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0
 
[佛学问题解答] [点击:2151]   [手机版]
背景色
  问:以修僧房佛寺供养僧佛果报
  一、永离惊怖、身心安乐。   二、卧具细软。
  三、衣服庄严、香洁清净。   四、人间天上五欲自在。
  五、富贵随愿满足。      六、作国王自在。
  七、生天自在。        八、若于罗汉果,甚至无上菩提,随其所愿,皆得成就。

  问:斋食供养僧佛果报
  一、长寿。      二、形色圆满。
  三、有力气。     四、记忆不忘。
  五、智慧辩才。    六、人见欢喜。
  七、珍宝丰足。    八、人天自在。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问:出家功德
  一、远离配偶。    二、不贪淫欲。
  三、爱乐寂静。    四、诸佛欢喜。
  五、远离邪魔。    六、近佛听法。
  七、远离三恶道。   八、诸天爱敬。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问:以美饮汤药供养僧佛果报
  一、诸根圆满。   二、容貌清净鲜洁。
  三、额广平正。   四、容貌庄严。
  五、身体光润。   六、福德圆满。
  七、离饥渴。    八、远离三恶道。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

  问:以钵供养僧佛果报
  一、身体光润。   二、器物具足。
  三、远离饥渴。   四、珍宝丰足。
  五、远离恶道。   六、人天欢喜。
  七、福相圆满。   八、尊贵自在。
  九、恒生诸天。   十、速证圆寂。

  问:以鞋供养僧佛果报
  一、威仪模范。   二、交通工具无缺。
  三、走路勇健。   四、身无疲劳。
  五、脚完好。    六、离荆棘沙砾。
  七、得神足通。   八、仆从众多。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

  问:欢喜赞叹佛舍利塔果报
  一、种族尊高。   二、形相端严。
  三、身体完美。   四、见闻欢喜。
  五、财富无量。   六、眷属广大。
  七、远离散坏。   八、尊贵自在。
  九、恒生佛土。   十、名声远播。
  十一、美德赞颂。  十二、四事供养物丰足。
  十三、天人供养。  十四、作国王。
  十五、长寿。    十六、健康。
  十七、命终生天。  十八、速证圆寂。

  问:以妙音乐供养佛塔果报
  一、身相端严。   二、见者欢喜。
  三、音声微妙。   四、言词和顺。
  五、身体安康。   六、离瞋恚。
  七、喜听正法。   八、尊贵自在。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问:以涂香供养佛塔果报
  一、鼻根清净。      二、身无臭秽。
  三、身妙香洁。      四、形相端严。
  五、人人恭敬。      六、喜听正法。
  七、尊贵自在。      八、名声远播。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问:以灯供养佛舍利塔果报
  一、肉眼清净。      二、获净天眼。
  三、远离贪瞋痴。     四、得诸善法。
  五、聪明智慧。      六、远离愚痴。
  七、不堕三恶道。     八、尊贵自在。
  九、往生诸天。      十、速证圆寂。

  问:以花供养佛塔果报
  一、容貌如花。      二、端庄美丽无比。
  三、鼻根不坏。      四、身无臭秽。
  五、妙香清净。      六、往生十方净土见佛。
  七、戒香芬芳。      八、人人敬重得大法乐。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

  问:以幢旛供养佛塔果报
  一、身体完美、长寿。   二、人人尊重。
  三、信根坚固。      四、孝养父母。
  五、亲友眷属广大。    六、美名称赞。
  七、色相端严。       八、见者欢喜。
  九、生贵族自在生天。   十、速证圆寂。

  问:以钟铃供养佛塔果报
  一、端严无比。      二、音声美妙。
  三、声如妙音鸟声。    四、言词柔软。
  五、见皆欢喜。      六、得阿难多闻。
  七、尊贵自在。      八、美名流传。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问:供养伞盖遮佛塔果报
  一、离热恼。       二、心不散乱。
  三、作地方首长。     四、事业广大。
  五、福德无量。      六、作国王。
  七、身相圆满。      八、远离三恶道。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问:清洁佛塔果报
  一、身相圆满。      二、身体端直。
  三、声音微妙。      四、远离贪瞋痴。
  五、路无丛刺。      六、种族最上。
  七、高贵自在。      八、命终生天。
  九、身体洁净。      十、速证圆寂。

  问:恭敬礼拜佛塔果报
  一、言词柔软。      二、智慧超群。
  三、人天欢喜。      四、福德广大。
  五、贤善同居。      六、尊贵自在。
  七、恒遇诸佛。      八、亲近菩萨。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问:造十恶业,各有十种恶报
  杀杀生报应:
  一、冤家增多。      二、见者不喜欢。
  三、众生害怕。      四、恒受苦恼。
  五、常想杀生。      六、梦见忧苦。
  七、临死悔恨。      八、短命。
  九、愚笨。        十、死堕地狱。
  偷盗报应:
  一、结宿冤。       二、多疑。
  三、常随恶友。      四、善友远离。
  五、破佛净戒。      六、牢狱灾。
  七、迷于享乐。      八、常忧恼。
  九、不自在。       十、死入地狱。
  邪淫报应:
  一、淫心旺盛。      二、配偶不贞良。
  三、恶法增长。      四、善法消灭。
  五、迷于淫欲。      六、财物散失。
  七、心多疑。       八、远离善友。
  九、亲族不信。      十、死堕三恶道。
  妄语报应:
  一、常口臭。       二、正真远离。
  三、谄媚日增。      四、是非人相近。
  五、忠言不信。      六、智慧很少。
  七、称扬谎言。      八、不说实话。
  九、爱论是非。      十、死堕恶道。
  饮酒三十六过:
  一、散财。        二、多病。
  三、常斗争。       四、增长杀害。
  五、增长瞋恚。      六、多不顺心。
  七、智慧渐减。      八、福德不增。
  九、福德渐减。      十、秘密显露。
  十一、事业不成。     十二、多增忧苦。
  十三、六根不灵。     十四、毁辱父母。
  十五、不敬三宝。     十六、不信婆罗门。
  十七、不敬佛。      十八、不敬僧法。
  十九、亲近恶友。     二十、舍离善友。
  廿一、弃舍饮食。     廿二、衣衫不整。
  廿三、淫欲旺盛。     廿四、众人讨厌。
  廿五、多增笑话。     廿六、父母不喜。
  廿七、眷属嫌弃。     廿八、受持非法。
  廿九、远离正法。     三十、不敬贤善。
  卅一、常犯错。      卅二、远离圆寂。
  卅三、颠狂渐增。     卅四、身心散乱。
  卅五、作恶贪享乐。    卅六、死堕大地狱受苦无穷。

  问:修十善业果报
  一、不杀生得健康长寿。         二、不偷盗则无饥荒、暴风、冰雹、虫蝗等灾难。
  三、不邪淫则美声流传,无绯闻。     四、不妄语得口常香洁。
  五、不两舌得眷属和顺,无闪电霜雹。   六、不恶口得农作物,果实甘美。
  七、不绮语得园林茂盛无刺。       八、不贪得仓库果实充满。
  九、不瞋得身相圆满。          十、不邪见得果实香美。

  问:造十不善业果报
  一、杀生者短命多病。          二、偷盗得霜雹、虫蝗、水、旱灾和饥荒。
  三、邪淫得多绯闻,配偶不贞良。     四、妄语得体臭恶名,令人讨厌。
  五、两舌得眷属不和,疾病缠身。     六、恶口得农作物,果实硬涩。
  七、绮语得林木多刺,园苑荒废。     八、贪爱得仓库空虚。
  九、瞋恚得农作物,果实辛辣,人貌丑恶。 十、愚痴得农作物,果实小而丑。

  问:种十善因得大智慧
  一、亲近三宝,深信求法。       二、信婆罗门。
  三、亲近师长,求解深义。       四、尊重三宝。
  五、远离愚痴人。           六、不谤师法。
  七、亲近深智人。           八、传法利生,令不断灭。
  九、远离非法。            十、称扬正见,离诸邪见。(修十善业得生欲界天,修十定善得生色界天,修四空定得生无色界天)

  问:造十恶业得愚钝报
  一、不信三宝。            二、不信婆罗门。
  三、不信师长。            四、藏法不教别人。
  五、找师长缺点。           六、远离正法。
  七、断灭善法。            八、毁谤贤智人。
  九、学习非法。            十、毁谤正见,称扬邪见。

  问:种十善因得大福报
  一、不劫盗。             二、劝人不劫盗。
  三、见劫盗不随喜。          四、孝养父母。
  五、信崇圣贤。            六、赞叹他人名利。
  七、广行布施。            八、不嫉妒他人名利。
  九、不吝财宝,爱助孤贫。       十、供养三宝。

  问:造十种恶业得孤贫报
  一、常行劫盗。            二、劝人劫盗。
  三、赞叹劫盗。            四、随喜劫盗。
  五、毁谤父母。            六、毁谤圣贤。
  七、阻碍人布施。           八、嫉妒人名利。
  九、贪吝财物。            十、轻毁圣贤,愿其常饥饿。

  问:十善业道经-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
  三、唯皈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
  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  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  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
  九、住无碍见。       十、不堕诸难。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问:十善业道经-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
  一、无损恼心。       二、无瞋恚心。
  三、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
  五、得圣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问:十善业道经-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众特尊,皆共敬养。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问:十善业道经-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
  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问:十善业道经-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   五、言可承领。
  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   八、言尽爱乐。是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问:十善业道经-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问:十善业道经-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
  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问:十善业道经-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
  一、诸根调适。二、永离諠掉。
  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问:十善业道经-「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忧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问:十善业道经-「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问:若复有人以美饮汤药施佛及僧,获十种功德。云何十种?
  熙一、诸根圆满;   二、清净鲜洁;
  三、额广平正;    四、容貌熙怡;
  五、形色光润;    六、福德圆满;
  七、离饥渴;     八、远离三恶;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如是功德,施佛及僧美饮汤药,获如是报。

  问:若复有人修严房室、屋宇、殿堂,施佛及僧,功德众多。行相云何?
  一、恒离惊怖,身心安乐;  二、所得卧具细软最妙;
  三、衣服严身,香洁清净;  四、人间、天上五欲自在。
  五、剎帝利、婆罗门大姓种族及长者、居士、宰官、商主、聚落城邑国王、大臣,随愿满足,皆悉成就。
  六、若于转轮圣王随其福力,一洲、二洲乃至四洲,王化自在。
  七、若于六欲诸天、四王忉利乃至他化自在,愿皆成就,意生彼。
  八、若复有人由前福力,于色界诸天、梵众、梵辅乃至色究竟天,皆悉成就,随愿生彼。
  九、若复有人于无色界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成就。
  十、若于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缘觉,乃至无上菩提,随其所应,皆得成就。如是功德差别无量,因修房室、殿堂、楼阁,施佛及僧,获如斯报。

  问:若复有人斋食供养佛及众僧,功德有十。云何为十?
  一、寿命延长;    二、形色圆满;
  三、肢节多力;    四、记忆不忘;
  五、智慧辩才;    六、众欢喜;
  七、丰足珍宝;    八、人、天自在;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如是十种胜妙功德,施佛及僧斋食供养,获如斯果。

  问:若复有人以象、马、车乘施佛及僧功德有十。云何为十?
  一、足相柔软;    二、威仪无缺;
  三、身离疲乏;    四、安乐无病;
  五、冤家远离;    六、神足自在;
  七、仆从众多;    八、人、天福相,见皆欢喜;
  九、命终生天;    十、速证圆寂。

  问:若复有人以钵器什物施佛及僧,功德有十。云何十种?
  一、形色光润;    二、器物具足随意受用;
  三、离诸饥渴;    四、珍宝丰足;
  五、远离恶趣;    六、人天欢喜;
  七、福相圆满;    八、尊贵自在;
  九、恒生诸天;    十、速证圆寂。

  问:若复有人布施鞋履供养僧佛,功德有十。云何十种?
  一、威仪师范;    二、象马无阙;
  三、行道勇健;    四、身无疲乏;
  五、足步无损;    六、离荆棘沙砾;
  七、获神足通;    八、仆从众多;
  九、生天自在;    十、速证圆寂。

  问:若复有人施佛床座,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德业尊重;       二、世间称赞;
  三、肢节多力;       四、名称远闻;
  五、德美歌颂;       六、安和适悦;
  七、获转轮王座,仆从众多; 八、见者欢喜;
  九、生天自在,福相具足;  十、速证圆寂。

  问:修心八偈
  ◎一切有情生命,远胜于有求必应的宝石,我坚决要达成众生的最高福祉,我将学习,视他们为至爱至亲。
  ◎无论如何与人交接,我要学习,视自己为所有人中最卑下的,并且,从我心深处,恭敬地,视他人为至尊。
  ◎我将学习,在一切行为中搜查自心,只要有一烦恼升起,危及自己和他人,我将坚强面对,并避免烦恼的伤害。
  ◎我要学习去珍爱心性不良的人,以及重大罪行与强烈苦痛压迫的人,就像我找到了珍贵的稀世珍宝。
  ◎当他人出于嫉妒,而恶劣地对待我,虐待我诽谤我,类此种种,我将学习,承受一切的损害,将胜利献给他们。
  ◎当曾我满怀希望去帮助的人,对方却毫无缘由的深深伤害了我,我将学习,将此人看成优秀的性灵向导。简言之,我将学习,毫无例外地,对每一个人,直接或间接上,献出所有的帮助和快乐,并且恭恭敬敬地,以自身来取受我所有母亲的一切伤痛。
  ◎我将学习,继续这所有的修行,而不受八种尘念的污点沾染。
  ◎(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愿凭借一切现象如幻影的理解,脱出执着的束缚。

  问:佛子行三十七颂...
  无着贤 造
  敬礼观世音菩萨
  诸佛正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上师观世音尊前,恒以三业恭敬礼。
  正等正觉无上乐,从修正法而出生;修法需依明行要,故当宣说佛子行。
  (1.)此生幸得暇满船,生死海中度众生;故于昼夜不空过,闻思修是佛子行。
  (2.)贪所爱方如水深,瞋所怨恰似火热;妄执取舍成闇钝,离家乡是佛子行。
  (3.)远恶境故惑渐减,离散乱故善自增;心住于法生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4.)亲友伴随需离别,财宝积聚终弃捐;识者且遗身舍去,出离心是佛子行。
  (5.)依彼若使三毒长,毁坏三学诸作业;辗转丧失慈悲心,远恶友是佛子行。
  (6.)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较诸自身犹爱重,依善士是佛子行。
  (7.)自身仍陷生死狱,世间神祇谁能救;稀有难得佛法僧,依三宝是佛子行。
  (8.)极难忍三途苦,恶业果报佛所说;纵使遭遇命难缘,不造业是佛子行。
  (9.)三界悦乐如朝露,顷刻须臾坏灭法;终不退转解脱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10.)无始劫来悯我者,母众若苦我何乐;度脱无边诸有情,菩提心是佛子行。
  (11.)贪图自乐众苦集,利益他人佛心生;承担他苦舍自乐,修交换是佛子行。
  (12.)彼虽贪盗我身物,或使他人夺我财;犹将身财三时善,修回向是佛子行。
  (13.)我身原无何过错,他人竟来断我头;于彼应生难忍悲,代受过是佛子行。
  (14.)彼虽百般诋毁我,谣传恶声遍三千;犹怀深切悲悯心,赞他德是佛子行。
  (15.)大众集会彼发难,揭我隐私出恶言;于彼反生善士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16.)我护彼人如亲子,彼犹视我似寇仇;正如母怜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
  (17.)同辈或诸寒微者,虽怀傲慢屡欺凌;我亦敬彼如上师,恒顶戴是佛子行。
  (18.)众人轻贱缺资财,复遭重病及魔侵;众生罪苦仍取受,无畏怯是佛子行。
  (19.)众人钦敬富盛名,财富量齐多闻天;应观荣华无实义,离憍慢是佛子行。
  (20.)内心瞋恚未调伏,外敌虽伏旋增盛;故应速兴慈悲军,降自心是佛子行。
  (21.)五欲本质如海水,随意受用增饥渴;于诸能生爱取有,顿时舍是佛子行。
  (22.)世间所有唯识现,心体离诸戏论边;了达能所本无二,不执意是佛子行。
  (23.)赏心悦事现眼前,应观犹如夏时虹;外境虽美终非实,离贪着是佛子行。
  (24.)诸苦犹如梦丧子,妄执实有起烦恼;故于违缘会遇时,观虚妄是佛子行。
  (25.)求觉应须舍自身,况且一切身外物;故于身财尽舍却,不望报是佛子行。
  (26.)无戒自利不能成,欲成利他岂可能;故于三有不需求,勤护戒是佛子行。
  (27.)欲享福慧诸佛子,应观怨家如至宝;于诸有情舍怨怼,修安忍是佛子行。
  (28.)二乘行者唯自利,尚勤修如救头燃;为利众生起善根,发精进是佛子行。
  (29.)甚深静虑生慧观,能尽除灭诸烦恼;知此应离四无色,修禅定是佛子行。
  (30.)六度不依智慧行,正等正觉不能成;善巧方便三轮空,修智慧是佛子行。
  (31.)自身过失不在意,道貌岸然行非法;故当相续恒省察,断己过是佛子行。
  (32.)无明妄说他人过,徒然减损自功德;于诸三乘修学者,不非他是佛子行。
  (33.)贪图利敬起争执,闻思修业将退失;故于亲友施主家,离贪爱是佛子行。
  (34.)粗言恶语乱人心,败坏佛子诸行仪;故于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
  (35.)烦恼成习则难改,儆醒常思对治法;贪等烦恼初生时,即摧坏是佛子行。
  (36.)当于何时行何事,深观自心本面目;恒系正知与正念,修利他是佛子行。
  (37.)勤修诸行所生善,为除众生无边苦;三轮体空清净慧,向菩提是佛子行。
  我依经续诸论典,先贤圣众所说义;为欲修学佛道者,撰佛子行卅七颂。
  才疏学浅文不精,硕学展读难欢喜;然依经教圣者故,佛子行颂应无误。
  佛子诸行广大海,愚钝如我难尽测;祈愿智者慈恕佑,违理不达诸过失。
  愿以此善济众生,悉发胜俗菩提心;不住涅槃出轮回,成就等同观世音。

  问: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 制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 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 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 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毘钵舍那力、思惟力?云何 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 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 力?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干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 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 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 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舍家入法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敬侍父母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远离灾厄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入佛塔寺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右遶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遶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出家修道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善承师教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受阇梨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勤修戒学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以法自娱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伎非实。
  穿戴衣饰
  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着僧伽梨,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行步平正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端身正坐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睡光明中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净身去秽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舍悭布施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执持法器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以慈会众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见乐着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见无乐着,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着。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见着甲冑,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见净法尘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若见城廓,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清净法流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德宝树林
  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清凉离恼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平等乞食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
  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
  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得麤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着,绝世贪爱。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辨,具诸佛法。
  集会说法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着。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佛宝尊贵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法宝智慧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僧宝寂柔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止观双运
  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干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问: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沙门安世高 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问:佛说四十二章经
  后汉迦叶摩腾共竺法兰 译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 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 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
  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 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 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 景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鬪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
  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数日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饭食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呼吸间。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 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问:佛遗教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
  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 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 藏瑕疵,显异惑众。
  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 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埳。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 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 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 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 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 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 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 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 火,非所应也。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 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 慧。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 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汝等若于苦 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 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阿楼驼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 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 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 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问:《佛说解忧经》辑要
  1.世尊告苾刍言:众生无数,轮回无边,如蚁循环,无有穷尽。众生贪爱,无明障闭,如陷泥中,而不能出。过去有情,轮回往复,数不能知。
  2.苾刍!所有大地之土都聚一处,和为泥丸,大小如豆,数彼众生。无始劫来所生父母子孙,每一人下一泥丸,如是泥丸下尽,父母子孙数不能尽。
  3.如是无边轮回众生,贪爱无明,颠倒陷爱欲泥中,生死轮回,不知其数,是知令汝学断轮回。苾刍!如是补特伽罗,轮回众生以骨作聚,如妙高山,不坏不烂。如是无学声闻,证四圣谛,了知此苦,真实为苦、苦灭,证苦圣谛。
  4.彼补特伽罗见此尸骨不知是苦,亦不能灭三界烦恼。若灭三界烦恼,证须陀洹不空法,决定得菩提。由于七生天、人之中,作断轮回,除灭烦恼。七生满已,圣谛现前,正见智慧,灭尽余惑,到涅槃寂静。彼补特伽罗方得解脱轮回之苦!
  5.苾刍!如人眷属,互相爱乐。以贪爱故,广造诸业,生死轮回,譬如野象陷泥坑中,无有出期。又彼眷属,如恒河沙,父母养育,皆如亲子。至后世中,随其报应,各各不同——或为仆从,或为冤家,互相瞋恨,欺辱打骂;或为傍类,互相食噉,或被杀害。
  6.如是种种,诸趣轮回,如七仙众,或聚或散,亦如天雨,生其水沤,或生或灭。如是众生,愚痴大力,迷惑颠倒,不了轮回;于其眷属,妄生乐想,造种种业,未有须臾得清净住。
  7.又彼有情,无始轮回,入地狱中,所饮铜汁,过大海水;如彼猪狗,食不净物,如妙高山;又彼有情,生死别离,爱恋泣泪,亦如海水;又彼有情,更相杀害, 积聚彼头,过梵天界,虫食脓血,亦如海水;又饿鬼趣,以宿悭贪,受饥渴苦,如遇饮食即成烟焰。鬼报满已,设生人中,贫穷饥困,种种苦恼,说不能尽。
  8.又彼有情,以修福善,生忉利天等境界殊胜,恒受快乐,贪爱炽盛,如火烧干草,报寿尽时,即堕恶趣,譬如飞禽折其两翼,剎那落地,受种种苦。是故汝等,学断轮回,速求解脱。
  9.苾刍!譬如江河、大地、日月、星辰、须弥卢山及诸聚落世界,未坏而得久住,常在世间。今此经典亦复如是,世界未坏,法亦久住。于意云何?为与一切有情止息轮回故。

  问:《分别善恶所起经》辑要
  1.佛言: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从不杀得五福。何等五?
  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
  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
  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

◎今见有百岁者,皆故世宿命不杀所致。乐死不如苦生。如是分明,慎莫犯杀。
  2.人于世间不取他人财物,道中不拾遗,心不贪利,从是得五善。何等五?
  一者、财物日增;二者、不亡遗;三者、无所畏;
  四者、得生天,天上多珍宝;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保守其财产,县官、盗贼不敢侵犯、取其财。

◎今现有保财至老者,皆故世宿命不敢取他人财物所致也。亡无多少,令人忧恼,亡遗不如保在。如是分明,慎莫取他人财物!
  3.人于世间不犯他人妇女,不念邪僻,从是得五善。何等五?
  一者、不亡费;二者、不畏县官;三者、不畏人;
  四者、得上天,天上玉女作妇;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多端正妇。

◎今尊者见有若干妇端正好色,皆故世宿命不犯他人妇女所致也。见在分明,慎莫犯他人妇女!
  4.人于世间不持刀杖恐人,不以手足加痛于人,不鬪乱别离人,己所不欲,不施于人,从是得五善。何等五?
  一者、身体强健;
  二者、卧起常安隐;
  三者、为诸天、龙、鬼、神所护视;
  四者、得上天,天上乐无极;
  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身体完具无疾病。

◎今见有从生至老无有疾病者,是皆故世宿命不加痛于人所。如是分明,慎莫加恶于人!
  5.佛言:人于世间不饮酒醉,从不醉得五善。何等五?
  一者、传言上事,进见长吏,语言不谬误,亦仕宦如意;
  二者、家事修治,常有余财;
  三者、假借求利疾得,亦为人所敬爱;
  四者、得上天,亦为诸天所尊重;
  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洁白自喜。

◎黠慧晓事,皆从故世宿命不饮酒所致。慎莫饮酒!
  6.人于世间,有明经贤者,若沙门道士,喜往问度世之道,心不嫉妬、贪爱高远贤者,从是得五善。何等五?
  一者、得黠;二者、多闻,亦多知多见;
  三者、多敬叹之;四者、得上天,天上识所学;
  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即明经晓道,为国家所敬重,亦为人所归仰。

◎今见有明经晓道者,此皆故世宿命作道行德所致也。如是分明,亦可行道德!
  7.人于世间不两舌谗人,不恶口骂人,不妄言绮语,从是得五善。何等五?
  一者、语言皆信;二者、为人所爱;
  三者、口气香好;四者、得上天,为诸天所敬;
  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为人好口齿,他人不敢以恶语污之。

◎今见有从生至老不被口谤者,皆故世宿命护口善言所致也。如是分明,慎莫妄谗人!
  8.人于世间和心不瞋恚,见贤者敬之,愚者忍之,从是得五善。何等五?
  一者、为人所称誉;二者、人见之皆欢喜;
  三者、身自安隐亦润泽好;四者、得上天,天上端正净洁;
  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为人善性,端正姝好。

◎今见有好人万人之选,皆故世宿命和心善性忍辱所致也。不瞋恚如是分明,慎莫瞋恚于人!
  9.佛言:人于世间不悭贪,好喜布施,爱视诸家亲属贫穷者。若乞匃儿,饮食常当使饱,衣亦当完好。从是得五善。何等五?
  一者、财产日增;二者、为诸天下人所称誉;
  三者、为州、郡、国所尊敬;四者、得上天,天上所侍;
  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大富乐为众人所敬,皆故世宿命布施行善所致。如是分明者,亦可行德布施!
  10.人于世间喜两舌谗人,喜恶口、妄言、绮语,自贡高诽谤圣道,嫉贤妬能,啤呰高才,从是得五恶。何等五?
  一者、多怨憎;二者、自欺身,亦从是人皆不信;
  三者、数逢非祸;四者、入太山地狱中——太山地狱中,有鬼从人项拔其舌,若以烧铁钩其舌断,若以烧铁根刺其咽,欲死不得,欲生不得,不能语言,如是数千万岁;
  五者、从地狱中来出,为人恶口齿,或兔缺,弥筋蹇吃重言,或瘖痖不能言语。

◎今见有是曹人,皆故世宿命两舌谗人,诽谤圣道所致也。如是分明,亦可慎恶口!
  11.人于世间喜持杖恐人,以手足加痛于人,喜鬪乱别离人,己所不喜强持与人,从是得五恶。何等五?
  一者、自欺身,亦为人所患毒;二者、身为恐怖;
  三者、又数病疾;
  四者、入太山地狱中,随所作受罪,久久万岁;
  五者、从地狱来出,生为人多病身不离杖。

◎今见有多病者,皆故世宿命喜加痛疾之所致也,多病不如强健。如是分明,慎莫加恶于人!
  12.人于世间用谏晓事,善心好意,敬事尊老,礼节兼备,从是得五善。何等五?
  一者、仕宦得好职;二者、在官疾迁,卖买得利;
  三者、百姓见之皆欢喜;四者、得上天,诸天见之皆欢喜;
  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为王侯公卿作子,皆故世宿命行礼作福所致。如是分明,慎莫憍慢于人!
  13.佛言:人于世间偷盗劫人,强取他人财物,求利不以道理,欺诈取财物,轻秤、小斗、短尺欺人,若以重秤、大斗、长尺侵人,道中舍遗取非其财,负债借贷不归,抵触以行互人,从是得五恶。何等五?
  一者、财物日耗减;
  二者、王法所疾,觉知当辜,少有脱者;
  三者、若身未尝安归,常怀恐怖,亦自欺身;
  四者、死后魂魄入太山地狱中——太山地狱中,考治数千万毒,随所作受罪;
  五者、从狱中来出,随所负轻重偿债,或有作奴婢偿者,或作牛、马、骡、驴、骆驼偿者,或作猪、羊、鹅、鸭、鸡、犬偿者,诸禽兽、鱼鳖之属,皆是负债者。

◎经言「债不腐朽」所谓也!今见有下贱畜生之属,皆由故世宿命贪利,强取人财物所致也。畜生勤苦如是,见在分明,慎莫取他人财物!
  14.人于世间不孝尊老,无有礼节,轻易憍慢,自用自强,从是得五恶。何等五?
  一者、失亡职位;二者、自欺身;
  三者、不为人所敬;四者、入太山地狱中,考治数千万岁;
  五者、从狱中来出,生为人,当作下贱丑恶,为人所轻易。

◎今见有下贱人,皆从故世宿命憍慢、不敬尊老所致也。如是分明,慎莫憍慢!
  15.人于世间不孝父母,不敬长老,见他人有孝父母、敬事长老者,常瞋恚之,不喜作善,从是得五恶。何等五?
  一者、常得恶梦;二者、为人所憎;
  三者、恶名闻;四者、入太山地狱中,考治数千万岁;
  五者、从地狱中来出,生为人弊性不媚,为众人所憎。

◎今见有不媚急性,为众人所憎者,皆从故世宿命不孝父母、不敬长老所致也。如是分明,慎莫憍慢!可孝顺、敬事长老。
  16.佛言:人于世间得财产悭贪不肯布施,不爱视诸家贫穷者,不给与之,不供事沙门明经道士,不匃不与乞儿,若病人食饮不敢自饱,衣被不敢自完,从是得五恶。何等五?
  一者、自欺身,亦为人所不敬;二者、人皆呼守钱奴;
  三者、恒荷惭愧;四者、堕饿鬼,勤苦不可言,或千岁百岁不能得水饮,遥望见江湖若溪谷水,走往欲饮之,水便化作销铜若脓血,不可饮,如是勤苦不可缕说;
  五者、从饿鬼中来出,生为人当贫穷冻饿,从人乞匃,脊骨相支柱,乞匃不能得,人当唾骂之。

◎今见有贫穷乞人,皆从故世宿命悭贪、不肯布施所致也。如是分明,慎莫悭贪!
  17.人于世间喜杀生,无慈之心,从是得五恶。何等五?
  一者、寿命短;二者、多惊怖;
  三者、多仇怨;四者、万分以后,魂魄入太山地狱中——太山地狱中,毒痛考治,烧炙烝煮,斫刺屠剥,抽肠破骨,欲生不得,犯杀罪大,久久乃出;
  五者、从狱中来出生为人,常当短命,或胎伤而死,或堕地而死,或数十百日而死,年数十岁而死者。

◎今见有短命人,若形瘢疮,身体不完,跛蹇秃伛,或盲聋、瘖痖、鼽鼻塞壅,或无手足,孔窍不通,皆由故世宿命屠杀、射猎、罗网、捕鱼,残杀蚊虻、龟鳖、蚤虱所致。如是分明,慎莫犯杀!
  18.人于世间有明经贤者,若沙门道人,不喜往问度世之道,嫉妬高才,诽谤贤者,从是得五恶。何等五?
  一者、不慧;二者、少知;三者、不为人所敬;
  四者、入太山地狱——入太山地狱中,考治数千万岁;五者、从狱中来出,生为人愚痴、无所识知,与畜生同住。
  ◎今见有愚痴不别白黑者,皆从先世宿命不喜道德,嫉妬高远所致也。如是分明,慎可行道!

  问:因缘果报
  1.人所作善恶,有四神知之:
  一者、地神知之;二者、天神知之;
  三者、旁人知之;四者、自意知之。
  2.恶有父母:痴为恶父,爱为恶母。善亦有父母:三十七品经为善父,六波罗蜜为善母。复有父母:佛为父,法为母。随佛语,案法行,是为父母行。
  3.不当于福中作罪,宁于罪中作福。人在学处不行道、诵经,是为于福中作罪;人得病瘦、县官、水火、亡钱财不忧,是为罪中作福。不当于福中作罪,烧香、散花、乘车诃作是取是侯,是为福中作罪。
  4.「施」与「受」中的智慧
  一、施与恶人物,后当与恶人为因缘,是为受恼。
  二、施与善人物,是为福相从。
  三、亦不当受恶人物,后与相逢,是为恼得恼。
  四、宁受善人物,施与善人物,不当受恶人物,施与恶人。
  五、宁与恶人物,不受善人物;宁受善人物,不受恶人物。
  5.人得恶意当断,得善亦当断。恶意者,地狱、畜生、饿鬼;善意者,天上、人中。一切当断。
  6.堕龙中有四因缘:
  一者、多布施;二者、多瞋恚;
  三者、轻易人;四者、自贡高坐。是为四事作龙。上头一得福,后三事得龙身。
  7.人在生有四事:
  一者、有善计,善相随;二者、有恶计,恶相随;
  三者、有善计,恶相随;四者、有恶计,善相随。
  8.人所有所念,意亦灭,身亦灭,所见因缘亦灭。后世行受殃福者,譬如种果,今年已熟堕地,后年复有果。罪譬如树,意因缘譬如果。(本页讲义内容整理自《骂意经》)
  9.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享天人福报:
  一、慈心;二、贤良;三、贞洁;
  四、诚信;五、不饮酒。《辩意长者子所问经》
  10.诸恶莫作——人行十恶事,感十恶报。
  一、杀生果报:在人中受短命、多病二种果报。
  二、偷盗果报:在人中受贫穷、共财不自在二种果报。
  三、邪淫果报:在人中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二种果报。
  四、妄语果报:在人中得多被诽谤、为他人所诳二种果报。
  五、两舌果报:在人中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二种果报。
  六、恶口果报:在人中得常闻恶声、言多诤讼二种果报。
  七、绮语果报:在人中得言无人受、语不明了二种果报。
  八、贪欲果报:在人中得心不知足、多欲无厌二种果报。
  九、瞋恚果报:在人中得常被他人求其长短、恒被于他之所恼害二种果报。
  十、邪见果报:在人中得生邪见家、其心谄曲二种果报。
  11.消除贪欲的三种心念
  一、离想:又称离欲想。行者于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中,以正智慧观想,就可远离各种烦恼。
  二、断想:行者欲得无漏清净无烦恼道,先断绝各种烦恼之因。
  三、尽想:又称灭想,入涅槃时,欲灭五受(受为感觉意,五受即爱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之众,而不复相续,贪心则可消除。《大智度论》
  12.火灾、刀灾、血灾这三途,配对于三毒——贪瞋痴:
  一、火途对瞋忿:众生若无慈悲心,常怀瞋忿,则将感生地狱道,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
  二、刀途对悭贪:众生若无惠施心,常怀悭贪,则将感生饿鬼道,常受刀杖驱逼等苦。
  三、血途对愚痴:众生若无智慧,愚痴不了,则将感生畜生道,强者伏弱,互相吞噉,饮血食肉。《大明三藏法数》
  13.偷盗罪之果报:一、贫穷;二、不得自在。
  14.饮酒十过:
  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
  四、现瞋恚相;五、坏田业资生法;六、增致疾病;
  七、益鬪讼;八、恶名流布;九、智慧减少;
  十、生坏命终,堕三恶道。《四分律》
  15.饮酒有六种过失:
  一者、失财;二者、生病;
  三者、鬪诤;四者、恶名流布;
  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长阿含经》
  16.佛言:人于世间不饮酒醉,从不醉得五善。何等五?
  一者、传言上事,进见长吏,语言不谬误,亦仕宦如意;
  二者、家事修治,常有余财;
  三者、假借求利疾得,亦为人所敬爱;
  四者、得上天,亦为诸天所尊重;
  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洁白自喜。黠慧晓事,皆从故世宿命不饮酒所致。慎莫饮酒!《分别善恶所起经》
  17.放荡之人会受六种过失,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一、不自护身;二、不护财货;
  三、不护子孙;四、常自惊惧;
  五、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喜生虚妄。
  18.赌博有六失:云何为六?
  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
  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
  五者、为人疎外;六者、生盗窃心。
  19.恶友相得复有六失:
  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
  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长阿含经》
  20.懈堕有六失:
  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
  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
  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长阿含经》
  21.佛言:「人于世间不孝父母,不敬长老,见他人有孝父母、敬事长老者,常瞋恚之,不喜作善,从是得五恶。何等五?
  一者、常得恶梦;二者、为人所憎;
  三者、恶名闻;四者、入太山地狱中,考治数千万岁;
  五者、从地狱中来出,生为人弊性不媚,为众人所憎。今见有不媚急性,为众人所憎者,皆从故世宿命不孝父母、不敬长老所致也。如是分明,慎莫憍慢!可孝顺、敬事长老。」
  22.佛言:「人于世间孝顺父母,敬事长老,恭执谦卑,先跪后起,后言先止,常教恶人为善,从是得五善。何等五?
  一者、为人所敬爱;二者、人皆道其善;
  三者、自意欢喜;四者、得上天,为诸天所敬爱;
  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为众人所媚爱。今见有善心孝顺,为众人所媚爱者,皆是故世宿命孝顺、敬事长老所致。如是分明,可作孝顺事于长老!」
  23.佛言:「人于世间和心不瞋恚,见贤者敬之,愚者忍之,从是得五善。何等五?
  一者、为人所称誉;二者、人见之皆欢喜;
  三者、身自安隐亦润泽好;四者、得上天,天上端正净洁;
  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为人善性,端正姝好。今见有好人万人之选,皆故世宿命和心善性忍辱所致也。不瞋恚如是分明,慎莫瞋恚于人!」《分别善恶所起经》
  24.(佛告尸迦罗越):有六事钱财日耗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一者、喜饮酒;二者、喜博掩;
  三者、喜早卧晚起;四者、喜请客,亦欲令人请之;
  五者、喜与恶知识相随;六者、憍慢轻人。犯上头四恶,复行是六事,妨其善行,亦不得忧治生,钱财日耗减。

  问:学习菩萨具有的二十种力,用以摧破众生的贪、瞋、痴三毒
  一、因力:过去的宿善力。二、缘力:现在的善智识。
  三、意力:思惟的力量。四、愿力:由思惟生起菩提心。
  五、方便力:加行方便。六、常力:加行方便无间修行。
  七、善力:修习善法。八、定力:坚定之力。
  九、慧力:智慧之力。十、多闻力:多闻经法。
  十一、施力:布施。十二、戒力:持戒。
  十三、忍力:忍受一切污辱。十四、精进力:精益求精。
  十五、禅定力:如实禅定。十六、智慧力:般若力。
  十七、正念力:正知正见力。十八、正观力:正当的观想力。
  十九、诸通明之力:通达明晓力。二十、如法洞伏众生力:依法普度众生。《无量寿经》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9
下一篇: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1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6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5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4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3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2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1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0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9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8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7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6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5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4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3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2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1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9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8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7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06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