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灭苦之道 一、苦灭圣谛 三、身心
 
[法遵尼师] [点击:3822]   [手机版]
背景色

三、身心

尊者舍利弗语长者言:「善哉长者!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亦随转恼苦生,恼苦生已恐怖、障阂、顾念、忧苦、结恋。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不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坏、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阂、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契经 五阴诵】

心,便是一般人所谓的心灵,是相对于身的一种生命现象的呈现。每个人都感受得到自己的心、肯定自己有心灵的作用,并以心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所在,例如情绪,便是相当明显、强烈的心灵作用,能让人产生不可小觑的行为能力。不过情绪波动仍只是心受到五受阴缠扰的状态,并不能完全代表心灵。

心灵是一种相当抽象的概念,很难简洁、具体地为心灵下定义,或两言三语地描述出何者为心、心的特质为何!即使在《修多罗》的经文中,也不见佛陀如解释五受阴一般地解释心,然而佛陀并不曾忽略心的作用,在正法中,心可是修离欲、求解脱的关键角色。

世人对身、心的了解大约是草率地将色身当作身,而一切受、想、行、识等属于无色的精神机能就归类为心了。

用这种方式理解身、心,势必难以掌握解脱、究竟苦边的趣向。因为既已有了身的存在,就不可能避免受苦、受伤害、受牵制,但众生不可能避免受苦、受伤害、受牵制的对象决不仅止于身体而已。

受、想、行、识这四无色阴,佛陀是将它们归纳在身的范围内的,所谓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识身。它们同四大色身一样是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也和四大色身一样是不可能避免受苦、受伤害、受牵制的对象。

佛陀尚未入灭之前有色身会受病苦折磨;也有受、想、行、识会受世事的干扰:在殷殷教诲之余,比丘们却还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佛陀干脆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游行去了。舍利弗、目犍连在佛陀晚年先佛入灭,佛陀也不得不说:「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犍连般涅槃故。」只要仍有色,有受、想、行、识存在,即使已成正觉、已证无漏的佛陀,也不能完全免去受五受阴牵制的现实。那么已断烦恼的阿罗汉圣者又和一般人有何差别呢?

重点就在「于此苦患之身不苦患心。」

前文已交代过,佛陀从不否认五受阴的存在,也讨论过五受阴现象的存在本身就是苦。五受阴的存在已是既成事实,因五受阴的存在而承受痛苦也是势之所趋,是以佛陀所教授的梵行绝不会否认五受阴的存在,也不是要改善因五受阴的存在所造成的苦。

人们之所以要承受空虚、抑郁、对生活现况的失望、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丧失、渴求生命与精神的充实,就是因为受到五受阴无常、苦、无我的现实所逼迫。一般不如实知五受阴集、灭、味、患、离的凡夫,不如实知五受阴是因缘条件所聚集、必将随因缘条件散灭,是以味着五受阴,不审查五受阴的过患,也不懂得由五受阴出离,以至于受尽五受阴的煎熬。

这样的人除了承受因五受阴的存在而必然会受到的痛苦外,内心还要为五受阴的不能尽如人意而再度承受额外的心灵创痛。

佛陀教导弟子在身苦患之余不再招揽心苦患:当身在因缘变迁中若坏、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阂、顾念、结恋。这才是有机会能得到实现的目标。

可是如果搞不清何者为身、何者为心,那么修行便会因不得要领而错误百出了:教禅修的老师鼓励学生:「当静坐到很有功夫时,就能把五蕴给空掉,最后悟入一切法无自性空!」;有人修无分别心,别人问他午餐的食物滋味如何时,他说:「不知道。」他已修到无分别心的境界了;有人认为进入灭受想定,在定中将受与想都灭了,便能直趣涅槃;有人信仰一切唯心造,逮得明心见性,便可勘破一切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尘劳忘想。

整个五受阴都是身,有身就不可能不作用、不受苦。修行不是把五蕴给修空掉;不是否定舌识而食不知味;不是逃避到定中不受不想;不是把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视为幻觉。

时,有年少名郁多罗,是波罗奢那弟子,来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为汝等说修诸根不?」

郁多罗言:「说已,瞿昙!」

佛告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云何说修诸根?」

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闻声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

尔时,尊者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尊者阿难语郁多罗言:「如波罗奢那所说,聋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唯聋者耳不闻声。」【契经 六入诵】

生命现象既已存在就不可能杜绝苦痛,既不必妄想藉由性灵升华、神佛保佑而得脱离人生的痛苦与死亡;也不能藉由修禅定、观空而得以常、乐、我、净,那些天真的想法在佛世时早已大行其道,但佛陀并不认同它们。

只要众生的感官继续运作,受、想、行、识等生命现象就必定随之生起。佛陀问外道波罗奢那的弟子郁多罗,他的老师是如何教他修诸根。结果答案是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于是佛陀就问啦:那盲者算不算修根?只有盲者眼不见色。

修行不是靠否定身的作用而达成的,抑制感官作用的修行方法行不通,漠视或抵制受、想、行、识的机能以及否认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实况,也达不到修行的目的,那都只能算是掩耳盗铃的不智行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穔麦着四衢道头,有六壮夫执杖共打,须臾尘碎,有第七人执杖重打。诸比丘!于意云何?如穔麦聚,六人共打、七人重打,当极碎不?」

诸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诸比丘:「如是愚痴士夫,六触入处之所捶打。何等为六?谓眼触入处常所捶打,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常所捶打。彼愚痴士夫为六触入处之所捶打,犹复念求当来世有,如第七人重打令碎。比丘!若言是我,是则动摇;言是我所,是则动摇;未来当有,是则动摇;未来当无,是则动摇;当复有色,是则动摇;当复无色,是则动摇;当复有想,是则动摇;当复无想,是则动摇;当复非有想非无想,是则动摇。动摇故病、动摇故痈、动摇故刺、动摇故着。正观察动摇故苦者,得不动摇心多修习住,系念正知。」【契经 六入诵】

感官不断受境界刺激,间接也令五受阴深受刺激。就好象舂米、麦一样,那些谷物受棍棒捶打,感官则受讯息的捶打,这些捶打是有生命存在便不得不受的身苦患。倘若因身受到苦患的逼迫,便生起我、我所见,认为六入处、五受阴所处的状况是「我」正在受苦,于是心随着受到强烈的震撼,为了保障、卫护自我,大肆计划未来的因应之道,那就不但身遭苦患且心亦受苦了。

佛陀没有教人不受捶打,而是教人不受动摇。六触入处的捶打不可避免,但因心动摇而自讨苦吃的「犹复念求当来世有」第七重打却可拒绝。

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长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诸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使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狂发乱。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欲乐贪使不使;于苦受触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契经 杂因诵】

凡夫与圣人的差别不在于凡夫有身可受苦而圣人没有,他们不同的地方是凡夫身受苦、心也受苦,所以会表现出「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的状态,他们在顺境中被贪欲驱使,在逆境中被瞋恚驱使,对贪使、瞋使的不如实知而被愚痴驱使。于是他们被贪、瞋、痴所系缚。在贪、瞋、痴的系缚之下难免要犹复念求当来世有,渴望「明天会更好」就会不断激起未来的生命存续,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毫无创意的无聊戏码随之永续经营。

圣人的表现则恰好相反。圣人身受苦但心不随之苦恼,再大的苦痛甚至面临死亡,也只有身在承受心却不动摇。那是因为圣人顺境不起贪,逆境不起瞋,如实知贪使、瞋使,所以也不受痴使驱役,从而解脱了一切贪、瞋、痴的系缚;解脱了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系缚。

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契经 五阴诵】

佛陀说身、说心,是要让修行者掌握住修行要对治的确实对象。身,只是一系列性能高超、功能繁复的机能运作;心才是实际相应于欲贪、坚持生命流转的推动力量。失去了心的运筹帷幄,身的结构即使再精巧奥妙,生命的运作仍将因失去动力来源而无以为继。贪、瞋、痴的垢秽只染污心而不染污身;梵行的修习是为了现法(现生)即能断除贪瞋痴以达心得解脱的目标,而非「五蕴皆空」「极乐无苦」之类身得解脱的臆想。对身与心的界限无法清晰明确地厘定,修行就搞不清敌人何在、搞不清究竟要修什么。

生命现象既已存在,便不可能不受恼苦,六入处会受讯息的刺激、五受阴会受无常、苦、无我的打击;但心可从这一切中抽离出来,冷眼旁观非我、非我所的五受阴、六入处,它们的一切动荡不安都与「我」无关,心都不为所动。

之所以直至今日还有五阴身在世间轮回、受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逼迫,就是因为这颗心长夜浸染在贪欲、瞋恚、愚痴中苦苦恼恼。是以佛陀说只要心清净了,众生也就清净了,因为往后贪、瞋、痴已无处可沾染,现生的五受阴不再受到欲贪的驱使、缠缚,连带使得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随着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契经 道品诵】

最后,对于心的认识还有一项必须澄清的重要特质──心并非常、恒、不变易之法。

仗着「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这句响当当的法语,让佛教徒对「心」怀抱了无限的遐思与期盼:禅宗门人设想着众生具有一个清净的自性心,只要能证悟清净自心、显现自性,即能去除心的杂染;禅修是心的训练,于是另一些佛教徒期待藉禅修的体验,让心达到超越感官、超越时空的境界,获得他们所臆测的涅槃果证;又一些佛教徒以为入定之后能在定中找到内心根深柢固的我执、我慢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烦恼痛苦并加以去除,待得出定修行也就完成了。然而这些人偏偏故意忽略另一句同样重要的法语:「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

心,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体,它依然是随因缘条件而生,也必随因缘条件而幻灭的无常之法。它的因缘条件就是名、色。名是生命中属于精神作用的部份──受、想、行、识受阴;色就是生理机能──色受阴。有名、有色,它们运作起来心便跟著作用:最亲爱的人住在远方,忽然接到彼方传来天灾人祸的消息,一颗心不免随之忐忑不安,食不知味、夜不成眠,名色集则心集。过两天又接到亲人报平安的讯息,忐忑之心随之放下,胃口大开、呼呼大睡,名色灭则心没。心,生生灭灭,可以生起与烦恼相应的心,也可以生起与清净相应的心,修行不是让一颗长久存在的真常心证悟清净蜕尽杂染;不是让心躲在禅定中不受任何刺激;不是入定到心中去清仓。修行是让生生灭灭的心永远不再染着生生灭灭的五受阴,当心不再染着时,就称为清净、就不再受欲贪支使、不再推动轮回。

要让心清净,入定不是必要步骤。当然定力越好的人越容易觉察心的动向,是以佛陀相当鼓励弟子修禅定,但心是随五受阴而运作的,定中五受阴不会明显活动,心也专注不移,没有什么梵行可修。唯在日常生活中,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才能于诸世间则无所取。若不明白于五受阴向厌、离欲、灭尽的法次法向,那么即使能修到灭尽定,一定三千年,也仍要生死轮回。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灭苦之道 一、苦灭圣谛 四、厌离
下一篇:灭苦之道 一、苦灭圣谛 二、善恶

 灭苦之道 序(真华长老) 灭苦之道 出版序(法遵)
 灭苦之道 前言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一、正法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二、诸行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三、慢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四、世间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五、五受阴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六、六入处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七、缘生法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八、苦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一、集起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二、轮回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三、业力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四、四食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五、识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六、缘起法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七、欲贪
 灭苦之道 一、苦灭圣谛 一、究竟苦边 灭苦之道 一、苦灭圣谛 二、善恶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