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玖、因明入正理论讲话
 
[慈航法师] [点击:5320]   [手机版]
背景色

玖、因明入正理论讲话

  大前提——凡主张断欲者,都是会灭种族,
  小前提——佛教是主张断欲,
  断 案——故佛教是会灭种族。
  这是对于“民族主义”相冲突。
  大前提——凡主张戒杀者,都是会亡国,
  小前提——佛教是主张戒杀,
  断 案——故佛教是会亡国。
  这是对于“民权主义”相冲突。
  大前提——凡主张不事生产者,都是会亡家,
  小前提——佛教是主张不事生产,
  断 案——故佛教是会亡家。
  这是对于“民生主义”相冲突。
  大凡一种学说的主张,如果对于本国大家所共同信仰的“三民主义”相冲突,你想流行到民间去,那是好像缘木求鱼一样,不打倒你还算是侥幸!
  我们佛教徒遇到了这种难题,怎样去对付它呢?是不是说不要紧,我们有无常、苦、空、无我的法宝,去解决它呢?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火上加油,足助自杀的论调。
  所以我处处欢喜和人家讲“因明”,就是看到这一层。他如果懂了“因明的规则”,他说话也就不敢乱说,会入“正理”了。如其不信,试问:
  (1)主张独身者会灭种吗?
  宗——佛教不会灭种,
  因——有在家学佛故,
  喻——如男女居士。
  (2)主张和平者会亡国吗?
  宗——佛教不会亡国,
  因——有大乘菩萨戒故,
  喻——如扶助弱小民族之国家。
  (3)主张教育者会亡家吗?
  宗——佛教不会亡家,
  因——有教育文化职志故,
  喻——如普通教育文化。
  吾故曰:不善因明规式者,今后恐难以弘法。故负有宣传佛教之责任者,对此宜熟习研究。在中国翻译的“因明论”计有两种:
  (1)《因明正理门论》:是陈那菩萨所造,唐义净法师译。
  (2)《因明入正理论》:是商羯罗主菩萨所造,唐玄奘法师译。
  现在所讲的是属于第二种。
  这个题目的解释很简单的,就是:
  (1)由此因明而入陈那的正理。
  (2)由此正理而入陈那的门径。
  (3)由此入论而入陈那的因明。
  这三种解释都能略诠,现在先把这个“因”字,表说如左:
 

  a.“生因”:是由此“因”,而生敌者之“智”,故名“生因”,单属“立者”一方面说。
  b.“了因”:是由此“因”,而了立者之“义”,故名“了因”,单属“敌者”一方面说。
  “生因”又分为三:由立者先有现量之智,故名“智生因”。次由智而观察其义,故名“义生因”。再由义而发言,故名“言生因”。所以先有智而后明义,次由义而后发言,是从内向外,因为智在内而言在外。
  “了因”又分为三:由敌者先明了立者之言,故名“言了因”。次由言而明了其义,故名“义子因”。再由义而生其智,故名“智了因”。所以先有言而后明义,次由义而生智,是从外向内,因为言在外而智在内。因之:
  “立者”虽重在“发言”,而“智”和“义”实属先要的条件。
  “敌者”虽重在“生智”,而“言”和“义”亦是先决的问题。
  “智生”、“义生”单属“立者”。
  “义了”、“智了”单属“敌者”。
  而“言生”、“言了”乃属“立”和“敌”双方直接。
  “因”的大意略释如是,其“论题”或“离释”或“合释”请阅《因明大疏》。
  【商羯罗主菩萨造】
  “商羯罗”,华言骨缫;是天名,合言为天主。因菩萨之父母乞此天神而得子,故以为号。自利利他,制造此论,上弘佛注,下度众生,故称菩萨。
  【玄奘法师译】
  “玄奘”是别号,“法师”是通称。“玄”是智慧玄妙,“奘”是福德广大。法师之意是以法自师,亦以法为人师。广译经论,又名“译师”。
  【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
  释此颂文。先列其表。
 

  “能立”是属于“立者”。
  “能破”是属于“敌者”。
  “现量”、“比量”是双通“立”和“敌”。
  “真”者不谬。
  “似”者乖违。
  (1)何谓真能立?三支无缺,诸过皆无,能正开示,名“真能立”。
  (2)何谓真能破?立者错谬,能正指责,或显过破,或立量破,名“真能破”。
  (3)何谓似能立?四支互缺,诸过随生,自误误人,名“似能立”。
  (4)何谓似能破?立者无过,反自陷言,以正为倒,将非作是,名“似能破”。
  (5)何谓真现量?直照其境,不假思量,名“真现量”。
  (6)何谓真比量?三支具足,事理分明,毫无错谬,名“真比量”。
  (7)何谓似现量?非直照镜,思量卜度,名“似现量”。
  (8)何谓似比量?似是而非,事理含糊,非真实智,名“似比量”。
  “能立”与“能破”虽唯“悟他”,亦兼“自悟”。盖悟他必先自悟,约胜而言,故名“悟他”。
  “现量”与“比量”虽唯“自悟”,亦兼“悟他”。盖自悟后亦须悟他,亦约胜而言,故称“自悟”。
  “似立”与“似破”虽未能“悟他”,约反面观,多助正面,故亦有“悟他”。
  “似现”与“似比”虽未能“自悟”,倘无邪僻,难显真正,故亦有“自悟”。
  是故无论若“真”若“似”,互相发明,其功力齐等。上来一颂略释如此。
  【如是总摄诸论要义,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
  “如是”二字是指前面一颂,“总摄”是总包收摄,“诸论”是指一切经论。“要义”是指一切经论中紧要的义理,不出“能立”“能破”等一切要义。“此中”二字是指前“能立”中的条件。
  怎样叫做“能立”呢?答覆这个问题,只用“宗等多言”四个字就够了。“宗”就是宗旨,“等”就是因和喻。意思就是说,“能立”的条件是要用“宗”“因”“喻”很多的语,才叫做“能立”。反过来说,设若没有“宗旨”,又没有“理由”,或有理由,又没有“事实”;话说不完全,怎样去同别人辩论呢?
  “开”是开导,“示”是指示,问者有二:
  (1)“敌者”就是反对的人。
  (2)“证者”就是证明的人。
  “未了义”就是“敌者”同“证者”没有明了我“所立”的意义。
  敌者未了——一是无知,二是偏执,三是异教。
  证者未了——一是年老,二是理异,三是审详。
  故就“敌者”言“开”——如茅塞顿开。
  而对“证者”言“示”——如歧路指示。
  或对敌、证,双言开、示。能用宗、因、喻许多的言句,来开导指示一切有疑问的人,不明了,能令他明了,这是“能立”的目的。至于“能立”,但属“因”和“喻”,“宗”是“所立”,那是到后面再来说明。
  【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性故,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如有成立,声是无常。】
  上面说过,“能立”的条件是用宗、因、喻做成的,现在先把“宗”上几个条件逐一说明如下:
  做“宗”的条件一共有四条,一要“极成有法”,二要“极成能别”,三要“差别性故”,四要“随自乐为所成立性”。这四个条件不缺,才能叫做“宗”。
  “有法”是“前陈”,“能别”是“后陈”,“极”是至极,“成”是成就,连起来说,就是“至极成就”。明白点说,就是前陈宗依及后陈宗依,立者和敌者双方都到了极点共许成就,所以叫做“极成有法”、“极成能别”。
  “差别性故”这句话你们倒不要误会,切切不是八名词中的“自性差别”,因为那个地方的“差别”是说“后陈”差别“前陈”——述语对主语说的。这里所说的“差别”是前后陈互相差别,怎样叫做“互相差别”呢?
  例如:声是无常
  这句话里的前陈是“声”,后陈是“无常”。但前陈不定是一个,后陈也不定是一个。例如:

         


  现在说声是“无常”,不是说色香味等“无常”,说的是无常之“声”,不是说苦空无我等“声”。
  即因为前陈同后陈是差别,后陈同前陈也是差别,所以叫做“互相差别”,故名“差别性故”。
  “随自乐为所成立性”,“随”是“随顺”,“自”是“自己”,“乐”是“好乐”,“为”是“作为”,“所成立”是“宗体”,“能成立”是“因喻”,综起来说:随顺自己欢喜立的宗体,这样才叫做“宗”。要知道怎样才叫做自己欢喜?那是要看下面的四种宗体:
  (1)遍所许宗
  (2)先承禀宗
  (3)傍准义宗
  (4)不顾论宗
  怎样叫做“遍所许宗”呢?就是说普遍一切人所共许的,这是不能“立宗”啊。
  怎样叫做“先承禀宗”呢?“先”就是未立宗之先,“承”是“承受”,“禀”是“秉奉”,意思就是说,立者和敌者在未立宗之先已经是同禀受一样的教法,所谓同教中人,无所诤论。
  怎样叫做“傍准义宗”呢?“傍”是“傍显”,“准”是“准从”,“义”是“义理”,“傍准义”就是不从正面说,乃从反面说。譬如明明是说张三,他偏偏要说李四,这叫别人怎样会知道呢?因明上的规则是要对方的人,在言语上知道你说的是甚么。如果你说话不明不白,那是最容易令人误会,怎样会能令真理明白呢?所以傍准义宗也是不能“立宗”啊。
  怎样叫做“不顾论宗”呢?“不顾”就是不问对方敌者反对,我总是要立,“宗”辩论来成立。可见前面三种——(1)“遍所许”,(2)“先承禀”,(3)“傍准义”,都是不能“立宗”。唯有第四不顾论,才是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才可“立宗”,现在来举出一个例:
  声论派,他主张——声是常住。
  佛教徒,他主张——声是无常。
  佛教徒反对声论派,就是不顾宗论。上面“宗”的规则大略讲了,现在再来讲“因”的规则:
  【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云何名为同品异品?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遍是宗法,于同品定有,于异品遍无,是无常等因】。
  因有三相,相者向也。“三相”就是“三向”,也就是说,“因”的规则要向三方面上的规炬去作为依据:
  (1)遍是宗法性
  (2)同品定有性
  (3)异品遍无性
  怎样叫做“遍是宗法性”呢?“遍”是“普遍”,“宗”是“宗体”,“法”是“有法”,即是前陈的“宗依”。就是说:“因”的性质要同宗体有法前陈上宗依相遍满。
  怎样叫做同品定有性呢?“同”是“相同”,“品”是“品类”,“定”是“决定”;就是说,“因”的性质要与同类上的事物,决定要有。
  怎样叫做“异品遍无”性呢?“异”是“不同”,“遍”是“完全”,“无”是“没有”;就是说,“因”的性质要同异类的事物,是完全没有。
  怎样叫做同品呢?就是说,举出来的“因”要和“所立宗”上、“后陈法”上所有的意义,要均平同等的义类,这样才叫做“同品”。譬如所立的宗体是“无常”,举出来的瓶也是“无常”,这样才叫做“同品”。
  怎样叫做异品呢?就是说,在异品的处所没有它“所立”的宗体,设若异品是“常”,看见它不是所作,譬如“虚空”一样,那是异品啊。
  这里举出两个理由:
  (1)所作性——对“声生论”说。
  (2)勤勇无间所发性——对“声显论”说。
  这两个都是正因,在九句因中:
  (1)所作性——是第二句——同品有。
  (2)勤勇无间所发性——是第八句——同品有非有。
  这两个为甚么都叫做“正因”呢?因为“所作性”及“勤勇无间所发性”这两个理由,都可反对“常”的宗旨,成立“无常”的宗旨,三种相符:
  (1)对于“宗上有法”也遍。
  (2)对于“同品”决定是有。
  (3)对于“异品”完全没有。
  上面举出这两个因,实实在在是成立“无常”的正因。上面总算把“宗”和“因”都讲过了,现在再来讲“喻”:
  【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如有非有,说明非有,如说声无常,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者,是随同品言;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者,是远离言。唯此三分,说名能立。】
  说到“喻”,分开来有两种:
  第一种与“后陈”相同。叫做“同法喻”。
  第二种与“后陈”相异,叫做“异法喻”。
  怎样叫做“同法喻”呢?就是说,在“同喻”的地方能够显出“因”的“同品”,并且决定有“无常”的性质;设若是“所作性”,又知它是“无常性”,用瓶等来做譬如,这就叫做“同法喻”。
  怎样叫做“异法喻”呢?就是说,在“异喻”的地方说它对于所立的“宗体”完全没有,对于“因”上也是完全没有;设若是“常”的东西,看见它又不是“所作”,好像同“虚空”一样,这就叫做“异法喻”。
  不过这“异法喻”上说的“常”是表示不是“无常”,“非所作”这句话是表示“没有所作”。设若再不明白的话,现在再来说个譬喻,譬如我问你:“身上带有珍珠宝贝么?”你答:“非有。”这“非有”两个字就是表示“没有”。我不能叫你再拿一个“非有”的东西出来,因为非有就是没有。又例如印度胜论派的教祖,他主张一切法都是由“大有性”所有的,有一位徒弟五顶反对他的师父鸺鹠仙人,他说:“大有性非大有信。”意思就是说,没有大有性,其理相同。又如说“声是无常”,这是“立宗”的话。又说“所作性故”,这就是“立宗的因法”。若是所作,又看见它是无常,譬如瓶等的话,这是“随顺同品”说。若是常住,又看见它不是所作,譬如虚空的话,这又是“远离宗因”说。现在总算把上面的宗、因、喻三分讲完了,总结一句,合乎上面的规则,才算是“真能立”。
  上面说的是“真能立”结构的规则,下面再来说“似能立”错误的比例:
  【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谓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
  “虽乐成立”这句话就是说,立者虽然欢喜成立自己的宗旨,然而还有现量等九种过误,所以叫做“似立宗”。现在一样一样的说明在下面:
  【此中现量相违者,如说声非所闻。】
  (1)“现量相违”。例:
  宗——声非所闻。
  “现”是“现在”、“现有”、“现露”,简别不是过去、未来。也不是现在没有,也不是隐藏。就是“五根直接五尘”的境界,音声本来是耳识亲闻,现在说音声不是所闻,那末,辩论时所听的是甚么?这明明是违背事实,岂不是违背现量吗?所以叫做“现量相违”。
  【比量相违者,如说瓶等是常。】
  (2)“比量相违”。例:
  宗——瓶等是常。
  花瓶这件东西现在虽然没有破坏,但将来终有一天会破坏,你现在说它是“常”,岂不是违背比量吗?所以叫做“比量相违”。
  【自教相违者,如胜论师,立声是常。】
  (3)“自教相违”。例:
  宗——声是常。
  胜论师是印度一种哲学派,他的主张本来说声是“无常”。他现在既然说声是“常”,岂不是违背自教?所以叫做“自教相违”。
  【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有故。又如说言,人顶骨净,众生分故,犹如螺贝。】
  (4)“世间相违”。例:
  宗——怀兔非月。
  又例:
  宗——人顶骨净。
  因——众生分故。
  喻——如螺贝。
  月中怀兔是印度一种风俗,大家都是这样说:“月亮里面怀了一只兔子,你现在说非有,岂不是世间相违吗?”
  第二个例,是印度一种外道,他说:“头顶上如果戴了一顶死人骷髅壳的帽子,就可以生天。”后来看见有人笑他,就立这个宗旨,他说:“人的头顶骨是清净的,因为也是众生的一份,好像海边的螺贝壳一样很白。”他虽然这样的勉强说,但是究竟世人是不公认的,所以说是“世间相违”。
  【自语相违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
  (5)“自语相违”。例:
  宗——我母是石女
  我母是前陈,石女是后陈。石女又称虚女,是结婚多年不生儿女的妇女。现在前陈既称是我母,明明是有生子;后陈既称石女,明明又是没有生儿;现在把“我母”同“石女”连在一处,岂不是“前后矛盾”?所以叫做“自语相违”。
  【能别不极成者,如佛弟子,对数论师,立声坏灭。】
  (6)“能别不极成”。例:
  宗——声有坏灭。
  立者,是佛弟子,敌者,是数论派。后陈的“坏灭”是数论师不共许,数论师说:一切物只有“转变”,没有“坏灭”,所以叫做“能别不极成”。
  【所别不极成者,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说我是思。】
  (7)“所别不极成”。例:
  宗——我是思。
  立者,是数论派,敌者,是佛弟子。前陈的“神我”,佛弟子不共许,所以叫做“所别不极成”。
  【俱不极成者,如胜论师,对佛弟子,立我以为和合因缘。】
  (8)“俱下极成”。例:
  宗——我为和合因缘。
  立者,是胜论派,敌者,是佛弟子。前陈的“神我”、后陈的“和合因缘”佛弟子都不共许,前后陈都不共许,所以叫做“俱不极成”。
  注意!这个“和合因缘”不是佛教所说的“因缘假和合”,是胜论派中六句义——“和合句”。
  【相符极成者,如说声是所闻。】
  (9)“相符极成”。例:
  宗——声是所闻。
  我们要知道,因明的规则,前后两个“宗依”要“立”“敌”双方共许;“宗依”连成“宗体”,是要“敌者”反对。现在说声是所闻,人人都“共许”,所以叫做“相符极成”。
  【如是多言,是遣诸法自相门故,不容成故,立无果故,名似立宗过。】
  如是二字指上面宗上九过,束为三类:
  (1)前五,遣诸法自相门故。
  (2)中三,不容成故。
  (3)后一,立无果故。
  怎样叫做“遣诸法自相门故”呢?“遣”是“遣除”,诸法自相,就是一切法的自体,“门”是“智门”。一切法的自体本来如是,例如水有湿相,火有热相,风有动相;假定你说水没有湿相,火没有热相,风没有动相,这明明不是遣除它的自相吗?同时也是闭塞对方人的智慧,因为“立宗”本来是开示对方的人,生起智慧,现在不但不能令他生智慧,反而把他本有的智慧遣除了。前面“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这五种相违就是遣除一切法的“自相”,又是遣除对方人的“智相”,所以叫做“遣诸法自相门故”。
  怎样叫做“不容成故”呢?就是不容许成立“宗体”,就是中间三种:“前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因为没有前后陈的“宗依”,则“宗体”即不容许成立。
  所以叫做“不容成故”。
  怎样叫做“立无果故”呢?如无果即等于“徒劳无功”。作事是要有结果,说话既然立敌相符,已经共许,便违背宗体要一许一不许诤论的规则。例如说食饭可以充饥,饮茶可以止渴,这谁人不知?用不着你立宗,如果你要立宗,便成了废话了,所以叫做“立无果故”。
  【已说似宗,当说似因,不成不定,及与相违,是名似因。不成是四:一两俱不成,二随一不成,三犹豫不成,四所依不成。】
  前面“宗过”九种,已经讲过了,现在来讲“因过”十四种,分为三类,“不成”有四,“不定”有六,“相违”有四。现在先讲“四种不成”。
  【如成立声为无常等,若言眼所见性故,两俱不成。】
  (1)“两俱不成”。例:
  宗——声是无常。
  因——眼所见故。
  因为“声”不是“眼”所能见,立和敞两家都不共许,所以叫做“两俱不成”。
  【所作性故,对声显论,随一不成。】
  (2)“随一不成”。例:
  宗——声是无常。
  因——所作性故。
  立者,胜论派;敌者,声显论派。“声显论派”他不共许“声”是“所作”,所以叫做“随一不成”,就是随敌者一方面不赞成。
  【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所说,犹豫不成。】
  (3)“犹豫不成”。例:
  宗——彼处有火。
  因——见有烟故。
  因明规则是用“因”来成立“宗”,那末,“因”的条件先要决定,然后才能用“因”来成“宗”。现在因上的烟还是云?是雾?尚未决定,怎样可以用不决定的烟、云、雾的“因”,来成立彼处有火“宗”呢?“大种”就是“四大种”,因为“火”也是四大和合而成。
  【虚空实有,德所依故,对无空论,所依不成。】
  (4)“所依不成”。例:
  宗——虚空实有。
  因——德所依故。
  印度有一种学派,它根本上不赞成有虚空,所以叫做“无空论师”。因明上的规则,“前陈”的“宗依”先要敌者共许;现在前陈“虚空”,敌者是先不许。现在说德所依故,那末,“德”是“能依”,“虚空”是“所依”,虚空既无,所以叫做“所依不成”。胜论派空是属于实句,德句是依实句,实句的虚空既无,所以德句就变了所依。若再不懂,我再说个例。
  宗——我母早年已死。
  因——现在又生子故。
  “所依”的“母亲”已死,“能依”的“儿子”何有?这就叫做“所依不成”。
  上面这四种虽然有“因”,然而这“因”不能成立“宗体”,所以叫做“四不成”。
  【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五俱品一分转,六相违决定。】
  上面所讲的是“四不成”,现在来讲“六不定”,先标六种,向下逐条解释:
  【此中共者,如言声常,所量性故,常无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
  (1)“共不定”。例:
  宗——声是常。
  因——所量性故。
  “量”是“思量”,常的“虚空”固然可以思量,无常的“瓶”也可以思量。那末,这个“思量”还是成立“声是常”呢?还是成立“声是无常”呢?二俱不定。
  【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无带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豫因,此所闻性,其犹何等。】
  (2)“不共不定”。例:
  宗——声是常。
  因——所闻性故。
  “闻”是“耳闻”,常的“虚空”固然不可闻,无常的“瓶”也是不可闻。这“所闻性”的“因”,还是同“虚空”的“常”?还是同“瓶”的“无常”?二俱没有,故名“不定”。
  【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者,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此中非勤勇无间发宗,以电空等为其同品,此无常性,于电等有,于空等无,非勤勇无问所发宗;以瓶等为异品,于彼遍有;此因以电,瓶等为同品,故亦是不定;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彼是勤勇无间所发;为如电等无常性故,彼非勤勇无间所发。】
  (3)“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例:
  宗——声非勤勇无间所发。
  因——无常性故。
  “非勤勇”是同品,“是勤勇”是异品。“无常性”的“因”可以成立非勤勇“电”的同品一分,不可成立非勤勇“虚空”同品的一分,故名同品一分。无常性的因对于是勤勇异品的一切事物,都能成立,故名“遍转”。“遍”是“完全”,“转”是异品应当遍无,现在反转为有,故名为“转”。同品异品都有此“因”,亦名“不定”。
  【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者,如立宗言,声是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同品,其无常性,于此遍有;以电空等为异品,于彼一分电等是有,空等是无,是故如前名为“不定”。】
  (4)“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例:
  宗——声是勤勇无间所发。
  因——无常性故。
  可以成立非动勇异品的一分——电,此“无常性”的“因”,同品异品都有,亦名“不定”。
  【俱品一分转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此中常宗,以虚空极微为同品,无质碍性,于虚空等有,于极微等无;以瓶,乐,为异品,于乐等有,于瓶等无;是故此因,以乐以空为同法故,亦名不定。】
  (5)“俱品一分转”。例:
  宗——声是常。
  因——无质碍故。
  同品有二:(1)虚空常,(2)极微常
  异品有二:(1)瓶无常,(2)乐无常
  此无质碍因对于同品的“虚空”,固然是“无质碍”,但对于异品的“乐”也是“无质碍”。此无质碍的因对于同品的“虚空”、异品的“乐”,都有一分,所以也是不定。
  上面五过除了第二是缺同品,其余都是犯了异品有的过,都是不定因。
  【相违决定者,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声常,所闻性故,譬如声性。此二皆是犹豫因故,俱名不定。】
  (6)“相违决定”。这个例要举两个量:
  ①“立者量”,②“敌者重”。
  一是立者量,“胜论派”所举出。例:
  宗——声是无常。
  因——所作性故。
  喻——如瓶。
  二是敌者量,“声生派”所举出。例:
  宗——声是常。
  因——所闻性故。
  喻——如声性。
  要知道,因明上的规则,“宗”是要立、敌相诤,“因”是要立、敌共许。前二例,胜论师所作性的“因”,声生论是“共许”,所以用共许所作的“因”,来成立胜论师“声是无常”的“宗”。但是所闻性的“因”,也是胜论师“共许”的,因此声生论用它共许所闻性的“因”,来成立声生论“声是常”的“宗”,这里有几点先要知道:
  ①“声”有“所闻性”。
  ②“声性”有“所闻性”。
  ③“声性”是“常”。
  ④“所闻性”也是“常”。
  上面这四点胜论师都是赞成,因此声生论才有同喻来助“因”成“宗”。若对佛弟子它就缺了同品,犯了六不定中第二“不共不定”的规则了,何以见得呢?
  ①声是所闻——佛弟子是“赞成”。
  ②声性是所闻——佛弟子“不赞成”。
  ③声性是常——佛弟子“不赞成”。
  ④所闻性也是常——佛弟子“不赞成”。
  这三条佛弟子既然都不赞成,那末,缺了声性的同喻,再找不出其他的同喻了,所以叫做“不共不定”。
  现在胜论师既然赞成声性是有,又是常,所以声生论才能拿它共许的同喻,来成立声生论“声是常”的“宗”。这一点,研究因明的人不可不知道。话虽这样说:“相违决定。”好像两家都不能成立,其实立者胜论师失败了。因为声生论这样一来,弄得他不能成立“声是无常”的“宗”啦。
  上面六种因是不定成立宗体,下面四种因不但不能成立,并且所出的“因”是反对自己所立的“宗”旨,所谓自杀的论调。
  【相违有四:谓法自相相违因,法差别相违因,有法自相相违因,有法差别相违因等。】
  现在先标“四种相违”,下面再来逐条解释:
  【此中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声常,所作性故,或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此因唯于异品中有,是故相违。】
  (1)“法自相相违因”。例:
  宗——声是常。
  因——所作性故。
  又例:
  宗——声是常。
  因——勤勇无间所发性故。
  这二例,前者是“声生论师”,后者是“声显论师”。
  “法”是“后陈”,“有法”是“前陈”。
  “自相”是“言上表陈,“差别”是“意中含许”。
  怎样叫做“言上表陈”呢?“言”是“言语”,“表”是“表现”,“陈”是“陈白”,合言之,就是“言语上表现陈白出来”了。
  怎样叫做“意中含许”呢?“意”是“意思”,“含”是“包含”,“许”是“允许”。合言之,就是“意思里面包含允许”的。
  例如:慈航——这是明明白白指的一个人——“言上表陈”。
  又如:某人——是指何人?未有明白指出——“意中含许”。
  前面两个“因”都是反对后陈常的“宗依”,因为既是“所作”,当然不是“常”;既是“勤勇”,也不是“常”,所以叫做后陈法上的“自相相违”。
  【法差别相违因者,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诸卧具等,为积聚他所受用故。】
  (2)“法差别相违因”。例:
  宗——眼等必为他用。
  因——积聚性故。
  喻——如卧具等。
  立者,是数论师,敌者,是佛弟子。眼耳鼻舌身是“前陈”,“他”字是指“后陈”——神我。然而为甚么不说“神我”,而说“他”字来代表呢?因为“神我”是佛弟子不共许,也就是后陈的“宗依不极成”——“能别不极成”,宗体就不能成立。数论师用“他”字来代表,是用含糊——暧昧语,但是用的是“积聚因”,刚刚同“神我”相反,因为“神我”不是“积聚”,所以“因”是违背法的差别——“意中含许”。况且卧具——床帐枕被……等,也是“积聚性”,不是“神我”的性质。不过卧具等约“精神”上是“神我”受用胜,约“肉体”上是“假我”受用胜,反对的方面上讲,此卧具不但不给“神我”受用,纵然给受用的话,也应该给“假我”受用。
  【有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有性非实非德非业,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此因如能成遮实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决定故。】
  (3)“有法自相相违因”。例:
  宗——有性非实非德非业。
  因——有一实故有德业故。
  喻——如同异性。
  【有法差别相违因者,如即此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如遮实等,俱决定故。】
  (4)“有法差别相违因”。例:
  宗——有性非实非德非业。
  因——有一实故有德业故。
  喻——如同异性。
  第三、第四内容意义虽然不同,但形式相等,故合而论之。
  陈那菩萨欲考正因明法式,故检查从前胜论派教主,对他弟子五顶所立之量有过,即上二种相违。
  先讲胜论六句义:(1)实,(2)德,(3)业,(4)大有性,(5)同异性,(6)和合性。
  (1)实:“实”是“实体”,就是宇宙万有一切事事物物的“实体”。
  (2)德:“德”是“德相”,就是一切法体上所有的“德相”。
  (3)业:“业”是“业用”,就是一切体相上所有的“业用”。
  (4)大有性:“性”是“体性”,“有性”是“能有”。“大”是普遍一切法上都有,即是能有宇宙万有——森罗万象的实、德、业所有的东西。这就叫做“大有性”。
  例如:
                    
                  
  上面这三个譬如是恐怕不懂“大有性”有甚么功用,略作方便,使易知之。
  (5)同异性:“同”是“相同”,“异”是“不同”。例如“地”同“地”是同,“地”同“水”是异;“水”同“水”是同,“水”同“火”是异,乃至宇宙万有每一法上都有“同”有“异”,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所以叫做“同异性”。
  (6)和合性:“和”,如水土相和;“合”,如函盖相合;诸法有相和合,所以叫做“和合性”。
  上面把六个名词的意义约略的解释一下,现在来把胜论师立量的因缘说说。胜论派的始祖鸺鹠仙人既悟宇宙万有不出六句,欲传其法,流布后世,数万年求得一七德具足之五顶为弟子,说其六句,至第四句——大有性,五顶不信,故其师鸺鹠仙立量成立,其二人师徒诤论如下:
  鸺鹠仙的主张:在离实、德、业外,另有一大有性。
  五顶的主张:在实德业上就有一个有性——有实德业的性。例如:
  地上有坚性,离地无坚性。
  水上有湿性,离水无湿性。
  火上有热性,离火无热性。
  风上有动性,离风无动性。因此,那末,
  实上有实性,离实无实性。
  德上有德性,离德无德性。 一
  业上有业性,离业无业性。
  合言之,即实德业上有实德业的“性”,如果离开了实德业,那里还有实德业的“性”呢?
  五顶的主张固然是对,但是鸺鹠仙要立“大有性”为万有之“因”,不得不在实德业外,另有一能有实德业的“性”,故诤论之。立量的结果,鸺鹠仙的宗旨成立,五顶从之,并弘传其敦法,至今存之。但陈那菩萨考察的结果,以为有过。
  ——“有法自相相违”——
  宗——有性非实非德非业。
  因——有一实故,有德业故。
  喻——如同异性。
  陈那菩萨破第一种作法,说你的“因”,如果是能有实德业,当然就不是言前陈上的“有性”,用他自己的“因”,来破他的“前陈”。
  宗——有性非有性。
  因——有一实故,有德业故。
  喻——如同异性。
  故云:此“因”如能遮实德业等,如是照样也能遮有性非有性,有一实故。
  第二量是属于“差别相违”,说是把有性改作“大有性”,意思就是说,既能有一实,有德业,那就不能离开实德业,设若离开实德业,那就不是实德业的“性”了。大约:
  (1)赞成离开实德业,就没有“大有性”。
  (2)赞成有“大有性”,就不能离开实德业。
  例如:
  赞成有火性,就不能离开火。
  赞成离开火,就不能有火性。
  再例:
  赞成有人性,就不能离开人。
  赞成离开人,就没有人性了。 .
  这样赞成有,就不能离;赞成离,就不能有。又要有,又要离,此理不通。
  上面总算把因上十四过略略讲完了,现在再讲“喻过”:
  【已说似因,当说似喻,似同法喻,有其五种: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无合,五倒合,似异法喻,亦有五种: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三俱不遣,四不离,五倒离。】
  喻中有同喻、异喻。同喻有五种,异喻亦有五种,现依次第分别解释之:
  【能立法不成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诸无质碍,见彼是常,犹如极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无质碍无,以诸极微,质碍性故。】
  (1)“能立法不成”。例:
  宗——声是常。
  因——无质碍故。
  喻——同喻如极微。
  以下是喻上的过,都是对于宗、因上的规则违犯。“能立”是“因”,“所立”是“宗”,能立法不成,就是举出来的“同喻”对于“因”上相违了。前例极微是“常”,对于“宗”是相同;极微是“有质碍”,对于“因”上相违,故名“能立法不成”。
  【所立法不成者,谓说如觉,然一切觉,能成立法,无质碍有,所成立法,常往性无,以一切觉,皆无常故。】
  (2)“所立法不成”。例:
  宗——声是常。
  因——无质碍故。
  喻——同喻如觉。
  “觉”是“知觉”,属于心法,刹那刹那生灭,不是常住的。“知觉”是“无质碍”,能成立的是相同,所成立的宗又相违,因为“觉”是“无常”,所以是“所立法不成”。
  【俱不成者,复有二种,有及非有,若说如瓶,有俱不成,若说如空,对无空论,无俱不成。】
  (3)“俱不成”。计分二种:
  ①“有体喻”,②“无体喻”。
  ①“有体喻”例:
  宗——声是常。
  因——无质碍故。
  喻——同喻如瓶。
  瓶是有质碍,又是无常,所以和宗、因都是相违,叫做“俱不成”——“能立”与“所立”都不成。
  ②“无体喻”。例:
  宗——声是常。
  因——无质碍故。
  喻——同喻如空。
  本来“如空”是对,然而遇到了“无空论师”,他既不赞成有“虚空”,所以不能用虚空的譬喻,来助“因”成“宗”。
  【无合者,谓于是处,无有配合,但于瓶等,双现能立所立二法,如言于瓶,见所作性,及无常性。】
  (4)“无合”。例:
  宗——声是无常。
  因——所作性故。
  喻——凡所作性,皆是无常,同喻如瓶。
  “合”是“因”和“宗”相合,“无合”是“因”和“宗”不相连属。
  若言“见”所作性,“见”无常性,如瓶。不言“凡”“皆”,而说“见”,就叫做无合。
  【倒合者,谓应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而倒说言,诸无常者,皆是所作。】
  (5)“倒合”。例:
  宗——声是无常。
  因——所作性故。
  喻——凡所作性,皆是无常,同喻如瓶。
  同法喻,是先用因,后合宗,叫做“正合”。若是先说宗,后说因,就叫做“倒合”。
  若言“凡无常性皆是所作,如瓶”,那就是“倒合”了。因为无常的东西不是所作的也有,所以说话不通,故名为“倒”。
  【似异法中,所立不遣者,且如有言,诸无常者,见彼质碍,譬如极微,由于极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遣。】
  (1)“所立不遣”。例:
  宗——声是常。
  因——无质碍故。
  喻——异喻如极微。
  “所立”是“宗”,“遣”是“远离”,不遣是不能够远离宗和因;异品是要远离,若不远离是犯过。异喻的极微是“有质碍”,对“因”是远离,对“宗”却不远离,因为极微也是“常性”。
  【能立不遣者,谓说如业,但遣所立,不遣能立,如说诸业,无质碍故。】
  (2)“能立不遗”。例:
  宗——声是常。
  因——无质碍故。
  喻——异喻如业。
  “异喻”对“因”不远离,叫做“能立不遣”。“业”是所作的善恶,是“无常法”,对“宗”是远离;但业也是“无质碍”,对“因”不远离,所以叫做“能立不遣”。
  【俱不遣者,对彼有论,说如虚空,由彼虚空,不遣常性,无质碍故,以说虚空,是常性故,无质碍故。】
  (3)“俱不遣”。例:
  宗——声是常。
  因——无质碍故。
  喻——异喻如虚空。
  对主张有虚空的人说,“虚空”是“常”,又是“无质碍”,所以叫做“俱不遣”。
  【不离者,谓说如瓶,见无常性,有质碍性。】
  (4)“不离”。例:
  宗——声是常。
  因——无质碍故。
  喻——凡非常住,皆有质碍,异喻如瓶。(这叫做“有离”)
  “同喻”要和“因”“宗”相合,“异喻”要和“宗”“因”相离。若说见非常住,见有质碍,如瓶,不言“凡”“皆”,而言“见”,也是犯过。
  【倒离者,谓如说言,诸质碍者,皆是无常。】
  (5)“倒离”。例:
  宗——声是常。
  因——无质碍故。
  喻——凡非常住,皆有质碍,异喻如瓶。(这叫做“正离”)
  “同品”要先“因”后“宗”,“异品”要先“宗”后“因”;异品若先因后宗,即是“倒离”。若言“凡有质碍,皆是无常,异喻如瓶”,这是“倒离”。我来再说一个“例”在这里,或容易知道。譬如说“凡当文学教员者,皆有读书”,这是“正合”,合乎正理;若说“凡有读书者,皆当文学教员”,这是“倒合”,因为不合正理。反过来说,凡没有读书者,皆不当文学教员,“正离”,合乎正理。若说“凡没有当文学教员者,皆没有读书”,“倒离”,不合正理。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上面总算把宗、因、喻三十三过的“似能立”说完了。这是一段结文。
  【复次为自开悟,当知唯有现比二量。】
  “真能立”同“似能立”都说过了,现在再把“现量”和“比量”说一说。古来或说三量,或说四量,在“现量”“比量”外再加“圣教量”和“譬如量”。因为“圣教量”是佛菩萨亲证“现量”所见,才说出来;“譬如量”是属于比量,所以陈那菩萨才决定唯有“现”“比”二量。对于前面“能立”是属“悟他”,现在“现”“比”二量是属“自悟”了。
  【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现在先讲“真现量”,怎样叫做“真现量”呢?就是说,要无计度的分别,完全是现量照境。设若是有正智,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的境界所有的分别,又是“现在”,不是过去未来的境界;又是“现有”,不是没有;又是“现显”,不是隐藏;就是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各别而转,所以叫做“现量”。
  【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怎样叫做“真比量”呢?就是说,要藉赖各方面许多的相状,来观察它的义理。它的相状总有三种,前面已经说过了,由彼各方面的义相为因,拿它来做比较的义理,生起了真正的智慧。譬如见到烟,就知道有火;看见角,就知道有牛;看见瓶,就知道是无常,这就叫做“比量”。
  【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证相故,如有作用,而显现故,亦名为量。】
  在“现量”与“比量”之中就是用“现量智”和“比量智”,来做“量果”。因为有“量所的果”,一定就有“能量的智”;既有“能量的智”,一定就有“所量的结果”。因为它是亲证众相,譬如有作用的物,而能显现知道,也叫做“量”,“真现量”和“真比量”就是这样。
  【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
  怎样叫做“似现量”呢?要知道“似现量”是怎样,只要看看“真现量”是怎样。就是说,“真现量”是用的“无分别智”,似现量是用的“有分别智”,设若对于所观察的义理错谬异转了,这样就叫做“似现量”。
  【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似因多种,如先已说,用彼为因,于似所比,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怎样叫做“似比量”呢?就是有一种智慧,不是无计度的分别,乃是有计度的分别,分别这是瓶,那是衣,种种名言种类而生的分别。由在彼各方的义理上不是用一切法的本体——自相,为所缘的境界,这样就叫做“似比量”。
  设若用似因的智慧而生,所生起的智慧,不是“正智”,乃是相似的义智,名“似比量”。怎样叫做“似因”呢?一共有多少种呢?那是在前面说过了,一共有十四种。用这一种因来比较;无论你生起甚么智慧,不能生起正当的了解,都叫做“似比量”。
  上面把“似现量”同“似比量”说完了,再来谈谈“真能破”。
  【复次,若正显示,能立过失,说名如破,谓初能立,缺减过性,立宗过性,不成因性,不定因性,相违因性,及喻过性,显示此言,开晓问者,故名能破。】
  怎样叫做“真能破”呢?就是能够正当显现开示对方立者的过犯,试问是甚么过犯呢?
  (1)宗因喻互相缺减的过犯。
  (2)宗上九过中随犯了一条。
  (3)四不成因中随犯了一条。
  (4)六不定因中随犯了一条。
  (5)四相违因中随犯了一条。
  (6)十种喻过中随犯了一条。
  立者,如果在宗、因、喻上真犯了有以上六种所列的过失之一;敌者,真能够依据正理,开示晓悟对方问的人,这样就叫做“真能破”。反过来说,若不能够真实的显示立者的过犯;立者无过,妄说他有过,或自己带过,这样成为“似能破”。
  【若不实显,能立过言,名似能破,谓于圆满能立,显示缺减性言,于无过宗,有过宗言,于成就因,不成因言,于决定因,不定因言,于无过喻,有过喻言,如是言说,名似能破,以不能显他宗过失,彼无过故。】
  怎样叫做“似能破”呢?就是说,“立者”所立的宗、因、喻本来很圆满,“敌者”反过来说他是犯了缺减的过性。例如本来宗上没有过犯,他说“立者”犯了宗过;本来因上很成就,他说人家因上不成就;本来是决定的因,他说人家因上犯了不定;本来立者因上没有相违,他说人家有了相违;本来立者喻上没有带过,他说人家有了过犯。如是等所讲的话,既不能显示立者的过失,反而招致自己的过失,这样就叫做“似能破”。
  【且止斯事。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
  现在将《因明入正理论》的简单义理扼要说明,备作一个研究的概念罢了。这里面“在正理”或“不在正理”那种微妙的辩论,在其余的地方——《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敦论》、《成唯识论》、《如实论》、《回诤论》、《方便心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掌珍论》等,请去研究,当更会知道详细的。
  即说偈曰:
  【略释因明 深入正理
  显正玻邪 证真实义】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拾、真唯识量讲话
下一篇: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捌、因明入门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肆、唯识二十颂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伍、八识规矩颂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陆、观所缘缘论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柒、六离合释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捌、因明入门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拾、真唯识量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二)大乘起信论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三)十二门论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对于佛教误会之解释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二、迷信的辩论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三、为什么不结婚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四、为甚么要吃素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五、因果是迷信吗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六、佛教是保险公司吗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七、几个小问题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八、以逻辑的规则来检讨言论之正谬..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九、宗教研究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救国研究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一、佛教可以救国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