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四十二章经(四)
 
[佛遗教三经·白话文] [点击:4853]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四) 
 

  31不爱忧畏无
  译文
  佛教导说:「人由于执着于爱欲,而产生烦恼和忧愁;从烦恼和忧愁而产生恐惧。没有爱欲就没有忧愁和烦恼,没有忧愁和烦恼也就没有恐惧。」
  原典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


  32精进得道
  译文
  佛说:「修行佛法的人,就好像在万名敌众中孤军作战,被铠甲、持兵器,准备上阵厮杀一场。有的人未出战即吓得魂飞魄散,狼狈逃窜;有的人在厮杀中途逃回本营;有的人搏斗死在疆场:更有的人大胜而归,封地赐爵。修行佛法的人如能坚定信念,勇猛向前毫不退却,在凡夫俗子、狂妄愚痴的强大敌众的流言蜚语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将爱欲等诸恶消灭殆尽,就必定能证得正果。」
  原典
  佛言:「人为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被钾操兵,出门欲战。意怯瞻弱,乃自退走;或半道还;或格闘而死;或得大胜,还国高迁。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灭恶尽,必得道矣。」


  33学道调心
  译文
  有个沙门深夜挑灯诵读佛经,其声非常悲切,心神俱累,于是就有些后悔,想半途而退。佛陀看到这种情形,便招呼这个沙门来到身边,问他道:「你当年在家的时候,经常做些什么呢?」沙门回答说:「我在家的时候喜欢弹琴。」佛陀就问他:「弹琴时弦要是太松会怎么样呢?」沙门回答说:「琴就弹不响了。」佛陀又问:「如果上得太紧了呢?」沙门答道:「那样的话,琴弦就会被绷断,更谈不上弹出优美的音乐了。」「那么松紧适中又会怎么样呢?」沙门回答说:「就能弹出各种动听的曲调了。」佛陀于是就启发沙门说:「修习佛道与你弹琴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将身心调适到恰当的节奏上,就一定能证得道果。」
  原典
  有沙门夜诵经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归。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何修为?」对曰:「恒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诸音普调①。」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
  注释
  ①「调」,原本作「悲」,不可解。依南藏本校改。


  34垢除行净
  译文
  佛教导说:「人修习佛法,就好比那铁匠锻铁,在高温中除去铁矿中的杂质,这样必能锻造出好的铁器。修行达到一定的火候,便能去除心中的杂质污垢,再加努力便能证得道果。但修行不可过度,过度便会导致身体疲倦:身体疲倦,便会产生烦恼;烦恼一旦产生,修行的意志便会减退:修行一旦减退,便会增加罪恶的意识和行为原典
  佛言:「夫人为道,犹所锻铁。渐深弃去垢①,成器必好。学道以渐深去心垢,精进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恼,意恼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注释
  ①垢:铁中残渣,废渣。


  35人生皆苦
  译文
  佛说:「人修习佛法亦苦,不修习佛法也苦。但惟有后一种苦,使得人们从生到老、从老到病、从病到死充满苦痛,贯穿人生的始终,是一种难以度量的苦。不修佛法的人,由各种烦恼积成罪业,辗转于生死轮回之中,这种苦才是难以述说的啊!」
  原典
  佛言:「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生死不息,其苦难说。」


  36人有八难
  译文
  佛感叹道:「人们脱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轮回而生为人身难;已经得了人身而转女身为男身难;既已得了男身而身体各个器官健全、没有疾病难;身体器官健全、没有疾病的侵扰,却又生在佛法流布的中心国度难;已经生在佛法流布的中心国度,能够供奉、修行佛法也难;既已供佛、修行佛法,而能碰上护佑佛法的昌明君主难;时值有道君主、昌明之世,生在信奉三宝、有德之家难;既已生在信奉三宝有德之家,诚信佛法僧三宝、有聿与佛同世更难。」

  原典
  佛言:「夫人离三恶道①,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情②完具难;六情已具,生中国③难;既处中国,值奉佛道难;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难;﹝既值有道之君,﹞④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难。」
  注释
  ①三恶道:六道轮回中之地狱、饿鬼、畜生三道。
  ②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
  ③中国:指佛法流行之中心地区。非指华夏之地。
  ④「既值有道之君」 ,依意并据明本补。


  37人命呼吸间
  译文
  佛问身边的诸位弟子:「人的寿命有多长的时间?」一个弟子答道:「有数日长。」佛说:「你还没有进入法门。」又问另一位弟子:「你说人的寿命有多长?」这位弟子回答说:「在一顿饭之间。」「你还不算懂得佛法。」又问第三个弟子:「你说,人的寿命有多长时间?」这位弟子回答道:「只在人的一呼一吸之间。」佛称赞道:「说得好啊!你可以说是窥得了佛法的奥秘了。」
  原典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闲?」对曰:「在数日闲。」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闲?」对曰:「在饭食闲。」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闲?」对日:「呼吸之闲。」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

 

  38念戒得道
  译文
  佛教导说:「我的弟子即便远在我数千里之外,如果时时意念、遵守我的戒法,也必能证得正果。如果弟子们日夜厮守在我身边,而仍意念纷乱,最终也不会证道果。关键在于实践修行。即使随我左右,日夜听我说教,而不实践修之,较之那些离我千里之远,忆念我教法证果的弟子,又怎能比得上人家的万分之一?」
  原典
  佛言:「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侧,意在邪,终不得道。其实在行。近而不行,何益万分耶?」

 

  39佛经如蜜
  译文
  佛说:「人们修习佛法,就好像在吃一钵蜂蜜,中间外边都是甜味:读诵我的经典也是如此,经义使人身心快乐。修行的人如果理解了我的经旨并认真予以遵循,便能迅速证得果位。」
  原典
  佛言:「人为道,犹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其义皆陕,行者得道矣。」


  40恶尽得道
  译文
  佛教导说:「修习佛法,能够拔掉人心中爱欲的根本,就好比摘高处悬挂的许多珠子:只要心无懈怠,一颗一颗地耐心采摘,终将会有摘完的时候。修行佛法的人只要坚持精进,断尽各种恶习,终将证得正果。」
  原典
  佛言:「人为道能拔爱欲之根,譬如摘悬珠一一摘之,会有尽时,恶尽得道也。


  41直心念道
  译文
  佛教导说:「沙门们奋力修行的时候,正好像那负重的牛儿行进在深泥水中,尽管疲惫到了极点,仍然不敢左顾右视,只是想尽快向前,逃离深坑,以获得喘息的快乐。沙门应当把情欲之苦看得重于那泥坑,只是一往直前地修行佛法,以仅快逃离出那甚于泥坑的人生苦海。」
  原典
  佛言:「诸沙门行道,当如牛负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自苏息。沙门视情欲甚于彼泥,直心念道,可免众苦。」


  42富贵如幻
  译文
  佛向世人宣告:「我把世人眼中尊贵的王侯之位看做是尘土间隙,将人们视做财宝的金玉之类看做是破石碎瓦,将华美的服饰看做是破衣烂袄。」
  原典
  佛言:「吾视诸侯之位如过客,视金玉之宝如砾石,视氈素之好如弊帛。」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四十二章经 源流
下一篇:四十二章经(三)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解题
 为什么四十二章经被先翻译出来? 漫画《四十二章经》导读
 解读《四十二章经》(阿莲) 现存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讲录 序 题解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一章 出家证果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章 断欲绝证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三章 割爱去贪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四章 善恶并明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五章 转重令轻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六章 忍恶无瞋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七章 恶还本身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八章 尘唾自污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九章 返本会道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十章 喜施获福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