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一课
 
[现观庄严论学习] [点击:3207]   [手机版]
背景色

现观总义讲记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上师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十一课

昨天讲了,只有证得空性境界,才能圆满地以布施等饶益一切有情。

还有一些人认为:“在证达空性之后,就不再需要修学各种伟大行为了。”

有些人认为: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就是为了通达空性,一旦证达空性,就不需要再行持菩萨行了,因为没有必要。下面驳斥。

上述这种说法,也是以谎言所作的蒙蔽欺骗之说。因为只有证达了空性,才能修学各种行为;如果尚未证达空性,又怎么可能修学各种行为呢?

对方的说法,完全是蒙蔽他人的谎言。因为只有证达一切万法空性,才能真正修学六度并利益众生。也就是说,真正要利益众生,从一地开始。而未证悟空性的凡夫,只能相似地利益众生。相似地布施、持戒、安忍……凡夫位有,但凡夫的我执未断,所作所为都带有“我”的成分。既然一切以“我”为中心而造作,发心就不清净,行为也有染污。所以从表面看,凡夫似乎也有强烈的利他心,但他的内心仍然深埋着严重的自私心。当然也有例外,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日杰达,在凡夫位时就能布施身体;少数形象上的声闻行者,由于前世发过大心,也能做出利益众生的伟大事业。但这只是少数,对大多数人而言,未得一地果位之前,真正以清净心利益众生是做不到的。

所以,只有证悟之后才能圆满利益众生;没有证悟,就不能真正行持利他。

这就像尚不能在床榻上站立的婴儿,又怎么可能在观众当中舞蹈一样。

刚刚降生的婴儿还不能爬、不能站,要他跳舞,根本不可能。凡夫修行人刚发菩提心入于小资粮道,此时要他以清净心饶益有情是不可能的,就像让这婴儿跳舞一样。所以,我们稍有一点利他的心或行为时不能傲慢,因为在诸佛菩萨眼里,这些微薄的利他事业并不圆满。

如果又有人认为:证达空性之后,又如何行持诸行呢?因为行持布施等行为,只不过是为证悟空性而已。

又有人认为:证了空性,还要怎样行持?行持六度还有什么用?行持布施等六度就是为了证悟空性,没有必要证悟空性之后再行持。

(这种说法,)只是对大乘道的共义一窍不通,并将劣乘之道误执为大乘的表现而已。

对方这样说,也说明他对大乘教义一窍不通,甚至把小乘道看作大乘道了。这个问题很普遍,尤其在如今,或许很多人都是如此,所以一定要仔细观察自己的相续。否则,虽然从小出家或已学佛多年,也自认为是大乘行人,但以此衡量,可能还未步入大乘之门。

虽然情有可原,但事实的确是这样。

虽然这些行为情有可原,但事实是如此。

因为,在该论顶礼句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一句已经表明,诸大菩萨所向往的究竟之义,应当是他利。

本论的顶礼句中说:想饶益众生的菩萨,以道智能成办此利。由此可知,作为大乘菩萨,他唯一向往的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不再有任何其他的事。道友们都发了菩提心,可以称为菩萨,因此所作所为要想到众生,不要把自己的事看得太重。

依靠如海的布施等行为方便,去满足无边众生的愿望,才是大乘道的正行。

布施等是利益众生的方便和手段,依靠这些满足一切众生的所愿,才是大乘道的正行。

有些人学佛只是为了治病、发财,好一点的,为了去极乐国土享受法乐,远离痛苦。问他:“你为什么念佛?”回答:“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干嘛?”“我要断除一切痛苦,轮回中麻烦事太多,我不愿意接触,所以要去极乐世界……”其实这是小乘道。小乘道只欲超离三界轮回的烦恼痛苦,证罗汉果、得寂灭乐。所以那些自称是大乘的修行人,如果念佛、参禅只为自己的快乐与解脱,则同于小乘,因为不想众生利益的修行根本不是大乘。

华智仁波切的窍诀很珍贵,我们的确要认清目标。目标不清,即使你花再多的时间、钱财和精力,最终只能得到小乘果,甚至只是世间的果,太可惜了!所以,没有善知识以及殊胜论典的引导非常可怕!我们一定要记住,大乘修道的正行就是利益众生。

但如果在此之前尚未现证空性,则会因为没有通达自他平等,从而无法使行为成为清净之行(,所以才会有证达空性的前提要求)。

既然利益众生才是正行,那证悟空性的意义何在?答:证悟空性才能利益众生。不证悟空性,就不能圆满自他平等、自轻他重以及自他交换菩提心的修行,而且利他行为也无法清净。因为始终有“我”的执著,凡夫人不会选择利他,只会利己。一旦证悟了万法皆空,从此就有了真实的利益众生。因为悲心和空性相辅相成,有了空性境界,大悲心自然会出现。

由此可见,现证空性仅仅是诸大佛子伟大行为的前行而已,又怎么能将其作为大乘道最究竟、最主要的追寻目标呢?

所以,证悟空性只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前行,是个前提条件。过河要船,砍柴要斧头,而利益众生要有空性境界。就像砍柴的斧头,斧头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把柴砍好;同样,证悟空性只是前行,并不是大乘道的主要目标,目标应该是利益众生。

这个道理,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汉传佛教中有人参禅,藏传佛教中有人修即生成就法,他只想开悟,“我要开悟,我要开悟……”但你开悟的目的是什么?他不知道。实际就是利益众生。而开悟只是途径,因为不开悟就不能圆满利益众生。这些教言我以前也引用过,而现在直接学了华智仁波切的金刚句,希望大家一生都不要忘!作为一个修行人,利益众生并不是小事,而自己获得寂灭或证悟,也并不重要。

现在很多人求密法,要即生成就,但究竟只是想得到一种快乐。其实这就像现在人读书、上大学、找工作,只是为了成家、享受世间快乐一样。所以他们的目标错了,因为学佛的真正目标是利益众生。而要利益众生,未证空性、未成菩萨、未得佛果就不能圆满行持,所以我要修空性、求佛果,应该这样树立目标。

正如《经庄严论》所云:“现证法性已,随学殊胜戒,胜定及胜慧。”

这里是说,证悟法性以后再修学殊胜戒定慧三学,以此利益有情。所以究竟而言,戒定慧也是利益众生之方便。

另外,在宣讲菩萨分类的时候,也将不清净七地的菩萨,称为“住行者”。

还有,因为利益众生很重要,所以宣说菩萨分类时,不清净七地的菩萨叫“住行者”。虽然跟八地乃至佛陀相比,对利生的行为仍有执著;但跟资粮、加行道的凡夫相比,不清净七地的菩萨已经证悟空性,能直接行持利生事业,一刹那能度化无量众生,所以叫“住行者”。

我们初学者执著粗大,不能真实利益众生,这一点前面已说过。表面上利益众生,讲得再漂亮,内心还是有我执魔。它的头不明显,也只是我们观察不到,实际在每个凡夫人的心里,它都深深地隐藏着。所以,如同不净粪不可能有香味一样,凡夫人不可能有清净的利他之心。

如果有人就此认为:由此可见,行为只是针对修炼自心而言,才有一定必要,却并不是大乘道的究竟目标,

有些人认为:利益众生的行为,只是令自相续得以清净、成熟的一种方便。如寂天论师说:“为修自心撰此论”,同样的道理,行为也只是为了修炼自心,并不是大乘的究竟目标。

因为佛在一些契经中也说过:直至未获八地之前,诸佛未予我授记,因住于诸行之故;获证八地之后,因真实超离于诸行,故方予我授记。

这是对方的理由。未得八地,诸佛还没有给予授记,为什么呢?因为不清净七地住于诸行之故。对方的意思是说:如果利益众生的确重要,是究竟目标,那么不清净七地的利生行为已经很殊胜了,理应得授记,为什么不得?而“住行者”之所以不得授记,就是因为这些菩萨还有利益众生的行为;八地以后之所以得了佛的授记,也正是因为他超离了利益众生之行为。由此可见,利益众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的相续、证悟空性。

但这是不对的。

这些说法的内在含义是:如同前面所说,因为七地以下不存在无相离勤之道,所以无法令无分别智与利他之行并行不悖,由于还保留着一部分对行为的细微实执,因此,才会称之为“住行者”;获证八地之后,因无相离勤的境界现前,便自然而然地远离了对行为的细微耽执,所以才会称之为“超离诸行者”。

这是在解释对方所引的教证。七地以下尚未离开一切勤作与相执,一方面安住无分别,一方面饶益无量众生,这样的境界七地以下还没有,因为七地以下的菩萨还有对利生行为的细微实执。在七地之前,遍计二障已经断除,只有俱生二障,按有关经论,此时不可能有像凡夫一样的实执,所以这里的实执是指微细相执。因为还有相执的缘故,才叫“住行者”。而八地以后烦恼障全部断除,只剩一些细微的所知障。此时现前了无相离勤的境界,远离了对行为的细微耽执,所以称为“超离诸行者”。

正当此时,因为担心如果入于无分别之寂灭法界,则会成为断灭的涅槃,所以才会有“诸佛再三劝请其利益他众”之说。如果行为不是最究竟的目标,(诸佛)又何必去劝请呢?

按有关论典,八地菩萨不会入灭而不再利众,所以,“诸佛劝请”的说法只是假设。说诸佛不劝请,八地菩萨会入灭,所以诸佛发光劝其出定利益众生,这只是要说明利益众生极为重要。如果利益众生不是最究竟目标,又何必劝请?劝请了,就说明这件事最重要。

同样,即使身为凡夫,有了些稳固的境界也要尽心利益众生,虽然不能圆满地做,但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因为这是大乘的根本,比证悟空性乃至得到任何境界都重要。我们也想一想:从我学佛到今天,目标是什么?想成佛的念头大多数人有,但成佛以后做什么?可能不去想。也许有人想成了佛好享乐,但只为自己享乐不对,一定要纠正过来。

如果有人又认为:假如布施等行为不是为了证达空性而修学的,那岂不是与《入行论》中所说的:“此等一切支,能仁为慧说”的意义相悖了吗?

有人认为:布施等行为是为了证悟空性而说,因为《入行论·智慧品》云:“此等一切支,能仁为慧说。”“一切支”是从布施到禅定之间的五波罗蜜多;“为慧说”指为得智慧波罗蜜多而说。那这个教证怎么解释,难道不相违吗?

此处所说的“慧”,是陈那论师所说的:“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中所指的诸佛无二之智慧。

这里的智慧,不是凡夫智慧,也不是一地菩萨的智慧,而是诸佛所证悟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也就是陈那论师所谓的果般若——佛陀的无二智慧。所以,布施持戒等五波罗蜜多,都是佛陀为了让菩萨证得佛果而宣说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入行论·智慧品》中认定智慧本体之际,以“何时实无实,悉不住心前,无有余相故,无缘最寂灭”而将智慧认定为远离戏论之法界以后,为了驳斥“这样一来,则应成不能产生利他之色身”的争辩,才紧接着又说道:“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由昔发愿力,显现诸佛身。”

所以,《入行论·智慧品》讲智慧本体时说:何时有实无实都不住于心前,再无其余任何之相,至此无缘最为寂灭的境界就是远离戏论之法界。有些论师将其解释成一地菩萨的境界,而华智仁波切解释为佛的境界。

有人怀疑:没有任何相,那会不会堕入寂灭边而不显现色身饶益众生呢?为了断此争论,才紧接着讲了“摩尼如意树”一颂:摩尼宝和如意树虽然无心,但却能满足一切众生的心愿;同样,虽然远离分别执著,但以往昔之发愿力,可以显现佛身成熟有情。

如果有人认为:即使这样,大乘道的主要目标,仍然应当是证悟无我的智慧。因为大乘道的追寻目标,是断除二障的佛果,所以就必须现前甚深之智慧[无我的智慧]。

有些人还在坚持:即便事实如此,但大乘道的主要目标,还是证悟无我的智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学佛法就是要断二障、得佛果,而只有无我智慧才有此威力。所以,利益众生不重要,证悟无我才是目标。

你这是怎么了?!难道还想死抱着将劣道误执为大乘的恶分别念不放,并因此而大肆叫嚣吗?(你要知道,)大乘道的追寻目标,并不是断除二障的佛果,在本论顶礼句中“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的意思,就是为了说明“诸佛补特伽罗依靠遍智之方便,其果即为转妙*轮”,

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是大乘行者,却一直抓住小乘观点不放。但我们应该知道,如果所行的是大乘道,那么目标并不是佛果。如本论顶礼句所说的:诸佛依靠遍智为众生转*轮。由此可知,成佛的目的并不是得一个智慧就够了,而是获得遍智以后转*轮饶益有情,这就是《现观庄严论》的究竟意义。

所以,我们的错误观念需要修正。有些学藏传佛教的人,他修密法只想成就以后没有痛苦;而有些学净土的人,也只是考虑往生的品位高不高……他们都不提利益众生。至于开悟、往生以后做什么,从来不考虑。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从大乘的教义来看,往生净土、证悟密法只是途径,最根本的目标还是利益众生。为什么弥勒菩萨要顶礼遍智?就是因为,只有具足遍智才可以转*轮、随机施教、利益无量众生。所以,遍智也是方便,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果唯一是利益众生。

没有不转*轮的佛陀,也没有不出定利益有情的八地菩萨。所以,我们依止上师学佛法,当有了一定境界的时候,一定要转*轮。这才真正实现了上师培养你的目的。

如果(大乘道的)究竟追寻目标是佛果,那又何必需要什么果呢?

如果大乘道的究竟目标是佛果,那又何必要转*轮的果呢?比如我的目的是去拉萨,那么到了拉萨,也就不用做其他的了。但实际上,我们到了拉萨都要做点事情。同样的道理,成佛不是究竟的目标,利益众生才是究竟的目标。

显而易见,无论从暂时还是究竟两方面而言,大乘道的主要追求目标,都是利益他众。

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从暂时到究竟,菩萨行持大乘道,目标都是利益众生。哪怕是暂时的善根和境界,也要回向众生、利益有情。我们都发愿成佛,但成佛并非什么都不用做了。有人求往生极乐世界,只想到那里靠阿弥陀佛愿力自然显现的一切快乐生活,但到了那里,你证得菩萨果位以后,就会被派到各个世界去利益众生。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二课
下一篇: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一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二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三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四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五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六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七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八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九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二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三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四课 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五课
 《现观总义讲记》思考题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