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第35颂:“无亲亦无怨,只身隐山林;先若视同死,殁已无人忧。”这一颂的最传神注解,大概要算西藏瑜伽行者密勒日巴所唱的“山居满意歌”了:敬礼三身上师前,加持穷子得山居!
既无亲朋为挂念,亦无仇怨相牵缠;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
亲朋不顾我将老,兄妹莫认我死期;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
我死悄悄无人知,我尸鸟鹫亦不见;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我尸一任苍蝇食,我血一任虫蛆饮;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
洞内死尸无血痕,洞外杳然绝人迹;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
我尸周遭无人绕,我死不闻人嚎哭;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
我行何方无人问,我止我住无人知;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
无人寂静崖洞处,穷人所发此死愿;为利一切有情故,诸佛加庇使圆满。
(张澄基译,《密勒日巴尊者传》,台北:慧炬出版社,1971年,页207。)又,第36颂“故修随念佛”之说,参见《学集》第十八“念三宝品”所引《宝光明陀罗尼经》(大正,32,139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