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环保应从清洁心灵做起——广东六祖寺方丈大愿法师访谈
 
[佛教人物访谈] [点击:2578]   [手机版]
背景色

环保应从清洁心灵做起——广东六祖寺方丈大愿法师访谈

初闻六祖慧能大名,始于八十年代末蔡志忠的一套漫画《六祖坛经》,之后,我对禅宗无比热爱。20年后,终于有机缘拜访六祖寺,心里充满了欢喜。六祖寺坐落于广东省四会市郊外,建于唐代。当年,六祖惠能怀揣五祖弘忍衣钵南下时,为躲避师兄神秀的追杀,谨记师传“遇会则藏,逢怀则止”的偈语,逃到四会,遂埋名于此,修身证道15年,始往曹溪弘法,开创南宗一派。

最初,我以为六祖寺和大陆绝大多数的寺院会无二致——人头攒动、烟雾缭绕、人声鼎沸,旅游胜地罢了。及至真的到了六祖寺,我才发现这里是那样的清幽和静雅,不俗的气氛恍如台湾的佛光山,来旅游观光的人不是很多,倒是一间间教室里传来的讲经声、朗朗读书声让人感知到这里的兴旺。这种古意似乎和我们书本里“到寺院借读、与得道高僧攀谈”的记忆很接近。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庙堂,像六祖寺这样清净的、学院气氛的道场,国内还是很少见的。听说这里的大和尚大愿法师出家前是学财经的大学生,后受教福建佛学院、任南华寺佛学院教务长,是一代高僧大德清定上师和学诚大和尚的弟子,于是,我就有了想和大和尚交流的愿望。近年来,社会恶性事件的频生让我对世道人心的恶化、对社会道德的沦丧充满了厌倦,对佛教香火的兴盛究竟怎么给社会和人心带来改变、又能带来多大程度的改变充满了怀疑,对大陆各地竞相攀比似的建寺院造大佛运动充满了忧虑……我不知道佛教怎样看待社会乱象?佛法怎样跟现实对接?它对生活的积极干预的精神又体现在哪里?究竟是信仰的力量还是迷信的力量、抑或是经济效益左右着佛教在当下的发展?尤其是,大陆佛教界还有纯粹吗?

我希望,大愿法师能给我一个“知道”。

诸多问题均源于文明的失衡

记者:请问法师,这些在教室里读经学法的都是什么人?

大愿法师:都是六祖寺檀讲师班的学员。佛法不是谁都可以讲的,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就容易妄言,因此,六祖寺就定期开檀讲师班,培训那些居士。通常一期100多人,集中学习21天,主要课程是基本戒律、整体佛法修行次第、地藏经、佛教简史、弟子规、了凡四训等等,经过考试合格,才能拿到初级檀讲师证。继续往上修直到高级檀讲师证。我们计划每年办5-6期,培养1000人做檀讲师,于民间弘法。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没有资格证,就不能弘法了?

大愿法师:是的。大陆佛法近百年来被破坏得很厉害,无论是作为精神信仰,还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所遭受的毁坏都是非常严重的。这种毁坏不仅指多少座寺院被拆毁、多少佛像被砸烂,更是指人们对佛教的重要根基——因果报应——不再相信了,人心失去了敬畏。这不是修多少寺院建多少大佛就能恢复的,佛在人心不在寺院。现在世间多少罪恶,都是背弃良心、不惧因果报应所致啊!

记者:听说您弘法的志向是“心灵环保”,请为我们诠释。

大愿法师:以文化弘扬佛法是很重要的。当下这个时代,环境污染、道德沦丧都可以归结为人心问题,而人心问题与文化有关。所谓文化,一指科学文化,这是当前最为兴盛的,它向外探究多,向内探究少,因而创造了物质文明;一指人文文化,这和古代、和孔子、亚里士多德时期的文明兴盛、重视好修养比是没有进步的。现代科技有核潜艇可以入海、有飞船可以上天,但内在的灵性反而压抑了,因此有提高的必要。物质文明和科学进步使人类追逐能源、资源更便利,但同时对大自然的伤害也更重了。因为科学会加速刺激欲望,而人的欲望如同所罗门的瓶子一样,一旦打开,里面的魔鬼就出来了。现代社会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科学与人文的不匹配,导致文明的失衡。文明一失衡,危机系数就会提高,因此,我们是处在一个不缺经济巨人、不缺科学巨人、独独缺乏文化巨人的时代。梁漱溟说:道修身,佛修心。因此,在提倡环保的时代,我不单单要为了佛法而佛法,而是立志要为所有中国人、世界华人弘扬佛法,劝人们先从心灵开始环保。也就是说,劝人们断恶修善,节制欲望,使心灵世界保持一种健康而纯粹的状态。

重要的是“化世俗”而不是“世俗化”

记者:当下很多寺庙都是旅游景点,似与基督教的教堂清净成为对比,您怎么看?

大愿法师:这也许不全是佛教自己决定得了的,政府参与的力量还是很强的。因此,佛教在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化世俗”但不要世俗化。佛教现代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化现代”。世俗也好,现代也好,是任何时代都会遇到的问题,遭遇到不可怕,关键是遇到以后怎么办?要以不失佛法为根本,越是世俗的、现代化的环境下,越要保持住佛法的纯粹性,不为世俗在方向上驱使,更不为名利假现代化之虚名所左右。

记者:少林寺近年来的商业运作在民间引起的争议很大,很多人认为他们在毁坏佛法,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是在让佛教“与时俱进”,然而我们一直很奇怪的是,佛教界的人士为什么很少出来做一个正面的肯定或否定以解惑呢?佛教界究竟怎么看少林寺的行为?

大愿法师:佛教经典要求佛门弟子不妄言,不倚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要非议。佛门很多寺院都在做与慈善有关的事,但是他们对所做的慈善也是不怎么宣讲的。这可能是佛门少人出来评论少林寺的真正原因。大陆很多寺院并不是佛门一家所有,因为历史太过久远的缘故,许多寺院本身就是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就是人文景观之所,再加上各地方政府文化经营意识较强等等,共同铸就了佛教今天的发展情形。因此,看问题不仅要看到“果”,还要看到“因”。

贫穷的心态是诸恶的根本

记者:以河南为例,近年出现了很多艾滋病村,我们知道这和当地、当年的卖血经济有直接的关联。可是我们很多人不明白的问题是,河南人发家致富本来无可厚非,和东南沿海许多地区比,那边的发展大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财富的,而河南人仅仅是卖自己的血液而已,并没有伤害他人以及环境,按照佛教的理论,业障应该是相对少的,凭什么他们要遭到艾滋病这样的报应,而其他地区的人反而可以安居乐业?请从佛教的角度为我们诠释。

大愿法师:佛教有两个理念:一是如是因,如是果。从这个意义上解,牺牲生灵的健康,牺牲身体的健康(包括自己),牺牲精神的健康去追逐金钱,本身就是造业。不独河南遭到惩罚,广东也一样,太过牺牲其他生灵的健康,必定会报应在自己的健康上,2003年的非典,始发广东,蔓延全国即是明证。还有疯牛病,鱼里面的孔雀石……一日三餐,你看现在有多少东西是完全无毒无害的?整个社会,又有几个人不是跟着承受罪业的?第二个理念是同因同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贫穷使人心整个扭曲掉,自然也是造业。贫穷本身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贫穷的心态。大家现在都是贫穷的心态——不顾一切地赚钱,不顾一切地摧毁自己的身体、摧毁他人的身体,自然要遭到果报。贫穷的心态必然导致贫穷的生活,如水龙头的水灌入衣服口袋,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存留。我说的“贫穷的生活”不是指物质上的贫穷,而是“生命的贫穷”——缺乏爱,缺乏安全感,缺乏从容与淡定,因此,学佛在当下很重要,每个人从心灵环保做起很重要。只有人心干净了,破坏世界的欲望才能得以真的控制,整个世界才能得以恢复健康。

记者:烧香磕头只为祈求升官发财的,也算是心灵贫穷的表现吧?

大愿法师:是的。释迦牟尼佛本身都是放弃王位选择做乞丐的,怎么会有权力和金银财宝赐给别人呢?佛教的教义是众生平等,不仅指人和虎豹、蝼蚁平等,也指佛和众生亦平等,佛不能凭空给人赐予任何非凡的好处,他只会告诉你宇宙的真相是什么,生命的真谛是什么,怎么做才能超越六道轮回到达极乐世界。佛教认为通过努力人人都可成佛——这是它和其他宗教的区别。所以说,信佛的信应该是信心的信,而不应是迷信的信。(文:蓝艺)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皈依佛门路曲折——金庸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下一篇:谈中国敦煌学——日本著名敦煌学家高田时雄访谈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