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二讲 释经题——八大人觉经
 
[达照法师] [点击:4395]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二讲  释经题——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这个“八”,就是数字,是指这部经文当中所说的“八种大人觉悟”的方法。也就是八种菩萨、佛所觉悟的方法。所以这个“八”指是经文里面所说“八觉”的“八”。

那么“大”呢,内容就比较多了。这个“大”原意是“大无边际”的意思。这个“大无边际”的“大”,不是相对于我们平常生活当中有大就有小,不是这种相对的大,而是一种绝对的“大”。所谓绝对的“大”就是包含了一切大小相对,却又不是思维分别层面的概念大小的大。那么实际上的内容,就由三个方面来体会。

第一是体大,“体”就是本体。什么是本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到底以什么为最根本?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那么我们这个生命到底以什么为我们的本体?体是看不见的。我们说你这个人身体好不好,身体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看不见,只能通过身体的表面的相和身体的作用,我们体会到了,我们能感受到,说他身体好。那么体呢?就是内在的,没有形象。

这个“大人”的这个“大”,这个体啊,比我们的虚空界还要大,所谓“大而无外”,或者说比一粒微尘还要小,所谓“小而无内”。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为我们习惯于生活在各种“相”当中,习惯于在各种“作用”上去看问题。那么离开了一切相,当我们把种种分别计较、时间和空间的这种概念,全部放下之后,这是我们的本体。按佛法的原意来说就是指真如本体,这个“体”是如如不动的。

如果说我们没有证得这个体,你在佛法里面啊称不了“大人”。世间也有大人小孩,有小人。儒家讲君子,小人。这个君子呢?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个大人是跟小人相对的。那么佛法里面的这个大不是跟小相对的,怎么不是跟小相对呢?无论哪一个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真如本体,而且这个真如的本体完全等同,无有丝毫差别。

所以啊,很多人以为佛法跟世间的其它宗教一样,都只是劝人为善而已,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佛法讲的这个“本体”,跟所有宗教讲的最高原理不一样。其它的任何宗教,他有个最了不起的、至高无上的神,这个神,或者这个上帝,或者这个太上老君,他们不是每个人都能作的。你修行到最后永远都只能成为上帝的臣民,只能当他的老百姓,不能成为上帝。佛法在这点上,在目前人类的文明史上最独特的一点就是佛法告诉我们: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而且成佛之后跟所有的佛完全平等。平等在哪里?就是这个“体”完全平等。因为我们有这个成佛的本钱,所以我们才会有成佛的可能。

假如我们现在真正的是一个凡夫,是一个没有成佛可能性的,那么我们修行、学佛就成为多余的了,就成为盲目的了。我们平时不知道安住在自己的体当中,也没有发现这个体。所以,这个体大就是《八大人觉经》前四觉里面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真正解脱了,你才能证得这个体大。如果说我们对于生死、对于身心世界有丝毫的执着,没有解脱,你没有发现生命当中绝对自由的这种力量,那么你就契入不了这个体。所以《八大人觉经》的首先告诉我们是体大。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当中,解脱道的目的也就是证得体大。

那么菩萨道呢?不但证得体大,还要在体大证得的同时生起妙用。所以第二个是“用大”。“用大”是什么?是作用,是妙用,不是我们一般的用。

那么我们一般的用为什么说不是妙用呢?对我们凡夫来说不是妙用,是指我们不知道这个作用的妙处,而实际上,我们还是在妙用。在佛菩萨看来,在祖师大德开悟的人看来,我们的行住坐卧,与佛无二无别。

所以禅宗讲:饥来吃饭困来眠。吃饭穿衣皆是佛法,行住坐卧无非修行。这个嬉笑怒骂,吃喝拉撒没有哪一个不是从本体当中显现出来的妙用。禅宗有一句话说:只这心心心是佛,妙用纵横可怜生。这个心心心是佛的心,就是指我们的真心,真心就是真如,就是如如不动。

那么我们凡夫众生呢,平时被这颗妄想颠倒的妄心盖住了我们的真心。如果说能够回光返照,看见我们的真心,那么你就证得体大。证得体大之后,你的举手投足都非常自在,真是妙用恒沙。所以才说:妙用纵横可怜身,这么微妙的功用!可是在我们凡夫的眼里,在我们凡夫的身心当中,我们又受了多少的冤枉苦头呢?实在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苦头啊!本来不应该有这种苦。这个问题呢在第五觉的时候,《八大人觉经》的第五觉,我们会详细讨论用大。

相大呢?这个相是指诸法实相。所谓实相无相无不相。为什么说无相无不相?无相就是这个本体,你证得本体之后,放下身心世界的一切执着,甚至连空的相都没有,超越了一切相。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内心能够感受到身心世界,真的无有一丝一毫的可得。上至诸佛,下至地狱,没有一点点的相,没有一点点的状态可以把着。因为一切有相皆是虚妄。都是缘生缘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当体会到这个相之后,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还要进行呢?当然要!这个时候再来进行我们的生活,那么这个生活就变得非常微妙广大庄严,那么现实生活的任何相就成为实相了。这个相真的就包含了一切大相小相,大到尽虚空遍法界,小到微尘数世界,一粒沙,一个微尘,都是我们真如实相的妙用。

所以,生命怎么去体会?你怎么去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呢?我们不要过多地在自己的心当中先给它下定义,你就轻轻地呼一口气,或者你想一个问题,当你觉得你的生命不止是这样。也就是说,你的生命、你的身心,超脱了这样你感受到的这个范围之后,你会感受到这个相是大无边际的。所以在《楞严经》里面,佛放光叫做“无见顶相”,没有顶啊,也就说最高处你看不到他的顶,比喻这个相没有局限,没有障碍。所以这个“大人”的大呢,要具备这三种能力。

禅宗的修行,首先要证体,然后要起用。“证体起用”这个是一向的修行方法。禅宗参话头,破疑情。参话头的破本参就是证得本体。破本参之后还要破重关,那就在相上起妙用。那么最后呢,回归诸法实相,就是末后牢关。

还有一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不用你修行,直接指点你见到佛性的。这种方法是怎么做的呢?就是“从相见性”。你只要看到相了,这一切相都是佛性的妙用,在相上看到佛性。这个是了不得!所以禅宗是杀人剑、活人刀。杀人剑就是杀掉我们一切妄想执着,你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统统一刀两断,证得本体。然后呀,起来妙用,这是杀人剑。活人刀就是在你这个相上,你哪怕举一只手,哪怕举一个拇指,就这一刹那,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体现。

诸位试想一下,离开现实当下这一刹那,你的生命还有什么呢?这不是你的全部吗?恐怕我们咬不定,如果你咬定了,真是如此。咬定了之后,在一切十方三世诸佛面前,在一切时间空间当中,时时刻刻你就是最圆满最究竟的,与佛无二无别。所以慧能大师说:弟子此心常生智慧。这是体相用回归到诸法实相的境界,是真正的“大人”。到了究竟处就成为佛,佛就是“大人”。正在修行过程中,体大、相大、用大,这三大随便哪一种你证得了,你起用了,你证到诸法实相了,那么你都成为大人。

那么这里面,分开菩萨的各种修行状况,这个修行状况的各个证悟层次,我们在下面还要详细地说。

下一个字是“人”,大人的人。这个“人”是什么意思?就是“有情”。我们人,为什么称为人,不称为木头呢?就你这个人有人情,有情感,有感性,有理智。那么这个“情”有三种:第一是凡情——凡夫的感情;第二是圣情——圣人的感情;第三是至情——至高无上的感情。

凡情是指我们没有证得真如本体之前,我们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任何事物都会有感情。对佛法有感情,对世俗也有感情。凡情有好有坏。凡情为什么有好有坏?在凡夫的心中,追求完美,追求真善美慧的人生,这是好的。那么坏的在哪里呢?坏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我有利益了我才愿意,我如果没有利益了,我就不会去干。没有把这个我,自私的这个我彻底解决掉。所以世间带着自私的情很容易使人堕落。

实际上这个凡情,本来是有好有坏的,看你如何利用。如果能利用得好就是往好处走,如果利用得不好,那就会互相的牵扯纠缠而堕落。《楞严经》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我们凡夫怨怨相报,情情相牵,相互纠缠。在纠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情升华,反而因此带来烦恼痛苦和无奈等等,这就是一种堕落的情。

现实的社会,我们看过太多太多的人情冷暖,凡夫众生不知道人何之为人?不知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身有多少生命的内涵没有开发出来?习惯于过去无量劫的烦恼娇弱的那种习气。很简单的一点,比如说两个人有感情,有了感情理应互相照顾、互相理解、互相帮忙,可是,如果对方帮不到自己,或者对方去帮别人了,自己心里就会忌妒,就会怨恨。象这样一种本来是好的感情,凡夫愚痴啊,就把它破坏掉了。

佛法,真正的菩萨圣人乃至凡夫众生要学习它、弘扬它,修学正见,树立正确的知识和眼光。我们所谓的世间的好人,怎么去衡量他?最好是看到这种世俗价值观的真相,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做不到彼此只有上进,只有更加欢喜而没有破坏,这一点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受到很大局限的情况。

我们这种顽固的思想没要开拓,我们的宗教理念、道德理念和追求真理的这样一种理念没有树立起来,那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出的问题,那就是互相纠缠,终必堕落。

如果说是好的人情,那怎么样才能好?讲世间凡人的好,如我们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儒家思想,那是最好的。儒家是入世的思想,他非常有人情。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你看,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其好的,我们见到好的人,见到好的事情,看到与人交往,对方有优点的,我们吸取,我们互相提高;看到对方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自己改正。所以,好事坏事,到你这里就都成为好事,都是成为我们生命的一个重要支柱,珍惜缘分。

凡夫很可怜啊!佛菩萨不一样。所以凡情有好有坏。

那么圣情呢?只有好,没有坏。诸位,不要以为学了佛之后就六亲不认了,学佛真正是懂得生命内在的这种非常有益的情感。所以这个“大人”的人,就是觉悟的有情,菩萨就是觉有情。他自己觉悟了,还要让别人去觉悟,自己得到快乐了,还要赶紧让别人去得到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尤其重视这一点。凡夫的凡情,会把好事变坏事,把善缘变恶缘,把福缘变成逆缘。圣人的圣情不是这样。比如说我们现实的这个凡夫众生,两个人在一起交往,一起生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由于感情的产生和升级,然后象世俗上的人就结婚了,结婚的目的是要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个可谓是福缘,有福报啊,过世间的洪福了,大家都来祝贺啊。可是结婚不久又要离婚了,为什么?这个缘被破坏了。这个缘他们不能珍惜,破坏掉了。

佛菩萨呢,我们拿释迦佛来说,他能够把这种逆缘变成福缘。比如有一次,有一个外道来骂释迦牟尼佛,说:“你讲法讲了那么多,我的很多弟子都跟你去学习了,我要找你算帐。”他不高兴了就来骂佛。骂了三天三夜,释迦佛一直坐在这里微笑着听他骂。骂完之后,他自己看了反而着急了,这个释迦佛都没有开口,他就问释迦佛:“你为什么不骂呀?”

佛陀这个时候开口了,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家里有没有来过客人?”

他说:“有呀。”

“那你的客人如果给你送礼品来,你一定不要,那么这个礼品怎么办呢?”

那个人一听,说:“我如果决定不要的话,他只能带回去啊。”

佛陀就说了:“你这几天的礼品我都没有要,怎么办?”

他说:“那我只好带回去了。”

所以,他知道佛陀把这种逆缘变成福缘了。本来是为了破坏佛教而来的,现在却反而跟佛学习,出家了,作为佛的弟子。

我们凡夫还把善缘变成恶缘。常常看到别人打假吵架的时候,在大街上旁观不敢去拉,因为怕被别人诬赖。就象说好心不得好报,好心反被当作驴肝肺。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凡夫的情况,佛菩萨不会。释迦佛被提婆达多推石头砸到脚,这是出佛身血,是恶缘,非常恶。佛陀最后说:“提婆达多生生世世是我的老师,如果没有提婆达多,我没有今天成佛。”佛陀能够把这种恶缘变成善缘。

我们凡夫还把法缘变成尘缘。怎么讲呢?在这个聊天室里面,我们听闻佛法,在生活当中我们积极向上,遇到了有缘人。遇到有缘人之后,慢慢地,我们的思想开始堕落,开始追求个人的享受去了,把佛法把修行抛到一边,只追求人世间的红尘当中的染污的缘。这样一来,又成为斤斤计较,这是凡夫。佛菩萨不会。佛看到阿难和摩登伽女两个人,摩登伽女非常喜欢阿难,佛陀就把摩登伽女叫来说,你如果真喜欢阿难的话,那么你要跟阿难学习,学到跟阿难差不多,这才算真正的喜欢。那么摩登伽女就赶紧地学习。她学了不久就证得初果罗汉了,然后她跑过来跟释迦佛说:我不要阿难了。因为她没有染污心了。所以啊,佛能够把尘缘变成法缘,能够把圣情变至情,能够把染缘变成净缘。

我们凡夫是把净缘变成染缘。你看我们的内心,我们真正的内心深处呀,诸位!每一个人的心性都跟佛等同的。如果你放下妄想之后,你看,没有妄想执着、没有颠倒,大家都没有妄想执着颠倒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清清楚楚过一生,明明白白做好人,那就没有任何负面的作用了。可是我们把净缘变成染缘了,被一大堆烦恼染污了。佛菩萨就把这种染污的缘变成净缘——清净的缘分。

所以,这个人的有情,佛菩萨就是把这些坏的、不好的、局限的、狭隘的开脱出来,使我们能够感到生命更加广阔、更加自由、更加完美,这样一种情感。所以真正的菩萨才算是真正的有情,而且是觉悟的有情。

那么觉悟的情况呢,有大有小,如果你的觉悟达到非常完美了,那就是第三种——至情。如果还不够完美,还差一点点,那就是菩萨的圣情。如果我们在学佛过程中,你还没有证得前面这个体大,也就说我们还没有成为圣人,我们都是凡情众生。凡情好的一部分可以感得人天的果报,坏的部分则是感得三恶道的苦果。因此,十法界无非一个“情”字了得。

如果哪个人说佛法是无情的,是不讲情的,那真是大错特错。因为整个大乘佛法就是围绕觉有情的一个菩萨境界,围绕我们生命的真正内涵,那么这个“至情”可以去感知,我们可以理解为佛的情感,他真的超脱了至情的浪漫,生命达到了完美极至的境界。你要感受到这种解脱,他浪漫到了极限,你要感受到这种至情,他解脱到了极限,你要感受到这种至情所包含的智慧,智慧也达到了极限!

有一位张澄基居士,写过一篇文章叫《什么是佛法》,他说啊,这个世上只有佛陀才算是情感与理智都达到完美极致的,这算是至情。所以大人的人不是凡夫的凡情,而是指圣情和至情这两种人,这是真有人情。

下面一个字是“觉”,觉悟的觉。这个觉悟的范围就很广了,他包含了本觉、始觉、究竟觉这三点含义。

本觉是原本就觉悟的,不假造作,无始劫以来我们与佛完全等同的。实际上前面说的体大就是觉悟,也就是本觉的全部内容。

诸位是不是怀疑呀?假如原本就觉悟的,我现在为什么又不觉悟了?用一个比喻简单地告诉大家,就象天空一样,我们看到蓝天,蓝天原本就是蓝天,不是因为有云了之后蓝天才生出来。那么我们就是因为烦恼无明,把我们自己本觉的这个蓝天给遮盖住了。所以我们看不见自己的本觉而流浪生死。

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把烦恼习气无明统统放下,你可以拍一下桌子,啪!一声,把自己过去、未来、现在所有的妄想杂念追求,无论你是佛法的感觉还是世间的感觉,无论你是快乐的感受还是痛苦的感受,叭!一下子全部断掉。就象一阵狂风吹来,把天上的乌云白云各种云全部吹得烟消云散,你当下所感受的就是蓝天,就是这个本觉的境界。

很微妙啊!你不要以为在电脑前面听,你可以闭上眼睛,断掉妄想。你告诉自己,你没有妄想,当下就是这样,是本觉。也许一下能体会到,第二下又不行了,我们的这个妄想啊,象洪流一样、象瀑布一样、象暴雨一样,不停地冲刺着我们的身心。所以,本觉的意思就是告诉众生,你本来就是佛,与佛无二无别。

第二层是始觉­——开始觉悟了。这个始觉啊,就是我们修行要把握的内容。大家前面已经明白了,哦,原来我们每一个众生就象蓝天一样从来就没有乌云,蓝天的本身是没有乌云的哦,诸位不要误会了。因为蓝天的本身并没有云,我们看了有时候觉得蓝天有云呀,实际上你要是乘飞机,在飞过云层的时候,你一看上面一片光明,根本没有什么云。这还只是个比喻。所以,当我们树立一种观念,知道我们的蓝天跟十方诸佛的蓝天以及古今中外、十方三世一切圣人的蓝天没有任何区别。这个观念树立起来之后,我们就知道,不管乌云如何变化,不管白云如何缥缈,不管彩云如何漂亮,无论白云还是彩霞,蓝天从来没有改变。这样一来,我们的心就安了。

诸位啊,不要让我们这颗心安住在乌云里面,乌云不是你自己;烦恼不是你自己;分别、妄想、执着不是你自己。不要把这颗心整天安在烦恼当中。哪怕你现在知道,在我烦恼变化的这个人生世界上,一切事物背后就是生死。把这颗心不要放在这些乌云上,乌云慢慢地会消失。但是我们看不见啊,我们误以为蓝天、乌云、白云、彩云,看到蓝天呢,那以为彩云是好的,白云也是好的,乌云不太好,所以我们整天追求,通过白云来改变我们的乌云状况。也就是我们生活奔忙,做种种事情都为了名、为了利、为了世间的这个身体的感受。永远都是云彩的生活,你看不到真实。所以第二个始觉,就是你开始要找我们如何去发觉生命的本质,就是把这个乌云慢慢拨开,白云也要拨。

当你拨开乌云的时候,你觉得幸福,你觉得生命里有白云,多好!你觉得身心很安静,环境很舒服,多好,山河大地多美。所以一切哲学,一切书画,一切文学著作,也就都是贵在看到白云,觉得很美。那么实际上他真的看到生命本质了没有?诸位想一想,最初也是从烦恼当中开始觉悟了,不要得少为足,不要以为学了佛很受用了就算数,你要继续往前,继续把这个一切云彩全部消除。这个时候你看见本体了,也就看见我们本觉的境界,看见我们自身的生命本质,那是真的潇洒,真正的毫无牵挂。

当看到这个毫无牵挂之后,我们的习气还很重啊,这个业风很重,业风一来,蓝天白云又来了。把你内心安住在蓝天上,一切云彩都是蓝天的装饰,所以禅宗告诉我们,吃饭穿衣就是佛法,行住坐卧无非妙谛。你看原来的白云是遮蔽了蓝天,看不见蓝天了,但是能看到蓝天,安住在蓝天当中,这个时候的彩云、白云都成为蓝天的装饰,一个非常美妙的境界。

菩萨在佛经里面告诉我们:水月道场,空花佛事。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就是空中,云彩当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那么,当我们不论是什么云彩,无论是蓝天,有白云也好,没有白云也好,对你来说完全自在,毫无拘束,毫无挂碍。这个时候你证得究竟地的,也就是都进步了。生命啊,这个时候我们的吃喝拉撒、嬉笑怒骂真是太美妙了,太庄严了!

所以佛法呢,是让我们这样去觉悟的。看见我们内心的本觉,你知道有这个本觉之后,诸位啊,学佛就不用自卑了,我们知道自己就是佛,跟佛没有任何差别,你不用自卑。你也不用自傲,不用傲慢,因为你在生活当中,你还没有达到究竟觉悟,还总会有丝丝毫毫的烦恼在,总会有多多少少的局限在。

所以始觉的这个过程非常长,是我们生命无穷尽的奋斗,我们这个生命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奋斗力,谁说佛法不是积极的呢!

当我们看到生命的内在,你没有自卑,任何自卑都没有,你不会拿世俗的那些价值观念来说我穷呀,我没有知识呀,我说话不如人呀,我长相难看呀,你不会以一切世俗的云彩来比较你生命的蓝天。那个白云觉得乌云难看啊,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吗?但如果你没有看到这个蓝天,你拿什么来衡量你的生命呢?

所以,当我们知道生命的本觉完全平等之后,诸位千万不要自卑。当你心中还有丝毫烦恼的时候,你也千万不要自傲。没有自卑,也没有自傲,却要积极努力地永远走下去,这个是整个大小乘佛法的实践论。这个法跟其它的社会哲学或者宗教所说完全不同的地方,他这种理念是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身心当中去实践的。

从这一点上看,整个佛法都是以一个“觉”字贯穿始终。比如“大、人、觉”三个字,你看看!诸位感受一下,大——大无边际的法界本体,人——充满完美意义的情感,觉——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智,非常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首先是看待自己,然后再看待别人。那时候你才真正看透你自己的生命啊。

我们凡夫众生很可怜啊!生活了几十年,实际上,总是以社会的价值观,以别人的眼光,拿别人的尺寸来衡量自己的好坏,你何苦呢?当别人说你穿漂亮的时候,你得意;当别人说你难看的时候,你悲哀。而且,你今天穿这件衣服人家说你漂亮,明天赶时髦,人家不穿了,说你不入时,你又着急。世间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眼光浅。

那么这里面,诸位还可以感受到另外一层含义,当你的内心,完全没有这样的价值尺寸使自己束缚的时候,其实你也可以赶时髦,只要你条件允许,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显示你的自由,也可以在任何时候用你的方式来生活。

那么问题呢?就是你的情是不是凡情,是不是圣情,是不是至情?看你的觉是不是安住在本觉当中,是不是有开始觉悟了,是不是修行进步了。所以用这样的衡量标准,衡量我们整个佛法,衡量我们整个人生。

佛法其实不在远处,诸位啊,佛法绝对不是在这里听这个人讲讲就算佛法,千万不要以为听了我说的这个话是佛法。假如有一天你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眼光你发现了生命内在的本觉,发现了自己的始觉,发现了自己的人情,发现了自己的至情,那你就是佛法,你的言语动作,你的行住坐卧都是佛法啊。所以他不在别处,不在远处,就在自心,就在自身,就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这个是“八大人觉”的含义了。

那么最后一个“经”字,《八大人觉经》,这个是三世诸佛说的一切教法都称为经,释迦如来的一代时教,都叫为经。这个经就是“契经”的意思。契是什么意思?就是契合,有“契理、契机”这两层含意。契理就是契合于真理。什么是真理?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今天你通过这个方法到达了,是这个境界,明天他去通过这个法,也达到了,也是这个境界。释迦佛解脱了,是这个境界;阿弥陀佛解脱了,也是这个境界;观世音菩萨解脱了,也是这个境界。那么古代的祖师大德,两千五百多年来,在我们人类历史上,多少的大德,他走过去的这条路,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这样,都是这条路。他所说所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他证实了,我们自己呢?也可以证实的。

所以,这部经就是由佛陀他证悟了之后,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通过佛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下去,每一步就留下一个脚印。这个脚印可以为后人留下来,也同时也跟古人相应。所以我们每走一步,每看见一步,对我们生命内在的智慧也就增长了一步,你都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了这种生命景象。所以“契理、契机”是很重要的。

那么我们有受用之后呢?你要给别人讲说佛法,也一定要在自己受用之后,这是最好的。为什么这么说?当你对这个佛法,哪怕你觉得对你有感受了,哪怕我刚才把妄想放下来之后,那一刹那你感受到了轻松,这种自在,有感受了,你就可以告诉别人,这是你自己亲身体会过了。那么体会过了之后,就要有佛经或者祖师大德的言论,乃至经、律、论这三藏作为印证,三法印和一实相印来印证所感悟的是不是真正的佛法道理。契合了之后再去给众生说,那就是理直气壮的,因为这是你走过来的路呀,这是佛经“契理、契机”的意思。

这个契经的“经”,是“方法、常理”。方法就是通过这种佛经介绍的方法,我们可以走上这条路,可以通达到佛陀的境界去,从生死可以到涅槃,从凡夫可以到圣人。这条路,这个方法是经典告诉我们的。《八大人觉经》也是告诉我们这种方法。那么常理就是常规的道理了,恒常不变。佛陀讲的道理,他不会因为时空的改变而改变,两千年来到现在不会改变,十年、百年、千万年以后他也不会改变。因为他讲缘起性空的世界就是这么个样子和内涵,他从本性的这一个角度看问题,就是看到生死的根本,看到了生命的本体,这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常理。

那么,《佛说八大人觉经》的经题,诸位一下子就可以看到了,“佛说”这个佛是自己走过来的,释迦牟尼佛亲自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他讲了这样一部经典,要是告诉我们如何能成佛,就是他讲自己、归纳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完全是经验之谈,告诉我们对这个《八大人觉经》经题应有正确的理解。

下面第三点,我们要跟大家介绍一下翻译者。这部经典是谁翻译的?是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翻译的。后汉,对前汉而言。我们知道前汉就是刘邦建立的皇朝,建都在长安,所以又称为西汉,因为长安在西边。后汉则是光武帝“光武中兴”的汉朝,他建都在洛阳,所以又叫东都洛阳,历史上又称其为东汉(25——220)。然于西汉和东汉间又有王莽篡位,王莽篡位后,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汉朝,即为东汉,这是一个朝代的称呼。

安息国是西域的一个小国,西域在汉朝时候称为安息的就是安息国,在唐朝时叫作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在那个地方。

在这个翻译者“安世高”前面有个“沙门”,在印度释迦佛出世之前,印度有婆罗门教,是婆罗门思想占主导地位,垄断了整个社会教育的这一块,当时的文化教育全部是由婆罗门来主管。到了沙门思潮的出现,大部分沙门都反对婆罗门教,其中,佛教就是沙门思潮当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僧团。在沙门思潮的时候,凡是出家人,出家修道的人都称为沙门,不止是佛教徒才这样称呼。

当然佛教的出家人也称为沙门,也就是出家人。他的义译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就是戒律、规律、规则。我们要遵守的一定的规律一定的规则,不害自己也不害别人,使自己和他人的身心都能够健康成长,遵循这样的佛教准则来生活,这就是戒,亦即佛教的戒律。

定,是修习禅定。我们平时心太散乱了,乱了的话就没有智慧,所以要先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就能够产生智慧。四禅八定,还有出世间的种种三昧正定,这个方法就非常多了。

慧,就是智慧。佛法的戒定慧三学,以戒为基础,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断烦恼结,证得解脱。

诸位,这个戒啊,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条条框框,因为条条框框是佛陀针对当时的佛弟子制的,一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大的用处。但是,戒律的精神却是最为重要的。戒定慧这三者,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增长智慧。智慧怎么获得?你定下来你才会有智慧,如果乱糟糟的哪里会有什么智慧呀?但是怎么样才能定下来呢?那就要有一个合理的生活方式,要非常合理的,使自己和他人都不要太难过,不要互相干扰,甚至可以互补互助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样一来,你的戒定慧三学,智慧充满了,那么内心的这种损坏戒、定、慧原因就是贪、嗔、痴。对好的境界产生贪心;对不好的就产生嗔心,讨厌不喜欢的事物;对于不好不坏的境界产生愚痴,傻乎乎的,不知所以,不感觉自己的生命在流逝。

实际来说,修戒定慧,就是要消灭贪嗔痴。灭贪嗔痴干嘛呢?破除我们的无明,看到真正的我们的真相,宇宙的真相。贪嗔痴就像刚才说的乌云,遮盖了我们生命的本觉。熄灭贪嗔痴也就是把这个乌云呀去掉了。这个讲起来道理很多。

所以就是这样的“勤息”才算真正的沙门。

如果哪一个人,他不持戒,他整天乱糟糟的,他一点智慧都没有,世间出世间的都没有,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的出家人。进一步说,要不从这方面去下功夫去努力,那就根本不是一个出家人了。当然我们做得不够,我们只能都是凡夫,我们要从这个方面下手就可以了。无论出家在家,实际上都从这里戒定慧三学,贪嗔痴三毒,用三学来攻三毒,这是息灭贪嗔痴的方法。

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这个安世高是翻译的人,姓“安”名“清”,原来的名字叫“安清”,是安息国的王子。他在小的时候就学习佛法想出家,他父王不允许他出家,所以等他父王驾崩了之后,他才让位给他叔叔而出家学佛。

他这个人很厉害,有很多的神通等能力。对佛法的翻译,可以说在早期传入中国的经典中翻译得算最好的一位了。我们现在传持的早期传入中国的如来禅思想的这个禅定,和早期传入我国与大乘佛法非常密切的许多经典是他翻译的。所以他是一个对中国佛教有莫大贡献的早期翻译家。他的因缘故事,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下面这个翻译的“译”,翻译佛经有四种原则:第一种是翻字不翻音,很多经中之咒语,字翻为汉字,音则为梵音,这种翻字不翻音,有五种不翻,五种情况:第一是秘密不翻,这是指咒语不能翻译。因为咒语是有秘密加持力量的,翻出来了反而没有加持力了,所以不翻。第二是多含义不翻,比如说“阿罗汉”也是翻字不翻音,阿罗汉有三层含义,翻成哪一个都不对,所以多含不翻。第三是此土无不翻,比如说“阿摩罗果”,这个水果只有印度有,我们中国没有,所以没办法翻就不翻了。第四是顺古不翻,顺古就是顺着古人的办法翻译,比如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家知道这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古人没有这样翻,现在也就不翻了,所以叫顺古不翻。第五是尊重不翻,比如说“般若”这两个字,般若我们勉强地翻译为智慧,但是世俗很多人说这个人很有智慧,这个人特聪明,说他很有智慧,那么般若呢,它不止是聪明,他要了解世间出世间法,把佛法乃至整个人生的真理彻底了解了,这个眼光为般若眼光,所起的妙用为般若妙用,所以为了尊重般若的含义,我们不能翻为智慧。这是第一种翻字不翻音。

第二种是翻音不翻字,比如《华严经》当中的“卐”字,这个字是梵文,是指释迦佛胸口当中的“卐”字放大光明,是印度的符号,但这个音是汉字的“万”字读音,把音翻译过来,字却没有翻译过来。

第三种是音字俱翻,音和字都翻译。把这个音翻译成汉音,字翻译成汉字。一切经典我们能够读懂的就这种翻译。这个安息国沙门就是指这种翻译,我们这里的《八大人觉经》也就是第三种翻译了。

第四种是音字俱不翻。音也不翻字也不翻,那就是把印度的梵文经典带到中国来,让中国人膜拜、顶礼、供奉,甚至还学梵音去念,这样的音字都不翻,就是第四种翻译。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三讲 解序分——发心求正觉
下一篇: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一讲 述要义——佛法之总纲

 《佛说八大人觉经》今说 佛说八大人觉经——一部简短扼要对修行大有帮助的经典
 再说《佛说八大人觉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略述《佛说八大人觉经》(邹相) 法会读诵本 30.佛说八大人觉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注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佛说八大人觉经述义
 Eight Great Awakenings Sutra (佛说八大..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一讲 述要义——佛法之总纲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三讲 解序分——发心求正觉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四讲 正宗分——苦空无常觉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五讲 正宗分——少欲无为觉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六讲 正宗分——知足守道觉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七讲 正宗分——常行精进觉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八讲 正宗分——多闻智慧觉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九讲 正宗分——布施平等觉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讲 正宗分——出家梵行觉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