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程叔彪居士] [点击:1912]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一、《华严经》
  《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无去无来,非先非後,甚深无底,现量所得。以智自入,不由他悟。如来出现品:普贤菩萨言:法性无作无变易,犹如虚空本清净。诸佛性净亦如是,本性非性离有无。法性不在於言论,无说离说恒寂灭。又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所谓:书写大铁围山中事量等大铁围山。书写大地中事,量等大地。书写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书写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须弥山,若地天宫殿,若欲界空居天宫殿,若色界宫殿,若无色界宫殿,一一书写,其量悉等。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於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於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又言: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颂言中有曰:一切众生成菩提,成与不成无增减。(清凉曰: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理,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於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於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後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弃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犹处阴影灭,无心忘照,万虑都捐。任运寂知,众行爰起。『悟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寂,则般若现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本智之与始修,实无两体。双忘证入,则妙觉圆明,始末该融。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又:普庵肃诵《华严经》,至达本情亡,知心体合。豁然大悟,遍体汗流。曰: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遂示众曰:李公长者於华严大经之首,痛下一槌,击碎三千大千世界,如汤消雪,不留毫法许於後进者作得滞碍。普庵老人一见,不觉吞却五千另四十八卷,化成一气,充塞虚空。方信释迦老子出气不得之句。然後破一微尘,出世《华严经》。徧含法界,无理不收,无法不贯,不动道场,周徧法界。又:圭峰曰:『但得情无所念,意无所为,心无所生,慧无所住,即真信真解真修真证也。』若不了自心,但执名教,欲求佛道者,岂不见识字看经,原不证悟。销文释义,唯炽贪嗔耶?永明曰:大千经卷者,即如来智慧。在一微尘中,即是全在一众生心中,一切微尘,皆亦如是。即一切法界众生皆含佛智,以情尘自隔,不能内照。空埋金藏,枉蔽灵台。如斗没额珠,醉迷衣宝。不因指示,何以发明?故先德云:破尘出卷者,恒沙佛法,一心中晓。是知水未入海,则不咸,薪未入火则不烧。境未归心则不等。但以宗镜收之,万法皆同一照。是非俱泯,逆顺同归。无一心而非佛心。无一事而非佛事。未见刹那顷不是如来得菩提时,无有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故先德云:『心非境外故无得,境非心外故无相,即心是境故甚深,即境是心故难入。』《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载:依圆教修行,略分为二;初:悟毗卢法界。谓:《华严经》所说:一真无碍法界。或名一心,於中本具三世间,四法界,一切染净诸法,未有一法出此法界。此是一切凡夫行人根本之真心也。汎言有二:一、同教真心。二、别教真心。於同教中,复有二:(一)修教真心。即《楞严》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裏。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又云:真心徧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彼十方虚空之内,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又云: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真心。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却此心,妄认四大为身,缘虑为心。譬如百千个澄清大海不认,但认一浮沤耳。(二)顿教真心。谓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一切妄想,本来是无。绝待真心,本来清净。《华严》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起信论》云: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等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谓:前终教随众生迷,说有色身山河大地,世间诸法,令诸众生返妄归真,了达色身山河大地等,全是一味妙明真心。今顿教中本无色身山河大地,本是一味绝待真心。故清凉云: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达摩云: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即传此心也。曹溪云:明镜本清净,何假拂尘埃?亦是此心也。二、别教真心者,谓:一真无碍大法界心。含三世间,具四法界。全此全彼,而无障碍。於此一真大法界内,若凡若圣,若理若事。随举一法,全是大法界心。乃至唯举一尘,亦皆全是大法界心。《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又:此一尘,既是大法界心,於此一尘大法界内,复举一尘,亦皆全是大法界心,若横若竖,重重举之,重重法界。故清凉於十地品疏说:帝网无尽一心也。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妄,不知无尽法界是自身心。於中本具帝网无尽功德,即与毗卢遮那身心齐等。却将自家无障碍佛之身心颠倒执为杂染众生。譬如金轮圣王统四天下,身智具足,富乐无比。忽然昏睡,梦为蚁子。於梦中但认己为蚁子,不觉本是轮王。是故欲求成就究竟佛果,切须悟此毗卢法界。若末悟此法界,纵经多劫,修习万行。徒自劳苦,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也。次:修普贤行海。既得了悟无障碍法界於本心。是中本具十莲华藏微尘数相好,帝网无尽神通功德,与十方诸佛,更无差别。奈无始来,局执妄情,习以成性,卒难顿尽,致令自家神通功德,不能自在受用。故须悟自家毗卢法界,修本有普贤行海,令无尽功用,疾得现前。故《经》云: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今就观行略示二门:(一)帝网无尽观门。谓:常想尽虚空徧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自身。每一一身,各各礼敬,供养,忏悔,发愿,持诵。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二)无障碍法界观门。谓:常想一切染净诸法,举体全是无障碍法界之心。此能观智亦想全是法界之心。《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又:清凉云: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今此无障碍法界中,本具三世间四法界一切染净诸法,而此法界,全此全彼,互无障碍,则知根根尘尘,全是无障碍法界。若於四威仪中,常观根尘,皆是重重无尽法界。即习普贤境界也。)
  二、《法华经》
  《法华经》略载:佛曰:若说此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堕火坑。佛又曰: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为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故出现於世。(解脱长者:这说的很明白,要向众生开示,使之悟入佛之知见。智者大师曰:『佛所知见,是实相正体。』『灵知寂照,名为知见。』觉范曰:『佛不言以佛知见授之众生,而言开示悟入佛知见者,则知众生本自有之,不从他得也。虽不从他得,必籍善知识为之缘,以方便开示而使之悟入也。』《圆觉经》云:『众生不得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又曰:『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当知是妙法,是诸佛之秘要。』又曰: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於种种之地,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於空。偈曰: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解脱长者:这又说得很清楚。只有此一法。)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又曰:於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实相。又曰:修习善法,证诸实相。又曰: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解脱长者:可见《法华》之开权显实,就是开方便门,显真实相。教人悟入佛之知见。而近人每空谈实相,不向自己身中真实体会。苦哉!苦哉!不见六祖为法达大师解说《法华经》曰:『何者因缘?唯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见也。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见。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更何用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体。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示偈略曰:『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又曰:『经文分明向汝道:无二无三,一乘是实。故只教你去假归实。归实之後,实亦无名,应知所有财产,尽属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又像耳觉依大沩佛性泰。陈所见,性曰:『汝忒煞远在!』性每举《法华》开示悟入四字下语曰:『直待我竖点头时方是也。』偶不职,被斥,制中无依,庽俗士家。一日,诵《法华经》,至亦复不知何者是舍?何者为火?乃豁然,制罢归省。性见首肯之。时圆悟勤在云居,耳往通所悟,悟呵曰:『本是净地,屙屎什么?』耳顿释所疑。憨山《梦游集》问:『自知根器下劣,不能一超直入,但愿诵《妙法莲华经》万部,未审此行与参究功夫同异何如?』憨山曰:『吾佛出世,特为众生开示一大事因缘。祖师西来,直指单传,亦只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缘。更无别法。所言一大事者,即指众生本有之自心,名为佛性种子耳。是知经乃佛所开示之路。禅乃欲人循路而行。故持经而不悟心,与参禅而不见性者,总非真行。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由是观之,「持经与参禅,岂有二耶?是在学人坚持久长不拔之志。」持经即参究。参究即持经。所以经中佛意苦求末世持经之人,岂求循行数墨者耶?且云:持此经者,举手低头,皆已成佛。与宗门咳唾掉臂是祖师意,有何异耶?总之,贵乎真实行。「持经妙在忘言。参禅只在忘心。」心言既绝,则佛祖鼻孔一串穿却。所谓:「归源无二路。」切不可作二法会也。果能办此一片死心,从今日去,向青山白云之中数椽茅屋,只影单栖,痛将身心世界一齐抛却,昼夜孤明一念,专持此经。当於纸墨文字之外,洞见佛心。了知大事因缘,只在当人日用见闻觉知,食息起居,不离道场。所谓:「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於其中。」如此,则灵山一会,俨然现存,不离当处,而顿证无生,则是心悟转法华也。』
  三、《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载:佛言: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烦恼断已。便见得之。又:师子吼菩萨问: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金刚力士者,以何义故,不能得见?佛言:譬如色法,虽有青黄赤白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虽不见,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善男子!如眼肤翳,见色不了。有善良医,而为治之。以药力故,得了了见。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得能明了。……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分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十分之中,得见一分。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於佛性,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以是义故,『首楞严定』名为毕竟。善男子!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善男子!十住菩萨,慧眼见故,不得明了。诸佛世尊,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不住不去故,则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不得明了。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於掌中观庵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佛又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佛言:佛性者,即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是名眼见,亦名闻见。……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复有之,要须修习无漏圣道,然後得见。……众生不见,有诸菩萨时节因缘和合得见。时节者,所谓:十住菩萨摩诃萨修八圣道。于诸众生,得平等心,尔时得见。……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色受想行识我,)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若诸众生欲得了了知佛性者,应当一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大般涅槃经》。(解脱长者:这不特说要见性,且更指示见性之方法。所示方法,虽似与宗下有些出入。应知《华严经》:智者菩萨曰:『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於道者,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受,如是而说法。』所以百丈亦道:『一切言教,只是治病,为病不同,药亦不同。』)
  四、《占察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载: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蕅益大师疏曰:一实境界。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唯一实相,更无他物。依此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後圆成果地修证。故能速入菩萨种性。)所言:『一实境界。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徧,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徽密难见。以徧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如来见彼一实境界故。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之法,证彼法身,常恒清凉不变等无量功德聚。复能了了见一切众生中,皆有如是真实微妙清净功德,而为无明暗染之所覆障。(《占察经玄义》略谓:一实境界,其理玄奥。如登绝壑,必假飞梯。欲契真源,要因教行。若以教为门,依门修观。复有行门,於教得悟,名为信行。於观得悟,名为法行。或教行相转,或教行相资。藏教四门,通於一实,远而且拙,须待开显。通教四门,通於一实,巧而且远,亦须转接。别教四门,通於一实,虽近而拙。圆教四门,正通一实,方为巧直。圆教四门相者,一门即一切门。一切门即一门。非一非四。而论四一。如《经》云:(即《占察经》)如来法身中,虽复无有言说境界,离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无一切相。不可依言说示,亦可方便显示而说。以彼法身性实无分别。离自相,离他相,无空无不空,乃至远离一切诸相故。说彼法体为毕竟空,无所有。以离心分别想念,则尽无一相,而能自见,自知为有。是故空义,决定真实,相应不谬。此即圆教空门相。又云:即彼空义中,以离分别妄想心念故,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实故,即为不空。所谓:离色识想故,无有一切虚伪之相。毕竟常恒,不变不异。以更无一相,可坏可灭,离增减故。又彼无分别实体之处,从无始世来,具无量功德自然之业,成就相应。不离不脱故,说为不空。此即圆教有门相。又云:如是实体,功德之聚。一切众生,虽复有之,但为无明覆障,而不知见。不能尅获功德利益。与无莫异,说明未有。此即圆教亦有亦空门相。(读者:对此未悟前之行修。窥基大师於《大乘法苑义林》章中的一篇断障章文中说:大意是未悟前之行修,若为但事事修者,则将为将来见道後,修道时断俱生障之事,所谓:後事先做,太迂回费力也。见道然後修道,任运腾腾,斯为正行。中峰大师於彼《广录》中有句云:大意是行人以悟心为要,六度万行可以次也。皆斯意也。)又云: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菩提体者,非有非无。乃至若有分别想者,则为虚伪,不名相应。此即圆教非有非空门相。如前所说:四种门相,即是不思议境。上根观境,即能悟入。如或未悟,则应依境,重发大菩提心。如此妙境,佛及众生,与我平等。云何诸佛已悟,我与众坐,尚迷不觉?不得受用。哀伤哽恸,而立四弘,便可悟入。如犹未悟,勤修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则能豁然悟入。如犹未悟,仍以唯心识观,破一切法,即空假中,真如实观,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则当悟入。此『一实境界』。乃千经万论之所同诠。《华严》非此,则无以显事事无碍法界。《阿含》非此,则无以显寂灭涅槃。《方等》非此,则无以显大乘法门。《般若》非此,则无以显一切种智。《法华》非此,则无以显一乘实相佛之知见。《涅槃》非此,则无以显常住佛性三德秘藏。是故一代时教,若半若满,若权若实,究竟皆以一实境界为体。究竟皆是指归一实境界而已。『若不能知一实境界,则诸行悉皆徒施。当知,未解一实境界,皆名杂乱垢心。若能解知一实境界,则唯是一实,无别境界。故无杂乱,自性清净,故无垢也。从名字无杂乱垢乃至究竟无杂乱垢,(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皆依一实境界而有进趣。』『离此一实境界,别无分毫能所可得。能所皆是一实境界。本非能所。必扫除能所,方名无能所。以能所本不可得,无可扫故。』
  五、《首楞严经》
  《首楞严经》: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佛告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否?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於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徧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於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源,咸有世界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恡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汝真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於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因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所从。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汝原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周徧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徧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徧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佛告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於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徧法界。是故於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於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量虚空,於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裏转大*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非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非如来藏妙明元心。即心,即空,即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即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元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是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佛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於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决定义?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生灭,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後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於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於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详审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界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堕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於器世间不能超越,……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於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正觉。』……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於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花,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解脱长者:这个精明,就是上面的识精圆明。念尽之後,则只此精明,而一切一切,亦无非精明。而这个住,实即无住之住。但就这样,才能入三摩提,亦就是上面最初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的三摩提。从此先破色阴,继破受想行阴。最後破识阴。)……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地)。圆明精心,於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於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读者:抄文毕,纸有余白,再想噜苏几句。关於本书中透脱一节文中,特别是解脱长者的按语,与夫驳斥熊十力,及彼所引注的马祖与百丈的野鸭子公案。於此,应当接着看百丈告黄檗,当时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之话。公案原文是:『百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子飞过。祖曰:是什么?丈曰:野鸭子。祖曰:什么处去也?丈曰:飞过去也。祖遂回头将丈鼻孔一掏。丈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丈於言下有省。却归侍寮,哀哀大哭。同事问:汝忆父母耶?丈曰:无。问:被人駡耶?丈曰:无。问:哭作什么?丈曰:我鼻孔被大师掏得痛不彻。问:有什因缘不契?丈曰:汝问和尚去。同事问祖: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为某甲说。祖曰:是伊会也。汝自问取他。同事归寮曰:和尚道汝会也,令我自问汝。丈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适来哭,如今为什却笑?丈曰:适来哭,如今笑。同事罔然。次日,马祖升堂。众才集,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丈随至方丈。祖曰: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什便卷却席?丈曰:昨日被和尚掏得鼻孔痛。祖曰:汝昨日向什处留心?丈曰:鼻孔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丈作礼而退。』)
  解脱长者按语:『这一公案是熊先生平生所最服膺的,解得这样详细,但对後面,「便卷却席。」「昨日被和尚掏得鼻孔痛。」「汝昨日向什处留心。」「鼻孔今日又不痛也。」这许多方面何以均未申说,是否这些部无关重要呢?全部症结就在此处。』
  现在读斯文者,试看这一公案。(熊先生未注解的後面一段。)次日,马祖升堂。众才集,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丈随至方丈。祖曰: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什便卷却席?丈曰:昨日被和尚掏得鼻孔痛。祖曰:汝昨日向什处留心?丈曰;鼻孔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丈作礼而退。
  至於三日耳聋这一段公案,手头无书可寻阅。
  请看究竟是什么?
  马祖一代大宗匠,百丈是有大根器人。於这公案中可见大宗匠之为大宗匠。大根器之是大根器。时节因缘决非偶然。
  『次日,马祖升堂。众集,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归方丈。』这是在马祖百丈唱过了野鸭子这一出戏以後的继续的戏,试问:这究竟是什么?
  『祖归方丈。丈随至方丈。祖曰: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什便卷却席?丈曰:昨被和尚掏得鼻孔痛。』试问:这对话是什么?
  『祖曰:汝昨日向什么处留心?丈曰:鼻孔今日又不痛也。』试问:这继续对话是什么?
  『祖曰:汝深明昨日事!』试问是什麽事?明什么?
  『丈作礼而退。』试问:这是什么行动?
  读者如能於此契会祖意幸甚!如其不然,参去!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
  古云:无疑曰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说到悟,好像是参禅的特有名称,无涉於其他行门者。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
  『说到开悟,有三关之说,即初关,重关,牢关。但究其实,只是一关,将进重关。从进重关之际,谓之初关。从透重关之时,谓之牢关。教下开大圆解者,才能乍入重关。净宗持名念佛达一心不乱,就是重关。盖重关又名一心关焉。透重关後,始称破末後牢关。所以,禅宗有末後句有也无?!之问。牢关又称大用现前。』
  智者大师诵《法华经》,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个事此中本自无隔。马祖百丈一会,岂已散耶?於斯须见得。慎毋徘徊关外,徘徊初关之外。虽然,从破得初关,撩起便行。得透也无?亦须自知冷暖。初不在参禅念佛持咒等行门之不同也。而在的知个事始得。什么是个事呢?借一句古人话:『吾正於此切。』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无门直指 第二十八节 坐禅
下一篇: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无门直指 序文 目录 无门直指 第一节 正法眼藏
 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无门直指 第三节 本分
 无门直指 第四节 在什麽处 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麽交涉
 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无门直指 第七节 无心无住
 无门直指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无门直指 第九节 大事因缘
 无门直指 第十节 非心非佛 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无门直指 第十三节 本来面目
 无门直指 第十四节 良久 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无门直指 第十六节 内里抽牵 无门直指 第十七节 不可错认
 无门直指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 无门直指 第十九节 眼见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