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二)
 
[乘宗法师] [点击:1894]   [手机版]
背景色
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 (二)

2010年11月12日 于台北

  听闻佛法的动机

  一、听闻佛法需要保持良好的动机

  我们在听闻佛法之前,或是在做与佛法相关的学习时,都会强调保持良善的动机。传统经典说我们要为了利益众生愿成佛而听闻佛法。这对我们来说,或许远了点。但我们可以试着用另一种想法:我们为了下一代,为了世界的未来,为了我们身处的环境都能够更好,我们现在要来学习佛法,以此来祝福他们,祝福世界,祝福下一代,乃至于未来的有情众生们。或许,这样想我们会比较有感觉些。为利众生愿成佛,我们现在没有多少人真的想要成佛,我们都觉得这个世界还挺不错的,不是吗?但没有关系,这善根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所以,今天在学习《佛子行》前,请大家先在心中生起良善的动机。

  二、佛法的特色:前善、中善、后善

  (一)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听闻佛法前保持良善的动机呢?因为我们身心一切的活动都源自于我们心中的动机。佛法有个特色──前善、中善、后善。前善的意思是在一开始,我们的动机与善法是相应的,亦即我们的动机是良善的;中善指在过程中,我们是与善法相应的,所以过程是良善的;后善是就结果来说,由于我们的动机与过程都和善法相应,所以结果也会是善的。

  (二)就像你们跟客户介绍保单,你们以利他的动机来做,而不是只有想到自己可以赚钱,这是初善。由于你们的良善动机与诚意,过程中与客户的互动良好,这是中善。最后,因着良好的互动,客户跟你签约,公司获得利益,你们达成业绩,客户拥有保障,这是后善。所以,各位在工作的时候要记得初善、中善及后善。

  (三)其实,世间法、佛法的事情也都是这样的。如果一开始的动机是不清净的、恶的,那中、后善也就「害了了」(台语:完蛋了!)。不清净的动机会让过程与结果不那么的完美,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强调动机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凡事都有着良善的动机,于人于己都有正面的帮助。这是我们今天上课一开始所要注意的。

  复习第一颂

  我们学习佛法的第一步是要认识自己所具有的暇满人身是非常有力量的,这个力量不是表现在让你有办法去获取世间的财富地位,而是彰显在能够使生命获得解脱的完美特质上。那么,我们要如何利用如此珍贵的人身宝呢?闻思修是佛子行,我们透过闻思修来长养心中慈悲与智慧的力量。我们拥有此人身,不要只是活在一堆的烦恼与眼前事务里头,我们要想得更深远,让身心生起慈悲与智慧的力量,让生命获得解脱。

  第二颂

  贪爱亲方如水动,瞋憎怨方似火燃,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

  一、我们无法解脱的原因

  是什么让我们没有办法解脱呢?是我们心中的烦恼。心中的烦恼主要有三个来源:贪欲、愤怒与愚痴。我们的社会、工作以及家庭所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都离不开它们。要不就是贪心作祟,要不就是愤怒或愚痴。我们打开社会新闻就是在看贪嗔痴的舞台剧,贪污、家暴、婚外情......等等,都离不开这三种负面的情绪。贪嗔痴让我们的身心饱受折磨,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获得解脱,就是要超越这些内心的负面情绪。

  二、我们最常在哪里经验贪嗔痴呢?

  (一)第二个偈颂你们可能不会太想学,除非你们出家(笑)。「贪爱亲方如水动」,最容易让我们生出贪恋、贪着的心,就是我们最爱的人,是不是?你的伴侣、死党、喜欢的人......等等。当我们过度的贪爱在这上头,你就会像在茫茫大海中漂浮着,随波逐流,生命也就丧失自主权了。这个我们都很有经验,有时我们为了所爱的人,不得不屈就他,你没办法做自己想做的,就像在海上随波逐流。

  (二)「瞋憎怨方似火燃」,我们会对谁生起瞋恨心呢?对于我们不欢喜的人、我们看不顺眼的人、我们所讨厌的人。当你生起了瞋恨心,你的心就会像火在烧一样。贪着,是因为你喜欢的人;瞋恨,是因为你讨厌的人。

  (三)「痴昧取舍犹黑暗」,只要我们心中生起愚痴,我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取舍是很重要的认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当下应该怎么做让我过得快乐些?我当下该舍弃什么让我痛苦少一点?这就叫做取舍。因为我们常活在负面的情绪之中,所以,「痴昧取舍犹黑暗」,我们不知道苦乐的真正原因,我们就像是活在一个没有光明的地方,看不清楚,不知如何取舍,这就叫做「愚痴」。

  (四)贪瞋痴最容易滋长的地方──就是你的家,所以说,「离家乡是佛子行」。所以你们现在知道今天晚上回家要做什么了吧?就是要离家出走(众笑)。开玩笑的!在佛陀的时代,在印度、西藏、中国,修行人都会离开家乡的。不光是佛教的修行,以前的人要求取功名,要跟随老师学习儒家的道理,也都是离开家乡的。另外,现在西方的年轻人很流行「壮游」,他可能大学念个两三年就先休学,远离从小习惯的地方,一个人去不同文化的国度待个半年以上,然后,他再回来的时候就可能不一样了。

  三、何谓「离家乡」?

  (一)从佛法的修学角度来说,「离家乡是佛子行」,出家众是比较有可能的,各位是不太可能的。如果各位学了佛以后,就「离家乡是佛子行」,这样一来还没有成佛,就先闹家庭革命了,是不是?这是狭义的说法。就广义来说,你学习佛法就会知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然而,我们学习佛法不是要在与家人的相处上增长贪瞋痴,而是学习如何让家庭可以过得更和乐。

  (二)「离家乡」是我们可以好好思维的。我们要慢慢放下对于所处环境的负面贪着,这是很重要的。不是什么都完全不要,是不要负面的贪着。当你有因缘活在这个地方的时候,你不要将你的世界越活越小。世界如此广阔,不要只看到一个家、一个小区、一个地方。你要学习如何利用这因缘让所相处的人心灵上可以越来越成长、富足、成功。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慢慢的放下对于所处环境的负面贪着,就是「离家乡」。

  (三)家乡,可以是你的老家,也可以是一个你待很习惯的地方,以至于让你产生了负面的执着,这就是你所要舍离的。所以,重点不在于你是不是要离开家里面,而是你有没有认识到你现在所处的环境是贪嗔痴给你的影响比较多,还是正面的影响比较多。如果是前者,你可能要暂时的离开一下,因为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心的力量微弱,如果我们处在贪嗔痴较强的环境下,我们很容易忘失佛法的思维。就像你们可能会说:师父,上完你的课,我的心感觉很清净,但是清净个没几天,那种感觉就没了。为什么?因为你所处的环境贪嗔痴比较多。那我们就不要老是待在同一个的地方,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自己的生活圈宽阔一点。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人生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只有个小小的地方。只要我们的心够大,你不断的想超越贪嗔痴,你的家庭自然会和乐。所以,「离家乡是佛子行」,不是叫你真的要出家,而是要你远离使贪嗔痴滋长的地方。

  第三颂
远恶境故惑渐减,离散乱故善自增,心澄于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一、离家乡要去哪里?

  离开家乡后,我们要去什么地方?去安静的地方──寂静处。为什么要去寂静处?为什么要依静处?静处的意思是没有世间喧闹、干扰的地方,或者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寂静处的梵文叫「阿兰若」,很好听,对不对?对我们学习佛法的在家人来说,我们一天、一星期或是一个月当中,可以拨出一小段时间依静处。这对我们认识自己与增长智慧是很有帮助的。

  二、依静处的三种益处

  (一)远恶境故惑渐减。当你去寂静的地方,你暂时远离了让你生起负面情绪的地方,你心中的愚痴和疑惑会逐渐减少。

  (二)离散乱故善自增。为什么我们学习佛法无法进步呢?因为我们的心太散乱了,总是要这个,又要那个,想获得这个,又想获得那个的,很难专注,这种学习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如果我们依静处,远离让我们散乱的因缘,对于善法及智慧的学习,自然就会增长。这是第二个好处。

  (三)心澄于法起定见。我们的心如果处于宁静的空间里头,心会越来越澄静,在这样的状况下来学习和思维佛法会产生定见,对于佛法会有肯定的想法;这定见是源自我们内心的宁静。心澄,内心宁静,我们对于佛法自然会有更深入的思维与学习。

  三、如何实践?

  建议大家每个星期一次或者每天花个五到十分钟依静处,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你们可能会说:我好忙喔,都没有时间。你们要记住有句话说:忙人的时间最多。如果你时间不多,你是忙不起来的,是不是?如果你真的很忙,每天都忙到没有什么时间,在这种状况下,你还愿意拨出时间学习佛法,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一天找个几分钟出来或者一个星期找些时间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最低现度,一个月三十天里头找个半天或是几个小时,让自己先暂时远离工作或是那些让我们的心产生贪嗔痴的负面干扰,这对于我们的生命是很好的。古人说「宁静致远」,很有道理的。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三)
下一篇: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一)

 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一) 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三)
 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四)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