在古时候,老师是对学生的要求,这叫报佛恩,辜负老师的希望,这个对老师是大不敬。老师对你一无所求,只希望你学成之后,将来是贡献给社会国家,贡献给人类。这是师道!
  下面一段,「志愿无倦」,这句话说在此地好!「倦,疲也,厌也」,疲倦了,讨厌了,那你就不能够再前进,无倦这叫真精进。「《华严经》普贤大士十大愿王,概括其愿末之意为: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至回向)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乃至回向)无有穷尽。」这是说《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发十大愿,十大愿每一愿末后都有这一段经文,就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这是第一愿,礼敬。愿愿如是!这个后面意思我们把它念下去。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普贤菩萨无论是自行还是化他不疲不厌。大乘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成佛道,你要想成佛,你就不能离开普贤。普贤是什么意思?就是前面经文所说的,「专求白法,惠利群生」,这就是普贤十愿的大根大本。十愿就是惠利群生的项目,十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惠利群生,我们要懂。不能惠利群生,你学它干什么?
  而十愿里,头一个「礼敬」,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学院在图文巴十年了,没做到。应该怎么做到?从自己本身做起。早晨起来见到任何一个人,九十度的鞠躬礼,佛门是合掌问讯,九十度,早晨好。我们学院出家人,人人都这样做,在学院短期来修学的居士们都学会了,这一学会,凡是我们邻里来看到的人也都学会了。十年,照理说应该整个图文巴市民都懂得礼敬,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方法大概现在在日本还能看到,你看我们到日本去访问,无论遇到哪个人,他都恭恭敬敬的跟你打招呼,别的地方见不到。最近这两个月,日本同修频频来信息,希望我到日本去讲经,就讲《无量寿经》,接著讲。我说一定要有网路,全世界都能够收听得到。他们在做,告诉我,他们的网路大概这个月底就可以完工了。他做完成之后,我们不能辜负他,他特别替我做的,所以我也希望每一年至少要在日本讲两个月。《无量寿经》所在之处,这经上说的,确实能带给这个地方真实之利。这个真实的利益,大家如果有机会听经、听讲,自自然然会端正心念,会断恶修善,会改邪归正。人心改过来了,灾难就化解。所以人家有这个诚意,我们不能不去,这是好事情。
  修行,无论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都是从礼敬开始,《华严经》普贤第一愿「礼敬诸佛」。在中国,诸位看看《礼记》,《礼记》你一翻开,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看看佛门里面拜忏,那个仪规你一展开,第一句话「一切恭敬、一心顶礼」。这就晓得,修学从哪里开始?从礼敬开始。我们连这一句都没有学到,这个不行!现在大概只有佛门的讲堂还保持一点形式,学校没有了,学校老师进来上课没有礼敬的了,这怎么能学到东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功课不认真,不认真的因素很多,我觉得最严重的应该是电脑。电脑里面游戏的东西太多,多少年轻人迷在这个里面,受这些染污,到最后自己没有能力离开它。电脑变成他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无法舍离,到最后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代价是性命。年轻人自杀,你要调查他的原因,我相信电脑应该排在第一。把人全教坏了!它是教育,电视,这些娱乐,我们都要把它看作这是社会教育,教什么?教暴力色情、教杀盗淫妄、教自私自利、教损人利己,它教这些,这是它的科目。这个社会怎么能不乱?这个地球怎么能不变坏?都是这些东西惹的祸,不能不知道。前面我们说了,他对自己都不知道爱惜,不能自爱,所以他不爱他的父母,不爱他的兄弟姐妹,他在这个世间没有一个爱,他不能爱别人,别人也没办法爱他。唯利是图,有利益是朋友,没有利益是敌人,这个社会还会有安宁吗?可是你要问问,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这种社会现象,很希望和谐,渴望和谐。和谐要怎样才能得到?给诸位说,《弟子规》能带给我们和谐,《感应篇》能带给我们和谐,《十善业道》、六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都能带来和谐,都要真干才行,不真干不行。我们真干,不但救自己,救了我一家,救了我这个团体,救社会、救国家、救度一切众生,这就是惠利群生,我们学到、做到了。
  效法普贤菩萨的精神,这桩事情要勇猛精进,真正的无有疲厌。你看他的愿发得有多大,虚空界有尽、众生界有尽、众生业有尽、众生烦恼有尽,我礼乃尽。这些能尽吗?不可能。不可能,我的礼敬那就无尽,无有穷尽,礼敬无有穷尽,赞叹无有穷尽,供养无有穷尽,忏悔无有穷尽。关键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确确实实老实、听话、真干,所以人家证得妙觉果位。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跟普贤是同一个心性,同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为什么他能做到,我不能做到?想想原因在哪里。就用这种普普通通六个字,我们一反省,我们确实不老实、不听话、不肯干,所以他是等觉菩萨,我们是六道凡夫,我们不相同的就在这一点。如果我们真的能改过,学老实、学听话、学真干,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到达普贤菩萨的地位?答案是肯定的。念佛往生净土,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等於普贤菩萨。为什么?四十八愿第二十愿,阿弥陀佛说得很好,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普贤是阿惟越致菩萨。
  普贤的十愿你得真干,都从自己本身做起,不能希望别人。佛法里都是教我们自己干,没有教我们要求别人的,佛菩萨也不要求人,只是劝你,不要求你。礼敬真干,赞叹也真干,赞叹是如来,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诸佛跟如来意思不一样,佛是从相上说的,如来是从性上说的,礼敬在相上没有分别,毋不敬。圣贤、凡夫平等恭敬,甚至於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一尘一毛都是平等的恭敬心,这是普贤菩萨的礼敬。如果有分别、有等级,那就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没有分别心的,清净平等的恭敬。称赞亦如是。称赞换成如来,这里头用意就很深,只称赞善的,不能称赞恶的。一切善法与自性相应,如来是表自性,与自性相应的善法称赞,与善法相违背的不称赞,贪瞋痴慢不是善法,普贤菩萨不称赞,这就是弃恶扬善。对待造恶的人,有礼敬没有赞叹;对待行善的人,有礼敬又有赞叹。普贤菩萨做给我们看,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法,他带头。「广修供养」,没有分别,这个是平等的。善人我们要供养他,恶人也要供养他,不能说恶人有了灾难我们可以不顾他,不可以。对他有恭敬、有供养,就是没有赞叹。供养也是恭恭敬敬的,也没有差别,平等心的供养,清净心的供养。他作恶是他自己的事情,是他的烦恼习气,不是他的本性,本性本善。我们对他的恭敬是恭敬他的本善,习性不去理会,不要放在心上,你才能看得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学要善学、要会学才行,能得大利益。
  「忏悔」完全是自己,决定不在别人,忏悔自己的业障。忏是发露的意思,我做的过失我能说出来,把自己的过失说出来给大家听,请大家原谅我,我现在回头了。知过即改,后不再造,那叫悔。所以忏悔这个名词是梵语跟中文合译的,忏是梵语的音译,悔是中国字,中国字这个悔是后不再造,忏是发露,把自己的过失说出来,向大众宣布。这里头意思是求大众做证明,我再犯同样的过失大众就指责,「你怎么又犯了」,有这个意思在。希望大家来监督他,来帮助他改过自新,这是忏悔。
  忏悔之后,第五个「随喜功德」,这个太重要了。人都有贡高我慢的心,都有嫉妒瞋恨的心,这不是学来的,与生俱来。从哪里看?你看二、三个月的婴儿,没人教他,两个婴儿在一起都是二、三个月的,你当中放一块糖,你看他们两个就在竞争,他不会让,两个都抢。抢到的,你看他那个态度,没有抢到的,他就在那边哭,大哭大闹。你能够看出这个小孩傲慢的习气、嫉妒的习气、瞋恨的习气,都看到了。绝不是人教他的,这叫俱生烦恼,这个烦恼是严重障碍。怎么断?随喜功德就可以断,看到别人好,没有嫉妒心,没有障碍的心,我修随喜,随喜的功德跟他的功德是一样大。不但我不障碍他,我要尽心尽力帮助他圆满,为什么?他圆满是我的圆满,没有两样。他是一盏灯、一支蜡烛,点亮了,我这支蜡烛没点亮,我借他的光把我的点亮,我的亮跟他的亮是一样的,这叫随喜功德。如果你有傲慢心,不愿意别人在我之上,有嫉妒心,想方法去伤害他、破坏他,你造的业就重了。如果他做的这桩好事,或者得到名闻利养,是他个人的,你破坏他,你障碍他,这个罪轻。为什么?你伤害的只是一个人。如果他做的是公益慈善事业,是利益广大群众的,你去障碍他,那个事情可麻烦了,那个结罪是什么?没有得到这个利益的都跟你结罪,这个事情麻烦!跟大众结罪,人愈多,那个利益的时间愈长,你的麻烦就愈大。凡是利益众生的事业,你随喜的功德大,你把它破坏是罪过大,没有方法去弥补,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不懂,你犯了,不能说没罪,一样有罪,这个事情真是麻烦透了。
  圣教,佛法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圣贤人传统文化也是利益一切众生的,你要是障碍它、要是破坏它,佛经上这些例子很多。《弥勒所问经》一开头就有一个公案(故事),有两位年轻的法师,讲经教学,讲得不错,听众很多,法缘很胜。有几个出家人看到了就嫉妒障碍他,在听众当中散布谣言,说这两个法师讲得好像是不错,实际上他很缺德,破戒犯斋。让听众产生误会,对法师丧失信心,都离开了,这法会破坏了。法师是不是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不是的,他造谣!这个罪过,法师堕地狱了。讲经的法师本身没有受到伤害,受伤害是什么?听众,听众这个法缘断掉了。这桩事情在佛经上说,杀人罪小,为什么?人被你杀了,他没有罪,他不会堕三恶道,杀人的人有罪,被杀的人没罪,他过四十九天又投胎,又到人间来了,他换个身体而已。可是利益众生的这些事被你破坏了,那些众生法身慧命断掉了,你要负责任。因为你的嫉妒障碍,让许许多多众生闻不到正法,这个罪业堕地狱。地狱出来变畜生,再到人间来愚痴,没有智慧,贫穷下贱,果报多么凄惨,何必去嫉妒?你要是修随喜功德,成全他美好,那你的功德跟他一样大。你也听经,赞叹法师,让听众对法师更有信心,这个功德大,法师有多大的功德你就有多大。明白这个道理,遇到人,善人行善事要帮助他,恶人行善事也要帮助他。人恶是他自己,他做这桩好事,对大家有利益,我们也要称赞、也要帮助。所以人在世间不能没有智慧,真有智慧,那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没有智慧就难讲了,好人在你心目当中变成坏人,好事你认为是坏事,坏人你认为是好人,坏事认为是好事,这麻烦大了,往后的果报不堪设想。所以随喜功德是有智慧人修的,是有善根、有福德人修的,他没有嫉妒心,他没有傲慢心,他真正能帮助做好事情的人,他心目当中只看到众生得利益,没看到个人,他才能随喜。
  下面很重要,「请法」。佛法好!你说在世间修福,修什么福报最大?请法师讲经福报最大。所以世间聪明人,修大福报的,是请法师来讲一部经。有这个力量的,一部大经讲几个月;没有这个力量的,讲一部小经,十天半个月。这个福都不得了,冥阳两利。现在更殊胜,讲完之后录音做成光碟,光碟流通不知道利益多少人。如果有卫星电视、有网际网路,这福报还得了!从前人没有这个缘,想修修不到,现在科学发达,这个缘殊胜。科学虽然有很多负面的,但这是正面的,我们来利用它弘法利生。下面,「请佛住世」,那就正法久住了。这请谁?请自己,请别人靠不住,要请自己。自己真正发心,三个根,德行扎好,然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把经教学好。道场讲经教学,恢复佛陀教育。古时候的丛林,叫分座讲经,那就是什么?开很多不同的教室,你喜欢学哪一门,你就进哪个教室,有法师在教导,就像现在学校一样,有很多个教室、讲堂,规模就大了。规模小的寺院就像专科学校,我只有一个教室,我只有一门功课,这专科的。恢复释迦牟尼佛传统的佛教,你说这个意义多大。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还没讲完,下一堂课我们再继续讲。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八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净土大经解科注 第六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八集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