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三)
 
[乘宗法师] [点击:2075]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三)

2010年11月12日 于台北

  第四颂
  常伴亲友还离别,勤聚财物终弃捐,识客且遗身舍去,舍现世心佛子行。

  一、我们放不下的是什么?

  (一)我们一般人最放不下的是什么呢?有三个东西。第一是我们最亲爱的家人朋友。第二是我们辛勤一生所积聚的财富。第三是我们所珍惜的身体。仔细想想,都不会超过这三个范围。但是就菩萨道的修行来说,如果认为生命的价值只有亲人、财富以及身体,那是不会有圆满的快乐的。为什么?因为你建立价值的基础太脆弱了,就如同这个偈颂所说的。

  (二)常伴亲友还离别。你再怎么爱的人,很抱歉,我必须说实话,你们终究有一天会分开的。像我,我最爱的人是我奶奶,她在我出家的第二年就过世了,而且,还从来没有给我梦到过。再怎么样的金孙,当她这一生的任务圆满了,她跟你就有其它的因缘了,是不是?

  (三)勤聚财物终弃捐。一个大企业家往生以后,偌大的企业与财富,他能带走多少?带不走的。这听起来有点残酷。对此,佛陀很幽默,祂说你今生所赚的财富,不是你所独有的,是五家共有,哪五家?大风、大水、大火、盗贼还有不孝子。所以,如果我们把生命全部的价值建立在积聚世间的财富上,这是很愚痴的。星云大师曾说:「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例如,你有一千万,你会怎么做?渡假、养老、盖希望小学?如果我们将百分之三十的钱拿来盖一两所希望小学,可以让白花花的钞票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即使我们往生了,那些财富还是能流传,对后人有所帮助。

  (四)识客且遗身舍去。我们的身体就像个旅馆一样,它由两个部分所组成,一个是物质的身体,一个是心识,两者都具备才是人。我们的心识会不会一直住在这个身体里面呢?不会的,因为我们的身体会老、会病,总有一天会失去功能,也就是你要走的那一天。这没有什么好怕的,随着我们今生的业力、修行以及种种造作的力量,我们就会再有另一段新的生命,就像衣服脏了、破了、坏了,就再换一件。死亡从今生来看似乎是个句号,但从下一段生命来看却是个起点,是不是?我今天在facebook上看到一段影片,真让人生起无常的心。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大多最后都会火化,这段影片大概三分钟,不会很恶心,隐隐约约录下一个人被火化的过程。我接下来要讲的你们晚上会不会做恶梦?会怕的,先摀住耳朵。影片开始先是头发被烧了,然后头皮被烧了,头盖骨慢慢露出,然后全身的皮肤哔啵哔啵,有时候还要翻身,因为火很大很浓,头骨烧到后来已经变成碎片,然后再拉出来用电风扇降温,再捡起来放到骨灰坛。我们所爱惜的身体最后就是这样。所以,我现在提倡植葬,不要再跟活人抢地,也不要再送进纳骨塔。利用我们身体最后的养分去滋养大地,骨灰埋满了,就再倒些新土,又可以再持续植葬,既环保又节省社会资源,是不是?

  二、舍现世心佛子行:开启生命新视野

  (一)我们的心有时候太小了,小到认为今生的家人、财富、身体就是我们生命的一切。如果我们将心打开,我们就会认识到不是这样子的,就会生起「舍现世心佛子行」,放下对于现世种种的执着。对于放下现世种种的执着,我们要小心去思维、认识,这不是说我们就什么都不要做了,不是的;这是要我们认清生存的方式与生存的意义是不同的。生存的方式在于如何让我们延续生命,然而,生命的意义不仅止于亲友、财富与身体,而是希望获得解脱,一种究竟圆满的快乐。所以,无论今生是富贵、小康、平淡,这都只是过程,重点在于我们有没有将解脱视为生命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够认清生命的目标,知道解脱对生命的重要意义,我们将会了解我们一生所经历的生活、工作、家庭之种种都是过程,而非今生之全部。这样想或许就不会那么烦恼了,因为我们学佛最终都是要迈向解脱的,解脱才是生命究竟的目标。

  (二)今生并非生命的全部,我们因为心太小,所以视野也就跟着狭窄,无法认清事实。「舍现世心佛子行」,我们要多观察、思维:亲友、财富、身体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吗?可以让我们永远的快乐吗?还是只带给我们短暂的快乐?所以,我们要放下对「今生」的狭隘执着,去开拓自己生命的视野。我们的生命意义在于要获得究竟解脱的快乐。好,那我们把这三偈唱一遍。
  

  第五颂
  伴彼若使三毒长,并坏闻思修作业,能转慈悲令丧失,远恶友是佛子行。

  一、第一至四颂的小结:生起出离心

  (一)从一开始的闻思修,远离贪嗔痴干扰的环境,依静处,进而更扩大发现此生的意义并不是今生所享有的一切;这一切是需要的,但不是必须的。当我们更深入的思维,我们就会生起生命的目标就是产生圆满究竟的快乐。因此,你就会生起出离心。

  (二)我们之前上《三主要道》时,出离心讲了很多。出离心就是想要超越自己心中种种的负面烦恼以及现状种种的不圆满。我们刚刚讲到亲友、财富、身体,当你真正认识到它们没有办法带给你圆满的快乐,你就会想要生起出离心,想要超越自己现状不圆满的心,也因此你会慢慢的走向智慧的道路,法教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首先,你需要一位老师,我们叫做善知识,而《佛子行》是先告诉你什么叫做恶知识。这是相对的,有善知识就会有恶知识,就像是有好人就会有坏人。这个判断的标准在哪里?并不是用世俗的观感去认识,而是用心灵成长的角度去看。

  二、恶友的特征:伴彼若使三毒长,并坏闻思修作业,能转慈悲令丧失

  恶知识不只是不好的老师,也包括不好的朋友。什么样叫做恶友?「伴彼若使三毒长」。你跟他在一起,好事没有,坏的一大堆。什么叫做坏的一大堆?就是你的贪嗔痴都被他激发出来了!他没有激发你的慈悲与智能,反而不断激发你的贪嗔痴。第二个,「并坏闻思修作业」。你本来闻思修都还蛮精进的,但跟他在一起后,你贪嗔痴越来越强,闻思修的学习越来越懒散。第三个,最重要,能转慈悲令丧失。贪嗔痴越来越多,闻思修越来越懒,都还可以努力,但慈悲心是最重要的根本,如果连这个都没有就完蛋了。如果你的朋友让你出现这三个状况,你得先慢慢的暂时远离他。

  三、何谓「远恶友」?

  (一)「远恶友」不是说我就不要发愿去利益他,不是的,而是当我们的心还没有什么力量的时候,还不稳定的时候,你需要让你的心暂时远离产生负面想法与烦恼的环境以及具备上述三种特质的人,保护自己的心不要贪嗔痴增长、闻思修懈怠、自私自利,进而退失菩提心。

  (二)你们身边有这样子的人吗?不要告诉我就是你先生(笑)!有些人会跟我说:师父,我最大的恶友就是我先生。你们不要这样子去想。我们清楚自己知道要什么就好,并不是真的要找到一个完全没有恶友的地方才叫做佛子行,有可能吗?在台湾不太可能,在花莲或许有可能,人很少,在台北,到处都是人,不可能的!所以说,远恶友不是叫我们去跟他们断交,这个太过激烈。重点在于你知道生命的方向是什么,所以「君子和而不流」,还是可以跟他们结善缘的。只是如果真的让你的闻思修、慈悲心越来越薄弱,你要学会技巧性的转移以及圆融的处理。就是这样,这个就是「远恶友」。
  

  第六颂
  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则较自身尤爱重,依善知识佛子行。

  一、何谓「善知识」?

  「善知识」是什么意思?从一个人的身语意,从他的分享,你可以对于佛法有更多善法的学习,这就是善知识。善知识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利益呢?

  二、善知识对于我们的利益: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

  「依彼若令恶渐尽」,你跟善知识相处与学习的过程中,你的负面思维、观念、烦恼都慢慢的清净了,都慢慢的越来越薄弱了。「功德犹如初月增」,什么叫做功德?功德就是你对于善法越来越肯定,你的心越来越清净,就像是初月增一样,初月增就是月亮从初一到十五的过程。你们觉得现在心中的功德是初几的月亮呢?可能是月蚀,全部被盖住了(笑)。如果我们依止一位具德的老师,我们心中的功德、与佛法相应的思维就会像月亮从初一、初二慢慢到十五般圆满,心中的烦恼会越来越薄弱。

  三、面对善知识的态度

  对于具有这样功德的善知识,我们要「则较自身尤爱重」。我们都会爱惜我们的身体,然而,我们对于善知识要更为爱惜,把亲近善知识看得更重要,因为亲近善知识会让我们的烦恼更薄弱,心中正面的特质不断进步。所以,「依善知识佛子行」。

  四、为什么佛法越学烦恼越多?

  (一)「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我没有学佛法之前,我都不觉得自己有那么多不清净的东西,怎么我学了佛法后,我心中的贪嗔痴烦恼越来越多了?你们曾经有这样的感觉吗?(现场一片安静)嗯,你们可能有两个情况,一个是你学得非常好,一个是你根本还没开始(笑),开玩笑的。我想讲的是,我们常看经典,经典里头都会讲些我们心中负面的东西,例如,我们有什么样贪爱的心、瞋恨的心、愚痴的心、忌妒的心......等等。我们有时候会想:喔,我业障好重!喔,我烦恼好多!你要检视自己,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讲这些话的呢?这是第一个重点。

  (二)另外,就像我刚刚说的,我们在没有学习佛法之前,都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学习佛法之后,就不敢肯定自己是个好人,越修越觉得自己很不清净,真如佛陀所说的,有好多好多的烦恼。但实际的状况不是如此,是因为你修行,才会发现自己内心的不清净,你们知道这个意思吗?有个很生动的比喻。几十年前,乡下地方都会收集牛粪,就像我十年前去印度念书,他们现在还是这样,他们会把牛粪当肥料或是当柴烧。牛粪在烧之前,他们会把它弄得圆圆扁扁的,贴在墙壁上,有看过吗?我刚到印度去的时候,还想说,那是什么东西啊?看起来还蛮古色古香的(笑),后来才知道是牛的粪便。牛粪干干的时候,你走到旁边,你不会闻到有什么味道,是不是?这就像是我们还没有开始修行,还没有认识我们内心的状况。但是,当你开始拿桶水清洗被牛粪弄得很脏的墙壁,你就会发现,有股臭味开始飘出来了,墙上的水看起来变得很脏、很恶心。从肮脏的角度来说,墙壁是越来越脏了,但是从清净的角度来说,是越来越干净了。你闻到越来越臭,反而是越来越干净。所以,我们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不清净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是越来越清净了,因为你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烦恼与不清净。从清净的角度来说,因为你发现不清净,所以你越来越清净。就像我们刚刚说的比喻一样。所以说,「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

  (三)很正常的,跟老师学习佛法时会觉得怎么不是「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反而是倒过来,心中的善法思维渐渐薄了,烦恼从初月增长到满月?所以,这个老师一定不是个好老师。你不应该这样认识,你们知道意思吗?学习佛法会越来越认识烦恼,这是个过程。你心中本来就有各式各样的烦恼,那你现在总算是认识到了。这是因为你慢慢的闻思修,心越来越细腻,所以终于看到了心中的烦恼。换句话说,你已经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看见心中的烦恼。这不是老师的问题,不是你所修持法门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在修行个过程就是这样,总是要先看到自己的不清净与烦恼,你才有可能去清净它,是不是?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四)
下一篇: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二)

 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一) 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二)
 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四)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