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十七届:佛像艺术——佛像雕塑史与风格(李美贤)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点击:2381]   [手机版]
背景色

佛像艺术

——佛像雕塑史与风格

李美贤教授

(2010年7月20日下午于文殊阁)
 
主持人明杰法师:今天下午是我们本届夏令营的第一场讲座,主讲人是我旁边的这位李美贤老师,李老师来自香港,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旅居加拿大多伦多二十多年。从事中文和中华文化的传授。1995年以后,李老师回到香港,开始进一步地研究中华文化(包括少数民族、佛像艺术、敦煌艺术、丝绸史等),她今天跟我们分享的题目是《佛像艺术——佛像雕塑史与风格》。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李老师的讲座。

我今天很高兴也非常荣幸,柏林禅寺我已经向往好久了,今天有这个因缘来到这里,非常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动。老实说,我今天讲这个题目《佛像艺术——佛像雕塑史与风格》,其实我本人真的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对它的认识也非常少。就是因为我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十一年前,我在北京一个博物馆里面偶然看到一些出土的佛像,觉得很震撼,待会儿你们也会看到。觉得佛像这么好,当时我就起了一个小的心愿,希望用什么方法让更多香港人尤其是更多佛教徒可以看到这批佛像呢?第二年这些佛像就到了香港。我看到这些佛像以后就想了,我有什么机会跟大家分享这些佛像呢?因为这些佛像、菩萨像除了是欣赏他的精美庄严,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是让我们来了解的。所以从那以后我就跑到不同的地方——国内国外去看不同的佛像,自己去学习。就由这个小的因缘开始了对佛像的学习。因为佛像是不管你信不信佛,在寺院里、在其他地方、在国外的博物馆,你都有机会看到。那么怎么去看佛像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今天是根据时代(朝代)先后来讲的,从北朝一路到清代。因为佛像是雕塑的,所以我大部分是用石窟的佛像,因为石窟是原汁原味的,就用这些原汁原味的石窟的佛像来跟大家分享。

在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像的坐姿与手印。

大家看一下这几幅图片的坐姿和手印。这手印就是禅定印,禅定印一般是指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禅修时的手印;另一个是说法印,这个是*轮,姆指与食指组成一圆形代表*轮,另一手以手指指着它代表转动*轮,以示佛陀说法,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初转*轮时的手印;这是触地印(又称降魔印),右手手指接触地下,这是佛陀成道的手印;这个是施无畏印,意思就是佛布施无畏给众生,你到了佛面前不要怕;那个是如愿印,佛慈悲普救众生,使众生愿望得以实现,这是几个很简单的手印。坐姿方面:双腿盘起来的称结跏趺坐;一足垂下,一足盘起的叫半跏趺坐;双足垂下称倚坐,双足垂下交叉的称交脚坐。早期的弥勒佛是垂足或交脚坐。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从印度东北开始,向各方传播。传到西北,到了这个地方叫犍陀罗。犍陀罗即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那里不是有一尊大佛被炸了吗?就是那个地方。当时公元一到几世纪的时候叫犍陀罗,然后传到中亚就往东走,然后到了新疆,新疆然后到敦煌,敦煌再到长安,这个叫北传佛教也就是汉传佛教。由印度向东南传入东南亚、斯里兰卡,那个叫南传佛教。还有后来传到了西藏,叫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四世纪传到朝鲜,六世纪到了日本。

佛陀涅槃后,最初时是没有佛像,叫无像时期。从一世纪开始,在印度贵霜王朝西北部,称犍陀罗(梵Gandhara,Gandhara,Gandha-vati)的地方,因为受了希腊的影响,开始有佛像,所以这些佛像是有希腊的影子的。另一个在印度的Mathura(秣菟罗)这个地方也有佛像,差不多是同一个时期,我现在就告诉你们那个佛像是什么样子。

演示图片)。

佛是一个觉者,是一个大觉大悟者。那么用什么形象来代表佛呢?如果用人像,那就是普通一个人了,跟街上的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如果设计一个特别形象那就很难,后来因为亲切感的关系,还是以我们人的形象为主来做一个佛像。(对于佛像的起源,学界至今还未有一个定论)。但是“佛相、众生相不一不二”,就是说佛跟众生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又不一样。既有人间的人相,又要有出于人间又高于人间的,蕴藏着高度智慧与慈悲的神性。他的相貌跟人大概一样,但是有些地方又不一样,于是就有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佛的身体容貌因福慧圆满而修得的各种相貌特征。

首先说一说印度早期的佛像。印度早期没有佛像,但是《增一阿含经》里说,因为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为母说法的时候,跋蹉国王优填王非常思念他,所以曾经造过一如来像来供养。也有一些佛经记载,有画释迦牟尼佛的像。但是到现在为止,遗物及考古出土的基本上没有,所以我们称那个时期是无像时期。

现在让我们看看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后一世纪的印度桑奇一号大佛塔,它四周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是石造的。上面雕了很多东西,但都没有佛像的。(指图片)门上端像三叉形的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三宝——象征佛、法、僧。下面就是*轮,*轮是圆的,它是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是用它来摧毁敌人的。对我们来说敌人就是无明和贪、嗔、痴(三毒),所以就用*轮来摧毁我们的无明和三毒;还有,*轮是要不断前进的,代表我们学佛要精进,传播我们的佛法,也不要停在一个地方,要一路前进;再有,*轮是圆的,也是代表佛法是圆满的。

我们再看看这里面的一些图像,那个图像你看悉达多太子夜半离开宫殿,他骑着白马,上面有个华盖,但是图像里面也没有太子像,所以是无佛像的。那么当时是用什么来代表佛或佛法呢?他们是用菩提树、宝座、脚印、佛塔、莲花、*轮等来代表佛,礼佛就是拜*轮、拜塔。以前的塔是这样子,叫stupa。入华后,印度式的stupa就移到了我们中国式塔的顶部了。我们可以看看我们柏林禅寺的塔,上面是有一个stupa的。看这张图片,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给母亲说法,回来以后,在台阶上只有他的脚印,没有他的像,证明那个时候是没有佛像的,所以称无像时期。

最早的佛像应该是公元一世纪左右,这个是大英博物馆里面的贵霜王朝金币,约为公元二世纪,上面一边有贵霜国王迦腻色迦(Kanishka),后面就有佛陀。

现在,让我们看看犍陀罗地区早期的佛像:这是最早的佛像之一,在德国柏林博物馆,你们看像不像希腊人呢?因为亚历山大曾经征服过犍陀罗这个地方,所以早期的佛像有希腊的影子。这是他的弟子,你们看他跟现在我们看到的佛陀弟子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一幅佛陀降生图,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佛教释迦牟尼出生是这样子的,(指从右胁出生)这跟我们现在的真实情况好像不一样。这个问题讨论也很多,其实我觉得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当时印度北部是被波斯统治的,波斯的神Apolo或者印度的Indra(注:印度教的主神因陀罗,主司雷雨),那些神包括我们的夏禹,传说中他们也不是在我们现在人体的下部出生的。因为波斯的那个Parsua神也是胁生的,所以,可以说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这个说法是饶宗颐国学大师这么讲的。另外,古印度有四个种姓,最高的一个是婆罗门;第二个是统治者、武士、贵族;第三个是平民,做生意或农、牧的;第四是首陀罗,就是奴隶。根据印度原来有宗教,其主神之一为梵天(Brahma)是创造之神,为众生之本,这四个种姓是从他身体不同部位出生的:第一等人婆罗门是从他的口中出生的,第二等人统治者、武士、贵族等是从他的肩膀两臂出生的,第三等人是从两胯出生的,最低等的人是从脚部出生的。悉达多太子是皇室贵族,所以是从两臂出生的,这也是一个说法之一。

你们看,这是早期的佛像,犍陀罗式,在大英博物馆藏的,面部比较椭圆形,神情平静而庄重,眉毛比较细长,高直的鼻子,薄薄的嘴唇,还有头发是波浪形向后梳的。另一个是希腊塑像(公元前400-338年),二者是不是很相似呢?还有他们的衣服,佛像披的袈裟厚重,衣褶成U字形,左手执袈裟的形像与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塑像很相似。这尊菩萨像就是悉达多当太子时候的形象,有宝冠、璎珞、珠宝,还有那种肌肉感是不是都与希腊公元前五世纪的塑像一样呢?所以最早的佛像是受希腊的影响的。

这是弥勒佛,早期的弥勒佛,包括他到了中国以后的北朝时期,都是交叉脚的。印度转轮王都认为自己是弥勒佛,所以也是这样的坐姿。另外,他禅修、苦行都非常瘦的样子。

这是释迦牟尼像,请猜猜这是什么时期的佛陀?他出生?禅修?说法?涅槃?你们看看他的手印,他在做什么呢?我听到一些很对的答案,对,是说法印——在鹿野苑初转*轮!好了,除了犍陀罗这个地方外,同时期印度也有佛像,但是印度的佛像就与犍陀罗的很不一样,因为当地的民族不同,样子也不同。跟印度人很相似了。这种佛像样式集中出现于秣菟罗地区,即今新德里东南部。它的造像艺术又不一样了,跟印度人很相似,衣服不厚,很薄,因为天气很热嘛。这些佛像我都在印度看过,是红砂岩造的,其他的雕塑很有印度的特色。

我介绍一下,当时北方的佛像的眼睛跟南方的佛像眼睛不一样。我们常常说凤眼、杏眼,究竟凤眼跟杏眼有什么差别呢?南方的佛像多是杏眼,北方的多是凤眼。为什么呢?我们是东方蒙古种的人。蒙古种的北方人跟南方蒙古种的不一样,他的区别之一就在他的眼睛,北方的可能是单眼皮,眼前端上眼睑伸延的眼线较长,称为蒙古褶,因为北方风沙大,如果遇上风沙,眼睛很快合拢起来,就把风沙挡住了,这就是凤眼,一般眼睛尾部是上扬一点,所以我们在外国的时候,人家会很没有礼貌取笑我们时,是把眼睛这样撩起来的(以手示意);但是杏眼就是南方,杏眼较大(没有蒙古褶),所以我们经常说杏眼圆睁,所以一看这里就知道他是南方的,和我们刚刚看的很不一样。秣菟罗式的佛像面相是比较圆的,是杏眼,还有他的鼻子比较宽,嘴唇很厚。头发是右旋的螺髻,还有他的衣服很薄的。衣褶贴身,成U字形,这个雕塑非常好,他里面裤子的带子都可以隐约从薄薄的袈裟中显露出来,在佛教雕塑里面,这种技艺是非常高的。

在五至六世纪(Gupta)芨多时期的印度,佛像的中心除了秣菟罗外,还有是鹿野苑,它的特色是雕刻精美、华丽(佛的背光),佛像的袈裟非常薄,薄到好像没有穿衣的样子,其实是穿了。雕塑得很精细。

这些佛像也是影响了我们中国,或者影响东南亚的。现在你们看到的是四相图:出生、成道、初转*轮和涅槃。当时的观音就是比较男性一点的,一般是拿着莲花,我们叫莲花手观音。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巴米扬的大立佛像(没有被炸的时候),有印度芨多时代的特征。因为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特征的。

好了,佛教传到了中亚,然后再往东走,好多人问为什么到了中亚不往西方那边走呢?因为往西边是信奉拜火教的。(指图片)这个是在阿富汗四至五世纪的佛像。我去年去了中亚这个地方。在Tashkent,Uzbekistan(乌兹别克斯坦)博物馆拍的佛像。你看那个地方的佛像跟印度的、跟希腊的又不一样了。另一个是在法国巴黎Guimet(吉美)博物馆收藏的菩萨,是新疆出土的。所以佛像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

现在,看看我国新疆地区的佛教遗址吧,这是库车最大的昭怙厘寺(苏巴什寺),地方很大很大,寺院分别在河的两岸,范围很广阔。鸠摩罗什在这里逗留过。现在就只留下废墟似的遗址,往日的光辉灿烂已不复见。这里是高昌国的佛塔。在十世纪、十一世纪的时候,伊斯兰的势力进入了新疆,对佛教的造像破坏得很厉害。这是吐鲁番出土,十一世纪的《弥勒会见记》残片,旁边还有很多血迹,可能当时的僧人怀里藏着这文卷就给杀死了,所以它上面有血。现在许多最精美的早期佛像都在外国。(指图片)你们看这尊菩萨,样子可能与当地的民族有关。进入了中国以后,跟印度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多了这件盖在右肩的“偏衫”。因为中国人不喜欢裸露身体,所以多了一件偏衫。这些都是新疆焉耆出土的,新疆两三千年前大部分是白种人,民族不同,所以他的面相又不一样。还有这个也是裸露上身的,我觉得是受古希腊影响的,这些佛、菩萨像都是在巴楚出土的,现存于巴黎Guimet博物馆。如果你们到法国去,可以去看一看,很有趣,就是佛像在不同的时代都不一样。请看看这些“行像”——携带用龛像。因为在丝绸之路上,所以佛像放在盒子里面,随身带着,盒子可以张开,也可以合起来,很方便携带,多是木制的。

好,进入中国。佛像或者佛教什么时候进入中国呢?现在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东汉是没有问题的。佛像呢,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呢?

现在来看看进入中国最早的佛像是什么样呢?这是在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上的一个佛像,这个应该是犍陀罗时候的风格,是东汉晚期的。另一个在江苏孔望山的摩崖石刻,也很像是佛像。这个(指图片)是重庆博物馆现在叫三峡博物馆里面东汉的摇钱树下面,我拍得不是太好,因为隔着玻璃,下面有佛像,还有带纪年的(东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所以东汉的时候已经有佛像了。但是当时一般的老百姓也不清楚这个佛像是什么,对佛像、佛教了解不多,所以就把佛像放在不是最重要的位置。你看这是佛跟两个弟子,还有就是跟汉族的神仙都放在一起。这个是三世纪末的铜佛像,其下还有一对狮子。这个是最早的铜佛像之一,在三藩市的艺术博物馆里面。我去看过,也不小,因为它后面有纪年(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你们看它也有犍陀罗的风格,但是面相已经中国化了(指图片),这个传说是石家庄出土的。今天老师父讲起来,其实你们现在坐着的这个地方是块宝地,以前是赵国,就是战国那个时候,如果做一个考古发现,会发现这里也是佛教的一个重地,所以挖下去一定有很多宝贝可以发现的,希望将来有这个机会。

不晓得你们有没有去过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炳灵寺是一个非常好的早期佛教宝地,有机会你们可以去看看。这尊佛像是不是跟我刚说过早期的印度的薄衣贴体的佛像是一样的?这是在炳灵寺169窟的最早佛像之一,也是有纪年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你看他也是有偏衫的。也有释迦苦行像。我觉得以前的人在造佛像或者开凿石窟真的很伟大。我到过马蹄寺,在甘肃,这个就是马蹄寺,这个就是我。站在石窟寺下面,只有一小点,可见建石窟寺工程之浩大。这样上去是很危险的。其实每个石窟现在没窟檐和门了,但是以前是有窟檐和土木结构的,像敦煌的石窟,以前应该是这样子。上去也不容易呀,我到陕西的彬县,我看出家人以前是这样子用铁索拉爬上去的,我叫我的朋友上去看看,照了这张照片,所以知道以前的师父真的不简单,也很佩服这种不畏艰苦的精神。

往后就是讲中国佛像,中国的佛像在每一个时期的风格是跟那时候流行的审美观、美的标准和当时的著名艺术家(画家及雕塑家)有关。例如东晋顾恺之的得其神(神韵),南朝陆探微之得其骨(瘦骨清相),张僧繇之得其肉(较丰腴),北齐曹仲达之曹衣出水(受印度芨多王朝风格薄衣贴体之影响),还有唐之吴道子(吴带当风),周昉之创水月观音,杨惠之的影塑,元代阿尼哥之梵式造像等。

我先说北朝的,你们看北魏、东魏、西魏都是在长江流域以北的。先说北魏的佛像,这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这个和犍陀罗三至四世纪的禅定佛像作个比较,他的衣褶、他的领口都是U字形的。不同的是,衣纹一个是阴刻的,一个是凸出来的。他的手,袈裟的下垂形式都很相似,但是不相似在哪里?面相是不一样的,所以佛像是有根据的,是跟民族、跟地点不同而异。我不是说过这个是交脚佛像吗?这个是什么佛啊?对,弥勒佛。你们看这两个佛在一起,这个是《法华经?见宝塔品》里面,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的时候,有佛塔从地下升起来,内坐着多宝佛,他让释迦牟尼佛和他坐在一起,见证释迦说的是真理,所以两个佛在一起,就是描述《法华经》的。

这两张是云冈石窟的,这是鲜卑皇帝建的石窟。虽然是鲜卑人,但是都有它的特色。这个大佛像当时中部是断裂了,后来给补过来。这是北魏,怎么证明依照当时的人来造这些像呢?这里有出土的北魏陶俑(山西大同出土)鲜卑人,将他们与佛像容貌比较(依照北魏的鲜卑族皇帝造的),你们看是不是很像呢?因为游牧民族一般是比较强壮健硕的,比较饱满的。北魏也有相貌看上去比较瘦一点的,那是汉化之后的影响。整个北朝的佛教艺术是非常注重内在的精神,当时北方是注重禅修的,南方注重理论,所以有较多禅修的形象。

大同有非常难得一见的石窟,它是许多文化的交融,我觉得它跟西方的交融特别多。尤其是你们看这些佛龛龛楣,有中国式的、有中亚的、还有波斯的,好多都得慢慢拆开来看,这个佛像艺术真的不得了。我觉得我可以大胆说一句话,如果中国有一件文物或者艺术品是融古代的四大文明于一身的话,可以说只有佛像,如大同的石窟——里面既有罗马的、也有波斯的、希腊的、中国的,还有印度的。所以可以看到有很多变化,很多的创造能力。

当时弥勒崇拜特别多,所以有很多交脚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的造像。根据梁思成先生说,这个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佛塔,stupa,印度的,就放在顶端,所以说是中印一个文化的交流。这石窟刻有许多受到印度神祗影响的多头多手护法神,当时飞天有很多种,游牧民族或西域式的飞天是比较壮硕的,而飘带较多较瘦的是中原的飞天。还有跪拜方式也受胡人的影响。(指图片)这种单足下跪的叫胡跪,我们现代人常常去听opera或者音乐会,西方人喜欢这样子,一手按胸口弯身以示感谢,其实中国本身就是这样子,是受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影响的,不是西方的。

还有早期的外来的影响,这是希腊的柱头(Ionic式),来华后把它放在龛楣两侧。类似西方影响的元素很多,像龛楣的形状有八角形、四角形,也是西域的、西方的。龛内是弥勒菩萨,到了龙门,飞天还是化佛等手上拿了很多花环,这些花环基本上就是罗马石雕上常见到很多小天使托着长长的花、叶环带。

这是龙门石窟,二十年代,好多外国人喜欢佛像,就把佛像的头砍掉了,更有甚者,当时也有很多造假的佛像埋在地下,若干年后发掘出来,然后再卖到外面去。虽然在外国的博物馆里面,但是也有是造假的,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当时龙门石窟古阳洞上面也有很多非常美的北魏书法,但是讲起来很伤心,你们看这个碑,是原来那个碑的拓片。人有时是很自私的,现在是不让人进去了,但是以前是没有人保护的。民国的时候,有人拓了这块碑以后,就把原碑打碎,以保护自己独有的版权。所以这个碑已经再没有了,留下来的拓片也很少很少。所以文物的破坏真的使人很痛心。今天老师父也说,让文物放在地下是最安全的,现在武则天的墓、秦始皇的墓中央都不让开,就是希望能把它保存下来,慢慢将来再打算。在龙门石窟里面,这是帝王礼佛图。这两幅图都不在中国,也是那个时期被卖到外国(美国)去。我去看过,帝王礼佛图很有意思的。幸运地,河南巩县还保存着,有这个题材的石刻。当时造像人的艺术真的是很高的,你们看这个像的手臂的肌肉感有多好。从这些持莲供养人像也可以知道以前的人怎么供佛和拜佛的,原来是拿着一支长茎莲花。河南巩县,我很喜欢这个地方,不大,但是保存得很好。只有几个石窟而已。这是北魏时候的佛像,典型的,上面的飞天非常漂亮。因为有人偷拓了,现在不允许拓了。这个飞天是非常非常的漂亮,北朝的飞天身形是Ⅴ字形,较纤瘦,大唐不是这样的造型。

你看的这个就是维摩诘居士,《维摩诘经》我们都很喜欢。

我们一般说孔明是手上拿着羽扇,是吗?实际上不是羽扇,是麈尾,麈是一种动物,一种鹿。它很有领袖才能,它的尾巴摇到哪一边,后边的鹿群就跟着跑到哪一边。南北朝时人们很喜欢清谈、辩论,为了表示其独领群伦的才华,所以喜欢手拿麈尾。现在日本正仓院还保留有唐代的麈尾。这个是帝王礼佛图,我非常喜欢,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看看。上面一层是帝王帝后礼佛图,我们不能在洞窟里面拍照,这是从书上拍的,所以没办法表现我想表现的东西。从图像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衣饰。当时皇后穿什么衣服呢?她的衣服非常长的,要一些丫头在后面提着其裙脚。顺便说说,丫头与丫环是有点不同的,丫头的发髻是实心的丫髻,是年纪较小的。丫环的头发是环状的髻,年龄较大的,这个景象让我想起现在的新娘子,新娘子的裙子也是很长的,原来以前就是这样子。还有他们一般去礼佛的时候,有出家人引着在前面,手里拿着香炉,丫头也拿着一个香炉。你们听过红袖添香是不是?有没有想过怎么去添香呢?元明以后才有竖起来插着的线香,以前的都是香饼、香块,皇帝皇后进寺庙要添香,你们看皇后的手上好像是从器皿上拿点东西。你们看到吗?这个就是添香。

接下来是麦积山,麦积山的佛像又不一样了。你们有人去过麦积山吗?应该好好去看看。这是麦积山北魏的佛像,麦积山的佛像有点女性化,但是很美。这两个佛像是最美的,因为是根据当时的皇后来造的。他是泥塑的,但是他的形态,波浪形的头发,犍陀罗希腊式的卷发,到了中国成了螺旋状的卷发。到北魏西魏的时候,袈裟已经变成像长长宽宽的裙子,这就是当时的“褒衣博带”。还有他的手部很柔软,柔软又纤长。这是佛三十二相之一,手指纤长象征谦卑,手指柔软代表孝顺、恭敬。还有麦积山的佛像都是有动感的,站着的菩萨不是呆板的,他是笑着的,笑得露出了牙齿,他的衣带是飘动的,很活泼、动感的。我们看他的眼是什么眼?凤眼(众答),对了,凤眼是北方的嘛。你看他的笑容,北魏的笑容都是比较内敛的,还有比较瘦,下巴是向前倾翘一点,所以以前的菩萨像真的造得很好很好,形神兼备。其实我们观赏佛像也是一种修行,所谓观佛观想就是透过观佛像来摄受其内在功德。我们为什么要拜佛?其实拜佛就是去掉我们的自满,要谦卑,从佛像身上我们要学习到智慧跟慈悲。你们看菩萨的手是很柔软的,其实手柔软是三十二相之一。如果很孝顺父母,父母病的时候给她按摩啊,侍候他,对师长也是,就会感应到手足柔软相,所以看到柔软相,就会想到自己应该学习这样去修行。

拜佛的时候,你观察到很多细节,这好像谈话一样,就像早上长老说的“智慧与慈悲要结合,做人和做事要结合”。我看佛像也是一样的,要跟民间生活联系,这两张是很生活化的,好像是二人在对谈一样。有些人说是菩萨,有些人说是供养人,我也很难说了。这是童男童女,其实塑像做得好已不易,要做得神韵好就非常难。这里的佛像就做到了形神兼备的特点了。汉化后北魏的塑像特征是瘦的,还有的他的下巴是这样子的(187窟迦叶尊者)。

好,我们来到山东青州龙兴寺的窖藏佛像。就是这个佛像让我感动,跟大家分享。

999年的时候,我到北京历史博物馆里面,偶然的机会进了一个展厅,里面就是展出这尊佛像。当时就觉得这么好的佛像啊!于是很自然地许了一个心愿:我什么时候能把这些佛像介绍给多一些人看啊?当时就这样子想的。这些佛像是九十年代中期(1996年10月)山东青州出土的,我上个月就到了那里。当时青州的一所学校的操场要扩建,由于地面不是很平,一边高一边低。就用推土机要把它推平,这一推就有了很好的因缘,其实之前已经在附近出土过一些佛、菩萨像、佛头及佛手等残件。考古学家已经留意这个地方,推土的时候,刚好考古学者——博物馆的馆长经过,他看到推土机推出的土跟表层地面的土壤不一样,你们知道考古,下面动过的土我们叫五花土,没有动过的叫生土,有颜色变化过的是熟的。所以他看到泥土的颜色不一样,地下一定有东西,所以就开始发掘,发现窖藏,窖藏里面是石雕的佛像,堆在那里,总共出了400余尊,但是全是被打破的,没有一个是完整的。所以这些佛像是慢慢拼合起来的。这是一佛二菩萨的造像,早期的北魏的佛髻是比较高一点,而且比较瘦。这个是菩萨像,我当时也看了这个菩萨像,我跟这个佛像很有缘,我三次去都会跟他见面,也因为这个佛像才让我后来学习到佛像艺术,就是他的这种精神感召,他是北魏的,比较瘦,但是都是残缺不全的。其实这个非常漂亮,里面是有金箔贴上去的。在我家里有两尊,应该都是北齐的,一尊是佛,一尊是菩萨像,也是缘分感应,是我最喜欢的佛像。

从北魏开始,中间的璎珞是交叉的,如果你看到交叉的,就是从北魏开始的,还有长长的百褶裙,现在青州博物馆里面,这个非常漂亮,但是你们看其头部没有了。北魏的佛像你们看是凤眼,比较瘦,高的肉髻,到了东魏呢,眼睛就比较大一点了。到了北齐,眼睛基本上是这样下垂式的,沉思的样子。头上的肉髻是变得扁平一点了,北魏时的褒衣博带,到了北齐就是曹衣出水,好像印度笈多王朝那个时候的样式。这尊佛像你看到他时,你心里会很平静。他的形态很美,内涵更难得,所以这会引起我们对佛的思考,或者进入佛的沉思的境界。这尊佛像很难得,我很喜欢。我看的时候,腿很难走开,好像有磁石吸引着我。我离开他,他有力量又把我拉回去,又再回去,在他面前再看再看。

这个是童颜佛像,他就像是个小孩子,我在博物馆里面把他的侧面都拍了。馆长允许我多拍几张,因为造这个佛像的形态很难,造这个神韵就更难,神韵里面有孩子一样很天真纯洁的气质,我曾经说过你们见过的佛像很多,但是童颜佛像好像很少看到。这个就是童颜的佛像,他的手很纤长,也很柔软。这个是难得一见的菩萨像,很华丽(指另外一张),也是被打碎了。可能因为他太好太美了,所以只打破小部分,面部皮肤很细很滑,三十二相有一个就是皮肤细滑相,石像雕得非常非常精细的,所以我们就知道那时候青州的工匠在造像时是怀着怎么样的一颗心来做的。这一张也是童颜,好像个小女孩一样的。我看了以后才明白,为什么我在国外好多外国人家里喜欢把佛像的头放在大厅里面,其实他们也不是佛教徒,为什么呢?就是佛像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祥和的感觉,使你心境平静下来,生欢喜心。

这是思惟菩萨,说法有好多种,有一个说法是悉达多太子在树下思考种种问题时的样子。外国也有很多,这是大都会博物馆,有些铜像如果你们去美国可以看到,这里面有佛,有菩萨,有天王力士等等。

这两尊佛在一起,还记得吗?(众答:《法华经》)我是在差不多十年前时,去了俄罗斯,这是其历史博物馆藏的佛像。如果你们到宁夏,须弥山也有不错的石窟,它的佛像的面相跟北魏就不一样了。北魏在汉化后比较瘦,北齐比较饱满,北齐的佛像最好的就是在青州。到了北周,统治者是游牧民族,所以面相也很饱满,头部方圆而大,身体高大宽肩健胸。这里也是须弥山,佛像很高大(指着一幅图片),北朝信佛的人很多。

这是南北朝寺院数目比较,寺庙北方比南方要多。北方注重禅修,南方注重理论。所以石窟的数目在北方的比较多,受到的破坏相对也比较少,所以现在很多可以保存下来。南朝呢,佛家常说无常,佛教也经过历史上“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还有战乱及自然的破坏,很可惜,但是没办法。南方极大部分古代的寺庙已没有了,佛像也没有了,剩下来就只有石窟的。

我们看看南朝,(指图像)南朝南京栖霞山有石窟及面佛像,但是很不幸,就在民国时被一些好心做坏事的人——以为是把他保护,用水泥灌了,所以面目都模糊了。我以前去的时候,他们希望凿开表层的水泥,但是开凿比较难,很可惜。在外国的博物馆,还有一些南朝的铜佛像的。

这是四川,到了隋代,其实隋代的佛像艺术也是很不一样,虽然人们常说隋炀帝开凿运河,用了很多人力啊,怎样穷奢极侈,其实隋炀帝为开通西域做了很大的贡献。他曾经在甘肃张掖举办国际贸易大会,就像现在上海的世博一样,当时有二十七个西域国来参加(建立关系,三十多国来朝贡)。所以隋代跟当时西方如波斯有文化交流,佛教艺术里面可见到很多,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在敦煌也就更多。这是隋代的,隋代的佛像都是头部比较大。因为我们跪下来再往上看的时候,佛就好像看着我们,跟我们的眼神接触。麦积山的这尊佛也非常大,隋炀帝非常信佛,他的爸爸也非常信佛,所以在佛教艺术史上,在敦煌那边,隋代的石窟也特别多,也有它的特色,面型比较宽,身形较健硕,身长脚较短等等。

接着就到了唐代了,唐代的时候版图就更大了,跟西域突厥有很多的来往了。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初唐时期的造像不算非常优秀,而且动感不大,那些菩萨都是贴在墙上。但是到了盛唐就不一样了,不知你们到过敦煌没有,现在保护得很好。现以莫高窟45窟为例,这是盛唐的经典之作。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在一个龛里面,每个塑像都有他的个性,比较活又很庄严,菩萨很慈悲,弟子很恭顺,还有天王很威武,个性都很明显。他们的站姿都是有S造型的,比较有动感,肌肉感也很强,看他的小肚都是很写实的。为什么菩萨都披有这一条斜带呢?(指图像)这一条叫络腋或圣线。在古印度,只有皇家贵族,或者是婆罗门教的四部《吠陀经》考试及格,才有资格戴这条圣线,所以它是权力、地位、智慧的象征。现在我们选美不是也有这样的斜披彩带吗?像英女王也有这个。菩萨是有智慧,也有学问,又有正见,所以身上有这斜挂的圣线。

如果你跪在窟的正中间往上看的时候,(指一张图片里的佛像)你会发现这五个像都同时与你有眼神接触的,所以这(45窟)是非常难得一见的一组雕塑。你看佛的弟子迦叶尊者,苦行的,很瘦;(指图像)另一是相貌娟好的阿难。盛唐是非常注重写实,天王的威武,肌肉感强,跟现在健身房里见到的健儿差不多,你们看腹部的六块肌肉,是不是?当时就已经是健美的标准,不是现在我们才有的,唐代一千多年前已经有写实这么好的菩萨像了。还有盛唐时期的菩萨像是比较胖一点的,交脚和垂足都是弥勒像,面比较圆,还是波浪的头发,有偏衫。

到了盛唐以后,佛像就慢慢地世俗化。什么叫世俗化呢?就是说造佛像、菩萨像时,有一些画家或者雕塑家是根据当时的一些人物或贵妇形象来造像,就是说,造像以世俗的审美观为标准。所以神圣性就比较减少了,也可以说跟人间比较靠近多一点了,这就是世俗化。我们刚才说过,“佛相众生相不一不二”。佛相跟众生相应该是一样又不一样的,他是出于人间又高于人间的嘛!现在就跟人间贴近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见到的菩萨就跟贵妇一样的人间化了。这是观世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当时造像也没有说是男的是女的,有些像是男头女身。

我常说佛像里融合了很多其他文化因素。你看这是莫高窟159窟的菩萨立像,皮肤非常细白,整个一千多年来就是这样子,没有修补过,听说是用了很多蛋清加上非常精细的粉敷在上面,所以很细很滑。你看他的神态,这种姿势是不是跟印度的神Parvati Tamil差不多?我也看了很多印度的神像,我们好多佛像和菩萨像,跟印度的神像姿态是有相似的地方,其实两地的文化是互相影响的。当年玄奘法师除了带佛经,也带了佛像回来的。

另外有人问为什么北齐的佛像有印度芨多时期的模式,这可能是跟法显和尚由印度回来时先到庐山再到青州有关系,所以青州才有这么好的佛像,可能就是受了他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的影响。这个是莫高窟158窟很有名的涅槃像,印度的中西部的Ajanta(是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有相似的涅槃像。我到那里考察过,非常好。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那个石窟里面,如果你唱诵梵音时,声音是非常嘹亮好听的。这个是Ajanta五世纪的涅槃像,到了东土以后的,涅槃像都中国化了,但形式与印度的很近似。

这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有人说这是武则天用她的脂粉钱造的这个奉先寺,造像非常宏伟精美,你可以看到大唐的气派。武则天时期造像特别大,很好。包括敦煌最大的佛像也是武则天时造的,有人说奉先寺这个像是根据武则天的面相来做的,究竟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了。

唐代也有密教造像的,你看密教造像是多头多手的。此外不晓得你们有没有去过四川的巴中南龛,那里有很多很多摩崖佛龛,是唐代的,保存得很好,其中有的颜色可能是清代补上去的。这里有一尊双头佛像,其他地方如敦煌也有,为什么会有双头的佛像呢?根据玄奘法师的记载:据说以前有人请一个工匠给他做佛像,工匠收了他的钱。第二个人又来了,给他钱让他做,而这些钱只够做一个佛像,到时候两个人都来拿佛像了,他就告诉他们钱不够,只能做一个,这两个人认为工匠是欺骗他们,就骂他。当时这个佛像就一分为二,多了一个头,显灵了,所以有了这个双头的佛像——这是瑞像。

这是杭州的雷峰塔——《白蛇传》里面的雷峰塔,也出土了一些佛像,佛像下面是金龙,这与我们传统的佛像有点不一样。

接下来就是宋、辽、金,佛像更世俗化或者说人间化了。即是似人性多于超人性。就是说更像一个人了,不过就更为亲切。像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北宋的佛教造像有几个特点,如菩萨差不多全是女性化了,尤其是观音已全是女性化。还有以前菩萨是在佛旁边的,是胁侍菩萨。这时候很多是独立的,单独的,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当时铜较缺乏,所以也有用其他的材料来做,比方用石、木头、泥塑、瓷、铁等。当时瓷器开始发达,好多瓷的观音像出现了,还有罗汉。宋代审美的标准脸型是这样的:面形比较椭圆,五官细小,集中在中间,下巴比较厚,还有水月观音出现了。这是唐以后非常流行的观音菩萨样式,观世音菩萨在南海洛伽山的竹林水边,朗月当空,水月相映。观音菩萨悠闲地以如意坐的姿势,坐在盘石上,很轻松自在的坐在那里,看着水里的月和空中的月。风吹过来,水中的月会起涟漪,无风,水面平静如镜,这些这些,都是让人体悟到许多真理,因缘观和空性。完全没有烦恼的束缚,通达无碍。因有月亮和水,所以又称水月观音。水月观音的坐姿是和印度坐姿有关系的,因为印度只有皇家的人才可以有这种坐姿。

这两张也是观音(木雕),我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拍的。这个是北宋的,跟美女一样的,真的很民间化了。五官和整个面型就是跟民女一样。如果你到四川大足的北山,有很多不同的观音,跟密教有关系的,宝冠很华丽繁缛。宋代的观音有很多装饰品,冠帽都非常漂亮华丽,每一个朝代的塑像都是跟当时的审美观有关系。

这是北宋山西的一尊侍女雕像,和当时的菩萨像是不是很相似?五官细小,集中在中间,下巴比较厚,樱桃小嘴。这就是宋代塑像的特征。头上都有宝冠,而且很华丽。在大足的大佛湾,你会看到很多儒家的孝道思想在里面。这是六道轮回,很有教化作用。还有《父母恩重难报经》里面的内容。民生方面,你会见到养鸡女子,很有生活气息。我说过瓷器的观音在宋代开始慢慢多起来,罗汉像也是在宋代慢慢流行起来的。这个铁铸的罗汉非常传神,罗汉跟信徒的关系应该是靠得最近了——他有很多人的样貌、人的表情、人的形态。如山东长青灵岩寺的北宋罗汉是非常有名的。

从宋代开始,我们看到弥勒佛或者弥勒菩萨再不是交脚垂腿的了,而是大肚子。大肚弥勒佛据说是五代时浙江奉化一个和尚名契此,身子很胖,形似疯疯癫癫的,他常常背着一个布袋,他很喜欢把得来的食物放在布袋里,人称他为布袋和尚。他很喜欢跟小孩子们玩,他预测的东西很灵验,所以人们都很喜欢让他预测东西,他在公元917年端坐在岳林寺前的盘石上圆寂,他生前曾经留下一个偈语:“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好多人认为他就是弥勒再生,所以后来的弥勒佛也就造成大肚子的样子了。我们现在佛寺里面,弥勒佛都是这样子的,不晓得柏林禅寺的弥勒佛是不是这样子,还有市面上有多子佛,弥勒身边好多小孩子,因为他喜欢跟孩子在一起玩,所以也变成多子佛。

辽代(公元907-1125年),这是大同下华严寺的辽代佛像,很漂亮,我只去过一次而已。这个菩萨像的身形曲线非常美。还有他是笑的,笑得露出了牙齿,很开心。辽代的菩萨头上的冠是很高的,很庄严。辽代是契丹族,俄语应该是叫克丹。或者叫kedei,我们有时坐飞机的国泰航空公司,就是用契丹这个名字的,辽代的佛像我不好意思还是要用“美”这个字,除了美、庄严之外,会有很多内涵。你看这尊在美国的自在观音,每个人看到他或者看到照片之后都是同声赞美的。

这个辽代的罗汉,现在全世界不足十个,都流失国外,罗汉的表情做得非常非常的细致传神。这是河北出土的,但是不在中国了。

这个罗汉是在加拿大多伦多的,这个头是换过的,不是原来的头了。是外国人买了以后,再送给博物馆的,多伦多皇家博物馆里的佛像都很不错。馆藏有三幅大型的元代壁画,保存得非常好。你看这是金代的,是游牧民族,体格魁梧,和宋代中原的有点不一样,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很详细讲述他的风格。大家怎么看出是观世音菩萨呢?就是宝冠上有个小佛像的就是观世音菩萨,有瓶的就是大势至菩萨。

好了,到元代,元代的皇帝忽必烈请了尼泊尔很年轻的雕塑家阿尼哥入华,阿尼哥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造了很多有尼泊尔风格的梵式造像。所以到元代有两种佛像,一种是汉式,一种是梵式的。以前都是汉式的多,这个汉式的观音像就是在北京首都博物馆里面,是白瓷的,非常好的观音像。

元代的佛像腰部比较长,菩萨璎珞都不像早期的,是较细致的、贴身的。古代印度的璎珞和项链不同,璎珞是长的,项链是短的;璎珞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戴的,项链什么人都可以戴;璎珞是男女均可戴的,但是项链一般是女人戴。明清时的璎珞都是很华丽和很繁缛的。腰部较长就是元代特色,这是元代的一些瓷观音像。我有一次到宁夏的中宁石空石窟(俗称大佛寺),当时的文物局局长带我去看,这个是出土的小菩萨像。当时这座山塌了下来,里面埋了很多佛像,到现在没有完全发掘,只是发掘了一点点,(指图)这是一个很小的佛像,很可爱。那个佛像你看他的腰身比较长,脖子和脸也都是元代的。原汁原味的,很可爱的一个个小沙弥小喇嘛,陈列在仓库里面。

梵式的造像又怎么样呢?我现在讲讲梵式造像的几个特色,跟密教或者跟藏传佛教有关系。第一是肉髻上有宝珠,第二,汉式佛像头部一般是肉髻,没有冠的,梵式是有冠的。因为十一世纪时,印度佛像有冠是因为他们认为佛成道时有天神给他加冠的。还有,密教造像是宽肩细膊,多头多手,手上拿着很多法器、东西。还有很多表情,女性的特征比较多,还有双身修,到时候我再慢慢给你们讲。

这是在杭州飞来峰,元世祖得到中国以后,很怕杭州南宋的王气盛,希望压住王气,所以就开了这个石窟,由阿尼哥来参与这个工作。有一批梵式的造像,(指图)你看佛有冠,这是禅定印,是释迦成道时的像,他背面还有很多梵文的,有多头多手,四臂观音是双手合十,一手拿莲花和一手拿念珠的。有汉式、有梵式、也有汉梵合一的。这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应该是拿剑的,剑是要把我们的无明斩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所以有经盒。他有多手,是梵式的特征,又有冠,所以是汉梵合一的。这个是梵式的,多手多头很有动感,表情特别多,因为汉传的佛像表情都是很祥和的,梵式有的表情有些会是比较愤怒的,有不同的形态。

明清时期,明代有很多唐代的遗风,但是多了很多当时的特色,佛像是有头光和身光的,早期的头光、身光有火焰纹。到了明代,头、身光雕刻成很细致的龙凤与花卉,佛像也有肌肉感,但是跟唐代的不一样。(以上介绍出自山西洪洞广胜寺)。如果你去山西平遥,一定要去看看双林寺,里面有许多精美的佛、菩萨像。像这一瓣莲花,观音坐在其上,神态自在舒适,我海外的朋友大部分都很喜欢这尊观音,还有千手观音,这个韦驮也很精美,无论你走到那一个方向,他的眼睛总是看着你的。

我要说说悬塑了,在明代非常有名的是悬塑,如山西隰县的小西天,整个极乐世界不是平面的,是有层次的,用木雕构件层层立体地凸显出来,比方说这个飞天,是从墙上悬空飞出来的。其他如童子拜观音,自在观音等,都是悬塑。明代非常流行,现在山西有几个地方,有长治观音堂、小西天,全是悬塑,全是用木雕,金碧辉煌,整个就像极乐世界似的,所以叫小西天。活灵活现的,图片看不出来,我带了朋友去看,她说看了感动到要流泪。观音堂也是,在山西东南部长治那个地方,我觉得小西天更值得一看。你们看手指纤长,以前都有三十二相,要多礼佛,多尊重师长,多谦卑,就修得手指纤长,所以我们看到佛像的三十二相就要学习如何去将佛教理论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修行。比方说佛的肩膀是比较圆满的,就是说要无私的布施,所以佛的三十二相是很好的教育题材。

明代的佛像特征是怎么样呢?面形是瓜子脸,是当时美的标准,还有上眼盖是较凸出的,菩萨都戴有冠。这尊菩萨像你们看眼盖是不是凸出的,还有瓜子脸,这个是明代的特征,是当时美的标准,那么世俗化、民间化。这是明代侍女像,你看她是否与菩萨们的样子相似呢?少了宗教性和神圣感,但多了亲和力。这个白衣瓷观音是明代有名的何朝宗制作的,白衣观音在明代非常流行,还有达摩,送子观音等等。这是罗汉,山西灵石资寿寺的罗汉是维妙维肖的。罗汉的头部曾经给人偷走了,后来一台湾人给找回来,接驳回身上。接驳技术做得很好,完全看不到接驳痕迹。另一尊鱼篮观音是观音的化身——是提鱼篮美女去感化世人的故事形象。

到了清代梵式的造像比较多,我刚说梵式的造像的特征是螺髻上有宝珠,佛像金碧辉煌,有宽阔的肩膀,细腰。这是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弥勒像,很大,眉间白毫是用许多钻石宝石来做的。

梵式造像佛的眼、菩萨的眼中间是凹进去的,不像我们这样的平的,这是他的特征之一。还有如前所述多头多手,表情很多,女性的特征明显,手上的法器也特别多,这跟印度的神祗造形有关系。造像身材丰满,动感也多,而且佛有冠,一般汉式的佛像是没有冠的,这个印度的舞蹈女像非常漂亮,丰胸细腰,在美国的博物馆里面。她的身体扭动幅度很大,印度是非常重视动感的,所以密教的观音菩萨也是有动感的。

这是绿度母,这个是观音,在密教里的绿度母,就是观音菩萨看到人间的苦难而落泪,她的眼泪就化成绿度母和白度母,一起拯救人间的苦难。白度母面容慈悲,两手掌、二脚心与眉间共有五眼,加上双眼共有七只眼睛。绿度母只有一对眼睛。看看绿度母与观音菩萨有什么区别呢?绿度母的胸部女性特征比较强,观世音菩萨没有这么强。还有她手里拿的莲花一般是有未开、半开和盛开三种。有的人说是过去、现在、未来,也有人说我们的智慧没有开,希望将来开成正果。所以,含苞未开之莲花比喻众生未显露的佛性;半开的莲花是众生初发菩提心,开始修行;而盛开的莲花则比喻菩提心显现,得证佛果。你们看看这两尊观音菩萨和绿度母的分别,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看看她(绿度母)的动感和女性特征较多。这个是金刚像,一般比较矮的,有大肚子。一腿屈曲,一腿是直的。

到了乾隆的时候,颁布了《造像量度经》,就是所有的佛像菩萨像都是要有一个标准的,材料和尺寸都是有一定标准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无论是坐像还是立像都很标准化,没有个别特性了,创作性就差了,好像都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

清代,在故宫里面,或者在西藏的佛像都是非常华丽的,金碧辉煌,跟现在的尼泊尔一样。白度母有七只眼睛,那是观音菩萨,均是宽肩细腰。这个是文殊菩萨,莲花上有经盒和宝剑。

这个是清代尼泊尔的,非常华丽漂亮,金身上面镶有很多宝石,手执莲花,有半开、未开及盛开的。

双身修是怎么来的呢?佛教里的解释是方便和智慧相结合。其实从佛教的历史来看,在印度的印度教中曾有性力派(Shati)。原来的印度教有三个主神,即创造神、保护神和破坏神(湿婆)。湿婆是破坏的同时也是在创造的,有破坏才有创造,互相循环不息。自六世纪开始,湿婆派的《湿婆往世书》中认为湿婆创造这个世界时,把自己分成两个,一个是男身,一个是女身,女身是性力女神,是神的创生动力。认为两性湿婆象征两种神力的结合,只有性力女神有最强的创生的能力,他认为两种力量或者男女神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最强大的力量,这种观念进入了密教。这时候是七、八世纪,然后在九、十世纪就进入了西藏,然后就有了双身修,密教艺术后期就开始有了双身修。这个性力女神(八至九世纪)很难看得见,是在印度孟买的象岛(Elephant Island)。好多人问我,为什么佛教里的佛像都是大耳孔呢?这个也是从印度来的,现在少数民族都有这样大的耳孔的。这是在缅甸的Bre族大耳孔的,那是我的朋友,苗族,大而重的耳环把耳孔也扩大了。在印度时我也看了很多十世纪的神像,他们也是很新潮的,有的只戴一个耳环,一边不戴,好像现在新潮人士只戴一只耳环一样。古代的印度,只是有权有地位富有的人才会戴大耳环。佛陀是皇室贵族,出家前戴大耳环,所以也形成大耳孔了。

这个“卍”符号是什么呢?现在也说不清,因为考古发现,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不单只在中国,世界其他地方都有。你们看,四千多年前的陶器上就有这个卍纹。其真正的意思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答案。有人说是太阳,也有人认为是火,光明之意。北魏时译为“万”,玄奘译为“德”(即佛之功德无量)。武则天长寿三年(693年)定读作“万”——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其旋转方向可向左旋或右旋,意思是将佛法向四面八方无限地延伸,不断、无休止地救护众生。又名为吉祥喜旋:无比吉祥。

好了,讲了这么多,我现在想请你们回答一些小问题。你们看看这个像是什么时候的呢?我给你三个答案:北魏、唐代、明代?(有人答:北魏的)好,100分。可以告诉我这个像是什么时候的吗?你看看他的肌肉感,什么时代的佛像肌肉感、写实感很强呢?(营员们:唐)对,唐,而且是盛唐时期。初唐和晚唐都没有盛唐时期的肌肉感和写实感。

你们告诉我哪个是梵式的,哪个是汉式的?

(众答:左边是梵式,右边是汉式的)

为什么呢?

(众答:梵式,因为是多头多手)

这个是什么菩萨?哪个是汉式的?

(众答:千手观音。右边的是汉式的)

这个是汉式还是梵式?

(众答:汉式)

那个呢?(众答:梵式)

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什么?

(众答:绿度母)

对,也是观音的化身,但是他的女性的特征比较大。

这个是汉式还是梵式?

(众答:梵式)

为什么呢?多手,对,应该是四臂观音,四臂观音是一只手拿莲花,一只拿念珠。

双手合十那个是汉还是梵呢?

(众答不一)

两种意见都有,是汉式的。还有唐代的观音曲线特别好,站姿就有S形的。这个是什么菩萨?

(有人答:观音)

观音?讲了几次了,你看他手里拿的什么?剑还有经盒,是什么菩萨?

(众答:文殊菩萨)

对,文殊,智慧。这个是梵还是汉呢?

(众答:汉)

你们看是什么朝代?你们看他的眼睛。是明代的。眼睛好像刚刚醒过来。还有,这个怎么?看他是梵的?我刚刚讲过了,这是供在我家的,雕塑得非常细,那个是千手观音。用高僧的灵骨和很好的泥土磨制成,然后再刻雕过的,烧成非常细的塑像。

丝绸之路真的很难走的,我到新疆、南疆走过两次。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就是玄奘法师,当我有困难的时候,我就想起玄奘法师,常常想,他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所以丝绸从长安卖到古罗马帝国的时候,价格是上涨了二百倍到八百倍(因为有好多人在艰险的丝绸之路上连生命都没有保证的)。佛教进入中国后,造像艺术促使中国的雕塑进一步的发展。也因为佛教艺术的推动,才普及佛教的信仰。因为佛教的义理很深奥,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得懂,看得明白的。佛像艺术呢?就是把深奥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接受他。佛相众生相不一不二,出于人间又高于人间的一个形象。

那么怎么才算一尊好的佛像呢?佛像有教化的功能,所以三十二相里面,我刚说过,你很谦虚,很孝顺,又肯布施,又持戒等等都在三十二相上体现。观佛相好也是净化我们,摄受我们自己内在的功德。观像、观想是净化心灵,助显佛性的。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都有体现他的某一种教义或者精神。比如我们拜四大菩萨,文殊代表智慧,普贤是大行,观音代表慈悲,地藏是大愿的精神。对我来说这是我自己的体验,我拜观世音菩萨常常要提醒我要有慈悲心,地藏菩萨提醒我要发愿,人真的要发愿,你发了愿以后,一些缘就会到你的身上了。我们对佛菩萨的礼拜能够加深他们对我们的教育,深化宗教的信仰。每一种宗教都要跟艺术结合在一起,梵蒂冈我去看过,教堂给人很大的震撼。佛像也是,以前造像的人都是有很虔诚的信仰,有很好的素养,才造出好的佛像,所以虔诚的信仰能够推动艺术达到更高更完美的境界;更高更完美的境界的佛像艺术又使佛教信仰更深化和强化,这两者是融合在一起的。还有佛像是多元文化,不同民族的,我们看到有希腊的、波斯的、鲜卑的、印度的、中国的等等。不同民族的结合,而这个结合也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从外来的、西域的到中国,到世俗化、到民间化。民间化以后,或者变成商品,不过三十二相等等的教化作用,佛像带出的精神就渐渐淡化了,这是造像中不太好的现象。

你们看最好的佛像是在古代尤其是北朝的时候。怎么算好的佛像呢?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有几点:

第一要庄严、神圣。

第二要慈悲、有智慧。今天早上我也听长老说过,真的慈悲和智慧是我们的生活,做人和做事都是要结合在一起的。此外佛像很开心的,给人很祥和的,很愉悦的感觉。

最后,也是最难的,就是艺术性。艺术就是看它有没有很强的感染力。

我就是随便地说说,对于佛像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十七届:为善最乐(李焯芬)
下一篇:十七届:开营式上的讲话(净慧法师)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