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圆觉经直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宋智明居士] [点击:2883]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如来守护的法,十方菩萨依归的处,十二部经智慧的眼,这即是圆觉陀罗尼的无上了义宝典,将使悟而修者圆归如实的道。--作者提示
  这是《圆觉经》的最后一章,这个法会将要圆满,乃我们知道这部《圆觉经》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最无上的一个**,学习佛法不在多,主要是得到根本,永嘉大师《证道歌》中说:“但得本,莫愁末!”本若得不到,末最多还是末,末会流散掉的。本能够生长万物,所以佛法处处要回归根本,体现根本,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不会入海算沙,不会被假相所迷。
  因学佛的智慧是应透彻万法的,透过所有的现象契入到本性里面。那么,释伽佛我们是知道的,他是证彻宇宙人生真理的大圣人,所以太虚大师认为,佛法哪里来,佛法从证中来,有证才有教,证了道的人才有道的流布,才有佛海的教理,才有种种的言说、有种种修持的方便、有种种做人的规律,这些都是由道上流布出来的。流布以后,我们人来理解这流布的内容,理解这种言教,这样就要悟入佛心的真实地方,这就是佛的道。我们理解佛的道,认识佛的道,通过对佛道的认识,反过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在人生及社会当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这样这个回流才能透彻。如此才知道一切理论的建立,都是为了人的本身,离开人的本身以外,所有的理论都是不切实际的。
  现在我们知道佛教当中所有现象,是由不同的人所造成的。因为有些人没悟到佛法,所以形成迷惑的现象、虚幻的现象。所以我们看佛法好,或者看人也好,看自己也好,应该如何?一定要透过这些迷惑的现象来看到本质。这样我们会得到什么?得到明朗与智慧,得到轻安与欢喜。心里面会没有一切负担,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没障碍,看到张三、李四,这样、那样的事,我们不会因人怎么会这样,这现象怎么会这样,而讲闲话、批评人,我们会觉得没必要。因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理不等於是佛法究竟的理,而是现象界缘起的理。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滋生的土壤,也就是说这种土壤生起这种东西的是毒品也好,是鲜花也好,从因果缘起规律来说都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批评,这是从这个角度来讲。
  但我们为了拯救佛法所流布的道,为了把这种现象解释清楚时,我们有时要指正,而不是批评,不是恶意攻击、斗诤,不是与人辩论,而是指正这个道,指出那些人是迷的、那些人是邪的、那些人是错的,道是怎样的,当然,当我们指出道时,道却没形相,它没有固定的面目,道需要悟、需要神会,神会的人其内心世界是空的。因为他知道这一切因果所有缘起的规律,都是假象,所有修行所发生的境界都是假象,所有人的思想观念都是各种的反映,在本质来说都空的。
  在日本有一位禅宗大师,有一次讲课,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就是这一个圆,使坐在下面一位女大学生马上就开悟了,她知道我们宇宙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圆,这圆也可以说是一个零,零里面什么都没有,但里面又即什么都有。为什么?因零前面加个一就是一O,加个二就是二O,或者加个百它就是一千了,零不是表示没有,零是万物的本质,它能够产生,任何东西都是从零开始,亦归到零。我们人从无中来最后亦归到无中去,我们人的思想从无中来,最后亦归到无中去。
  中间是有,有是暂时的生灭现象,是变化不定的一种假象。所以有是我们人一种相对感觉,并不是真实,真实是无,但这无不是观念的作用,无的本身是空寂的,没相对性的,但这“无”里面就具有这个“有”。有与无是同时俱备的、同时显现,这在佛教中的叫中道,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但我们讲这个时,不是逻辑推理,不是思想观念,它是真实的存在,众生在这个存在的生活当中生活,他在身、语、意三业里面相对於我们六尘、六根,他们也在生活,他们觉得这也是真实的,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却因执著有与无,所以是妄受的。就是说有苦有乐、有生有灭、有好有坏、有怨有亲,这就叫妄受。
  凡是有妄受所产生的修行都是颠倒的,所有的修行:譬如觉得特别好受也是颠倒的,或者觉得人生苦不堪言,要抓紧修行了生死,这也是妄受。因为这是妄认身心,妄认身心反过来妄认涅槃、妄认解脱、妄认智慧,都是虚妄的。所以只有了妄才是真,真是没办法表达的,真不是概念,真没办法言说、真没办法与人说,所以成为不可知、不可理解性。佛教里面说的不可思议,一个人进入不可思议时,一个自我消失了,他会随顺众生,当下也就是随顺觉性。《圆觉经》讲的四种随顺,反过来讲他是随顺缘起,与缘起不相矛盾。因为缘起是觉性的缘起,离觉性没缘起。
  所以这不是成两头,觉性与缘起的万物不是两头,不是两个相对的点,而是一个圆。所以当我们体会到一个圆时,就像过去的沩仰宗,在纸上写个“牛”字,牛是在圆上面显现的。写个佛,佛是在圆上面显现的,所以有九十六种圆相,这是个奥秘,宇宙里面的奥秘。九十六种圆相所表现的一切,就是我们体性所生起的,这叫迂回作用。这是非常深奥的。所以一旦悟入时:“噢!我们原来坐的这个地方就是零里面生起的圆。”讲话、做事都是从这里生起的,这样就叫得本。
  我们通过学习《圆觉经》产生悟性而得本,得本后,我们再去看千经万论,经历人生的千变万化,一切事物都没离开这个主题,没离开这当下的心,当下的心不住空、不住有、不住善、不住恶,一切无住。为什么?因它是零,是一个圆,这个圆是包天包地、包圣人包凡夫,它是没差别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体平等。宇宙万有是圆上面显现的,所以可以是圆,可以说是零,这是究竟诸法实相的真义。我们学习《圆觉经》就是得悟“这个”,“这个”只要在证得以后,我们不会走冤枉路,不会跟别人瞎跑,这样看问题会看得很透彻,既不与世界人矛盾,又能利益世界。
  但是我们真正的任务是了自己心里面的阴影、习气,人是有俱生而来的无明阴影的,有时打妄想、有时自私自利、有时贪名、有时有各种各样的念头,这是内心世界的阴影。虽然我们根本明白,但是阴影如果不除,我们不可能照天照地,不可能显现我们智慧的光辉,不可能方便随顺众生。因为心里的阴影使我们与众生隔开,我们若没阴影时,我们的光就可以直接照众生的心,所以阴影要离开,我们不要与任何众生对立起来,不生矛盾、不讲别人缺点,别人若与我们有缘,或者很诚恳地听我们说,那么我们讲的话才有意义,人讲话的意义就是在这种信任之间建立起来的。就是说别人喜欢听我们讲,觉得我们讲的话对他有益,他是相当投入地契合说法者的心,这样的时候讲话才是有作用的,否则都是在抵抗,都是废话,都没意义,有时会愈讲愈牵强,愈讲愈反感,这样的现象相当多。
  所以真正的佛法超越世界,亦是超越宗教的,超越权威,超越名誉地位的,超越相对、斗诤、矛盾、战斗性。学佛的人不用战斗性,搞个什么名堂跟人斗诤是没意义的。所以佛教是销融万法,归於一性,叫销归自性。把众生世界所有的都销归在性上面,知道这一切现象都是我们性里面生起的妙用。在假象来说如梦如幻,在真实来讲都是清净妙用。为什么叫清净妙用?因我们一切透过,我们清净无染,不会被它所迷,就叫妙用。我们若被它们所迷,把它们当真,好的当真、坏的亦当真,这样不叫妙用,这就叫迷。 
所以一个人有清净妙用时,其自身的习气会改掉,就会产生威力。怎样叫威力?就是能降伏一切烦恼魔怨,就是有号召力。他讲话,做事有威力,别人会随顺他,听他说。为什么?因听他说了以后,会得到进步,人的内心会解脱,境界会不同,因为我们有一种内在力量产生,这力量使我们离开了阴影,离开了我们自己的习气、个人的东西。当我们把个人的东西超越了,我们就变成了大众化,我们就是一切众生,我们就是宇宙,也就是说我们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的人进入了我们的世界。所以佛教说初住菩萨在一百个世界里做佛,就是说他的光辉与能力、智慧与威德、方便与善巧,他在一百个世界当中都完全显现、完全包容。这一百个世界就是他的世界,所以佛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佛降生时,这娑婆世界就是佛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由佛的智慧与光明所包容,就有了与众生感应道交的因缘关系。
  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我们就在阿弥陀佛的光明里面、佛心的威德里面,就是这样去体现的。所以当我们内心产生斗诤或与人矛盾时,或者对宗派上有什么知见时,或者我们落在什么地方时,那就会变成狭窄,就会变成悖逆,就会离开根本,所以得根本就有这样的好处。尽管有些人在社会很有建树,或很有名誉,就是搞得相当热闹,人家也觉得你搞得不错,但你不得根本,实际上还是业,结果还是要堕落的,没意义。譬如说我们培福做得不错,生天以後,报尽还是要堕。原因是什么?是没根本,是著相修行。
  我们今天讲的最后一品是流通分,流通分是贤善首菩萨为了使这部经久远地利益众生,流传到一切众生心中,所以请问如来经的名字、奉持的方法,以及听这部经、修这部经有甚么功德?怎样护持、流布等等问题。
  “於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徙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中站起。贤善首--贤,是一切贤德、善的事业,代表一种好。善首是甚么?我们佛教是靠文字来流布,是佛法流布,善是首要的地位。如过去结集藏经,流布藏经的,印行佛经、广说佛经,这些都善的首。因为这是一种标准、法印,这法印如失去的话,法就会偏,故有些人肆意反对佛教经论,说甚么经是伪造的,或者对佛经注解的错误,都会误导人走向偏邪。所以佛经是不可变的。那么贤善首菩萨提出这部经叫甚么名称?这部有甚么功德?怎样去奉持它?怎样护持它?才能使这部经流传久远,故其“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未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就是说贤善首菩萨听到前面十一位菩萨提出问题,如来解答以後,非常欢喜。他说:“如来已经广说理与行,很多很多修习圆觉方便的内容,以及为末世众生开悟如来--开,开出如来宝珠;悟--使众生悟入,这样的“不思议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世尊!这个大乘教,叫什么名字。因为我们知道,听了佛法以后,若没录音带记录,是容易忘记的。过去圣贤的记忆力是相当好的,他们听了佛法后,全部记住,所以后来会诵出,即重新说出来,使佛法流传下去,但现代人是色心不胜,就只能通过文字,通过文字可以进一步反复学习,使大乘的正教受持通过文字来记载,然而贯穿这文字时,就需要一个题目,即可随文解义,依义起观,才能成为我们真正的修行,故问:“名字何等?”那么解义先要释名,有些人说名相没用,名相在有时也是有用的,但不能被名相所迷,要了解到名相下面的真正意义、名字里面所指的是什么?譬如说张三就知道张三是指什么人,若张三这人不识,只把张三、李四这些名字拿来背,是没有意义的。由此知名字有作用,若迷名时,对义就不会了解。“云何奉持”?前面讲的是法、持法,这里讲的是持这个教、持义教。奉是尊奉圣教,持是受持不失,所以我们学了以后,还继续诵它,还要反复去学习、体悟。
   “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
   众生依这个法门修得什么功德?就是依理去修行,修行能证圣,当然大家知道这功德是无边的。受持这个名与教,有些人认为恐怕没利益,这是我们现代人用功的观点,有些用功的人,特别是修禅宗的说文字是没用的,我们曾听过过去有一位禅宗师父在看经,有些人说他是在捡黑豆,说文字是黑豆。捡黑豆有什么意义?这是有些人的一种观点,但这里提出的是我们已经得这个道理了,依这样法门去修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奉持这个教?奉持这文字呢?或者读诵这经典?或流布这经典?到底有什么意义?故提出:“云何使我护持经人?”云何使我等保护受持这部经的人。因为末法时代众生障碍重,就是说修行好、弘法好,都会碰到魔障,碰到外道,或者鬼神等等的障,碰到这些障,需要菩萨,需要金刚来护佑,就是从这里来的,但不是主题,主题是人的心空,人心的清净和领悟的真理,这些才是护持正念的作用。
  “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流布这教要到什么地位,流布要十法行,一、供养;二、书写,抄写,现今的印刷、印刷后去流通;三、布施;四、听受,现在大家就是听受,听了以后就要受持;五、读;六、诵,读诵这部经典;七、说;八、释,就是广说和解释这部经,用文字与口头;九、思,思惟这部经的意义;十、修,修习这部经的真实法门,还要分布流传。若这样去做的人智慧功德到那个地位?提出这样的问题。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於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
  贤善首菩萨提了问题后,五体投地,恳请如来为诸众生解说。如来对贤善首说:“好!好!善男子!你们能够为了末世众生,问出了如来经教、功德、名字的意义,是很难能可贵的。”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现在你们仔细地听,我为你们说。佛教中有初善、中善、后善,这里是后善,最后的结果,最后包容性的指示。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贤善首菩萨听了非常欢喜,大众都默然而听。下面是讲能护的人--最高的佛陀。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
   善男子!这部经是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佛与佛都是相通的,佛是法界之性,佛的觉性周遍万法,一佛说法就是无量佛说法,无量佛说法就是一佛说法,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所以《华严经》中说:“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性。”法性只有一个,没有两个法性。“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所以不了义经随方有说与无说不一定,不了义经是人间化的,以人的观念去接受的,了义经是非人间化,是精神意境的,是真实法界性中的智慧体现来说法的。了义教每个佛都说,开口是讲,不开口也是讲,就是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在说了义法。了义法是无说无不说,山河大地一切身心世界及社会境界来说,都是了义法的宣扬。《华严经》中说:“我不见有佛国土不说此经义。”都是在说这部经里。
  “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这部经是三世如来所守护。为什么这样说?《法华经》中说:“我等诸佛护持此法。”所以《法华经》中的多宝佛塔,佛说《法华经》时,多宝如来证明,说明三世如来来守护这个无上的法门,那么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未来世的菩萨未听到的都让他得闻,这是无上的了义之光,所以由佛来守护。
  “十方菩萨之所归依”,菩萨在因行当中都是从这里成佛,所以是十方菩萨的归依。我们刚才讲到的根本**,因为它是成佛的**,十方的菩萨都要归依这个法门,我们人这个法门,能够得到这个法门的气氛即同菩萨,得到气氛,能够听、受,能够发心,能够以这样的目标去实施,去实现人生、实现佛法时,我们就是十方菩萨当中的其中的一个。
  “十二部经清净眼目”,这部经是“十二部经”--十二部分类经典中的清净眼目。因为我们而推穷迷的根本、照彻觉的源头时,这个理是贯穿所有经典的核心精神的,所有的经都是由这部经所贯穿,所有的意义这里都包容了,所以这是眼目。我们对这部经的领会,开悟了以后,对所有经都会看得懂,会知道佛是怎样施设方便。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全部会了解,不会不了解,所以是眼目。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圆觉陀罗尼”,这我们以前已讲过,是大方广的体、相、用,“觉”是性,“圆”是觉性的圆满、福德、智慧,一切功德妙用,完全圆满地开发,叫“圆觉”。陀罗尼是总持,这是没字的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是法界性的总持。
  “亦名《修多罗了义》,“修多罗”即契经,对这部经完全通达,以后再回归到我们自性上来,这就叫契经。“了义”,超越一切思想观念,不可思议的真实佛法,只有悟与证,才能了达的佛法,叫了义法。
  “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怎样叫秘密?不是根机的听不到,我们今天讲《圆觉经》,如没有根机的人不可能进去,既使他在座亦听不懂,就是没根机就听不到,这叫秘。如不同的人听到都不同,叫做密。不同的人听到后的理解也都不同,高的有高的理解,低的有低的理解,每个人得的利益都不一样,叫做密。“亦名《秘密王三昧》”,所有秘密佛法当中它是王,就是说是最高的,就是谈得最究竟、最圆满的一个佛法,能够使众生入进去以后,统领自己的心,运用自己的心,化度一切众生,而且包容一切佛法及世界法。“三昧”,我们已学过,就是正定,是我们自性不动之性的变现。
  “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也可以说如来能够决定的境界,凡夫、菩萨都没办法决定这样的境界。为什么?它所能够达到的境界、所说的最高的理,只有佛才能够证得,所以佛法穷极所证的地方,就是这部经的地方。
  “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如来藏一就是圆觉迷了以后的名称,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这个“如来藏”的自性不变,所以叫自性。不变能够缘起所以有差别,缘起一切差别,不变性能够缘起,所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体会到这里,佛教中道的理趣会明白,人生虽然有无量差别,但不离自性,自性若明,一切万法都能归到圆觉中去。
  “汝当奉持”,佛言:“你听了以後,知道是佛的护持、经的五种名称,你应当奉持,你应该以这样的名舆义来持於自心。”就是说已经开悟的人要离开文字、离开道理,来持这个自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法,做心地的工夫,随时观照,不要仅做文字上面的探索、研究,没开悟的人不要离开文字,要读诵文字,受持这个义理、道理把它搞懂,依照道理去做,依照这个理来观照人生,来观察人生,去运用方便。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门教而说小乘、大乘等很多方便法,众生因执著这方便而不知真实,於是到了末法时代,由於许多弘法者为了适应众机,方便愈来愈多,真实愈来愈隐晦。真实佛教是什么,反而不晓得了。所以我们现在有责任发扬真实的佛教,勿再走泛滥的方便。应该把方便门中的人拉到真实中来,再从真实中开发的智慧去适应时代,应用於时代。把过去的方便留给过去,以新的方便去建树新的佛教形象--可以善用一切现代的科技成果,为佛教的弘扬与修证服务,使佛教的文明与现代社会接轨,如电脑、电视机等都可以用来弘法。“陈酒新装”是现代弘法的必备善巧。但是真实性的智慧是不变的,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使众生断烦恼、成菩提,所以一切不离心地,其究竟所归,依然是“唯显如来境界”。
  然而“如来境界”是“唯佛如来能尽宣说”,只有如来才能够宣说的。但是我们如能悟入也能宣说。因为无明阴影本无所有,悟彻无有,即是佛的境界。所以佛境若不显现,就不能彻证众生皆空,众生若不空,就不能彻证觉地。《华严经》中说,信位菩萨即入佛甚深的境界。因为虽然有智与知的差别,但无非是佛境界,所以肯定本来,承当自性,当体即佛。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於佛地。”
  假使凡发大心的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依前面所说的十法行去修行,就能渐次增上、升进,一直到成佛而究竟圆满。因这部经唯显佛的境界,所以依此修行,必能到於佛地。
  下面是关於奉持的意义。“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善男子!这部经说的是顿教大乘的法门,圆觉所宗是顿教,因果是宗,圆觉心是因,无上菩提是果,所以顿机的众生可以从这部经裏而开悟,但是“亦摄渐修一切群品”,顿理而渐行是说明事具渐门。既然顿渐俱收,所以迟与速皆可得益,入门或不入门都要留心这个法门。应当在这个大道上,准备资粮与加行,以后才能够很快地相应与证入。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蝱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这譬喻是说渐教的人有背於顿教,而顿教之普门一定具足渐门。这是说这部经不单是宗旨这样高,同时也具一切次第渐修的法门,凡是有缘的人都可以入。佛教到了末法时代,佛、菩萨看到众生的痛苦与烦恼太重了,众生的心灵太消极悲观了,如把“死”字贴在额头,一切修行都为了死,这现象使得佛教死气沉沉,甚至都是为鬼服务,只作超度的佛事,这是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佛教应该是积极向上,大雄无畏地利乐人生的,这种悲智方便的根源是我们的觉性,以此为本去利乐这世界,所以末法中有正法,并不是这么悲哀,虽有许多不好的现象,但同时也有很多好现象。
  现在的社会愈来愈文明,科学愈来愈发达,生活水准正在不断地提高,修行者的条件也愈来愈好,在商场里就可以建成清修的小道场,一切具足。所以说,不一定都是很败落,应该看到光辉,看到好的一面。用顿教的智慧--像大海一样的心量,显发妙用,才能使社会大众得到佛法的大利益,使娑婆世界种下九品莲花,转化成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佛法才会发扬光大,对社会才有益处。
  我们讲到佛教已经狭窄了,其实佛法是无宗教的,这真理是属於一切众生的、普渡的,只要你能领悟真理,去体验实证,那么佛法就在你心中显现。所以无论甚么人都可以在佛法中得到利益,不一定有佛教徒的形式,可以在精神上契合世尊的言教而深入法要,然後发挥真理,利济人间。因此,无论何人,都不应受自我观念的限制,不应受社会地位的限制,打破一切框框,体现大海不让小流的精神。
  “乃至蚊虫”,是譬喻声闻、缘觉的二乘人也能入於圆觉之中。”及阿修罗”,譬喻菩萨因受持圆觉而成道。“饮其水者皆得充满”。无论何人,饮圆觉法性之水,都能得到充满。因为大海有无量的水,饮的水可量自己的腹的大小而定;圆觉有无边的法门,受持的人是看自己的根器而决定顿与渐。
  这说明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立场去体会佛法,同时也体会人生,都是这样去体会的。但是要让我们的心像大海一样,包容万法,不但是包容佛教中各种宗派,而且要包容世界上的所有宗教,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要包容。不对任何一个问题持反对。因我们内心没问题,能够包容一切,这样做人才有意义,才是一个自在的人。所以真正无碍自在的人,首先是心灵世界的自在。如《永嘉集》后面讲到的相应问题。心如相应时,不管是称、讥、苦、乐,有什么问题也好、诽谤打击也好,都没挂碍,都如如不动,这是心里面的解脱,这是心里面与空相应,以后才是身体与空相应。
  首先是心,心灵的自在是究竟的自在,心灵若不自在,外表假若依赖财富、依赖地位,觉得干起事来很有兴致,别人也都帮你的忙,但这是暂时的。当你没地位,当你曾经健康而现在失去健康时,就不再有自在了,失去地位、失去财产、失去一切时,你就不知什么叫自在了。自在只在心灵的解脱、心灵的无碍、心灵的包容、心量的广大时才叫自在。因为里面没有一点阴影,没有一点抵抗的东西,没有一点执著的东西,所以这叫无碍自在。修行就是修这个,不是修什么神通,或修什么外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修得愈多,将来愈苦。为什么?因给这些压住了,变成负担。譬如有钱人去修行,比没钱的人就苦得多,因若人去化缘,叫他作功德,他心里面觉得舍不得,有一种挂碍。若存银行又恐利率减少,生活条件太好了,修行是为了享受,房间要搞得好些,吃要吃好些,反而有很多挂碍,所以就难修些。所以佛教中叫一个人放下,放下身心、放下世界、放下一切,当一切放下时,你的内心世界是空寂的,就是真实的体现。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这里是讲校量功德,用财布施,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不值一个人听到这部经的名称。《大方广佛修多罗了义经》只用听到这一句经名就比用三千大干世界的七宝布施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或者听到其中的一句义,更何况这部经听完?但很多人很可惜,大家今后要注意,听经要有始有终,要从头到尾,中间不要间断。为什么中间不要断听?因中间有些环节断了以後,八识田里面所熏的清净的种有间断。当我们生生世世所熏的清净种有间断时、间杂时,今后起用或弘法利生时,在某个时候就会有障碍,就会不连贯,觉得懂又有点不懂,就是这种活泼的智慧受到障碍,故有些人说我听了头听了尾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应有始有终地听完,这是一个完整的**,听到以后就会产生一种量。什么量?就是我们自性里面的相应的量,是智慧的量,这量是从完整里面得到的,不是支离破碎一点一点所能得到的。譬如一个图案,是一个完整的显现,这部经若有始至终听完以后,若坐着时,这部经就会在你心中完整地显现,虽然只一部经,但其中是整个的佛法,就是如来在你的心中显现,就是一尊佛或者法界的佛、法界的智慧与光明在你的心中显现,这是相当要紧的。“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这是用智慧来比较的,阿罗汉的智慧是劣智,菩萨的智慧是胜智--殊胜的智慧,用劣来比较这个部经的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化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这里的数字不少了,这比较来说,功德是很大很大的,就是现在度一个阿罗汉,和世界一切事业或百万富翁一切都布施掉,或无量无边的布施,也值不得来度一个阿罗汉,就是把寺院建得金璧辉煌,里面若没人成道,没人成阿罗汉,这还是世界空幻的事,没意义,主要的还是能使人开悟得道修成就,这是根本。但尽管这样说,度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不如人有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宣说这部经,把这半个偈子讲解清楚,让人懂得,说明这是什么境界?说明这是佛的境界,这智慧非常殊胜。为什么?尽管能得阿罗汉果,能自了,但对众生没利益。得到这部经的半个偈,这偈有文偈与义偈。文偈的二句是半个偈。什么是义偈?就是讲意义的一半,空与有,只得到空义,没完成不空义,就是这样。尽管只得到半个偈,大乘佛法里面的半个偈,这样比度阿罗汉要高得多了。
  何况广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是正因,我们能够广说时,使自己会成佛的正因得到。因为成佛时,能够度法界众生,而且能这样广泛宣扬时,使众生开悟,因开悟的众生又能从自心的光明来照耀无量众生,这是一环扣一环,能够度无尽众生,佛教是用价值与利益来说的。我们所度阿罗汉只能得到这个人利益,而《圆觉经》是使人成为一尊佛,能度无量的众生成佛。因为在根本上讲,阿罗汉还是外道,因为未见佛性,犹未成佛,在法界上起不得作用,所以相较之下,还不如宣扬圆满大法的利益大。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善男子!假使有人听到这部经的名称,生起了真实的信心,一点也不疑惑。知道这部经是根本的**,今天已经听到了,十分的快活,具有信心。这个人你要晓得,不是一尊佛、二尊佛那里所种下的福德与智慧,要知道,这种善根甚至可以推算到尽恒河沙一切佛的道场中种下的善根,才能听到这部经典的教义。
  但是有人要问,既然在恒河沙的佛所种植下的善根,为什么至今还不成佛、还不开悟呢?原因在哪里呢?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於,一个修行的人,闻是闻到了,但悟还不透彻--悟若透彻,就能离开文、离开义,在真实的心里面显现大智慧,这是一点。第二点,有人已经悟到,但是心量还不够广大,他没有经常显现,处处显现,因此,没有与悟智打成一片,使自心相应於真性。第三点,虽有人心量也大了,但对自己的习气不注意,不改正自己的错点,带著习气去投胎做人,一旦做人,又会迷了一下,以听了经又懂了,但是时光易逝,年龄又老了,又是一世。人的时间是很快的过去,所以修行人应分秒必争,念念觉照,不要错过一生。因此,要把自己的习气、执染、身心挂碍的东西去掉,化为空净。世尊因地中与阿难同时发心修道,佛成道了,阿难还是做他的弟子,只是多闻第一,阿难是蓄漏依然未除,原因是阿难情重,被世俗所障碍,世尊修苦行,认真用功,所以他能够速成。每个人都具有佛性,也有成佛的因缘,成果的快与慢绝对不一样。我们在座也一样,将来成佛时,也肯定迟早不同。有些人很快成道,有的人还须多劫轮回。修行认真不认真是关键。如能把修行当大事,为了众生成佛的大事,一心一意地去运用佛法,不是随随便便,那么就能很快相应。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善男子!你应当护持末世。“是修行者”,就是说正确依圆觉而修行的人,不要使恶魔以及外道,恼害他们的身心,造成他们退失道心。恶魔就是以神通等五欲境界来迷惑人的一种恶势力,动修行人的心、使之失去定力,被幻境所迁而入於颠倒之中。外道即心外求道,心有修证的心外之法,往往以二边之见、执著之修来破坏行人的正见正行,使身心失调,烦恼丛生,从而害得不能正常生活,於是对修行产生怀疑,退失正念而被屈於魔外之中。因此,外道以邪智惑人令生怀疑,是恼心,恶魔以神通力令人种种不安,乃至生病等,是恼心。所以经中说:“众魔者乐生死,外道者著诸见。”这两种事都能使初心的人退屈,因此,佛特别劝菩萨要护持行人令入大道。
  进一步说,知见来自於教育,正确的师父能引导弟子正确的方向。外魔来自於心中的妄求,心若空寂,魔宫粉碎,哪里有魔影可见?人在求的时候已失去了平静与寂灭,得到妄境与世利时又动心取著,怕失去,一旦失去,颠倒心立即出现,即入於魔的眷属了。
  所以佛法教导人安住於空灵,安住於福德之中,以智慧来观照,以慈悲来利济,以平常来处世,以无我来解脱,以自在来方便,以清净来入世,以圆融来销归,以无畏来破执。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
  这个时候,法会中有头上有火焰的执金刚杵的金刚,名字叫露肩神。有摧碎一切恶魔外道的金刚,有尼蓝婆等八万金刚。这些金刚神听了佛的话,与许多的眷属就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后,又右绕三匝,恭敬说了下面的话:
  “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这些神在初发心的时候,经常发大愿,愿自己成为大力士,去护持修行的人。有许多就是持了某些咒语而成为咒神,有人一持咒他们就到了,他把咒当做自己的生命。因为执著咒,所以虽有神通而不成道,只有到了圆觉法中,破了执著,才能成道。有的以福德成为善神,所以他们一起对佛说:“世尊!假使以后末世之时,无论是哪一类型的众生,只要他能够奉持这部决定大乘的无上法宝,我们应当去守护他们,就像守护自己的眼目一样,乃至在道场等修行的处所,我们金刚大力之神都带领自己的徒众,早晨与晚上都来守护道场与行人,使令他们不退转。如果是在家修行的菩萨,不但守护行人不退转,并且使他们的家庭永远没有灾难障碍,一切的疾病都消除灭尽,享受健康与安乐,同时修道的资粮也很丰足,不会缺乏,能保证生活的安定而使进趣佛道妙门的人不生退屈。”现在大家大部分已退休,生活都能解决,是用功最好的时候。李德生先生也曾提到:“退休人是佛教的青年,正是青春向上大好时节,因此努力进道,一定会有成就的。”
   往往发大心的人障难也大,对世间人事的逆缘也多些,所以假使没有金刚神的护持,就难以进道,可见一个修行顺利的人,还应好好感谢护法金刚神的帮助。不久前有一个僧人在灵岩寺修行用功,达到了一个较清净的境界,结果来了许多鬼神要求度他们,说:“您是发大心的人,现在已经修得很高了,而我们还这样苦,应当度度我们。”这时这位僧人立即发大心:“我若修成道,马上超度你们,现在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你们。”这样所有的境界立即退去了。所以若碰到这样的境界,不要与他们斗,不必用咒语来驱赶,应当回向功德给他们,把法布施给他们,一切放舍,空无所有,境界就马上消失了。你如能放下身心,一切迥向,自有护法金刚来护佑你,不会被一切境界所动。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这时候,娑婆世界的主--大梵天王与三界中的二十八天王以及须弥山王的帝释、护国的四大天王等,立即从座位站了起来,顶礼佛足,右绕三匝,恭敬地对佛说:“世尊啊!我也守护那些奉持经典的人。”我们知道,这些天王们,是我们娑婆世界的顶头上司,三界中的一切众生受其统领,同时也是佛的广大护法,他们的护法作用极大,所以他们说:“我们也要使令那些奉持经典的人,常常安稳,无一切困难,无一切不安,使他们修道的心不会退转。”
  的确,如果我们修行,不犯过失,不破戒律,不退正念,一切都很顺利,因为有护法的守护,所以许多事情自然都安排好了。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盘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这时大力鬼王,名叫吉盘茶,就是吃人精血,行动极为迅速,变化很多,住在树林与野外的一种大力鬼,对恶人惩治,对善人护佑,又能统领鬼众,所以称为鬼王;在印度与西藏这种类型特别多,所以其数有“十万鬼王”。这些不属人与天界的鬼王,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顶礼佛足,右绕三匝,恭敬的对佛说:“我们虽属鬼趣,但发心向道,所以也来守护那些奉持经典的修行人,不论早或晚都来侍候与守卫他们,使令他们不生退屈。这些修行人所居住的周围一由旬二由句是四十里,或者十六里)的范围里,若有鬼神来侵犯他们的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这实际是鬼的发愿护卫修道的人,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鬼神的眼睛也睁不开,身都动不了,唯有大心的人感得一切来皈依,来求救度,方能现前,而真修行人因其威力,所以能感得许多鬼王来护佑,同时能使恶心侵犯者,碎如微尘。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数喜,信受奉行。”
  佛演说了这部经以后,一切大众皆大欢喜,这种欢喜的原因在《文殊所问经》里说有三种意义:一是说法的人清净,不是为了取著名利所染而说;二是所说的法义内容清净,能运用如实的智慧了知法的本质而说;三是听闻的人得到果实的清净,也就是说了之后所获得的成佛的利益。
  我们这次的圆觉法会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大家也都深得法益,皆大欢喜。最后我做了一个颂来概括圆觉的要义,以供大家参考。



      圆觉妙义颂
  
  一切佛经摄入圆觉,学习圆觉明解一切;
  一切众生迷於圆觉,悟入圆觉证彻一切。
  无尽大智出於圆觉,顿悟圆觉朗照万法;
  无边大行显於圆觉,直了圆觉妙明无方。
  脱体纯净初入圆觉,清净圆觉一切透过;
  轮回心生虚见圆觉,本来圆觉妄断心源。
  爱憎*****背离圆觉,遮覆圆觉二障五性;
  随顺渐入顺入圆觉,方便圆觉三机观门。
  二十五轮无碍圆觉,无相圆觉破尽四相;
  亲近明师引入圆觉,圆现圆觉四病不生。
  这场加行专修圆觉,妙严圆觉功德无量;
  唯佛能说究竟圆觉,护法圆觉梵天金刚。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五日讲毕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下一篇: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圆觉经直讲 目录 自序 圆觉经直讲 第一章 打开经典之门
 圆觉经直讲 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 圆觉经直讲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圆觉经直讲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