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
 
[厚观法师] [点击:4273]   [手机版]
背景色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甲、大乘通说(p.255~p.279)

释厚观(2002.9.18)

一、(p.255) 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大正9,7a21-28)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法的真实意义,如来教化的真正目的:

1、发菩提心。

2、修菩萨行。

3、成如来果。

二、(p.255)大乘的意义:

(一)就「相对」义而言:(1)殊胜大—超胜了小乘。

(2)含容大—含容了小乘。

(二)就「绝待」义而言:(1)超胜到无所对待。(※不可以大小的比对来表示)

(2)含容到无所不摄。

三、(p.256)「不共」的意义:

(一)是人、天、声闻、缘觉乘中所没有的。

(二)在佛菩萨的心行中,统摄一切功德,无不成为大乘的特法。

四、(p.256) 二乘人能不能回小向大?

A、二乘人不能回小向大

(一)《大品般若经》卷22〈遍学品74〉,大正8,381b15-17;

《大智度论》卷86,大正25,659b26-28

若菩萨摩诃萨作八人、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罗汉果、得辟支佛道,然后入菩萨位,无有是处。

(二)《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14,549b4-26

若见无为入

<lb n="0549b05"/>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lb n="0549b06"/>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

<lb n="0549b07"/>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

<lb n="0549b08"/>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

<lb n="0549b09"/>法耳。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

<lb n="0549b10"/>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

<lb n="0549b11"/>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

<lb n="0549b12"/>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

<lb n="0549b13"/>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

<lb n="0549b14"/>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

<lb n="0549b15"/>得一切智宝。</p>

<lb n="0549b16"/><p loc="">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

<lb n="0549b17"/>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我等

<lb n="0549b18"/>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lb n="0549b19"/>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

<lb n="0549b20"/>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

<lb n="0549b21"/>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

<lb n="0549b22"/>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

<lb n="0549b23"/>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

<lb n="0549b24"/>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

<lb n="0549b25"/>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

<lb n="0549b26"/>上道意。

(三)《大智度论》卷27,大正25,263b12-25

菩萨初发意时,所可怖畏,无过声闻、辟支佛地。正使堕地狱,无如是怖畏,不永破大乘道故;阿罗汉、辟支佛于此大乘,以为永灭。譬如空地有树,名舍摩梨,(角+瓜)枝广大,众鸟集宿。一鸽后至,住一枝上,其枝及(角+瓜),即时压折。泽神问树神:大鸟雕鹫皆能任持,何至小鸟,便不自胜?树神答言:此鸟从我怨家尼俱卢树上来,食彼树果,来栖我上,必当放粪,子堕地者,恶树复生,为害必大。是故,于此一鸽,大怀忧畏;宁舍一枝,所全者大。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于诸外道、魔众,及诸结使、恶业,无如是畏如阿罗汉、辟支佛。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于菩萨边,亦如彼鸽,坏败大乘心,永灭佛业。

(四)《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89c20-22

如比丘破四重禁,是名毕竟破戒,不任得道!又如作五逆罪,毕竟闭三善道!若取声闻证者,毕竟不得作佛。

(五)《菩提资粮论》卷三,大正32,527c19-528a9

问:此应思量菩

<lb n="0527c20"/>萨,为畏住泥犁?为畏堕声闻独觉地?

答:</p><lb n="0527c21"/><lg><l>假使堕泥犁,</l><l>菩萨不生怖,</l>

<lb n="0527c22"/>,,,<l>声闻独觉地,</l><l>便为大恐怖。</l></lg>">菩萨设住泥犁,与无数百千苦俱,不比堕声

<lb n="0527c24"/>闻独觉地怖畏。

问:何故如此?

答:<lb n="0527c25"/><lg>,<l>非堕泥犁中,</l><l>毕竟障菩提,</l>

<lb n="0527c26"/>,<l>声闻独觉地,</l><l>则为毕竟障。</l></lg><lb n="0527c27"/><p loc="">设入泥犁,于正觉道,不能作毕竟障碍。住泥

<lb n="0527c28"/>犁时,乃至恶业尽边,于菩提道暂为障碍。菩

<lb n="0527c29"/>萨若堕声闻独觉地,则毕竟不生故,声闻独<pb ed="T" id="T32.1660.0528a" n="0528a"/>

<lb n="0528a01"/>觉地,于正觉道乃为障碍。由是义故,菩萨入

<lb n="0528a02"/>于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问:其怖如

<lb n="0528a03"/>何?

答:</p><lb n="0528a04"/><lg><l>如说爱寿人,</l><l>怖畏于斩首</l>

<lb n="0528a05"/>,<l>声闻独觉地</l>,<l>应作如是怖</l></lg>。<lb n="0528a06"/><p loc="">经中佛世尊作如是说:如爱寿人怖畏斩首,

<lb n="0528a07"/>菩萨欲求无上菩提,怖畏声闻独觉地,亦应

<lb n="0528a08"/>如此。是故菩萨虽入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

<lb n="0528a09"/>地怖畏。

(六)《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9〉,大正26,41a3-12

《助道法》中说:

</p><lb n="0041a03"/><lg><l>若堕声闻地</l><l>及辟支佛地</l>

<lb n="0041a04"/><l>是名菩萨死</l><l>则失一切利</l>

<lb n="0041a05"/>

<l>若堕于地狱</l><l>不生如是畏</l>

<lb n="0041a06"/><l>若堕二乘地</l><l>则为大怖畏</l>

<lb n="0041a07"/>

<l>堕于地狱中</l><l>毕竟得至佛</l>

<lb n="0041a08"/><l>若堕二乘地</l><l>毕竟遮佛道</l>

<lb n="0041a09"/>

<l>佛自于经中</l><l>解说如是事</l>

<lb n="0041a10"/><l>如人贪寿者</l><l>斩首则大畏</l>

<lb n="0041a11"/>

<l>菩萨亦如是</l><l>若于声闻地</l>

<lb n="0041a12"/><l>及辟支佛地</l><l>应生大怖畏

(七)《十住毗婆沙论》卷7,大正26,55a4~18

若诸声闻人,未入法位者,令发无上心,使得佛十力。……

声闻人者:成声闻乘。未入法位者:于声闻道未得必定,能令此人发佛道心而得十力。若入法位者,终不可令发无上心。设或发心,亦不成就。如《般若波罗蜜》中,尊者须菩提所说:「已入正法位,不能发无上心。何以故?是人于生死已作障隔,不复往来生死,发无上心。」

B、二乘人可以回小向大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大正9,7a29-c9)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pb ed="T" id="T09.0262.0007b" n="0007b"/>

<lb n="0007b01"/>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lb n="0007b02"/>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

<lb n="0007b03"/>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

<lb n="0007b04"/>佛法亦如是。舍利弗![三世]诸佛以无量无数

<lb n="0007b05"/>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

<lb n="0007b06"/>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

<lb n="0007b07"/>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

<lb n="0007b22"/>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

<lb n="0007b23"/>何况有三!……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

<lb n="0007b27"/>说三。……舍利

<lb n="0007c08"/>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

<lb n="0007c09"/>言无虚<app n="000709"><lem>妄</lem><rdg wit="【敦】">忘</rdg></app>,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C、《小品般若经》一方面说声闻圣者不可能发大心,一方面又暗示了回心的可能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50-651

诱导声闻修学最显著的例子,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504a)说:

「若诸天子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今应当发!若人已入正位,则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随喜,终不断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应求上法」。

「入正位」,是「入正性离生」的旧译。「入正位」,声闻行者就得「须陀洹」(初果),最多不过七番生死,一定要入无余涅槃。这样,就不能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所以说:「已于生死作障隔」。如只有七番生死,就不可能发求成佛道的大心,所以说:「不堪任」。这是依佛教界公认的教理说。经上又说:如「入正位」的能发大菩提心,求成佛道,也是随喜赞叹的,因为上人──声闻圣者,是应该进一步的求更上的成佛法门。说声闻圣者不可能发心,又鼓励他们发心修菩萨道,这是不否定部派佛教的教义,而暗示了声闻圣者回心的可能。

D、《大智度论》之会通

《大智度论》卷93,大正25,714a1-25

一切菩萨乃至初发心皆毕定,如法华经中说。

问曰:若菩萨皆定,佛何以故种种诃二乘人,不听菩萨取二乘证?

答曰:求佛道者应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故,于法性少分取证,便自止息,舍佛道不度众生,诸佛菩萨之所诃责:汝欲舍去,会不得离,得阿罗汉证时,不求诸菩萨深三昧!又不广化众生,是则迂回,于佛道稽留。

问曰:阿罗汉先世因缘所受身必应当灭,住在何处而具足佛道?

答曰:得阿罗汉时,三界诸漏因缘尽,更不复生三界。有净佛土,出于三界,乃无烦恼之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如法华经说:有阿罗汉,若不闻法华经,自谓得灭度,我于余国为说是事,汝皆当作佛。

问曰:若阿罗汉往净佛国土,受法性身,如是应疾得作佛,何以言迂回稽留?

答曰:是人着小乘因缘,舍众生,舍佛道,又复虚言得道。以是因缘故,虽不受生死苦恼,于菩萨根钝,不能疾成佛道,不如直往菩萨。

复次,佛法于五不可思议中最第一,今言漏尽阿罗汉还作佛,唯佛能知。论议者正可论,其事不能测知,是故不应戏论;若求得佛时,乃能了知,余人可信而未可知。

※二乘人回小向大(《成佛之道》p.256)</l></lg>

1、有的初学声闻行,不曾决定,就转学大乘。

2、有的在声闻中已得决定(忍位),或是已证入法性而得初果(须陀洹)以上,再发大心的。

3、有的已证第四阿罗汉果再发大心的。

4、也有入了无余涅槃,再发大心的。

五、(p.256)二乘人回入大乘的动机:

(一)耻有所不知:(1)佛为弥勒菩萨说法,但阿罗汉无法了解。

(《大毗婆沙论》卷151,大正27,772a9-14)

(2)阿罗汉智慧不如佛,遇可度众生而不度。

(《大庄严论经》卷10,大正4,311b24-312b13)

(二)耻有所不能:不能演说无上道,不能庄严佛土、成就众生。

(三)耻有所不净:二乘人未断习气(《大智度论》卷27,大正25,260b-262a)

(1)大迦叶闻大树紧那罗王琴声而起舞。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1,大正15,371a2-b2;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9b-c;卷42,大正25,367c-368a)

(2)天女散华着罗汉身,以神力犹不能去之。

(《维摩经》卷中,大正14,547c23-548a6)

(3)小鸟通过舍利弗身影,余悸犹存。

(《大毗婆沙论》卷83,大正27,430b-c;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8c-139a)

※佛为弥勒菩萨说法,但阿罗汉无法了解。

(《大毗婆沙论》卷151,大正27,772a9-14)

问:云何不于非田非器而雨法雨,令所

<lb n="0772a10"/>说法空无果耶?

答:尊者舍利子虽不了知,

<lb n="0772a11"/>而于众中有余能知,如慈氏菩萨等故,非

<lb n="0772a12"/>无果。若无漏慧虽尔时舍利子胜,若<app n="077201"><lem>此</lem><rdg wit="【三】【宫】">世</rdg></app>俗

<lb n="0772a13"/>慧则慈氏菩萨胜。故佛一时与慈氏菩萨论

<lb n="0772a14"/>世俗谛,舍利子等诸大声闻莫能解了。

※阿罗汉智慧不如佛,遇可度众生而不度。

(《大庄严论经》卷10,大正4,311b24-312b13)

我昔曾闻:有

<lb n="0311b26"/>一人因缘力故发心出家,欲求解脱即诣

<lb n="0311b27"/>僧坊,值佛教化不在僧坊,彼人念言:世尊

<lb n="0311b28"/>虽无,我当往诣法之大将舍利弗所。时舍

<lb n="0311b29"/>利弗观彼因缘,过去世时少有厌恶修善<pb ed="T" id="T04.0201.0311c" n="0311c"/>

<lb n="0311c01"/>根不?既观察已,乃不见有少许善根。一身

<lb n="0311c02"/>既无,乃至百千身中都无善根。复观一劫

<lb n="0311c03"/>又无善根,乃至百千劫亦无善根。尊者舍利

<lb n="0311c04"/>弗语彼人言:我不度汝。……">尔时世尊清净无垢,如花开敷,手光炽盛,掌

<lb n="0311c25"/>有相轮网缦覆指,以是妙手摩彼人头,而

<lb n="0311c26"/>告之言:汝何故[09]哭?彼人悲哀白世尊言:

<lb n="0311c27"/>我求出家,诸比丘等尽皆不听,由是涕泣。……

<lb n="0311c28"/>………………

尔时

<lb n="0312a05"/>世尊以深远雷音慰彼人言:非舍利弗智

<lb n="0312a06"/>力所及,我于无量劫作难行苦行修习智

<lb n="0312a07"/>慧,我今为汝,即说偈言:</p>

<lb n="0312a08"/><lg><l>子舍利弗者</l>,<l>彼非一切智,</l>

<lb n="0312a09"/><l>亦非解体性</l>,,

,<l>不尽知中下</l>

<lb n="0312a10"/>。

<l>彼识有限齐</l>,<l>不能深解了,</l>

<lb n="0312a11"/><l>无有智能知,</l><l>微细之业报</l></lg>。

<lb n="0312a12"/><p loc="">尔时世尊告彼人言:我今听汝,于佛法中

<lb n="0312a13"/>使汝出家,我于法[02]肆上求买如汝信乐

<lb n="0312a14"/>之人,如法化度不令失时。……

">佛告舍利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彼因极

<lb n="0312b02"/>微,非辟支佛所见境界。乃往过去有一贫

<lb n="0312b03"/>人,入阿练若山采取薪柴,为虎所逼,以

<lb n="0312b04"/>怖畏故称南无佛,以是种子得解脱因。即

<lb n="0312b05"/>说偈言:</p>

<lb n="0312b06"/><lg><l>唯见此称佛,</l><l>以是为微细,</l>

<lb n="0312b07"/><l>因是尽苦际,</l><l>如是为善哉。</l>

<lb n="0312b08"/>。。

<l>[06]至心归命佛,</l><l>必得至解脱,</l>

<lb n="0312b09"/><l>得是相似果,</l><l>更无有及者</l></lg>。

<lb n="0312b10"/><p loc="">尔时婆伽婆即度彼人令得出家,佛自教

<lb n="0312b11"/>化,比丘心悟得罗汉果。

《大庄严论经》CBETA电子版(T04, no. 201, p. 311b24-312b13)

※大迦叶闻大树紧那罗王琴声而起舞。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1,大正15,371a2-b2)

大树紧那罗王当鼓琴[02]时,佛大众中人

<lb n="0371a03"/>王众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

<lb n="0371a04"/>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目侯]<gaiji cb='CB0264' des='[目*侯]' uni='777A' >[]

</gaiji>罗

<lb n="0371a05"/>伽,释梵、护世、若人非人,及离欲者,唯除菩萨

<lb n="0371a06"/>不退转者。其余一切诸大众等,闻是琴声及

<lb n="0371a07"/>诸乐音,各不自安从座起舞。时诸一切声闻

<lb n="0371a08"/>大众,闻琴乐音不能堪耐,各从座起,放舍威

<lb n="0371a09"/>仪[03]诞貌逸乐,[04]如小儿舞戏不能自持。

尔时

<lb n="0371a10"/>天冠菩萨,语是一切诸大声闻大迦叶等:汝

<lb n="0371a11"/>诸大德已离烦恼,得八解脱、见四圣谛,云何

<lb n="0371a12"/>今者各舍威仪如彼小儿举身动舞?

于时大

<lb n="0371a13"/>德诸声闻等答言:善男子!我于是中不得自

<lb n="0371a14"/>在。何以故?由是琴音,我等各各不安乐坐,

<lb n="0371a15"/>其[05]体动舞不能自持,所有心念不能令住。

<lb n="0371a16"/>时天冠菩萨语大德迦叶[06]言:[07]如何耆年少

<lb n="0371a17"/>欲知足,修行头陀、常乐空静,天人阿修罗敬

<lb n="0371a18"/>汝如塔,大德云何不能持身犹小儿舞,云何

<lb n="0371a19"/>不护是大众心?

大迦叶言:善男子!如旋岚大

<lb n="0371a20"/>风吹诸树木药草丛林,彼无有力能自安持,

<lb n="0371a21"/>非彼本心之所欲乐,然[08]彼鼓动,不能自持。

<lb n="0371a22"/>善男子!今此大树紧那罗王,鼓作琴乐,妙歌

<lb n="0371a23"/>和顺,诸箫笛音,鼓动我心,如旋岚风,吹诸树

<lb n="0371a24"/>身,不能自持。是善丈夫,誓愿威势福德神力,

<lb n="0371a25"/>于诸声闻及诸缘觉,所有威德彼为殊胜。

<lb n="0371a26"/>时天冠菩萨语大迦叶:汝今观是不退菩萨

<lb n="0371a27"/>威德势力,彼琴乐音不能令其动摇惊扬。大

<lb n="0371a28"/>德迦叶!谁[09]见如是而当不发无上正真菩提

<lb n="0371a29"/>道心。何以故?今有[10]无量智,所有威力不如琴<pb ed="T" id="T15.0625.0371b" n="0371b"/>

<lb n="0371b01"/>声,令如是等大威德人,闻是琴声不能自持,

<lb n="0371b02"/>其向大乘不退转者,不能令动。

※天女散华着罗汉身,以神力犹不能去之。

(《维摩经》卷中,〈观众生品第七〉,大正14,547c23-548a6)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

<lb n="0547c24"/>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

<lb n="0547c25"/>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

<lb n="0547c26"/>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尔时

<lb n="0547c27"/>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答曰:此华不如

<lb n="0547c28"/>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

<lb n="0547c29"/>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pb ed="T" id="T14.0475.0548a" n="0548a"/>

<lb n="0548a01"/>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

<lb n="0548a02"/>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着

<lb n="0548a03"/>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

<lb n="0548a04"/>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

<lb n="0548a05"/>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lb n="0548a06"/>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

※小鸟通过舍利弗身影,余悸犹存。(《大毗婆沙论》卷83,大正27,430b28-c7)

曾闻世尊与舍利子一

<lb n="0430b29"/>处经行,时有一鸟为鹰所逐,怖急便趣舍<pb ed="T" id="T27.1545.0430c" n="0430c"/>

<lb n="0430c01"/>利子影,怖犹不止举身战栗,复越佛影身

<lb n="0430c02"/>心坦然。

时舍利子合掌白佛:如何此鸟至我

<lb n="0430c03"/>影中犹有恐惧,纔至佛影,心无惊怖身不

<lb n="0430c04"/>战栗?世尊告言:汝六十劫修不害意,我于

<lb n="0430c05"/>三大无数劫中修不害意。汝有害习,我已

<lb n="0430c06"/>永断故令如是。

时世皆言:乃至小鸟,佛慈荫

<lb n="0430c07"/>故令怖畏除。

六、(p.258) 二乘人未断习气(《大智度论》卷27,大正25,260c2-27)

烦恼习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不知他心者,见其所起,生不净心,是非实烦恼,久习烦恼故,起如是业。譬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有锁,犹有习在。如乳母衣,久故垢着,虽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衣如圣人心,垢如诸烦恼,虽以智慧水浣,烦恼垢气犹在。如是诸余贤圣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

如难陀淫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于男女大众中坐,眼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

如舍利弗瞋习1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便吐食,终不复受请。又舍利弗自说偈言:覆罪妄念人,无智而懈怠,终不欲令此,妄来近我住!

如摩诃迦叶瞋习故,佛灭度后集法时,敕令阿难六突吉罗忏悔,而复自牵阿难手出,不共汝漏未尽不净人集法。

如毕陵迦婆蹉,常骂恒神为小婢。

如摩头婆和咤跳戏习故,或时从衣枷踔上梁,从梁至枰,从枰至阁。

如憍梵钵提牛业习故,常吐食而(口+司)。

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力薄故,不能令尽。若劫尽时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余,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习。

(参见:《大智度论》卷2,大正25,70c-71a)

七、(p.259)由凡夫地直入大乘的发心因缘

(一)着重在佛德的崇高深妙而发心:

1、亲见如来色身相好而发心修学大乘法。

2、见如来神通威力而发心。

3、见如来法会庄严,听如来圆音教化而发心。

4、生在佛后,诵读佛经深义而发心。

(二)着重于悲愿而发心:

1、不忍圣教衰 -护法。

2、不忍众生苦 -利生。

A、《佛说如来智印经》大正15,470b22-c4

有七法发菩提心。何

<lb n="0470b23"/>等为七?

一者如佛菩萨发菩提心。

二者正法

<lb n="0470b24"/>将灭,为护持故发菩提心。

三者见诸众生众

<lb n="0470b25"/>苦所逼,起大悲念发菩提心。

四者菩萨教余

<lb n="0470b26"/>众生发菩提心。

五者布施时自发菩提心。

<lb n="0470b27"/>者见他发意随学发心。

七者见如来三十二

<lb n="0470b28"/>相、八十种好具足庄严,若闻发心。

弥勒!如是

<lb n="0470b29"/>七因缘发菩提心,(1)如佛菩萨发菩提心,(2)正法<pb ed="T" id="T15.0633.0470c" n="0470c"/>

<lb n="0470c01"/>将灭为护持故发菩提心,(3)见诸众生众苦所

<lb n="0470c02"/>逼,起大悲念发菩提心,发此三心,能为诸佛

<lb n="0470c03"/>菩萨护持正法,又能疾得不退转地成就佛

<lb n="0470c04"/>道。后四发心,刚强难伏,不能护法。

B、《十住毗婆沙论》卷3〈发菩提心品第六〉,大正26,35a

众生初发菩提心,或以三因缘,或以四因

<lb n="0035a27"/>缘,如是和合有七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

<lb n="0035a28"/>三菩提心。问曰:何等为七?答曰</p>:

<lb n="0035a29"/><lg><l>一者诸如来</l><l>令发菩提心</l><pb ed="T" id="T26.1521.0035b" n="0035b"/>

<lb n="0035b01"/><l>二见法欲坏</l><l>守护故发心

</l>

<lb n="0035b02"/><l>三于众生中</l><l>大悲而发心</l>

<lb n="0035b03"/><l>四或有菩萨</l><l>教发菩提心

</l>

<lb n="0035b04"/>

<l>五见菩萨行</l><l>亦随而发心</l>

<lb n="0035b05"/><l>或因布施已</l><l>而发菩提心

</l>

<lb n="0035b06"/><l>或见佛身相</l><l>欢喜而发心</l>

<lb n="0035b07"/><l>以是七因缘</l><l>而发菩提心

</l></lg>

C、

《十住毗婆沙论》CBETA电子版(T26, no. 1521(十住), p. 35a26-35b07)《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2,大正26,240b15-b26

发菩

<lb n="0240b16"/>提心有七种因,何等为七?一者诸佛教化发

<lb n="0240b17"/>菩提心;二者见法欲灭发菩提心;三者于诸

<lb n="0240b18"/>众生起大慈悲发菩提心;四者菩萨教化发

<lb n="0240b19"/>菩提心;五者因布施故发菩提心;六者学他

<lb n="0240b20"/>发菩提心;七者闻说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

<lb n="0240b21"/>好,发菩提心。

弥勒!诸佛教化发菩提心、见

<lb n="0240b22"/>法欲灭发菩提心、于诸众生起大慈悲发菩

<lb n="0240b23"/>提心,此三发心能护正法,速疾成就阿耨多

<lb n="0240b24"/>罗三藐三菩提。余四发心,非真菩萨,不能

<lb n="0240b25"/>护持诸佛正法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lb n="0240b26"/>提。

※参见:《十住毗婆沙论》卷3,〈发菩提心品第六〉,大正26,35a

※「发菩提心之因缘」参见:田上太秀《菩提心の研究》东京书籍,1990年9月。

八、(p.261)趣入佛道的根性:

[根性][声闻][初发心菩萨][地上菩萨]

(一)以信愿门入(痴行人):(声闻的信行人)→信增上菩萨—→普贤愿

(二)以智慧门入(瞋行人):(声闻的法行人)→智增上菩萨—→文殊智

(三)以慈悲门入(贪行人):(不共二乘 )→悲增上菩萨—→观音悲

九、(p.262) 二类菩萨

(一)《大品般若经》卷2,〈往生品第四〉,大正8,225c21-226a2

(1)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得六神通,不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

(2)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游戏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至到处,无有声闻、辟支佛乘,乃至无二乘之名。

(3)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游戏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至到处,其寿无量。

(4)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游戏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至到处,有无佛、法、僧处,赞佛、法、僧功德;诸众生等闻佛名、法名、僧名故,于此命终,生诸佛前。

(二)《大智度论》卷38,大正25,342a22-b5

释曰:菩萨有二种:一者、生身菩萨;二者、法身菩萨。一者、断结使;二者、不断结使。法身菩萨断结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萨不断结使,或离欲得五神通。

(1)得六神通者,不生三界,游诸世界,供养十方诸佛。

(2)游戏神通者,到十方世界度众生,雨七宝;所至世界,皆一乘清净,寿无量阿僧祇劫。

问曰: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至清净无量寿佛世界中?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

(3)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信增上菩萨]

(4)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悲增上菩萨]

十、(p.262)约所依身行而趣入佛道而言:

(一)依声闻行入:1. 先修二乘行然后回心向佛道。

2. 利根者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

(二)依天乘行入:1. 净土行者:(1)一心求生净土后,于净土中渐修佛道。

(2)利根者早已发心,悟解空性。

2. 秘密行者:(1)修天色身,修成持明仙人,然后久住世间,修行佛道。(2)利根者:菩提心相应,大悲为根本,以方便至究竟。

(三)依人乘行入:发菩提心,修十善行。

十一、(p.263) 太虚大师:「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

(一)正法时期:多依声闻乘行而入大乘。

(二)像法时期:多依天乘行而入大乘。

(三)末法时期:多依人乘行而入大乘。

※《太虚大师全书》〈法藏.佛法总学(一)〉,精装第一册,p.525~p.528

行之当机及三依三趣

「行」是侧重当机者实践上说的。佛在世时,当机说法,随闻而解,随解而行而证。所依所趣,在当机的各人有无量差别,不能拘说,故法贵当机,当机者妙,药贵愈病,愈病者善。如平常不可食的秽毒,若是拿来做药,适当病人的治疗,那也是最好的药了。所以不能定说怎般那般,更不可说这个法门某一类众生可修,那个法门某一类众生不可修。今判三依三趣,乃就三个时代机宜的大概而言。佛法流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现在正是第三千年间。依教中说: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正法住世的时间有一千年,像法亦然,而末法则有万年。分述于左:

一、依声闻行果趣发起大乘心的正法时期,如来出世的本怀,是欲说出自悟自证的实相法门,但因为此土众生的根机未熟,乃方便先说适合当时机宜的,先说声闻乘法,令当机者起行证果。到法华会上才把这本怀说出来:「为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出现于世」。前所说者,都是令入佛乘,法华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从这点意义上说:由佛世时乃至正法的千年,是在依修证成的声闻行果,而向于发起大乘心──即菩萨行果或佛的行果。声闻行果,乃佛住世时,当机广说。我们看佛经,可以见到很多比丘得证圣果的记载──或证须陀洹果、或证斯陀含果、或证阿那含果、或证阿罗汉果。即或有未能证得四沙门圣果者,从佛出家,至低限度,亦都能依比丘戒修行。到了佛灭度后,佛弟子们依着如来的正法──声闻行果实践实修,证得声闻果者,在教史上亦历历可见。所以正法期间,是依声闻行果而趣于发起大乘心的。已证声闻果者,大乘心一发,即知早走上菩萨行的半途,不难成佛了。

二、依天乘行果趣获得大乘果的像法时期,在印度进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传于西藏的密法。中国则是禅宗、净土宗。禅宗出于第一期的末叶,附属于第一期,故此像法时期足为代表的是密宗、净土宗,是依天乘行果的道理。如密宗在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净土宗如兜率净土,即天国之一。西方等摄受凡夫净土亦等于天国。依这天色身、天国土,直趣于所欲获得的大乘佛果。这是密净的特点,与前期有所不同。以初期能先证声闻行果的根机,到这像法时候是很少有的了。因为像法时期的众生,理解力虽比较强,但持比丘戒者不可多得,故证声闻行果颇不容易!是以先成天幻身,或上生天净土,依密净的天乘行果以期速达成佛的目的。所以像法期间,是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趣于大乘行果的。

三、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这是踏上了佛灭后第三千年的时代了,到了这时候──末法的开始,依天乘行果修净密勉强的虽还有人做到,然而就最近的趋势上观察,修天乘行果这一着也不适时代机宜了。因此、也就失了能趣大乘的功效。但前一二期的根机,并非完全没有,不过毕竟是很少数的了。而且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消极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为障碍了。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应在进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既非初期的声闻行果,亦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确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实行我所说的人生佛教的原理。依着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方是时代的所需,尤为我国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即菩萨行大弘佛教。在业果上,使世界人类的人性不失,且成为完善美满的人间。有了完善的人生为所依,进一步的使人们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萨行果。所以末法期间,是依人乘行果而进大乘行的。

十二、 (p.263)《观经》说:上品利根,早是发菩提心,读诵大乘,解法空性。

※《观无量寿佛经》大正12,344c9-345a4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33]凡生西方有九品

<lb n="0344c10"/>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

<lb n="0344c11"/>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

<lb n="0344c12"/>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

<lb n="0344c13"/>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

<lb n="0344c14"/>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

<lb n="0344c15"/>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34]愿

<lb n="0344c16"/>生彼[35]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

<lb n="0344c17"/>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36]猛故,阿弥陀

<lb n="0344c18"/>如来与观世音[37]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

<lb n="0344c19"/>丘声闻大众、无[38]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

<lb n="0344c20"/>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

<lb n="0344c21"/>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

<lb n="0344c22"/>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

<lb n="0344c23"/>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

<lb n="0344c24"/>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

<lb n="0344c25"/>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pb ed="T" id="T12.0365.0345a" n="0345a"/>

<lb n="0345a01"/>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

<lb n="0345a02"/>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

<lb n="0345a03"/>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01]至本国,得

<lb n="0345a04"/>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十三、(p.263) 「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欲,兼存有相说」

参见:《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七,大正18,54c

无所得是般若,就是不依有无二边的空性慧。《大日经》兼存有相说,所以说以种种的方便而到达究竟。但成佛的主要方便,不能不说是都无所得的空慧。因为如取着相,什么都不能到于究竟了。(《成佛之道》p.274)

※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429-430

十四、(p.264)趣入大乘的教法:

(一)实说(直入):依人乘行直入大乘—发菩提心、修十善行—多是慈悲增上。

(二)方便说(回入):1、依声闻行回入大乘—为厌苦根性者说—多是智慧增上,重自力。

2、依天乘行回入大乘—为欲乐根性者说—多是信愿增上,重他力。

十五、(p.266)「佛性」的意义

(一)佛的体性(通俗义) —众生本有佛的体性,众生本有如来胜德、相好庄严。

(二)成佛的可能性 (深义):(成佛的因缘)

1、理佛性(p.267):一切法从本以来无自性,本性空寂,遍一切一味,于一切众生无差别,故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圣一如,众生界、佛界平等平等)

2、行佛性(p.268):依佛菩萨的教化、发心成闻熏习,为可能成佛的行性。因为是待缘而成,所以众生或有或无。(如不修习,凡夫还是凡夫)

a、性种性位:以见佛闻法为因缘,发大菩提心,熏习成大乘佛性。如下种。

b、习种性位:有了菩提心种,就依这佛性渐渐熏习增长,引发无漏清净功德。

※初以「习」成「性」,次依「性」成「习」。

☆印顺导师:「佛性可以有二种意义:一、是无上菩提的种子(因性);二、是佛的体性。」(《如来藏之研究》p.262)

十六、(p.267) 《中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中论》卷四,〈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

※参见: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463-468

空是无自性义,世间的一切,都是相依相待,一切是关系的存在。因缘生法,所以是空的;空的,所以才有因缘有而不是自性有。如明白空是无自性义,是胜义无自性,而不是世俗无缘起,即能知由空成立一切了。(p.466)

十七、(p.268)唯识者说:「依法界等流的闻熏习,成为成佛的种子。」

※参见印顺导师《摄大乘论讲记》p.135

谈到出世心的因缘,先要说到清净种子的来源。清净种子,就是正闻熏习;正闻熏习的来由,是因为听闻最清净法界的等流正法。三乘圣法从此生的法界,是本性清净而离染显现的,所以叫清净法界。

世尊远离二障,亲证这离言说相,不像小乘的但离烦恼障,所以最为清净。因大悲心的激发,怜愍救度一切苦恼有情,就从内自所证的清净法界,用善巧的方法,宣说出来。这虽不就是法界,却是从法界流出,是法界的流类,并且也还平等、相似。众生听此清净法界等流正法的影像教,也就熏成了出世的清净心种。

譬如某一名胜地,我们从未去过,也不曾知道;去过的人,要使大众前往游览起见,就用摄影机把它映下来,公示大众,并说明经过的山川道路。我们所看到的,当然只是这名胜的影像,并非本质,并非亲历其境,但因此我们心中就留下这名胜的影子,甚至发心前往游历。

正闻熏习也是这样,清净法界究竟是怎样,众生没有亲证到,但由佛陀大悲显示出来,众生闻此清净法界等流的正法,也就熏习成清净的种子了!

十八、(p.268)「理佛性」与「行佛性」之关系:「理事一致」。

(一)可能成佛的理性:一切法空性,为可能成佛的理性。一切众生皆有。

(二)可能成佛的行性:依佛菩萨的教化,发心成闻熏习,为可能成佛的行性。众生或有或无。

※事理是一致的:如不是缘起的,就不是空的;不是空无自性的,也就不会是从缘起的。因为无性空,所以从缘而起;从缘而起,所以是无性空的。无性而缘起,缘起而无性,佛在坐道场时,就是这样的通达:『观无明(等)如虚空无尽,……是诸菩萨不共妙观』(《大品般若经》卷20,大正8,364a;《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48,大正6,787b;《大智度论》卷80,大正25,622a-c)。依此而成佛,佛也就依此而说一乘,说一切众生有佛性。

十九、(p.269)《法华经》卷四「系珠喻」的意义 (大正9,29a)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183-1184

「佛性」与「如来藏」说,在后期大乘时期,非常的盛行。《法华经》说声闻与缘觉,都是要成佛的,所以有的也就依《法华经》「系珠喻」,说二乘本有「佛性」了。「系珠喻」是这样说的:有人在醉卧中,亲友给他一颗无价宝珠,系在衣服里面。那人后来非常贫苦,遇见了亲友,亲友告诉他:衣服里系有无价宝珠,可以卖了而获得富裕的生活。「衣里明珠」,或解说为众生本有「佛性」,只是为无明迷醉,自己不能觉知,所以取声闻小智为满足。知道本有「佛性」,就向佛道了。「系跦喻」所比喻的意义,如《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二九上)说:「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经上分明的说,譬如无价宝珠的,是「一切智愿」----愿求佛一切智的大菩提心。释迦佛为菩萨时,教化五百罗汉等,「令发一切智心」,但在生死长夜中,废忘(退)了大心,取阿罗汉道。「菩提心」一经发起,「种佛善根」,虽然一时忘了,也是永不失坏的。所以阿罗汉们的回入大乘,成佛种子,正是过去在释迦菩萨时,受教化而劝发的「一切智愿」。依「系珠喻」,这那里是本有「佛性」?经上说(《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9.9b):「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佛种是从缘而起,依善知识的劝发而起的。所以从缘而起,只因为一切法是常无自性毕竟无性空的。由于一切法无性,所以一切法从缘而起,众生也能从缘发心,修行而成佛。佛深彻的证知了无性缘起,所以说一乘,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法华经》的思想,原是承《般若》毕竟空义而来的。

二十、(p.269)积「习」成「性」。(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148-p.150)

约初后(远近)论性相:《智论》卷六十七(大正25.528b25~26)说:「是相积习成性,譬如人瞋,日习不已,则成恶性」。我们的思想、行为,起初或善或恶,或贪或瞋,即是相。如不断的起作,久后会积习成性。等到习以成性,常人不了,每以为本性如此。佛说众生有贪性人,瞋性人、痴性人等,这都由久久积习而成性的,并非有定善定恶的本性。

《智论》卷三十一(大正25,292c3-5)说:「如人喜作诸恶,故名为恶性,如集善事故名为善性,如《十力经》(见《杂阿含》卷26,684经,大正2,186b-187b)中说」......佛以种种界(即性)智力,知众生根性等不同。俗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不过是说习久成性,从串习而成为自然而然的,不容易改换而已。人生下来,受父母的教养和师友的熏陶,社会的影响不同,养成多少不同的性格;或是因为宿因善恶的潜力,或生理机能的差别,成为不同的性格、嗜欲等,这些都是积渐而成的。

不但人的性格如此,一切法也是如此的。因为一切法无不表现在时间中,依幻论幻,有时间相,即不无前前后后的相续性。前前的对于后后的有影响,即有熏习。相虽不即是性,但由不断的起作,即由相的积习而成性。从微至着,从小到大,都有此由相而成性的意义。所以,性不是固定的、本然如此的。依中观说:人之流转六趣,都因熏习的善恶而定其升降的。凡夫如此,佛、菩萨等圣贤也如此,无不是由积渐而成。

有人说:佛性人人本具。还有约无漏种子,说某些人有佛性,某些人无佛性!这都是因中有果论者。依中观说:众生没有不可以成佛的,以众生无决定性故。这是说:生天、为人,都没有定性,都是由行业的积习行成。等到积习到成为必然之势,也可以称之为性,但没有本来如此的定性。所以,遇善习善可升天,遇恶习恶即堕地狱,乃至见佛闻法,积习熏修,可以成佛。

《中论》「观四谛品」(卷四,大正30,34a;《中观论颂讲记》p.482)说:「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应得成佛」。论中的意思是说:如执诸法实有,那就凡性、圣性两不相干。那么,众生既都是凡夫性----异生性,不是圣性,没有佛性,即使精进修行,也就没有成佛的可能了!其实不然,众生虽是凡夫,以无凡夫的定性故,遇善缘而习善,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就可以久习成佛。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大正9,9b8-9)说:「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也是此义。古德为佛性本有的教说所惑,颠倒解说,以为龙树也是主张要先有佛性才可以成佛的。我早就怀疑,后来在北碚访问藏译,才知是古德的错解,论文是龙树评破萨婆多部固执实有性的。善性恶性,无不从积久成性中来,无天生的弥勒,也没有自然的释迦。性,不过是缘起法中由于久久积习、渐成为强有力的作用,而有非此不可之势。常人不知缘起,偏执自性有,所以将积渐成性为本性,或习性以外另立本性。性虽有自尔的、不变的意思,但不过是相对的,能在未遇特殊情况,及未有另一积习成性时,可以维持此必然的性质及其倾向。

二一、「如来藏学者」与「唯识学者」对「一切众生是否皆能成佛」之看法。

※参见: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335-336

唯识与真常系的天台、贤首、禅宗,有很多诤论。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如来藏,可以成佛。这在唯识学者看来,认为应该有所分别,因为佛性有二种:一、理佛性:这是就真如法性而言的。真如──又名法界,此理佛性的圆满清净,故又名法身。

二、行佛性;成佛与否,须视有无无漏种子而决定。因为众生的根性各各不一,有人是具有声闻乘无漏种子的,有人是具足独觉乘无漏种子的,有人具备成佛无漏种子的,也有人圆具三乘圣法无漏种子的;也有人没有三乘圣法无漏种子,而祇有人天乘种子的,这便是所谓无性众生,不能成佛的。从这一解说中,否认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以成佛的教说。

唯识学者认为,就有无无漏种子的立场言,确有一分众生没有佛性,不能成佛的。具二乘种子,不具成佛无漏种子的,还是不能成佛的,这是唯识与如来藏学者的诤论处。

如来藏学者,是以「一乘为究竟,三乘为方便」的,因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具足无量清净功德,个个都可成佛。

而唯识学者与此相反,以「三乘为究竟,一乘为方便」,因为佛说一乘,祗是一种方便教说,有些众生根本不能成佛,怎能说一乘是究竟的?在唯识学者的眼中,《法华经》因此也成为不了义的。

二二、(p.270)「菩萨」(菩提萨埵)之意义:

菩提(bodhi):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萨埵(sattva):众生、大心。

菩提萨埵:为求无上正等正觉,度化一切众生而发大心的有情。

※《大智度论》卷4,大正25,86a13~b2:

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

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或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如偈说: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

复次,称赞好法名为萨,好法体相名为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中,佛法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

复次,如是人为一切众生脱生、老、死故索佛道,是名菩提萨埵。

复次,三种道皆是菩提: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三者、辟支佛道。辟支佛道、声闻道虽得菩提,而不称为菩提;佛功德中菩提称为菩提,是名菩提萨埵。

(※另参见《大智度论》卷5,94a;卷44,380b-c;卷53,436b)

二三、(p.270)菩萨阶位有深有浅(菩萨四种阶位)

1、初发心菩萨(此发心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才成)

2、久发意菩萨(或久学菩萨)

3、不退转菩萨

4、一生补处菩萨

※参见:《小品般若经》卷9,大正8,575a19-21;《大品般若经》卷19,大正8,

358c10-13;《大智度论》卷78,大正25,608a15-18。

二四、(270)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但已是一切众生之上首。

※菩萨初发心是否即胜过漏尽阿罗汉?

《大智度论》卷78,大正25,609c12-610b1:

众生有二种︰一者、发心;二者、未发心。发心菩萨胜一切未发心者,所以者何?是人种无量无上佛法因缘,欲度一切众生,令离苦得乐,其余众生但自求乐,欲与他苦!如是等因缘故,发心者胜。

问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及五通,是离欲人;发心者,或有未离欲但发心,云何得胜?

答曰︰是事,先品中已种种答。阿罗汉等虽漏尽,不如初发心菩萨。譬如转轮圣王太子,虽在胎中,已胜余子;又如国王太子,虽未即位,胜诸大臣有位富贵者。发心菩萨有二种︰一者、行诸波罗蜜等菩萨道;二者、但空发心。此中说行菩萨道者,是人虽事未成就,能胜一切众生,何况成就!……菩萨亦如是,虽未成佛,行菩萨道,说诸法实相音声,破诸外道及魔民戏论,何况成佛!

有人言︰若有能一发心言,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虽未断烦恼,未行难事,以心、口业重故,胜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自求乐,自为身故,爱其所亲。阿罗汉、辟支佛,虽不贪世乐,自为灭苦故,求涅槃乐,不能为众生;菩萨心生口言,为度一切,是故胜。

譬如一六神通阿罗汉,将一沙弥令负衣钵。循路而行。沙弥思惟︰我当以何乘入涅槃?即发心︰佛为世尊,最上最妙,我当以佛乘入涅槃。师知其念,即取衣钵自担,推沙弥在前行。沙弥覆复思惟︰佛道甚难,久住生死,受无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师复以衣钵囊还与沙弥令担,语在后行。如是至三。沙弥白师︰师年老耄,状如小儿戏,方始令我在前,已复令我在后,何其太速?师答︰汝初念发心作佛,是心贵重,则住我师道中。如是人,诸辟支佛尚应供养,何况阿罗汉!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还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去我悬远,是故令汝在后。沙弥闻已惊悟,我师能知我心,我一发意已胜阿罗汉,何况成就!即自坚固住大乘法。

复次,胜,名不必一切事中皆胜,但以一发心,欲作佛度众生,是事为胜;诸余禅定、解脱等,犹尚未有,何得言胜?譬如以飞言之,鸟则胜人。未来当得功德,此事不论。

小乘人言︰乃至补处菩萨,尚不胜小沙弥得无量律仪者。

摩诃衍论中,或有人如是言︰其有发大乘心者,虽复在弊恶小人中,犹胜二乘得解脱者。

[论主评曰:]是名二边,离是二边,名为中道。中道义,如上说。以其有义理实故,应当取。是故说初发心时,胜一切众生,何况成佛!

二五、(p.271)世间善法、出世间善法,悉由菩萨而有。

《大智度论》卷36,大正25,323a22-c17: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

【论】……问曰:声闻、辟支佛因缘故,亦使世间得善法,何以但说菩萨能令世间有善法?

答曰:因声闻、辟支佛世间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萨故有。若菩萨不发心者,世间尚无佛道,何况声闻、辟支佛!佛道是声闻、辟支佛根本故。

复次,虽因声闻、辟支佛,有善法少,以少故不说;尚不说声闻、辟支佛,何况外道诸师!

【经】「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皆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皆现于世。」

【论】问曰:以菩萨因缘故,有善法于世可尔。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若世无菩萨亦有此贵姓,云何言皆从菩萨生?

答曰:以菩萨因缘故,世间有五戒、十善、八斋等;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生天,下者为人,故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

问曰:若世无菩萨,世间亦有五戒、十善、八斋,剎利等大姓?

答曰:菩萨受身种种:或时受业因缘身,或受变化身,于世间教化,说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家法、种类法、居家法持世界;怜愍众生护持世界,虽无菩萨法,常行世法;以是因缘故,皆从菩萨有。

问曰:菩萨清净,行大慈悲,云何说世俗诸杂法?

答曰:有二种菩萨:一者、行慈悲,直入菩萨道;二者、败坏菩萨亦有悲心,治以国法,无所贪利;虽有所恼,所安者多;治一恶人以成一家;如是立法,人虽不名为清净菩萨,得名败坏菩萨;以是因缘故,皆由菩萨有。世间诸富贵,皆从二乘道有,二乘道从佛有,佛因菩萨有。若无菩萨说善法者,世间无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无有乐受、不苦不乐受,但有苦受,常有地狱啼哭之声。菩萨如是大利益故,云何不名为世间作福田!

二六、(p.271)败坏菩萨

《大智度论》卷29,大正25,271a-b

菩萨有二种:一者、败坏菩萨;二者、成就菩萨。

败坏菩萨者,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遇善缘,五盖覆心行杂行,转身受大富贵,或作国王,或大鬼神王、龙王等。以本造身、口、意恶业不清净故,不得生诸佛前,及天上、人中无罪处,是名为败坏菩萨。如是人虽失菩萨心,先世因缘故,犹好布施;多恼众生,劫夺非法,取财以用作福。

成就菩萨者,不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慈愍众生;或有在家受五戒者,有出家受戒者。在家菩萨,虽行业成就,有先世因缘贫穷。闻佛法有二种施法,财施;出家人多应法施,在家者多应财施。我今以先世因缘故,不生富家,见败菩萨辈作罪布施心不喜乐,闻佛不赞多财布施,但美心清净施;以是故,随所有物而施。又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畜财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胜于布施。以是因缘故,随所有而施。

(有关「败坏菩萨」,另参见:《十住毗婆沙论》卷4,大正26,38a-b;卷9,66b)

二七、(p.272)修菩提心的动机、方法:

(一)缘慈母的孝敬救度→扩及一切众生,而上求佛道。(二)设想他人与自己一样,利生如爱己→进修到舍己利人。 

(※有关「菩提心的修习次第」,参见:印顺法师《学佛三要》p.95~p.116)

二八、菩提心的类别:

(一)愿菩提心(p.271):四弘誓愿。

(二)行菩提心(p.276):菩萨学处,十善行为本,摄为三聚净戒。

(三)胜义菩提心

※有关「菩提心的类别」,参见:印顺法师《学佛三要》p.97-98

(一)愿菩提心(重于起信发愿):发菩提心,首先对于成佛度众生,要有信心,要有大愿。由于见到世间的恶劣,见到众生的苦恼,而深信有究竟圆满的佛果可证;也唯有修证成佛,才能净化世间,拯救一切众生。于是发广大愿,愿尽未来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由此信愿而发心,称愿菩提心,或信愿菩提心。

(二)行菩提心(重于从事利他):主要是指受持菩萨戒法,菩萨戒一名菩萨学处,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菩萨即以此无边戒行,实行菩萨道。

(三)胜义菩提心(重于般若证理):是大乘行者悟入无生法忍,证到真如实相。这真实智境,没有时空相,没有青黄赤白相,没有心识相,经中常说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此非彼,不可说,不可念等。

二九、(p.272)菩萨行之三要则

(儒家三达德)(人类的特胜)(成就)

(一)菩提心相应:究竟无上的志愿--------勇--------勤勇胜(意志) --→法身德

(二)大悲为上首:普遍平等的同情--------仁--------梵行胜(情感) --→解脱德

(三)空慧为方便:彻法源底的智慧--------智--------忆念胜(理智) --→般若德

(※参见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65-p.81)

三十、(p.273)依三心修一切善行

(一)共世间善法:五戒、十善、三福业(布施、持戒、修定)。

(二)出世间善法:四谛、缘起、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三)大乘法:六度、四摄、百八三昧、四十二字门。

※「一切善法」之内容,参见:《大品般若经》卷7〈会宗品第24〉,大正8,266c13-23;《大智度论》卷52,大正25,430a13-22。

※有关「百八三昧」,参见《大品般若经》卷5〈问乘品第18〉,大正8,250a-253b;《大智度论》卷47,大正25,398c-402c。

※有关「四十二字门」,参见《大品般若经》卷5〈广乘品第19〉,大正8,256a-b;

《大智度论》卷48,大正25,407c-409a。

三一、(p.274)人类的特胜:1、忆念胜;2、梵行胜;3、坚忍胜。

※《长阿含》卷20,(30经)〈世记经?忉利天品〉,大正1,135c5-25

阎浮提有三事胜<gaiji cb='CB0614' des='[爵-(采-木)+(樊-大)]' uni='6B1D' >欝</gaiji>单

<lb n="0135c06"/>[*]曰。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

<lb n="0135c07"/>者勇猛强记,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

<lb n="0135c08"/>其土,以此三事胜<gaiji cb='CB0614' des='[爵-(采-木)+(樊-大)]' uni='6B1D' >欝</gaiji>单[*]曰。<gaiji cb='CB0614' des='[爵-(采-木)+(樊-大)]' uni='6B1D' >…………………………

………阎浮提人以此

<lb n="0135c21"/>三事胜四天王。………阎浮提人亦以上

<lb n="0135c24"/>三事胜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

<lb n="0135c25"/>他化自在天。

三二、(p.275)菩萨学处(菩萨戒)

(一)(p.276)菩萨学处以十善为本

1、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菩萨:不淫)。

2、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3、意:不贪欲→成无量三摩地。

不瞋恚→具广大的慈悲。

不邪见→得甚深的正慧。

(二)「十善道」的特色:

1、十善总摄一切戒法。

2、十善道是不恼众生的根本。

3、菩萨的十善道是尽未来际。

4、不论如来出不出世皆有十善道。

5、十善道是性戒。

6、十善道特重意业。

(参见释厚观:〈《大智度论》中的十善道〉,《护僧》第6期,民国86年1月15日,p.30~p.43)

(三)(p.277)三聚净戒

1、摄律仪戒——无恶不除。

2、摄善法戒——无善不行。

3、饶益有情戒—无一众生不加利济。

(四)(p.277)菩萨戒是七众通行的戒法

※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p.278)菩萨戒:

甲、根本总相戒—不退菩提心

乙、别相界:

A、重戒:

(A)共声闻之菩萨重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淫)、不妄语。

(B)不共声闻之菩萨重戒:

1、不嫉—不自赞毁他。

2、不悭—不悭财、悭法,常应行财施、法施。

3、不瞋—不以瞋心责骂他人、不应瞋心不受悔。

4、不慢—虚心、不憍慢、不谤三宝、不谤菩萨藏。

B、轻戒

※各种菩萨戒本重戒、轻戒条目一览表 => 参见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p.279;p.288(「法鼓全集」第一辑、第三册民国82年1月)

(六)菩萨戒的「违犯」与「重受」(参见《瑜伽师地论》卷40,大正30,515c7-28)

菩萨于四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

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14]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

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弃舍无上正等菩提大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15]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16]《瑜伽师地论》CBETA电子版(T30, no. 1579, p. 515c07-515c28)

1参考《十诵律》卷61,大正23,463c~464a;《五分律》卷27,大正22,179b~c。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萨行
下一篇: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成佛之道 1 (印顺导师自序) 成佛之道讲义 释厚观讲授 成佛之道 2 归敬三宝
 成佛之道 3 闻法趣入 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萨行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禅波罗蜜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观
 成佛之道 10 大乘不共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罗蜜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成佛之道 13 大乘不共法 性空唯名系(摘要)
 成佛之道 14 大乘不共法 虚妄唯识系(补充资料)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摄法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