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
道绰大师·撰 林克智·译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点击:2234]   [手机版]
背景色

  ●《安乐集》卷下

  第四大门 

  第四大门三番料简,主要在引证中国高僧所行的净土法门作为示范,并说明诸经多明念佛三昧,行此念佛三昧必获种种利益。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

  第四大门中,分三部份来讲。

  第一、依中国[1]三藏法师[2],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

  第一、古印度佛国的三藏法师,及我国的诸大德们,全都很透彻了解佛教,他们在详尽审视佛陀圣教後,都很赞叹并归向净土,所以现在就以他们作为榜样,而劝大家也归依净土。

  第二、据此经宗,及余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

  第二、根据《观无量寿佛经》,及其余的诸大乘经,不管是凡夫或圣人的修行入道,都说念佛三昧是入门之要。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议。

  第三、回答问题,以显示念佛者所获得的功德利益之不可思议。

  ○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

  第一、依据古印度及我国大德的修行来作为榜样。

  余五翳[3]面墙,岂宁自辄[4]?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何者?谓中国大乘法师流支三藏[5]。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则有慧宠法师。次有大德,寻常敷演,每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国慕仰,则有昙鸾法师。次有大德,禅观独秀,则有大海禅师。次有大德,聪慧守戒,则有齐朝上统[6]。然前六大德,并是二谛神镜,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

  我因眼目不明而少见识,岂敢自作主张呢?但以我到处游历及披览经籍之经验,经过比较勘验,而能很恭敬的继承诸位老师的教诲,他们是哪几位呢?有天竺国的大乘法师菩提流支三藏。其次是呵斥和逃避名闻利养的大德,慧宠法师。还有平常讲论佛法时,就能感得已证圣果的僧人前来听讲的大德道场法师。又有和光同尘而独自栖息,享誉魏、齐两朝的大德昙鸾法师。再是禅定观照工夫超群的大德,大海禅师。以及聪明有智慧又守戒律的大德,齐朝上统法上法师。这六位大德,全都精通真俗二谛,二谛是佛法的纲领,而他们的志愿与修行都超越同伦,是古今稀有的修行人。他们全都透彻了达大乘的宗旨,详尽审视大乘教法,而也都赞叹归向净土,认为净土是无上的要门。

  问曰:既云叹归净土,乃是要门者。未知此等诸德,临终时皆有灵验已否?

  问:既然他们都赞叹归向净土,称为是无上要门,不知这些大德法师,临终时是否都有灵验的感应?

  答曰:皆有不虚。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7],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

  答:都有事实根据的灵验事实。如昙鸾法师生前,经常修净土法门。而往往有一些世俗的人,来呵斥法师说:“十方的佛国土全都是净土,法师为什么只单一注重西方净土,这岂不是有偏见吗?”法师回答说:“我既然是凡夫,智慧自是浅薄短少的。尚未证入果位,信念力量必须要均等。犹如放置草粮引牛来吃,心念必须经常看放置草粮的槽中。心念怎可放纵,而完全没有归向呢?”

  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幡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

  虽然反对的人众说纷纭,而法师却坚定修净土法门不动摇。因此不管是出家众或在家众,只要和法师有一面之缘的,如果尚未正信佛法的,就劝他们生起信心。如果已经有了正信,就都劝他们往生净土。故当法师临命终时,佛寺附近的出家僧众及在家人,都见到院子里有幡盖及天花的映照,都闻到了奇异的香味,还听到美妙的音乐声来迎接法师的往生。

  余之大德,临命终时,皆有征祥。若欲具谈往生之相,并不可思议也。

  其余的各位大德,在临命终时,也都有祥瑞的征兆。如具体地讲他们的往生情况,则都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8];后六,就缘依相,明念佛三昧。

  第二、说明西土和此土诸经典,多以阐明念佛三昧为宗旨。分八部份来讲,前面二部份说明一相三昧,后面六部份,从各种因缘的不同,来说明念佛三昧。

  第一、依《华首经》。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轮,大众围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9]演说是法。”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第一、在佛说《华首经》时,佛陀告诉坚意菩萨说:“三昧有二种,一种是一相三昧,另一种是众相三昧。一相三昧就是,有菩萨听说有个世界,其中有佛正在说法。于是菩萨就想像此佛,好象佛就现在眼前,想像此佛或坐在道场中,或正在说法转*轮,四周有大众围绕。心中就这样去想,就能够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收摄住,心一点也不散乱,专心思念这一尊佛,不停的想像此情景。这样从如来的形相推及世界之实相,进而进一步理解此实相就是无相。如果菩萨经常如此观照,如此修行,心不离开此境界,这时候佛像就会现在眼前,而为菩萨说法。此时菩萨就会深深的生起恭敬之心,听受佛陀所说之法,不管所说的法是深奥的或是浅显的,都会非常尊重。菩萨这时住在三昧之中,听闻佛说诸法之相都是可以破坏的,听闻之后受持此法。菩萨从三昧出来之后,就能够为出家及在家的男女四众,演说此法。”佛陀告诉坚意菩萨说:“这就叫做菩萨入一相三昧之门。”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10]者。

  第二、依《文殊般若经》中所说,可以明白一行三昧的修持。

  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

  当时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陀说:“世尊,什么叫做一行三昧呢?”

  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

  佛陀回答说:“所讲的一行三昧,就是信奉佛法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应当在空闲的地方,舍去各种扰乱心意的念头,面对佛所在的方向,端身正坐,也不去想佛的相貌,只是专心系念在一尊佛上,专心称念这尊佛的名号,使忆念不间断。在这样的念佛之中,就能见到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诸佛。为什么呢?因为念一尊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就和念无量诸佛的功德是一样的,这就叫做菩萨修行一行三昧。”

  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

  第三、依《涅槃经》上佛陀所说:“如果有人只要能够专心一意,经常修念佛三昧,那么十方诸佛也能经常见到此人,就像在眼前出现一样。”

  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11]。”

  所以《涅槃经》中,佛陀告诉迦叶菩萨说:“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常能专心致志念佛,不管他在山林里,或是在聚落中,不管是白天或是黑夜,不管是坐着或是躺着,诸佛世尊经常都会见到此人,如同出现在眼前一样,诸佛世尊常与此人同住而受施。”

  第四、依《观经》及余诸部,所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将为要路。何者?审量圣教,有始、终两益。若欲生善起行,则普该诸度。若灭恶消灾,则总治诸障。故下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

  第四、在《观无量寿佛经》及其他的大乘经中都说到,行者所修的任何功德,只要能够发愿回向,一定能够往生。然而念佛这项修行,是最主要的道路,为什么呢?从佛经中可以看出来,有开始及终结两种利益。如果想要开始修行善法的话,念佛就能把六度都包括了。如果想要灭除恶业,消除灾殃的话,念佛就能对治所有的障碍。所以经上说:“念佛的众生,一直不舍念佛之心,寿命终结时一定能往生。”这就是开始念佛的益处。

  言终益者,依《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时益也。

  说到念佛的终结益,据《观世音菩萨授记经》所说:“阿弥陀佛住在世间的时间很久,虽然有兆载永劫,但也有灭度之时。当佛般涅槃时,就只有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住持安乐国土,接引十方的众生。阿弥陀佛灭度后,虽然安乐净土也和佛住世时相同,但该国的众生也有见不到佛的,只有以前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的人,还能经常见到阿弥陀佛没有灭度现在眼前。”这就是终结时的利益。

  所修余行,回向皆生;世尊灭度,有睹、不睹。劝后代审量,使沾远益也。

  修其他各种法门的人,只要把他所修的功德回向往生净土,虽然也都能往生,不过在阿弥陀佛灭度之后,他们有人能看得见佛,也有人看不到佛。所以在此奉劝后人要仔细思量,以便大众都能够获得长远的利益。

  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

  第五、据《般舟三昧经》所说:“当时有跋陀和菩萨,在这个国土中,听说有阿弥陀佛,于是就经常系念佛,由于他的一心念佛,就见到了阿弥陀佛。他见到阿弥陀佛就请问:‘要修什么法门,才能往生到西方净土?’

  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这时阿弥陀佛就告诉跋陀和菩萨说:‘想要生到我的国土,就要经常念我的名字,不要休息,这样就能生到我的国土来。要念佛身具足三十二相,身上发出的光明彻照十方,相貌端正无比。’”

  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

  第六、据《大智度论》所讲,有三种解释:

  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

  第一、佛是无上的法王,菩萨是法王的臣子。所尊所重的只有佛世尊,所以应当经常念佛。

  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

  第二、有很多菩萨说:“我们从旷劫以来,得以蒙受世尊生长养育我们的法身、智慧身及大慈悲身。禅定、智慧及无量的行愿,都是由于佛陀而得以成就的。为了报答佛陀的恩德,所以发愿经常亲近佛。这好比大臣蒙受帝王的恩宠,故经常想念他的主人。”

  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我于因地[12],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得出。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

  第三、也有菩萨这样说:“我在修因的时候,因为遇到不信佛法的恶友,由于诽谤般若,而堕到恶道中,经过无量劫。虽然也修过其他的法门,但都出不了生死。后来我遇到一位善知识,他教我修念佛三昧。我照着修就去掉了障碍,并获得了解脱。因有这么大的功德利益,所以我发愿常不离佛。”

  第七、依《华严经》云:“宁于无量劫,具受一切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

  第七、据《华严经》所说:“宁愿在无量劫中,受到所有的痛苦,也不愿意离开如来,以致见不到具有自在力的佛。”

  又云:“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经上又说:“修念佛三昧一定能见到佛,命终之后一定会生到佛的面前。故见到将临终者就要劝他念佛,并展开佛像使他瞻仰、礼敬。”

  又善财童子求善知识[13],诣功德云比丘所,白言:“大师,云何修菩萨道,归普贤行[14]也?”

  又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时,拜访到功德云比丘时说:“大师,菩萨道应怎么样修,而归向普贤菩萨的行愿呢?”

  是时比丘告善财曰:“我于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谓念佛三昧门。何者?于此三昧门中,悉能睹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能令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门者,于微细境界中,见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诸劫不颠倒。念佛三昧门者,能起一切佛刹,无能坏者,普见诸佛,得三世不颠倒。”

  此时比丘告诉善财说:“我在世尊的智慧海之中,只知道一个叫做念佛三昧的法门。什么叫念佛三昧呢?就是在这个三昧中,皆能见到所有的佛及其眷属,还有他们庄严清净的佛土,这个法门能使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法门,能够在微细的境界中,见到一切佛的自在境界,从而得如实而不颠倒的智慧。念佛三昧法门,能够生起一切的佛国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破坏它,能够见到十方的诸佛,而获得三世不颠倒的智慧。”

  时功德云比丘告善财言:“佛法深海,广大无边。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门。余妙境界,出过数量,我所未知也。”

  当时功德云比丘又告诉善财说:“佛法深广,犹如一望无有边际的大海,我只是得到这个念佛三昧法门。其他的微妙境界,多得数也数不完,我还不得而知啊。”

  第八、依《海龙王经》:时海龙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弥陀佛国,当修何行,得生彼土?”佛告龙王:“若欲生彼国者,当行八法。何等为八?一者常念诸佛;二者供养如来;三者咨嗟世尊;四者作佛形像,修诸功德;五者回愿往生;六者心不怯弱;七者一心精进;八者求佛正慧。”佛告龙王:“一切众生,具斯八法,常不离佛也。”

  第八、在《海龙王经》中,海龙王问佛说:“世尊,弟子想要求生阿弥陀佛的国土,应当怎样修行,才能生到这个净土去?”佛陀告诉海龙王说:“如果想要生到该国,就要修行八种方法。是哪八种法呢?就是:一、经常要念诸佛。二、要供养如来。三、要赞叹世尊。四、要塑造佛像,修行诸功德。五、要回向发愿往生。六、内心不要胆怯懦弱。七、要一心精进。八、要追求佛陀的无上真正智慧。”接着佛陀又告诉海龙王说:“所有的众生,只要具足了这八法,便能经常与佛在一起。”

  问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离佛否?

  问:如果不具备这八法,是否能生到佛国,而不离开佛呢?

  答曰: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说《宝云经》时,亦明十行具足,得生净土,常不离佛。时有除盖障菩萨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否?”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无缺,余之九行,悉名清净,勿致疑也。”

  答:肯定可以往生不必怀疑。怎么知道呢?因为佛在说《宝云经》时,就说到具足十行,便能够往生净土,也能经常不离开佛。当时有除盖障菩萨问佛说:“如果不具备十行,能不能够往生呢?”佛回答说:“能够往生,只要在这十行之中,完满无缺失地具足了一行的功德,而其余的九行,也都可以叫做清净了,所以不用怀疑。”

  又《大树紧那罗王经》云:“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

  又《大树紧那罗王经》中说:“菩萨修行四种法,就能经常不离开佛而在佛前。修哪四种行呢?一、自己修行善法,也劝导众生修,都作往生净土见如来之心念;二、劝自己,也劝别人,要好乐听闻正法;三、劝自己,也劝别人,要发菩提心;四、一心不变,修行念佛三昧。具备了这四行,不管生到何处,都一定会常现在佛前,而不离诸佛。”

  又经云:“佛说菩萨行法,有三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圣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剑树、镬汤器,发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净土是见佛器。”略举六门,余者不述。圣教既尔,行者愿生,何不常念佛也?

  经上又说:“佛说菩萨修行的方法,有如三十二种器皿。怎么说呢?例如布施是获得大财富的器皿,忍辱是获得端正的器皿,持戒是获得圣身的器皿,五逆不孝是获得刀山剑树镬汤的器皿,发菩提心是成佛的器皿,经常能念佛求往生净土是得见佛陀的器皿。”约略举出六门,其余的就不多说了。佛陀在教典中既然已经这样说了,发愿往生的行者,为什么不经常念佛呢?

  又依《月灯三昧经》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诸根不乱动,心无迷惑与法合,得闻得智如大海。智者住于是三昧,摄念行于经行所,能见千亿诸如来,亦值无量恒沙佛。”

  据《月灯三昧经》中说:“念佛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还有念佛的德行,就能够使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会乱动,心地不会迷惑,而能够和正法相合,能够闻佛说法而获得如大海般的智慧。有智慧的人住在念佛三昧中,收摄心念行走在经行的地方,就能够见到千亿的如来,也会值遇无量的恒河沙数诸佛。”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三昧有种种利益。有其五番:

  第三、回答问题,以显示念佛三昧的种种利益,分五部份回答。

  第一、问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余三昧也?

  第一问:经常修念佛三昧,是不是就不修其他的三昧呢?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余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谓全不行余三昧也。

  答:今说经常念佛,并没有说就不修其它的三昧了。因为修念佛三昧的时间多,所以说常念佛,并没有说完全不修其他的三昧。

  第二、问曰:若劝常修念佛三昧,与余三昧能有阶降以否?

  第二问:如劝人常修念佛三昧,那与其它的三昧相比较,有没有高低优劣的不同呢?

  答曰:念佛三昧胜相,不可思议。此云何知?如摩诃衍[15]中说云:诸余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瞋、痴。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痴、贪。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贪、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未来一切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

  答:念佛三昧的殊胜之相,是不可思议的,怎么知道呢?如大乘经中说:其余的三昧并非不是三昧,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三昧只能除去贪心,而不能除去嗔心和痴心。有的三昧,只能除去嗔心,不能除去痴心和贪心。有的三昧只能除去痴心,不能除去贪心和痴心。有的三昧只能除去现在的障碍,而不能除去过去及未来的所有障碍。然而如果能够经常修念佛三昧的话,不管是过去、现在及未来,所有的障碍全都能除去。

  第三、问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利大者。未审亦能资益行者,使延年益寿以否?

  第三问:念佛三昧既然能够除去所有的障碍,获得很大的功德利益,不知道是否也能使修行的人,得到延年益寿的利益吗?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无三昧经》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无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镜中,自见面上,死相已现,不过七日。时有智者,教往问佛。佛时报言:‘七日不虚。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难。’寻即依教系念。时至六日,即有二鬼来耳,闻其念佛之声,竟无能前进,还告阎罗王。阎罗王索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16]。’”

  答:一定可以得到的,为什么呢?例如《惟无三昧经》中说,有两兄弟,哥哥相信因果,弟弟不信,却很懂看相的方法。有一天,弟弟在镜子中,见到自己的脸上,已经现出了死亡之相,最多不过七天就要死了。于是有位有智慧的人,就教他去请问佛陀。佛陀告诉他说:“七天之内会死没有错,如果你能够一心念佛,并加持戒的话,或许可以度过这个灾难。”弟弟立刻就照着佛陀所教的方法,一心一意念佛。到了第六天,有两个鬼来捉他,而鬼听到他念佛的声音,却没有办法靠近他。于是鬼就回去报告阎罗王,阎罗王就把弟弟的生死符拿来看,见到上面已经加注说:“由于此人有持戒及念佛的功德,将生到第三夜摩天上去。”

  又《譬喻经》中,有一长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梦见刹鬼索符,来欲取之,不过十日。其人眠觉,惶怖非常,至明求觅相师占梦。师作卦兆云:“有刹鬼必欲相害,不过十日。”其人惶怖倍常,诣佛求请。佛时报云:“若欲攘此,从今已去,专意念佛持戒,烧香燃灯,悬缯幡盖,信向三宝,可免此死。”即依此法,专心信向。刹鬼到门,见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缘斯功德,寿满百年,死得生天。复有一长者,名曰执持,退戒还佛,现被恶鬼打之。

  又如《譬喻经》中说:“有一位长者,不相信造善有福,造恶有罪之说。五十岁时,忽然夜里梦见罗刹鬼,拿着索命符来对他说,十天之内要来取他的性命。这个人醒过来之后,非常害怕。天亮后他就去找相命师占梦,占梦师替他卜了一个卦,卦上说:‘十天之内,就会有罗刹鬼要来伤害。’长者更加害怕,就去求佛救命,佛告诉他说:‘如果你想躲避此灾害的话,从今以后,你要专心诚意的念佛持,还要烧香、点灯,悬挂幡旗,归依佛法僧三宝,就可以免除死亡。’这个人听后就依照佛所说的方法,专心念佛,信向三宝。后来罗刹鬼到了他家门口,见到他修功德,不能害他,只好走开。此人由于修了这些功德,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还生到天上。又有一位长者名叫执持,因退了守戒之心,结果现生受到恶鬼的责罚痛打。”

  第四、问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对治诸障,唯招世报,亦能远感出世无上菩提以否?

  第四问:念佛三昧虽然能够对治一切障碍,及招来现世的果报,但是否能感应到出世间的无上菩提呢?

  答曰:得。何者?如《华严经·十地品[17]》云:“始从初地,乃至十地,于一一地中,皆说入地加行道[18]、地满功德利已,不住道讫,即皆结云:是诸菩萨,虽修余行,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上妙乐具,供养三宝。”以斯文证,得知诸菩萨等,乃至上地,常学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无量行愿,满功德海。何况二乘、凡夫,求生净土不学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19],通行通伴故。

  答:当然可以,为什么呢?如《华严经·十地品》中说:“从初地开始,一直到第十地,在每一地之中,都说进入此地的加行道。到该地功德行圆时,便升入上一地,直到圆满。最后经中做一个总结说:登地以上的诸菩萨,虽然修其他的法门,但都不离开念佛、念法、念僧,并以各种精妙乐具供养三宝。”由此经文可以证知,诸菩萨即使证到上面所讲的果位,仍然经常修念佛、念法、念僧的法门,才能够成就无量的行愿,才能够圆满功德大海,何况是二乘人及凡夫,要求生净土,怎能不学念佛呢?因为念佛三昧的功德,具备了一切的四摄、六度,是和诸法一起直通涅槃的。

  第五、问曰:初地已上菩萨,与佛同证真如之理,名生佛家[20]。自能作佛,济运众生。何须更学念佛三昧,愿见佛也?

  第五问:证初地以上的菩萨,和佛同样证到真如之理体,就像生到了诸佛的家了,自己已经能够做佛,济度众生了,为什么还要学念佛三昧,发愿见佛呢?

  答曰:论其真如,广大无边,与虚空等,其量难知。譬如一大暗室,若燃一灯、二灯,其明虽遍,犹为暗也。渐至多灯,虽名大明,岂及日光?菩萨所证智,虽地地相望,自有阶降,岂得比佛,如日明也?

  答:佛法真如的理体,是广大而没有边际的,和虚空一样,难以知道它的限量。譬如有一个黑暗的房间,如果只点了一两盏灯,虽然满屋子都照明了,可是仍然显得很暗。即使灯数渐渐增多,可以说是大放光明了,然而,又怎能比得上太阳的光线呢?菩萨所证得的智慧,虽然每一地都各有高低,但又怎么能比得上如太阳光的佛呢?


  [1] 中国,古时中国并非指现在中国这个国家和区域,而是“中心之国”的意思,也就是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繁荣,佛法兴盛的地区。因此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古印度的中心地带。

  [2] 三藏法师,指通晓经、律、论三藏的僧人。

  [3] 五翳,指能障蔽日月之五者,即烟、云、尘、雾及阿修罗之手。

  [4] 自辄,有自专,独断之意。

  [5] 流支三藏,指北魏时,来自北印度的译经法师菩提流支。他除了译出许多佛教经论之外,曾向昙鸾法师传授《观无量寿经》,阐述西方净土信仰的道理,并引导昙鸾法师归向净土信仰。他还译出《无量寿经论》即《往生论》,此论后来成了中国佛教净土宗依据的主要论著。

  [6] 齐朝上统,即指北齐时著名僧人法上。因他曾任北齐的最高僧官,因此称齐朝上统。

  [7] 地位,即阶位。佛法的修行,有一定的阶段,每一阶段修习的内容以及所获功德果位都不一样。

  [8] 一相三昧,三昧即禅定。以息心静虑,观一佛之相而进入禅定之境界,即称之为一相三昧。

  [9] 四众,比丘和比丘尼,为出家两众;优婆塞和优婆夷(男、女居士),为在家两众,合称四众。是佛教最基本的信众,故有时亦作四众弟子。

  [10] 一行三昧,即一相三昧。因行此三昧时,以心定於一行,故名。《三藏法数》四说:“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

  [11] 受施,指受与施。受为领纳,施为给予。但这里并不是简单的接受与布施,这里我们要注意:受与施二法,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善自观察。我们平时要多去念诵,多去观察,多去随顺念佛思维——念佛的报德思维、念佛的愿力思维、神通力思维,一定不要以自己的知见去思维。

  [12] 因地,与果地相对,指获得—定果位之前的修行阶段。

  [13] 善财童子求善知识:见《华严经·入法界品》,是说善财童子发心修佛道,在文殊师利菩萨指点下,先后参访五十三位圣贤,最后得成正果的故事。

  [14] 普贤行,即指普贤行愿。据《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说,普贤菩萨修行时,曾发下十个大愿,因其广大,故又称为愿海,并常常被作为一切菩萨行的代表。

  [15] 摩诃衍,是摩诃衍那的简称,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 渐法需三大阿僧祗劫,顿法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知妄即真,歇即菩提。摩诃衍经,明诸大乘法经典之通名也。《华严》《法华》等是也。《智度论》三曰:‘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中说。’

  [16] 第三炎天,炎天又译作夜摩天,为欲界六天的第三重。

  [17] 《华严经·十地品》,是《华严经》中重要的一品,主要讲述菩萨在修习佛道过程中所经历的十个阶位,并详细阐述了这十个阶位的修习内容和所得的功德果位。

  [18] 加行道,道即佛道,指能通向涅槃境界的途征。加行即加力而行之意。加行道又称方便道,是为断除烦恼而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即见道之前的暖、顶、忍、世等四善根之位。

  [19] 四摄六度,四摄和六度的合称,是大乘佛教用以概括大乘佛教徒应当修习的一切法门。四摄是菩萨应行的四种能摄受众生,使众生归向佛道的事。六度是应修的六种能到达涅槃境界的通道。

  [20] 生佛家,佛家即指净土,净土是佛的住处,因此称为佛家。入地的菩萨,将来必证佛果,因此等於已入佛家中,所以称之为生佛家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五大门
下一篇:《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三大门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许抗生)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业露华) 《安乐集》白话译注 目录 前言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二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三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五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六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七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八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九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十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十一大门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十二大门 道绰《安乐集》探略(正澄法师)
 「末法」与「净土念佛得度」考 --由道绰《安乐集》衍生的重要观念之检..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冯巧英)
 《安乐集》讲记(全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一集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