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点击:1596]   [手机版]
背景色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七集)  2012/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七十二页,倒数第四行,科题「叹信受实难」,叹是感叹。能够相信的人,能够接受的人,确实是非常难得。我们看经文: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右面这段经文,是「叹闻经信受为难中之难,令人知经之难闻,生敬重希有之心」。『如来兴世』,是出兴於世,就是出现在世间。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总不外乎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自然就有应。感应有四种,第一种叫显感显应。我们求佛菩萨很明显,我们清清楚楚,而佛的示现也很清楚。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生在世间,住世八十年,这是显感显应。第二种是显感冥应,这个多。像我们现在,每一个学佛的同学,无论你求不求佛都有感。我们心里有求,这是显感;没有求是冥感,自己真有这个意思,但是念头没有生起来,但佛知道了,佛知道我们想求些什么。这是冥感。冥感有显应,也有冥应,冥应,他应的时候我们不知道。

显感冥应这个例子非常之多,我们自己业障很重,体会不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我们的业力障碍了他的应。业力的能量也不可思议,所以经上常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他的能量,佛的能量,心的能量。心实在讲是能生能现,佛也是心生心现的,宇宙,包括我们自己都是心生心现的,心的能量很大。佛的能量也很大,佛是修得的能量。众生的能量是业的能量,就是我们造作一切善、不善业,这个能量也很大,可以跟上面两种对抗的。那看我们跟什么联手,如果我们心的能量跟业的能量联手,把佛就抗拒了;如果我们心的能量能跟佛的能量联手,就把业力抗拒了。看我们跟谁联手,这个很重要!

那我们知道,修行成就的人,这个心跟佛的能量结合了,所以能断烦恼、能消业障。如果我们的心这一不谨慎,跟业的能力融合,那佛的力量就不能抗拒,佛就到一边去了。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可是一定要知道。我们今天为什么抗拒不了业力?我们不跟佛联手,也就是对佛、佛的经教,我们难得难闻,得到了不相信,听到了不肯奉行,我们并没有真正的跟佛力融合。所以感到业的能量非常强大,道理在此地。这些经文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得人身、遇到佛法,要知道珍重、稀有!你把它看重了,你才肯学习,肯发心真学。

兴世,这出兴於世。善导大师说得非常之好,说「如来所以兴出世」,他们出现在世间,为什么?「唯说弥陀本愿海」。换句话说,唯一的一个目的就是把净土、阿弥陀佛介绍给大家,其他的全是附带说的,这是正说。为什么?九界众生,十法界里头除佛,九法界众生,从菩萨到地狱,如果你有缘遇到了,明白了、觉悟了,念佛往生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而且这种成就是平等的成就,究竟的成就。这个法门,无量法门里头只有这一门,其他的都没有这么方便,都没有这么稳当,没有这样快速。所以这是诸佛出现於世,度众生的第一门。

《资持记》里面有个解释,「佛身充满」,这是法身。法身是常寂光,法身是大光明藏,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叫佛身充满,充满整个宇宙。佛身如是,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法身亦如是,只是我们自己迷了,不知道。如果要不充满,身就是这一个身,你从香港你怎么能到大埔来?你要是一个身就来不了。你能够从香港市区到大埔来,就不是一个身。多少身?无量无边身。你看我们并没有失掉,只是自己迷而不觉。老同修能理解,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幻相,这身是个幻相,是个生灭相,就像电影里头的幻灯片一样,一张一张的。一秒钟已经换了一千六百兆个形相,哪个形相是你自己?你的形相遍满法界,只要有缘,随时随处它都现形,但是现形的时间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们能感觉出来,那是你的相似相续相,不是真相。

所以知道我们的身跟如来身其实没有两样,有什么差别?只是他觉,我们迷,他不执著,我们执著。执著就有苦,不执著没有苦,没有苦就是乐。所以真正学佛知道叫了生死,了生死不是没有生死,对於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你完全了解。了解之后,真的就没有生死,生死跟不生死画成等号,这学佛得到的大乐,离苦得乐了。你那个执著的心是个妄念,是个非常严重错误的妄念。分别比这个妄念轻一点,起心动念是又轻一点。只要你放下执著,其实执著、分别、起心动念全是错误的,统统放下,恭喜你,你就成佛了。成佛,你得大自在,真正回归到不生不灭。

现在这个世间人,许多人都在谈论,我想这个谈论会愈来愈多,都在谈灾难,怎么样避这灾难。我们问,大乘学佛的人有没有灾难?你们谁能回答?没有,根本就没有灾难。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里头你去找,它有灾难吗?找不到。这个现象就在我们面前,我们根本无法体会到。旧式的电影,幻灯片组成的,一秒钟二十四次的生灭,二十四分之一秒。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头,二十四分之一秒,如果只有一张幻灯片打在银幕上,我们这些观众有没有看到过?有。看到什么了?不知道,好像有个闪光,感觉得有个闪光,内容是什么不知道。二十四分之一秒,现在给你加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看见没有?根本没看见,就在面前闪过,没看见。二十四分之一秒有感觉,有个亮,一下就没有了,不知道里头什么内容。

我们从这个比例就能够体会到,体会到什么?生灭跟不生不灭是平等的,生灭即是不生灭,不生灭即是生灭,是一不是二,生灭不二。你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你的心就定了。这是看破帮助放下,你看破了,你不起心、不动念,你就定了。定了,你就这个境界真相你就看到了。佛告诉我们,我们凡夫看不到,不但凡夫看不到,连地上菩萨都看不到。谁能看到?八地以上,他看得清清楚楚。八地以上跟佛差不多了,八地以上,九地、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佛,跟佛很接近了,他们能看到。这个不能不知道,这是诸法实相,宇宙所有一切法的真相,无论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没有一样是例外的。所以《金刚经》上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可得。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妄的,你还会去执著它吗?还想占有它吗?还想控制它吗?有这些念头叫造业。这些念头全是假的,统统落空,你就想到我们生活统统都生活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动状况之中,你成天想著这个。所以你就能够跟佛一样,跟菩萨一样,随缘不动。不动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也叫随缘不变,就是菩萨了。反过来,不变随缘,这就是佛。凡夫随缘随著变,这最糟糕的。二乘不变不随缘,所以二乘叫自了汉,众生有感他不应,他不随缘。佛菩萨随缘,所以感应道交。

佛身充满,「随物现形」。我们现在?我们的法身也充满,不是随物现形,是随业现形,业力支配。善业就现三善道,恶业就现三恶道,是随自己的业力。诸佛菩萨是随众生的感,这个物就是众生,十法界的众生,随众生感现形。我们今天很糟糕,是随自己的业力,就是自己的善恶念头;动一个善念,三善道,动一个恶念,三恶道,哪个力量强就先到哪一道。这是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哪个念头强他就到哪一道去了。「示生唱灭」,示是示现,示生唱灭就是「示现生灭」。「拯接群品」,品是品类。我们常讲十法界的众生,各个不同的群类,有天道、有人道、有畜生道、有饿鬼道,各个不同的品类,这是大分。每一类里头还有小分,就无量的品类。佛是来拯救,来接引。「据娑婆所见」,这是举这个例子,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子,他在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诞育王宫」,他示现在净饭王家,在这个地方投胎,成为净饭王的太子。「厌世修行」,看到这个世间太苦了,这就是经上给我们介绍的,他看到这个世间有生老病死、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种种这些苦难。厌世,对这个世间厌离,发心修行。「降魔成佛」,八相成道。「故云兴世」,兴世是讲出现在世间。

这一段文,下面是念老的解释。「盖谓佛身遍法界,无有来去;三际一如」,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时间没有了。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本无生灭」,这给你说真话,说真话没人懂,真话就是根本就没有生灭,生灭是个假相。「只为应机度化,故现出生王宫」,这是说释迦牟尼佛没有生灭。为了应机,众生有感,这个机是说众生,众生有感他有应,感应道交,是来度众生的。现出生王宫,示现出生在王宫,净饭王的王宫。十九岁「出家修道,降魔成佛」,为什么能成佛?降魔。魔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是魔。

这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都是叫烦恼,烦恼在折磨你,让你身心受苦,不自在。烦恼魔!你能够降服它,你认识它是烦恼,它不是好东西,你不再去用它,烦恼不能折磨你了。反过头来它听你的指挥,听你的差遣,你可以用烦恼来做佛事,来教化众生,做为教化众生的一种手段。喜怒哀乐全是教化众生手段,能帮助人开悟,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它变成好东西了,不是坏东西。迷了不知道,它障碍你明心见性,觉悟了,它能帮助你教化众生。所以,是佛是魔没有定说,觉悟了,魔就是佛,迷了的时候佛也是魔,总在迷悟不同。「此即所谓兴世也」,这是说诸佛出世。那我们的出世,到这个世界来,不是像佛这样应化在世间,我们是被业力所转。到人天来,这是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到人道来是中品十善,生到天道去的是上品十善。十善跟五戒相当,跟中国的五常、八德相当。

『难值难见』。「《净影疏》云」,这是隋朝的慧远大师,他的著作,「明值佛难」,说明,值是遇到,遇到佛不容易。「生当佛时,名之为值」,值就是遇到。佛出现那个时代,你也生在那个时代,同时,你见到佛了。「目睹称见」,你见到了,这多难。佛在经上有一段话记载这个事情,在王舍城讲经,王舍城,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是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今天我们所讲的大都会。这个里面的居民有十万人,古时候人口少,十万人的都市就是很大的都市了。这个城里面有三分之一的人见过佛,遇到过佛,见到过;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只听说有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经教学,没见过,听说;还有三分之一根本就不知道。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古时候没有媒体,没有传播,纵然住在一起,不知道的很多。甚至於像我们现在,住在一栋大楼,香港这个大楼每一层住十几二十家,一栋楼差不多有四、五十层高。住一辈子都不认识,不晓得那哪一家,不知道。所以我们就晓得,这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一个大城里面,这十万人,释迦牟尼佛谁知道他,又没人给他宣传,佛自己也不宣传。所以,遇到真不容易!佛去我们三千年了,可是佛的遗教留在世间,这就是经典。我们今天还能够读到他的经,读到他的经如同跟佛见面一样,如同当面接受他的教诲,难得,稀有难逢!所以这很难的事情,我们要珍重。

『诸佛经道,难得难闻』,佛灭度之后,留下来的经,道是修行的方法,修学的理论、修学的方法、修学的境界,都有经典留下来。「难得难闻」这是说明法难闻,前面说佛不容易见到,不容易遇到、不容易见到,法不容易闻到。「於中先明经教难闻,手得经卷名为得,耳听曰闻,亦可领诵名之为得」。我们听到人念佛号,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听到了,这叫得。「耳餐称闻」,我们采取,这叫闻。听到之后,我们记在心上,我们也想去学习,这就是闻。这都是难得,「故云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佛法不容易,我们这一生能遇到,这都是过去生中深厚的善根。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你怎么可能遇到?纵有深厚的善根,有时候也多生多世被烦恼盖覆住了,这善根不容易现前。这些事情我们亲自能体验到。

我自己学佛,二十六岁之前不知道,不相信佛法,认为它是迷信,不肯去碰它。听了方东美先生的课程才认识,受方老师的影响三年。方老师当年告诉我,佛教是世界上高深的哲学。所以我前三年完全是用学哲学的心态来看佛经,不知道圣贤教诲,不知道什么叫心性之学。到后来经过章嘉大师三年的教诲,才慢慢觉悟到了,不是方先生讲的那么单纯的哲学,比哲学高,比哲学深,比哲学广,慢慢认识了。真正相信净土,学佛二十年之后。这什么原因?过去生中虽然有深厚的善根,被烦恼、习气障碍,要经过二十年的修学、淘汰,慢慢把烦恼去掉一些了,才能接受。

所以我遇到很多同学,一讲他就相信、就接受了,我很佩服。我要二十年才接受,他怎么不到一年他就接受了?这就说明他的善根很厚,他被烦恼、习气障碍的时间短,我被障碍的时间长,所以我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各个人不一样。从这些状况当中我们就能体会到,我们善根福德有,而且真的很厚。如果我们在过去十世、二十世都没有遇到佛法,那统统是烦恼,这个障就很重了。如果前面,三、四世之前学过佛,或者十世之前学过佛,他的障碍就轻一点,这样的原因,每个人不一样。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定会生出真诚、恭敬、稀有难逢的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起,就会对自己非常珍惜,我这一生要真干,这一生决定要往生净土,我不再留恋这个世间。一留恋这个世间,来生可能遇不到佛法,这是非常非常可能。不要指望著我来生还会遇到,来生恐怕遇不到。为什么?你看看现在我们这一世,在家出家的那些高人有几个?如果来生都没有了,我们到这个世间,遇到佛法没有人教,不就完了。想到这个地方就很可怕了,我这一生非成就不可。真正遇到善知识,来生遇不到再来一世,再来一世不知道哪一世才碰到,那我们一世一世受苦难。

从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我们以一百年一百年做个比较,是一百年不如一百年。滑坡,往下滑坡,这滑到底谷了。慢慢到底谷,底谷是人寿十岁。也就是说,九千年以后,不到九千年,一千年减十岁,六千年,六千年以后到底谷。然后再一百年加一岁,增劫,释迦牟尼佛法运大概增到增劫三十岁,释迦牟尼佛法运才结束。遇不到善知识了,这麻烦大了。法快灭尽的时候,这个世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几个人能听到一句阿弥陀佛?听到这一句佛号的人非常幸运。就是这一句佛号都听不到了,你就知道多苦,然后晓得现在这一生是非把握不可。要把握真的不难,关键是放下,彻底放下,一心念佛。时间长短都没有关系,有人一天一夜就往生,两天两夜往生,七天七夜往生。全在放得下,放得下真是一念之间就往生。经不能不明白,经是帮助什么?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它的作用就在此地。真正知道这个世间苦,真正知道极乐世界乐,极乐世界修学不会退转,不再有烦恼的障碍,不再有轮回的障碍,不再有业障的障碍。所以那个地方去学习容易成就,道理在此地。

上面一段讲佛法难,下面给我们讲善知识,也是难遇。「善知识者,善谓於我有益,导我於善道者,知谓知心,识谓识形」。如《法华文句》第四卷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师,《华严经》上讲的善友,善财五十三参,善友,不容易遇到。无论是出家在家,他对世出世间法有学、有修,契入圣贤境界,在世法里面称为圣贤,在佛法里称为佛菩萨。这种人难遇,到哪里去找?名气大的人有,他是真的是假的?没有真学能出名吗?能。为什么?那是他的命,他有那个福报,名也是福,未必有实学;真有实学的人未必有名,这都要知道。这种人我们能遇得到吗?给诸位说,遇不到。自古以来,古人常说「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去找!

真的是偶然遇到了,袁了凡遇到孔先生,没有约会。了凡那个时候学医,十五岁,上山去采药。孔先生是学道的,道人,偶尔在路上碰到了。看到这个小孩很有缘分,坐下来跟他聊天,问他的家世,给他看相。告诉他,你命里有官运,你是个做官的人,你搞这个干什么?上山去找这些草药,你搞这干什么?回家去读书。了凡先生问他的事情,他对答如流,讲得都非常正确。所以好奇,不采药了,带老先生到家里去见妈妈,跟妈妈见面。妈妈也出了几个题考考他,都说得很准确,算命是很高明。请他给儿子,十五岁这个小孩,排个流年,给他排出来,从他出生到他死亡,他的寿命五十三岁,每一年状况排得清清楚楚。了凡相信命运了,真的,他懂得了,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所以什么都不想,为什么?想了没用,想了浪费精神,他就著重修养身体了。每年读书参加考试,考第几名,跟孔先生算的完全准确。到三十五岁,二十年,一年一年跟流年对的时候,没有一点差误。所以他死心塌地,什么都不想了,叫修无想定。

三十五岁这一年遇到云谷禅师,在南京栖霞山。跟禅师在禅堂里面坐禅,三天三夜,真的是不起心、不动念。云谷禅师对他很佩服,三十五岁的一个年轻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这很少有的。就问他,你跟什么人学的?功夫不错。他告诉云谷禅师,他没有学过禅。那你怎么有这个功夫?我不是,我不起妄念是命被人算定了,起也没用,不如不起妄念。云谷禅师一听就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他就很惊讶,为什么我是凡夫?给他说明这个道理。跟他讲命运怎么来的,人的命运是前生所造的业力注定,不是上帝注的,也不是阎罗王,於任何人都不相干,是你自己的业。

命能转吗?当然能转,你能够断恶修善,就转了。或者你继续造恶业,造得愈严重也转了,那往恶的那边转;断恶修善,往善的这边转。他就想真干,云谷禅师给他一本功过格,就是《太上感应篇》,里面全讲的是因果,善的,善因善果你去做,恶因恶报你决定不要碰它。他就用这个标准,一生,每天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每天晚上他反省,改过自新。这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感应篇》对照,哪些做到了记下来,哪些犯了记下来。明清两代,用这个方法,这是读书人,修行人也用,像莲池大师他就用,用这个方法的人很多、很普遍,叫功过格,很有效果。办法是很笨拙,但是效果非常明显。

袁了凡发愿真干,愿心一发,命运就改了。第二年参加考试,孔先生算他是第三名,他考取第一名,这就不准了。从此之后,每年收入增加了。不准。愈来愈顺利。命里头没有功名,功名我们今天讲的学位,他的学位只到秀才,命里没有举人,没有进士,可是他去求举人、求进士,都考中了。命里没有儿子,求儿子,果然生一个好儿子。寿命没求,没有求延寿,自然延寿,七十四岁走的,延寿二十一年。如果人要作恶,命运也会转,愈转愈坏。寿命会减损,有一百岁的,可能六十岁就死了,叫折寿。都在自己心行。

今天社会动乱,地球灾变频繁,现在距离马雅预言所说的十二月二十一愈来愈近了。我看很多人都讨论这个问题,灾难来了到哪里跑?我们不看电视,不看新闻,不知道。他们天天看,听说每天都在报导,都在讨论这个事情,什么地方安全,去找个地方去避一避。听说南方跑到北方,北方人跑到南方。有人来问我,哪里最安全?我说你的心地善良最安全,念佛的人最安全。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你的心好,你居住的环境一定好,福人居福地。那你就想到,福是最好,只要有福,我是福人,我住在这个地方是福地,福地不会有灾难。如果这个地方修福的人多,那就很安全。所以我们要劝周边的人修福,劝大家念佛,念佛是福报里头第一大的,没有比念佛的福报更大,但这个很难相信。

这部经典就讲这个道理,真正把这部经念通了,他就知道了,他就知道怎么个修法。所以学大乘、学净土,第一个条件,就要知道一桩事实真相,人是没有生死的。我们自己没有生死,生死是身体,身体不是我,这个一定要知道。身体是我所有的,就跟衣服一样,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破旧了,换一件,身体用几十年,不太好使用了,换一个。问题怎么样把这个身体愈换愈好?现在是人的身体,来世我想换个天人的身体,念佛人到极乐世界换个佛菩萨的身体,这就更好了。不要去换畜生的身体,换饿鬼的身体,那就错了。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东西一定要换的,它不能长久穿的。我们一般人只知道重视我要多做几件衣服,好换,有没有想到我要多想到我换什么身体?

遇到这部经的人幸运了,遍法界虚空界最殊胜的身体是法性身、是法性体,那是什么?法身。我的身体遍法界,遍一切处,遍一切时,跟一切众生都有密切关系。这个关系是什么?同体。契入法性之后,那不是随心所欲,因为他没有心了,他也没有欲,那个时候的现身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佛就现佛身,自然现佛身,没有起心动念,众生喜欢观音菩萨,就现观音菩萨身,众生喜欢天王就现天王身。自己没起心动念,什么身都能现,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说这多自在!我们要想在一生当中证得大自在,证得大圆满,这部经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我们的心愿,满足我们的希求。如果说珍宝,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珍宝,其他的珍宝不能满我们的愿,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这部经可以做到。这还得了吗!这个才真有意思,真正是至宝,这法宝!

我们再看下面,「故知此知识二字,为知心识形之义。故善知识亦称善友」,善友,即善知识也。善知识能引导我们走善道,一切善道中第一善道就是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至善!没有比这个更超过的了。我们这一生遇到了,想不想去?想去。想去,头一个什么都放下。在生活当中,时时刻刻在考验我,你有没有放下?你还有没有留恋?你还有没有占有?你还有没有支配、控制?如果还有这些念头,去不了。这些东西统统放下了,你决定往生。为什么?那些都是障碍,都是垃圾。往生净土,实际上给你讲真话,就是一句,「心净则佛土净」。本经修行清净平等觉,你只要得清净,你决定往生。清净,生凡圣同居土;平等,生方便有余土;觉,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务必把清净心拿到,功夫成片就是清净心,事一心不乱是平等心,理一心不乱是觉悟。觉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生实报庄严土。这是真功夫,对这个世间丝毫不留恋。好事,什么是好事?帮助人觉悟是好事,帮助人往生是好事,其他的好事是小事,这个好事是大事。

底下说,又《圆觉经大疏》第十五卷,华严五祖宗密大师的著作,这个里头说,「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名善知识」。这个意思是,他善能知真、识妄,这宇宙当中,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他知道;他知道什么是病,用什么药来对治。这是举一种比喻,让我们认识什么叫善知识,这叫善知识。整个宇宙什么是真?明心见性是真。什么是妄?妄想分别执著是妄。谁知道?佛知道。我们的病就是贪瞋痴慢疑,这是我们的病。药呢?五戒十善,是药!治病,治根本的病。一般人是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永远不能把病根断掉。脚痛,根源在哪里?不在脚上,在另外一个部位,这叫识病。源头上施以治疗,那个病痛没有了。今天社会动乱是病,地球灾变是病,我们的身心不安是病,忧虑烦恼是病,谁知道?这部经上都知道,药方全在经典上。你真能搞清楚、搞明白了,病就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自性是真的,性德是真的,与性德相违背的全是虚妄的。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净业三福是真的,六和是真的,三学、六度是真的,普贤十愿是真的,行了,就把这个抓到,就成功了;与这个相违背的,全是虚妄的,虚妄的才产生这么多苦难。那些东西都是药方,都是对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能救自己,能救家庭,能救社会,能救国家,能救世界。要真干,不真干怎么行!

「又《安乐集》依《法句经》曰」,这《法句经》上说的,「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谓空、无相、无愿」。这是大小乘法里头都是属於深法。我们这个里头有没有?这个里头有参考资料。「空、无相、无愿」,这叫「三解脱门」,大小乘都讲。「解脱,即自在之义」。我们现在不自在,很苦恼,触事事成障,全是障碍,哪有自在!门是通达的意思,「谓由此三解脱门,则能通至涅槃,故名三解脱门」。它能够通达到涅槃,那到极乐世界是毫无问题。涅槃都能通,极乐世界还有什么问题,所以这个对我们就有帮助,我们要留意。这三种,空、无相、无愿,我们用它来帮助我们放下。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外的统统放下。

第一个,「空解脱门,谓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若能如是通达,则於诸法而得自在,故名空解脱门」。空不等於无,这个地方一定要晓得。万法皆空,不是说万法都没有,万法有,就在面前,这个有。有怎么样?有不可得,有叫幻有、妙有。就像作梦一样,梦有,梦里头拼命去争取这个有,就错了,醒过来一场空。所以真正通达了,在这些有的当中,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占有,你享受,乐,占有就苦了。为什么?占有不到,它会丢掉,你不能控制,你也无需要分配它。不起这些念头,你就很快乐,得到人生真正的享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知道它是假有;换句话说,一切受用都不要放在心上,心要让它空,心空就灵了。灵是什么?灵是智慧,生智慧。心里头不能有,有就堵塞了,它生烦恼,它生业障。所以,心不可以有,心是空的。

佛教表法,外国人说mark,表法是用圆,*轮,用这个来表法,就是圆。圆空的,是什么?心。圆心不能说有,不能说无,它就是个抽象概念,圆心什么都没有,甚至於连这个心都找不到。你说点一点,那一点要在显微镜下是面积,一大块,你找它那个一点找不到,所以说它是空。但是整个圆周都是从这一点里面出来。圆是有,心是空,佛用这个来代表他一生所教的这个原理。佛陀教育的原理,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不二,他讲这个道理。所以心要空,心不空,心就坏了。有而非有,证得真空你就能运用妙有。用它做什么?用它普度众生,令一切众生觉悟。要会用!佛用这个理普度众生,今天科学家用这个原理,造出许许多多的机器、动力。都离不开这个圆,离开这个圆就不能动了,汽车要靠轮胎走路,不管在什么地方,统统都是圆在起作用。所以你得会用它。佛,你看,把它用在我们得大自在上,用它,用它帮助我们回头是岸,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超凡入圣。这用得正,用得纯正,用得妙。

所以一定要晓得,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它没有自性,自性本空。空的确是它的真性,它没有个性,单独一个的没有,这个性是共同的;整个宇宙是一个性,就是一个空性,整个宇宙同一个性。所以整个宇宙跟我自己是同体,要有这个认知,这就是佛知佛见,《法华经》里面说的「入佛知见」。你什么时候搞清楚、搞明白了,承认佛这句话,你就入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成佛了,对於整个宇宙万事万物看法,你跟佛是一致的,这是真实智慧。

所以,无我、无我所,这个我所上头有个无字。我们这里用一点点上去,它没有点的时候,无我无我所。在中国文字里头,无我、我所,这当中把个无省掉了,无是贯下去的,无我、无我所。「若能如是通达,则於诸法而得自在」。怎么得自在?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支配的念头。於一切万物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完全是如来果地境界。所以这个於诸法而得自在,叫空解脱门。

下面括弧里头有简单的注解,那是什么?凡夫境界。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执著有我。「我者,众生於五阴身中」,你看「强立主宰,名之为我」,强是勉强,想著有一个我。其实错的,这个想法错了。这个想法时间太久了,无量劫一直到今天都是这个想法,以为是正确的,现在要说到无我都害怕了。所以,我根本不存在。我是什么意思?我就是主宰的意思。而主宰这个概念,你根本找不到,你在物质里头,色身里头找不到。我要是真正能做得了主宰,我让我的身体健康,永远不衰不变,这你能做主。这个身体怎么样?念念都在变化,你能叫它不变吗?不可能。这就是没有主宰,你主宰不了。我让这个树木花草天天常青,花开得美,果结得甜,四季都不衰,能做得到吗?做不到,科学技术也做不到。这就是说,在色法里头找不到。那念头上能不能找到?前念灭,后念就生,生灭的速度是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你能掌握吗?不能掌握,心法里头找不到我。然后告诉你,在自然现象里头也找不到我。我在哪里?是个妄想,是个抽象概念,根本没有事实,这要搞清楚、搞明白。

小乘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再执著身是我,这就证须陀洹果。须陀洹虽然是小小圣,功德不可思议,他已经入了圣人的境界,他不是凡夫。虽然出不了六道轮回,他决定不堕三恶道,因为他无我了。不管他造的善业、恶业,没有我了,谁去受?果报就没有了。业是假的,不是真的。有我就有果报,我没有了,果报就没有了,业障自然没有了。有我,你就有报;无我,造的善也没有了,也没有报,恶也没有报。须陀洹在这个境界当中,所以他继续修行,慢慢向上提升。人间寿命到了,他到天上去,天上寿命到了,他又到人间来。他就是人天两道,他其他道他都不去,七次往返,他就证阿罗汉。就是提升到一定的境界,见思烦恼断了,他就出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不见了,没有了,一场梦。永嘉大师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就是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一觉悟,好像醒过来了,从梦中醒过来,梦境完全不见了。六道是个梦,不是真的。须陀洹开始觉悟,还没有真觉悟,真的觉悟,六道就没有了;就是他有醒的意思了,慢慢醒悟过来,醒的意思。

如果我们念佛人把这个关看穿了,知道什么都是假的,我们对什么都不执著,你怎么会不自在?就得大自在了。我们的声声佛号,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什么时候想往生,佛就来接引,不必等寿命到。所以你要问,什么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这个地方彻底放下了,你想什么时候去,佛什么时候就来。现在为什么想他不来?你没放下。没放下,那就看你寿命终的时候,最后一念能不能放下,最后一念放下,佛来接引你;最后一念不能放下,佛还是不能来。为什么?有业牵著你,你还继续去搞轮回。跟佛虽然有缘,这个业力很强,不让你去。於是三解脱门对我们修行,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非常重要,观行的方法。

那么我所,我所有的呢?这是附带的,「众生妄执五阴之身」,是我所有的,以及「男相、女相、资生等物,皆名我所」。我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我需要住的房子,我需要生活的环境,家亲眷属,一切大众,这都是我所有的。而且心量还很小,执著这是我所有的,那不是我所有的。他要真正明白了,香港是我所有的,我住在这个地方,地球是我所有的,我不能离开地球,太阳系是我所有的,银河系是我所有的。这样想,心量就开了,不再执著这一点是我所有的。菩萨,遍法界虚空界是我所有的,这就完全对了。执著这一点、一样,那是迷惑得太严重了!

「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叫五阴身。色阴是物质现象,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相续不断。识是本识,就是阿赖耶,叫藏识。是什么?你善、不善的种子统统储藏在这个地方,这叫识。修.蓝博士讲记忆,记忆是识。为什么你知道、记得过去的事情,为什么能够想未来的事情?统统是识的作用。这个作用很大,妄想分别执著全是它。佛用这个五类,色受想行识,把整个宇宙一切万法全包括了,一样都不漏。真正智慧生起来,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空解脱门。五蕴不是真的,五蕴是无常的,是刹那在变化的,永远不停的在变。从我们迷的时候它就开始有,到我们成佛,它就没有了。

波动,也有人称之为脉动,我们人身体上把脉,这个脉在跳动。宇宙之间这个波动就像脉动一样,它不停。人从出生,甚至於还没有出生,在母亲怀孕的时候,首先变现出来就是心脏,它就在跳动。到一个人死亡,心脏不跳动了,就宣布死亡。这个波动相续不断一生的,它一断了就没有了。整个宇宙亦复如是,当我们一念不觉的时候开始,波动开始,一念不觉。到什么时候不动了?到成佛,证得妙觉果位,它就不动了。不动,就回归自性;在净土里面,回归常寂光,就证入常寂光,不动了。没有证得常寂光,等觉菩萨还是在波动。愈波动就愈微细,到最后不动了,停止了,就证入常寂光,回归自性。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事实真相。

第二个,「无相解脱门,既知一切法空」,前面的空观,是知一切法的本体,是知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后,你再回头看假相,你看男相、女相,一相、异相,观察宇宙之间一切万相,万相怎么样?「实不可得」,就是真正不可得。它是在波动产生的,完全虚幻,它没有真实,真实是不动的,动就不真实,就是假的。所以惠能大师见性,那五句话都重要,没有一句话可以省的,五句构成一个大圆满。第四句说「何期自性,本不动摇」,真心是不动的,妄心是动的。一切法都是从妄心生的,妄心能生能现,是阿赖耶的业相。如果到阿赖耶的转相,那就识起作用了,识就是能变所变,它能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三途。那是谁?第六、第七识,第七识的执著,第六识的分别。如果它这两个不起作用,就决定没有十法界,十法界没有,哪来的六道轮回?知道一切现象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相即无相,无相即相,这是事实真相,你就得自在,「故名无相解脱门」。无相,在一切幻相里头你不执著、不分别了,更高的,不起心、不动念了;不起心、不动念是佛,不分别是菩萨,不执著是罗汉。所以他在一切假境界里头得自在了。空观是体,无相是讲现相,是从相上,体是空的,相是假的。

第三个,「无作解脱门,无作,又云无愿」。愿是什么?是希求、是愿望。菩萨有没有希求的念头?没有。没有,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给诸位说,那是无作解脱门。他们的愿是愿而无愿,他心里真的没有愿求。这愿是怎么回事情?愿是众生的感应,众生有感,自然他就有应。见到众生苦能不援手吗?我们看到路上一个小孩掉到小河沟去了,能不把他拉起来吗?这个叫作而无作。为什么?没有原因的,没有条件的,也没有报酬的,什么都没有,自自然然。为什么自然?因为是一体,遍法界虚空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跟我是一体。一体,还讲什么求与不求?身上痛痒,手帮它去搔一搔痒,这手难道想我为什么要给它搔痒?这里头什么理由?没有,什么都没有。一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所以佛看到地狱众生苦、饿鬼众生苦、畜生众生苦,人道、阿修罗、罗刹苦。真正讲乐只有天人,但是天人乐享完了之后又要堕落,又苦。这些是什么?这些是众生感,佛自然有应,没有理由的。他确实没有愿,他确实没有作,作而无作,愿而无愿。

「谓若知一切法无相」,相是假相,「则於三界无所愿求」。三界就是六道里头,你在六道里头还有什么愿,还有什么求?没有了。「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你就不造业了。不造业,佛菩萨在三界示现,教化众生,都叫净业。净业是什么?它不是善恶业。他给你讲断恶修善是什么?那是勉励一般人,是方便说。教你们断恶修善,为什么?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断恶就是不堕三恶道,你修善你就能生三善道,是这个意思,知道你出不了,不能出离。到你有能力能接受的时候,给你讲真话,就教你不造业,善恶都不造。善恶怎么?事,善恶都造,心里头善恶都没有,这就都不造。事是假的,不能有心。你造什么业,心里头就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等於没有造,善恶业都没有造,这叫真修行。这是《华严经》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不造生死业。

「若无生死之业,即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所以这是无作解脱门。无作不是不做,样样都做,而且做得比什么人还积极,但是心里头,心里痕迹都不著。念佛人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他怎么不自在?这个道理要懂,知道我们怎么个修法。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六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九集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