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中)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 [点击:4560]   [手机版]
背景色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中)

净空法师

第六位,“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这个名号意思很鲜明、很清楚,这是智普,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就是无分别智,这是真实智慧。佛在《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差别的智慧,无知是根本的智慧。佛家讲二智:根本智、後得智,後得智也叫差别智。差别智是从根本智里面生出来,没有根本智就决定没有後得智。这个道理现代人懂得是愈来愈少,这对我们修学产生了很严重的障碍,我们不能不知道。为什麽?现代人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个世间每一个人求知的欲望很高,能不能求到智慧?求不到,你所求得的是佛经里面讲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尤其是佛门里面四众同修,无论在家、出家,如果要发心讲经,经是真智慧,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智慧。你学讲经到那里去学?到处去找参考资料,收集一大堆到讲台上来表演,这不是讲经,这个讲的与经不会相应,往往把经义讲歪扭、讲错了,自己都不晓得。所以要发心讲经一定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怎麽求法?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无知怎麽学法?读诵,读经,读经是求根本智。你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念的这部经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没有念颠倒。念的时候老老实实念,不要想这一句什麽意思,这一段是什麽意思,你要这麽一想就把你的根本智破坏掉。老老实实念,没有意思,天天这麽念,这就叫修根本智,智慧在里面。你念得很熟、念得很清楚,不定在什麽时候,遇到什麽事情,豁然开悟,很可能。你要是不熟,心地不清净,开不了悟。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他念《法华经》三千遍,六祖给他一讲他开悟了,他要没有那个三千遍的功夫,佛来跟他讲,他也不会开悟。三千遍的基础在,从这个基础上开悟。

诸位要知道,读诵经典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读诵就是持戒,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读经的时候一个妄想没有,不就是诸恶莫作;经是如来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没有比这个更善,你在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戒律,大小乘戒,圆圆满满具足。读诵的时候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不起一个杂念,老实念,不起心、不动念,修定,就是修禅;禅的意思,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在读一部经就是修禅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没有念漏,慧,根本智。所以读经要会读,读经绝对不是研究,研究另外找时间,研究是学後得智,读经是修根本智,不一样。所以你会读,时间久了,根利的人三年、五载得智慧,根性钝的人说不定十年、二十年,只要持之有恒都会有成就,这是真智慧。学讲经那里需要参考好多资料,不需要。你平常讲经,讲座里头穿插一些东西,不用特别去预备,日常生活当中接触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看看听听,在这里头穿插就用不尽。那里还要刻意去收集资料、去找资料,那不太麻烦。

最重要就是要佛力加持,要得佛力加持,你心地要清净,一定要与这部经上讲的“大方广”相应,就是与自己的性德相应。性德在那里?所有菩萨神众的名号都是性德。总说普贤,普贤是总说;别说,名号说不尽,全是我们自性的德能。菩萨代表要修,菩萨表修德,佛的名号表性德。但是华严会上这些菩萨不是普通菩萨,都与大方广相应,所以称他作法身大士。无论他是那一种差别,差别的形象无量无边,他都与大方广相应,所以叫称性,所以叫他们做法身大士。换句话说,他们已经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已经离开了。这是智照法界;法界,佛的境界无有穷尽,深广无尽,它是照如来境界。下面第七位,“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髻,像我们看观世音菩萨的变像,观音菩萨示现女身比较多,而且示现在家的身,在家的女身。古时候女子梳头头上挽一个髻。宝髻华幢,髻上面多半是戴花;花有珠宝之花,宝花,也有鲜花。在我们中国古时候唐朝人喜欢戴花,不但女子戴花,男子都戴花,我们看到古书上的记载。这位菩萨是表心普,诸位要知道,智就是心。宝髻华幢是说智慧才是真正的宝,为什麽说它是心普?智慧之宝庄严在心顶。髻是人身最高的一部分,它在头顶,把头顶比喻作心顶。心里面,我们说起心动念,三业当中这叫意业。菩萨的意业,就是心里面两桩事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没有其他的念头,这个念头非常单纯。高出一切,这就是华幢的意思,华表行,六度万行,华代表这个。这个地方比较难懂一点、难体会一点,宝髻比喻心顶,这比较难体会一点。前面加个普,当然也是遍虚空法界,我们在这个地方学,学菩萨的发心,上求下化的心要遍虚空、遍法界。这是第七尊菩萨他所表,也就是他所教我们。

第八尊,“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这尊菩萨名号里面的意思比较明显。觉普,觉是觉悟,遍觉法界,这才是普的意思。这个名号对我们此时此地的众生来说,此地指我们这个地球,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确实要有高度的觉悟。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跟我们讲“国土危脆”,我们在这个时代里确确实实深有所感,读了佛这个经典会有很深的感触,国土真的是危脆:危险脆弱。一个地震,几秒钟的时间,再坚固的建筑物都毁掉。人的生命很脆弱,生命无常。我们看到全球的资讯报导,天天都有灾难,灾难的次数愈来愈多,灾难的严重性愈来愈大,我们过的是什麽日子?所以活在这个世间,如果诸位天天详细看报纸、详细看电视,收听这些新闻广播,这个日子还能过?岂不是每一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你身心怎麽能够安稳?最好还是统统都不看,每一天问你:不知道,今天天下很太平,没事;这个日子比较好过一点。古德有所谓“知事多时烦恼多”,现在新闻知道多了,忧患多,你怎麽能不忧虑?“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人多,是非就多,麻烦大了,所以少认识人最好。一天到晚事少就好,这个人真有福报;少事,少烦、少恼。现在是没人找你,如果你在家里每天看报纸、每天看电视,自己找自己麻烦,没人找你,不是自找麻烦,自己坐在家里面恐怖不安、忧虑,不得了。

一定要觉悟,实实在在讲只有真正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今天纵然是听到许多灾难的消息,我们心里很清楚、很明白它的前因後果,这个灾难到底怎麽来?什麽因素造成?如何能够避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觉不行,不觉忧患恐怖你决定不能避免。我常听同修们说,现在很多这些做生意,甚至於作官的人,天天都要吃安眠药,不吃安眠药,他说不能睡觉。为什麽要吃安眠药?让他的头脑麻醉,他就可以休息一下,否则的话他不能休息。忧患这种意识太多,叫他忧患的事情一天到晚不晓得有多少,身心都不安,在现代这个社会是个普遍的现象。真正能过一点日子还是乡下的老农、农夫,他过的很贫穷,家里电视也没有、报纸也没有,他还过一点悠闲清净的人的生活。一定要有高度的觉悟。“悦意声”,唯有觉悟的音声,才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实在说真实悦意之声就是一句佛号,佛号实在讲是太好太好,是尽虚空、遍法界共同的语言。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印度话,你以为是印度话,不是的。尽虚空、遍法界共同的语言,所以你要到其他诸佛国度,如果言语不通,念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恭敬你,他都懂。你说别的不懂,念阿弥陀佛都懂,没有人不懂。在我们这个世间,六道众生都懂。这句佛号虽然外国人不懂,外国人听起来喜欢。我们在美国,佛堂里面常常放念佛机,念阿弥陀佛一天到晚不中断,有些外国人来访问:你们这个音乐从那里来?很好听。你喜欢听,我们就送给你们;就给他结缘。在加拿大也遇到。然後他问我:这个音声里头什麽意思?我们简单给他介绍,这个音声是清净的意思、快乐的意思、欢喜的意思、健康长寿的意思,他一听高兴得不得了。为什麽?这都是他要的。常常听这个声音就能满愿,你就能得到。叫他常常听,也教他念,他就会念。

如果念到相应,你就会得法喜,法喜充满,欲罢不能,你在这儿真正得受用。没得受用之前,你念的时候比较辛苦、比较困难,念得很累。如果念到法喜就不会累,不但不会累,你要是做事情做得很累的时候,念几句阿弥陀佛,那个疲劳就消除,比什麽都有效果。你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这种殊胜的利益,你没得到。要怎样才能得到?诚敬心去念,一心称念。如果能够依照《无量寿经》上讲的方法,效果很快会得到。《无量寿经》讲的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发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你的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都保持着清净、平等、觉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只要与这个相应,你再专心去念佛。一心,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功夫就得力;功夫得力,这个境界就现前,非常有受用。念念不仅是跟阿弥陀佛相应,给诸位说,能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我们读这段经文应该相信,为什麽?普觉,普!你心地清净、平等,没有界限,就与虚空法界相应。相应就是我们俗话常讲,得一切诸佛菩萨的保佑加持,是这麽个道理。我们今天得不到加持、得不到保佑,是因为自己划的圈子太小,处处都造成许许多多的障碍;这个障碍不是别人建立,是自己建立,应当要觉悟。

再看第九位,“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这位菩萨是表福普。说到福报、福德,可以说是一切众生普遍的希求,那一个众生不想得福报?福报里面的类别也很复杂,《了凡四训》里面讲,福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大有小,种种不等。最究竟、最圆满福报从那里来?从清净心里面生来。清净心所生的福报称性,自性里面本具无尽的福德现前,这个福报就大。换句话说,这个福报不是修来,自性的福报现前。可是我们今天自性的福报被烦恼障碍,自性的智慧被所知障碍;所知障障了我们的智慧,烦恼障障住我们的福德,两样东西都不能现前。我们把这两种障碍除掉,福德、智慧都现前,那就是我们对佛的赞叹:二足尊。足就是满足、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二就是智慧、福德,如来智慧、福德圆满。所以诸位要晓得,福德是从清净心里面得来,清净心破烦恼障;智慧是从平等心里面得来,平等心破所知障。《无量寿经》古人讲那是中本《华严》,是《华严经》的精华,这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无量寿经》经题字数不多,把全部《华严》里面修因证果统统都显示出来。“大乘无量寿庄严”是如来果地的境界,“清净平等觉”是菩萨因地的修学,因圆果满都在这个经题上,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今天有一些执着的人,不知道他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无意那是愚痴,有意是烦恼障在作祟,排斥会集本,一定要好像废除会集本才好,去念原译本,不知道他用心何在?要读原译本一定要读五种本子,会集本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把里面重复的部分舍掉,写成一个完整的本子,对後来修净土的人得大方便,依照这个本子修学得大利益。确确实实我们将五种原译本一一来对照,你不能不赞叹会集本。经题这样的圆满,与《华严》心行境界完全吻合,实实在在是难得。真正的福报清净心修,这个诸位要懂得。清净心里面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少许的财布施,得的福报无量无边。同样一个道理,少许的法布施,得无量智慧;少许的无畏布施,就得健康长寿。为什麽?称性。你在修这三种布施,布施是修福,只要有丝毫的妄想、分别、执着,你得的福就小,不称性。我们会修行的人,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无论修那一种布施、供养,都能够把自性里面无尽的福德引出来,这样的功德利益说之不尽。最後这一位,十普里面最後一位,“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这位菩萨代表相普。相,诸位一定要明了,什麽相?形象,这个很重要。什麽样的形象?智慧的形象,慈悲的形象,清净的形象,平等的形象,从我们身相上表现出来。为什麽要这麽做?利益一切众生。佛家接引一切众生,形象是第一要紧之事。菩萨这个形象与性德完全相应,所以菩萨能够在尽虚空、遍法界普度一切众生,我们要学。我们的形象不好、招牌不好,让众生一接触就讨厌、就掉头而去,你怎麽能把佛法介绍给他?所以我们不能不注重形象。要注重形象,不能不注重细节,不要认为小的事情可以随便一点,不可以,小节都不能够失。不重小节是我们一般人很容易疏忽之事,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是错误,你自己修行没有问题,你要想度众生不行。度众生一定要注重小节,才能令一切众生接触到你生欢喜心、生恭敬心。你跟他讲经说法,你教导他,他能接受,他愿意奉行。末後讲到形象,摆在最後它很重要。

〔二〕 十普总述

这是在华严会上一百七十多个团体,排名这是第一个菩萨众。上首一共是列了二十个人,二十个人实际上就是代表整个华严法会的圆满*轮意义很深很广。我们修学,尤其是要发心修普贤行的同修,这个纲领是必须要抓住。就在菩萨名号之中,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名号里面的含义,虽然我们了解得不够深、不够广、不够彻底,只要能够信解几分,都得很大的受用,可以说都是在修普贤行。修普贤行的重要,《无量寿经》上就说得很清楚,在第二品里面“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要如何的学习?这二十位菩萨所表的就是。普贤大士之德无量无边,会修行的人掌握住它的纲领。这里面最重要就是普贤菩萨,诸位一定要记住,他是代表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就是佛法当中的根本*轮代表整个“大方广佛华严”这个法门,所以说法门主。为什麽他代表这个法门?因为他是法界之理体,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普,普的意思,普遍虚空法界。後面跟他同名普的菩萨有九位,连普贤十位,这是十普。普贤是别中之总,其馀九位是总中之别。总别圆融,普的意思才圆满,这里面有总、有别。後面从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以下这十位菩萨异名,跟前面这十位菩萨同名,这又显示第二层的意思。前面这十位里面讲总别,这两段合起来看就是同异。同是异中之同,异是同中之异。总别不二,同异不二,这才显示出一真法界,显示出大圆满。总别也好,同异也好,都是讲我们自己真心本性,不是讲别的事情,这一点一定要把它掌握住,然後才知道这部大经跟我们的关系多麽密切。什麽关系?生活的关系、工作的关系、修学的关系,了生死、出三界、成佛果的关系,没有任何经典能跟这部经相比。这一部经,我们能够在一起共同学习,这个机缘无比的希有,我们要能体会到。前面虽然把同名的菩萨介绍过,为了加强我们的认识,便利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修学当中,真能够用得上力,我们再将这段经文简单作一个总结,加深我们的印象。普德菩萨,我们可以简略的称,中国人喜欢简单,普德最胜灯光照这个名字太麻烦、太多,我们就用两个字,大家就知道。普德菩萨,这是讲大德普,那些是大德?在佛经里面总说三德密藏,三德是般若、法身、解脱。要细说那就讲差别的德相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差别德相,归纳起来这三大类∶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密藏我们听说,没见过,跟自己可以说毫无印象,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麽?法身菩萨才证得,十法界里面的众生都没有,都只是听说而已,所以我们得回过头来,落实在差别的德相里面。差别德相里面,我们也要抓到总纲领,总纲领是什麽?孝敬,这是差别德里头的总纲领。诸位要知道,整个的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的教学,教初学从戒律教起,从规矩教起,《菩萨戒经》里面所说“孝名为戒”。所以我们在地藏法会里面,给诸位同修报告,佛法自始至终就是讲一个孝道,从孝亲开始,孝道做到最圆满就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还欠缺一分,还不圆满。这个是总纲领。孝养父母,《观经》上三福十一条是普德,我们讲差别的普德。养父母之身,父母年老,生活起居,做儿女要尽心照顾,这是养父母之身。还要懂得养父母之心,让他的心情愉快,没有烦恼、没有忧虑,这才算尽孝。除这个之外,还要懂得养父母之志,什麽是志?父母的愿望,违背父母的愿望,那就是不孝。你能够养父母的身、养父母的心,你不能养父母的志,父母的愿望你做不到。古时候人心纯朴,虽然教育不普及,可是古代的这些帝王,地方上这些宰官,我们现在讲县市长;父母官爱民如子,他要教化人民,国家没有办那麽多学校,用什麽方法教?用歌舞、用诗词、用戏剧,用这个方法来教,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一种教学的方式是中国古时代传下来,孔老夫子做了一番整理,删诗书、订礼乐。夫子做这个工作,提倡用歌舞、戏剧,用这些方式来教化老百姓,把教育跟娱乐结合在一起,非常高明、非常有效。中国古代的戏剧,歌舞就更不必说,内容是些什麽?常讲用四个字∶忠孝节义,教忠、教孝、教节、教义,戏剧的内容总不外乎这个原则。而歌舞里面,也是有一个很高的原则必须要遵守:孔老夫子制订的所谓“诗三百”;从前的诗就是唱歌的歌词。孔老夫子选了三百篇,他是到处去收集,收集来之後选里面内容最精彩,不符合标准都把它淘汰掉,这样保留下来。他的标准是什麽?“思无邪”三个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歌舞启发人正知正见,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育教於乐,完全走上了艺术化,使人观听印象深刻。他看了、听了,他学会了,一生处事待人接物他就有了标准,以这个为准则。这都是大德。“孝”这一字,我们平常也讲得很多,这一个字两个小时也讲不完。佛法是以孝道为基础,因为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今天佛法为什麽这麽衰?有道理,孝道衰了,师道怎麽能不衰?没有这个道理,你的基础松动,孝道是基础。所以我们讲到德,第一个就是孝道,师道就是尊师重道。古圣先王治国平天下,他就把这两桩事情抓到,他的国家就安定、就稳固,孝道跟师道太重要。现代人把这个问题疏忽掉,疏忽掉之後这社会是什麽样子?天下大乱,人民生活过得很痛苦,这都是事实,我们亲身所经历。今天我们读佛经,我们的感触应当比古时候的人要深刻很多倍。古时候基础稳固,苦少,还有一点小乐;现在我们的基础松动,可以说是苦多没乐,那有乐?所以读了佛经,感慨万千。儒家讲的德目,目是纲目,德行的纲目,五伦八德,儒家教学教人的。五伦是讲人与人的关系,关系要清楚、关系要搞好,伦常。五伦造端於夫妇,古人讲得非常有道理,夫妇是两个人住在一个房间,室,这最小的一个单位。室的外面是家,所以教学从那里教起?从夫妇开端。夫妇和睦,给诸位说,家庭兴旺,国家富强,天下太平。这个道理现在几个人懂?没人懂了。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社会离婚率这麽高,就知道家庭破碎,社会就不能安定,世界就没有和平。你能说你没有责任吗?整个世界的动乱不能怪别人,回过头来想想,自己造成的。从室展开这是家,家里面有父子、有兄弟,父子相亲、兄弟友爱,这向外扩展。家的外面是社会,社会有君臣、有朋友,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四海之内皆朋友也。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助合作,共同创造整体的繁荣兴旺,这是伦常的教育。懂得人与人的关系,然後再给你说人与一切万物的关系,与大自然的关系,再推展

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教学的内容。中国这个教育政策,最早汉武帝制订,虽然两千多年来改朝换代,可是教育政策始终没变。从汉武帝一直到清朝,中国的教学都还重视伦常八德,都是以这个来教导。常,五常,五种常道,所以常永远不能变更。如果不守常道,这个人就跟畜生没有两样。人是动物,人为什麽比其他的动物高一等?人懂得五常。五常是什麽?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仁是仁慈,知道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仁。中国造字,“仁”的写法是二人,就是教你想到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推己及人,这才算是个人。如果连这都不懂,那人跟畜生没两样。义是只尽义务,不接受权力。我帮助别人,我为社会大众服务,不求报偿,这叫做义务。如果说是我做多少事情,需要多少报酬,这就不是义。那是什麽?是礼,礼是讲往来,礼尚往来,是要回报、回礼,送礼要回礼。义务是不要人家回报,我们现在讲做义工,义工就是不要报酬,义务,应当为社会、为国家、为一切众生服务。诸佛菩萨就如是,做最好的样子给我们看,所以经典里面称诸佛菩萨为大德。他知道尽义务,他自己生活所需非常简单:三衣一钵;过最简单的生活,对社会做最圆满的贡献,他们是一种义务教育的工作者。义务教育就是不求报酬,不希求果报,这样才值得社会大众尊敬,才为社会大众的好榜样。天人导师,这是一切众生对如来的尊称,真做出了一个好样子。第三是礼,刚才讲礼才有往来,礼有节度。换句话说,礼是规矩、秩序,社会的秩序、规矩,今天的法律也包括在这个里面,它的范围非常广大。人人能守规矩,人人守礼,人人守法,大家就可以和睦相处。譬如说人与人相见,相见有礼,最恭敬的礼是三鞠躬。我们是现代人,要学现代的礼。学佛的人,我们只有对佛像才行跪拜礼;对人,从我们本身提倡不行跪拜礼,合掌三问讯最敬礼,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常讲佛法要现代化、本土化,大家要真干。你要走上现代化、本土化,佛法推广容易,大家都愿意入佛门来学佛法。有很多很多人一看到学佛,见到法师都要跪拜,他不学了,怎麽样他也不进来,他膝盖骨很硬,弯不下去。我们用这个方法,把许许多多人挡在佛门之外,罪过!如果是合掌三问讯,他说:这个我也可以;你就带多少人入佛门。要从我们本身做起,任何场合见到法师,我们嘴巴里头给法师顶礼,实际上问讯,绝对不要去顶礼;法师绝对不会怪你,他要是怪你的话,你把我讲的话跟他说。我们有个道理在,会吓到很多初学的人不敢学佛。还有一个吃素,这也障碍许许多多人入佛门。大家一听要吃素,不学佛了,素食障碍了多少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李炳老一生教学,他教得很成功,他有他一套办法。他绝不劝人吃素,绝不劝人受戒;他只劝人皈依,不劝人受戒,不劝人吃素,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发心,这个很有道理。他在台中能够接引几十万人念佛,有他的道理在。有些同修问:吃了多少年的素,忽然之间又有人强迫,家里人说他身体不好要他吃肉,着急得不得了。法师:我这样能不能往生?我说:你去查,净土五经一论里面都没有说,吃肉就不能往生,没这一条。所以我们也不要坚固的去执着,好像看到人家吃肉,就好像犯了好大的罪一样,不可以用这个眼光,不可以用这个心态去看人。素食可以劝他,要说一个道理出来。素食对於健康真有好处,这个有道理。现在肉食,给诸位说,跟从前不一样。五十年前你说吃肉食,我也赞成;今天的肉食,你请我吃,我也不敢吃。为什麽?毒,这肉不能吃。这个地方我不太清楚,台湾那一边那些同修们告诉我,台湾养猪六个月就杀。天天打荷尔蒙、打针,让它赶快长胖,非常不正常,所以猪吃的都是有毒的东西,肉怎麽会没毒?现在人吃肉食,得些奇奇怪怪的病,病从那里来?古人讲得很清楚“病从口入”。鸡就更不能吃,六个星期就杀,而且都是养在笼子里面。养在笼子里面,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就把他关到监牢狱,关到养胖了再把他拿来杀,你说他是什麽样的心情?那个怨恨,怨恨是毒,不要以为人有怨恨,动物都有怨恨。过去我们养的家畜都是养在外面,没有杀它的时候,它很自由、很自在,它生活得很快乐,心情不一样。现在是统统坐监牢,每一天喂毒药,那个肉能吃吗?从前一般也吃肉,生怪病的少,现在生病的不晓得有多少,奇奇怪怪的病。实在讲现在麻烦还大,蔬菜都有农药,你说糟糕不糟糕,但是毕竟比肉食是要好得多。蔬菜里头农药是没错,肉食里头有细菌病毒,比素食要高很多倍。所以我们想一想,为了自己身体健康,我们选择素食。你这样分析给人家听,人家想想有一点道理。看到我们素食的人很健康,不比他们天天吃肉食、吃补品,不比他差,甚至於他健康程度还不如我们吃素的。让他知道素食对於健康长寿有真正的利益,用这个方式来劝导他,这就对。五常里面智就是现代人讲的理智,不感情用事。信是讲言而有信。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常道,做人一定要懂得。如果这五种常道不讲,没有了,《左传》上有一句话,“人弃常则妖兴”,妖魔鬼怪就兴旺。人要不讲求这五种常道,社会上妖魔鬼怪就多。什麽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不讲仁义礼智信;换句话说,不讲仁义礼智信的就是妖魔鬼怪。这也正是《楞严经》上所说,我们这个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就是《左传》上讲的妖魔鬼怪。这五种常道,伦常两个字就包括这个内容。另外在德目上有八条,叫八德;八德在古书里面一般的说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非常重要,一定要懂得,一定要奉行,你才算是个人。儒家定人的标准是这个,你这个做不到,你就不算是个人,你做到了才算是个人。而佛法的标准是五戒十善,你能修五戒、行十善,你这才算是个标准的人道。人有人的道,人的道就是五戒十善,符合三福里面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能把这四句做到,佛法里面讲的人道,得生人道的条件。如果你这四句做不到,人身失了之後,你就不能再得人身。所以佛说,一个人失掉人身之後,也就是你死了以後,再得人身,来生再得人身,佛说“如爪上土”,指甲缝里头留的一点土,这是佛的一个比喻。世尊当年在祇树给孤独园,他做了一个表示,向地上抓了一把泥土,抓了一把土然後撒掉,手上没有了,指甲里头还有一点。学生看到释迦牟尼佛做这个,问他什麽意思。老师:你这表什麽意思?佛就说,人失掉人身,来生再得人身,就像我指甲上的土;不能得人身,像我撒在大地上的土。说明这个比例少,机会很少,我们想想有道理。我们现在世间这麽多人,几个人真正在一生奉行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几个人?几个人认真在做?他如果毁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造十恶业,来生不就如大地土,三恶道去。所以伦常八德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我们讲差别德相里面,差别德行里头最大、最重要,我们要掌握到,决定不能够疏忽。其馀细说太多了,也不必在这里一一举。每一尊菩萨的德号,都是代表性德里面的差别相。普光如来,这是表慧普。因为後面有智普,智跟慧就要分开来讲。什麽叫慧?什麽叫智?慧是善於拣别,就是他对於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他懂得区分,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代表这个德行,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看破,慧眼才能看破世间。看破意思是什麽?正确的明了,没看错,没有看偏差,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这是慧,没有一样不清楚。这个慧也遍法界,这是普的意思。慧高,高明,幢的意思。第四位,普宝焰妙光,他代表行,日常的生活行为,他修的是净行。我们的行,佛讲凡夫的行,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善的行、恶的行、无记行,分为这三大类。善行感三善道的果报,恶行感三恶道的果报,所谓是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菩萨高明,他修的是净行。宝,宝都是清净,没有污染,污染的宝石就不值钱。真正名贵的宝石一尘不染,一丝毫瑕疵都没有,这个宝石才名贵,所以宝有净的意思、有光的意思。净行,清净心,能够叫一切众生看到他、听到他、接触到他,都能够受感动,那就是放光,光明遍照就有这个意思在,他代表净行普。净行从那里修?从清净心修。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宝焰就放光。为什麽?外面境界清净。给诸位说,人事的境界清净,物质环境的境界也清净。我们今天修行修净业,外面环境没转?对,没转,为什麽没转?你自己都没有转过来,你怎麽能转得了境界?先转正报,然後依报会随着转。正报就是身清净,这是我们修学最起码的功夫。你真正修行的人,心地真诚、清净、慈悲,那个相貌会改,相随心转;体质会改,身也随心转。你的相貌没转过来,你的体质没转过来,你怎麽能转外面的境界?所以外面境界不好,是我们修得不好。我们身相不好、身体不好,我们就修得更糟糕。一定要懂理论、懂方法,转自己的境界。如理如法的修学,效果非常显著。第五尊菩萨,普音菩萨,这个音也是遍虚空法界。什麽音?圆满音。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什麽是圆满音?宣扬诸佛净土之音。从普音菩萨他所表,凡是宣扬大乘佛法,将大乘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这个音声叫圆满音。何以说是圆满?圆满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在供养佛里面,实在说佛是智慧、福德都圆满,我们拿什麽供养?我们觉得供养这一朵花很美、很香,如果佛要像我们凡夫一样,看到这花一文不值;我们说很香,他说气味难闻,不知道他们那个宝香,我们是用这表一点心意而已,实在是没有法子表示,送一点小礼物,表示一点心意。可是佛不在乎这个表示,在乎真诚,所以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最,法供养当中第一条是依教修行供养,我们能够依教修行,这是佛菩萨最欢喜的事情。佛菩萨最欢喜我们是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绍别人,我们自己得佛法殊胜的利益,也要把这个利益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愿。特别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尤其殊胜《无量寿经》,不是讲经、不是说法,讲经说法不一定把这经从头到尾说过,不一定。《金刚经》上讲为人说四句偈,就是经文里面随便那四句,每一天遇到人就讲,你这个就叫做讲经说法。会讲一句就一句,会讲两句就讲两句,不会讲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行。这都是圆满音,跟佛的心愿、跟法界完全相应。第六尊菩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这个地方有智,前面有慧,这个智慧就要做两种解释。慧是你能够分别,这个叫慧;智是能够决断。能分别,分别之後你要下决心,你到底选择那一个,你要下决心。我们对於佛法无量法门都能够辨别、都能理解,那是慧;无量法门里面选择一门专修,那是智。如果我们用打仗来作比喻,也很好懂。打仗当总司令,他要有智,因为这个仗打得胜负是他来决定。出主意底下一帮参谋,参谋有慧,个人出些主意出来,提供这些意见,最後由他来裁决,由他来决定,选择那一个,那是智。从这个比喻,诸位就晓得,智跟慧是有区别,是有两个意思。大智普,大智普选择《无量寿经》,选择西方净土,无量无边法门里面选择这个法门,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切诸佛都有净土,特别选弥陀净土,这是大智。怎麽晓得这个选择是真实的大智?西方净土:弥陀净土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一切诸佛如来劝导一切众生修学的第一法门。你不相信、不能接受,佛才给你讲第二、第三,讲别的法门,来让你修学。你如果真有智慧,真正善根福德成熟,决定以这个法门来劝导你。如果不以这个法门劝导你,佛菩萨对不起你,因为这个法门是稳稳当当一生圆满成就,所有一切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更稳当、更快速、更容易。必须要有智,普智光照如来境,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如来境界。第七位,普宝髻菩萨。这位菩萨表法的意义比较上不容易看出,其他的菩萨名号里头的意思,字面上都能看得出来。清凉大师在《疏钞》跟我们讲,这位菩萨是心普。这个心是指心量,不是指心体,心体普在普贤里面表,这是心量,正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表这个意思。名号里面用宝髻华幢,用这四个字。我们要学菩萨的心量,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诸位要知道,心量拓开之後无比的舒服,你那些忧悲苦恼自自然然都没有。世间人生活得很苦,实在讲苦从那里来?心量太小,天天在计算,愈算愈苦;心量大了,大而化之,什麽事都没有,没事才乐,什麽事都没有。一定要把心量拓开,然後才真正是随缘度日,修学的功夫当然就得力。这是我们要学习,都很重要很重要。第八尊菩萨,普觉菩萨。这个意思很明显,觉悟,大觉普。觉悟的音声悦耳,好听;迷惑的音声很难听。迷惑的音声是烦恼音;觉悟的音声是梵音、清净音,当然听起来悦耳。佛陀这个名相当中就是觉的意思,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首先要自己觉悟,怎麽觉悟法?觉悟的样子是什麽?如果我们搞不清楚,天天念觉也觉不了。觉悟的样子是自在、是快乐。觉悟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明白;第二,一切万缘放下,这觉悟的方法。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能够做,也是我们必须要学习,一定要依靠经典。经典上,就是我们读的这段经文,这些所有菩萨名号当中所表的德能,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如果都做到,觉悟了;做不到,还是迷惑,没觉。再跟诸位说得现实一点,看经上这太玄,初学的同学总以为佛经跟我们的生活有好远好远的距离,不知道根本就没有距离,就是我们现前的生活。我们活在现在这个社会上,你首先要觉悟到苦。佛给我们讲的四谛法,第一个是给你讲苦,你有没有觉悟到?人从生下来,第一句话说什麽?苦!就苦到底,苦一辈子,那有乐?第一句话是真话,一点都不假。尤其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灾难频繁。今天早晨有同学告诉我,早晨看电视新闻,我们没有看电视,不知道,可能明天报纸上就有。印度有龙卷风,听说有四百万人无家可归,死伤的人数还不晓得多少,这很严重的灾难。又听说俄国的经济崩溃,不得了。所以我昨天说,你天天都知道这些讯息、知道这些消息,你的日子怎麽过?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麻木一点,麻木不仁;少知道,少烦恼。一定要觉悟这个世间苦,苦从那里来?苦从妄想、分别、执着来,那叫集。集就是烦恼,苦从烦恼里头来;烦恼是因,苦是果报。佛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我们也懂了,懂了之後,苦能不能离开?能不能摆脱掉?如果不能摆脱掉,我们知道了又有什麽用处?还不如不知道的好。佛说这个苦是可以摆脱得掉,不但我们这一生的苦可以脱离,三界六道生生世世那些苦统统可以出离,有出离的方法。出离的方法叫道,道就是出离之道,离苦之道,了生死之道,脱离轮回之道。这些道,道路、方法都在经典之中。尤其是这部《华严经》,《华严经》对道讲得是最圆满,所以给我们讲修行的法门,就是方法门径,就是离苦得乐之道,讲了两千多个法门、方法,任何经典里面没有这麽多。两千多个方法到最後普贤菩萨给我们选择,他选择西方净土,选择念佛法门,这个不可思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作为大会圆满,这个大会达到最高潮。一定要觉悟,这个世间苦。想想世界上还有那个地方安全一点?我们要想办法移民到那里去,给诸位说,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地方。我们到那里移民?所以李会长在此地发心,我们在这里建念佛堂,希望二十四小时到这儿念佛,我们移民到极乐世界,那才真正安全,这是正确的。我今天早晨跟我们出家的同修谈话,我提醒他们,现在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什麽?学讲经法师高人一等,念佛堂里敲法器带领大众念阿弥陀佛,这好像差一等,错了。佛给我们讲是平等的,我给你们讲,领众念佛的法师比我们讲经的高,为什麽?我们在这里讲经是劝你相信、是劝你了解;念佛堂领众法师是带你修行,帮助你证果。信、解、行、证,讲经的法师是讲前面两个,念佛堂法师带你修後面两个,後面比前面重要。昨天我不是给诸位举的小公案,修无师不都说,“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行重要;真正发心到念佛堂领众,菩萨乘愿再来,不是假的。像慧跟智一样,讲经的法师有慧,念佛堂领众是智,智高过慧,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个地方讲经,说老实话,一天讲八个小时、讲十六个小时,救不了世界的灾难。如果我们有念佛堂,大家在这里一心念佛,长年佛七,等於说天天都打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不间断,这个世界上灾难能化解。讲经的力量不行,念佛力量行;念佛是行,信、解、行、证,真正有大心的菩萨,自度度他要走进念佛堂。你要问我:为什麽不走进念佛堂?我老早就发心想进念佛堂,没有福报。怎麽没有福报?许许多多人拉到我出来讲经,没人找我讲经,我就进念佛堂。讲经是个不得已的事情,不是情愿干的,没人讲,有什麽法子;有人讲,我才不干这个事情。实在没人讲,这没法子,不能不讲,所谓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责任所在,不能不尽责。有人讲,我们决定不干,我决定进念佛堂。所以要真正觉悟,这非常非常重要。第九尊菩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这个名义很明显。福,福里面清净福,这是真的福报,拣别不是洪福。我们世间人享福,常常讲洪福齐天,洪福是红尘之福;那个福里面有烦恼,福愈大,它那个副作用也就跟着大。所以世间人相逢的时候,有的是祝福:祝你好福气,你福气真好;上面一个福,底下有气。中国言语里面真正有智慧,你想想福後头有气,这个福还是不享的好。真正懂理的人,有福报不享,把福报分给大众去享,他就没气。佛教给我们,这是古时候讲出家人,出家人享清福,清福是真正的福报,没有副作用;清福是极净之福,心地清净自在。可是世间人喜欢热闹,什麽地方他叫享受?欢乐场所他认为那是享受。那一个人不喜欢到欢乐场所?欢乐场所,实在讲那个福後头连着气,不是一个好地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欢乐场所里头尤其最糟糕的是赌场,你看看人进赌场,多少气死?回不了家,进入那个场所人都发狂。这个世界上许多大都市都设立有赌场,那个地方千万不能进去,赌场你一进去,里面那个气氛我们讲磁场不正常;我们进去之後就觉得阴森森,感觉到寒毛直竖,一身都不自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我去过一次,我是去看看,这个世间东西不能不知道,说起来我都知道,我都去看过。马来西亚云顶的赌场,我也去看过,那个规模比拉斯维加斯小得太多,不是好地方。我们学佛的人常常讲经,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定要去看看,看了我们如如不动。但是感觉得那个场所,在那个里头一身都不舒服,那个磁场不好。福要净福,我们讲经的道场这是净福,念佛堂、禅堂都是净福,让你在这个地方身心清净,真正享受到自在快乐。修道之人愿意选择在很清净的地方居住,养道;人少建一个小茅篷,人多建一个小道场。古人选择这个地方多半是一般人很少能到,不方便他们到达,才能够保持清净。现在人不行,现在我看到许多古时候道场,也开了马路,车可以直接上去。以前一定在山下要走路才能上去;有些人不能走路,他就不上去。现在人习惯出门都坐车,走几步路受不了,所以现在建道场不修马路,就可以拒绝许许多多人来扰乱。我只有在香港大屿山,看到圣一法师他那个道场没有开马路,这几十年。从宝莲寺到他那里去,一定要走路过去,大概要走四十分钟。所以一般人他坐车坐惯了,四十分钟一听吓到不敢去,他那里保持清净。可是现在风水也破坏了,他那个大海对面,新建的机场就在他面前。虽然人是不能进入他那个道场,可是飞机的噪音会干扰修行,尤其他这个道场是修禅。机场一建立,他那个地方做为一个禅宗的道场就很难,我看他早晚要搬家。清福我们一定要晓得,清福范围也非常非常广大。譬如我们修六度,以布施来说,三轮空就是清福。《金刚经》所说,你能够离四相,修一切福都是净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是修净福。第十位尊者,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昨天我们也特别提醒同修们,这位菩萨表形象,形象普。十位菩萨都与真心本性、法界相应,所以名号上有一个普字。第十位我们说最浅显的意思,他的形象可以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一切菩萨的好榜样,这才是形象普的意思。怎麽样修行才能给虚空法界菩萨做好样子?这个菩萨里面包括《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诸位要晓得,这二十尊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他们所证的果位跟普贤菩萨完全相同,无二无别。《华严》所说究竟圆满,任何一位都具足一切位。我们今天初发心可以学等觉菩萨的德行,我们可以模仿、可以学习。等觉菩萨那麽高的地位,他也不舍我们初学人的因行,这才叫圆融,这才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话虽然是这麽说,实实在在讲,我们今天这个形象怎麽能跟菩萨比?跟初果须陀洹,我们也比不上,我们跟人家在一起也还惭愧莫名。那麽今天我们怎麽学法?我们如果能做到,现前出家人做到一切出家人的好样子,在家人做到一切在家人的好样子,就不错。佛法决定兴旺起来,佛法决定受到社会广大的尊敬,受到社会一切大众的爱戴、拥护,修学。所以要做出一个好形象给人看,这个重要。你讲得再多,你劝人读得再多,没用处,那个印象都不够深刻;做出样子给人看,给人的印象就深刻。所以诸佛菩萨在华严会上表演样子给我们看,我跟诸位说,这二十位菩萨都是等觉菩萨示现,他们现在地位都是等觉菩萨,而实际上这里面许许多多菩萨都是古佛再来。前面我们讲过“道後普贤”,成了佛之後再退回作等觉位的普贤,倒驾慈航,为什麽这样做?作榜样给我们看,做出这个样子让我们来学习,所以这种经不能够含糊笼统念过就算,那个不行。一定要记住佛的教诲,深解义趣,要对这个里面理、事了解得愈深愈好,但是深解也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做得到,要怎麽样做到?要行到,你理解一分,你把这一分做到。行帮助你理解,解帮助你修行,解跟行相辅相成,才能深解。如果你只是在这里学,只是在这里研究,天天听、天天讲,不做,你的境界就到此为止。为什麽?没有深度。完全没有修行,你完全在文字表面上,一分都没有深入,古人的注子注得再好,你也是看它表面,你也不可能有深度,你体会不到。深度是讲体会,字字句句其深无底、其广无边,我们常比喻作佛法大海,佛法大海就是性海,就是自性的性海,那有边际?不行,那怎麽能成?行就是一定要把它做到。昨天虽然说得很详细,今天不能不再做一次补充,希望我们对於每一尊菩萨,他的名号里头含义要懂得,我们抓住这个纲领,怎样去学习。下面这有十位异名菩萨。前面说过,异是同中之异,同是异中之同,说明同异不二,才真正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确确实实是一个自己。《华严经》上所有这些菩萨,将来连这些神众都包括在内,这总有一百七十几类,都是自己的性德,离开自性一无所有,全是我们自己的性德。佛常讲我们迷了自性,通常大乘经上说这一句说得没错,我们听起来“迷失了自性”是一句含糊笼统的话,我迷失那些自性?《华严经》上一桩一桩给你点出来。我们想想没错,真的,迷失了。德普迷失了、慧普迷失了、行普迷失了,确确实实迷失。佛在经上讲自性里面万德万能,这话不是假的,性德本具。“万”是个形容词,比喻不止一万,一万太少了。“万”是十,十代表圆满,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十表大圆满,表这个意思;万德是表大圆满,实在讲是无量无边。《华严经》读过,如果能有一、两分的体验,你这个人那有不尊重自己的道理?我们常常勉励别人,自己要尊重自己,要自重、要自爱,《华严》要体会到一分、两分,这个人真的会自重、真的会自爱。能自爱就能爱人,能自重就能重人,一定的道理。凡是不能爱人的人,不自爱;不能尊重别人的人,不自重,一定的道理。他为什麽不能自爱爱人?为什麽不能自重重人?迷了。世尊一句话把这个根源给我们说出来,业障习气深重的凡夫,如果不是这样的大经,这样长的时间熏习,我们确确实实对佛讲的话没法子理解,理解深一层更难了。大经有缘在一起共同学习,无量劫的因缘,这世间人讲无比的福报;没有大因缘、大福报,你怎麽能遇得到?

〔三〕 异名菩萨向下经文,十尊异名菩萨。第一尊:【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我们要从名号里面去想像它的境界。大海、夜晚,夜晚才有月光,白天那会有月光,夜晚是非常安静。如果诸位要有行海经验的人,曾经坐船去旅游的人,会有这个经验;在大海当中,夜晚月光很好的时候,你在船上甲板上散散步,这个味道就能体会出来。佛经上日、月、灯明都是代表智慧,月光是代表清凉的智慧,特别怡人,这是表智慧之行。智慧之行是什麽?智慧的生活,行就是生活行为,你每一天生活在清凉智慧之中,就好像夜晚在大海里面看到的月光,景色清净深远,海的景让你看到很深很远。生活行持里面要依大海,海是性海,真心本性。生活在菩萨十波罗蜜之中,性海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智慧德能把它融在文殊的十度十波罗蜜,普贤的十愿,这二十条。十度、十愿都是依自性无量的智慧功德显现出来,就好像我们看月光清净。不但海水深远,天空更是深远,以清净心、清净行;清净心像虚空一样,空中的明月,清净行像大海一样;庄严这个国土。庄严国土,用这个心行服务现前的社会,服务现前的大众,这叫庄严。换句话说,每一尊菩萨所表的智慧德行,我们在生活上都用上、都兑现,这是我们天天念回向偈,“庄严佛净土”,你怎麽个庄严法?落实在生活当中,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造福社会、造福国家、造福人类,这叫庄严。所以自己如果没有清净心、没有清净行,每一天念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在那里喊口号,无济於事,拿什麽去庄严?要拿我们的心地、要拿我们的行为出来庄严才行,才是真的,真实功德。我们学了,学了一定要学明白,决定不能含糊,含糊笼统赶时间把这赶过去,经是讲圆满,一点用处都没得到,这叫白讲。不如讲个一句、两句,细细的讲,我们真搞清楚、搞明白,确实可以落实在生活上,我们做到了,做到这个形象就能够影响社会,就能够影响大众,光照大千。这个意思在此地。

【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功德宝髻智生菩萨摩诃萨、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萨摩诃萨、善勇猛莲花髻菩萨摩诃萨、普智云日幢菩萨摩诃萨、大精进金刚脐菩萨摩诃萨、香焰光幢菩萨摩诃萨、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这一段是介绍华严会上出席的大众。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个大会无比的殊胜庄严,出席的团体,众就是团体,一共有一百七十多个团体,每一个团体里面人数都是不可思议。这个会圆满称性,所以其中所说句句都是讲到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华严境界,圆满的法界,一丝毫都没有欠缺。法界是什麽意思?我们必须要晓得。世尊在这边告诉我们,法界就是我们本人。因为我们自己迷失了自己,迷失自己也就是迷失了法界。法界的这些现象,佛在经上比喻说幻相、梦幻泡影,我们现前的境界相也是幻相。幻相不是没有相,确确实实有相、有作用、有感受,但是它没有自体,完全是空寂的,就像我们作梦一样。诸位知道,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确是有相,不能说它没有相;梦中有相,也有作用,同样也有感受,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可是梦醒了之後才晓得,这是一场梦,不是真的,假的。什麽时候我们在法界里面也一下醒悟过来,知道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原来都是一场梦。梦有没有长短?给诸位说,没长短。不要认为我们晚上作梦的时间很短,我们在六道轮回,佛经上常讲无量劫,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实际上都是一刹那。所以《华严》,後面经还很长,到十定品里面给我们讲真话,时间真正的时是刹那际,这是给你讲真话,一点都不假。可是我们初学的人,不但是初学,老修,甚至於说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证得辟支佛果、证得菩萨的果位,对於刹那际很难接受。但是知道佛所说的话句句真实,决定没有妄语,就像《金刚经》上所说,佛的言语“真语者,实语者”,真就不假,实就不虚。“如语者”,如是与事实真相完全相符合,佛说话也不会添一点,也不会减少一点,事实是怎麽样,他老人家就怎麽说法,所说与事实完全相应,如语。“不妄语,不诳语”,如来的话是最靠得住,所说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宇宙人生就是说我们自己,人生是我们本人,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通常我们有分别心,自己跟生活环境把它分做两桩事,不是一桩事,总是起这些分别、执着。而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依报跟正报、自己跟生活环境是一不是二。这些话都非常难懂,难懂的原因就是我们迷失太久,都把假的当作真的,认假不认真,认虚不认实,这是我们凡夫毛病习气。什麽时候回过头来醒悟了,然後才证明,我们讲信解行证,证什麽?证明佛所讲句句话是正确,没有错误;我们想错了,我们看错了,我们说错了,证就是证明这一个事实真相。这一百七十多个团体,菩萨排列在第一,第一段给我们介绍菩萨。菩萨众里面先给我们介绍的是同名菩萨,这个意思跟诸位报告过。今天这十位菩萨是异名菩萨,异跟前面同,这就是异跟同,异同是一不是二。同,异中之同;异,同中之异;同异不二,这个里头才有味道。所以这一部《华严经》,根性利的人,给诸位说,不必听完,这全经八十卷,也许你听了几卷,你就开悟,你就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什麽?不二法门,一真法界;总别是一,同异是一,一真法界。《维摩经》里面讲“入不二法门”,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你才真的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这里面得的受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这是从他的德行深净处说。深是从德性上讲,深广无际,深广没有边际。在事相上,佛给我们讲山河大地,我们从形相上,也不要深究这些理论,好像都是依大海而建立。为什麽这麽说法?这就地球而论,地球水多,陆地少,每一块陆地的四周都是海水,好像海里面浮的一个岛一样,洲不过是大一点的岛,好像都是依海水而建立。佛把海水比作自性,大海比作自性。菩萨修学所依据的智慧、德行,都是从自性般若当中建立,自性般若就好像大海一样。在海里面,如果我们坐船在海里面,尤其是夜晚看到满月,十五的月亮满月,这时候看到月光,月光跟海水相映,我们看到这个景色,既清净又感到无限的深远。这是比喻,菩萨依自性般若智慧修学十波罗蜜,修学普贤菩萨十愿。前面说过普贤就是自己,不是别人,以愿行庄严刹土,刹土在那里?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我们要效法菩萨大愿大行,庄严自己的身相,庄严这个社会,庄严这个地球。庄严怎麽讲法?就是我们总题目上所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愿行,广大社会群众的表率,一切众生的好榜样、好模范,这就是真正的庄严。我们天天念的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佛净土在那里?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你怎麽能庄严得上?在那里也不晓得,也没见到,你怎麽庄严得上?净土就在现前。经上常讲“心净则佛土净”,由此可知,庄严佛净土先庄严自己的清净心,然後庄严自己的身相。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给环境做好样子,这一点很重要。处处要展现智慧,处处小心谨慎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不要认为这很小,小事。我们用一张卫生纸,用完了之後随便一丢,这不是好样子;用完之後把它叠得整整齐齐丢垃圾桶里,不必握成一团就丢在那里,那不是好样子。我们坐飞机,在飞机上都有小枕头、有毛毯,我们用完之後,下飞机了,有一些人往座位上一摆就走了;可是你看到也有不少人很有规矩,用完之後,还把它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座位上。小事情、小动作,我们处处要想到,不是为自己,为众生,为庄严佛净土,这块土地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娑婆世界。所以秽土,秽土是什麽?不懂得庄严人他把这里搞脏、搞污秽,染污了这块净土。我们今天学佛,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做出样子给别人看,大家都爱惜这个社会,大家都爱惜这个地球,我们这个地球又何尝不是净土?现前住在净土里面,将来才能往生弥陀净土。现前住的不是净土,说将来要生净土,靠不住,这话不太可靠;现前我们自己要住净土,要修身心的清净。菩萨名号里面如大海、如月光,月也是表智慧。海月光大明,明就是智慧,月光是表这个意思。我们在这个地方就知道怎麽学习。第二尊菩萨,“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前面介绍过,就不说,我们说菩萨的别号、别名,菩萨摩诃萨是通名。这位菩萨“云音”,音是音声,音声当然是说法。如来的四种无碍辩才,菩萨也具足,无碍的辩才所以称云音。海光的意思跟前面这一位海月光意思相同。名号里头有“无垢藏”,无垢是清净,藏是含藏、是宝藏。从名号里面我们能够领会到,菩萨的事业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常说的“自行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辩才洋溢就如同海光一样,海要放光,海天一色,这光明就没有边际,形容菩萨说法是智慧的起用,念念普周法界。既然念念普周,在德相上我们就了解,言言也应当是普周法界,这是事实,我们在这个大经上得到讯息。虽然我们自己有深重的迷障:迷惑障难,见不到事实真相,可是从这个经上我们细心去体会,佛讲的不会错。因为任何一法,无论是理、无论是现相、无论是作用,一毛端、一微尘都称性,称性就周遍法界。我们见色闻声、言语动作,它都有震动,既然有震动就一定起波动的现象。我们见到的光,光波,我们说话有音波,这个震动也是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这个光,我们现在用科学仪器来侦测,可以侦测到几十万光年、几百万光年,那个微弱的光波我们侦测到。我们要问:亿万光年、千亿万光年、亿亿万光年,佛经上讲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边恒沙数光年,我们今天的科技还办不到,还没有办法侦测出来。其实光波愈扩散,波愈微弱,不管它微弱到什麽程度,一定是尽虚空、遍法界。如果我们体会这个道理,真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动作,不只是影响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影响这个地球,影响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在理论上我们能够肯定、能够接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所以我们在讲席上常讲,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学自爱自重。我们能自爱就爱虚空法界,我们能自重就重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自他不二。菩萨名号里面显示这些德能。一念普周,念是正念、是净念,念佛人常说“净念相继”。净念能破烦恼、能破惑障,这是无垢的意思。我们的烦恼习气无量无边,怎麽会有这麽多?佛给我们讲,烦恼从那里来?从迷生出来。迷什麽?迷自性般若。迷自性般若就变成了所知障,迷自性的功能就变成了烦恼障。所以烦恼不是别的,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能迷了,一觉那个烦恼就恢复原状。因此我们的智慧德能有多少,你一迷就把它变成二障,二障有多少?说不尽。四弘誓愿里面讲“烦恼无尽誓愿断”,他能断得了吗?给诸位说断不了。如果烦恼断了,你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德能岂不都断了?那怎麽能断?断是假设的一个字,你要懂得;不是真的断,转,转变。烦恼转变成菩提,生死转变成涅槃,转变;一转变,烦恼没有了,我们就叫它做“断”。诸位要懂,不是真的断,没有真断的道理,如果真的要断掉了,烦恼就不是自性。烦恼还是自性、还是性德,只是迷了的时候把它转变成烦恼,成这麽一个现象;觉悟了之後,这个现象马上又转过头来,菩提也无量。所以称之为“藏”,无垢藏。这位菩萨教给我们,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清净心为人演说。清净心没有丝毫希求之心,我们为别人介绍佛法、演说佛法,演还带表演,也就是我们要做给别人看。我这样做我能得到些什麽?什麽都没有,这才叫清净。如果我这样做,我希望得名闻利养,那不清净。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边都不沾,又能勇猛精进,不舍一人,认真努力去做。像现在所谓义工,只尽义务,不讲权利。为那些众生服务?尽虚空、遍法界,为一切众生服务。第三位,“功德宝髻智生菩萨摩诃萨”,这个名号里面有福、有慧、有净,清净,宝是清净。功德是福,诸位要知道,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有福要给别人享,不能自己享,自己一享福就糊涂了;自己不享福,头脑永远是清新,永远清楚,享福没有不迷惑。福给一切众生享,那是真的福报,永远享不尽的福报。我们在生活当中衣食不缺,自在快乐,这就是享受。世间人以五欲六尘为乐,那叫苦中作乐,那里是真乐?那是迷惑颠倒。佛在经上讲,这种乐叫坏苦,享受尽了的时候,他觉得苦恼现前。其实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冷静在旁边观察,正在享受的时候就苦,那里还要享受过了之後再觉得苦,正享受的时候他就觉得苦,他已经感受到苦,但是他不能把苦舍掉。所以现在做人,人生在一生当中的感受,比古人,不要比太久,比半个世纪以前的人所承担的苦受,比五、六十年以前的人要增加好多倍。往後我们这个苦日子,苦的承受必定还是一年比一年增加,不觉悟不得了,一定要觉悟。觉悟的人修功德,世间人能修福德的就不错,就很难得,总不如功德好。功德跟福德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不能把它混作一谈,那就错了。功德是要自己真正下功夫,德是果报,决定不是说我们今天在道场;前面跟诸位讲过范围很广大,在道场里面捐一点钱算是功德吗?到道场里面来做义工是功德吗?不尽然也。为什麽说不尽然?会修的他在这里布施是功德,不会布施的是福德,会与不会都在用心。如果我在这里布施,不拘多少,布施完了之後连个印象都不着,他是功德;如果我在这里布施,我有求,布施之後佛菩萨保佑,保佑我升官发财、保佑我健康长寿、保佑我事事如意,他是有期望、有企图。有企图是福德,无企图是功德。无企图布施是什麽?布施清净心。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在道场里面做义工,如果做义工我也是有企图、有希求,福德。我在这里做义工,只为大众服务,没有任何希求,这是功德。由此可知,功德跟福德在一念之差。古德从戒、定、慧来给我们作说明也很容易懂,持戒有功,功夫;你持戒很认真、很清净,有功夫,得定,那就是德;你得定就是德,我们现在讲你得清净心,那就是德,由此可知,你持戒要得清净心,持戒算是有功。如果持戒戒律很严,戒持得很清净,没有得定、没有得清净心,你持戒是福,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生天、生人道享福,人天两道的福报,不是功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开智慧,这是德。由此可知,修定,定修得很好,定功很深,一盘腿、一打坐,可以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不出定,定功深,没开智慧;智慧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没有。你修定,这定是福德,不是功德,真的是福德。福德将来到那里去享?定修成了,到四禅天、四空天去享福,福德,这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明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讲了生死、成佛道这桩事情,这桩事情福德没用处,要功德才有用处。所以我们要懂得什麽是功德,什麽是福德。这麽一说大家对於功德福德有了一个粗浅的概念,可是还是很难落实。我们再讲一个浅显的例子,《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我们布施修福,或者是做义工,帮助一切社会大众,我们的心行与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相应是功德,与这五个字不相应是福德,这大家好懂。所以诸位要晓得,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功德能断烦恼、能证菩提、能出三界、能成佛作祖,福德不行。福德大者得人天福报,人间享大福,最大的福报到天上去作大梵天王,这是天人里面富贵到顶头;福报的成就,他还在三界之内,他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是功德跟福德要辨别清楚。

由此可知,功德是真福,福德那个福不是真的,短暂的福报,不是永恒的,功德是永恒的福报。宝髻,这比喻。髻是挽在头顶上,宝是比喻清净,清净之宝。清净一定生智慧,这智慧就生了,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智慧是从高度清净心里面生出来。我们如果要真正想修福、慧两种庄严,一定是从高度清净里面生出智慧,福、智、净於是都高。佛法自始至终所求是真实慧,唯有真实智慧才能解决世出世间一切问题。今天世界很乱,灾难很多,如果你有高度智慧,你知道所有一切灾变的根源在那里,你都清楚、你都明白;如何能够消除这些灾难,你知道,你也清楚,也很明白。灾难可不可以消除?能消除。能消除为什麽消除不了?迷的人太多,我觉悟,他没觉悟,於是乎我能消除自己的灾难,不能帮助他们消除灾难。如果要帮助他们消除灾难,一定要开悟众生,那就是经上一再嘱咐,世尊嘱咐的话,一生四十九年当中讲了千千万万遍,“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热心这样去做,没有任何希求,只希望一切大众消灾免难,希望一切大众破迷开悟,没有一丝毫是为自己。这麽一个单纯的弘法教学的目的,非常非常的单纯,这个里面决定是有高度智慧,才能真正做到福慧二严。世间人想修福报,我们也常常讲,实在讲,世间人看风水的人他也会说,“福地福人居”。我们套这个例子来说,“福报福人种”,福人才种福报,没有福报的人想种福种不到,一个道理。你没有福报,你想修福往往修错,把一切罪业当作福报,我们在社会上看到太多太多,这就是说他没有智慧,他没有福德。世出世间一切法,真妄他不能辨别,邪正他不能辨别,是非他不能辨别,甚至於利害他也不能辨别,往往搞错、搞颠倒。我们中国人,我们的老祖宗很聪明,非常有智慧,我们能生为中国人,现在人讲值得骄傲;骄傲是烦恼,不可以的。我们应当是感到幸运、感到欢喜。老祖宗给们制订的文字,文字是符号,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没有我们这一套美好完整的工具,没有。我们老祖宗给我们制订“祸”、“福”,这两个字像不像?太相似。你要粗心大意就把祸看成福,福看成祸,你不就颠倒了吗?你修福到那里去修去?要仔细看清楚,什麽是真正的福田?福田才能够生福,搞错了得不到福报。不但得不到福报,惹来了灾祸。他把祸当作福,现在人太多太多,你稍微冷静一观察,许许多多人把祸害看作福报。真正福报他不知道,有个明白人劝导他,讲解给他听,他也不相信,他也不肯接受。譬如说,为社会大众造福,好事情。我们以自己的财力、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劳力,贡献给社会大众,为社会大众解决一些苦难的问题,这是修福,世间人知道做这些事情的人不多。而这里面一些好事,我们今天社会上所谓慈善事业,小的慈善事业解决我们现前的困难。我们现前没得吃,他送东西给我们吃;我们没有衣服穿,他送衣服来救济我们;我们没有地方住,他建设房舍来给我们住,解决现前,小善。我们生活完全要仰赖救济,尤其是现在社会上一些老人,身体衰弱的人、病苦的人。今天这个社会能照顾老人、照顾病苦的人愈来愈少。子女不孝父母、不养父母,做父母的人痴心,还去关怀爱护他的儿孙,儿孙不要他,他老了没用,不要他,让社会来救济他。我们看到这种凄惨的现象,怎麽能不动心?这是今天社会现象。为什麽会糟到这个样子?不爱国家、不爱民族,去爱洋人,我们中国称洋鬼子,去学他那一套。他们不养父母,跟中国人不一样,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到现在还能保留,所以日本人我们所看到,还有养父母,还有三代同堂住在一起。外国人绝对没有,儿女长大了都走了,有不少一生都不会再见面。儿女没有义务养父母,小孩在美国十六岁,十六岁以上他要出家走了,你去报警;警察问多大了?十六岁,不要管了,他独立了。警察不会去替你找人;换句话说,关系就没有、就中止,悲惨世界。中国古老的教育,从小孩你还没懂事就教孝,教你要认识、要明了你跟父母是什麽关系,兄弟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教你这个。人与人的关系明白,再进一步教给你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万物的关系,再往上提升,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教育的中心思想。换句话说,中国人是教人怎样做一个完美的人。在法律上,清朝,清朝以前更不必说,清朝的法律到民国初年,大概民国二十几年的时候,这个法律还存在。我在小的时候还听说过,“亲权处分”,这一条法律很利害,儿女不敢不养父母,不敢不尊重父母。因为父母可以到法院里去告儿子:我的儿子不孝,你们把他捉去枪毙;不要审判、不必审判,为什麽?是你父母的意思,法官派刑警马上捉去,就把你枪毙。所以他害怕,这个太利害了,犯别的罪还可以审判,还可以找律师来辩护,这个没得辩护,立刻就执行。所以那个时候做儿女,不敢不怕母亲,他真怕,真害怕,因为她可以要他的命。现在民主自由开放,要讲人权,你说糟不糟糕?这一条法律废除,大概是在民国二十几年到三十年间才废除,我小的时候我知道有这麽一条。所以高度的智慧就是对於邪正、是非、利害,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实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第四位菩萨,“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萨摩诃萨”,这个名字里面的含义很明显,自在,现用自在。佛经里面都是用佛菩萨来作比喻,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表演的,没有一样不自在,他的表演就是经上讲“为人演说”,可见得他不是为自己来的,他是为佛法。为佛法就是为帮助诸佛如来教学,他为这个来,为一切众生得度而来,那里是为自己?正是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菩萨不但应众生,也应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教,他要来做样子。所以他这个应双应,上应诸佛之感,下应众生,就是下契众生之机。显示出菩萨这个作法,正是上求下化;与诸佛如来感应是上求,与一切众生感应是下化。他当然要表演得很好,要表演得很逼真,要表演得让我们接触之後很容易感悟。所表演在事相上讲无量无边,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两桩事情:一个是福、一个是慧。我们讲“庄严佛净土”,用什麽庄严?福慧二严,就全都包括。表演高度的智慧,表演高度的自在,自在是福,福慧二严。两种圆满,那就是功德光,自在王他底下有大光。“王”这字也是比喻自在。在古时候一个国家有个国王,发号施令,全国的人都要听他,他不会听别人。他是主,他有大自在;其馀的人听命於他,当然就不能自在,要受王法的约束,所以王在佛经里面都是比自在的意思。自在王,在自在里面他是王,最自在的,没有比他更自在,这名字是这个意思。他这种自在从那里来?诸位要看清楚,前面是功德,後面是大光。功德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是讲事、讲相;大光是心里面的清净心生的智慧,智慧光明。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学习,具体的学习。功德就是要从守法做起,戒律就是法规,就是方法、就是规矩,一定要依规矩,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然後你在生活当中,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你就得自在,这里面就显示出高度的智慧,这个大自在是受用。可见得离开了法度,离开方法规矩,你不但自在没有,你智慧也没有。对自己来讲,过失还算小,大过失从那里结?你对不起诸佛如来,诸佛如来付托给你,你没有尽到责任;你对不起广大的众生,你没有给他们做一个好样子。特别是学佛的四众同修要记住,世尊在经典里面期望我们是什麽?世尊在《地藏经》里面如何付嘱地藏菩萨。你不要看到经上付嘱地藏菩萨,又不是付嘱我,与我有什麽相干?你要这样念经,古人讲你念到驴年都不能开悟。什麽叫驴年?十二生肖里头有没有驴?这意思就是说,永远你不会开悟。你要知道地藏是表心地法门,你有没有心?你有心,世尊的嘱咐你就得接受,那里是嘱咐一个人?你既然有心,你有心地,试问问那一个不是地藏菩萨?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地藏菩萨分身无量无边,其实你说那一个众生不是地藏菩萨?你怎麽能说与你不相干?由此可知,我们四众同修只要是学佛,都接受佛的嘱咐、佛的付托,度自己度众生,度众生度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一定要做个样子给别人看。我不用圆规画一个圆很圆,跟圆规画出来没有两样,我有这个本事。可是为了要帮助别人,我还是要用仪器来画。为什麽?别人没有我这个能力,我用圆规画,大家都用这个,那都行;这叫大慈大悲,这个叫怜悯一切众生。世尊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为什麽还要搞八相成道?久远劫已经成佛,为什麽还要到兜率内院去作补处菩萨?命终之後再降生到这个世间,还要示现去修行,苦行,去示现开悟,要搞这套?演戏,演给没有悟的众生看,让他们从这个当中觉悟,从这个当中学习,这叫做大慈大悲。所以我们会了,也要装作不会,也要装作一般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的来学习,给别人看,不是给自己,这才是真正得意,你会得如来的意思,你真正有体会。这是功德里面就放光明了。下面第五尊菩萨,“善勇猛莲花髻菩萨摩诃萨”。这一位菩萨名号里面有勇猛精进、有莲花,莲花代表清净。前面一个“善”字是个关键的字眼,凡夫也修精进、也修清净,不善,所以善在此地是关键。善是什麽?善巧。善巧两个字,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讲过多次。巧是巧妙,虽巧妙它又合规矩,这就叫善,善是代表规矩。由此可知,依照规矩去做,做得不很巧妙,没错;这个人做得很巧妙,但是不守规矩,世间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不取。为什麽?不能以这个为法则。他巧是没错,是非常之巧;不善,不足以为法,不可以给大众去模仿。由此可知,我们中国古人讲求,佛法里面也讲求,宁可善而不巧,不可以巧而不善。这个话到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体会得更深,那些?科技,发明了核武、发明了飞弹;巧,不善,这个东西不知道要杀害多少人。现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拼命在制造,造得举世的人惶惶不安。造那麽多,造来干什麽?一定要用,这个用就是小三灾来了。中国人我们前面赞叹,有智慧,非常聪明,为什麽不发展这些科技?中国人懂得善巧的道理。所以巧而不善这个事情决定干不得,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不说别的,拿孔老夫子来说。孔老夫子确确实实有志从政,他周游列国目的何在?用现在的话,还不就想求个一官半职,孔老夫子确实有这个意思。他要作官,可以施展他的抱负,他的目的在此地;他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用政治来帮助国家、帮助老百姓,救世救人。他的心目当中所羡慕、向往的是古圣先王,在当时他心目当中最佩服的是周公,这是中国真正大政治家。可是每一个国家这些诸侯接见孔老夫子,谈得都很愉快,赞叹他,就是不敢请他作官。为什麽?太聪明、太能干,怕他夺权。照理说,孔老夫子要搞个政变,夺取政权,做得到做不到?轻而易举。他底下三千弟子,什麽样的人才都有,所以每一个国家的君侯都怕他。而孔老夫子决不用这种手段。这是什麽?因为这个手段巧而不善,不足以为法,不能立一个法则给後人学。所以没有人肯用他,就回家去办学,把他这一套本事传授给学生,代代传下去。他去从事教育工作,搞教学,这就是深明善的意思,一生不造恶业。他的成就,说实在的话,比中国历代任何一个帝王成就都大。中国古代的帝王,到今天有几个人常常还会记得?常常还会挂念?可是今天在全世界提到孔老夫子,连外国人都尊敬,你就想他的成就之伟大。他的後裔孔德成先生到美国,在洛杉矶得到美国政府特别的礼遇。什麽原因?听说他是孔老夫子的後代。七十多代的後人,在外国都沾光,沾祖宗之光,所以我们要注重“善”这个字重要。能够做到善巧那是极高明,做不到善巧,一定是宁愿做到善,不愿意取巧。我们常讲不善那个巧,投机取巧,这是不足以为法,一定要依照规矩去做。这个规矩,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学佛,佛菩萨在经论当中的教诲,理论方法一定要遵守,不能违背。国家的宪法、法律,地方政府的一些规章规约,还有没有文字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我们统统要遵守,决定不能违犯,这些都纳入在佛家戒律范围之内,所以持戒不仅仅是几个戒条,那你就完全错误。现在我们的生活空间比从前扩大,有机会常常到其他国家去旅游观光,外国的法令规章跟我们自己国家不一样,外国的风俗习惯跟我们自己的传统也不一样,我们到人家那个地方,一定要遵守别人的礼俗,要守人家的规矩,才能跟这个地区的人和睦相处,结欢喜缘。尊重别人、爱敬别人,你能够敬人,人家就能尊重你,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应当要学习。它前面是个善字,善勇猛;这里面有善巧,勇猛精进。莲花髻,凡是髻都表高超,都表这个意思。莲花是清净。以清净法,清净法是佛法,教化一切众生,高出世间一切法,取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我们合起来讲就是净化人生、净化社会、净化世界,要达到净化效果一定要有善巧方便,要勇猛精进,你才能做得到。菩萨在此地教我们这些科目,我们要知道如何去学习。第六位,“普智云日幢菩萨摩诃萨”。这里面有云、有日,如果把云字拿开,意思就很明显:智日,就很好懂。云,慈云,它这名号里头慈云智日。前面有个普,普是普遍广大的意思。幢也是高显的意思。这名号里面说两桩事情:一个是大慈悲,一个是大智慧。智日是大智慧,慈云是表大慈悲,这两桩事情是佛法教学,无论是自受用、是他受用,两个非常重要的科目,主修的科目、必修的科目。慈悲从那里来?从智慧来。智慧从那里来?从慈悲来。所以慈悲跟智慧相辅相成,你要想求得大智慧,一定要发慈悲心,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推动佛法的教学什麽力量?世间人也认真努力工作,有许多人不眠不休,为什麽这样拼命去工作?为名、为利,名利在推动。诸佛菩萨以及我们学佛的人,诸佛菩萨名利完全没有,断得乾乾净净,佛的弟子虽然名利心没有舍弃,比起世间一般人总是要淡几分。淡泊名利,你勇猛精进什麽力量在推动?慈悲心,慈悲是个动力,你能够发心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什麽力量在策动你?慈悲,没有慈悲心就没有动力。你愈是看到人精进不懈,那个人就愈有慈悲心;你看到这个人懒散,没有慈悲心,缺乏慈悲心,人就懈怠、就懒惰。你看到勇猛精进的人,那真有慈悲心,有慈悲心必定有智慧。这一尊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学佛不是短时间,是长时间。我们自己成就,时间长短姑且不论,如果我们选择净宗法门,这个时间不会太长,这是修行、证果、成佛最快速的一条道路。我们今天讲快速公路、高速公路,最快的一条道路,净宗法门。其馀的大乘法门,快捷的算是禅,比一般大乘要快得多;大乘又比小乘快速。可是即使以禅宗而论,给诸位说,破一品无明,证得法身之後,生到华藏世界初住菩萨,要破四十一品无明,证到究竟圆满的果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华严经》上讲的,你没有证得圆初住以前,你所修行的时间不算,三大阿僧祇劫是圆初住菩萨讲的。比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差太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烦恼一品没断。诸位要晓得,华藏世界初住菩萨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烦恼一品都没断,但是成佛比华藏世界的菩萨快得太多太多,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难信不是我们难信,我们很容易就相信了。难信指谁?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听到难信,那有这种道理?他们费了千辛万苦,无量时劫,才达到这个地位;怎麽我们一品烦恼没断,一下就成就?他难信不是我们难信。我们今天能信,实在说不可思议。我们凭什麽会相信?要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我们真的没有法子理解。佛告诉我们,我们凡夫能够相信,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学过这个法门,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这一生能够信、能够愿,是你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这第一个条件,是我们自己本身所具备的条件有了。第二个条件,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加持。说阿弥陀佛加持,这里面就包含着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加持,这是靠外力所加。这两个原因你才能够相信,才能够不退成就。如果不是这个原因,这个法门决定是当面错过,你一生纵然遇到,你也不肯修。更甚的,法师讲净土经,劝人家念佛往生,自己不肯修。我曾经遇到,他讲《弥陀经》,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他自己不念佛,他不相信净土。不相信净土,为什麽讲《弥陀经》?他们那些人相信,讲给他们听。这一类的法师、大德、居士讲给别人听,劝别人听,自己不干,大有人在。这是什麽原因?还是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少,不具足,一切诸佛如来威神加不上,他本身有障碍障住,不相信、不接受。对他来讲是难信之法,因为这些人大乘经论涉猎的太多,阿赖耶识里头种子不少,一听说净土,那有这种便宜事情?这是阿弥陀佛骗这些没有常识、没有学问的人,安慰安慰他们而已,那里是真的?他们总是有这个怀疑。好像讲这个经劝大众是安慰大众,他也是慈悲怜悯心安慰大众,抱这种心态来讲经。那里知道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会,他当面错过,你说多麽可惜。这些人正是佛在经上讲,他们有的是世智辩聪,他没有智慧,再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真的没有智慧?果然,给诸位说,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你别看他一生认真努力精进,又讲经、又说法、又著书,甚至於著作等身,与戒、定、慧真的不相应,我们要清楚、要明了。说得真的是彻底圆满究竟,无过於《华严》。《华严》要细读深思,要详细加以研究讨论,这样丰富的教材,我们那有不得利益的道理?其他经论实在讲没有这麽圆满,都是讲《华严》某一个部分。特别加以详细的研究讨论,研究讨论里面有没有偏差?有没有过失?很难讲。如果没有开智慧,完全还是用意识心,我们思惟想像应该怎麽说法,比较古人怎麽说法,难免过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开了智慧,那才没有过失。像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能大师真的是开智慧。你看他老人家所说,他说经、说论、说法相,都解释得很圆满。言语文字不多,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开智慧。他的心行、生活、教学与戒定慧完全相应。祖师大德当中,固然也都有相应,能够跟能大师并论的人实在不多,他的相应我们可以说是圆满的相应。这正是《无量寿经》上所说“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很广很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在这个地方慈云智日,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不能够轻易看过。

第七位:“大精进金刚脐菩萨摩诃萨。”这一位菩萨他所表的是大智精进,这个里面有精进、有智慧。“金刚”是表般若智慧,还有一个脐,“脐”是表寿命。这个名号里面有精进、有智慧、有长寿,有这三个意思在。菩萨德号里面,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是真实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精纯而不杂乱,这样的进步才称之为精进。从佛法标准上来观察,世间人进步的现象是有,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科学技术,常言说得好,日新月异,不断的在研究,不断的在发展。尖端的科技,差不多每三个月就有明显的进步。它这种进步算不算精进?如果就机械上来说,称得上精巧、精密。但是佛法里面讲的精不是指器械,而是指我们人心。器械可以达到精纯,可是人心依旧还是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也就是说,无论科技怎样发展、怎样进步,关於六道轮回、生死不绝、烦恼妄念的繁杂,似乎没有办法解决,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特别是近代发展的电脑,有不少人常常在说,将来电脑可以代替人脑,这个事我们姑且不论会不会发展成为事实,如果我们冷静的去观察它的後果,那不是个好事情。如果电脑有一天真正代替人脑,人无需要再去思考一切问题,人脑就变成迟钝,渐渐就变成了无知白痴。到那个时候,世界是什麽世界?电脑变成人类的主宰,人类变成电脑的奴婢。这个现象如果说得不好听的话,人类就沦落到畜生道,哪里还像人?人为万物之灵。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现象,可是这种现象一直在发展,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些事情。回过头来,在佛法里面佛讲清净心,这是真的,清净心是真心,电脑就不能比。电脑可以跟我们妄心来相比,跟真心不能相比。妄心也有程度高低不同,电脑可以比妄心中下者,妄心上层的它也不能比。哪些是用妄心上层者?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用妄心,妄心里面上等的,这是电脑没有法子相比。我们一定要深深的相信自己,自己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电脑要比起自性里面智慧德能,那小巫见大巫,差太远。所以我们学佛真正的目标,如何开发自性的智慧与本能。这里面三桩事情,最重要的是“精进”,你懂得精进这两个字,对我们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佛在大乘经里面常讲,他说世间的善根有三种∶无贪、无嗔、无痴;世间一切的善法都从这三个根生起来,所以叫三善根。出世间善根只有一种,那一种?精进。精进是菩萨善根,菩萨懂得精进。我们再把这个意思浅说,进,不难懂;精,很难懂。如果我们以本经经题“大方广”,《无量寿经》的经题里面“清净平等觉”,诸位要晓得《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大方广,与这个相应就叫精。你不断的提升、不断的向上,一定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个进就叫精进。违背了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这个进步就不是精进,我们用这个作标准,大家都好懂。真正精进不但生智慧,而且里面会现大福报,这个大福报就是用寿在此地来表示。第八位菩萨,“香焰光幢菩萨摩诃萨。”《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给我们讲过“香光庄严”。“香”,浅说是戒定真香,稍微说得深一点,佛法里面常讲“五分法身香”。我们供佛,香是最普通。但是你一定要懂得香是表法,不是说多烧几支香,佛菩萨就会多保佑你一点,没有这个道理。香里面表的意思很多,通常在讲经的时候跟大家介绍,最浅显它表信香。换句话说,我们给佛菩萨、给天龙鬼神要传达讯息,第一个就是燃香,他们闻到香气就知道我们要做些什麽事,所以香表信。实在讲表信的由来很古老很古老,在上古时代人就知道用烟火来传递讯息,在中国,诸位要到中国去旅游,一定会去看看万里长城。长城是古代国防的防御工事,它每隔一段距离有一个烽火台。烽火台,诸位就想到,它是作什麽用?实在上讲跟我们用的香炉意思没有两样,它是燃烟火传递讯息,速度也相当之快,几个小时我们就可以知道几千里外面的讯息,传递警报。除表讯息之外,在佛法里面特别表戒香、定香,我们在赞佛??里面有戒定真香。五分法身是讲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叫五分法身香。由此可知,我们看到香的烟飘浮在空中,闻到香的味,就要想到信心,要想到持戒、修定,求解脱,成就解脱知见;解脱知见就是般若智慧。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懂得它的表法,这一炷香燃在那里,我们自己真的得利益。佛用这许许多多的道具,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使我们见色闻声都不忘修道,都不忘把心安住在道上。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道场,维摩居士所说的道场:信心是道场、持戒是道场、修定是道场。我们的心安住在道场上,道场成就我们的道业,它比这个意思,所以香。“焰”是火焰,跟底下“光”可以合起来讲,表智慧。为什麽?戒、定一定生慧,不但生慧,而且是高度的智慧。“幢”是代表高显,非常明显、非常高的智慧,庄严道场。这种庄严,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前面有说过,怕的是今天有初学的同修来没有听到前面。佛国土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庄严我们的社会,庄严这个国土,使这个社会更美好,大众在这里生活过得更幸福、更美满。用什麽方法?香光。香光是自己心地的香光,才能够达到这个效果。下面一尊菩萨,“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大明德深”这四个字里面有德有慧,有智慧、有德行才能称之为大明德深。“美音”是言语、音声,说音声的意思比较美满,言语是音声之一;但是音声包括言语,言语不能尽括音声。以智慧普照,德行就是菩萨行,我们常讲三福、六度、十愿、本经里面讲十波罗蜜,这是菩萨智慧的德行,从智慧德能里面生出来优雅的音声。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给我们拣选圆通,他老人家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古时候,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记载,有闻音声而豁然开悟者。音声可以说是一切众生共同的语言,言语我们有的时候很难传达意思,特别是言语不相同的地区国家,要通过翻译。可是音乐不需要通过,无论是东方的交响乐、西洋的交响乐,我们使用的乐器不相同,可是演奏出来的乐章都能感动人心,不需要加以翻译。诸佛菩萨对於这桩事知道得很深、很透彻,众生的喜乐是音乐、歌舞、戏剧,能够欣赏音乐这是最高的,其次是歌舞,而戏剧可以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真正的乐章、音乐,这是对於有上根利智的人,他懂得。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他运用这些工具。现在我们末法时期,佛法里面的人才太少,不是世间没有这些人才,很可惜这许多杰出的人才没有接触到佛法,不能够为佛法发挥弘传的功能,这很可惜。古时候有,佛门里面有音乐家,有懂得乐章的天才,所以梵呗的演奏能感动人物,能感动人、能感动动物,当然也能感动天地鬼神,现在没有这个人才。歌舞,小乘佛法对於歌舞是决定禁止观听,不准你看戏,不准你听歌舞。大乘佛法不一样,释迦牟尼佛给菩萨们讲经说法,天人以歌舞来供养。你们再过两天就看见,我看那上面已经挂了飞天了,载歌载舞。所以大乘佛法跟小乘不相同,小乘是保守,大乘是开放。这些歌舞里面统统是弘法利生,是让你在这个里面得定、得慧。所以美音,我们把它看作高度的艺术,这个意思就来得广、来得深。我们修学大乘,要不要学?要学。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不见得,一定要看你的定功,要看你的智慧。果然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能够保持心地清净,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还是恶缘,都能够保持不动心,行!可以与一切众生同事、利行,四摄法里面的同事摄,就可以。如果我们见色闻声还会起烦恼,什麽烦恼?顺自己意思会起贪爱,不顺自己意思会有嗔恚,要是有这种情形,还是远离比较好,学小乘,尽可能避免这些境缘,让心定下来。心定下来之後,然後再出去试验试验,这个很重要;试验试验又不行,再又退回来,这是修行的方法。试验一下就算通过一次考试,这一考试心又乱了,不及格,回头回头老实修。什麽时候出去考试通过,没有问题,你就可以学菩萨。菩萨四摄里面,布施、爱语、利行,我们可以学;同事是要看自己的程度。自己如果没有这个功夫、没有这个定力,这一同就完了,不但你度不了众生,你很快被众生度跑掉,这事要注意到。後面一位,“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这名号里面有三桩事情∶福、光、智,这三桩都用一个大字贯穿下来,大福、大光、大智,这个意思非常非常的圆满。从名号里面我们体会到大智放光,光明必定是遍照,能利益一切众生。菩萨以他的智慧帮助众生破除无明愚暗,菩萨以他的大福带给众生幸福美满,以福慧才真正能够成熟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得菩萨的加持,得菩萨的护念,这就是光照的意思。异名菩萨经上举的十个名号,到这个地方给诸位介绍出来。读这一段经文它是介绍来宾,华严会上的来宾,让我们对他熟悉,认识他,这是菩萨这一类。【如是等而为上首。】“等”,还有很多,名字要说就太多,说不尽,只举十个人作代表。【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众有多少?实在是没法子计算。一尊佛的世界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佛世界就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龙树菩萨告诉我们,他在龙宫里面看到《华严经》大本,多大分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参加华严法会的菩萨众有多少?同名菩萨、异名菩萨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华严的境界,前面跟诸位已经提过几次,一定要记住,它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世尊说这个经在定中讲,定中没有界限,定中是清净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尽虚空、遍法界。菩萨众有这麽多。

四) 别 叹 胜 德 【此诸菩萨,往昔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修菩萨行。皆从如来善根海生。】〔一〕 缘来叹德这往下赞叹菩萨的智慧德行。先总说,科题里面“别叹胜德”。“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翻作光明遍照,也翻遍一切处,这是法身,圆满法身。法身有没有相?给诸位说,法身没有相,法身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心,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个意思就是说,宇宙一切万法从这个地方生的,它是能生;宇宙之间一切万事万物是所生,这里面包含虚空,虚空也是万象之一。虚空从哪里来?也是自性变现出来。自性遍一切处,所以用毗卢遮那。一切诸佛的法身本体。世尊在这里说得好,这些菩萨,无量无边菩萨,往昔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我们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分?有分,诸佛如来有法身,我们也有法身。世尊也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包括我们在内。三世是讲过去佛、现在佛,还有未来佛,我们大家都是未来佛,现在是凡夫,将来都要成佛。我们成佛,跟佛是同一个法身,没成佛还是同一个法身。你看这个经上讲得好不好?跟我们的关系多麽密切,我们自己要珍重自己、要爱护自己,自己有成佛的本钱。这的确增长我们坚定的信心,无比的信心,我们跟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修菩萨行。过去生中曾经修过菩萨行,没出得了三界,这再一轮回又迷惑颠倒。这又不知道过了多少劫,这一生当中又碰上,这个缘很希有、很难得,百千万劫难得碰上一次,我们这一生碰到。碰到是要继续再修菩萨行,接着再干,要真干,干假的不行。一定要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诫,千万不要以为世尊所说不适合这个时代。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实在讲我的妄想、分别、执着相当重,我很感激我的老师章嘉大师,他对我非常有耐心,我自己想想我的耐心不如他,他把我的观念转过来实在是不容易。我那个时候的想法执着非常坚固,佛法理论好,方法在原则上不错,值得我们尊重,特别是理论,我们应当好好的来学习。至於它的修行,我就大不以为然,特别是戒律。我把戒律看作生活规范,实在讲今天我们这样说法,大家听了也点头,不错,是生活规范。可是我们现代人生活跟古人生活不一样,时代不相同,地区也不一样,我们如果学习三千年印度古人那种生活方式,我们怎麽能受得了?没有法子接受。章嘉大师他看出我的心思,他也不说,说了我也不能接受;我不好意思跟他抬杠,跟他辩论,但是我不会接受。我们总是认为即使国家订的法律,法律每过几年要来一次修订,为什麽修订?前几年适用,这几年社会又有变化,又不适用,要修订。戒律就跟法律一样也应当时时来修订,我们才好用,我有这麽一个观念,这个观念非常非常坚固。我们儒家讲礼,礼跟佛法戒律是相同的。可是中国古礼,夏、商、周就不一样,佛订的戒律怎麽可以说是一成不变?我们怎麽想也想不通。可是章嘉大师,我每一次跟他见面;我那时一个星期跟他见一次面,礼拜天去向他请教,他老人家常常轻描淡写的提一提,“戒律很重要”。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这一句话至少讲过几十遍,所以我的印象就很深刻。他圆寂之後,我在他火化场搭了一个小帐篷,在帐篷里面住了三天,守了三天三夜,跟甘珠活佛在一起。我很认真的思惟,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麽?这一回顾,这一句话的印象就特别深刻,他提醒我,我因为对戒律很不重视。於是认真反省检点忽然觉悟了,世间所讲礼法叫世间法,世间法是会随着时间、空间有所改变,要重新修订。我明白佛家戒律,它不是世间法,它是世间跟出世间的一个分水岭,你能够守住这个方法,你才能超越世间。所以它不能够修改,它一修改就掉到世间去,不能用世间法的眼光来看佛家的修学方法。我明白这个道理,然後我才开始读《戒经》,我很认真、很用心的去读诵,掌握到《戒经》的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的总纲领。善恶的标准是什麽?标准是性德,不是世间的。如果是世间标准,这个标准确实会随着时间、空间有所改变;它是性德,性德就没有法子改变。佛法里面讲相应,与什麽相应?与自性性德相应,它不是跟世间人情世故相应,与性德相应,也就是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读这一段经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跟法身佛共集善根,我们今天再接着修菩萨行,我们的成就“皆从如来善根海生”。“海”在此地是比喻,比喻自性无尽的深广,实在讲到哪里找比喻能比得像?实实在在找不到,用一个海、用个虚空来比喻,也只能比喻个彷佛,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好。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明白,然後才能建立自己的清净信心,对我们修学、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佛在大乘经里面,常常教导我们深解义趣,实在是很有必要,我们要解得深。解得深,解跟行有密切关系,如果不能行,就没有办法往深处去理解。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文里面也有很好的开示,可以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说到毗卢遮那,意思是光明遍照。光有两种:一种是身光,一种是智光,都是遍照虚空法界。这个事实我们从这部经开头讲到此地,可以能体会到一点。光,我们现在听到这个名词,立刻就想到我们张开眼睛看到外面的亮光。这种解释是不圆满的、不究竟的,为什麽?现在科学发达,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之间光种类太多,在无量的光里面,我们的肉眼功能很有限,只能看到很窄小的这一部分,我们能看到;其馀的我们肉眼看不见,借重科学的工具能够探测出几种。像现在大家知道的X光、紫外光,都不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现在讲光,光波,以我们肉眼能见到这个光作为一个标准,比这个光波长我们看不到,比这个光波短我们也看不到。可是诸位要晓得,我们自性里面所放出来的光波是无量无边。我们现在自己这个身体会不会放?会放,我们自己看不到。诸佛菩萨有身光,佛告诉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身光,不但有情众生有身光,无情众生也有光。物质都有光,这个光就是我们今天科学家所讲波动,电磁,所有一切物质都是带电体,动物、植物、矿物,乃至於自然现象都是带电体。我们佛法里面讲物质,物质是四大:地、水、火、风。地、水、火、风说的是什麽?说的是物质的四个现象、四个特徵。现在我们用科学的技术将一个物体分析,分析成分子,由分子再分析成原子、成电子、成粒子,来观察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究竟是什麽?才知道统统是这些基本的粒子排列组织而成。最基本的粒子在我们佛法里面,前面跟诸位说过,佛经里面称为极微之微,比微尘小。极微之微它还是一个物体,我们讲它还是个物质,物质有四个现象。第一个现象它本身是个物质,物质我们叫它做地大,地是代表它有物质,表这个意思。它有火大,火大是现在所讲它带阳电,带电。它有水大,水大是带阴电。现在科学上用的名词不一样,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风大,风大是说明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它有活动,风代表动。基本的物质有四个现象,地、水、火、风这四个现象。诸位仔细想想这四个现象里面,它带电,带阴电、带阳电就放光、放波动,它有波动,它动的,它不是静的。这个就是说明身光的来源,所有一切的物质统统都有身光。身光的大小不论,在《华严经》里面没有大小,大小不二;大,遍虚空法界,小,也遍虚空法界,《华严经》上说的。如果就一般大乘经上说,灵性愈高光就愈大,也就说明它的波动愈细密、愈快速。一切众生它的波动速度不相同、频率不相同,这是真的,这个也是事实的真相,但是决定是周遍法界。而且是彼此互相交感,它才产生感应道交的作用,跟现在我们用无线电传递讯息一样的道理。到这种程度我们可以自由运用自己本身的能量,不必依靠机械,能用本身的能量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是讲的道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觉得佛所讲是有理,有可能,我们不能不相信。第二种光是智光,这个智特别是觉。光里面确实有觉、有不觉,有这两种;身光不觉,智光就觉。有觉,感应、讯息的传递,就彼此互相沟通。如果没有智光,这当中就产生障碍,虽然光波、电波达到,但是究竟传递什麽讯息不知道?甚至於说我们自己粗心大意,妄想、分别、执着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之下四面八方来的光波,我们不但不能辨别它里面的含义,甚至於连影像都没有办法觉察得到。是我们太粗心,没有感觉,这是古人讲,这个身体都麻木不仁,没知觉,这是真的。诸佛菩萨传递我们的讯息,我们一无所知;六道众生里面传递我们讯息,我们也一无所知。必须重重打你一顿,刺你一下,感觉到痛了,才知道痛痒,这身体麻木到这种程度。两种光说得好,照真照俗,重重法界,《华严》里面告诉我们真正的事相,真实的事相。大师在此地给我们介绍毗卢遮那是法身,卢舍那是报身,释迦牟尼是应身,我们常讲三身,三身是一不是二。报身是智慧之身,智身也遍一切处,应化身也遍一切处,没有不遍。所以我们要明了,智遍,身也遍。为什麽?因为所依赖生起的本性是遍一切处,它统统从法性生,法性遍一切处,从性里面生出来的这些现象,怎麽不遍一切处?物质现象是现象,智慧也是现象,没有不遍的道理。佛的住处,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在哪里?常寂光遍一切处,哪个地方不是常寂光?而实在讲,身跟土是一不是二,你要把身跟土分做两个,错了,你没有入门,身土不二,入不二法门,身土是一不是二。经论上给我们讲,自性有三德,叫三德密藏。其实这个密是深密而非秘密,为什麽?它都显在面前,并没有隐藏。法身,般若,解脱,谁没有?我们现前没有,现前你是没有感受到,实际上你统统具足。法身理体具足,没有法身哪来这个身?法身是能现,我们这个身土世界是所现。没有能现的,怎麽可能有所现的境界?能所不二。可见得法身没有含藏在哪里,没有隐藏,而是我们自己不认识、不觉悟。禅宗,禅宗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老和尚考他:像什麽样子?在哪里?开悟的人随便拈一个东西表示一下,老和尚点头,就给他印证。随拈一物,无一法不是,所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这麽回事情。般若、解脱亦复如是。般若是知见,《楞严经》上讲的知见,知见就是自己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你有知,你有见,这个见代表六根的觉。觉性的起用,在眼叫见,在耳叫闻,在鼻叫嗅,在舌叫尝,在身叫触,在意叫知;用一个见字作代表。见闻觉知,哪个没有?统统都有,有而不觉,那就没有法子。解脱就是自在,你怎麽不自在?古大德讲,谁把你捆住?,谁绑住你?没有人。你今天为什麽有法身而不能证法身?有般若,般若不能现前;有自在、有解脱,解脱也不能够现前,原因在哪里?你被妄想、分别、执着害了,这个东西是大障碍,障碍自己的法身、般若、解脱。所以你要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自性的智慧德能现前;自性的智慧就是般若,德能就是讲法身解脱。而且佛又说,这三种每一种里面都有四净德:常、乐、我、净。常,永远不变,这是常。乐是真的快乐,决定没有苦,我们世间苦乐忧喜在自性里面统统没有,那叫真乐。苦乐的乐是相对的乐,不是真的乐。我是主宰的意思,大自在的意思,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真正得大自在。净是清净,一尘不染,世出世间法统统不沾染,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说到共集善根,我们与诸佛如来,与这些大菩萨们,共同一法身。再跟诸位说,诸佛如来无量劫所修集的功德,我们可以不可以把它转变成我自己的功德?行不行?在理论上讲,行。为什麽行?共同一法身,那怎麽不行?可是在技术上讲,它用什麽方法来转?不知道。其实诸佛菩萨不吝啬,很大方,绝不吝法,已经把这个方法教给我们。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把一切诸佛、阿弥陀佛在因地里所修,无量无边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妙极了,这个法门的殊胜,绝对不是权教菩萨能够想像得到,所以法门叫难信之法,它真难,它不是假难,真难信。诸位想想,我们平常也讲,希望自己跟阿弥陀佛同心同德、同解同行;那阿弥陀佛无量劫修学,我们跟他一同,不就变成自己的吗?现在麻烦在哪里?麻烦在不同,怎麽样把我们不同的地方变成同,我们的进展就无比的快速。我们想不想?想。要怎麽做?我今天给几位法师在提议,现在李木源居士要建弥陀村,这要用很多钱,现在经济状况都不好,钱从哪里来?当然我们要仰靠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相应就容易,不相应这就难。如何相应?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他老人家在世,他的团体,这麽多出家人跟到他修学,真的是三衣一钵,彻底放下。我们今天也来试一下,我们出家人身上不放一分钱,我们从这里做起。有需要的时候常住给你,我们决定不存一分钱,一切的供养统统交给常住。身心自在,没有妄想,口袋里有钱还想到买这个、买那个,外头还诱惑;到你身上一文都没有,看到也不想,为什麽?没钱,我们从这个地方做起。沙弥十戒里头有这一条,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东西害我们害得很深很深。今天我们连道门都入不进去,经本子展开此地,注解注得这麽好都看不懂,原因在哪里?钱眼是障碍,花花纸把我们的眼睛搞迷惑,什麽都看不清楚,糟到这样的程度。所以我们觉悟之後要把它放下,彻底放下,这才是真正与佛同心同愿、同解同行。李居士做事情速度快,我们同修们看到都很佩服。今天来告诉我,说做马上就做,念佛堂立刻就开始。听说今天是头一天,就有三、四十个人来念佛,很难得。四楼作念佛堂,五楼作讲堂;讲堂里面坚定诸位同修信解二门;念佛堂真干,行证。修菩萨行必定要依教奉行。清凉在此地讲共集善根,他讲到主伴,这好,意思讲得好。主伴有三种说法,第一个是回向主伴,第二种同行主伴,第三是如相主伴,都称共集。为什麽叫回向主伴?我修集一些功德回向给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包括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众生;他们所修的功德也回向给我。我回向给他,我是主,毗卢遮那佛是伴;毗卢遮那佛回向给我,他是主,我是他的伴,我们跟诸佛如来互为主伴。实在说一切诸佛如来修集毫发之善,没有不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只有我们众生心量很小,把佛菩萨忘记掉。我们不肯回向给他,他回向给我们;我们也会偶尔想到,回向个一两次。这就是我们跟毗卢遮那佛有这样的关系。同行主伴,我们同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佛也学这个,我们也学,同学的主伴。这两种:回向主伴跟同行主伴统统称性,称性就圆融,彼此互摄,这个关系多密切。这是清凉大师教导我们,我们跟诸佛菩萨的关系非常密切,然後你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跟一切众生的关系亦复如是。我们礼敬诸佛,怎麽能够忽略一切众生?生佛不二,生佛一如。於是这些道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我们真的才逐渐逐渐明白一些,渐渐懂得。这样我们修学,也就是我们的生活工作,修行就是修正我们在生活里面、工作里头、应酬里面种种的错误,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我们修行才有方向、才有目标,才真正把纲领原则掌握到。後面一句,“善根海生”。性德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已经把障碍自性的这些无明、尘沙烦恼断尽了,自性的智慧德能圆满的现前,《华严经》上已经证得十身。我们今天是被这些烦恼: 尘沙、无明障碍住,性德虽然就在面前,正是所谓当面错过,不认识,冤枉在受生死轮回。我们这一生总算是很幸运,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得人身遇佛法,遇到佛法里头最殊胜的法门,在这个里面让我们豁然大悟,知道我们跟一切诸佛菩萨,同一个善根海生的。我们今天要靠佛菩萨帮助我们,佛菩萨怎麽帮法?用他的身体给我们做一个榜样、做一个模范,让我们看到好学习。佛不在世,我们造佛菩萨的形像,造像不是随便造的。现代有很多人,用艺术的眼光、美学的眼光来造佛菩萨的形像,美则美矣,不能表法。所以造佛像、造菩萨像,一定要依照《造像度量经》,《大藏经》还有这部经,教给你怎麽个做法。要把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表现出来,让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个相好,福相,果报,果必有因,让我们见到果,就想到修因,这一尊佛像对我们才产生功德的作用。如果只是美,不能让我们想起怎样修因证果,那只能把它当作艺术品来欣赏,我们得不到利益。佛法里面讲一切法无一不是表法,这在《华严经》上显示出来,没有一法不是表法。真的让我们六根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你所接触的全是“大方广佛华严”,所以这经尘说刹说,永远无间断在说,这话是事实。上面就是缘来叹德。“诸波罗蜜,悉已圆满。慧眼明彻,等观三世。於诸三昧,具足清净。”这三句是从德行上来赞叹。第一句“诸波罗蜜,悉已圆满”。这些菩萨都是法身大士,他们在此地所代表,我们常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二十位菩萨代表,都是破无明、证法身,所以跟诸佛如来是属於同生性,跟诸佛如来真的是用一个真心,不是异生性。必然与法性理体相应,必定能够实践因地当中所发普度众生的弘愿,佛门里面常讲如来家业。我们世间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你都有事业,你是从事於哪一个行业的。如来也不例外,如来从事哪一个行业?这就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就是普度众生,这是佛教一个名词,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如来的家业,从事於义务的社会教学工作。这个社会教学范围之大,是虚空法界,不是局限在一个地区,不是局限在一个世界,尽虚空、遍法界;以一切有情众生为对象,有情众生是讲九界有情众生。这是如来家的事业,这个教学是义务的,不讲求报酬。世尊一生教学,我们在经典上所看到,他的学生以我们肉眼接触到、看得见的,有帝王、国王大臣,再往下面看也有贩夫走卒,真的是孔老夫子所谓有教无类,一律平等。佛没有接受丝毫的报酬,只是每一天出去托一钵饭而已;穿的衣服叫粪扫衣,别人丢弃的旧衣服,捡起来洗洗乾净,破损的地方把它裁掉,把它凑合缝起来当衣穿,佛过的是这个生活。我们今天过的什麽生活?我们叫学佛,要是给佛世的人看到是笑话,真是牙都笑掉,我们学什麽佛?连佛的样子也没装像。要晓得他们存的是什麽心?他的心与自性完全相应。自性清净,自性平等,自性觉而不迷,自性生大慈悲,所以他能成无上道。成无上道就是能够恢复自性,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能现前,於是得大自在。这个自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这才显示德能智慧无比的殊胜。说佛的福德,就是说性德,清凉大师在这一段给我们注得很详细。这里面有个重点我们要学习,第一个我们要虚心。虚心怎麽说?六祖惠能大师常讲“本来无一物”,世尊在《金刚般若经》里面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这才叫真正的虚心,也就是心地清净到极处。根尘相接的时候,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一念不生,这是虚心。纵然起心动念,决定是利益一切众生,没有我,如果还有一念念到我的利益、我的好处,你就被污染,严重的污染。污染生烦恼,清净生智慧。一定要崇尚道德,与道、与德相应,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当然也包括提升自己生活的境界,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无所谓,再跟诸位说,物质生活里头没有苦乐,你才真正超越。念念要想一切众生,特别是要想念一切苦难的众生,还没觉悟,还迷惑颠倒,还在六道里面搞轮回,用轮回心造轮回业;要常常想念这些众生,如何去帮助他们。有机会我们尽心尽力帮他忙,没有机会要好好提升自己境界,自己认真努力修学,都是为一切众生,要像佛一样行弥法界。清凉给我们讲菩萨的大德,概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己因行德,因地修行的德。第二类胜进果行德,证果之後他们的生活行为,所显示的大德大能。第三种是讲这两种行无障碍德。所以叹德,叹菩萨德经文很长。因地修行对我们来说,是我们现前的事情,我们非常关心。我们现在这是在因地,因地修行有自利、利他。自利行怎样才能做得圆满?这就讲到我们经文“诸波罗蜜,悉已圆满”。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到彼岸。这话不太好懂,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究竟圆满,就这个意思。诸是多的意思,每一桩事情都能做到究竟圆满,就叫波罗蜜。我们想一想看,我们那一桩事情做到究竟圆满?此地“诸”这一个字,里面所含摄是无量无边,不要只看到经上讲六度、十度、八万四千,这都是小数字。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微细之行;说到微细,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意业,我们身体动作是身业,言语是口业。意业太复杂、太多,前念灭了,後念就生。怎样才做到圆满?与法相应就圆满。换句话说,身、语、意业这三业行为要做到尽善尽美,这才是圆满。尽善尽美对谁来说?对众生来说,不是对自己。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是为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那才叫圆满。我动一个念头,我身体的动作言语,不足为世间人的楷模,那就错了。你要学菩萨,起心动念、言语动作,要给世间一切人做好样子,这叫菩萨行。菩萨行叫自利行,自利就是利他,要懂这个道理,要想到如何做得圆满。

【诸波罗蜜,悉已圆满。慧眼明彻,等观三世。於诸三昧,具足清净。】这一段经文。文字虽然不长,赞叹与会菩萨的智慧德行,这里面的含义非常深广,境界无量无边。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这段经文,他分做三条∶第一个是说明自己修因证果的德行;第二是讲如何再提升自己的境界,菩萨还没有圆满成佛,必须要不断的勇猛精进;第三个意思是自分跟精进向上这两种行,彼此能够相成而不妨碍。经文分成这三段。这是第一段,第一段里面有三句,三句是说三桩事情。第一桩是自利行圆满。“诸波罗蜜,悉已圆满”,这一句话里面含的就很多很多。通常我们所谓菩萨修学六度万行,六度是讲纲领,每一条里面都包含无量无边的法门。在本经文殊菩萨给我们说十波罗蜜,其实十度跟六度只是开合不同而已,实际上内容没有两样。这十个纲领展开来就是经上所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确实有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说的,诸位看看《佛学大辞典》、《教乘法数》、《三藏法数》里面都有解释。八万四千依旧是一个纲目,再细说那是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跟我们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的法门。断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到功德圆满的时候,怎麽样才叫做圆满?小乘人的圆满只是说见思烦恼断尽了,他就证到四果阿罗汉。大乘法里面的圆满,一般是讲法云地的菩萨,这是十地,第十地的菩萨;也就是菩萨五十个阶位修圆满,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修到圆满的时候,这才能够讲是“诸波罗蜜,悉已圆满”。从这一句我们就可以肯定与会的这些菩萨,最低限度他们的地位都是法云地的菩萨,通常我们说三大阿僧祇劫圆满。再往上面去就是等觉,就是入等觉位,这个都是称为圆满。第二句是讲利他行满,“慧眼明澈,等观三世”。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留意,自利要不圆满,就决定不能够利他圆满。换句话说,利益一切众生做到圆满,决定是自利圆满,这个是一定的道理。经文里面跟我们讲这八个字:“慧眼明彻,等观三世”,佛在这一部经里面,跟我们说如来有十眼,它是每一样都是用十来代表圆满,讲身有十身,讲眼也讲十眼,十眼里面特别标出一个慧眼。过去我们曾经在此地讲过《金刚经》,《金刚经》上佛说如来有五眼,实在讲《金刚经》上讲五眼跟《华严经》上讲十眼,也是开合不同,内容没有两样。慧眼就是五眼里面有慧眼,十眼里面也有慧眼。五眼的慧眼是排在第三,十眼里面的慧眼也摆在第三。明彻,明是十眼里面的智眼,彻是十眼里面的慧眼。这也得要将这十种眼略略的说说。第一种“肉眼”,五眼跟十眼里面都有。肉眼见色相,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前都有,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外面形形色色,这是肉眼的功能。对於这些色相你见到了,见到之後你了解多少,这就要讲智眼跟慧眼。十眼并不是说肉眼之外又出来九种眼,不是的。第二种“天眼”,天眼能够观察众生的心,也就是说众生起心动念。我们有没有?如果我们心地清净,现在人讲头脑清楚一点,不被外境迷惑,对於妄想、分别、执着淡一些的人,我们常讲看得淡一点,你也就有一点小天眼。能够看出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微细的念头我们见不到,粗的念头我们能见到,从哪里见到?从他的思想言行当中可以能够观察到。这桩事情并不很难,现代的社会由於外面境界诱惑的力量太强,而一些人自己迷在五欲六尘当中,自己不能自觉、不能自拔。虽然也有一些学佛的同修明白一点佛理,佛讲的这些道理,可是敌不过烦恼习气,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受烦恼习气控制,依旧是在造业,这是常言所说明知故犯。如果有这种情形,要不能够提高高度的警觉性,认真的忏悔,改过自新,前途不堪设想,这是实实在在的话。宋朝,我们在《往生传》里面,《净土圣贤录》里看到的莹珂法师,破戒作恶的出家人。他的好处就是警觉性很高,自己非常清楚坏的习气、坏的毛病,天天在造恶。如果佛在经上讲的话要不错,他自己想想将来一定堕地狱;想到佛说地狱境界的苦,他就恐怖,害怕。如果我们细细去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经》康熙年间青莲法师,他的法号就是用青色的莲花:青莲,给《地藏经》做了一个《科注》。《科注》里面将世尊许多经论里面所说善恶因果的报应,他都引用,所以这个注解好,读这个注解等於他把这些参考资料全部给你搜集,不必到别的地方去找。细读他的注解,我们就更清楚、更明白,地狱苦不堪忍受,时间之长都是讲无数劫,单位是用劫来算。如果我们想到这桩事情,能不认真去修行吗?莹珂法师值得我们作榜样,他的业障重、习气深,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所以就向同参道友请教,有没有方法救救,请教别人有没有方法来救他。其他的这些同参道友就送一本《往生传》给他看,他看了之後深受感动,就关起房门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时间不长,感应不可思议。这什麽原因?生死心切,救命要紧,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把阿弥陀佛念来。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这十年当中你好好的修行,到你命终的时候佛一定来接引你往生。莹珂法师跟阿弥陀佛说:我的烦恼习气太重,我控制不了,经不起外面诱惑,外头境界一诱惑,我又要造罪业,这十年不得了,我要造多少罪业?这一想就不对,我十年寿命不要,我现在就跟你走。阿弥陀佛也就接受,佛就告诉他:这样好了,三天之後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说:行,三天行;三天可以不造业,能控制得住。他把房门一打开,告诉大家三天以後他往生。寺庙的人对他了解太多,无恶不造,破戒犯规,三天你就能往生?但是看他的口气又不像是妄语,好像是真的,反正三天的时间不长,大家就等着瞧。到第三天,果然他请这些同参道友念佛给他送行,真的往生,证明《弥陀经》上所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不错,一点都不假,这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他高度的警觉心,如何能在境缘当中控制不犯?《华严经》上讲得好,第一个你要看破,看破之後要放下,看破是明理,了解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这个真相是相有体空,《般若经》上讲“缘起性空”,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缘起,不是真的。所以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好事也好、恶人坏事也好,统统是缘起性空。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这叫看破。《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告诉你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多长?“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看破。存在的时间给你讲真话,如电,闪电一样。这一桩事情,在《华严经十定品》里面要讲到,讲得很微细,闪电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比这个还短的是刹那际,这是给你讲真话、讲实话。而我们现前看到好像人的寿命有几十年,几十年就是经上讲的“如露”,露水,是什麽意思?刹那际的相续相,不是真的。哪有一法是真的?世间十法界如是,一真法界也不例外,唯有真如理体是真的。这个理体没有相,虽然体性上没有相,但是它能现一切相。所现的相,一真法界跟十法界,这是所现的相。相碍不碍性体?不碍;性体也不碍幻相。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千经万论、千言万语,都是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我们真的领悟、体会到,就看破,看破之後自然就放下。放下什麽?放下一切分别、执着,我们在这个世间随缘,随缘就过得很自在。诸佛如来有五眼、有十眼,我们如果能用用功,虽然不能入佛这个境界,相似的境界是决定可以得到。我们要问,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还有没有分别?还有没有执着?你如果没有分别,人家说你白痴,你难道连个黑白都不知道?你要不执着,人家把你当傻瓜,你要受尽欺负、受尽折磨,哪有好日子过?在这个时候怎麽办?也有分别、也有执着,要学永嘉大师“分别亦非意”,这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我有没有分别?有分别,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自己确实没有分别,随顺众生;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确实没有执着。给诸位说就不造业,不但你不造恶业,善业也不造,善、恶业都没有。然後你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还是有善、恶,怎麽会没善、恶?善、恶都变,变成什麽?变成净业。你造的一切善,因为你不执着善、不分别善;你造的恶,也不执着恶、也不分别恶,善、恶业统统变成净业。换句话说,只要有我、有我所,你就落在善、恶两边,善因就有善果,恶因就有恶报。善果,三善道;恶报,三恶道;你就没法子脱离。这个地方是个关键,如何把这个关键扭转过来?你一定要发大菩提心,这是佛在经上,一切经论里头,时时刻刻在劝勉我们发菩提心,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上三辈都把“发菩提心”列在第一句,本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每见一位善知识,第一句话就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一句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决定不能够疏忽。我们发菩提心怎麽发法?真发。过去我迷惑、我颠倒,我起心动念为自己;现在我明白、我觉悟,我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跟诸佛菩萨一流的人物,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为正法久住,为弘法利生,我们学佛四众弟子都要发这个心,这个心要发得真、要发得恳切,没有为自己。今天无论我们是什麽身分,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就叫行菩萨道。一切时、一切处,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都应当把佛法介绍给他们。前面跟诸位讲过,维摩居士给我们讲道场,这个讲堂我们每天在这里讲经说法是道场;诸位居士,你们回家,你们家庭是道场,你们对你们家人也不能够间断讲经说法。讲经说法不一定要用言语,意业清净、慈悲,你以清净心、慈悲心对你一家人,你是意业在说法;口业柔和软语,你就是口业说法;身体为家里面每一个人服务,把家事料理得整整齐齐,让一家人生活过得非常舒适,你是身业在说法。你要把家庭看作道场,无我、无我所,我觉悟了,为这些众生服务,为众生不为自己。这个家做整齐,做一个好样子,这个家就是所有一切家庭的好榜样,你是个模范的家庭、菩萨的家庭。不必宣扬,自自然然日久天长能影响你的乡党邻里、亲戚朋友,你不是在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吗?让人家很明显的觉察你,你在学佛之前跟学佛之後,完全变成两个人,给诸位说,容貌也变,体质也变。从前容貌是凡夫,业报之身;现在菩提心一发,为佛法、为众生,你这个容貌是菩萨的容貌,你再仔细一看,愈看愈像菩萨、愈看愈像佛,怎麽会一样?相随心转,在家里面就成菩萨、成佛。你要是经商开个店,你那个店是道场,所有来的顾客就是你度化的对象,待他真诚,和颜软语,就用四摄法摄受。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所以你那个小店面就是大道场,度人成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道场在哪里?无处不是道场,无时不在说法。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些事实,才知道自己应当怎麽作法。时时刻刻,念念都是利益众生,都是弘扬佛法,弘扬佛法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佛法是在一切众生心里面,不在外面,他现在迷而不觉,迷失了,觉悟的人帮助那些没有觉悟的人,让他醒悟过来。所以我们心地清净就有能力观察一切众生,以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助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觉悟了,他又会教别人,辗转教化,我们这个世间劫难才能够消除。劫难之由来是由大家的共业所感,劫难的消除还是要从人心上着手,一定要净化人心,帮助一切众生开智慧,智慧跟世智辩聪不一样。“慧眼”,在本经里面讲,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天眼是见众生心,慧眼是见众生的根性,诸根是讲根性。他是什麽样的根性,诸佛菩萨看得清楚,所以说法就契机。任何一个众生,只要遇到佛陀,佛给他说法,很少不开悟的,很少不证果的。我们在经上看到,最低限度听佛说法,他都证须陀洹果,真管用。只有一类的人,天天在佛菩萨面前,跟着佛菩萨也不能证果。哪一类人?提婆达多。天天跟在佛的周边,他为什麽不证果?他的妄想、分别、执着太重,恋慕世间的名闻利养,他只看到很多人恭敬佛、供养佛,他看到很难受,一定要取而代之,所以天天听佛讲经说法他也不能悟,这个在佛经里面叫阐提根性。造无量无边罪业,破和合僧,断众生的法身慧命,果报在阿鼻地狱。实在说经里头有《提婆达多经》,释迦牟尼佛说出这个因缘,提婆达多真的是坏人吗?不是,菩萨示现的。菩萨为什麽要做这个示现?菩萨晓得世尊灭度之後,佛法传递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还有一万两千年。这一万两千年佛不在世,佛的弟子代代承传下来,将来僧团里面佛的这些弟子身边,也有提婆达多一类人物,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就做了一个表演给你看。确实有这些人来破坏佛法,你就要觉悟;你觉悟,不受他害,不但不受他的害,还要受他的利。利是什麽?更坚定自己的信愿,坚定自己的修行。所以这些人给我们做逆增上缘,我们接触这个境界,不受其害反受其利,给诸位说,他也有功德,他也有好处;如果我们受害,我们堕落,他也堕落。所以我们对这些恶性的众生,我们也要度他,一片慈悲,决定不能够怀恨,决定不可以有报复的意念,要用大慈悲心怜悯他们做逆的示现,要帮助他。一个人一生当中,心善、言善、行善,即使你妄想、分别、执着放不下,你也决定生天,来生一定得人天福报。无贪、无嗔、无痴叫三善根,必须把贪、嗔、痴三毒连根拔除,我们的佛就没有白学。你的根性好、根性善,你的心地好,存心好,你的境界好。为什麽?境随心转,现在外国人讲磁场,你的磁场好,磁场就是境界;确实人家接近你都感觉得很舒适、都感觉得很快乐,你的磁场好。如果你心胸邪恶,那个磁场不好,人家接触你的时候都感觉得寒毛直竖,身心不安,那就是境界不好。境随心转,我们一定要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无论遇到什麽境界,我们守住自己的原则,就是自行化他,就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第四“法眼”,法眼所见的是一切法的实相,实相就是从相上见到性。性是什麽?性是空寂的。佛教给我们的方法,就是教给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佛在《金刚经》里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在一切法里面看到相是梦幻泡影,你就见性,你就见到诸法实相。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性是什麽?性是万法皆空,一切法的体性不可得。体不可得,从体现的相可不可得?也不可得。不可得,你以为可得,这是一个错觉,是个幻想,不是事实,确确实实不可得。别说死了以後,这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场空,这个时候有那一刹那的体会;自己还没有死,看到别人死,警觉性高的,一看到人死,摇摇头,一场空,一场梦。其实我们那一个人每一天不死一次?你每天晚上躺在床睡着,不等於死了一样?睡熟的时候,人家把你的身体抬走你都不晓得。我们试想一想,当睡着的时候,在梦中的时候,哪一样是你的?不但身外之物不是你的,你在作梦的时候身体都不是自己的,要有高度的警觉。所以念佛人,我常常劝勉同修,真正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每一天晚上上床一睡觉,躺在那里念阿弥陀佛,就求阿弥陀佛来接引。天天盼望着阿弥陀佛来接引,今天阿弥陀佛没来,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真来了,你一点恐怖都没有,你生欢喜心,我天天盼望,今天真的盼望到了,阿弥陀佛来了,欢欢喜喜、快快乐乐跟他走,一点恐怖忧虑都没有。所以要天天放下,天天准备往生,不要等明天,不要等明年,没那麽长的时间。活一天算一天,活一天为众生、为佛法,没有自己,真正到无我、无我所,给诸位说,你已经证果。什麽果位?最低的果位,你就证了须陀洹果,须陀洹破了身见,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我们现在能做得到,只要你真的觉悟,念头转了:我,空的、假的;我所,全是假的。这个躯壳身体在这个地方是乘愿再来,是到这个地方来示现,帮助佛弘法利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就是为这个事情来的。你这个念头这麽一转,你就证得须陀洹果,你不是凡夫,已经入了圣人一流,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这个“我”,害死人,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同修们,其中必定也有几个契入这个境界。这一个法会无量功德,会会都有人入境界,会会都有人开悟证果,这个法会多麽殊胜。这是讲你见到性,从相上见到性。“佛眼”,那是圆满的,如来在果地上见十方如来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佛在大乘经里面,将如来果地上智慧德能也归纳为十种:十智、十力,力就是能力。超过菩萨的智慧德能,这是佛眼才能见到,所以说佛佛道同,这是究竟圆满的果地。“智眼”是见一切法,见诸法。一切法有体性、有现相、有作用。实在说,这就是给我们讲“佛”这一个字,通常讲三种觉、三种智;一切智是体,见体;道种智是见相;一切种智是见一切法的作用。这三种智就是如来在此地讲的智眼,对於宇宙之间一切万象无所不知。因为经文里面有“慧眼明彻”,明就是指十眼里面的智眼;智眼的意思,简单的讲,真的是宇宙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也许初学的同修听到不太容易接受,这可能吗?不但初学的同修很难接受,我还遇到些老法师都怀疑。比我长一辈的老和尚,也讲经说法,通宗通教,著作等身。有时候我们在一起谈话谈起来,讲到佛经上赞叹佛的万德万能,他给我们解释,他说:万德万能不可能,这是赞叹的话,不是真的。我们是晚辈,听了之後也不敢给他辩论。其实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怎麽晓得是真的?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性所现的,《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要是明心见性,那有不通达?自性所现的一切万法,自性那有不通达的道理?你没有见性当然你没有法子通达,你也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个不可能是你的妄见、是你的妄想,不是正知正见;是你的妄想、是你的分别、执着,不是事实。我们细细体会佛经里面所讲原理原则,在原理原则上讲得通,而在古今这些修学大德所表现,我们也能够取到很好的证明。在中国佛门里面人所周知,唐朝禅宗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没有读过经,也没有听人讲经过。惠能大师一生,你看他的传记,没有在哪一次,到哪个地方听法师讲经,没有,没有过。可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你问他,他都很内行,一点都不外行;佛门里面相宗、性宗他都通达。他答覆法相,他所讲的八识,言语多麽简单,讲得透彻;他没学过。没有听过《法华经》,法达禅师在他面前,他叫他念《法华经》,念给他听;念到第二品:方便品,他就告诉法达不要再念,我完全明白。《法华经》二十八品,听了两品,後头不必读。给他讲《法华经》大意,法达开悟了。他那一样不懂?这就证明,除非你没见性,你要见性,世出世间法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达。佛法之可贵处,佛法之真实处,就在此地。佛并不是要传授我们知识,那你就完全搞错。传授知识,这不是人师,佛称为天人师,那怎麽能称为人师?佛传给我们是真实智慧,不是知识,是传给我们明心见性,这才可贵。所以在利他行满,用慧眼明彻;彻,就是慧眼的意思。慧眼彻见一切众生根性境界;智眼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十眼里面两种。底下讲“等观三世”。说三世必然就包括十方,空间讲十方,时间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今天为什麽不知道?有障碍。障碍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这里面妄想、分别、执着最严重的就是我:我执、法执。佛在经上说,破了我执,你就证阿罗汉果;破了法执,你超越十法界,最低地位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破了法执。诸佛菩萨示, 现在我们世间,他我、法二执确确实实没有,但是为了教化众生方便起见,一定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修的是这个。《楞严经》里面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示现的,不是真的。这也就是六祖问永嘉,分别亦非意,这个妙;我的分别,不是我有分别,是你们这麽分别,我随顺你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你的执着而执着;你们大家都把这个东西执着是我,我跟你交流的时候也说我,你们说这个“我”有执着,我说这个“我”没执着,这就叫分别亦非意,执着亦非意,你才能入境界。我们常讲入佛境界,入佛境界难懂;听说佛,佛不是我,入他的境界去。大家这样想法,这个想法真想到十万八千里去了。入自性的境界,这就是佛境界,佛境界是明心见性的境界。诸位同修一定要细细的去想一想,我们也随顺众生叫你想,佛法里面的术语叫“参”。参是什麽?不用心意识就叫参,落在心意识里头叫想。好好的去思惟,要把这个道理想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得殊胜的成就,超越我们过去生生世世,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把念头转过来:为佛法、为众生,决定不为自己。这个念头一转,给诸位说,我、法二执纵然不能断乾净,也少了一大半,对於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行证果真的有把握。如果诸位同修真有这个警觉心,真的向这个方向去做、去努力,舍己为人。说个舍己为人还不行,你还有自己,还没有忘掉。自己都没有,还舍什麽自己?没自己,舍己都没有,只是为人。我们华严这一会,照现在的进度来看大概是四年到五年,这四年到五年果然你每一会都来参加,我想肯定会证果。为什麽?天天在熏习,长时间在熏习,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凡夫修行所以不能契入境界,就是说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断断续续,所以烦恼容易起现行;天天在真干,烦恼就能够降伏得住。尤其现在这个道场,晚上这里讲经,帮助你看破。白天四楼的念佛堂,你到这个地方来一心持名,帮助你放下。进念佛堂,什麽都不想,放下万缘,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解行相应,那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道场必定是诸佛如来护念,龙天善神保佑。这一段菩萨众介绍完了之後,下面就跟诸位介绍金刚神,金刚护法神,都在这个道场。底下第七“光明眼”,见佛的光明,佛的光明无量无边,光明里面的功德不可思议。第八种叫“出生死眼”,见大涅槃。第九种“无障碍眼”,见《华严经》上所讲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第十种眼叫“一切智眼”,见普门法界。普门法界就是我们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无量无边的法门他统统都见到;见就是明了,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明了,不学都明了。这十种眼简单介绍到此地。这是“慧眼明彻”这四个字。“等观三世”,等是平等,三世、十方包括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平等观,给诸位说,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不是说十法界之外,还有一个一真法界,那你就搞错,跟经义就相违背。经上不是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给我们说“入不二法门”。如果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二,你没入门;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二。不二的现象是什麽?不一不异。不一,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样;不异,没有两样。不一样,又没有两样,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大家回去慢慢参,事实真相给你说出来了。所以我们要能够平等看这个法界,不是普通人!谁能用平等心?平等心是真心,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平等。《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平等心重要,诸法平等。不仅仅是法门平等,万法平等,佛与众生平等,极乐世界跟阿鼻地狱平等。你能看出来吗?我们讲很粗浅的,不一不异。不一,相上不平等,相是两样;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地狱是恶劣到了极处。相不一样,性平等,这个我们好懂,这个说法大家会点头,性是平等。如果给你说性平等,相也平等,你就不好懂,你就难懂。其实给你讲,相是平等的,迷的人相不平等,事不平等;悟的人相平等,事也平等。怎麽个平等法?《金刚经》上不是明明白白告诉你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怎麽不平等?极乐世界的相是虚妄,阿鼻地狱的相也是虚妄,虚妄跟虚妄怎麽不平等?平等。诸佛菩萨到地狱里面度化众生,现地狱的相,他受不受地狱果报?不受。但是在形象上、事相上,好像也跟他们一样在受;实际上不受。造作地狱业报的人在那里受,那真有苦受,他真受苦;菩萨在那个里面示现这个相,不受苦。像释迦牟尼佛这经上有这个故事,释迦牟尼佛曾经也下过地狱,那个地狱叫火车地狱。这个火车是个车,完全是火,铁都烧得红红的。地狱的人要把自己的筋抽出来,当作绳索去拉这个车,你说那个多苦;几个人合拉这个车,拉的人太痛苦了。释迦牟尼佛就发了个慈悲心,跟那个小鬼说:他太可怜,我抽两条筋可不可以?送一条给他来拉。那个小鬼看了,恨透了,拿个狼牙棒一棒把他打死;打死就出去,出地狱,在地狱里面他还发了个慈悲心。诸佛菩萨也常常在地狱里头示现,受罪的人有苦,他也有这个形式,但是不受苦报。同样的道理,地狱如此,畜生也如此,饿鬼也如此,人天也如此;人天里面纵然富贵享乐,他有没有真的享乐?没有。他的心永远是清净、永远是平等,清净、平等、觉,这叫大权示现。菩萨能够大权示现,我们一般讲乘愿再来,我们行不行?行。真的能够学到,这个不是假的。只要我们自己真的觉悟,知道身心世界幻化不实,对现前一切万法决定没有留恋,在这个境界里头决定不起贪、嗔、痴、慢;再发心能够为一切众生,能够为佛法久住,佛法久住众生才有福;这个念头一转就乘愿再来,这个念头一转,超凡入圣。所以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目的何在?《华严》说得好,给我们作榜样,要我们效法。明白人,根性利的人,聪明人一看到这个样子,一学他就学会,即身成佛。利根的人一下就能够超到十住位,从初住到十住,这个地位不等,一下就超越;这一下超越,就超越十法界,那多快。根性再钝的人,也觉悟了,不能超得这麽高,给诸位说,也能超入信位。圆教十信位,不得了,圆教的初信等於小乘的须陀洹果。初信位就是证果,三不退里面你证的是位不退,绝对不会再退到凡夫位。这多麽殊胜,这多麽难得,这是真正解决问题,解决我们无量劫来没法子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不可思议的法门,证入才是真正的成就。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全是假的,为什麽?不能够离开生死轮回,不能够断烦恼。这个念头一转,烦恼一起会顿断。圆顿大法,没有能跟这个相比。等观三世,如果没有慧眼明彻,意思是讲没有慧眼、没有智眼;慧眼是辨别,智眼是了断。再看底下一句,“於诸三昧,具足清净。”这一条也是我们要认真学习,你要学会,你的生活就自在,真正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离苦得乐。无论是过什麽样的生活,从事什麽样的工作,我们处在那一种环境里面,都可以离苦得乐。什麽叫三昧?三昧是梵语音译过来,它的意思就是正受;三翻作正,昧翻作受。正受的意思就是正常的享受,诸佛如来他们的日子是过着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我们净土法门里面常讲极乐,这正常的享受。六道凡夫享受不正常,佛用归纳的方法,将六道凡夫的享受归纳为五大类∶苦、乐、忧、喜、舍。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这五种在转,也是在轮回,这个日子很难过。身有苦、乐。苦的时候多,乐的时候少。心里面有忧、喜。忧的时候多,喜的时候少。偶尔也有一个不苦不乐,不忧不喜的时候,那个很短暂,不能持久,那叫舍受。总而言之,六道的凡夫从非想非非想天一直到阿鼻地狱,所享受的都不出这五大类。色界以上我们知道他是在禅定当中,禅悦是乐。禅悦是属於哪一类?舍受。他能够保持身不苦不乐,心不忧不喜,保持在这个境界里头。为什麽叫舍受?因为他不能永远保持;如果说永远保持,这就叫三昧,就不叫舍受。非想非非想天,他这个境界能够保持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要是比无际的时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八万大劫还是很短的一个时间,不长;过去无量劫,未来无量劫,八万算什麽,所以他还是叫舍受,不能叫三昧。什麽人得三昧?阿罗汉以上,这超越三界;超越三界不是凡夫,是圣人。楞严会上佛给我们讲,阿罗汉证九次第定,证得三昧。世间的定功是八个阶段,叫四禅八定;八定里头包括四禅,不是四禅外面还有八定,四禅再加四空定叫八定,这是世间禅定。第九定出了世间,超越六道轮回,这个时

候叫三昧。他的受用清净,实在给诸位说心清净,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心不清净,想我们的生活一切受用清净,怎麽能得到?万法唯心,宗门里面说得好,“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有一切大乘经,世尊无时无刻不在那里有意无意的点醒我们相应之法。要相应,与什麽相应?我们今天都是修念佛,《无量寿经》上讲清净、平等、觉,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就对。如果不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你就从事上来说,与阿弥陀佛相应也行。念念心里面有阿弥陀佛,这叫念佛。念佛不一定念在口上,心上真有。中国的文字,“念”这一个字是会意,它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今心;现在心上有,那就是念。我们现前一念之心里面有阿弥陀佛,这个就是真正念佛。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念都是心里头有,心里面真有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不间断,这种人哪有不见佛的道理?古德告诉我们,“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也行。所以你能够与阿弥陀佛相应,与清净、平等、觉相应都行,经上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一念相应,我相信我们同修都有,一念相应就像闪电一样,时间太短,第二念就不相应。如何能保持第一念,让它念念相应,我们就成功,我们这个心就真正住在三昧。“於诸三昧”,诸是多,我们的受用太多,在生活起居、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点点滴滴都与阿弥陀佛相应。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做什麽事情,与阿弥陀佛相应,或者与清净心相应、与平等心相应。清净,不被尘缘所染就是清净,再说得明显一点,不生烦恼。如果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起了贪嗔痴这妄想,清净心没有了;顺境里面不生贪爱,逆缘里面不生嗔恚,这心才叫清净心。平等心不起分别,无论境缘好丑不生分别,见诸佛菩萨,跟见一切小动物、见一切饿鬼、地狱,一个样子,一心恭敬;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一个真诚心,一个恭敬心,这就平等心现前,与平等相应。我们对佛真诚恭敬,我们对人也真诚恭敬,不差分毫;我们对物也真诚恭敬,我们对这个毛巾、对这个茶碗,跟对佛那个真诚恭敬没有两样,这平等心现前。於一切法,觉而不迷,这就是智眼。一切法的体相、因缘、果报、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与觉相应。这功夫在哪里用?生活里面用,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与觉、正、净相应。也就是说,无论在什麽环境里面,好的环境也好,不好的环境也好,不生烦恼,不起执着,不起分别。不起执着是清净,与清净相应;不起分别,与平等相应;清清楚楚,与觉相应。事缘无量无边,这叫诸三昧。怕的是诸三昧,诸位还有一点疑惑,我们再举例来说明。譬如我们讲五欲:财、色、名、食、睡。我们对财放下,一切财宝摆在我们面前,不生贪爱、不起执着、不起分别,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在财里面得三昧,财宝里面得正受。色里面亦复如是,美色没有贪爱心,丑陋之色也没有一点分别心,境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在色法里面得三昧。所以法无量无边,这就讲你样样看得破、样样放得下,就叫做诸三昧。你只要有一样放不下、有一样看不破,那一样里面都会产生障碍。障碍你见性,或者障碍你见性不得圆满。这个地方所讲,他具足清净,具足是圆满的意思。所以从经文里面看,这一些菩萨个个都是法云地的菩萨。不是法云地的菩萨,不可以讲具足,不可以说圆满,於诸三昧他总还有几条还没有达到圆满。说圆满决定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满,证得十地的果位。我们要学,虽然我们是薄地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十地菩萨的行门,我们可以学。不但是十地菩萨,如来果地上的行法;等觉菩萨还讲修、修因,如来果地上没有修,只讲行,我们初学的人都可以学习。如来果法我们都可以学,何况菩萨法?问题是我们懂得、明了,真肯学,这个才行。三昧也叫等持,持是保持,等是平等;换句话说,永远保持你的心境平等,这也叫三昧。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场所,无论面对什麽样的环境,境有两种: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你都能够保持一个平等心,这叫三昧。境缘复杂,无量无边,所以称之为“诸”。我们学习应当从哪里学起?这就跟治病一样。我们身上现在的病太多,现在我们去求医治疗,哪一个病是要命的先治,先把命保住。次要的病,还不至於要命的慢慢治,每一个人的病况不一样,所以自己一定要替自己好好的诊断一下。在我们烦恼习气里面,哪一种最重,先从最重的下手。如果我们贪心很重,贪嗔痴比较贪心重,先断贪;如果嗔恚心很重,先断嗔恚;愚痴心很重,先断愚痴。重的先下手,重的烦恼断掉之後,轻的容易对治。贪里面范围很广泛,如果贪财,我就先从贪财这一条下手。佛给我们讲布施,布施很难,散财难舍。这个里面你就要有真正觉悟,我要不舍财,必定被贪财所害,贪财会叫我堕饿鬼、堕地狱。如果只有贪财,没有犯其他的罪,堕饿鬼;因贪财而造作其他的重罪,那就要堕地狱。财是假的,不是真的。古钱,你们看看中国,到博物馆里面看,夏、商、周用的古钱,做的形式像个小船一样,上面刻了个字是叫布,布是散布;船是水里头流水,叫泉,我记得是泉,泉是流动的。就说明古人聪明有智慧,财宝是在你面前流过而已,不是你的,你不要认为是你的,佛在经上讲五家共有。人往往为贪财、积财得杀身之祸,你能够把它舍弃掉,你一生平平安安过日子。所以有财一定要懂得施,施的果报、福德不可思议。你要有方法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哪一个病最重,就从这个病上下手。你要贪名,名也是祸害,不是好事情;惹人嫉妒、惹人怨恨,都不是好东西。权力、地位是斗争的根源,日子都不好过,不管你得到、不得到,总而言之,都给你带来一些苦难,一定要觉悟。明了之後,看清楚这些事实真相,彻底放下,不再搞这些分别、执着,你就得三昧,你就得清净。佛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才是真的享受,真正的幸福。心地永远跟清净、平等、觉相应,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这里面自度度他,功德就圆满。这一生没有白过,这一生真有意义,这一生当中我们超凡入圣,永脱轮回。我跟诸位说的都是真话,可以证果,只要你真的觉悟,念头一转,最低限度,我们不讲高,高我们未必能做到,圆教初住菩萨,小乘须陀洹果,我们决定可以证得,入这个位子就是超凡入圣。

〔二〕 利他行满【辩才如海,广大无尽。具佛功德,尊严可敬。知众生根,如应化伏。】这三句是第二个小段,利他行满。前面都是说自利行满。这就是佛法里面常讲“三轮化益”,教化众生的利益;三轮是讲身、语、意。第一句是语业,“辩才如海,广大无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如来果地上成就圆满的四种无碍辩才,如一般所说。菩萨也有四无碍辩才,没有佛那麽圆满。凡夫要想得无碍辩,才能够讲经说法,但是必须要得佛力的加持,得佛力加持一定要以真诚、清净、慈悲心,这才能有很显著的感应。“辩”,意思是说很巧妙的,将佛所说甚深之理能够显示出来,我们常讲深入浅出,这属於辩。“才”,通常我们讲才华,说的是应机施教,观察众生的根性,应当怎麽说,说得非常恰当。同样是一部经,众生的根性不相同,说法的这些大德们讲法就不一样。这个例子非常明显,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我们试看自古以来经典的注解,就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譬如《金刚经》,注解最多,几百种的注解,每一个注子说法都不一样。如果是一样就流传不下来,你的注子跟人家一样,那有什麽意思?不一样。为什麽有这麽多不同的注解?实在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注解的人必定很适合那一个时代、那个地区众生的根性,他这种说法大家很容易领会,能听得懂,能得利益。实在说注比讲范围要宽得多,注想到什麽?还有没有在现场听经的人,统统都要顾及。现场讲经决定是以现场对象为第一,不在现场那些人没有涉及这个范围,所以这个范围就更小,更容易契机。正是佛所说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示现什麽样的身分,应当给众生说哪一个法门,就跟他说哪一个法门,应机说法这叫才。说法的人为了要适应一切众生的根性,世尊一生当中为什麽说那麽多的法门,都是根性不相同。佛说法无问自说很少,不多见,多半都是有启请。有启请,请法的人就是代表一类的根机。实在说凡夫没有智慧,不懂得请法,见到佛欢欢喜喜,一句话说不出来,这是常有的事情。谁来请法?都是菩萨,都是再来人。他们示现各种不同的身分,就在他自己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当中,代表为他这一类同行,有了疑惑、有了问题,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请佛开示,经典都是这麽来的。我们晓得佛说法是应机而说,辩才无碍,人家来问什麽,他就跟他讲解什麽,内容无量无边,浩如烟海。佛的智慧,我们从旁边冷眼来观察,确确实实他那个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世、十方好像没有一样他不知道,他说法巧妙之处,实在讲他也是有原则,原则是依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真谛是依佛自己境界而说,这是讲宇宙人生真相。不是凡夫的境界,凡夫很难接受,而且凡夫听到总不免疑虑重重,所以佛经里面就有很多这些随顺众生而说的,这叫俗谛;随顺我们的知见,随顺我们的常识,我们听起来很容易接受。佛给我们讲五戒,很容易接受;讲十善,想想很对,也很容易接受,这是俗谛。如果佛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我们就很难接受,一般人听了就有疑惑,那是随顺真谛说的。这是说法两个原则。因此,我们将佛说法以大海来形容,佛法大海。我们在此地要学佛的辩才,要学佛的智慧,要学佛面对一切不同根性这些众生,有能力善巧去应付。平常要真诚的学习,唯有真诚才能感应道交。当然,如果为接引一切众生,常识的确是要丰富,平常多看、多听。多看、多听,给诸位说不必强记,你看多、听多,有印象就行。印象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有种子,在感应道交的时候,这些种子自然就起现行。这是我们有准备,不能说毫无准备,有准备也要求感应,两者都重要。第二句“具佛功德,尊严可敬”。这说的是身业,身要具足如来果地上的功德。佛的身是什麽?戒律。戒是佛身,经是佛语,禅是佛心。戒律广义来讲,守法、守规矩,不失律仪,显示出甚深的智慧。所以接触大众,大众自自然然他就生尊敬之心,所谓是恭敬之心油然而生。内有诚敬,外有威仪,也就是我们一般常讲,一定要给一切大众有好感,所以身相就很重要。接触一切大众,对你都能产生好感,他才愿意接受劝导。我们今天讲教诲,不敢说,我们可以讲劝导,他乐意来接受。这就是“具佛功德”。末後一句“知众生根,如应化伏”,这是意业。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差别就太大,无始劫以来习气的薰染,造成了种种不同的根性。佛菩萨没有问题,他一接触就了解,佛是六通、三明都达到究竟圆满,所以遇到佛是大福报。佛一看你,你过去生,再过去生,你过去无量劫前的事情他都知道,所以他说法契机。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向佛请法的人,佛只给他说了几句话,听了之後他就开悟、就证果,好像开悟证果是很容易的事情,一点都没有感到困难,真的。这就跟大夫治病一样,好大夫、高明的大夫一看就知道你病根在哪里,真的是药到病除,你马上就恢复健康。遇到不是一个好大夫,那就很麻烦,他找不到你的病源,还要拿你当试验,用这个药试试看,灵不灵?不灵,赶快换一种,他没有把握。由此可知,除了佛与大菩萨,他们行,他们没有问题,权教、声闻、缘觉都像是护士一样,你要找他给你看病,总得要试验很多次。你运气好,试验灵了,病就好;运气不好,那吃很多苦头。我们在佛的末法时期,情况就如此。不过佛家常讲“诚则灵”,关键还在我们的诚意,如果有真诚心求法,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有诚意求佛,佛菩萨就有感应,必然化现其身来帮助你开悟,帮助你解决疑难,佛菩萨有应化身。这个事情常有,在中国、在外国我都常常听说。凡是遇到佛菩萨,缘胜,你感的力量强,所以佛就很明显来应。另外一种你的善根成熟,善根里面发出来的感;感像电波一样,虽然不是很强,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佛菩萨那边接收到,也能起应,给你做入佛的因缘,增长你的信心。在一般一些同学初学佛的时候,闻到异香,见到光明,也是感应。有些同修来告诉我,初学佛的时候好像常常有,现在这麽多年没有了,是不是退心?不是的。如果常常有就不是好境界,魔境现前,那是魔境界,不是佛境界。佛境界决定不是常常有的,必要的时候他给你明显的感应。初学佛的时候为什麽会常常有?增长你的信心。初学很难相信,总有一些不思议的境界,让你感到非常惊异。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这个事情也遇到很多,前後三年当中应该有十次这麽多。闻到香,很好的檀香,可是我们附近,可以说附近两、三里路距离这个范围,都没有人烧香。我们读经,刚刚学佛,什麽规矩也不懂,展开经本来读经就有异香。到以後学佛的时间久了,我们也知道供养佛菩萨形像,虽然早晚课还不会,但是我们早晨在佛像面前烧一炷香,拜三拜,也有感应;让你觉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亲身感应,不是听人家讲。有一次在美国达拉斯,有五、六位同修,夏天晚上在院子里面乘凉,聊天谈佛法,忽然闻到异香,从来没有闻过,时间大概有五分钟这麽久,五、六个人统统都闻到。那个时候我不在美国,他们打电话来告诉我有这麽一桩事情,而居住附近没有人烧香,问我这是一桩什麽事情?这种感应,一个是佛菩萨,你有感,他就有应。另外一种是天神,天神从这边经过,看到你们念佛、讨论佛法,他很欢喜,他在那里合掌致敬,在那里停留了一会儿;他这一停留,香气你就闻到,这是小的感应。最殊胜的感应,像从前周邦道居士的夫人。抗战胜利之後,他们住在南京,他南京房子很大,房子外面有庭院,庭院外头有围墙,要经过两个门,经过庭院才能到他居住的房子里面。他太太见到地藏菩萨,这个感应不可思议。地藏菩萨示现是个出家和尚,到她那里化缘,问她化五斤香油。她问和尚:你从那里来?他说:我从九华山来。问了以後,也没给他;这和尚没有化到,走了。走了以後,她突然想到这个事情很怪,进到她家里客厅要经过三道门,没有人开门,这个和尚怎麽来的?怎麽进来?走了以後,忽然离开之後又不见,大门也没有开,怎麽走的?这个疑问终身不忘,她没学佛。以後到台湾,她住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就把这桩事情向李老居士报告。李老师就告诉她:是地藏菩萨;她後悔得不得了,当时没有给他五斤香油。地藏菩萨化身,她家里的佣人统统都看到,这是化身。所以以後她接触佛法,学佛能够那麽虔诚,有那麽样的成就,这就是时节因缘到了。佛菩萨表演给你看看,让你觉得佛法是真的,不是假的,让你不能不相信,你亲身经历的。事隔多少年之後才恍然大悟,遇到一个明白人把它指出来,她才晓得,所以她一生供养地藏菩萨,天天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宿世的因缘,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众生的根性,佛菩萨清楚。我们学讲经,《内典讲座》里也很重视观机,我们没有能力观机,那怎麽样?多打听打听。要到这个道场来讲经之前,先要打听一下这个道场的性质,这个道场是不是常常有人在这边讲经?那些人在这里讲经?讲些什麽经?有那些听众?听众听了之後反应如何?我们只能打听这些来做个参考。这一次他邀请我们来讲经,我们想想对这些众生,我应当讲些什麽?应当怎麽讲法?做一个参考,希望这讲经的法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这是我们凡夫能够做的。总而言之一句话,要养成观机的习惯,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接触大众的时候留意观察,观察这个人的根性,佛法里面讲上根利智、中下根性,有个概略的明了。平时就能这样练习,临场的时候,坐在讲台上,把听众仔细看一看,大概也就晓得。根性利的人多,不妨往深处说一点;中下根性多,那一定要说浅一点,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让听众真能得利益,他没有白来。千万不能在讲席上炫耀自己的学问,炫耀自己的知识丰富,那就错了。讲得叫下面人听不懂,自己很得意。真有这样的人,我亲身遇到过。法师讲经讲得非常得意,底下人听不懂。散场的时候有居士向法师请教:法师,你今天讲的东西太深,我们都听不懂。法师怎麽说?法师笑笑:我讲的东西你要听懂了,那还值钱吗?这样讲经的态度完全错了,释迦牟尼佛讲经绝不如是。程度再浅的人遇到佛,佛讲的他都能听懂,他都能觉悟。我们一定要晓得,讲经是为大众讲,不是为自己讲;这跟一般发表论文不一样,发表论文是表现你自己的东西,讲经是一定要契众生的根性,契众生的机宜,契众生的需要,决定不是表现自己。“如应化伏”,如应就是应机;如是要恰恰好跟他的根机相应,适合他的根性,适合他的程度,适合他当前的需要,叫如。化跟伏两个字都是讲效果,现在讲成绩。我们这两个小时讲完了,成绩在哪里?到底有没有效果?这个要多想想,如果这两个小时讲下来之後,听众没听清楚、没听明白,还有很多疑问,我们讲演失败,没收到效果。收到效果,他懂了,他产生变化,化就是变化。什麽变化?原来有疑问,现在疑没有了,这就变化,这是一个例子。伏是降伏烦恼,没有听经的时候心里有烦恼,或者今天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心里很不平静,到这个地方听两个钟点经,心平了,伏,他就得利益。讲经着重在明理,降伏烦恼要修静,很有效果。我在美国有几个大城市参观日本人建的道场,美国人自己建道场,他们多半学习日本。日本人比中国人在语言上占了便宜,所以美国佛教百分之九十是日本人的。他们在美国建立道场,决定大多数都是用禅坐,就是静坐。道场里面有禅堂,进入禅堂一句话不说,给个蒲团你去坐,依照禅堂规矩去坐禅,让你轻松,把所有一切念头统统放下,这个对於美国的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们生活很紧张,能够在一个星期有个一、两次到佛堂里来轻松一下,他们非常欢喜,到这个地方来坐几个钟点,一句话不说。我们问这些美国人,参加静坐的,没有一个不欢喜。不说法、不讲经,一门深入。念佛堂的效果也一样,念佛堂这一句佛号,音韵如果念得非常优美,让你听起来很舒适,这是梵音,清净音。这个佛号我们用念佛机带到国外,在美国、在加拿大我们常常都放在身边,有很多人听到之後,欢喜来问:这是什麽音乐?从哪里来的?他喜欢,我们就送给他。他把它当音乐来听,他说这个音乐听了心很静,不烦躁,真正的梵音。今天我们四楼的念佛堂开始。我们出家年轻的法师们,他们早一点到此地来,先到四楼去念佛,到讲经的时间快到了,再排班上来,好。没有听经之前,在念佛堂里面念个二十分钟、半个钟点的佛,心定下来;定心到讲堂来闻法会开悟,讲的人没开悟,听的人开悟,所以说会讲不如会听,道理就在此地。你用清净心,你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一心谛听,经上世尊常常嘱咐听众,“谛听谛听”,一心谛听,容易开悟。化就是开悟,伏就是降伏烦恼,这是教学的成果。从这两种成果也能够体会佛的教学两种方法,我们常讲恩威并施。对於性情柔软的人,佛就慈悲摄受;对於刚强难化的,佛也骂人,甚至於也打人。所以从化伏也能够看到他教学的方式、收到的效果。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希望正法久住,这桩事情必须我们四众同修同心同德,把这一桩事情做好,无量无边的功德。真正是像彭际清居士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今天在新加坡我们遇到,希有难逢。五楼、四楼现在装潢大都差不多,柱子上,木源居士要我跟它写字。四楼的柱子就更多,四楼是念佛堂,我想了一想不大对劲,昨天我跟他说,如果每个柱子上都写几个字,念佛的人到那里去一看,心里打闲岔,决定定不下来;看看这几个什麽字,再转到那里看看那什麽字。所以我一想,念佛堂里每一根柱子,都挂阿弥陀佛的佛像,让你不管看到那里,统统是阿弥陀佛,一心念佛。讲堂可以,五楼讲堂可以,我们柱子上可以写字,讲堂没有关系;念佛堂不行,不可以打闲岔。我们准备一些佛像,配成镜框,挂到这上面。如果柱子四面,四面都挂,让你无论向那一面看,统统都看到阿弥陀佛。实实在在的想到念佛堂最好对联都不要,看到对联都打闲岔,就是佛像跟佛号就好。

〔三〕 证入境界【入法界藏,智无差别。证佛解脱,甚深广大。能随方便,入於一地,而以一切愿海所持,恒与智俱,尽未来际。】这一段文是讲证入的境界。法界藏,入就是契入,我们一般讲证入,世间一般谚语里面所谓得道,得道就是契入。佛法里面得道、成佛,他得个什麽?“入法界藏”;法界,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智无差别”,无差别就是无分别。由此可知,无差别智是能入,法界藏是所入。由此可知,我们有分别、有执着,你怎麽能入?什麽时候我们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自然就契入。前面都曾经说过,这个地方说的是理法,理就是真如自性,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法界藏就是自性。佛给我们讲平等真法界,一真,一就是平等,二就不平等。怎样在不平等里面入平等的法界,这是我们当前的课题。我们当前要明了、当前要学习,在一切差别现象里面入无差别,无差别智就现前。由此可知,一切差别是识,识在分别,智不分别。相宗修行的诀窍叫“转识成智”,这话要说得浅白一点,转分别为无分别就行。你能转得过来,就入法界藏。“藏”是含藏的意思,《佛性论》里面讲有五大类。实在真心本性里面所含藏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那怎麽能说得尽?诸佛如来一起来尘说刹说都说不尽。佛讲经说法有他的善巧方便,把无量无边的性德分为五大类,那就好讲。第一类,“如来藏”,相宗里面常说,《楞严经》里面也说如来藏。如来是我们修行最高果位上的德号,他就含藏在这个里面,在那里?法界。我们凡夫有没有?有,凡夫叫“在缠如来藏”。我们有如来,佛这十种德号我们统统具足,自性里头本来就具足,但是现在被烦恼障碍住、被烦恼缠缚住,它不起作用,所以叫它做“在缠如来藏”。修行修什麽?就是把这些缠缚解除而已,所以叫解脱。脱是脱离,必须先要把它解除,然後才能脱离。解除什麽?解除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把这个东西解除;脱是脱离三界、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这个时候如来藏现前,那叫做“出缠如来藏”,出了缠缚,经上用这麽一个名称。出缠就入法界藏。这一条是说明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诸佛如来出缠,我们是在缠,如来藏没有差别。这一点就是我们信心的基础,信心的根源。我学佛能成佛吗?能。凭什麽能?凭我们在缠的如来藏,跟诸佛如来出缠的如来藏无二无别,就凭这个,信心从这建立。第二种讲“自性清净藏”。这是说哪些人?说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应化在六道,应化在十法界,真的是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现跟我们同类身,好像也在缠。在缠怎麽样?他不染。但是他表演的形象跟我们一样,也生烦恼,好像也有五欲七情,也有分别、执着,跟我们和光同尘。可是里面不一样,里面我们看不出来,我们里面是真有执着、真有分别,他们分别、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就是自性清净藏,这是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他能应化在世间这个道理、这个基础。我们明白、懂得,我们也不怕下地狱,也不怕变饿鬼、变畜生,为什麽?可以示现这种身相,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自己心地清净,确实一尘不染。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清净自性藏我们有没有?我们也有。我们虽然在缠,在缠自性确确实实还是不染,自性在缠要是被染污,那个事情可就麻烦大,那我们怎麽能成得了佛?成不了佛。自性清净心在缠也不染,但是它不起作用,烦恼起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用智跟识来说大家好懂。我们今天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没起作用,这个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可是我们自性般若智慧有没有?有,被妄想、分别、执着裹在里面,它不起作用,好像智慧没有,确实智慧有。智慧有没有被污染?没有。智慧还是清净的,只是暂时受到障碍不起作用,什麽时候你把障碍去掉,它的作用立刻就现前。所以智慧不是从外面学得来,是自性清净心里面本来就有。学佛特别是净宗,净宗最注重清净心,这个诸位要晓得。禅宗最注重平等心,一个得到,统统都得到。我们今天讲五个∶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个得到其他四个统统都得到。禅宗是从平等心上下手,从觉心上下手。我们净土宗是从清净心上下手,这个一定要懂得。第三个是“法身藏”。我们的法身也藏在里面。成佛了证得清净法身,给诸位说,法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法身。你要是契入这个境界之後,你才晓得身土不二,法性身跟法性土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相上两桩事情,理上一桩事情,所以给你说非一非异。你不能说是二,也不能说是一;你说是一,身跟土好像不是一;你说是二,身跟土确实是一桩事情。身是法性身,自是自性;土是法性土,也是自性。这个我们要留意,我们应当常作如是观,也就是常常想这桩事情,不管你想得通想不通,有没有答案,不要紧,常常想。常常想什麽?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常常想功德很大,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疑情。什麽叫疑情?常常想着,虽然搞不清楚,佛这麽说,我就这麽想。整个世界就是自己,这样慢慢、慢慢的你的心量自然就扩大,分别、执着渐渐渐渐的就淡薄。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帮助你开悟,帮助你契入。如果你要是想不通,想不通不要紧,《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想的方法很好,“梦幻泡影”。在作梦,梦中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这个我们想想有道理。梦里面梦到很多人,都是自性变现,哪里会有外头人跑到我梦里来,不可能;梦里面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我们现前这个境界就是梦,一点都不错。晚上睡在床上作梦,是意识心做的梦,第六意识,现在科学里面讲下意识。现前这个环境,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梦境从哪里来的?阿赖耶识变现的。你们学过唯识就知道本质相,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能不能接触得到?给诸位说,接触不到,你要以为你接触到,你是妄想。我们眼见,见到外面色相,是不是真的见到?没有。你怎麽可能真的见到?真的见到你就入法界藏。我们今天是怎麽见到?正如同这个摄影机一样,在现场上照到,我们在萤幕上看到,不是现场。我们眼睛张开像镜头一样,把外面境界相摄进去,摄进去就变成眼识的相分。我们能够分别的是谁?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缘什麽境界?缘眼识的相分,所以它在看萤幕,它在萤幕里面看到的,外面境界它没见到,永远见不到,所以第六意识分别眼识的相分。实际上第六意识还不是直接缘眼识的相分,没有那麽直接。是从眼识相分传播播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自己现出一个相分,等於转播,眼识转播给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见分缘它自己的相分产生分别。这东西是什麽?这东西毛巾。眼识没有分别,眼识只有了别,没分别;分别就是这白色的毛巾。实际上是眼识见、相两分,传播给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自己的见分缘自己的相分,这麽回事情。第七识的执着,又从前面这两个相分再转播进去,第七识也是自己的见分,缘自己的相分产生执着。这个里头好复杂,这是佛家讲的心理学,绝对不是世间大学心理学课文里面讲的,那跟佛法比差远了。你在佛法唯识法相里面去看的时候很有味道,给你解释你怎麽能见到,你怎麽能听到,你怎麽能接触到;全没有见到外面真正的境界相,没有,外面虚空法界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给你讲识,识里面有相应的心所,那个就麻烦大,太复杂太复杂。你接触这个东西、看到这个东西,心里想,欢喜它,想要去买它。这好复杂的一套心理程序,但是这麽复杂像电脑一样非常灵敏、非常快速,其实很繁杂很繁杂。像《百法》里面讲的简单,《成唯识论》里面讲的那就更详细,它讲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是一切法的归纳。你再细说就无量无边法,法藏。这是讲我们法身确确实实,这是给你说明宇宙万有的真相这麽复杂。虽复杂,它有体系,一点都不乱,有秩序、有体系。世间人看到这个现象感觉得奇怪,为什麽会有这样完美的秩序,大概总是想一定是有人在安排,不安排怎麽可能。谁安排?那就想出一个上帝出来,认为这是上帝安排。其实不是。谁安排?从心性一念不觉而起无明,把自性变成八识,八识起作用就变成无量的心所。它这个转变是有程序,丝毫不紊乱。所以尽虚空、遍法界真的是自己,那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事情?你能常常这样想,常作如是观,你的大慈悲心就生起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它就会生起来。生起来之後,在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能法喜充满,佛法讲常生欢喜心。为什麽一般人欢喜心生不起来?不了解事实真相,被蒙蔽、被隐瞒;了解事实真相,欢喜心能够生起。法身是诸佛菩萨果位的依据,功德之所依。我们讲菩萨,《华严》讲圆教五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个位次依什麽来安立?依法身。你契入、你证得法身,偏、圆上来说。如果你证得圆满,就称之为佛,称为如来;如果证得不圆满,经上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入法界有浅深不同,入的浅深不一样,但是无论是浅、无论是深都是一真法界,所以都称为法身大士。因为四十一个位次都依法身,佛菩萨因地、果地无量功德也依法身,所以你证得法身之後,诸佛菩萨的功德我们也可以拿来用。为什麽?共同一法身,把别人修的都变成自己的。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麽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就那麽殊胜庄严?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习的功德,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享受,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莲池大师、藕益大师在《要解》、《疏钞》里都说过,将诸佛如来的功德变成自功德,不可思议。怎样能变?只要你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只要有个妄念,有自、有他,你就决定不能用他的东西。为什麽?他跟自是二,自他不二的话那就行,那就没有问题,这问题障碍就没有,《华严》里面讲无障碍的法界。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妄想里面来的,分别是妄想,执着也是妄想,妄想无量无边,这个造成的。第四种叫“出世间上上藏”。这是说如来在果地上,称赞究竟的佛果。上上没有比它更上的,超过二乘,超过菩萨。第五种叫“法界藏”。法界藏里面通因、通果。为什麽叫做法界?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界是讲界限;一切法都有它的界限,所以称之为法界。可是这里面确确实实含藏无量无边恒沙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世出世间任何一法,都含藏法性里头圆满的德能。如果说人,任何一个人,这是平等平等;如果说法,任何一法。所以《华严》里面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怎麽个同法?有情是法,无情也是法;相上不同,事上不同,作用不同,体性相同,体性里面所含藏的德性相同。正因为这个道理、这个原因,佛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里面所含藏的一切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有情众生是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无情众生也是佛。为什麽?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所以说虚空法界是自己,依报、正报是一不是二。在西方净土里面,大家晓得常寂光土里面身土不二。同居土里面是不是?也是。常寂光里面身土不二太明显,给你说你容易相信。我们现前这个世间,要给你讲身土不二,你很难相信。其实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也是身土不二,你要能见到,你就入法界藏。我们不能入就是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害我们,害得真深,无量劫来一直到今天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面目,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这意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麽?法界藏。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是难得读到这个经,听到佛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几个人曾经听过?几个人曾经看到这个经?听了之後觉得是有点道理,慢慢就可以契入,要真正能够契入,要做功夫,真正用功夫。真正用功夫就是在一切境缘当中,我们讲生活里面、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尽可能降低妄想、分别、执着。你说断,很难,要把它降低。要是断掉,你真是上上根人,你听一座经的时候,你就证了初住菩萨果位,这是太少有、太难得。我们是中下根人,中下根人听了这个法门之後,听了这个道理之後,能够把妄想、分别去掉一半,就了不起。然後要年年减少,月月减少,天天减少,到哪一天真的减少到等於零,恭喜你,你入法藏。减少到零的时候,就超越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这是入法界藏的意思。下面这一句,“智无差别”,无差别就是平等性智。转八识成四智,实在讲相宗也说得很好。相宗修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可是八识有一些是果地上转的,有一些是因地上转的。果地上转,我们没有法子,无从下手;因地上转,我们就有下手之处,这很值得我们作参考。相宗是讲理论,通一切法。在佛门里面有三个法门,可以说是佛门的共同科目,任何宗派、任何法门都必须要懂得。唯识是理,法相唯识是道理,你要通达,这共同科目;戒律是生活规范,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你学哪一派,你不能不守规矩,这是共同科目;第三个净土,净土是一切法门的归宿,不能不学。所以这三门在佛法里头叫共同科目,而且是共同必修的科目,修学任何宗派、法门,这三个科目决定不能够缺少。修净土,法相不懂也没关系,老实念佛也能往生,这是占了便宜。你要能够懂得一点更好,懂得一点决定帮助你提高品位,也就是你带业带得少。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观念转变过来,那就是转识成智。在因上转的两门,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是因地上转。阿赖耶跟前五识是果地上转;换句话说,因转了果自然就转。怎麽个转法?那我们要想一想,第六意识的性质是什麽?分别。第七识?执着。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执着就是第七识,我们明了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有了办法,尽量不去分别它,尽量不去执着它。於对一切法不分别,就把第六识转过来,那个时候观察这一切世间叫妙观察智,比分别更清楚、更明白而不沾染,所谓分别亦非意,分别不是意识。世间人用意识分别,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一切众生,用什麽?妙观察智分别。分别不是意,不是意是什麽?妙观察智。执着也不是末那,是什麽?平等性智。这两个识转过来,阿赖耶自然就变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自然就变成成所作智,成就一切所作。所作所为没有别的,利益众生,佛菩萨决定没有说利益自己。为什麽?他众生就是自己,法界就是自己。他不会说这个身是自己,不是的,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所以他是为众生。实际上讲就是为自己,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转识成智,智无差别,识有差别。法界藏,法界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要用什麽东西来证得?无分别智,你才能证得。我们天天不要说接触世间,接触经典还是分别、执着,说老实话,经教的皮毛都没有入,真正是做什麽?依文解义,三世诸佛喊冤枉,你把他意思搞错,一毫厘都没有入进去。我们今天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如果说我今天这两个小时得好处、得利益,你得什麽好处?明白了。明白之後去做,没明白之前我对一切事物十分的分别、十分的执着;现在懂得这个道理减一分,你就得受用。减一分分别,减一分执着,你就入一分,佛所讲道理你就真正懂得一分,真正体会一分;你能够少两分分别,少两分执着,你就能够入两分。虽然是凡夫,有一点相似的境界,不是真的。真的要怎麽样?十分的分别都断,十分的执着也断,完全转识成智,你就真的入,入法界。这一入法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初住菩萨,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完全不一样;你已经超越,可是你身体还在世间。圆教初住菩萨,给诸位说就叫成佛。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金刚经》上讲“诸佛如来”,江居士的注解他就注得很清楚,诸佛是指哪些?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的果位,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为什麽说圆教初住就叫诸佛?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能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应以佛身而说法者,他就能示现八相成道。天台大师讲六即佛,分证即佛,他是分证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不是相似位、不是观行位,他是分证位;不是圆证,分证,决定不是假的,所以他是真佛。我们在平常能用这个方法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心理,然後再用念佛的方法来加功用行,这速度很快,其他法门真的是比不上。我们的道场就是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来做,而且是勇猛精进快速度的在做。诸位同修要珍惜这个机会、珍惜这个缘分,缘分相当不容易遇到。学转识成智,修无分别智,我们才能够契入,能证的。能证跟所证是一不是二,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为什麽说它不是哲学?哲学有能、有所,佛法里头也有能、有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就不属於哲学,超越它的范围。能证跟所证是一,所以叫无差别。这里面又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都没有相,这是说理同,从体性这一面去看。能证的智无相,所证的境也无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无相,从理上说。佛在经上也讲,“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於法”,佛这两句话就说明,能所非一非异而无差别,说明这桩事情。第二种讲法,同法界故。境是法界,智也是法界,这是讲同事相。换句话说,能入包含了所入,所入也包含了能入,像两面镜子光光互照。佛在底下经文上又说,“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智是平等性智;如是真如理体,包括一切事相。为什麽?智就是如,智就是自性,智就是法相,反过来看,亦复如是。“亦无如外智,能证於如”,如也完全包括无分别智。智在哪里?智在如中;智在哪里?智在事中,智在相中,所以它是一味平等。一味平等里面不碍性相,不碍智如,所以给你说是非一非异。菩萨在名号里面给我们显示出来总别,这十位同名的菩萨,普贤菩萨是总,其馀九位是别,总是别之总,别是总之别,不二,总别不二。後面列了十位菩萨,异名。异名跟前面相应,让我们从这里觉悟,异是同中之异,同是异中之同,同异不二。异在哪里?异在同中。同在哪里?同在异中。世尊用这些善巧的方法,显示出不二法门,显示出一真法界,理事如是如是。古大德也有发明,这就是说他们有体会,他们有个说法,“智相尽故不有”,不有就是无,不有就是空;“能令智相尽故不无”,不无就是有,所以智跟境实在讲是相辅相成。我们修行忽然开悟,怎麽开悟的?我们现在没开悟,也不知道开悟是什麽样子,也不晓得是怎麽开悟法。可是我们从经教里面,看古人记载里面,我们看到很多;有人听经开悟,有人拜佛开悟,有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一定什麽因缘,一触发,他开悟,千差万别。开悟就是平等性智现前,我们要问平等性智在那里?如果不在这一切万事万物上,他接触怎麽会开悟?你从这个地方冷静去思惟,虚空法界,佛讲的有道理,一毛孔、一微尘都含摄尽虚空、遍法界,里面无尽的智慧德能都在其中。所以根性利的,正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里没有悟处?一定要去找个地方去搞悟处,找不到,到哪里去找?因为那个找,就是个妄想、分别、执着,正好把你的悟门障碍住,这正是古人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这麽个道理。因此,我们对智跟境都不可以分别、都不可以执着,这是总结论。才有分别、执着,迷了。迷,正好障碍你的悟门、堵塞你的悟门。不但於世法不分别、不执着,佛法也不分别、不执着。为什麽?佛法从缘生,换句话说,哪里有佛法,佛法是跟世法相对建立的,这一边没有了,那一边也没有了。有世法才跟你讲个佛法,世法没有,佛法在哪里?我们要晓得世尊说法善巧方便,真正能体会他说法的真实义,我们才会得受用。千言万语,总归一心,所以古德才说,平等无碍是事实真相。所谓不碍真而恒俗,不碍理而发挥事相,理事无碍,真俗无碍;不但无碍,它是一,它不是二。在佛法里面讲到修学的总原则、总纲领,实在讲很多很多。转识成智是一个纲领。宗门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宗门常用,禅宗里面常用,也是修学的总纲领。净土里面用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所以定、慧也是总持法门,也是总纲领。寂就是定,照就是慧,所以你细细去思惟,他们讲的话不一样,用的字不一样,里面的意思还是一桩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不在这上下功夫,我们什麽时候能成就?定,不是叫你天天盘腿面壁去打坐;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甚至於在一个很复杂应酬里面,面对着这些境界,你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定。样样清楚、样样明了,那就是慧。在复杂环境里头,修定、修慧最好的场所,真的是道场。办事也像世间人一样分别、执着,那不用识,用智;分别、执着不是意,第六叫意识,第七末那叫意根,都可以说分别、执着不是意。这样生活、这样处事待人接物,怎麽不自在?怎麽不幸福?定慧等学,寂照双融,理事无碍,在哪里修?原来都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离开我们的工作。佛法跟世间法不二,学佛跟生活也是不二,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真实无比殊胜的受用。“证佛解脱,甚深广大。”这里面文字虽然不多,可是含义很深很广,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尤其是要懂得怎麽样去学习,这才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智无差别”里面,我们讲到一些修行的原则,说到境智不二。凡夫不仅仅是说我们六道的凡夫,六道之外,四圣法界在大乘佛法里面所谓是外凡;佛家讲凡夫有内、有外,内是六道以内,外是六道以外:四圣法界。为什麽也称他们作凡夫?佛法真正的标准是在用心,如果是用真心,那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如果是用妄心,那就是凡夫,不是圣人。十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家讲藏教佛、通教佛依旧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过他们悟性比我们高,他们用得正,我们用得邪;虽然他是用妄心,他那个妄心很正,与真心相应,不是真心,跟真心很接近,相应。我们也是用妄心,我们这个心用得很邪,都走向贪嗔痴慢、走向是非人我,这个亏就吃大。所以六道称为内凡,十法界四圣法界称外凡。如果是真正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就叫圣人,就不是凡夫。我们在一般经典上看到,《金刚经》是圣人的境界,不是凡夫,因为他要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四相破了,那不是用妄心,用真心。用妄心决定落在四相里面,离了四相是用真心。《大乘起信论》,你看看这书的名字:“起信”,起信当然是入门的一本书。它那个入门是大乘入门,不是普通入门。那个入门是什麽境界?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入的是这个门。相宗也有一本入门的书,《百法明门》,我想许多人都读过《百法明门论》。《大乘起信论》,你们应该都读过。《百法明门》它的标准在哪里?也是圆教初住菩萨,希望你在这一百法当中觉悟。悟什麽?悟“一切法无我”。《百法明门论》是属於宗经论,它不是解释经,是宗经论,整个这一部书就是讲一桩事情。诸位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也就能够联想到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就一句话:“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万事万法,弥勒菩萨把它归纳为六百六十法,造《瑜伽师地论》,就是讲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为了便利初学,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为百法,所以它展开来就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无我”,无我讲的是两种∶一个是人无我,一个是法无我。人无我,给诸位说,烦恼障破了。烦恼障从哪里来的?从我执,人我执来的,人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所知障是从哪里来的?所知障的根是从法我来的。所以法无我,所知障的根断掉;人无我,烦恼障的根断掉;二障断掉,你就圆满成佛。大乘入门跟小乘确实不一样,小乘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叫入门,入小乘之门;大乘之门要破二障。我们读《百法明门》悟了没有?有一些讲《百法明门论》的一般法师,我们不敢讲话;我的学生,我敢讲话。我的学生也有在大学里面讲《百法明门论》,他来告诉我学校里开这门课,我就提醒他:你要讲明门,不要讲黑门。如果这一百法你讲了之後,叫人家又分别这一百法、又执着一百法,那就不是明门,那就变成黑门。他的妄想、分别、执着已经够多,你又给他加一百个,很残忍的事情。天亲菩萨作这本书是叫人读了开悟,不是叫你读了之後又去记这一百法,又去分别这一百法,又去执着这一百法,那不搞错了吗?这个讲法,三世佛喊冤,都流眼泪。这些基本的道理我们要了解。由此可知,我们自己要不能够稍稍契入境界,真的不懂;自己都不懂,怎麽能会把别人讲懂?自己没有开悟,如何能令众生开悟?固然古时候也有这个例子,讲经的老师没开悟,听经的学生听了开悟,必竟是少数,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这不是常例。我们一定要明了,经典的意思要清楚。总而言之,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如果就理上讲,理就是就性上讲,就体上讲,决定是空寂的,《般若经》上讲“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这个话很难懂,我们听了,无所有不就是没有了吗?那你又搞错,真有。真有为什麽说无所有?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眼见不到,耳也听不到,身体接触不到,想也想不到。它真有,它不是没有,真的是真有,妄相是假有,那个本来没有。体性是真有,现相是假有,这个真有是不可得,真有是无所有。所以佛实在是不得已用一个“空”来形容它,用一个“寂”,寂就是寂然不动,那是真的。凡是动的,都是假的。无明,是动相;无明翻过来是明,明是静的相。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留意,特别是学讲经的法师们。智是静的,决定是静的,智慧;动是分别,所以你要晓得动生识;识是动的,智是静的。我们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动的,把它转变成智,四智是静的,是清净的,不动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修行的纲领你就掌握到。怎麽个修法?要修不动。《金刚经》上讲得好,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相就是不着相,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把这个原则完全掌握到,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功夫没有不得力。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原则,外着相,内动心,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功。再给你说,念佛都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条件,《无量寿经》上讲得很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要心不定的话,有妄念在夹杂,就不是一向专念;《弥陀经》上给我们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曾经有人给我提过,《弥陀经》要求的标准太高,一心不乱,我们做不到,怎麽能往生?往生是一定要一心不乱,你才能往生。但是一心不乱真的不容易做到,几个人能做到?我们不能不再去查查经,罗什法师翻译意译的,他老人家翻成“一心不乱”;玄奘大师译《弥陀经》直译的,那个文字就不是如此。梵文的原本的意思,玄奘大师译的是“一心系念”,跟“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差好远。一心系念我们做得到,一心不乱不容易。一心系念怎麽说?就是我们一般世俗人讲心里面牵挂,一心牵挂。这个行,一心牵挂,你挂的什麽?把那个东西换成阿弥陀佛,那不就行了吗?你要是挂念你的钱财,把钱财换成阿弥陀佛;挂念你的儿孙,把儿孙换成阿弥陀佛就行。心里面只系念这一桩事情,不系念其他事情,其他的万缘放下。玄奘大师译的,我们读了之後很舒服,觉得这个可以做到。罗什大师译的有没有错误?给诸位说没错。怎麽没错?我们自己只要做到一心系念,临终佛来接引,接引的时候一定是先见到佛光,佛光照你,佛光这一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一倍,你本来是一心系念,佛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乱,罗什大师没讲错。所以要晓得凡是往生人,在临命终时见到佛来接引,受佛光的加持,功夫境界立刻就提升。我们念佛人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一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乱;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乱,佛光一照一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乱。平常一定要晓得用功,用功一定要晓得掌握原则。会修行的人在境界上修,《华严经》末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样子给我们看,什麽样子?历事练心。万事万象你要不经历,你怎麽知道你能够不着相、不动心?你没有接触过,那个功夫靠不住。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面有一段故事,很能令人深省。他认识一个老法师,这个老法师往年修行很不错,可是到晚年不行,堕落了。什麽原因?往年住山,年轻的时候住山,修行得很好,真的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自己好像也有这麽一个把握。然後受到这些信徒们礼请,在都市里面建了一个道场,请他去主持,他下了山;一下山跟五欲六尘接触,一接触就退转。莲池大师就提醒他,以善巧方便来作比喻。他就举一个例子说,实际上就是说这个法师。过去山居的时候养道,觉得很不错,以後一接触社会,没多久被污染。这法师听了之後,就向莲池大师请教∶这是谁呀?莲池大师∶就是老兄。说明什麽?说明住山不是初学人住的。初学的人见思烦恼一品没断,就要去住山、要去住茅篷、要去闭关,开玩笑。那就是莲池大师所讲“没有经过考验”,修得好像不错,一出来就变形。因此住山、住茅篷、闭关是什麽人?已经得定开慧的人。换句话说,修行在哪里修?在五欲六尘里头修。关关都要通过,是非人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关关都要通过,真的外不着相,外面不受诱惑,里面不动心,你才有资格闭关。如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没有把握、还会动摇,你得好好的去参学。禅宗有个公案,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和尚八十岁了,还到外面参学,还没有资格闭关,没有资格住山。现代人不懂,不知道这个道理,以为人要不闭一次关,不能算是修行人,不能算是高人。没错,从前闭关的是高人。古时候善知识,到哪里去找善知识?古人都谦虚、都客气,他开悟了,他也不说自己开悟,他得定,他也不说自己得定,总说自己不行、不如人。不像现在,现在人要推销自己,从前的人要把自己藏起来,藏得密密的,不能让人知道。如果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那不是真善知识。善知识到哪里找?凡是住山、住茅篷、闭关都是善知识。他们已经烦恼断,所知障破,定慧成就。成就之後他为什麽去闭关?没人请他弘法。他总不能到外面去,我定慧成了,你可以请我来讲经说法,这话说不出口;现在人会说,从前人说不出口。现在民主竞选,我怎麽怎麽好,人家都不如我,你们要投我一票。从前的人这个话怎麽能说得出口?丢死人了。怎麽可以这麽说法?所以只有去住山、住茅篷、去闭关。等到被人发现,来扣关。扣关是什麽?请他出来弘法利生,启请,这麽个意思。所以住茅篷、闭关不是修行,是在那里等,等人来启请,是这个意思;不好意思说,用这个方法静静的在等。从真的来说,心性是空寂,与修德的止寂相应。教下,实在讲禅宗也不例外,教下叫止观,止是止妄念,寂是心地清净,这是从性体上讲。如果从事相上讲,事相是动的,《华严经》经题上给我们讲“大方广”;大是体,方是讲相,现相,广是讲作用。现相跟作用,它的相都是动相。在修行方法来讲与观照相顺,我们的观照就是照俗谛,我们的止寂是深入真谛,这是我们用真俗二谛来说。清凉在这一段结论里面告诉我们,他说“於境,则不碍真而恒俗”,换句话说,现相跟作用不碍性体而恒俗。“於智,则不碍寂而恒照”。大乘修学的法门,实在讲小乘也不例外,不过功夫有浅深差别不同,小乘人浅,大乘人用的功夫深,都是定慧,都是寂照;寂是定,慧是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不碍照,照不碍寂。在作用里面,定慧等持。说这麽多,说的恐怕大家听还是听不清楚。我们浅而言之。什麽叫照?看破就是照,照就是对於一切事、一切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照,就是看破。寂是什麽?寂就是放下。我们今天用看破、放下,大家就好懂多。其实是不是真懂?那就很难讲。但是用看破、放下,比经典里面讲用寂照、止观,是好懂多些,全是讲一桩事情。现在我们要来研究研究,行门里头,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怎麽用功夫?与寂照相应,也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来学定慧等持,或者说得更白一点,学看破、放下,这大家好懂,怎麽样来学看破、放下。放下是讲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经里面常用“一切境界相”。功夫随顺奢摩他,奢摩他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止息,就是定,也就是我们讲的放下。可是你为什麽放不下?你没有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放不下,也就是说你没看破,没看破怎麽可能放下?你要善於观察分别一切法的因缘生灭,你去细心观察,任何一法你仔细观察,如果观察明白,然後再一展开,原来一切法都不例外,正所谓一法通达,一切法都通达。实在说我们修行,心太粗,粗心大意。我们看到古大德,无论是宗门教下,你在《高僧传》上所看到,你在每一个宗派,甚至於《寺院山志》里面所看到,古时候这些修行人,他们确确实实能够掌握住纲领。佛在大乘经论里面,“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八个字不是我发明的,不是我讲的,我没这个智慧;佛说的,经上说的。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你果然能在一门深入,深入的观照,或者我们讲深入的观察,无论你是观察动物、观察植物、观察矿物,你能够锲而不舍。观察它,它的体性、它的现相、它的因缘、它的果报,天台大师在《法华经》上讲十如是,一展开百界千如。佛在经上讲十条,他能够把它展开为一千条,我们不能不佩服天台大师观察入微,这叫看破,这是真功夫。我们在一法里头能够看到十方面,那就算你很了不起。过去我在台中,李老师教给我们一个方法,观察宇宙一切法,这一切法里头随拈一法,他教给我们观八面,你才真正看破。这八面是这一个法的体,譬如我们举一个毛巾,大家观这一个东西,从八个方面来看它,你才真正懂得,才真正把这个看破。体有性体、有质体,你要明了,性体是法性,法性就是真性,这一关很难;质体比较上容易,物质。它的体是什麽?这个东西体是棉纱,棉纱的体是什麽?棉花。棉花的体是什麽?观察,一步一步往里面观,观到最後就变成什麽原子、粒子,就变成这些东西,这从质体上观察,这是一条。第二条相,相状,看它的相。第三看它的作用,观察它的作用,跟我们《华严经》经题上讲体相用,任何一法你都要明白它的体相用。现象怎麽产生?现象一定有因、一定有缘,然後再现象是果,所以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有因缘果。这就六法。六法再加上一个事、一个理,任何一物有事、有理,有理一定有事。所以说体、相、用、因、缘、果、事、理,八面。看一个人也要用这八个角度去观察。八个角度来观察,你是不是就算是看破?给诸位说,没有,你才看到外表,你在看的是外表,我们今天是连外表都不知道,糊里糊涂。对於任何一法你能从八面观察,观外表。怎麽样才能深入?你要知道,每一法里头又有八法。说体,有体中之体、体之相、体之用、体之因、体之缘、体之果、体之事、体之理,每一条下面都有八个,八八六十四;你能看出六十四,才算你看破一点点,不多,看破一层。你再深入看破一层,这六十四条里头,每一条里头又有六十四条,其深无底。看破又谈何容易?你不真看破,你怎麽能够放得下?换句话说,你能看破一层,你就能放下一层;放下一层又能够助长,帮助你再深入看破一层。无论是体相用、因缘果、事理,它的深、它的广都是无量无边,这个说法说得浅显,容易懂。经里面说的比这个繁杂,但是道理完全一样,总离不开这个原理,观察入微不是个容易事情。能观的这个心是智,智从哪里生?智从定中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心不清净,你就没有观察的能力。清净心是观察能力的泉源、来源,我们不修清净心怎麽行?要修清净心,实在讲讲到师道,佛法里面常讲,“师资道成,师资道合”,资是学生;学生帮助老师,老师帮助学生;老师教导学生,学生资助老师;教学相长,相辅相成,所以老师跟学生是彼此互相尊敬。学生尊敬老师这是应该,老师不能不尊敬学生,那也是错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老师可以不敬学生吗?那你讲不通,你十大愿王里头缺了,不圆满,就有缺失。礼敬诸佛,学生也是未来佛,你怎麽可以不礼敬?怎麽可以不尊重?所以佛经里面,特别是忏仪里面,大家很熟悉的“一切恭敬”;一切里面没有分别,所以这个是彼此恭敬。老师的定力从哪里来的?老师的智慧从哪里来的?学生帮助他增长。学生的根性不齐,有根性很善良、有根性很恶劣,不听话、很顽皮,老师在这个境缘当中练定力,怎麽应付这些学生?在这修禅定,修无分别心,修清净、平等、觉。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帮助老师开智慧。学生要不问,甚至他一生也没想过这事情;他一问,立刻看看有没有智慧?有智慧就能解答,没有智慧赶紧回头认真去努力。这样我们才真的恍然大悟,为什麽菩萨一定要度众生?不度众生成不了佛,不度众生许许多多事情你不知道,你的智慧不圆满。你广度众生,什麽样的人都接触,上面从菩萨,下面到阿鼻地狱,什麽样的人、什麽样的事统统都接触、统统都明了,你的智慧才叫圆满。从前方东美先生读《华严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这才叫真正的智慧。他看五十三参,你不接触这些境界,凭你想像,书上去念的,不算是真智慧;一定要亲身经历,不亲身经历,你记问之学,不但是佛家不主张,连世间教学也不主张。《礼记》里面《学记》就说得很清楚,“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不可以做人老师,从前儒家的老师都要开悟。所以教学,老师观察学生启发他开悟,你才算是真正会教学,是个好老师。绝不是叫他读得多、念得多、记得很多,那个不行,那个不是好老师,好老师一定启发你、帮助你开悟。启蒙的老师为什麽天天就叫你老实念一部经?实在讲是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手段帮助你开悟。为什麽?开悟要定才能悟,你先把心定下来。他叫你读经、叫你读书,把你的心定下来,所以这个经不讲,只叫你念,你没念错就行。每一天从头到尾念几遍,你在念的时候还叫你大声念,念得让老师听得见,这就老师教学。你高声朗诵他听得见,你就不能偷懒,老师在旁边督促,这一堂课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老师在那里喝茶,或者他在那里也看书,他耳朵听你,你念的声音断了,他马上就问你,这是一种教学的手腕。你念书的时候,我们佛法里讲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不会打妄想,不会胡思乱想,那是戒;戒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不会有坏的念头。你念书,书都是圣贤人的言语,那就是众善奉行,所以戒律都在里面。一心去念,专心去念,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没念漏掉,那就是慧,是根本智、无分别智。从前儒家教学,启蒙七岁上学,大概到十二岁这一段期间当中,要把四书五经、重要这些经典,要念得滚瓜烂熟;老师一句都不讲,只是教你念,教你句读。因为古时候的书本没有标点符号,你们看古书没有,佛经也是;你看看《大藏经》,古版的《大藏经》里面没有句点。老师教的时候,要用红的朱笔把句子圈出来,段落画出来,这是老师的事情,教句读。你不认识字他教给你,教完之後你就好好的念,没得讲,没有意思,就是叫你念。这麽长一段时间,修定,修根本智,所以从前这教学的方法好,十几岁的人会开悟。这是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童子就是没成年,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才算成年,不满二十岁,童子。童子考中进士、考中状元,有。在现在来讲,这十几、二十岁他懂什麽事?从前是考中进士,朝廷任命到地方去作县市长去,更高的那就当钦差去,还有当知府,知府就管十几个县。十几、二十岁,他的智慧能力是什麽?他有悟性,他不是死读书,不是死记,死记没有这种才华,没有这个能力。他对於人情世故,一切事理都通达,所以他能办事。出世的教学更重视悟性。宗门他的对象,六祖大师《坛经》里面所说,他接引的对象上上根人。上上根人容易开悟,中下根人修禅就难,可以得定,很难开悟。所以中下根性的人多半学教,学教比较容易悟入,在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你在教里面开悟,在经教里面开悟。我们明了这些原则,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怎样用功,怎样才能够与道相应。这个道相应就是与智相应,与定相应。道是什麽?道就是定、慧,不是别的。定、慧就是自性本具的功德,我们常讲性德。如果用《无量寿经》经题上来讲,如何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净、平等是定,觉是慧,还是个定、慧。宗门讲观照,观照是智慧;讲禅定就是清净、平等,讲观照就是觉。如果我们果然能够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念念都能够与定慧相应,这个人叫真正修道,真正修行,真正会用功。无论在什麽境界里面,功夫不失,那就叫成片。现在大家常谈功夫成片,怎麽叫成片法?这就叫成片。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都不会失掉,都不失定、都不失慧。定是什麽?如如不动。慧是什麽?清清楚楚。这是我们把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说出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也说了一些,可以提供我们作参考。我们学不学没有什麽关系,知道有这麽一桩事情,这是古人所学,但是它这些原理原则不变。譬如他说修止;修行三个入门:有人从修止入门,有人从修观入门,有人是止观等运入门。在《楞严经》上也是这个说法,《楞严经》说奢摩他、三摩地、禅那。奢摩他就是止,三摩地是观,禅那是止观等运。毗卢舍那翻作观。或者我们用现代的话说,修止专门从放下来做,一种专门从看破上来做,第三种是看破、放下同时来做,就是这麽个意思。一般修止的多半是用静坐的方法,现在还有人用这个方法,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他到那个地方去打坐。打坐的时候,这个里头有原则,清凉告诉我们,不依气息。有人打坐守什麽?守息,叫数息观;他那个心注意自己的呼吸,心就不妄想。小乘常用这个,初学的人常用这个。清凉大师修止的方法,高级的方法,不用这个。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也不依空,也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连那个想也除掉。为什麽?因为一切法本来无想。这个时候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然後再以心除心。心要是散乱,要知道把心收回来,把心住在正念上。正念是无念,无念不是没有念,要没有念就变成无想定。实在讲这个境界到最高的总结,不但境界相是空的,心的相也是空的,就是《金刚经》上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空了。外面的境界,境界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心境具不可得,这个时候你真得定,定里面开慧。大师这一番话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可真不容易。我们烦恼习气很重,妄想不住,看看这个法门我们没法子,确确实实做不到。如果用第二个方法,用观的方法;观就是讲微密观照,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在境界当中你要常念方便、分别因缘生灭。他这里讲得简单,我刚才讲的那个比他这个讲得详细。任何一物,人、事、物,我们把所有万法归纳成这三大类:人、事、物就统统包括。任何一法,你开始用八面观,然後再观六十四面,这才看破一点点。说老实话,能够看八面,看表面,表面能看清楚已经算不错,实在讲你一分都没有看破。那怎麽办?要用放下来帮助。放下是修定,心愈清净,心愈灵敏,你微细处去观察,你就能办得到。我们今天为什麽见不到?心妄想太多,心太粗,所以功夫用得不得力。可是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明了之後有好处,有很大的好处。好处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念佛人常讲放下身心世界,对这个有帮助。放下身心世界,身心世界不要常常挂在心上,把这个境界完全转换过来。心上放什麽?放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净土法门,不是没有道理;离开了净土念佛法门,宗门教下无量法门,总而言之都不外乎这两门,定、慧这两门。这两门都不容易,说实实在在话末法时代的众生,能有这个根性的人希有,古人所谓凤毛麟角;我们不敢讲没有,太希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参禅,天天在那里枯坐,不但不开悟,连定都得不到。这个时间浪费,可惜,不如到居士林来作义工,还修点福。一天坐几个小时,什麽事情不干,两边都失掉。你真得定、得开悟那是功德,你这个坐是功德;如果你定、慧都得不到,不如在这里当义工修福,果报比那个殊胜多。所以自己对自己的根性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大乘修学定、慧跟一般确实不相同,大乘定、慧是在事相里面去修,不是在盘腿面壁。他是在生活里面、在工作里面、在热闹场所里面,修定、修慧。样样清楚是慧,如如不动是修定,他是这种修学方法。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表演我们要深深去体会,他老人家修禅定不是盘腿面壁,他修禅定是在槽坊里面破柴、舂米。他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耽误,他破柴的时候修禅定,舂米的时候修禅定。由此可知,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都是修禅定的处所。他解释坐禅,坐是不动,取不动的意思。什麽不动?不是身不动,是心不动,身不动没用处。六祖常说:“身是一副臭骨头,何有立功过?”不是修这个东西,修心;心要不动,心要明了。心明了是慧,心不动是坐。我们看到这个字眼就误会、就执着,坐一定要去打坐,一定要坐在那里不动。这个样子要修成佛,有什麽意思?修成佛之後,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不动,这种佛我想很多人都不愿意作。这个真实义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所以它到终极的目标,就是入不二法门,才能真正的相应,理跟智相应。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如果依照清凉他们的注解讲,太长。我们把这些纲领原则,也都交代明白。第二句“证佛解脱,甚深广大”。这是讲证果法。“解脱”这个名词,在佛法里面,用得很多、用得很广,每一位同学对这个名相都相当熟悉。可是这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清楚,不可以混淆。解,念破音字,念去声,念ㄒㄧㄝ、。ㄒㄧㄝ、当作动词讲,念ㄐㄧㄝ当作名词讲。可是现在人已经不太讲究这些,意思能够搞清楚、搞明白也就行。它就是解除的意思。解,就像绳索一样,绳索捆得很紧,现在把它解开。古人当动词,他念ㄒㄧㄝ、,现在人也叫ㄐㄧㄝ,不叫ㄒㄧㄝ、,ㄒㄧㄝ、没人懂。这是语言语音会随着时代变,文字不变,我们念的音会变,古音跟现在的音不一样。我们念“南无”还是念古音。现在人念什麽?南无,你念南无他不懂。念南无什麽人懂?唐朝人懂,唐朝人这两个字就是念南无。翻经是那个时候翻,那个时候翻念不错,现在这个音变,很多很多字的音都变。广东话里面还保存一些古音,汉唐的音在广东话里面还保存着有一些。解就是解除烦恼;脱,脱离生死。烦恼有很多种,我们从浅显的来说,见思烦恼,佛说见烦恼有八十八种,思烦恼有八十一种,这是讲我们六道。你能够把见烦恼解除,现代的术语叫解放,一样。你能够把它解除、解放,你就脱离凡夫位,你就不是凡夫,就圣人。小乘须陀洹果,证到小乘须陀洹,虽然没有离开六道,但是你可以说你已经脱离三恶道。须陀洹在六道里面还是有轮回,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你能够解八十八品见惑,你就脱离三恶道,永不堕恶道。如果再能够把八十一品思惑解除掉,你就三善道也脱离,完全脱离六道轮回,这是小的解脱。在佛法里面讲,佛法三个等级,初等的;初等的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中等的,你能够把尘沙、无明解除,根本无明也能够破一品;根本无明是四十一品,破一品,你就脱离十法界,这个时候你证得一真法界,这是中等的解脱。最上层的解脱,要解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四十一品,你证得一品,後面还有四十品,这就是一真法界里面菩萨的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每解除一品无明,你的地位就往上升一级。升一级就是脱,脱离下面一级,升到上面一级,这是解脱的意思。四十一品无明统统解除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统统摆脱掉,你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叫究竟解脱。这是佛法粗说,解脱有三种,我们姑且说下、上、中三等,三种解脱。这个地方讲证果法,是讲究竟解脱。究竟解脱里面,有圆满、有不圆满。如果从不圆满的意思来说,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究竟解脱,究竟解脱里头不圆满的;如来果位,那是究竟解脱里头圆满的。他们这些人不但永远脱离六道轮回,永远脱离十法界,所以称之为究竟解脱。这个时候作用自在,得大自在,这个自在就是《华严经》上所说不思议境界;最後一品品题,《四十华严》里面讲: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叫作用自在。此地大师举一个例子给我们说,譬如“一念之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这是举例子来给我们讲,说明作用自在。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说了十种,十种当然都是归纳,要细说永远说不尽。一切诸佛,这个一切诸佛就是《华严经》上所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一切诸佛。圆教初住菩萨叫法性住,就有能力在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建立一切佛事。一切,范围就太广,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应当说什麽法,他就说什麽法。无量无边的身形,他都能示现;无量无边的佛法,他都能演说。初住菩萨为什麽有这麽大的本事?为什麽有这麽大的智慧?他见性,明心见性,这种能力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学得来。只要见性,你就有这个能力,你的智慧德能完全现前。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楞严经》里面看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二十五圆通章里面举二十五位菩萨做例子。这二十五位菩萨是什麽地位?圆教初住,观音菩萨也是圆初住的菩萨。《楞严经》上讲观世音菩萨那种智慧能力,三十二应,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普门品》里面也讲,《普门品》里面所说观音菩萨是等觉菩萨。这样我们才证明《华严经》上所说,地地皆具一切地的功德;地是地位,每一个地位都具足一切地位的功德。初住菩萨具足二住、三住,乃至於我们讲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具足。

等觉菩萨也具足初住菩萨,乃至於初信位菩萨的功德。这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得太清楚、太明白。这十句,第一句说,一切诸佛能於一尘;尘是讲境界里头最小的,一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在一微尘里面,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兴於世。这个意思就是说,在一微尘里面现什麽境界?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在一微尘里面,虚空法界没缩小,一微尘没放大。《华严经》里面常讲,“一毛端上转大*轮”,也是说的这个意思,这是《华严》里面讲事事无碍的境界。如果不见性,决定有障碍,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都有障碍,一真法界里头没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诸位一定要晓得,分别、执着。会用功的人用什麽功?生活里面,根尘相接触的时候,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就是练一个不分别、不执着,就练这个功夫。不分别、不执着是性定,自性本定,这真正修禅定;境界了了分明,是自性慧。《金刚经》上说得好,只有两句话把修学的纲领给我们点出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用现在的话来说,决不被外面境界相诱惑。无论是好的境界,不受诱惑,不起贪心;恶劣恐怖的现象,也不会被它诱惑,不起恐怖,不生恐怖,这叫不着相。里面心清净的,不动心。必须晓得外面所有的境界,好的境界也好,恶劣的境界也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坐在这里,看到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来了,你害不害怕?你怕他,你把经念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妄相。他是妄相,我这也是妄相,妄跟妄没障碍。不是说我这真的,他是虚妄的;他是真的,我是妄的,那就有障碍。所以在这种境缘当中,你要提得起功夫,你才能离开一切恐怖妄想,恢复自己的清净心。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一微尘里面现虚空法界;虚空法界里面,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出世,现这种境界。第二句说,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轮境界。第一个是现诸佛出世,第二是现诸佛讲经说法。在一微尘,或者说一毛端都行,我们汗毛的尖端,比微尘大多了。微尘我们肉眼见不到,汗毛毛端我们仔细看,眼睛好的还能看到,眼睛不太好的恐怕要用放大镜。这是说明不思议境界。第三句,前面完全相同,都说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众生接受佛教学的境界。第二句是说佛说法,第三句说弟子们接受佛的教化。第四句说现诸佛国土,现依报庄严也在一微尘当中。第五句说菩萨受记。第六句说,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去来今一切诸佛。这是突破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佛能在一微尘里面,示现过去佛、示现现在佛、示现未来佛,统统能示现。下面的五句都是讲突破时间;前面五句突破空间,没有空间的障碍;後面五句没有时间的障碍。第七句,能在一尘当中示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世界种;这是我们讲依报庄严,示现一切诸佛那是示现正报。第八句说,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示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神通。这里面诸佛所示现是究竟圆满的神通,超越三乘、超越权教。“神通”两个字,它的意思我们也要搞明白。通是通达,没有障碍。智慧通达,智没有障碍,无所不知;能力通达,无所不会,双手万能,手工艺非常巧妙,什麽他都会,这叫通达无碍。神是神奇的意思,超越凡人、超越二乘、超越菩萨,这个神奇不可思议。诸位必须要明了,这样不可思议的神通道力能力,都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没有一样是外面的。所以全经所讲我们自己自性的功德而已,全是说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本分里面的事情,没有一句说到外面。第九句是说,现未来今一切众生;众生就是万法,示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万事万法。万法为什麽叫众生?众生的本义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所以众生,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是很多人在一起叫众生,那你把这个意思完全解错。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当然我们人,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我们再仔细观察,现在所讲植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矿物还是众缘和合而生,自然现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我们仔细去观察,没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凡是众缘和合而生,都叫众生。这两个字的范围所包含的真相,《金刚经》里面所说“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无为法就不是,就不是众缘和合而生。可是无为法里面还有真的、有假的,假的是相似的;正因为它不是因缘所生,所以不能够列入有为法里头,只好说它是无为法,它不是真的无为。真的无为只有一个,真如无为。《百法》里面讲六个无为法,只有真如无为是真的,其馀五个相似,有为法里头不能包含说它作无为法。所以“众生”这两个字的含义无限的深广。末後一句说,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去来今一切佛事。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懂,什麽叫佛事?佛事两个字怎麽讲法?现在许多人一看到佛事两个字,大概就是诵经超度做法会,这叫佛事;错,完全错了。你要想想这两个字的本义,佛的意思是什麽?觉悟的意思。事是指世出世间一切的事相造作,造作叫事。心里面起心动念叫心事,你心里面想叫心事;身体的动作,身之事;口里面言语是口之事,所以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佛事是什麽?佛是觉的意思,於是佛事这两个字我们才稍稍明了,佛事是觉悟一切众生的事,叫做佛事。觉悟众生的事无量无边,所以叫一切佛事。我们心里面起心动念,要像佛菩萨一样建立度众生的大愿,这是佛的心事。佛的心事没有别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佛只有这麽一个心事。这一句话要是用现在白话来讲,度就是关怀的意思、爱护的意思、帮助的意思;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什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哪个苦?三途苦、六道苦、十法界苦、无明没有断尽苦;等觉菩萨还苦,一定要帮助他圆满成佛,把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乾净,佛的心事。佛的言语,佛身体的造作,统统都是帮助一切众生,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他的身、语、意三业所做都是佛事。能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一切佛事;一切里头是讲一切众生。这是佛法里面常讲应机说法,一切佛事是应机说法,什麽样的根机,说什麽样的法。总而言之,这是说到证佛解脱,甚深广大。即用而真,这是甚深;即相而性,这是甚深。你从相上见性,从事上见理,这是甚深。广大的意思,像刚才十句里面所说,一微尘现尽虚空、遍法界,现正报、现依报、现众生、现佛事,无有一法不现,法法皆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边际,这叫广大。能够契入到这个境界,这叫证。在什麽地方证?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在生活里面证。如来果地上所现的微尘毛孔、所现的境界,都是自性性德法尔如是的境界。佛能现,我们能不能现?我们如果不能现,佛能现我们不能现,佛能我们不能,那就变成二法;惠能大师讲得好,二法就不是佛法。所以大家要晓得,佛如是我们也如是,我们跟佛无二无别。可是明明有很大的差别,怎麽说无二无别?这种差别在那里?差别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没有差别,假的里面就有差别。假是你迷,差别是从迷里面产生,不是真的;真的里面决定没有差别。因此我们要证这个境界,也要在一微尘里面去证得,也要在毛孔里面去证得。说毛孔、微尘,大家听了疑惑,我们到那里去找毛孔、微尘?实在这个意思引伸出来,我们就有下手之处。这个引伸是什麽?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是这麽个意思。不要看它是小事,从小事里面你去下功夫,你就能够体现到,佛在经里面讲甚深的义趣、甚深的义理,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微不足道的这些小事,而被一般人所疏忽掉。不晓得这一些小事都是性德,从小的明白,大的就豁然开悟。佛没有教我们向大处下手,教我们从微细小处下手,这个教学高明。如果他讲从虚空法界下手,我们真的摸不到边际,真的不知道怎麽去修?从日常生活当中小事去下手,我们就有下手之处。真的从穿衣吃饭,禅宗里头常讲,赵州和尚接引学人,“吃茶去”;你要听不懂,真的到那里去找茶,糟了。现在我在香港看到一个卖茶馆,招牌叫赵州茶,真的变成吃茶去。吃茶去是什麽意思?没事,这个意思就是没事。也就是显示出无所有、不可得,这个味道在里头。显示出一种闲情逸致,让你在这里面去体会心性里面的大道理。〔四〕 明得位极【能随方便入於一地,而以一切愿海所持,恒与智俱,尽未来际。】 这一段清凉大师小科里面“明得位极”,说明他所证到的地位。意思是说普贤菩萨遍一切位,任何一位;位是说他的位次。在本经里面总共说了五十一个位次,从十信初信位说起,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总共五十一个位次,这是讲大乘圆教。正如同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最高的一个班五十一年级。五十一年级念完毕业,那就叫成佛,佛的学位就拿到,好比是这个意思。但是世间教学阶位决定不能够融通,一年级的课程跟二年级的课程决定不一样。但是在佛法里面,这就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它每个位次都能够通一切位,初发心,初信位好比是佛法里面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修最高果位班级里面的学分,这就很特殊。在世间没有这种现象,无论中国、外国,古时候、今时候都没有。不过在中国古代的教学,与佛法有一点类似,那就是一本教科书,从你初学一直学到老,一本教科书。譬如中国过去念书人读的《四书》,《四书》大家比较熟悉。实际上那个时候的人也分科,有专门一生学《四书》,有专门学《易经》,有专门学《礼记》,也有专门学《春秋》,它也分科。他能够成为历史上留名的学者有道理,一门深入,几十年修学他有心得,所以他能够讲学,他有著作留传给后世。这一本书,小时候启蒙就念,念到老还念不厌,这样的教科书世间人称它为经典、经书。经书这个意思是超越时空,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里面所讲理论、方法、境界,你永远都享受不尽。佛家的这些经典,经典是佛教的教科书,比儒家的更殊胜。儒家的教学我们知道,一世:人的一生;而佛法的教学三世,在时间上讲长,佛法讲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这些事实理论在经典里面都有很详细的介绍,很详细的说明。如果理论你明白,这个事实你就会相信,因为这些事实有理论根据,让你不能不信。如果这一桩事情没有真实的理论依据,这事未必可靠,它确实有理论依据。它的教科书超越时空,尤其是大乘经论,《华严》不但是大乘,大乘当中的大乘,古大德称它作一乘的佛法,比大乘还要高,大乘当中的大乘,这称为一乘佛法。凡是这一类的经典必然超越时空,就是此地所讲“身遍一切位”。初学的可以修学最高班级的学分,最高班级的修学也不舍一年级的教学,这正是经上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道理是什麽?第一个是真性,大乘经典都是从自性里面生,不是从意识里面生。世间的典籍、书籍,为什麽没有这种效果?世间人写文章用思考、研究,统统落在意识心里面,意识心有范围、有界限,所以它跟一切法不能够融通、不能够贯穿,道理在此地。如果这个法门,这个方法门径,理论与修学方式是从自性当中建立,这个界限当然没有了,这是一个道理。另外一个道理是诸佛菩萨的弘愿,那个心愿没有界限。世间人他的心愿有界限,只是想着为自己好,为我的家庭好,充其量为我的国家好,再大一点,那很殊胜、很了不起,为我们这个世界好。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在太虚空当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而已,比我们这个地球大的星球不知道有多少。科学家告诉我们,太阳比地球大三十一万倍,地球只有太阳的三十一万分之一,两个要一比的话,小得很可怜。可是太阳在太空当中不是大的星球,比太阳大的又不知道有多少,我们能想到吗?佛菩萨的心量,所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人家心量多大,所以他的愿力不可思议。他的愿力跟心性完全相应、完全相同,自性本具又有心愿的愿力贯穿着,这个意思,古人用我们中国说法大家好懂,“能以方便,随入一地”。任何一地,这个地不是指十地,是指菩萨修学的地位。狭义的说法,从圆教初住菩萨起,初住菩萨就拿到学位。 就像我们世间法里头一样,世间法的大学有三个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此地讲的学位,博士学位,你就拿到。通常我们说小乘佛法,小乘修学毕业圆满,拿到第一个学位,第一个学位的名称叫阿罗汉。所以诸位要晓得,阿罗汉是佛门学位的名称,就彷佛现在学校里面讲学士,你拿到这个学位。再向上提升,比这个更高的一个学位称为菩萨,菩萨也是学位的名称。第三个,最高的学位称佛,圆教初住菩萨就成佛。大乘经上讲诸佛就是这个意思,从初住到等觉叫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所以一样在佛的地位,佛的智慧、功德也不平等。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像我们世间学校一样,每一个人都拿到博士学位,几十个博士在一起,他们的智慧能力也不平等,但是统统都拿到博士学位。到什麽时候才平等?博士里面的差别有四十一个差别,到究竟圆满佛,那个时候就平等。为什麽?他的障碍断尽,他的智慧圆满现前,这个是平等。如果障没有断尽,智没有圆,等觉菩萨也不平等,等觉跟等觉也不平等,这一种理跟事是我们可以能够想像得到。 这个地方所说偏重在愿力,愿力摄持一切地。经文上讲“能随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方法就是佛法常讲的法门,方法门径。将方法比喻作一个门,门是能够通入的意思,入佛之门,你从这个门里面可以入佛,入佛之门你就作佛。佛是什麽?佛是智慧德行圆满的人。印度人称他作佛陀,佛陀是印度话,我们中国翻成,从意思上翻,觉者,觉悟的人。觉悟,不迷惑,大觉,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一切现象无所不觉,这从空间上讲。要从时间上讲,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他也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叫真正觉悟、彻底觉悟。我们人能做到吗?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能。为什麽能?你本来就是如此,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你本来知道。现在为什麽不知?迷了,迷了就叫众生,悟了就叫做佛,所以这个事情是我们的本能。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本觉本有”,本有当然可以恢复;“不觉本无”,不觉是我们现在迷,这个是心性里头没有的。没有,当然可以断,使我们深信破迷开悟有可能性,一定可能。我们怎麽迷的?几时迷的?佛在经上都讲得很清楚。用什麽方法破迷?用什麽方法恢复我们的智慧?恢复我们的德能?这就叫方便门。方便门多,无量无边,法门无量。 这经文里好,“而以一切愿海所持”,这一句话重要。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所发的大愿太多、太广,把它比喻作海;海是深广的意思。世尊为我们开导,将一切诸佛如来的弘愿归纳为四大愿、归纳为四条,四条就好讲。即使是我们现在星期六讲的《无量寿经》,介绍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诸位要细细把它归纳归纳,也不出四弘誓愿,也不出这四大类。由此可知,这四大愿可以说是一切诸佛如来的总愿、通愿,我们一定要重视。《华严经》上所讲这些菩萨,说四十一位也可以,说五十一位也可以,都是四弘誓愿贯彻、摄持,所以他地地都摄一切地,道理在此地。 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劝导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怎麽发法?菩提心到底是什麽?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这四愿圆满落实。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量不是为自己,起心动念哪里是为自己?为众生。为哪些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心大。尽虚空、遍法界,当然包括我们的地球,包括我们的国家,包括我们现在这个城市,也包括我们自己的家庭,全包括了,你说这个心多大。看到众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看到众生得乐,就是自己得乐;自他不二,这是真心的流露。世间人心量很小,起心动念范围界限非常非常的拘束。佛告诉我们,这是妄心不是真心,这是迷。真心像大海一样,迷了之後变成一个小水泡,大海里面一个水泡。迷的人把水泡当作大海,不知道整个大海是自己。由此可知,第一愿岂不是自性里头本具的德能吗?哪里是外头来的?我们迷得太久,无始劫以来就迷,佛不给我们提醒,我们怎麽会知道?想一辈子也没有想过这麽一桩事情,谁想过这麽一桩事情?佛这麽一提醒,我们才想到这桩事情,愈想愈有道理,所以这一愿就是圆满自性法尔流露。 度,“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关键在个“度”字。度是什麽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关怀、爱护、尽心尽力去帮助,这叫度。度众生,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在众生有苦难的时候。现在有几个人晓得,众生遭难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几个人晓得?认为现在这个世界,许许多多的灾变与我们人不相关,天然灾害、自然灾害,把责任都推掉,推得一乾二净。他能够说出一番大道理来,我们迷人听听觉得他说得不错,满有道理,把责任推乾净。佛不是这个说法,佛讲世界上种种的灾变,我们今天讲自然的灾害,从什麽地方生?从人心里面生的。人心善,我们生活环境就善,风调雨顺;人心不善,外面环境就乱。环境跟人心有密切的关连,佛在经上常讲“依报随着正报转”,同修当中你们如果学过法相唯识,对这个道理应当更清楚、更明白。物质的现象是什麽?是阿赖耶的相分。精神的现象又是什麽?是阿赖耶的见分。见、相同源,同一个自证分。精神的现象、物质的现象,都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而且是先有精神,再有物质,那物质与我们心理怎麽会没有关系?所以佛才说“境随心转”,境是环境,小的环境是我们身体这一身、生活起居,小环境;大的环境,我们居住的地球;更大的环境,这是讲宇宙太空;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从哪里来?我们自性变现出来。《华严》里面所说,我们现在还没念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怎麽会没有关系?诸佛如来所住的,本经上讲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凡夫所居住六道的法界、十法界,都算是凡夫;这里面一切的一切依正庄严,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把这个基本的道理,你参透了,你明白肯定了,然後你就晓得,所有一切外面自然灾害,与我们的念头息息相关,哪里说没有关系?世尊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这种转变有两种∶一种是共业,一种是别业。别业是我们个人,个人在生活上的感受,这属於别业。大家共同要遭遇的,这是共业。没有这个共业,在共同灾难里面他可以幸免,他可以不受难。我们世间人讲他很侥幸,其实哪里是侥幸,他没有这个业,这个我们要了解。今天,现在这个世界灾变异常,我们从资讯里面所得到的讯息,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严重。最近我们晓得有一些重大的灾变,电视、报纸都不报导,为什麽不报?想必是大家知道这些灾变,人心惶惶,会影响我们情绪,就不报。世界上有许多聪明人,也有许多有慈悲心的人,总是想把这些灾变能消除,或者能够减缓、能够退後。能不能做到?能。怎样作法?还是要从教学,让社会大众普遍都觉悟、普遍都回心转意,灾难就可以化解。譬如经上讲得非常明显的,水患,水患从哪里来的?贪心来的。佛在经上讲,贪心的时候流口水,看到好吃的东西吃不到流口水,贪心,贪是水。现在世间人贪心太重,所以要遭水灾。水灾,科学家讲,大概在二十年、三十年之後,麻烦可大,有大水灾来。水从哪里来?南北极的冰融化,现在在开始化冰。科学家的估计,五十年之後,南北极的冰化了之后,海水水位就要上升;水位一上升,沿海地区全部被淹没掉。他们认为这是自然灾害,现在科学虽然发达,没有办法把南北极的冰块维持现状,叫它不融化,他做不到。海水温度上升,造成外国人所谓“圣婴现象”,现在全世界气候都不正常,海水温度上升。佛讲的没人相信,佛说这是众生贪造成,贪嗔痴造成。火山爆发,大地震,火山是怎麽爆发?嗔恚心。人一生气,那个火就往上升,火山要爆发。人心不平,佛给我们讲,地震的原因;愚痴是风灾。深入经藏的人,听了佛这个说法会点头,佛说得没错。现在这灾难,给诸位说,水灾、风灾、火灾、地震,统统都要来,怎麽办?我们自己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相信佛的话,佛不欺骗我们,我们断贪嗔痴慢。不但要断吝贪,积极的去修布施;不仅要断嗔恚,更应当修慈悲心;不但要断愚痴,要求智慧。愚痴的对面是智慧,贪爱的对面是布施,嗔恚的对面是慈悲,傲慢的对面是谦虚恭敬。我们真诚心断这些烦恼,我们修布施,学习布施、学慈悲、学智慧、学谦敬,在这个大灾难当中,大家要受这个共业,我有别业,别业不受这个共业,这个灾难可以度过。佛教给我们,你相信不相信?你如果肯相信,真肯干,这个灾难可以度过。真正学佛的同修们,我们不但自己要认真去干,消除业障,转移境界,《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来是个真正觉悟者,他能转境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四弘誓愿第二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要晓得,你能断烦恼,你就能转境界,而且转得非常明显、非常殊胜,效果很明显。第一个容貌转变,以前是凡夫的容貌,是业障习气很深厚的容貌,这一转转成佛菩萨的容貌,清新秀丽,不一样。容貌会转,会转得很清新、很慈祥,让大众接触你、看到你,生欢喜心,生敬重之心,它有这个效果。第二个体质转,本来体质多病,现在这个体质不生病,所有一切病不治自然就好,体质转。转变境界一定从自身,因为自身是最贴近第一个境界,然後再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逐步逐步往外去推展。真的转变环境。真正能做到随心所欲,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求必应是转变,如果你要不会转变,那你有求就不应。所以这个东西在佛菩萨面前去求求不到,泥塑木雕的佛菩萨,你求他,他怎麽会帮助你?泥塑木雕的佛菩萨,虽然他不会说话,他也不会保佑你,你向他求,什麽也求不到,他有一个好处;我们塑造佛菩萨的形像,是让这一尊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见到佛像如同真佛在,想到佛在经典上的教诲,是提醒这个意思。不见到佛像,佛讲的道理忘掉,提不起来;一看到佛像就想起来,佛教给我们应当怎麽做法,菩萨教给我们应当怎麽做法,这个功德利益就很大。供佛像是这麽个意思,决定不是迷信,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佛教给我们断烦恼、改习气,诸位想想看,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是不是贯穿一切的地位?从初发心到等觉位都离不开,“而以一切愿海所持”。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求学;你要不求学,你什麽时候才能恢复你自性的智慧德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实在讲不求学也可以达到,慢,时间慢,如果又肯勤学,可以把开智慧的时间提前。以前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如果你不肯发心努力去求学,完全靠参禅、念佛、修定,等着开悟,真的是能开悟,不是不能开悟。他举个例子,譬如十年你才能得定、才能开悟,如果你一面听经、一面研教,你五年就可以开悟,把开悟的时间提前一半。这是当年老师劝我学教,我们想想很有道理,可以把开悟的时间提前,那就是要学佛法,要研究经教,研究经教要深入义趣。前几天跟诸位说过,怎麽样才能深入?要断烦恼。烦恼断一品,你深入一品;断两品,深入两品。不断烦恼为什麽不能深入?烦恼是障碍,你障碍除掉,性德才显露。“一切众生”,这《华严经出现品》里头说,“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跟诸佛如来的智慧德能完全平等。佛的智慧圆满,佛的相貌庄严,佛的相里面无论任何部位,找一个缺陷都找不到,圆满相,好相。我们凡夫相哪有这麽圆满?缺陷太多。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个好相,哪一个人不喜欢美、不喜欢漂亮,为什麽得不到?佛告诉我们,你要想美,先要从心里头做起,你那个心很美,相就很美,就这麽个道理。相美心不美,那个相是假的,会变,不多久他那个美就变得很丑。我见过,我过去在台北,有一个居士常常来听经,跟我很熟。他娶了个媳妇,大媳妇,在没有结婚的时候是美女,真的美,结婚之後相貌就变,就变得不美,所以那个不是真的。如果心也美,他那个相貌永远美,他不会变,相随心转。所以心它有变化,相貌、体质都随心转,心是主宰。我们一个人一生生命的主宰是心,所以佛叫我们要存一个好心。最好的心是佛心,佛是圆满觉悟的心,永离一切妄想、烦恼、执着,永远离了。所以我们标榜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是圆满的佛心,最好的心。你要能存这个心,你的容貌自然是真诚的、清净的、平等的、觉悟的、慈悲的,诚於中一定形於外,世出世间圣人都是这麽肯定,这哪里会有错?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法门无量无边,哪些法门?穿衣吃饭都是法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法门,样样都可以帮助我们悟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境界,就是自性原本的境界,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要入本来面目的境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纯真无妄,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的就在此地。这个目的在佛门里面称之为成佛,成就果德,无比的殊胜。所以法门这两个字,我们一定要透彻了解它。 经文下面一句,“恒与智俱,尽未来际”。恒是恒常,永远不间断,与自性般若相应;俱就是相应的意思。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不是恒与智俱,恒与烦恼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个里面都是烦恼,绝对没有离开烦恼。你里面妄想、分别、执着,贪嗔痴慢,都与这些相应,这才造成生死轮回的现象。生死轮回为什麽不断?因为你恒与烦恼俱,非常可怕。今天佛教给我们,我们把它反过来,恒与智俱,高度的智慧。 由此可知,我们在平常讲席里面所说,说了很多次,诸位的印象不够深刻。我在台上看看大家面孔表情,我知道,为什麽不够深刻?理解得不透彻。虽然多次听说,提起来有这麽个印象,究竟是什麽意思?还是不清楚、还是很模糊,这样得受用,当然就要大大起折扣。凡夫过的是烦恼的苦日子,诸佛菩萨所过的是智慧的乐日子,怎麽会一样?佛法里面常讲离苦得乐,我们学佛学它干什麽?就是学个离苦得乐。你不学佛,你永远过苦日子,苦从哪里来的,你都不晓得;学佛之後恍然大悟,明白了。我不甘心再过苦日子,我要过佛菩萨大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也常讲,高度智慧的生活。譬如我们刚才说的,世出世间这些灾变,这些灾变的原因我们知道、发展我们知道,将来的後果我们也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这里面就有乐。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都是苦,乐是坏苦,为什麽?感情用事。恒与智俱,就不是感情用事,智慧用事。我们在一生生活当中谁作主?智慧作主,不是感情作主。感情作主,容易造成许许多多的错误;智慧作主,就不会有过失。造作一切的过失,佛家讲叫造业,造作罪业。如果完全没有过失,这个人不造业。不造业他怎麽会有业报?三途六道叫业报。我们不造三途六道的业,当然就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念佛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有把握没有障碍。“智”这一个字范围深广无际。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讲智慧用了多少时间?二十二年。不是容易事情,二十二年讲般若。我们从这个历史上也能够体会到,佛法教学的中心是智慧;也就是说,他老人家一生教学,最主要的一个课程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这是主要的课程。在中国中文经典里面,《般若经》的分量也是最大,六百卷。我们《华严经》八十跟四十合起来,除掉重复,《华严》才九十九卷,比《般若》差得远,仅仅是《般若》六分之一而已。这样大的经典,学习当然就感到困难,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我们的生活跟过去的人起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变化;从前是农业时代,现在走上工商业时代,尖端科技的时代。过去几千年来,在农业社会里面心都很安定,生活很安定、很平淡。现在社会这一转型,我们就很难适应,每一天心思是乱糟糟的。什麽人在一天当中心能够平静几分钟?不要说多,你能够平静十分钟、十五分钟,恐怕都没有,你说这个多苦。在过去农业时代,一个人一天心里平静一、两个小时,很正常的事情。现在这个心情,能平静十分钟到十五分钟,都很难做到。现在人过的什麽日子?这一些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了解。然后才知道,我们遇到佛法是多麽的幸运。你要遇不到佛法,没有人跟你讲,不读这些书籍,你怎麽会知道这个事实状况?你怎麽晓得这个事态的严重? 中国人对於《般若》,不能不重视,也非常重视。《般若经》太长,没法子学习,抓纲要。所以在六百卷里面选一卷,这一卷是什麽?《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中国人非常喜欢这一卷,我们一般称《金刚经》。是好,这一卷文字不长,只有五千多字,可是六百卷所说精华都在其中。你能把这一卷贯通,换句话说,那六百卷也就通。就像此地讲,一位它能够贯穿一切位,一卷能够贯穿六百卷,所以《金刚经》要能够懂得,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前年我们在此地讲过一遍,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这略说个大概而已,提供诸位同修作参考。意思说不尽,一卷的意思永远都说不尽。可是这经里面,最重要的纲要我们掌握到,念念与它相应,利益就无量无边。《金刚经》上每一句话,《般若经》上不晓得重复百千次,所以诸位展开《大般若经》,重要的纲领你一定会牢牢记住,重复的遍数太多。前清葛慧居士,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将六百卷经作了一个节要,变成十卷,把六百卷浓缩成十卷,《大般若经纲要》,这个本子我们印得很多。我在台北也曾经讲过,没讲完,选讲,趣味无穷。《金刚经》一开端告诉我们,都是讲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差别在哪里?不觉悟的人着相,觉悟的人不着相,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别。不觉悟的人,他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诸佛菩萨觉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要问我:我觉悟了、没觉悟?你拿这四句经文对照一下,就知道你有没有觉悟。你到底是凡夫?你到底是菩萨?菩萨是个普通的名词,菩萨不是神仙,菩萨是个明白人、觉悟的人,叫菩萨;换句话说,菩萨决定不执着四相。不着四相,真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恒与智俱;离四相是智,真智。如果我们念念当中还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你就恒与烦恼俱,你恒与迷俱,你没觉悟。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受持任何四句偈,都能开悟;受持,受是接受,接受要把它做到。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都与离四相相应,你怎麽会不开悟?你怎麽会不成佛?如果念念还与烦恼俱,我们要真正提高警觉,我们学佛要想进一步,大难大难。 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四弘誓愿这四句话,前後是四个顺序。今人学教为什麽比不上古人?古人按次序去做,所以他很顺利。我们在《高僧传》里面、在《居士传》里面看到,三年、五年开悟,十年、八年证果,大有人在。为什麽最近我们听都听说不到?一个也没听说。原因在哪里?没有按次第做。我们今天把“众生无边誓愿度”舍掉,没有这个心量。这个人我看到顺眼,喜欢他,我度他;那个人讨厌,我才不度他。那怎麽行?完全是感情用事,迷惑当家,这怎麽成功?断烦恼这桩事情不干,把它放下,不理会它,再学法门,从这里来学起。四弘誓愿他从当中学起,像盖大楼一样,他不要地基,不要第一层,他从第二层盖起,永远盖不成功;今人学佛,犯这个毛病。古人学佛是从地基上做起,所以我们看到成就辉煌,成就的人多。现在学佛一个成就都没听说过;别说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 要晓得毛病发生在哪里?生在我们没有依教奉行,没有从根做起,不知道从根本修,那怎麽行?佛法学了几十年,好像样样都通达,也能言能道,还有著作等身,仔细看看他的内容,没有一句相应。什麽相应?与智相应,与性德相应,没有,全落在世智辩聪之中,真可惜。我们在旁边看到,可惜他的光阴,可惜他的精神,到後来一无所得。古人所讲的,临命终的时候,该怎麽生死,还是怎麽生死,用不上,反而不如一个老实念佛的老太婆,比不上她。她念个几年佛,预知时至,不生病,晓得自己哪一天走,站着走、坐着走,你看多自在,她真有成就。她的成就凭什麽?凭老实。我们今天的大毛病就是不老实,这个要知道。念佛不老实、学教不老实、做人不老实,没有一样是老实,他怎麽能成就?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再给诸位说,与智相应的,老实。你不要看老太婆什麽都不懂,真智慧。为什麽?教她这一句佛号,她真相信。教她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她真正做到,这就是老实,这就是真智慧,没有真智慧她不能信。她的信心就显示出她的真智慧,绝对不是世智辩聪,所以这些人能够圆成佛道。 清凉大师在这两句里面,他给我们说,这文里头含着有两个意思,可以提一提,作为我们修学的参考。他说“望前,虽在因中一地,而愿力持一切地功德,皆与智俱,尽未来际”。我们先说这一段的意思。它这个前跟後就是讲因地与果地,因在前果在后。像四弘誓愿这四愿,前面三条是因地,后面佛道无上誓愿成是果地。果地没得求、没得说,前面三条做到,果就成就。实在真正用功的地方就是当中两条:断烦恼、学法门,这两样圆满,第一愿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有能力。现在我们发这个愿,心有馀而力不济,力量达不到。如果烦恼断尽,法门修学圆满,我们这个身可以分身,通常讲三身,《华严》里面讲十种身,我们全都具足,全都现前。不怕这个世界大,法界再大也不怕,众生再多也不怕,哪个地方众生有感,分身去应,他有能力分身。像《梵网经》上所说,“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本能,不是从外头来。我们现在这个能力不能够现前,就是因为烦恼障碍、所知障碍;断烦恼破烦恼障,学法门破所知障。 所以因中要做的,我们一定清楚、一定明了。因中的愿虽然做不到,心有余而力量达不到,可是愿永远要有,决定不能失掉。如果愿要忘掉,《华严经》上说,你一切的修学,魔所摄故;佛跟魔的差别就是个愿力。与四弘誓愿相应的,那是佛法;与四弘誓愿相违背的是魔法,学佛就学成魔,那就错了。佛给我们建立很好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叫我们去看别人,是教我们反省自己,我自己是在菩萨道、还是在魔道。时时刻刻警惕,稍不小心,我们自己走到魔道,自己都不知道,还认为自己在学佛。所以因中一地,愿力持一切地功德,他注解里面就跟我们讲清楚。一切地的功德,能在一地里面展现,所以初住菩萨就能示现八相成道。无量无边的众生,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能现什麽身,这是一切地的功德。应该对众生说什麽法,他就能应机说法。随类现身,应机说法,这是一切地的功德。皆与智俱,都与般若智慧相应,也可以说都与大方广相应,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都是皆与智俱意思。“尽未来际”,尽未来际就是恒,永远的。他文上讲“皆”,是从空间上讲、是从事相上讲,都无量无边。穷未来际从时间上讲,在时间上讲是永远没有终止的时候。“不离一地,如一地,馀地亦尔”,他确确实实是初住菩萨,确确实实是初地菩萨,但是展现出来的智慧德能,四十一个阶级里面的功德统统可以流露出来,地地如是。“是故因门尽於未来,但是一一诸位菩萨,不见作佛时”,因为他在因地。第二个意思,“望後,以尽未来之大智,入如来之果海也”。这是果位,四弘誓愿里面“佛道无上誓愿成”,究竟圆满的果位。这个果位,能入是智,所入的是法界,如来果海就是法界。《华严经》清凉大师把它分成四分,末后一分“入法界品”,法界就是如来果地上不思议境界;在这个四十品题里面,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如来之果海。普贤行愿是能入,普贤行愿就是大智,就是尽未来际之大智。这个地方经文讲智穷来际,就是智穷尽未来际,就这个意思。在《行愿品》里面,就是普贤行愿。由此可知,普贤行愿归纳为十条,每一条都是恒与智俱,每一愿都是建立在圆满智慧的基础上,所以这个难学。我们今天为什麽做不到?智没现前,很想做,做不到。可是给诸位说,不能不学,为什麽?我们希不希望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真想改变自己生活环境,不能不学。你要学了,那个改变是非常有效果的,真正无比殊胜,佛法里面讲离苦得乐,你真的会得到,确确实实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依高度的智慧,依圆满的智慧,学普贤行愿,你就得到。 所以普贤行愿不能用感情去修。世间人往往学佛用感情来学,他怎麽会成就?所以有人说,不学佛我的烦恼还少,这一学佛烦恼多。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真的,学佛怎麽会学成烦恼多,学成是非多?你不学佛,你每一天接触是你的一些亲戚朋友,总有限,彼此认识很久,都有点了解。这一学佛,这个道场也跑、那个道场也跑,一下就认识了几千人、几万人,一下听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古人讲“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的烦恼、是非就一大堆一大堆的来,所以学佛反而不如不学佛。我们很清楚知道这个现象,是你学错,你没学得对。 今天在开讲之前,我在二楼客厅里面坐着,有一位法师来告诉我,他说:现在在大陆有一些地方,大概也是从台湾去的一些年轻法师,提出来《无量寿经》的会集本不能读,搞得人心惶惶。他看到这个现象,也不知道如何来适应。我就告诉他,非常简单,你跟哪一个人学?这问题立刻就解决。你跟我学夏老居士的会集本,那你就听我的,你就不可以听别人的。你要跟那个法师学,那你老老实实跟他学,不要听我的。各人都有成就,身心都安定。那一位法师提倡康僧铠的本子,好,不是不好,统统都有成就。我们用这个本子破那个本子,那个本子破这个本子,两边都不能成就,这是错误。所以学佛,佛法是师道,最重要的是师承,关键在此地。这些情形使我们更深体会师承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不讲求,所以现在修学是非常非常的困难。就是刚才所说,不学佛心里还很清净,愈学愈糟糕。古时候无论是世法、出世法,都讲求师承,你是跟哪个老师学?你是哪一宗、哪一派?他有成就。 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这是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他教导我,只可以听他一个人讲经说法;我跟他学,我只能听他一个人。除他之外,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一概不准听,这叫师承。我们心清净,清净心受益。第二个约定,无论看什麽书,世间书、佛教的经典,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不准看。第三个约定,你过去所学一律作废,老师不承认,从今天起从头学起。这是自古以来,几千年代代相传,并不是李炳南老居士他自己发明的,不是。 早年,谛闲老和尚也是这三条教给演培法师,那时演培法师是沙弥,在观宗寺。民国初年的时候,他在谛闲老法师的会下。他告诉我,老和尚也是教三条。可是怎麽样?他不听,他偷偷的溜了。他离开观宗寺是开小差走的,没有向老和尚告假,老和尚不会答应他,他是偷偷的溜了。溜到哪里去?听到太虚大师在南普陀办佛学院,他去参加他的佛学院。佛学院就没有这个规矩,上很多课程,不是跟一个人学,很可惜。如果老法师,他要是不离开观宗寺,常跟着谛闲老和尚,他也是台宗一代祖师。这个缘他自己失掉的;也就是说,外面有个强大的诱惑,钓鱼,把他钓走了。我在台湾很幸运,还没有能够跟李炳老相等的,这麽一个大的诱惑,还没有,所以我们老老实实在他会下待了十年;这三条规矩遵守十年,我们才深受利益。十年当中不听任何人讲东西,不看任何人的著作,心永远是定的,一门深入。清净心生智慧,展开经本,一句、两句给你讲三、四个钟点,我也没有准备,我这个经本跟你们一样,根都是李老师会下那里扎下的。所以轻信听这个的话,就马上不相信要改变,你到底跟哪一个学?你到底认哪一个作老师?结果怎样?他没有老师。东听听、西听听,搞得迷惑颠倒,天下大乱,这不叫笑话吗?岂不闻《金刚经》上所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适合你自己的根性,选定一门,一门深入,都有成就。哪有没有成就的?如果说这个经不能会集,没有这个道理。不能会集,那还能翻译吗?能翻译当然就能会集。王龙舒居士头一个会集,王龙舒居士念佛往生站着走的,你有这个本事吗?如果说会集有罪,会集是错误,那王龙舒居士还能够站着往生吗?头一个会集,表演给我们看。这些都是偏知、偏见。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跟哪一个老师学,我们学哪一个法门。经教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愿心,作用在此地。真正往生,真正往生念佛,经教是介绍你的。我跟大家都讲过,《无量寿经》是什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说明书。让你知道、明白,很想去。怎麽去?去的方法,这个会集没错,哪个本子都一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方法。世尊多次宣讲,现在《藏经》里面五种的原译本,字字句句都没有离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我们净宗原始的依据,最原始的,是阿弥陀佛亲自说的,世尊为我们转述,我们要有信心。会集本字字句句,也没有离开四十八愿,这哪里错得了?过去王龙舒的本子、魏默深的本子,确确实实里面有改动了几个字,这是印光大师不赞成的;并不是不赞成会集,是不赞成改动原文,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例子。他们改动决定没有问题,改得一定比原译本还好、还要通畅,我们容易看得懂。怕这个例子一开,以後一些糊涂人念这个经念不懂,随着自己意思乱改;我也改,你也改,大家都改,将来这个经就不像话,这传下去之後,那就完全错误。印祖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所以我们深明这个道理,我们到底是依那一部经,依那一个法门,依那一个老师来教导,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成就得清净心,开真实慧,这成就,正是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仅仅是佛法圆融贯通,没有阻碍。我跟诸位讲过,我过去在天主教的学院教过书,高级的学院,不是普通学院,在台湾辅仁大学的後面,多玛斯修道院。那个时候于斌主教在,他们亚洲主教团,在台湾这个地方办了一个研究所: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我给他讲这个课程。所以我还有很多神父、修女学生,我跟他们的关系很好,彼此都非常尊重。我跟他们上课,非常感叹的告诉这些学生们:你们请我讲佛教精神生活,实在讲,错了,应该请我讲你们的《玫瑰经》。真的,我要讲《新旧约》,《新旧约》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点都不假;他不请我讲。佛法要的是开智慧,你真正得一点智慧,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基督教的经典的是佛法,依斯兰教的《可兰经》也是佛法,看你怎麽领悟,看你怎麽讲解。你说为什麽?都不离自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与自性相应,恒与智俱;恒与智俱不是讲大乘经典,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恒与智俱。这是给你讲真的,讲出事实真相,但是我们今天不能够觉察到,我们是迷。恒与智俱是事实真相;不与智俱是误会,是迷惑不是事实真相。 我们在前面讲到,一毛端、一微尘现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没缩小,一微尘没放大。又说一切诸佛,有能力在一微尘里面转大*轮,这些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听说。可是你有没有听说到,这也是前面讲过,一切诸佛能於一微尘,现一切世界依正庄严。一切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问一问,包不包括其他宗教?包不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当然包括在其中。既然包括在其中,那我们要问,哪一法不是佛法?契入境界,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说不学佛,是你自己以为没学佛,其实都学。你要穿衣、你要吃饭、你要工作、你要应酬,统统是佛法。你们有亲戚朋友在基督教堂,他也是学佛法,他跟我们有分别,是他迷而不觉;我们跟他不分别,对他非常尊重,我们明白。所以我在基督教里面,看到这些牧师合掌,牧师菩萨;依斯兰教里,阿訇菩萨;我们处得很好,他们都很欢喜我,都很喜欢跟我聊天。疑难杂症,他们在弘法的时候疑难杂症,信徒问不能解答的,他来找我,我帮助他解答。〔五〕 胜进果行 【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践如来普光明地,入于无量三昧海门。于一切处皆随现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辩才善巧,转不退轮。】 这一段是讲菩萨契入的果法,也就是如来果地上境界,菩萨虽然没有证得究竟圆满,也得到少分与多分。经中告诉我们,与会的大众他们的类别确实是相当之多,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各种不同的团体,就如同我们世法里面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宗教团体,所谓是各行各业,各界的团体都参与这个大会。能参与这个大会的人,大家都知道皆是法身大士,大乘法里面所谓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也尽,最低限度也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才称为法身大士,也是本经里面所说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胜是殊胜,进是不断的求进步。初住菩萨他所证得的真实果报,不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诸位在相宗里面所读到,异生性的菩萨。证得法身,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不是异生性,同生性的菩萨。虽是同生性的菩萨,同生性是真实果报,他里面有示现异生性,到以后我们再谈,那是示现。所以有本有级,现在统统是从本地上来说。“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这就是入佛密境。经文有四句,这四句是果法。第一句就是佛的密境,诸位必须要知道,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是清净法,佛法里面决定没有秘密。大乘经里面所说密是说深密,不是秘密,此地讲秘密之境也是讲深密。不但凡夫不知道,莫测高深,就是三界以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之内的佛,天台大师所说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属于十法界佛,别教佛超越十法界,那是一真法界;都不能够明了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唯有法身大士他们能够明了通达;“了达”两个字,明了通达;诸佛希有广大境界。落实在事相上就是果地上的三业:身、语、意,果地上身、语、意三业都是无量的深广,这个境界没有法子能够形容,所以经上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只有契入境界的人他能够体会,没有契入境界,我们要想体会到几分,一定要靠佛力的加持。我们有真诚、清净心来祈求,这个祈求如理如法,也就是用清净、平等、觉这个心能感,诸佛如来才能应。佛的身在本经上讲十身,十种身归纳起来不外乎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都是希有广大。法身希有广大,我们比较容易明了。报身,经上常讲报身是大身,智慧积集所现的身相,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应化身亦复如是。所以果地上的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就是以应化身来说,也是遍虚空法界。佛身在那里?无处不在。本经所称的法身如来德号叫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华语的意思是遍一切处,所以佛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法身遍一切处,报身、应身也遍一切处,所以佛十种德号里面,第一个德号叫如来,如来这个意思很广。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好,那是讲佛的应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号如来”,正是跟《楞严经》上所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是如来。他怎么出生?怎么灭尽?众生有感他就出生,出生就是现相。众生感应的力量强、时间长,应化身住世时间就长;众生感应的力量薄、时间短暂,应化身的寿命就短。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世间自在王如来住世四十二劫,那个时候众生感应的力量强。佛无有偏爱、无有私欲,佛菩萨的心清净、平等,那个地方有感,那里就有应。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千不是数字,无量无边;能够遍应一切众生,能够同时遍应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所以我们不能说他的身相大,也不能说他身相小,也不能说他寿命长,也不能说他寿命短,这些统统是众生虚妄、分别、执着,无始无明习气。这称之为“希有广大秘密之境”。秘密不止如是,如果只说到此地,这个秘密并不希奇。希奇的是甚么?佛有,我们也有,这才希有秘密;佛广大,我们也广大,这不可思议。为什么佛能现,我们不能现?世尊在这个经里面给我们透露了消息,如《出现品》所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是众生,一切众生里头包括我,每一位同修一个都没有漏掉,都在里面,都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智慧不可思议,确确实实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来的智慧是正遍知;正是正确,没有一丝毫的错误,遍就是圆满。这个智慧不是从外面来,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从外来,大家一定要明了。不但智慧是圆满;德的意思是能力,技巧能力是德,没有一样他不会,没有一样他不能,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都能,都能办到,都能办得圆圆满满,这是佛的大德。相,相好光明,我们这个世间称人家福相、德相都说三十二相,所谓是富贵之相、福智之相、圆满之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跟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这就是希有广大秘密。但是我们今天智慧、德相都不能现前,不能现前原因在那里?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是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道破。世尊四十九年苦心的教学,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示现;他方世界诸佛如来示现的时间更长,讲经说法的时间更久。为什么?帮助一切众生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大麻烦。六道、十法界从那里来?本来没有,本来就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假的,不是真的。《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十法界都是有为法。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能转识成智,如果转识成智他就超越十法界,就不在十法界里面。所以要晓得菩萨的心是智慧,般若智慧是菩萨心、是佛心。十法界里面,六道我们称他作内凡;声闻、缘觉、菩萨、佛,我们称他作外凡,依旧没有脱离凡夫的名号。所以凡圣的分界线是在十法界,超越十法界称为圣人,没超越还是凡夫。佛告诉我们,具足妄想、分别、执着这三条,你就是六道凡夫,六道是这么来。如果能把执着舍掉,破了执着,你还有妄想、分别,没执着,六道就没有,你超越六道。超越六道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还有这些法界。这些法界怎么变现?妄想, 、分别变现出来,你还有分别。再能把分别也断掉,那就恭喜你,你就出了十法界,回归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华严》里面告诉我们,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为什么有这么多位次?这位次妄想生的,妄想就是无明;妄想断尽,你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显示出来。佛教导我们的目的是叫我们成佛,叫我们舍弃虚妄的十法界,我们要契入诸佛如来果地上的一真法界。这个希有广大秘密之境就是指尽虚空、遍法界,如来之境界。这个境界的确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但性相是圆融,理事是圆融,诸法是平等,所以底下第二句说“善知一切佛平等法”。这一句,善知着重在这“善”字。我们今天读佛经,也知道佛所说的一切平等法,但是我们不能契入,这个知不是善知,为什么?着相。依旧是堕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那就不善;如果能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那就善。如来身业遍法界,语业遍法界,意业遍法界,往后的经文我们会看到很多很多。世尊当年在印度讲经说法,印度人的习尚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喜欢简要详明,印度人喜欢重复再重复,喜欢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厌其烦,不厌多次的重复。实在说印度那个习尚比我们中国好,中国简要详明,一次听不懂就完了,再没复习的机会。印度人厉害,一遍不懂还有二遍,二遍不懂还有三遍,无数遍的熏习,人家能有成就不是没有道理。特别对我们现代的众生,我们根性不利,一定要重复再重复,不断的熏习,我们才觉悟,才能够明白,才真正能醒悟过来。 这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刚才所说,大家一定要记住。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无始劫来受这个害受得太深太深,今天学佛还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世尊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在金刚般若会上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讲到极处。法是什么?佛法。舍是什么?不要执着、不要分别,这是叫你放下。连佛法都要放下,何况世间法;一真法界都不执着,何况十法界。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学佛为的是什么?这一桩事情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我们学佛目的就是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目的就是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诸佛如来教诲我们,希望我们在这里,我们自己修学也达到这个目标。 这一桩事情总得要清清楚楚,为学跟为道不一样,古德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话说得好。为学是什么?求学问。学问给诸位讲世间法,你天天学问有进步、有长进。韩愈,这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学者,唐宋八大家排名第一,他在那里?在饿鬼道,没出三界。我怎么知道他在饿鬼道?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朱老告诉我他的岳父,老岳丈章太炎先生,这是民国初年中国叫博学大师,他是汉学家,有学问、有道德。他在生的时候,曾经做过东狱大帝的判官,那个地位很高;东狱大帝是鬼王,地位仅次于阎罗王。阎罗王好比是总统,东狱大帝好比是以前的总督,不是省长,他管好多个省,比省长地位高,好像是管五、六个省。判官的地位相当高,相当于现在所讲秘书长,东狱大帝的秘书长,所以他每天晚上要到东狱大帝那里去办公。见到韩愈,读韩愈的文章,对他也很佩服,在饿鬼道里,鬼道里头寿命长,人的寿命短。历史上许许多多这些人物,他在饿鬼道统统见到,跟他们寒暄,跟他们讨论学问,在饿鬼道,为学。 为道那就不一样,为道叫日损,损是为道要放下。我最初学佛,接触佛法大概一个月认识章嘉大师。头一天就向他老人家请教,那个时候我知道佛法殊胜、佛法高明,我向他请教: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的能够契入?他老人家告诉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现在学佛学了四十多年,在讲台上差不多也有四十年,我学佛七年出来讲经。这四十多年得利于他老人家最初的开示:看破、放下。看破是通达明了,那叫看破;放下是除这一切障碍,正是佛所讲“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就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佛讲妄想、执着,里面还有一个分别,省略掉。我们干什么事情?天天干这桩事情,每一天就是干放下,就干这个事情。看破世间所有一切法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楞严会上“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都是告诉我们十法界理事的真相。我们面对着六尘境界,六根对六尘境界,念头才起就要提起觉观,功夫就会得力;功夫得力,身心清净。如来广大秘密境界是什么?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以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面对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逐渐逐渐你就体会到,逐渐逐渐你就明白到。 第二句讲善知,这个善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善知就能够契入一切佛平等法,一切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入这个境界,我们看大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的受用不一样。没入这个境界之前,你的心不平,有高下之分,有染净之异。契入这个境界,平等了,生佛平等,万法一如。普贤行愿最后归纳为十条;普贤行,全部《华严经》,字字句句都是说普贤行,不止《离世间品》所讲两千法门,不止。两千法门已经是归纳,实在讲字字句句都含着无量的法门,最后为了言说方便起见,归纳十个纲领。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做到一心恭敬,一切恭敬;这个恭敬心是清净,这个恭敬心是真诚,这个恭敬心是无分别。为什么?知道佛佛平等,一切诸佛体性平等,法身无二。这才能够体会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要不然怎么同得起来? 我们体会到这个道理,稍稍能契入这个境界,自性的智慧现前,也有能力解决十法界里面许许多多难解的问题。诸如所知,现在这个世间劫难频繁,有没有方法解决?读了《华严经》就明白,那有不能解决的道理?大的劫难,什么原因形成?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能把这个因素化解,这个劫难就平息。劫难的形成,不单是劫难,诸法的形成,不是十法界,包括一真法界,这一切诸法从那里来?现在多少科学家、多少哲学家在那里绞脑汁,在研究生命的起源,生命从那来?宇宙的起源?集中许许多多科学的仪器来探测,能不能把事实真相搞清楚?给诸位说永远得不到答案。为什么?方向搞错。什么方向才是正确?禅定。譬如现在科学家知道这个空间很复杂,所谓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后面附记里面,他引用外国的这些科学家,证明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但是从理论上讲是无限维次的空间,那里只有十一?无量无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为什么空间这么复杂?妄想、分别、执着太复杂,无限度的空间是从这么来。科学家证实不能突破,非常希望找个方法来突破,到现在还没找到,可是在佛法里面早就突破。用什么方法?禅定。禅定为什么能突破?道理很简单,因为空间的形成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你用禅定的功夫把执着破除,不再执着,六道突破,至少我们讲这六个不同的空间突破。再进一步能把分别也突破,定功再深分别的念头没有,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突破,你就契入一真法界。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的修学总枢纽就是一个禅定,无论修学那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方法门道不相同,全是修禅定。我们今天念佛法门,用的是持名念佛,这是方法手段,目的是什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你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宗门里面讲观照;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宗门的照住;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有什么两样?我们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样,功夫成就没有两样。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门也是平等。“智慧平等,德无增减故。内用平等,悲愿普应故”,内因就是你自己的本愿,我们在因地里面发过度众生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这是作用平等。

第二句,我们说了大意。善知,清凉大师有个解释,我们把它念一念。“佛所证法平等,就是第一义。此二无二,称此而了,故名善知”,他老人家解“善知”两个字也解得很好。平等里面讲佛佛平等,所证平等,这两种是一不是二。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能说出这个话不简单。我们想想他要不契入这个境界,这个话怎么能说得出来?佛法为什么不是哲学?哲学里头有能所,佛法里面虽然讲能

、讲所,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不是哲学,这叫善知。不但能所不二,法法不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契入这个境界,对于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动物、蚊虫蚂蚁、一切鬼神、一切万物,平等的爱心,平等的关怀,平等的帮助,一定发这个心。如果这个心发不起来,你没契入境界;契入境界就是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为什么?你见性,性德自然流露,法尔如是,他不是勉强。我们讲发心,有个发就坏,自自然然流露出来,这才叫善知。经文第三句,“已践如来普光明地”。践是践履,已经达到如来的住处,这就是我们俗话常讲证道成佛。这是明得佛的位次。佛的位次,古德讲佛有十地,本经是一乘圆教。大乘别教里面所讲十地就是圆教的十住位,别教的初地等于圆教初住,这是诸位同修所熟知。确确实实他们是成佛,他是真的成佛,不是假的。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分证即佛,他虽然不是圆满,他是分证。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所以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遍法界示现八相成道成佛,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能现佛身。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别教就是初地。经上赞叹“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这是《大乘同性经》上所说,清凉大师把这一段文都节录出来。《大乘同性经》里面所说十地,值得我们参考。第一个,“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够想像得到、能够推测到。我们今天习惯,要用研究研究,那怎么行?这一研究落在第六意识里,第六意识,妄想;妄想怎么能够体会智慧的境界?《无量寿经》上佛所讲的也是教导我们,“住真实慧”。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真的是无限的感慨,现在人学佛成就为什么比不上古人?说实在的话,现在人的善根、福德、因缘、智慧,我相信不在古人之下,加上现在科技发达,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方便,古人无法想像。古时候人要读一部经,可不容易。经本从那里来?要到寺院藏经楼借出来。借出来,不可以离开藏经楼,在藏经楼天天抄,抄经,你抄一本回去。那有现在这么方便?我最初学佛的时候,台湾佛经非常缺乏。我们想读经,我那个时候到台北善导寺图书馆里面借书,也是抄,我还抄了好几部经。没地方请,没地方卖。全台湾在那个时候,只有三个地方印经,印的数量很少;在台北有台湾印经处,朱镜宙老居士办;台中有个瑞成书局;台南有个庆芳书局。种类少,数量少,得一本经书,谈何容易。现在印刷术发达,每一个同修家里面都可以请一部《大藏经》,在从前怎么敢想像。 现在这个法物得来这么容易,为什么我们修学不如古人?方法错误。古人的修学有好的老师指导,真正培养你的智慧。佛法是智慧之学,智慧的教育,佛法的目的是叫你开真实慧。《无量寿经》讲三个真实,希有难得,“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这是佛法,这是大乘,不是搞假的。什么是假的?落到意识里面就是假的,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就不是真的,所以我们今天方向错了。我在求学的时代,接触佛法先后两位老师;第一位章嘉大师,第二位李炳南老居士。章嘉大师教我三年,李老师教我十年。他们教学的方法,跟现在诸位所了解迥然不同。他教导我的,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从这里下手。他教我一门深入,不是教我广学多闻。为什么?广学多闻都落在意识里面。他说,你可以作个佛学家,可以作个佛学博士,可以到世界上拿几个佛学博士,但是后果是什么?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怎么轮回。你学佛目的是为的什么?为了生死、出三界。那你就得搞真的,就不能搞假的;你要搞假的,你永远不能够脱离三界六道。你要搞真的,真的就是三无漏学,三无漏学里头最重要是慧,佛法求的是真实之慧。慧从那里来?从定来。不是你读的东西多、听的东西多,你就开智慧,那不是智慧。不但佛家不许可,儒家也不许可。儒家《学记》里面所讲,“记问之学”;你读得多、记得多,到处听得多,这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不够资格作老师,不可以教人。你的那一套,道听途说。儒家所贵的,都是贵从自性,贵在悟处,读书你要有悟处。 佛家更是讲求开悟。学佛着重的是你要开悟,不是说你要记得多,记的多没用处。你果然有悟处,经是活的。经有没有意思?我常说过,经没有意思。你要说佛经有意思,你冤枉佛,佛没有意思。正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里头就有无量义。为什么没有意思?般若无知。为什么又有无量义?无所不知。说佛有意思,意思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只有一种讲法,没有两种讲法,死的。现在世间人写文章,死的。为什么?就一个意思,你读一遍,不想再读第二遍。世间圣人的经典,也能够有多义,不只一个意思,意思很多,愈多愈有趣味。像中国的四书五经,也含多义,但是它不是无量义,它那个意思还是有尽。为什么有尽?依旧没有脱离意识。不过是他那个意识用的正,在佛法里面讲正觉,他不是正等正觉。正觉是什么境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的境界,依旧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用得纯正,没有错误。世间圣人是接近这个境界,所以他的文字百读不厌,千遍也不厌,大概一万遍就不想读,它还是有边际、有境界,不同佛书。佛书字字句句无尽义,那怎么会一样?那我们要学,学什么? 我亲近李老师,听他老人家讲经说法,初学的时候也带个笔记本。李老师教学,性质跟我们现在的方式一样,我套他的模样。学生坐第一排,有桌子,为什么?他要写笔记。我们同学都写笔记,我也写,李老师看见。我是坐在第一排,第一个座位。他老人家讲完经,把我叫到后台,他的休息室,告诉我:你听经是不是在写笔记?我说是。你写这个干什么?怕忘记。没用,明年境界就不一样,你所写的全是废纸。我想一想满有道理。他不让我写,他说:你写笔记你就分心,你的心不专。这是真的。他教我全部精神贯注在听,不要写,希望在这里能有悟处,他教我的。他告诉我,会听经的人听教理。教有四种∶教、理、行、果;四法∶教法、理法、行法、果法,他教我着重在理。他说:理你要明白,一经通,一切经都贯通,这个多省事。你天天记笔记,记得再好,你就会一部经,再换一部经,不会。学一部就会一部,这不累死人,这个学生到那一年才能教得会?我接受老师的教诲,我在他会下十年,我有一个笔记本,笔记本现在还在,还带到新加坡来。你们去看看,一本薄薄的笔记本只写了一半,半本,十年写半本。没有写笔记,全部精神贯注听他讲。 但是我在听讲经之前,有听讲的预备,我先读经,老师今天讲这一段经文,我这一段经文熟读,我要读。古人的注解我选个几种,仔细去研究,我有了底子我再来听。我听他怎么个讲法,如果我上台去讲是怎么个讲法,可以跟他作个比较,这样进步就快,所以我学东西速度非常快。我跟他学十年只学了五部经,因为他老人家是贵专、精,不贵多。你学一样,就能通达很多样,这是理,理明白。理要不能够,达不到,没有这个能力,他就告诉我,不得已而求其次,要听教义,义就次一等。理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执着;义里面还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次一等。你能够贯通一个宗派,贯通与这个经典同类的能够贯通。如果说理上贯通,不同类的全贯通,不但佛法贯通,其他宗教经典也都贯通,那个很妙,很奇妙,李老师教我一套方法。他在台中讲《华严》,《华严经》是八个人启请,我是八个人当中的一个。他老人家依清凉大师的《疏钞》来讲解,我很用心的听,我只听一卷,八十卷我只听一卷,一卷听下来,行了,全经我都会讲。我讲得比他详细,我用的时间比他多,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些原理原则,对自己要有自信心。 我是四九年离开中国大陆。我念书只念到初中毕业,就这么个程度。到台湾之后,很想继续再读书,没有这个缘分。自己一个人到台湾,要自己谋生,照顾自己生活,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再去上学、再去念书。非常幸运,遇到佛法,比一般读书,成就更殊胜。早年我到日本访问,日本有几个大学要送博士学位给我,那时候印顺法师接受,我不接受。问我为什么?我比它高,博士在我底下,我怎么能接受它,博士是我的学生。实实在在我们要有自信心,在这一生当中有这样殊胜的缘;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引用善导大师的话,总在于缘。他老人家虽然讲,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虽然说的是这一桩事情,我们可以引用到许许多多的方面。遇缘不一样,我们遇的缘殊胜,真正的善知识,好老师的引导,我们自己真正肯学、肯听话,那有不成就的道理? 这个太难了,《大乘同性经》里面所说,这是清凉大师所引,甚深难知,这个意思我们能体会到。难知的是什么?广明智德;广是广大,明是光明。广大,尽虚空、遍法界;光明是遍照。现在外国人讲磁场,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光明;在中国,现在气功很盛行,他们讲的气,也是这个意思。真正对气功有修学的人,他看一个人,能看到一个人的气颜色不一样,气的大小不一样,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去问问他,你这种特异功能怎么来?还是一个清净心。你这个能力会不会失掉?会。怎么会失掉?胡思乱想就失掉,跟佛经上讲的原理原则不相违背。我们今天亏吃在那里?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怎么能成就?你怎么能契入境界?可是妄想总是断不了,很想断掉,断不了,就是断不了。佛有胜方便,最殊胜的方便,教给我们:起心动念打妄想的时候想阿弥陀佛,心里有所挂念的时候念阿弥陀佛;把你的想跟念集中在一点就好办,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个方法,比其他法门,真的来的方便、来的有效。 凡夫妄想不会断,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提醒,不能间断,一断就胡思乱想。睡眠时间愈少愈好,为什么?睡眠的时候你净念断掉,净念要相继,不能中断。睡眠作梦,梦就是胡思乱想,不作梦,无明;不作梦的时候堕在无明里头,作梦堕在妄想里头。睡眠不是好事情,五盖之一,盖就是障碍,障碍了性德,障碍了自性,所以睡眠的时间愈少愈好。一般人真正修行人,精神饱满,时时刻刻清醒。你看到坐在那里打瞌睡、昏沉,不行,要有对治的方法。 第二句,“清净身分,威严不可思议明德地”,这是讲二地,清净身。清净身从那里来?清净心来。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境界就清净。确确实实境随心转,不是身随境转。我曾经遇到不少一些人说,不一定是学佛。他们说什么?这些和尚真有一套,讲古时候的和尚,他们在深山里面建一些道场,都是风水最好的地方。意思就是这些和尚都会看风水,好风水的地方偏偏都被他们占去,和尚很有本事。其实对不对?不对,祖师大德那里会去看风水建道场,那有这种道理;如果是这种心理建道场,已经违背了佛陀的教训。世尊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就讲得很好,算命、看相、看风水世间意,佛教导弟子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不讲求这些。但是他说,道场都是风水绝佳之处,我们点头、肯定、承认。为什么?出家人有德有行,心地清净,那个地方不好的风水也变成绝佳风水,就是这么个道理,境随心转。所以那个风水变成绝佳,不是去选择,是出家人到那一坐,坐上几天,那个境界自然就转变,现在人讲磁场就不一样。所以你真修行,心清净、身清净,身心清净就能转变风水,外国人讲你就能转变磁场。楞严会上所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凡夫是被境界所转,他选择,看风水的人选择,选择再好的风水,他去一住,住不了几年,还是家破人亡。什么原因?风水破坏了。怎么破坏?他天天胡思乱想,打妄想就把那个风水破坏。清净身是从清净心得来,身相的庄严不可思议,都是从清净心变现出来。 第三,“善明月幢实相海藏地”。他也讲十地,十地跟《华严经》上说的不一样。这一句里面是用比喻。幢,高显的意思。善明月幢,明月是清凉的,清凉的智慧。实相海藏,海与藏都是比喻,海比喻深广,藏比喻含藏无尽的德能。这三地。 四地,“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从名称上来看,就晓得他这一句偏重在作用,作用是功德神通。什么叫功德?功是你修行有功,德是你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是功,收获是德,所以功是因,德是果。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开慧就是德;由此可知,修因必定感果,那就叫功不唐捐。我们今天许许多多同修,也很认真努力在修行,很用功,但是功用了之后没有结果、没有收获,非常可惜。什么原因?一定要检讨、要反省,把那个原因找出来,消除这个原因,你的功就不唐捐。有持戒,持戒为什么不能得定?自己戒律持得很好、很严,看到这个人不持戒、那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自己觉得很了不起,贡高我慢,瞧不起别人。持戒是不错,他得的是什么?得的是贡高我慢,瞧不起别人,他没有得定,他怎么会有成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就会得定。我自己如理如法的修行,别人修不修,不能问,不能起心动念,你才能得定。 你要再想开慧,你这种修行态度还是不行,应当学善财童子。我是个学生,要守规矩,规规矩矩去修学,除我之外,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化身示现。他示现这个善人,教我、看我在这个境界里头起不起心动念?他化身做个恶人,做很多恶事,看我会不会起心动念?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都是成就我们三无漏学,你要能够用这个心态,这种方法去修行,保证你一生成佛。为什么?你心目当中统统是诸佛菩萨,你已经入佛法界,你不是凡夫。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 所以你要想你自己入什么样境界?太简单了,不要问别人,问问你,你觉得这个世间人都是恶人,自己是恶人;你自己不恶,你怎么看到这些恶?你觉得这个世间个个人都是好人,你是个好人。你几时能看到地狱、饿鬼、畜生都是佛菩萨化身,恭喜你,你入佛菩萨境界;相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如何将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短短数十寒暑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不是做不到,总在遇缘不同,这妙极了。所以学佛法就是要学佛菩萨的智慧,学菩萨的善巧方便,怎样转自己;转自己的业力为真实智慧,成就自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自利。神通则是利他,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这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德地。 第五,“火轮威藏明德地”。火是比喻,比喻智慧,能断烦恼;轮是*轮。唯有真实智慧的*轮,才能产生最大的威德,能破除一切众生,烦恼无明的业障。 第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这一句经文长。佛在经典里面,特别是大乘经典形容自性,实在讲找不到词汇,找不到物体来比喻、来形容,唯有虚空有一点相似,所以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学佛实实在在讲,真正想学佛第一桩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开。凡夫长劫修行而不能成就,真正的因素,心量太小,这个是很严重的障碍,一定要懂得拓开心量。要知道心量小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本来就是包虚空法界。实在讲不是把心量扩大拓开,恢复本来的心量,佛在经上才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切都是自性本来具足,没有增加一点点,这都是给你说真话。心,常常想着太虚空,能与虚空相应,就与法界相应,那就是自性现前。 清净无垢,虚空确实是清净,没有污染,不碍万象发挥。森罗万象在虚空里面,虚空没有被它污染。为什么不会被污染?因为万象是假,不是真的,幻相。我们以为这个幻相是真的,是存在,其实我们看错、看偏了。事实的真相,就像世尊在这一部经《十定品》里面所说,刹那际。如来与这些法身大士,入刹那际三昧,所以知道十法界、六道、三途,都是清净法界,都是无染无垢,广大秘密、不思议,这给你讲真话。《华严》讲真实,是讲如来他们的现量境界,说明事实真相。我们听了很难接受、很难体会、很难懂得,我们在虚妄的境界里住得时间太久,把这些妄相当真。这一乍听,真实的反而觉得很陌生,觉得不能接受。这难怪释迦牟尼佛成佛,二七日中宣讲《大华严》,看看不契机收起来,再从头来起,讲《阿含》、讲《方等》、讲《般若》,慢慢再诱导你,诱到最后,《法华》、《涅槃》,又归到《大华严》。这是对这些习气深重,认假不认真,用善巧方便,诱导你回归真实。 第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广是广大,胜是殊胜;广大殊胜形容法界。佛在经里头,这些名词术语用得很多,实际上都是说一桩事情。譬如讲真如、自性、本性、第一义谛、如如、一真、法界,意思都一样,都是说的一桩事情。宗门还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还是讲这桩事情。那我们要问,佛为什么一桩事情说这么多的名相?他这个意思就很深,叫你不要执着。也正是中国道家所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能够体会它的意思,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名字术语,离心缘相,你这才真的得道,真的通达明了。如果你一着相,你着言说相、着名字相、着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听了想一想什么意思,一想就完了。岂不是跟你说没有意思,你想什么,好好的听就行。说的人没意思,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大家在这听也很会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能入境界。你今天出了讲堂,回到家里,家人问你∶你今天听了什么?我听了些什么什么,完全错了。真正入这个境界,如果家人问你∶你今天听的是?不可说不可说,这妙啦!真有体会,真有入处。殊胜广大法界里面,含藏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光明。 第八句,“最胜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这一句文也很长。普觉,普是普遍,无所不觉;觉是从相上说、作用上说,智是从体上说。通常我们解释佛陀这个名词的含义,为什么不把它翻成华语?华语里面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来翻译,不得已用音译。佛陀虽然讲是智慧,可是跟我们中国这个智慧里面有区别。我们中国人讲智,里头没有三种智的意思;而佛陀里面讲智,它有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它含有这三个意思;我们中国这个智没有这三个意思。佛陀里头觉的意思,它觉也有三种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中国这个觉里也没有这三个意思。所以佛陀可以翻成自觉,但是还是要加注解;因为中国这个自觉两个字,没有这三个意思。由此可知,翻译不是一桩容易事情。 有智有觉就能够断烦恼。诸位必须要晓得,定只能伏烦恼,石头压草,压住它不动,不能转变。佛家常讲断烦恼,烦恼不是真的断,烦恼要是真断,那个问题可严重。为什么?“烦恼即菩提”,烦恼断了,菩提不就断掉,所以我们听话要会听,佛讲断烦恼是把烦恼转变成菩提;烦恼断了,菩提生了。怎样转变?智觉。你没有正知,没有智、没有觉,你就转变不过来。定功是伏,伏住,伏住是它不起作用,并没有断掉,它还在,只是你有定力把它降服住。譬如念佛,念佛功夫得力,念到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成片是事一心不乱的初级,初级功夫。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物资环境;缘,人事环境;一切境缘当中,你都能提得起佛号,功夫就成片;换句话说,你在境界里面可以作得了主。外,不会被境界诱惑;内,不会起贪嗔痴慢。内不起烦恼,外不受诱惑,一句佛号绵绵不断,这是功夫成片。烦恼有没有断?没有,你的功力能压得住,伏烦恼。到事一心不乱,功夫深的能够把烦恼转变成智慧。所以烦恼不是坏东西,转变成智慧就是好东西;没有转过来它不好,转过来了它很好,用处很大。 你得要会转,这个里面要有智、要有觉,能转见思烦恼,能转尘沙烦恼,能转无明烦恼;转见思、尘沙成大菩提,转无明成大涅槃,这样才能入华严无障碍的法界。清凉大师给我们判的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他们境界落实在那里?就是落实在我们这个人间,就是落实在我们的社会,就是落实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问题就是你会不会?宗门常常勘验学人,会吗?会了,你就入境界,你就得大受用;不会,还要造业,还要受报,还要搞六道轮回。我们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不但超越我们这个世间,超越欲界天、超越色界天、超越无色界天、超越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所以诸位契入佛法之后,世间法自自然然就放下,才知道佛法是真实,究竟圆满。“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践如来普光明地。”清凉大师在第三句里面,引用《大乘同性经》里面讲佛有十地,这十地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从第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得地,一直到第八最胜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给诸位介绍过。清凉在《疏钞》里面说得很详细,道霈禅师《纂要》里面也都引用。第九是“无边亿庄严回向照明地”。这一句里面第一个是庄严,庄严是无量无边,说之不尽。佛经里面所说庄严,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美好,美好到极处,一丝毫的缺点都找不到,一丝毫的过失都没有。这种庄严无论是在正报或是在依报,正报是指我们的身体容貌端庄、体质丰满,没有缺陷;依报是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乃至於休闲游乐的环境,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找不到缺点。也许有人听到这个说法会怀疑,这可能吗?因为在我们常识里,不但我们一生见闻觉知的范围之中,乃至於我们从古代历史里面所记载,也没有听说有这麽圆满的庄严境界。就是以释迦牟尼佛来说,这是已经成佛,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看到,他老人家还有托不到钵的时候,还有三月马麦之报;僧团里面还有六群比丘,也就是佛的学生当中还有不听话的、还有调皮捣蛋的,佛也管不了。类似这些事情都有缺陷,都没有圆满,怎麽能够说是无边亿庄严?亿是亿万。这一桩事情,我们必须细心去深入经藏,细心去体会佛菩萨的圣教,如果我们对於理论能够肯定,事相当然就不会怀疑。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诸位特别要记住这个“唯识所变”,唯识所变就不能达到究竟的圆满;换句话说,总有一些缺陷。这是说十法界。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如来示现在世间、示现在十法界里面,必定也有缺陷,但是这个缺陷,诸位要记住示现的,不是真的。我们凡夫看来好像是真的,实际上不是真的,他是舞台的表演。所以示现逆行,依旧是诸佛如来,依旧是行圆满庄严的菩萨道,我们凡夫不知道。大圆满必须从正反两面、顺逆两面、邪正两面、善恶两面,你才能圆满的体会得到。所以六群比丘不是凡人,也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他们要不示现这些违逆的恶境,就不能够给佛作为制订戒律的因缘,他们这样做,佛才依这个因缘制订戒律。如果没有这一群人来示现,这三藏就变成二藏,有经、有论,律就没有。我们这样去观察,就明了佛菩萨无尽的慈悲,虽在六道、十法界里面还是大圆满,就是连提婆达多的示现也不例外。提婆达多也是大权菩萨示现,不是真的,他所示现造五逆罪,生生堕阿鼻地狱。佛在《提婆达多经》上说,提婆达多确实堕地狱,在地狱的生活状况如何?释迦牟尼佛说他在地狱的快乐相当於忉利天。的确是地狱,但是他不受苦,他在那里很快乐。这是个什麽道理?这一种逆行显示出如来的正法,没有逆行怎麽衬托出来正法?所以他也建立了无量功德,帮助佛教化众生。好像在舞台上,他表演一个恶人,表演一个这样的角色,依照剧本来唱戏,他唱得很像,演得很逼真,都是演给我们看,都是令我们觉悟,告诉我们造作恶业必定堕地狱。他因为是示现、是表演,所以堕地狱也很快乐。如果我们要干,我们不是表演,我们形式跟用心它相应,他那个表演形式是装得很像,里面心地还是清净、平等、觉。所以在形式上他堕地狱,地狱里感受如忉利天,道理就在此地。他是来帮助佛教化众生,他的示现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所以还是无边亿庄严,无量无边庄严,没有欠缺,这样看才能够体会到大圆满。这是这一句里头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回向、照明是两个意思,统统都概括在其中。回向,可见得这个法门对我们修学非常重要,普贤菩萨行门的总纲领,最後一条“普皆回向”。我们要懂得回向的意义何在?回是回归,向是趣向。我们所积的一切功德,希求的是什麽?这一点要很清楚。世间人学佛行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的目的是求自己一生的福报,求智慧、求福报,求一家人幸福平安,他就这麽大的一个愿望,所以他得到的也就是这些。不知道同样的功德、同样的善行,随着你的心量大小,你获得的利益不一样。明白的人、觉悟的人,一文钱的功德;说一文现在人不懂,一文是很少,在古时候一分钱是十文,就是十分之一,十文钱才是一分。这是讲很少很少的钱,你去修布施,如果你的心量大,你所得的福可以遍虚空法界。为什麽?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心量。你今天布施一百万、布施一千万,只求自己这一生的幸福,求一生的平安,你这心量很小,你得的福就小,你得的少。由此可知,我们举这一个例子,布施不在钱财的多少,得福是在你心量的大小。我们凡夫无论怎麽个修法,修不过菩萨,道理就在此地。菩萨的心量大,念念都为众生,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佛教我们回向,要回向三门。第一回向众生,我们这一生当中,断一切恶,断恶是功德;修一切善,修善也是功德。这个功德给谁?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换句话说,我断恶是为一切众生断恶,我修善也是为一切众生我才修善,希望断恶修善这些功德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受,这个心量就是佛心,就是菩萨心。念念是这个心,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心。第二教我们回向菩提,我们自己所求的;回向众生这是利他,对自己只求菩提。菩提是什麽?觉悟。我们自己不求别的,只求觉,求究竟圆满的大觉,觉悟到圆满那就成佛。第三教我们回向实际,实际是什麽?实际是本体、是自性,《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个真实,第一个“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这个,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也是《华严经》经题上讲的“大方广”,这三个字就是实际。大是实际之体,是性体;方是实际的相状;广是实际的作用。众生跟菩提都不离实际,这种回向功德是无量无边。末後这一句,第十名“毗卢遮那藏海智地”。毗卢遮那是报身如来的德号,这一句是梵文,他的意思遍一切处,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这是说自性的藏海,藏海是比喻,藏是含藏,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从自性而生,还回归自性,海是比喻。这十句都是佛地,十句可以说都是如来智地。为什麽说十种?实际上十依旧是归纳,如果是展开来,无量无边的佛地,这是从德用上来说。如果从体性上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从体上讲,多是从相跟作用上说。《华严》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在相用上都给我们说十,说十句,十代表圆满,数字上代表圆满。这一句经文说是“已践如来普光明地”,我们要留意这是如来的普光明地,不是菩萨。践是践履,达到了,你已经踏进这个地,踏进这个地就是成佛,你跟如来同一个地。在《大乘同性经》里面说十地,佛的十地,普光明地相当於第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普就是广的意思,普是普遍;光明就是明的意思。甚深难知都在普光明之中,他的普不可思议,他的光明也不可思议。刚才说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说一地就具足一切地,这十地都圆满。同时普光明也可以说是十地之总,因为每一地都没有离开普法智光的意思。第三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一句是“入於无量三昧海门”。注意那个“入”,入是契入,前面一句是“践”,都是证得的意思,都是入了这个法门。这是证佛三昧。“无量三昧海门”,三昧是梵语,翻成华文的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由此可知,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正常,六道里面没有正受。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六道里面的众生,他们的受可以分为五大类,五种受。我们的感受也是很多,说之不尽,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五大类。身有两类:苦、乐;身有的时候感觉到苦,有的时候感觉到乐,身有苦、乐两种;心里面有忧、喜两种。还有一种状况之下,身也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个很好,叫舍受。身舍苦乐,心舍忧喜,这个境界叫舍受。为什麽说它舍?它保持不久,它不能保持久。如果这个舍受能够永远保持下去,那就叫三昧;由此可知,三昧实在讲就是舍受的永恒保持。世间有禅定,佛常讲四禅八定,四禅八定都是属於舍受,它不是永久的,都是暂时的。纵然入第八定的境界,这个定很深,这个定的时间很长。经上讲非想非非想天人这是得第八定,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时间还相当长。八万大劫过了之後,他这个定会失掉,所以还是属於舍受,不能叫它做三昧,它还是舍受。到什麽时候才能够称之为三昧?到第九定,像《楞严经》上佛所说,声闻、缘觉他们所证九次第定;第九定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这才能称之为三昧,算是正受。所以阿罗汉的智慧,称他作正觉,他的享受也能称之为正受。正受功夫浅的,不能叫做无量三昧,不能称为海印三昧,那不能称。从九次第定往上等级繁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就是一真法界里面也有四十一个等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入的三昧就不相同,有浅深的差别,智慧德能有大小不相同。何况声闻要到初住菩萨,这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他修学的,所以三昧的差别、等级就繁多。而三昧里面的内容就更复杂,所以才叫无量三昧。怎麽会有这麽复杂?因为世间的事物太繁杂,森罗万象,千变万化,而一个人在这个复杂环境里面,他的感受也非常复杂。佛在经里面举例说明,让我们从这些例子里面去细心体会,他的总原则、总纲领,实在就是《金刚经》上所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正受;“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是禅定。六祖能大师所说禅定的定义,都是根据《金刚经》所说,外不着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可是每一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有人不贪财,再多的财物摆在面前不动心,他不执着,佛说这个人眼根在财里面得三昧。可是他虽然不贪财,他好色,这个色一接触,他三昧就没有;财里头有三昧,色里头没有三昧。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我们眼看外面色相太多太多,你在几个色相里头得三昧,几个色相里头不得三昧?眼识里的境界无量无边,耳根对於音声的境界也是无量无边,乃至於意根对法尘还是无量无边。六根对六尘无量无边境界统统都不着相、不动心,这就叫无量三昧。所以究竟圆满的无量三昧,只有如来在果地上他才证得。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还不行,他证无量三昧里面还有没有证到的。海是比喻,门是门径,他所入的定功深广像大海一样。无论哪一个三昧都能帮助你明心见性,所以称之为门,门就是明心见性的门径道路。“於一切处皆随现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辩才善巧,转不退轮。”前面这四句所说都是讲果法,与会的这一些菩萨们,这是介绍他们的大智、大德、大能,他们所证得的。下面这一段是讲他从果上所起的作用,这个作用里面,这一段也可以分作三个小段来说。第一个是现佛的身,现佛的事业,於一切处皆随现身。佛有没有身?佛没有身,这一点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没有身,佛能现一切身,应以什麽身得度,佛就现什麽身。佛在一真法界现的是报身,佛为什麽要现报身?为度地上菩萨,那就要现报身。何以故?地上菩萨证得报身,佛也要现同类的身才能度他。佛在六道人道里面,要度这些人、这些众生,一定要现人身。佛要度天人,一定要现天身。佛要度畜生,一定要现畜生身。畜生很多,佛要度那些猪,佛一定要变一个猪身;佛要度狗,一定要变个狗身。你跟他同类,同一个身相,才能跟他讲经说法去度他,不同类的身不行。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一个事实真相,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一切众生都执着这个身相是我,这个错了。如果执着成佛,佛还有个身相,佛是什麽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试问你能不能成佛?你成不了佛,为什麽?执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凡夫,不是天人,人道。纵然你修学得不错,将来修成佛道,你也不过是藏教佛而已。藏教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藏教佛在十法界里面,没有超越十法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把身相破掉。我有没有身相?没有身相,正因为没有身相,才能随类化身。我们今天为什麽不能随类化身?执着这个身相就是我,跟这个样子不一样,就不承认这是我,所以没有法子随类化身。《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说三十二应,三十二应是把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把感应分成三十二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譬如说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佛身很多,佛的形象也不一样,天台大师所讲六即佛,那就分六大类。《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是四十一类,四十一种不同的佛。所以佛身也不一样,佛有劣应身、佛有胜应身,这是大的区别。小的区别说不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他有能力随类化身,如如来果地上一样。“世法所行悉同其事”。佛用什麽方式来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用同事摄,四摄法里面讲到究竟圆满,同事。我们今天是初学佛,诸位一定要晓得,烦恼习气没断,布施我们可以学。佛用布施,用现在的话说结缘。你要想行菩萨道,你念念都有结缘的心,时时刻刻有结缘的事,你要真去做。身上常常装一点小的财物,遇到有缘的人送他,结缘。没有,合掌欢喜,对他谦虚恭敬,这也是结缘,欢喜缘。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让他听进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都是结法缘。现在你们在家里常常打电话,一拿起电话阿弥陀佛,给人结缘。我看现在许许多多同修穿的T恤上面印的阿弥陀佛,印的知恩报恩,都是跟人结缘。常常要有结缘的心、有结缘的行,这个是布施。第二个是爱语。爱语要明了,不是甜言蜜语,不是说些好听的话,那你就全把意思搞错。爱语是真正爱护他,这种语就是爱语。他做错事情责备他,劝他改过自新,虽然说的话不好听,爱护他也是爱语。所以爱语两个字要搞清楚,不是花言巧语、不是甜言蜜语,那是口业里头绮语,不可以把绮语当作爱语,一定要辨别清楚。这个我们可以做的,我们可以学习。第三个利行,这是我们也应该学习。利是有利益的事情,对他有利益,不是对我有利益。凡是对於一切众生有现前利益,这是一切众生最欢喜的,现前的利益。将来的利益,那是有聪明智慧的人他懂得、他欢喜,因为眼前他看不到。所以一切众生利益的事情我们要做,要认真努力去做。诸佛菩萨给我们所示现,佛菩萨不但有高度的智慧,都有大福报,可是他们的福报没有自己去享受。我们细心去观察,他们的生活都非常节俭,一点都不肯浪费,生活非常简单,没有求享受。我过去在台中求学,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观察他十年,十年不算短的时间,要说装样子,没办法装十年,装十年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老人家的生活日中一食,他一天吃一餐。如果你要说他的工作量,他的工作量是普通人很多倍,他不是没事情干,不是说每天在盘腿面壁打坐,一天吃一餐可以。你还有许许多多事情要做,那你这一餐怎麽可以?你的营养不够。我们跟他相处,他很早就起来做早课,中午休息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小时,不多。他是两个大学里面的教授,他去上课;是奉侍官府的主任秘书,他上班,每天要去签到上班,他很负责任。他创办台中佛教莲社、慈光图书馆、菩提医院,还有一个老人院,有两个幼稚园。他是董事长,常常也得去看看,还要去参加很多会议。每一天,有的时候两、三个会议,至少有一个会议:念佛班。台中莲社莲友很多,将来我们也模仿。莲友多了就分班,他分四十八个念佛班,每一班有班长、有副班长,每一班一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就是请老师讲开示。一个班一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四十八个班,他天天要跟大家见面,不同的班。班的人数少,两、三个班合起来,班的人数多,就是一个班。天天要跟念佛班开会,要答覆念佛同修的这些疑难杂症;他提问题,老师解答。你就晓得他的工作量。还要讲经,还要教书。所以你要跟他见面,一定是一个星期之前跟他预约时间,临时是决定找不到他,他没有时间接见你。这样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李炳南老居士一天吃一餐,他吃多少?是不是把三餐当作一餐吃?我曾经见过发心持午的人,他们持午不正常,把三餐当作一餐吃,所以吃得没多久一身都是病痛,得肠胃病,饮食不正常。李老居士的一餐很正常,比我们都吃得少。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一餐面条就一小碗,我们现在普通吃饭的饭碗小碗,一小碗。如果吃馒头,很小的馒头两个。菜非常简单。他的一天生活费用,在那个时候台湾的钱两块钱,一天生活费用。我看到他很受感动。我在学佛的时候,我二十六岁学佛。学佛大概半年,我晚上这一餐就断掉,就是一般人讲持午。我只吃早餐、中午,晚上不吃,这是很正常。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我晚上这一餐断掉,已经相当长的时间。看到李老师这个样子很不错,我把早餐也断掉,学他;我没告诉他,我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他。我说∶老师,我也吃一餐。多久了?八个月。身体感觉得怎样?很好、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远下去,不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自己的生活简单,不求人,生活很容易维持。可是我的一餐比他吃得多,这个没有办法,没法子比上他。他一餐两块钱,我一餐三块钱,没有办法少,两块钱我做不到。这就是说明,他的心比我清净。所以我在那个时候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讲给他老人家听,他点头肯定,给我作证明。我发现一个什麽道理?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也是体力的补充;好像燃料一样,添燃料。这个身体每个人消耗量不一样,有人消耗能量很多,他必须大量补充;有一些消耗能量很少,他补充的就很少。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体质,你才能做。能量消耗,消耗到什麽地方去?妄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耗在妄想上,真正维持体力,你的工作它所消耗,确实只有百分之五、六而已,不到百分之十。所以心地愈清净,他消耗能量愈少。於是我们在经典里面恍然大悟,阿罗汉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半个月吃一餐。为什麽?他消耗量少,所以半个月一餐他足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心地愈清净消耗量愈少,妄念愈多消耗量就愈多。如果你的妄想很多、杂念很多,你要学一天吃一餐,保险三天你就躺到床上起不来。为什麽?你是个耗油的,像汽车一样,耗油的车,你给它油量不够,它走一点点距离,它就不能动,这是事实。所以心地愈清净,妄念愈少,你的消耗量就愈少。我吃饭,吃馒头,李老师吃两个,我要吃三个;他一小碗就吃饱,我要吃一大碗才行。这说明他那个功夫,我还达不到。李老师的收入很可观,他兼差很多,收入很可观。在当时,他一个月大概有将近四、五百元的收入,他的生活费用一个月只六十块,其馀这些钱统统布施,他没有享受。学生多,有钱的学生也不少,看到老师生活这麽清苦,有的时候送一点东西给他吃。送去之後,他吃一点,吃不完,有人在那个地方,大家分而食之。有些人送衣服给他,他收了;那个人走了之後,那衣服马上拿出来送别人。自己还是穿旧衣服,旧到什麽程度?我们只知道,他那一件中山装穿了几十年。破了?破了补。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们才看到他的真面目。他的内衣、袜子都补过很多次,在现在这样社会还穿补衣服的人,我们听都没听说过。诸位要到台中看看李老师的纪念馆,他这些衣物陈列在那地方,你看看很受感动,节省到这种程度。他怎麽会没有福报?他的福报是让大家去享,自己没享。在这个末法时期,实在说出家人当中我们都很少看到,一个在家居士,我们怎麽能不佩服?利行,利益一切众生之行,我们要认真努力做;不要做利益自己之行,这个要记住。众生修行,你的烦恼断不掉,你的习气改不了,你不能证果、不能够开悟,什麽原因?念念还顾自己,还是利益自己。虽然想利益大众,我有一半利益大众,得一半要照顾自己。如果心再发得大一点,好,我三分之二照顾大众,还三分之一照顾自己,不行。只要你有照顾自己的意念,就是最大的障碍,你不能开悟,你不能契入境界。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看看佛菩萨示现那个形象完全为众生,没有丝毫为自己,所以他成佛,他能够明心见性,道理就在此地。百分之九十九为众生,还有百分之一为自己,都不行,都是障碍。真正要如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大公无私,真正明了众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照顾一切众生,真正照顾自己。为什麽?自己明心见性,自己入佛境界,这不是照顾自己吗?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福德,作佛二足尊。我们这才真的明白过来,原来照顾众生,才是真正照顾自己。有一念私心,害了自己,那不是照顾自己,害自己。四摄法里头,利行我们要学,同事太难。这个地方讲同事,现佛身业,遍世同事,这个难,这个没有真正的定功,没有真实的智慧,不可以。所以四摄法,我们凡夫学前面三种,这个不可以。菩萨行,他有智慧、他有神通、他有定力,可以与众生同事。同什麽事?众生喜欢跳舞,他天天陪他跳舞;众生喜欢打麻将,他天天陪他打麻将,这叫同事。而且菩萨干这些事情高明,打麻将常常都赢钱,赢得你很服气,然後你就向他请教:你这一手太高明,从哪里学来的?他说∶我从大乘经里头学来的。把他统统拉过来了。所以他们那个同事是,“先以欲勾牵,後令入佛智”,这样来的。跳舞也跳得好,喜欢跳舞的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精神饱满,跳三天三夜不累,所以那些人就向他请教:我从佛法禅定当中得来。同事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入这个境界;我们没有定功、没有智慧,要在这种场所一同事马上就被他度掉,就堕落了。所以这是高竿的,不是我们现前定慧能够达得到的。我们晓得像五十三参里面,逆行的那都是非常明显,用同事的方法来度众生,悉同其事。世法所行悉同其事,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这是同佛意业,总持大法。广大是指大乘佛法。佛法跟世法诸位要晓得没有界限,差别在哪里?佛是觉的意思,一切法你觉悟都叫做佛法;如果不觉,《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世法。所以世法跟佛法的界限在哪里?觉,迷。觉了之後,所谓是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你不觉的时候,再问你一句:哪一法是佛法?没有一法是佛法,佛法是觉法。所以世法跟佛法没有界限,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限的广大,他在这个无限广大诸法当中,抓到一个总纲领,总持。总纲领是什麽?在我们这个经上,就是“佛华严”。“大方广”是从体上说,是体相用;“佛华严”是形上。如果用《无量寿经》经题上来说,诸位意思就能更清楚,《无量寿经》上所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就相当於本经“大方广”,经题里面所讲“清净平等觉”,相当於本经讲的“佛华严”。所以“无量寿庄严”是性德,“清净平等觉”是修德。“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是修德里面的总持,这五个字展开就是世出世间无尽广大法门,我们要能抓得住纲领。这个纲领如果再简单、再浓缩,给诸位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们想想,名号与清净平等觉相不相应?完全相应,圆满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心,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平等心,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尽的正觉。大家在此地念佛,念得这麽欢喜,我看得出来,法喜充满。为什麽你们在别的地方念没有这麽欢喜,跑到此地来念生欢喜心?那要用外国人的话说,磁场不一样,这个地方的磁场殊胜;练气功的人说气不一样,这里的气很旺;在佛法里面讲光明不一样,这个地方佛光注照之处。佛光是遍照,并没有偏心,这个地方人愿意接受佛光。佛光虽然遍照,许许多多地方人不愿意接受,用种种障碍把它障住,那就没法子。这个地方没有障碍,接受佛的光明,所以在这个地方念佛,跟别的地方念佛不一样。你不相信,你回家去念,你看看一样不一样。我们从台湾来的同修,你们在台湾也有一个道场,不相信回去之後,到那些道场去念一念,细细比较一下,跟在此地念一样不一样,你就明白。所以希望同修们有时间,尽量到这个地方来念佛。这个念佛道场,我们肉眼看不见,有佛在此地念佛,有菩萨在此地念佛,所以不一样。护法善神在此地念佛更多,现在人讲有无形的;我们肉眼看到这些几个人这有形的,有无形的比有形的数量多很多倍。“辩才善巧,转不退轮。”这是得佛的语业。佛有四无碍辩才,四无碍辩才是从哪里生的?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性里面本来具足,自性里头般若智慧。我们的智慧不能现前,我们的辩才失掉,都是因为你有烦恼障、你有所知障,这两种东西把你障碍住。舍掉这两种障碍,你的智慧、辩才就现前,你就能转*轮。怎麽个舍法?舍就是放下,真正放下。可是有很多同修来告诉我:我很想舍、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不知道用什麽方法放下?实在说,古德教导我们有一个最好的方法,也是最笨拙的方法,消业障。那个方法最笨拙?拜佛。拜佛的时候,一心称念,一心顶礼。拜佛的时候,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连佛都不想,确实没有一个妄念;规规矩矩按照这个动作去拜,去礼拜。每一个动作你都做得很正确,这是恭敬;你一个动作做得不正确,这是不恭敬,所以这叫威仪。按照这个规矩去拜,一天拜三千拜,拜上三年你的业障就消,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拜掉。如果你拜佛,还要想佛,还要想什麽,打妄想,那就没有用处,你的功夫破掉,拜佛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亻炎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头,不是记载着有一个晒腊烛的法师吗?那个法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很老实。夏天,热天,人家给他开玩笑。他当香灯师;香灯师:腊烛长霉了,拿出去晒一晒,大家都晒衣服。他就很听话,就真的把腊烛都搬出去晒。老实人!老实人了不起。做了这麽一桩错事情,别人不原谅他。老和尚了不起,方丈和尚了不起,方丈和尚知道这个人老实,老实人有成就。不叫他做香灯,叫他去育王室拜佛,拜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拜上三年,开悟了。不认识字,他能够作诗,能够作偈,又会讲经,以後变讲经的法师。为什麽?智慧开了。怎麽开的?业障消掉。怎麽消掉?拜佛消掉。他拜,我们相信,他也很老实,老和尚叫他拜,他就乖乖的拜,就这样去行。跟谛闲法师箍捋匠的徒弟一样都是老实,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你老实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念个三、四年,站着往生,预知时至,他不生病。往生之後,还站了三天,希有。哪有死人站三天?他站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後事,你看看多了不起。他们能做到,我们为什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的原因在什麽地方,我们要把它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掉,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们做不到就是有业障,他们做得到是业障消除。所以诸位要晓得,拜佛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当然佛在经上讲,所有修行方法,方法无量无边,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要会用心,你不会用心的话,那就很难。会用心,用清净心、用无分别心,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就很容易。譬如说读经,读经也是个好方法。要怎麽读?无分别心、清净心去读经。诸位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他读《法华经》,《法华经》的分量相当长,读的时候要恭恭敬敬读,不可以像开快车一样。经念得很熟了,我听说读《无量寿经》,背得很熟的人念一遍半个小时。《无量寿经》半个小时,很好,跟我讲,我也点头,一天念个十部、八部,不错,很好。他有没有受用?没有受用。为什麽没有受用?赶,他心是急躁的,赶紧把它念完;开快车,容易出事情,不老实。正常的速度,你必须念得字字清楚、了了分明,这才是恭敬心。半个小时念《无量寿经》,我让他念给我听,我一个字都听不出来,他把好几个字搞成一个声音;念是念得很快,没错,恭敬心没有。念经实在讲,念经也能度众生,念得叫别人在旁边听,听懂了,他开悟,那就度了他。如果当年惠能大师卖柴的时候,听那个人念《金刚经》,一部《金刚经》几分钟就念完,惠能大师保险不会开悟,保险没有听出来。一定是他念得很慢,念得字字清楚,他在旁边一听,觉悟了。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念得要叫别人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是标准,念经怎麽个念法?念的时候,不起一个妄念,不分别经里头什麽意思。为什麽?念经是修行。修什麽?修戒定慧,你这才相应。怎麽叫修戒?你在念经的时候,你心里头不会去想坏事,你身端端正正,威仪具足,身、语、意都不犯戒,戒行具足。读经,经是诸佛如来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比这个更善,所以你读经,岂不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的戒律具足,这是修戒。读经的时候专心,刚才讲清净心读、无分别心读,这是修定。念得字字分明、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没有念颠倒,这是慧,这个慧是根本智。所以读经是修行,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经读得慢没有关系,你两个小时读完,你修两个小时,你在那里修行,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是真用功,真实功德。图念得快,一天念的遍数多,不但你没有功夫,你还生烦恼。生什麽烦恼?贡高我慢。我一天念十遍,你们一天一遍都念不了,我比你高;贡高我慢,自尊自大,瞧不起别人,对於一切众生,很难生起恭敬心,总有傲慢的习气在。读经是修行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不善读,那就变成世俗读书,这个里面功德就没有。如果是用修戒定慧这个方法来读经,也能开悟。《坛经》里面讲法达禅师读《法华经》,他念过三千遍,《法华经》长,一天念一遍,三千日。三千是说个整数,在我们想想大概是十年。十年的时间读《法华经》,遇到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给他一讲解,他就开悟。他要没有十年功夫,怎麽讲也开不了悟。读经也是一个方法,法门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帮助你明心见性,都能帮助你成无上道,都能帮助你得无碍辩才。只要你用功得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你才能够说法善巧。“善巧”两个字的意思要懂。巧是巧妙,随心所欲,巧妙。善是什麽?不失规矩。随心所欲还合乎规矩,这叫善巧。如果说是巧,说得很巧,不善,不合法度,那是巧而不善。另外一种善而不巧,在讲台上讲经说法很守规矩,你细细去听确实他没有毛病,但是说得不好、不精采;确实他没有毛病,但是讲东西不精采,不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这是不巧。可是初学佛法的人一定要记住,宁愿善而不巧,不可以巧而不善,巧而不善毛病可大。所以达到善巧,那是纯熟了,这个里面一定要契入境界。我们一般讲有行有证,你善巧两个字一定做到。纵然没有证,也有真正修行的功夫,才能够做到善巧。没有真正修行功夫,如果是巧,一定就不善,所以不如善而不巧,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转不退轮”。轮是比喻,*轮常转,这个意思诸位懂得,在此地就不多说。“不退”这两个字重要,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四种不退。第一个是“称理不退”,就是说与教理相应,决定不违背教理,这一点很重要。佛说法契机契理,如果说背理而说,纵然契机而不契理,这个错了。契机而不契理,佛说那是魔说,不是佛说。如果我们用辩才善巧两个字来讲,契理就是善,契机就是巧,理机双契,这是善巧。第二个“应机不退”,第二个意思不退就是契机。说法的人善於观机,所说之法正是听众他们迫切需要,他听了之後当然生欢喜心,听了之後就得受用,能帮助他解决问题。所以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既然佛都无有定法可说,佛的弟子、菩萨、祖师大德,我们学讲经的这些人,还有什麽法可说。佛虽然无有法可说,可是佛确确实实说法四十九年,佛在《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诸佛如来尘说刹说,恒无间说,永远没有中断过。我们读《华严》,仔细去观察思惟,佛讲的话一点都没错,於是我们在说法里面,体会到一个原则,原则就是应机而说。然後我们观察,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现前这个社会需要什麽?佛在经上常常把佛比作大医王,好比是医生。医生干什麽?医生是给众生治病,治病一定是应病与药,药到病除。你要知道众生害的是什麽病,然後你要用什麽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不知道众生害的是什麽病,你就给他说法,那就是等於医生不晓得害什麽病,就处方给他,就给药给他吃。如果他运气好恰好碰上,病就好;运气不好,一吃就呜呼哀哉。诸位要晓得,吃药要是不对症,害死人,药不能随便吃。法比药还重要,法要不对机,断人法身慧命,这个罪更重。药吃错,吃死了,佛经上讲过四十九天又投胎又来了,所受的伤害不大。如果说知见错误、方向错误,这个受害就太大太大,会堕落好多世,你迷在里头不知道回头。所以断人法身慧命,比害人生命这个罪过,不知道要重多少。可是世间人把害人生命看得很重,把误导众生断人法身慧命看得很轻,这叫颠倒错乱。所以说法要观机。现在社会众生的机宜如何?现在众生不相信因果,不明是非,不辨邪正,这还得了吗?所以恶业增长。确确实实我们仔细观察,心存的是恶念,意是邪思,三业所造是十恶业。我们遇到这些众生,你要说什麽样的法去度他?你所说一定是针对他的病痛,无论讲什麽经典,经典没有一定的讲法。我们今天展开《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用什麽方法来讲?对治现前众生病毒来讲,《华严经》讲得他才有受用,他才能真正去反省、去体会。果然清醒过来、觉悟过来,他就得利益。所以今天在这个世间,不宜谈玄说妙,谈玄说妙他不懂,他也不想听。今天是无可奈何我们一定要讲粗语,这是地藏菩萨在《本愿经》里头所说,粗语就是讲这些病痛,讲不善的业因、不善的果报,让他觉悟。所以诸位将来要学讲经说法,担负起如来家业,弘法利生,到一个地区先要打听,先要了解这个地区,一切众生的根机。你们学过《内典讲座之研究》,三番观机:人的根机、处的根机、时节因缘之机,你才能够契机说法。这个是应机不退。第三“利益不退”。决定利益众生,决定叫他来听五分钟一定是五分钟得利益,他听十分钟一定十分钟得利益,他听两个小时一定是两个小时得利益,不能让他空过。第四个是“制伏不退”。这是对魔王外道一定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使这些魔王外道在你这个道场,也规规矩矩的听经闻法,不敢妄动。清凉讲这四不退。四不退它的基础、它的原则,都是奠定在真实的修持上,也就是真实定慧的基础上,你才能做到这四种不退。这四种不退,完全是应机而说。另外我们在净土经典里面,常常听到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也是讲修行的阶段,从断烦恼上来说。见思烦恼,三界九地品位不同。如果你真的能够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证小乘须陀洹果,位不退。位不退是绝不退到三恶道,没有离开六道,六道里头人天两道受身修行,决定不会堕三恶道。这是位不退。第二行不退,行不退是讲菩萨,大乘菩萨决定不会退到小乘果位,不会去作小乘人。这是行不退。念不退,念念趣向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意思是一切种智;这是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所证得。证得念不退,当然前面两种不退一定具足;前面不能包括後面,後面可以包括前面。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明了,就是念阿弥陀佛的人得佛力加持,他这个不退,圆证三不退,这个不可思议。如果通常讲证三不退,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但是不圆满。圆证三不退,要到什麽地步?八地以上,八地接近圆满,等觉才是真正圆满。通常不说等觉,说十地,法云地的菩萨圆满,圆证三不退。所以念佛这个法门,不可思议,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佛圆证三不退,当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证得了。可是现前你如果说有坚定的决心,丝毫不动摇,一心一意只求西方净土,一心一意只想亲近阿弥陀如来,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你现在就是圆证三不退,不必要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大乘法门里面,其他法门里头没有的。所以肯定“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业障习气烦恼再重也不在乎,我也不理会,也不想断烦恼、也不想证菩提,只有一个念头:见阿弥陀佛。这个了不起!这是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讲发大菩提心,一心专求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愿是无上菩提心。他说得很有道理。〔六〕 无障碍德【一切如来功德大海,咸入其身。一切诸佛所在国土,皆随愿往。已曾供养一切诸佛,无边际劫,欢喜无倦。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常在其中,亲近不舍。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成就如是无量功德。】这一段是紧接着前面“胜进果行德”之後,为我们说明菩萨行无障碍之德。经文有五句,意思虽然很深,但是可以体会得到。“一切如来功德大海,咸入其身”,这个里面有两个意思,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华严经》上世尊跟我们宣说,都是他在果地上亲证的境界,所以许许多多的事理都超出我们常识之外。我们看了、听了,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不可思议,这是真的。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无不含摄虚空法界,何况是佛德?尽虚空、遍法界,上从诸佛如来下至地狱众生,这是大经里面常讲“一念具足十法界”,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事实真相。一念具足十法界,念念当然还是具足十法界,凡夫愚昧无知,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冤枉造业受报,搞六道轮回、搞三恶道。地狱到底是怎麽回事情?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地狱之苦,所受的刑罚之苦,诸佛如来共同来说,说一劫都说不完。说的是什麽?并不是讲细说你受苦的状况,讲受苦的那些刑具,说一劫都说不完。地狱里面你受报的时候,感受时间之长短,佛在经上讲无数劫,你在感受有那麽长的时间。实在讲无论是从时间上说、从空间上说、从现象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皆是梦幻泡影。那我们要试问,你当做恶梦的时候,你在恶梦里头有没有感受到苦?地狱确实是个梦境,我们现在也是个梦境,我们现前所感受跟梦中所感受,实在讲没有两样。做梦的时间短,醒过来之後再想一想梦中那些境界,梦中所觉得那些时间之长,我们常常这样想人就有智慧,就会开智慧。如其作恶梦,为什麽不去作好梦?世间人都向往美梦成真,可见得大家都想作美梦。人天福报是美梦,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也是美梦。可是你要记住,世间人有个妄想搞错了,说美梦成真;美梦永远成不了真,这个是实实在在,决定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不会变成真实,这个我们必须要明白,只有往生西方净土,那才是真实,为什麽?那个境界叫一真法界。没有能够往生,没有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在六道、在十法界。六道、十法界不是真的,是虚妄的,《金刚经》上所讲“梦幻泡影”,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我们看看菩萨,这是一切众生里面最聪明的、最有智慧的、最有德行的,他们做出的榜样教我们效法、教我们学习。他们心中摄受一切如来的功德大海,大海是比喻,摄受一切诸佛无量无边的功德,入他自己的身。怎麽个摄受法?我们想不想摄受?摄受的方法,实在讲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摄受?你起心动念就是摄受。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是杀盗淫,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是贪嗔痴,我们起这种心、动这种念头,你所摄受的是什麽?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些众生无量的功德,你摄受这个。你天天摄受这些东西,你将来怎麽会不堕三恶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的是什麽?念念是个恶念,是邪思、是恶行,他怎麽会不堕恶道?恶道从哪里来?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不是别人造出来给你享受。菩萨聪明,菩萨起心动念不想十恶,他想什麽?他想诸佛如来因心、业行、果地、度生、功德,他想这些,这是佛在这里教给我们。起心动念想佛是什麽心?佛是平等心,尽虚空遍法界万事万物,在佛眼睛里面是平等的。大乘经上给我们说明十法界的业因,业因非常复杂,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将复杂的业因归纳为简单的纲领,这就好说了。这些诸佛他怎麽成佛?什麽原因成佛?第一个原因,平等心。禅宗讲到修行从根本修,根本是心地。宗门着重在根本修,教下何尝不注重?我们要知道根本,根本是起心动念,根本是用心,所以佛是平等心成佛的,《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由此可知,菩萨要摄受一切如来无量无边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他用什麽方法?平等心。法相宗里面讲四智菩提,平等性智,平等里面不但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妄想都没有,这个时候真心本性圆满现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诸位对於这一句经文做何体会?我们在这个里头要认真去认识,法界是一不是二。这个话不是对初学说,初学人听到这个,“你简直头脑有问题,怎麽胡说八道?怎麽是非人我都不分?”他说你头脑有问题,他说你神经有问题。所以这样的话佛不轻易说,对谁讲?对菩萨讲,对声闻、缘觉都不讲。今天在《华严经》上对我们讲,祖师大德也给我们说明,《华严经》除了对菩萨讲之外,还有一种人: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可以接受大法,他能够听得进去,他听了相信,他不反对,渐渐也能够契入。诸位要晓得,我们要想摄受诸佛如来果地的功德,没有别的,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一念不生,这是大定。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懂得这个方法,自己做不到。为什麽?你不相信试验一下,你坐在这里,坐个五分钟,你看看有没有妄念?妄念纷飞。这样一来诸佛如来的功德,你一分都不能摄受。我们妄念在打妄想,妄想如果是善念,你摄受一切众生善功德;你是恶念,你摄受一切众生恶功德。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要想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要想念佛往生净土,经上给我们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外,还要积功累德。如果你要积累一切罪业,你这一生佛号念得再好,藕益大师所说,“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一样”,也不能往生。为什麽不能往生?我们能想像得到,西方世界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累积的是恶业恶行,跟他不相应。人家都是上善,他们是积功累德,那麽一个俱乐部;我们起心动念还造作一切恶业,积累恶业,怎麽可以相应?阿弥陀佛再慈悲,拉都拉不动。阿弥陀佛欢迎你去,西方极乐世界大众不欢迎,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由此可知,摄受如来功德确实这是法身大士,这一句确确实实不是我们凡夫能达得到的。这段经文是赞叹菩萨之德,特别长,往後每一个团体赞德,只有一句、两句。这些人都是法身大士,他们没有话说,念念流入娑婆若海,我们懂这个道理。成佛之後,为什麽说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平等的圆满、同样的圆满。那就是你成佛之後,所有一切诸佛无量劫中所修的功德,都变成我自己的,那我跟佛当然一样,我所修的功德也变成他们的。譬如我们讲堂有几十盏灯,一盏灯就好像一尊佛,它放的光,这个光跟其他的灯光融合成一体,分不开了。我这个光里头有他们的光,他们的光里头有我的光,这就是互摄。晓得这个道理才知道,我们起心动念关系太大,我们为什麽要思恶?为什麽不思善?佛的功德大海我们没有办法,菩萨的功德大海我们可以摄受。为什麽?佛是平等心,我们做不到,我们没有办法。菩萨不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我们就有办法。缘觉是因缘心,罗汉是四谛心,天人是十善、四无量心,我们都能下手。除了佛功德之外,我们是无可奈何,其他的九法界我们都可以摄受。诸位要明了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你才真正能做到积功累德。你要对这个道理不清楚,事实真相不了解,天天看到经上积功累德,不知道怎麽积,也不知道怎麽累,搞了一辈子白忙,你说多可惜。菩萨的功德,第一个是菩提心,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麽心?觉悟的心,真的觉悟,彻底的觉悟了。菩提心落实在生活行持上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个要度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果你障碍一个众生,把一个众生法缘断掉,这个罪过比杀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千万人的罪都重。你杀人是生命;生命,经上讲得很好,四十九天之後他又投胎又来了,这不希奇。法身慧命,诸位要想想,你多少生、多少劫,你才有缘分遇到佛法?不是说生生世世都遇得到,没有这个道理。开经偈上跟我们讲“百千万劫难遭遇”,人家这一次有缘,你把这个缘给他打断切掉,他再一次遇到又要经过百千万劫,你说你这个罪多重。所以佛法里头,断人法身慧命比断生命,那个罪不知道要重多少倍。我们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看到,这部经在此地讲过。有一个起恶念的人,毁谤法师讲经说法,实在讲法师没有受害,不受害,谁受害?听经说法的人受害,他们机会断掉。经上讲毁谤的人堕在阿鼻地狱,阿鼻地狱再出来的时候等流小地狱,总共在地狱,从人间时间来算一千八百万年,我们人间算一千八百万年。他在地狱里头,实际上的感受无数劫,为什麽这麽长?我们谚语常讲“度日如年”,他去受那个苦难,一天比一年还难受,他的感受是无数劫。我们一定要有智慧、要有觉悟。由此可知,你要是赞叹三宝,劝人学佛,功德是无量无边,都在这一念之间。我们从这一句里面体会到很深的意思,我们积累菩萨功德,念念修布施,布施里面尤其重要的是法布施。法布施里面,佛告诉我们,第一条“如教修行供养”,供养就是布施。以真诚恭敬心修就叫做供养,供养的心已经接近平等。对於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对一切善人、对一切恶人,都是平等心供养,积累自己的功德。不可以说那是菩萨,我要多供养他;那是恶人,我要嫌弃他,那错了,你要用这种心态,你一生所修的并无功德。正是当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遇到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他建造四百八十所寺庙道场,他一生建立这麽多道场;帮助人出家,他看到人发心出家就生欢喜心,他护持,十几万人。帮助十几万人出家修行,建立四百八十个道场,达摩祖师来见他的时候,他向达摩祖师夸耀。问达摩祖师: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给他浇一盆凉水:并无功德。什麽原因?菩萨遇到一个贫苦的乞人,布施他一文钱,功德都是等虚空法界,为什麽梁武帝做这麽多事情并无功德?诸位要好好的想想。什麽叫功,什麽叫德?功是功夫,德是契入,你契入境界这是德。梁武帝算是什麽?福德。如果他要问达摩祖师:我的福德大不大?甚大甚大!你修的是大福德,你将来在人天享福,修的是福报,不是功德。功德是入理、入境界,怎麽会一样?功德、福德,我们要有能力辨别,不要把福德当作功德。福德修得再大也堕恶道,你的心不善行不善,到恶道里面去享福;饿鬼道里面当鬼王,地狱道里面当阎罗王,阎罗王是地狱道的鬼王,畜生道里面当宠物。现在外国人,中国人也学了,家里养宠物,那都很有福报,全家的人伺候它,把它当宝贝,一家人都是它的奴隶,去享这种福报。如果你要在人天两道享福德,你必须五戒十善不缺,你来生才能得人身,在人间享福。如果五戒十善有欠缺,你修的福报就是恶道里面享福去。由此可知,关键是在起心动念,我们念念修布施供养,没有条件,无条件的奉献。为什麽?我们明白自他不二,供养他就是供养自,成就他就是成就自。同样一个道理,毁谤他就是毁谤自,障碍他就是障碍自,一个道理,这是真理。如果我们念念都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就是把菩萨无量无边功德大海,咸入其身,我们摄受变成自己的。我们开始做这个工作,虽然没入这个境界,但是方向正确,路子正确,我是向这条路走、向这个方向走,契入境界的时候,智慧就开。为什麽?无量菩萨所修的智慧德能我得到了。我们今天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还没有达到;没有达到,换句话说,菩萨那些智慧功德,我们现在还没有接触到。可是你要晓得,你的方向正确、目标正确,你已经得到气氛。四加行里面讲的暖,虽然火没有见到,暖气已经接收到了。有这麽一点气分,你读经、念佛、讲经就有智慧。气分愈浓,你就讲得愈好,讲得很如法、很如理、很契机。如果连气分都沾不到,那怎麽行?固然我们是念念求三宝加持,但是也要气分相即,加持的力量就非常显着了。这一句贯彻全部《华严》,往後的经文字字句句,都是一切如来功德大海里头点点滴滴。我们求佛加持,这一条太重要太重要。所以我劝勉同修,我们要真做到,尽可能去做,能做到百分之百你功德就圆满。心无恶念,什麽是恶念?十恶。我们今天不要说很高的标准,很高的标准那是吊口味。我们是凡夫,一定要承认业障深重的凡夫,我们从哪里学?从根本法学,五戒十善。《无量寿经》上所说,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所讲,五戒十善讲得相当详细。佛叫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做;佛叫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断恶修善,从这个地方下手。心没有恶念,没有十恶。意无邪思,什麽是邪思?一切不如理的思惟都是邪思,就是说你所想的,你的思想、你的见解,与佛在经教里讲的相违背的,都是邪思。头一个违背的执着我,这是邪思。八十八品见惑,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思惑就是错误的思想,都是邪思。贪、嗔、痴、慢、疑,邪思;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恶见,邪见。真正想修行,真正想在这一生中永脱轮回,高登莲品,要认真干,世出世间法只有这个法是真的,别的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一定把假的舍弃、假的放下,搞真的。果然真正做到心无恶念,意无邪思,耳不闻恶声,口不出妄言,身无邪行,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关怀一切众生,关怀社会,爱护社会,帮助大众破迷开悟,帮助大众认识净土,求愿往生,你才是真正弥陀弟子,你是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下面第二句,“一切诸佛所在国土,皆随愿往”。前面这一句,说老老实实的话,清凉大师注解也是这麽讲,诸佛同加。一切诸佛加持你,你能够摄受一切诸佛的功德,就得一切诸佛的加持。所以心要像佛心一样,愿同佛愿,行同佛行。心愿解行都同佛,哪有不得佛加持的道理?你们诸位同学学讲经,很着重这些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固然是可以有一点小帮助,告诉你帮助多少?百分之一而已,另外百分之九十要信解行愿跟佛相同。你能得到佛的百分之九十的加持,经文一展开,字字无量义,哪里要去写那麽多的讲稿?写得累死人。今天你们为什麽受这苦头?每一次讲稿要写那麽多的字,就是因为你的心愿解行跟佛不一样,你是凡夫心、你是轮回心,所以要吃这麽多苦头。我们把吃苦头的时间缩短,把吃苦头的分量减轻,你就要认真修行。我教你这个方式,你好好的去做,决定有效,果然契入,得大自在、得解脱。那麽要问,在这种情形之下,还受不受魔怨的陷害?给诸位说,还受,魔怨来陷害还受,受得很自在。魔怨害人不过是两桩事情,一个是害我们生命。身是假的,这个地方死了,好地方去了,早死早往生,早死早脱离苦海,那个冤家不是害我,成就我。这里太苦了,他说这儿苦干什麽,赶快到好地方去;所以凡夫看到是害我,实际上是帮助我,没有害我。第二个害的方法就是障道,障碍你弘法利生。他没有障我,障一切众生这一生闻法得度的因缘,那个罪很深,跟一切众生结的,跟佛法结的,我不相干,所以一切魔怨欢喜接受。不但欢喜,清净心、平等心感恩的接受。菩萨的心,诸位要晓得,上报四重恩,四重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对於自己没有恩德。我们看到畜生、看到饿鬼、看到地狱,这些人於我们有没有恩?有恩德。有什麽恩德?他示现这种形像给我们看,告诉我们造什麽样的业因,受什麽样的果报。提起我们的警觉,让我们醒悟过来,断恶修善,他对我们的恩德。不但有情众生对我们有恩德,无情众生对我们也有恩德。诸位同修今天在这个地方两个小时,你们坐这张椅子它有功德,它供养你,让你舒舒服服坐两个小时,它怎麽没有功德?无情对我们也有功德,我们也要感恩戴德。你才晓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论是善人、是恶人,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无论是好事、是恶事,统统有功德,这个功德无尽的。你能明白这个道理,能常作如是观,常常这样修行,你才是一个报恩者。知恩报恩,谈何容易?谁知道恩?知恩报恩,在《大般若经》里面讲二地菩萨所修的科目,不是普通人修的,普通人不知道。我们在讲经这个场合,偶尔是点出一两桩提醒大家,虽然这个提醒,力量还是很微弱。现在提醒了,想想是不错,出了大门就忘掉,一乾二净,无量劫来恶的习气又冒出来,有什麽用?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讲“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起心动念,无不是罪”,都是讲的真话。没有契入境界的人不知道恩德。第二句就是应化十方,菩萨有这个能力,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此地虽然没有讲现身,讲所在国土就行了。一切诸佛的依报不一样,有的佛住净土,有的佛住秽土,我们现前这个世界秽恶到极处。我初学佛的时候,四十年前,我学佛到今天四十七年。那个时候我读《弥陀经》,经上讲“五浊恶世”还不容易体会,觉得世界很好,天下太平。在那个时代,台湾真正叫宝岛,在东南亚这麽大的地区里面,台湾治安第一,没有盗贼,人情还淳厚。我们出门要是迷了路,向人家问路,那人都很好心,不但告诉你,有的时候他工作放下来,他带你走一程,现在没有了。邮差寄东西,地址写错还一样收到,你才晓得那个社会是多麽美好。我有一年在台中求学,北部同修给我寄个小包裹,只写“台中慈光图书馆”,街道名字都没有,邮差居然他送到、他找到,我们不能不感激。一般像这种写地址,他就给你退回,地址不详。所以对於五浊恶世的感触,很不容易体会,现在念这四个字就很容易体会,你看看天灾人祸。现在我们晓得,电视广播、新闻报导,重大的灾害都不报。为什麽不报?报出来之後人心惶惶,所以重大的灾害不报。这两天的报纸,有同修拿来给我看,台湾地震,新几内亚海啸,死了一千多人。台湾有专家预测,官方发表的消息,很可能有七级以上的地震。如果台北市发生地震,他们估计至少要死二十五万人,你说多可怕。今天报纸上登,昨天又有地震,刚才有同修告诉我,他在新闻广播听到,今天又有两次地震。我们看看人心,几个人心是善良?走遍全世界,走了许许多多国家城市,年年走年年看,只看到贪嗔痴慢年年增长。这个世间种种灾变从哪里来的?人心变的,依报随着正报转,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我们要了解。《华严》给我们讲原理原则。宇宙从哪里来的?世界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华严经》上讲得很透彻、很明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华严经》上说的。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世界怎麽个变法,看大家怎麽个想法。於是我们就恍然大悟,影响别人思想的人,这种人负的责任最大。你能够引导人正知正见,这是佛菩萨,这是世间大圣大贤。如果是以邪知见引导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走了错误的道路,这个罪过堕阿鼻地狱。曾经有人问我,假如这个人影响力很大,知见不正,误导众生,他堕到阿鼻地狱,几时才能出来?经上讲地狱罪受毕了,他就出来。什麽时候受毕?他在这个世间误导的影响完全消失,他的罪就毕了。假如他要是写文章的话,他这一篇文章还在这个世间,还有人保留着它,他的地狱就出不来,误导众生。诸位晓得,唐宋八大家韩愈,哪一个不佩服?韩愈在哪里?韩愈在饿鬼道。我们怎麽知道他在饿鬼道?章太炎在饿鬼道跟他见过面,跟他在一起谈过。我们要问,韩愈几时能够离开饿鬼道?韩愈晚年忏悔,年轻的时候毁谤佛法,写了不少文字。现在古文里头还有“谏迎佛骨表”,那一篇文章还在,他就离不了鬼身。为什麽?证据在,你还有影响力。虽然晚年忏悔,没有堕地狱,堕在饿鬼道。所以写文字,怎麽能不谨慎。我们说话,说老实话,影响面少,不大,过几天他都忘掉,我们的业就消掉。如果写成文字,你是误导众生,那个麻烦大了。哪一天你这些邪知邪见,这个东西没有了,你的罪业才消失。现在说话也不行,说话录音,如果这个世间还有一片录音带存在,人家好心拿到图书馆去保存,完了。他保存一千年,你就在阿鼻地狱受一千年罪;保存一万年,你就受一万年罪,你说麻烦不麻烦?所以言语要谨慎,文字更要谨慎。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李老居士讲经不准人录音。我问他为什麽?他说的老实话,他没有契入佛的境界,怕说错,小心谨慎。他老人家讲经的那一天,实际上他一次讲经只四十五分钟,旁边有人翻译台语;一个半钟点,一个人翻译台语,他的时间两个人分配,只有四十五分钟。四十五分钟的讲演,他用一天的时间准备,他讲经的这一天不见客。每逢星期三讲经,他九点钟就到图书馆休息室里面去坐,这一天不见客,就预备晚上这一堂课。非常慎重,不许录音,就是怕自己讲的有错处,这个错误要录下来之後,那个可麻烦、可不得了,他懂。写文字更是小心,他的文章作品,八十岁的时候才印几本书出来。什麽时候写的?二、三十岁的时候写的。一篇文章,一份东西,总改几十遍,怕有一字一句误导众生;他学佛他懂得因果,因果背不起,那麽样小心谨慎。他为什麽不能专修?专修当然能契入,遇缘不胜,缘不殊胜。在台中,声望地位高了,许多人找他,许多事业需要他。董事长就挂了好多个头衔,他挂名是一定要办事,他不挂空名,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 。我在台中冷眼旁观,看了十年,老师这一套,我不能学、我不敢学,累死了,多操心!我这一生很幸运,掌住这个原则∶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我这三不管,一生坚持这个原则。我这一生没有道场,在台北我住的是韩馆长的道场,她护持三十年。这个深恩,我念念不忘,我每一天讲经,你们回向是庄严佛净土,我是回向高韩瑛。馆长在我们这个道场护法,我们这个道场有些人知道。我们念她的恩,她格外护持我们。知恩报恩。这一句经文,随类化身,不分别净土、秽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过去我曾经写过两句话,“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有一天,我上街去买东西,有几个同修陪到。商店有个店员,他认识我。他说∶你是净空法师,我说∶是。他说∶我看过你这八个字,万法皆空,为什麽因果不空?因果算不算万法里面?没错,因果是在万法里面。为什麽说因果不空?因果是转变不空、相续不空,是说它这两桩事情。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这是转变。因为它转变不空、相续不空,所以才有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才有因缘果报这些事情。如果因果也空,果报就没有了,哪里还有什麽六道、三途、十法界,统统都没有了。所以要知道,一切转变不空,刹那转变、刹那相续,说因果不空,是说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正因为它转变不空、相续不空,我们起心动念要向善,断恶修善,对自己决定有利益。别人怎麽作法,我们没有权力干涉,也不必去干涉,干涉你不是自找苦吃吗?人家未必接受你,不接受还给你作冤家,那又何苦?佛教给弟子们,最要紧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佛这一句话讲得好。过去世的冤仇,宜解不宜结。人家加诸於我们,我们晓得,这是报复。过去我对他不好,现在他对我不好,我就认了,要把它当作我命里头应该要受这个报,不怨天不尤人。对加害我们的人、陷害我们的人,何况是侮辱,我们只有感恩,决定没有一念恶意去报复,结就解开,没事了;下一生、下一世再遇到,好朋友了。否则的话,要有一念怨恨之心,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是愚痴到了极处。人生苦短,哪一个人在世间不死?年老死,年轻人死的很多。你每天看到报纸,展开讣文,年轻人多少?黄泉路上无老少,生命不值得留恋,生命并不是很可贵。可贵的是智慧,可贵的是法身慧命,这个要知道。一切诸佛所在国土,诸佛是随类化身。前面我们讲过,佛没有身,菩萨也没有身,而是随类现身。《楞严经》上讲得很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就是佛身。《普门品》里面讲,“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这是佛身。如果你再冷静一点、你再精细一点,你就会体会到我们现在也没有身,诸佛菩萨现身是应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身怎麽来的?感应变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身,给诸位讲,也是感应变现出来。不过佛菩萨的身是众生有感,我们现在这个身不是众生有感,是自己业力之感,我们造作的善恶业。你善的业力现前就现善境界,三善道;恶的习气,恶的念头现前,你就现三恶道,所以我们这个身也是感应之身。要知道这身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必执着,一场空,梦幻泡影。你要把这个身当作真的,你错了,那个知见叫邪思,邪知邪见。身尚且是假的,不是真的,《般若经》上所讲“无所有,不可得”,何况身外之物?既然这麽说,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干什麽?佛教给我们,积功累德。聪明人利用这个假身,利用这个假境界,依假修真。真是什麽?积功累德是真的,只有功德是真的,福德都是假的,这个我们要晓得。所以这一句就是如佛随类化身,我们总结就这一句。佛化身,十法界都化身,阿鼻地狱也化身,地藏菩萨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谁是地藏菩萨?凡是跟地狱众生相感应,到地狱去度众生,统统叫地藏菩萨,所以地藏菩萨不是一个人,好多好多地藏菩萨。你跟地藏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你就是地藏菩萨。你跟观音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你就是观世音菩萨。刚才我在二楼会客室,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听说乾隆皇帝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来,为什麽还要兴文字狱,造这个罪业?他问得很好。乾隆皇帝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他是哪一个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有初发心的观音菩萨,一直到等觉观音菩萨,哪一种观音菩萨才不做错事?法身大士的观音菩萨不做错事了。那是谁?圆教初住。由此可知,十信位的观音菩萨还会做错事。我们就晓得,如果乾隆真是观音菩萨化身来,十信位的,决不是初住位的。十信位没有见性,依旧还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还会办错事;不过在他一生当中,他办的错事不多,办的好事很多,好事超过他的恶事。可是我们要晓得,出不了三界,不能脱离轮回。不能脱离轮回的观世音菩萨,那是哪几种?如果从小乘算,三果以下,是这个位子。如果在《华严经》上来讲,初信位到六信位这个阶段、这个等级的菩萨来应化,不是深位的菩萨。深位的菩萨,那个情形完全就不一样。我们在经上看到,像《地藏经》上讲,两个小国王以十善业道治理国家,那个地位比乾隆高太多。乾隆在历代帝王当中,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已曾供养一切诸佛,无边际劫,欢喜无倦。】这是讲供佛,积功累德,集福。诸位要知道,福报可以变成功德,都在心。怎样把修福变成功德?不着相就变成功德。《般若经》上讲“三轮体空”,你修积一切善法都是功德;如果着相,功德都变成福德。中国人特别尊重《金刚经》,特别欢喜《金刚经》,不是没有道理。《金刚经》确确实实是《般若》的核心,真实智慧。如何把所有一切点点滴滴的小福报,转变成无量无边的功德?《金刚经》上四句话你要是能常常记住,依教奉行,就成功了。哪四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正能离四相,芝麻粒的小善事,都是称性的功德,称性就无量无边。这个地方经文上说,“已曾供养”,这句话好,我们看到是无限的欢喜。你们欢不欢喜?我看到你们欢喜心没生起来。为什麽?你不知道。我们这一生没有供养诸佛,过去生中供养过。已曾供养,过去供养的,现在都可以拿来用。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阿阇王子跟五百大长者,他们在听经,听佛讲《无量寿经》,他非常欢喜,也以金花供佛。佛给他们说,这一帮人,那个小团体五百个人,小团体。佛讲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就是已曾供养一切诸佛。我们过去有没有供养四百亿佛?给诸位说,大概都有这个数字。为什麽?如果你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你今天遇不到这个法会,你今天在这个地方听这个经,不会生欢喜心。你能够有这个缘,能够听经生欢喜心,证明你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供养这麽多佛,要拿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根还不够。他们那些人,只发了个愿,希望将来我作佛也跟阿弥陀佛一样,求生净土这个念头没生起来。所以我们才真正明白,《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就说明,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的善根还少、还不够,往生西方净土这个念头生不起来。由此可知,今天我们这边的念佛堂,每天都差不多有三百人念佛。有很多同修着急,找李居士,人将来愈来愈多没地方念,怎麽办?李居士告诉他,五楼可以念,三楼可以念,旧大殿那边可以念,所以居士林有四个念佛堂,不怕人多。人再要多了,李居士讲,我们把附近的房子统统买下来。先有弥陀村,然後变成弥陀区,最後变成弥陀市。好!能不能做到?能。怎麽知道能做得到?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怕的是你没有坚定的意念,你没有这分真诚,你有真诚,就有感应。这个道场感应,我相信每一个同修都能够感觉得出来。今天台湾团回去了,他们念了七天,无比的欢喜。宽道法师今天也回去了,我到机场送他们大家。他们在机场告诉我,不再请我回台湾了,本来一定都是要找我回台湾,现在看到这个样子,应当在新加坡,他们自己说的。新加坡的缘具足。我告诉他,你们在这个地方念了七天佛,生大欢喜,一生当中没有这种感受过。我说:为什麽你晓不晓得?他们不知道。我们念佛堂有佛在念佛,有菩萨在念佛,有龙天善神在念佛,无形的比有形的多,所以磁场不一样,我们一般人讲气氛不相同。这是世间唯一,诸佛护念的正法道场,怎麽会一样?我鼓励他们常常组团来念佛,一年当中能念一个月,那就了不起。十二个月当中,能到这儿来念一个月,无量功德。每年都来念一个月,一生当中都不欠缺,都不缺课,也是净念相继,所以净念相继这个说法的意思很广。看你有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工作太忙了。我们在美国见到,他确实没有时间念佛,他用什麽办法?假期,星期天,一个星期念一天佛,一年到头每个星期都念,从来不间断,也叫净念相继。他到时候,他就念了。还有同修一个月念一次,也念得很认真,念三天三夜;每一个月找一个假期,念三天三夜。平常不念佛,没有时间,也没有时间看经,忙着他的工作。每一个月抽三天的时间,把一切放下念三天佛,月月不缺,也叫净念相继。佛法实在是广大,通情达理,合情、合理、合法,不勉强人。这个都是把福德变成功德。我们无量劫中供佛修善这些福德,我们现在不但可以把现前的福德转变成功德,把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善行,都可以把它变成功德,问题是你会不会变?你要会变,积功累德在这一生当中,不但是念佛往生,跟诸位说,上上品往生,这是真做得到,不是假做到。上上品往生,我们凡夫可能,善导大师讲的。他老人家在《观经四帖疏》里面所说,“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的缘太殊胜了。谁在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个法缘,把无量劫的福德转变成功德,谁知道这个讯息?谁知道这个道理?谁知道这个方法?我们今天遇到的时候,缘太殊胜了。法缘殊胜、人缘殊胜,这麽多好的同参道友,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处所殊胜,佛菩萨建立的,不是人力,佛菩萨建立的道场。境界殊胜。每一个人到这个地方听经、念佛,法喜充满。这个道理,现在人讲资讯,这个资讯得来不容易。十方是无边,三世是无际,这两句话是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生中,这一切诸佛我们都供养过,我们曾经遇到过。为什麽今天还落得这个模样?着相修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是什麽?执着这个身是我,自私自利,满足自己的欲 、满足自己的私心,坏了。人相,跟我相对的,相对立的,这人相。众生相是一切万事万物,执着万事万物这些境界相以为是真有。寿者相是执着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完全变成凡夫知见,完全变成轮回知见。所以佛教给我们,你把它翻过来就超越轮回,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凡夫成佛,凡夫作究竟圆满佛,一念之间。这种说法,佛门里叫顿教,圆顿大教就是这种说法。给诸位说,真的不是假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转过来。我们再问为什麽转不过来?你知道的不彻底、不究竟,所以你转不过来。知与行是大问题,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就跟他老人家讨论过这个问题。一般人的概念当中,知容易,行太难了。知易行难,所谓是看破容易,放下太难了。这话真的吗?错了,错得太离谱。前面我告诉大家,能知必能行,能行未必能知,哪有能知不能行?没有这回事。你说知而不能行,你没有知,你那种知是皮毛的知,不是真知,没有懂得。真懂得,真的透彻,真的深入,那个行是太容易了。然後我们才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为什麽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知难,所以讲四十九年。为什麽不领导大家打个七天佛七?经上没有记载。释迦牟尼佛没有领导大众打一天佛七,念一天佛,没有;也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领大家参一天禅,没有。世尊当年在世修行是个人的事情,他老人家不管,他只教你,他只着重知,行你自己的事情。你知道的愈透彻,你的行愈相应,你的行不相应,你没有知,你一知半解。而且你知里头有错误,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佛说後世人看佛经依文解义,佛都喊冤枉,三世佛都喊冤枉。为什麽?佛的意思不在文字里面,佛的意思也不在言说里头。马呜菩萨说得好,在《起信论》告诉我们,教我们怎样去学教、怎样去听法。他教给我们三个原则∶离言说相,不要执着言说;离名字相,不要执着名词术语;离心缘相,不能用自己的心去想什麽意思,一想就错了。为什麽?你想的是第六意识,不是真实智慧,你没有能转八识成四智,我们自己要晓得,所有一切知见都是错误的。用错误的知见来讲解佛经,误导众生,罪过就无量无边。现在人胆大,不怕,不怕因果、不怕报应,古人没有这个胆量。古时候百丈大师度野狐,错转一个字转语,说错一个字,堕五百世野狐身,你才晓得因果可怕。第五百世的时候遇到百丈大师,听百丈大师讲经说法。百丈大师很了不起,听众当中他老人家一看,就晓得那不是一个人,那是个狐狸精变成一个老人,天天来听经。百丈知道,认识他了。有一天他起来请法,就是把他这桩事情,把这个原委说出来。他过去是法师,讲经说法的时候答覆人家问题,错答一个字,所以搞得这麽凄惨,求老法师救他。老法师说:可以,你明天来,照你从前问你那个人的话,你来问我。这是从前那个人,曾经请教他,请教的问题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答覆:不落因果;这答覆错,误导别人,堕五百世畜生身。在百丈大师面前,他又把这话来问: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改了一个字,不昧因果。这个老人明白了,回去之後,第二天就圆寂,死了。百丈大师带着一些徒弟,到後山告诉徒弟,那个老狐狸精死了,生天了,我们去替它收尸。到後山一看,一只白狐狸死在那个地方,再把它埋起来;就是昨天问话的这个老人。一个字!所以要知道误导众生,这个罪过太重太重。现在人实在讲胆大,连佛菩萨都佩服,不能不佩服他,胆子太大了,他不怕地狱。可是堕落地狱之後,後悔莫及,那个苦难够他受的。我们读这个经文,要懂得这个道理,怎样把自己无量劫的善根福德,转变成无量功德。转变的秘诀是在《金刚经》这四句,好极了。你要修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转过来。这个话说得很容易,真正落到你的身上,你又不会了,起心动念还是我。所以我们还要求最初方便,最初方便怎麽个求法?起心动念想别人,不要想自己,用这个方法来破我相。念念利益众生,念念利益社会,念念想着整个世界,整体的利益,不要想自己,这是一个好方法。这个方法也是世尊在《般若经》上教给我们的,教给我们什麽?大而化之,把这个心量扩大。念念想自己,心量很小,非常窄小,你修什麽样的功德,说老实话都变成福德,你的功德决定不能成就。功德是什麽?功德是定慧。定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才叫做定,所以定叫伏烦恼。定功深的人,他知道过去、知道未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讲,时光隧道这个障碍,他打通了。我们世间人讲六种神通,他得神通,他有特异功能。是什麽?他有定,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但是他不是真的没有,他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控制住、伏住,让它不起作用。世间禅定,四禅八定都是这个功夫,只是功夫浅深不相同。真正的功夫,那真的叫成功德。所以世间四禅八定都不是功德,不是真正的功德,相似的功德。为什麽?他会退转、他会失掉,四禅八定会失掉。要到第九定才算是功德,不会失掉。第九定是阿罗汉证的,辟支佛证的。他证到这个果位,绝对不会再退转到六道,真正超越六道轮回,所以才叫功德。六道里面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四禅八定都是福德,都不是功德,我们要辨别清楚。为什麽?四相没破,只是伏,没有断。能够把四相断掉,真实功德,不但你这一生做的点点滴滴的善事,无量劫之前所积的一切善业,统统变成功德。这给你讲因果的转变,转变不空。这个时候欢喜,初住菩萨是发心住,初地菩萨是欢喜地,初地是欢喜地。别教的欢喜地就是圆教的发心住,初住,所以欢喜无倦。他欢喜不着相,如果欢喜着相,那就坏了。这个话好难讲,我们说欢喜,你们马上就想个欢喜的相;如果说佛菩萨欢喜,没有欢喜的相,你又不懂了。我们要问佛菩萨有没有欢喜这个相?有,跟我们一样,好欢喜的相,不执着。在大欢喜当中,还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事事无碍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就是事事无碍。因此他才能够保持无边际劫不疲不厌,才有这个能力。像我们读《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每一愿後面,都说“尽未来际,无有疲厌”,他为什麽能?就是这一句,你把这一句的意思参透,你就晓得,他真的能。他能,我们也能;他究竟能,我们可以做到随喜能、相似能,我们的功夫就真正得力。功夫得力,跟诸位说决定得生净土。我们念念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怎麽会不生净土?我可以做到,你们诸位同修人人都可以做到。问题你肯不肯做?你会不会做?你要问从哪里做起?舍己为人,从这做起。今天在这个道场:居士林,从他们领导的同修,到所有的工作人员,一心一意,这个难!乃至於所有的林友,李居士告诉我,在林友大会当中,宣布我们讲经、念佛、弥陀村,得到全体林友的拥护支持,皆大欢喜。这个缘你说多麽殊胜,这个力量多大。所以感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不是偶然的。我们全心全力来协助,他们能够舍己为人,我们出家人再要做不到,那就惭愧之至了。全心全力配合他,完成佛家的事业,如来事业,普度众生。没有为自己想,没有为自己利益想,没有为自己生死想,全部的付出。我们能这样做就相应了,能这样学与法就相应,渐渐与破四相相应了。四相一破,就入境界。

【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常在其中,亲近不扌舍。】这一段经文是赞叹菩萨的行德。经文里面每一个字的意思我们都要清楚,然後才能学到东西,经才不至於白念。读经最重要的是要解义,解义之後要有观行,我们才真正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不解其义,不知道观行,经读了之後,不能说没有利益,利益很少。要是以佛家通常来讲,只是种善根而已,这一生当中得不到受用。如果这一生当中得受用,一定是解其义,有观行,就是随文入观。也就是说真正能够随着经文,随着文字,或者你听讲经,随着音声你能够契入境界,那是你真正得利益。像这一段第一句,菩萨有能力将一切诸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昨天已经跟诸位详细说过了。像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懂得学习,他能,我们为什麽不能?如果把不能的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换句话说,我们也能。第四句,“一切如来得菩提处”。我们看了这一句经文,会不会联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随文入观。给诸位说,这个不叫随文入观,叫随文打妄想;这不是入观,这随文打妄想,你想起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了。怎样才叫随文入观?记得前面讲过,前面讲到维摩居士讲道场,维摩居士所说的道场就是诸佛如来得菩提处。不得菩提怎麽叫道场?所以菩提是觉悟,只要能帮助你开悟,处处都是道场、时时都是道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帮助你证道的增上缘。维摩居士一番开示,很值得我们玩味,一定要在其中细心去体会。这一句我们要怎样学习?“常在其中,亲近不舍”,这句话什麽意思?帮助佛教化众生,菩萨不离开佛,佛在什麽地方,菩萨一定在那个地方。我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应当如何学习。佛是示现的,菩萨也是示现的,谁作佛、谁当菩萨?“总在遇缘不同”,善导这句话很有味道。我们这一会,这一会不是说现在这一会,释迦牟尼佛这一会。这一会的法运一万二千年,释迦牟尼佛作会主,他以佛的身分出现,作会主、作主席;一切诸佛示现为菩萨来拥护他、来赞叹他,大家都来捧他。为什麽这样作法?做给众生看,这个意思深了。什麽人能在一生当中,闻法修行而能够证果?证果就是入佛的境界。诸位要晓得,第一个是信心。你对这个老师没有信心,你什麽成就都没有,这是一定的道理,世出世法没有例外的。你的成就跟你对老师的信心,决定是成正比例。老师再高明、再有学问、再有德行,你对他没有信心,你跟他一辈子听他讲经说法,你什麽都得不到。所以《华严经》上才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道是什麽?成佛之道,成佛之道的根源。前面我们讲过,一切如来功德大海,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能生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在一个信心。世尊示现成佛,谁认识他?谁能对他产生信心?这一定要许许多多菩萨来作榜样,这才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他要没有千佛,千不是个数字,实在讲是无量佛菩萨拥护,不止一千,千是说多;许许多多佛来拥护,让这些众生看到这麽多人都来听释迦牟尼佛教诲,大概释迦牟尼佛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是个有德行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人来拥护的话,释迦牟尼佛虽有学问德行,没有办法让一切凡夫对他生起景仰之心。所以这一些诸佛如来、诸大菩萨示现为佛的四众弟子,出家二众、在家二众都是佛菩萨再来,不是凡人,才能成就度化众生的事业。而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本愿,所以哪一个人示现作佛没有关系,自他不二。不一定要自己作佛,不一定,任何人作佛都行,都是一样,心都是那麽清净、都是那麽平等。我们这里是看到佛、菩萨、法身大士。可是有同学问我,佛弟子当中菩萨示现,为什麽还有作恶的,还有专门跟释迦牟尼佛捣蛋的,还想种种方法障碍的?障碍的两种人∶一种是大权示现,迹象上是障碍,实际上是帮释迦牟尼佛的忙。譬如六群比丘,这是佛弟子很不听话、顽皮,天天在外面造作一切罪业,都是大菩萨。他为什麽这麽做?让大家看了,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告状,“你的学生在外面干杀人的事情,在那里干犯罪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听到之後,制订戒律。所以说没有他们造罪业,戒律怎麽制法?他们故意造作许许多多的过失,让释迦牟尼佛一条一条订戒律,大权示现。另外一个障道的是魔,魔王眷属,他为什麽障道?嫉妒、嗔恚,从嫉妒、嗔恚里面生的这是魔,魔障道。魔不希望大家道业成就,魔喜欢看到人受罪受苦,他就欢喜,看到人离苦得乐他就不高兴。我们自己要想想,我们是魔、还是佛?如果我们是佛弟子,看到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会生欢喜心,看到一切众生遭难受苦,我们会有怜悯心,不忍心见到,这是佛弟子。如果看到别人受苦受难欢喜,看到别人得福、得利益心里起嫉妒心,我们是魔一类,不是佛一类。魔一类的也不怕,魔会回头,不再当魔,我再作佛弟子,那就对了。所以佛法长时间的薰习,魔也会觉悟,也会回心转意来拥护佛法。我们读了这句经文应当怎麽学习?今天这个地方道场,诸位知道是个希有难逢的道场,最难得的上下一心一德,不为自己,为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全力以赴,这是一个正法道场。现在四楼的念佛堂,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二点,下午两点到五点半,天天不中断。现在念佛的人数,才开始没有几天,已经有两百五十人到三百人,每天这个样子,比一般佛七还殊胜。星期六、星期天,四、五百人。今天下午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我再告诉你们,隔壁大楼买下来了,弥陀村落实了。弥陀村落实,将来那边要住三百八十四个人,大家住在这个地方,我们念佛堂晚上就开放,日夜不断。我们遵从谛闲老和尚的教诲,谛老教他的学生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着念,决定不懈怠,你会念得法喜充满,你会念得跟阿弥陀佛相应,跟诸佛如来相应。这个是世间希有的选佛场。“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在哪里?就在此地。你在这个地方念佛往生成佛,那你就不是在这个地方“得菩提处”吗?所以你想念佛到哪里念?到此地来念。我今天下午打电话到美国,通知达拉斯、休士顿那边的同修,赶快组团到这儿来念佛。因为这个地方是一切如来得菩提处,我们应当“常在其中,亲近不舍”,这一句我们这样学就如法了。所以同修,你们在家里念佛,决定没有在此地念佛殊胜;家里念佛固然不错,但是此地念佛就是示现给没有学佛的人看。这个念佛堂这麽多人念佛,天天都在念佛,日夜不断,大概念佛有好处,他就来了。如果这麽大的一个念佛堂,只有三个、五个在那里念,人家一看,这个法门没什麽,这不来了。诸位晓得,我们到这个地方来念佛是自他二利,你自己在家里念佛,只有自利不能利他。来这个地方念佛利他,上诸佛接引,帮助佛接引众生;第二是利益一切众生,不仅是自利,利益一切众生、利益社会,确实能把这个世间的灾难减轻、减缓。现在灾难太多太多,一些同修们来跟我见面的时候,都给我看他们是在哪里看到电视,在什麽地方看到的消息来告诉我,到处都是灾难。我们应该要有高度的警觉心,如《无量寿经》上所说善护三业,要端心、要端身。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要懂得经上给我们讲的,教我们是些什麽事情,不是说念了就算,念了没用处,念了要晓得怎麽做。我们念这句经文就晓得,有时间到这个地方来念佛,到这个地方来听经,这就是常在其中,亲近不舍。末後这一句:【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这一句是明白的告诉我们,以大慈大悲帮助一切众生,决不是给众生小利益。昨天我们这一边现场网路的开放,昨天开始了,所以我们现在在此地讲经,大家不要看到我们这个讲堂只有这麽多人,不止,全世界现场听到;不在这个道场,电脑网路上,连手提的电脑都能接收我们讲经的音声。有一些同修告诉我,电脑里面所听的比现场听的还要清楚,我问他什麽原因,现场有扩音器有回音,电脑里头没有杂音,全世界听到。这是佛法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地区,这个地区是这个地球,弘法方式上一个新的纪元、一个新的开端,过去没有的。这个开端之後,实在讲对弘法利生方便太多,而且省了许许多多的费用。将来我们要不要印书?不要印书,CD、卡带都不必做,全都在电脑里面。而且每一次所讲都储存在电脑里面,去年讲的、前年讲的,往年所讲的,你都可以收听。今天我们就发了一百多封信,把网址告诉大家,以後不要寄书,省了很多邮费,省了很多的麻烦,那麽笨重。以後诸位要真正想学教、真正想听经,买一个小电脑就可以,什麽都不需要,行李就很简单,几件换洗衣服,小电脑就像书包一样,多自在,旅行多潇洒。哪里还要去寄行李,还要大包小包,还要付超重的费用,那麽麻烦。这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我们要会用。所以对众生我们帮助他,决不是以小乘帮助他,决不是以权教帮助他,这里佛告诉我们要以普贤大愿帮助他;普贤的愿行是真实究竟圆满。海是比喻,普贤大愿是什麽?诸位听了这一句话,一定又想到十大愿王,那又叫打妄想,又着了相。普贤行愿无量无边,这一部《华严经》自始至终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普贤行愿,给诸位说,不止是末後十大愿王,不止是《离世间品》所讲的两千法门,不止。两千法门是归纳,後面十大愿王是总归纳,每一愿里面所摄的行门都是无量无边。普贤行跟一般大乘菩萨行差别在哪里?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不知,差别是心量不一样。普贤的心没有障碍,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是清净心、平等心,所修任何一个法门,功德都是遍虚空法界。大乘菩萨没有到这个境界,依旧还有分别、还有妄想,这就是比不上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心与自性是圆满的相应,大乘菩萨与自性是部分的相应。佛在经上举的例子举得好,佛用月光来比喻菩萨的境界。初发心的菩萨,这是大乘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就像月芽一样;初二、初三,我们看月亮弯弯的,像月芽。虽然是月芽,你要晓得那是真月,不是假的;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等觉菩萨就像十四的月亮,快圆满了。普贤菩萨的光明是满月,十五的月亮。普贤菩萨是满月,等觉以下其馀的大乘,是十三、十四、十二的月亮,光明不能跟满月相比。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什麽叫普贤行。由此可知,大乘菩萨,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那一段经文里面,给我们开导注解,他老人家举例子给我们说:这个世间大善知识,有修持、有智慧、有德行来告诉你,净土法门是世尊的方便教,不是究竟教,劝你舍弃这个法门,你去修别的法门,你听了动不动心?听说这个人是名气很大,真善知识,你心动摇,你错了。世尊在入灭之前,知道末法时期的众生没有慧眼,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特别怜悯给我们开示四依法。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麽?法是经,佛经上没有这个说法。依法不依人还要注意到,你修学是依哪一部经。一切经都是佛说的,佛说的这一切经意思都是圆满的。可是凡夫不行,凡夫的心不圆满,凡夫有偏陋执,偏见、陋执,孤陋寡闻,执着自己的成见,往往坏事;你误了你自己没话说,你再要误导别人,你的罪过就是阿鼻地狱,这个不能不知道。法法是圆融的,但是世间人没有这种真实智慧,往往看到佛法是冲突的,互相矛盾的,互相抵触的。我初学佛的时候,也常常往来,不算是亲近,常常见面,台湾大学一位教授:严一平先生,他是教考古学的,人也很聪明。我初学佛,他告诉我佛法没什麽,矛盾;我说什麽地方矛盾?他说不说别的,他说他读过《金刚经》,《金刚经》从头到尾就像两桶水一样倒过来倒过去,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说有,自相矛盾。你看看大学教授,还是有名的教授,我听了只笑笑,他是长辈;我那个时候二十几岁,他四十多岁,不好意思跟他辩。大学教授,知识分子,尚且是这样的知见,何况等而下之的人?说到这个地方师承重要,我只相信一个老师的话,我跟定这个老师,什麽事情我要向老师请教,有疑惑问老师,决定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我要听了别人的话,相信别人的话,那问我到底是跟哪个学?老师有智慧、老师有德行,所以对於我们防范非常严格。现在师道没有了,你们大家跟到我,我们是朋友,我不敢称老师,我没有这个德行;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同学,我比你早学几天。如果是师生的关系,那就完全不一样。现在有没有师道?没有了。师道是学生对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没有二话好说。我这个年龄在这个时代,还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我非常幸运。我学哲学,跟方东美先生,一个老师,他老人家有善巧方便防范,不准我亲近别的这些老师,不准我接近他的学生。他在台大教书,我想听他的课,他每一个星期天拨两个小时的时间,在家里给我上课,他不让我到学校去。什麽原因?到以後才明白。老师对我很爱惜、很重视,重视什麽?我是一张白纸,没有被污染过。我对哲学有兴趣,很想学,没有读过哲学书,没有接受过任何哲学家指导过,所以是一张白纸。他对我这麽爱护,怕我到学校里面去听他的课,一定会认识其他的教授,认识很多同学,跟这些同学、教授混在一起,我们知见就杂了、就乱了。这一乱他就没法子教,所以他把我管得很紧、管得很严。我那个时候还要上班工作,自己得养活自己,生活非常清苦。星期天两个钟点到他那里去,别的地方就不能去。用这种方法来教导,我终身感激,听一家之言。以後学佛,章嘉大师也是这个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的老师是一个,不是两个,不是很多。真的是一门深入,我们基础根基才能够扎得稳。善导大师说得好,世间人你有这个定力,你不会被他轻易动摇。如果来了一个阿罗汉怎麽办?他是圣人,他证了果,他也来说这个法门不是究竟法,你相不相信?善导大师讲还是不能信他。不但阿罗汉,菩萨、地上菩萨、十地菩萨,他如果说这个法门不是究竟圆满,我们都不能够听他的。最後他老人家说,如果十方诸佛来怎麽办?佛来了,哪一尊佛来?释迦牟尼佛自己来,来告诉你,还有一个法门比这个更好、更殊胜、更快速,你听不听?也不能听,应该跟释迦牟尼佛讲,我修这个法门我就修到底就好了,你有好法门教别人,我不学,你才能成功。善导说得很好,真的是诸佛来,佛佛道同,佛与佛说的一定是一样,不会是两样。佛的智慧是平等的,菩萨的智慧不平等。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成就,不是简单。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八相成道的降魔。释迦牟尼佛其实久远劫就成佛,《梵网经》上告诉我们,这一次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到这个世间来是第八千次。为什麽要示现降魔?这个意思就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修学途中,必定遭遇魔来扰乱,不可能避免。你要懂得“以定慧力,降伏魔怨”,你要有定功、要有智慧。你没有定慧,你就上魔的当,你就淘汰了,你这一生得度的机缘就丧失掉,那是无比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心,决定不可以动摇,要相信我们选择本门的经论。我们修净宗,你依靠什麽?五经一论。如果别人所说的跟五经一论不相应,我们决定不能接受。实在讲五经一论,依其中任何一部,你能信、能解、能行,最後你就能证。净宗的证,是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我们证果。净宗就是普贤行,《无量寿经》在第二品,第二品还是序分,经文上明白告诉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佛门了不起的一位大居士,在家菩萨。他给我们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个话是他说的,《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换句话说,《大华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一部经,大本、中本、小本而已,这就说明净宗所修的是普贤行,净宗所修的是菩萨圆满的大法。一句佛号,摄尽诸佛如来一切菩萨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怎麽个不可思议法?隋唐时代有一些大德们,下了一番功夫,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细心的去做一个比较,哪一部经第一?第一就是这一部经能够包括一切经,几乎大家公认是《华严》。所以称《华严》作根本*轮,一切经是华严眷属,《华严》是根本,《华严》是佛法的源头。然後再将《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也是大家公认,《无量寿经》第一。何以故?《华严》到最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华严》就始终不能够圆满,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归结。不容易,这一些祖师大德,实在讲也是菩萨示现。如果他不做这种示现,怎麽能够坚定我们的信心?我们对於这些人感恩戴德。《无量寿经》有四十八品,我们再做仔细的比较,这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当然是第六品,第六品发大誓愿,就是著名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那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条哪一条最重要?几乎也是古大德公认: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内容是什麽?十念必生,这就说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可见得所有一切佛法,归纳到最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今天念佛堂这一句佛号还得了,这一句佛号总摄一切法门。第十八愿总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总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换句话说,是四十八愿的详细介绍。《无量寿经》再展开就是《华严经》,《华严经》再一展开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然後我们读《华严》,经上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是什麽?“阿弥陀佛”四个字,一句佛号。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句佛号总摄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也不出一句佛号。所以一句佛号总摄诸佛如来一切法门,名号功德真是不可思议。佛在经上讲,这一句名号“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如果要不得佛力加持,他也不知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一句经文就好学,我们就会了。我们用什麽方法帮助一切众生?念佛法门。隔壁大楼买下来,弥陀村我们这个愿望落实了。我想弥陀村想了十六年,从八三年在旧金山讲经起了这个念头。难得李木源居士帮忙,我一个人想还不行,他又帮我想,他想了一年多。他想不是单单想,他告诉我,每一天在居士林二楼办公室,读一部《无量寿经》,就是求这个感应。他念了一年多,每一天念一部《无量寿经》,求阿弥陀佛,求三宝加持,弥陀村落实了。现在买这楝房子,价钱不少。有些人告诉我,房地产还要落价,再等几个月更便宜。说这个话也不无道理。可是李居士的议论非常中肯,早一天买下来,就有不少人早一天成佛;早一天成佛,绝对不是金钱这个价值能够衡量,这是真的。我们的念佛堂,原来我们两个人的想法,都是想弥陀村落实之後,我们来开念佛堂。为什麽念佛堂提前?东南亚经济的风暴使我们提高警觉,感觉到念佛堂立刻要办、立刻要开,决不能够延缓,再延缓就不得了。所以我们的念佛堂提前开幕,才有这个感应。这一笔钱数字很大,李居士有信心,我也有信心。我们没有福报,我们没有钱,阿弥陀佛有福报,阿弥陀佛有钱。後台老板是阿弥陀佛,尽管放心,我们都是替阿弥陀佛做小工,我们是替佛菩萨打杂。能有这样的信心,全心全力为佛法、为众生,为减缓世间一些灾难,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所以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念佛要更认真、更努力,才对得起佛菩萨。经文,“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这是智慧德行都能,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最後这一句是总结∶【成就如是无量功德。】这是“总结多门”。菩萨无论是他的果德、他的行德,都是说不尽,所以总结一句,“如是无量”。如果要多知道一些,全经所说皆是,皆是菩萨圆满功德,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一段经文到此地是告一个段落了。与会这一百七十个团体,第一个团体是菩萨。这个团体很大,人数很多,是主要的一个团体。所以赞叹他们的智慧德能文字也比较长,我们讲了不少次。〔七〕 长者注述向下李长者在《合论》里面,他有他的领悟处,也很值得我们作参考。道霈禅师将长者这一番开导,也节录在《纂要》里头。他说这一段,从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下,一直到我们刚刚讲完的这一段经文,在《华严经》经本总共有三十行。他老人家很仔细,一共有五百一十一个字,说明菩萨这一个团体,参加这个法会菩萨这个团体。在这一分里面,显示初会里面一共有四十七个团体;佛经里面叫众,四十七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四十七个团体。我们现前这个法会也是团体,出家众是一个团体,男众是一个团体,女众是一个团体;在家受过五戒是一个团体,受过菩萨戒也是一个团体,受过三皈也是一个团体。没受三皈,初来听经,你跟几个朋友一起来,三个、五个一同来听经,你们也是一个团体。这个地方参加法会的大众,不算一个一个人,算人太多太多,说不清楚,讲大小团体。初会有四十七个团体,都是参加世尊《华严》的法会,建立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佛召开这个会干什麽?利益众生,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法,圆满大法,必须要得这麽多菩萨来护持。用现在的话来讲,要这麽多菩萨拥护,要这麽多菩萨来捧场,这个场面才壮观。所以菩萨在这个里面,实在讲都是属於影响众,作影响众而来的。因为诸佛如来无尽的慈悲,普度众生。菩萨是佛的学生,是佛的入门弟子,我们世间讲入室的弟子,关系非常的亲密。何况每一尊菩萨都发度众生的誓愿,今天看到老师慈悲度众,学生哪有不拥护?哪有不全心全力协助的道理?佛说无上道,菩萨们证得了,给我们作榜样,作模范;佛说菩萨行,他们都做到,做出一个榜样来给我们看。而做得最明显的,是末後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大家要记住,每一位善知识不是代表一个法门。代表一个法门的话,法门只有五十三个,哪有那麽少?不是说法门无量无边,怎麽只有五十三?归纳。每一位善知识都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他这一类,这一类就无量无边。这一类里面修学的菩萨,在这一类里面修学成佛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那个数字都是不可说不可说。我们要懂这个事实真相,然後你才能够体会,法会无比的殊胜庄严。这一段经文里面,一开端给我们说十个同名的菩萨,我们也曾经详细介绍过。同名的菩萨这个里面的意思,就是说自古至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全是修普贤行而成就的。这个意思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这经文上所讲的密义。首先介绍普贤,然後介绍九位同名普的菩萨,接着又介绍十位异名菩萨。异名是,异是同中之异,同是异中之同,同异不二。十普里面普贤是本,普贤菩萨是根本。同名为普,这个意思说明,本与末是一;本是末之本,末是本之末,处处都是给我们显示出一真法界。同异、总别,本是总,末是别;别是总中之别,总是别中之总,总别是一不是二,同异是一不是二。从这个里面我们就一下悟过来了,世出世间一切万法,是一不是二,渐渐让我们体会一些,一真法界的那些状况。一真法界在哪里?没有离开我们当下。我们是在迷,迷而不觉。三世诸佛修普贤行,大悲大智,显示在信位、住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华严经》上讲的五个等级,五十个位次。无论在哪个位次上,无不是自利利他。我们今天在什麽位次?我们今天没有入位。好像念书,正科生,一年级是正科生。一年级是谁?初信位的菩萨。我们今天不是菩萨,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是大心凡夫,不是菩萨。大心凡夫是什麽?是预备班的,还没有上一年级,一年级的预备班,准备要升到一年级了;我们今天在这个地位,自己要清楚。大心,我们智慧德能没有办法入位,烦恼习气没有断,所以没入位,可是我们的心,跟初信位菩萨的心没有两样,这叫大心凡夫。什麽心?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这大心凡夫。我说弥陀村,我说了十六年。每到一个地方讲经我都要说,都说好多遍,希望大家能做。为什麽统统做不成?没有感应。很想做,许许多多人想做,真想做,他做不成,没有感应。什麽原因?他不是大心凡夫。他要做个弥陀村,是他道场的弥陀村,庄严自己的道场,这就没有感应,心小了。今天在此地为什麽能做得成?李木源居士是大心凡夫。他建这个道场给谁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念佛众生,所以他就搞成功了。他不是给居士林建的,他不是给新加坡建的,他是给尽虚空遍法界建的,所以感得一切诸佛护持,感得龙天善神守护,这是大心凡夫,他有感应。我们修行生生世世都不能有一个结果,原因就是心量太小。小到什麽程度?小到不能容人。不但小到不能容人,小到不能容自己,自己还跟自己发脾气,自己还跟自己过不去,你说有什麽法子?他能办什麽大事业?佛法事业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事。大心凡夫虽然没有证果、没有契入境界,他相应,他得诸佛护念,他得善神拥护。既发心了,心一定要落实在行上,否则的话,那个心是空的、是假的。落实在行上真修六度,那不是假修,真修,你发的心是真的。今天世间人哪一个人肯讲真话?我问你,你现在有多少钱?你一定不肯说。社会上讲隐私权,自己私人秘密不可以暴露,还要搞隐私?这一隐私,就隐到三途去。还有事情不能告诉别人的,那当然不是好事情,好事情为什麽不能告诉别人?有什麽秘密可言?佛法里头没有秘密,只有深密,没有秘密。你要学佛,你还要处处瞒着别人做坏事,你怎麽会有感应?你能够欺骗世间人,你不能欺骗鬼神。中国谚语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你怎麽能欺骗神明?你用欺骗人的手段,人被你欺骗了、被你蒙蔽了,对你尊敬,鬼神在那里笑话你,瞧不起你。我们读《无量寿经》,读到经上所讲西方极乐世界人数之多,没法子计, 算。而每一个往生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神通道力几乎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我们起心动念,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想求愿往生,临终时来接引,不是容易事情,要有条件。什麽条件?心清净。心净则佛土净,唯有念佛念到心清净了,临终时候,佛与大众才来接引。还有隐瞒,不能告人之事,你的心不清净,临命终时,佛不来接引。诸位同修要晓得,这个法门一点假都不能做,不是给你讲过,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一点假都不可以夹杂。夹杂一点假、夹杂一点虚妄、夹杂一点私心,你这一生就不能往生。不是佛不慈悲,不是佛不接引你,你自己把自己障碍住了。这个话我不能不跟大家讲清楚、讲明白,我这个话讲过很多遍,希望提醒同修们,真正想在这一生往生,一定要把虚伪的断得乾乾净净,念念与佛心愿相应,我们才真有把握往生。真的有把握往生,品位高下不要去计较,下下品往生也好,不要去斤斤计较品位;斤斤计较品位,恐怕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这个人太执着了,太好高了,我们不能要你,到这儿你还来争地位,那不是闹笑话吗?总得要心地清净,心平气和,一尘不染,我们才能办这个大事。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再不搞三恶道,所以要认真修菩萨行。对於一切大众要以善巧方便,学佛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种种方便把佛法介绍给大众,那是无量功德。只要是认识的人,现在就方便了,现在我们可以把网路介绍给他、道场介绍给他。我在这里做,也希望每一个同修都要认真努力去做。你这个作法,替佛做事情。我们哪有能力接引众生?我们劝人到这个地方念佛堂来念佛,就是你代表佛接引众生,他在这里成佛,这是我们要做的。劝人到这个道场来念佛,劝人到这个道场来念经、来听经,决不是为道场,决不是为我,你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为什麽?为整体的佛法,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个道场是整体佛法的一个模型,我们这个道场人人都是以清净心、真诚心来修学。不仅是自求多福,是要做一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看。我们的总题目,对联还没做出来。我们的对联就是我们的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

范,这八个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圆满的内容。作佛、作菩萨是什麽意思?就是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一切众生的典范。希望别人到这个地方来参学,多看我们、多批评我们、多指教我们。我们做的难道就没有缺点吗?没有过失吗?缺点、过失太多了,自己不知道。别人指点我们、批评我们,我们立刻就改进,知过必改,希望我们做得更圆满,希望我们做得更如法。我们欢喜批评、欢喜指教,无论你的批评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我们统统都接受,我们都会认真努力来改进,使这个道场具足轨范。希望到这里参学的人,都能把这个道场的模式,带到世界各个地区城市,你们也去建这样的道场,没有一丝毫的私心,不为名闻利养。今天道场需要花这麽多钱,我们还是坚守原则,不向信徒化一分钱的缘。我们接受乐捐,对於一切人决定没有压力;不会分派你要出多少,你要出多少,没有。真的没有钱怎麽办?求阿弥陀佛,这个大老板在後面,我们很有信心。以四摄法接引一切大众。我们劝人到这儿来念佛,是为佛法、为众生,绝对不是为这个道场,你这样想法就错了,就不会有感应。这十几年当中,很多人想建弥陀村、建念佛堂,为什麽没有感应?为我这个道场;他不是为佛法,不是为众生,所以他搞不成功。我们今天这一念初心非常可贵,一念初心要坚持到底,永远是为佛法、为众生、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心量纵然不能像诸佛如来,也一定要具足真正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喜,随喜功德,特别着重这一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舍是能放下一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世间如梦如幻,没有一样是真的。有了这个道场,我们心就安了。我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因为世间没有一个如法的道场:十方常住,所以逼迫着我们出家人不能不积蓄一点私财。为什麽?怕生活没着落,没人照顾你,总得有一点储蓄,世间人所讲养老。现在有了这麽一个道场,这个道场是十方常住,刚才讲了尽虚空遍法界的十方常住,我们出家人到这个地方来,四事供养它负担,我们什麽都不要,彻底放下了。我们做一个如法的佛弟子,真正如法的佛弟子手上不过钱财,身上带着钱你就破戒;别说比丘戒,沙弥戒都破了。我们在现实社会里是被逼的,没有办法,佛也可怜我们。可是今天有这麽一个道场,那佛就不会可怜我们,我们再有私财,佛就骂我们了。过去你是不得已,现在有道场供养你,你还要私财,你还积蓄,那你就是有过失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统统归常住,把身体也捐给常住,一心一意就在这个道场工作,做义工、做小工,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所以这个地方是一切如来得菩提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希有因缘。我们在这个地方行的就是普贤道,一切菩萨是这个行法,我们今天也是这个行法,将来的成就就可以预期。李长者说,如来是正觉之果。普贤与这一些菩萨们是诸佛的行果。如来所居的是华藏净土,华藏净土是报得的依果。一切众生以自己的根性,观察如来三种因果,学习佛菩萨的行门,从这个地方生起信心,建立大愿,所以佛法也不离因果;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因果不空。在这一会里面,这一开端普光明殿,到第二会《贤首品》,总共有十二品经,这十二品经在《华严经》里面是最难讲的。一般讲《华严经》的法师,这一段是没有一个不畏惧,往下的经就好讲了,解分好讲,这一分非常非常难。难在什麽地方?全是佛菩萨鬼神的名号,全是他们赞叹的这些话,而赞叹都好像大同小异;经文又这麽长,怎麽讲法?真难不是假难。而这一段经文,给诸位说非常重要。毗卢遮那佛成了佛,把他的依正庄严展览出来给我们看,展览出来之後我们看不懂,不知道它的好处。就如同我们参观博物院一样,中国故宫的博物院诸位去参观,展览厅里面摆的是些什麽?破铜烂铁,砖头瓦块,摆着这些东西。你看那东西,那有什麽味道?你为什麽看不出来?不识货。那些东西几千年的古物,所有展览厅里面最珍贵的,世间人不懂,看那个没兴趣,看的都是破烂的东西,给我都不要,一文不值,实在讲无价之宝。喜欢什麽东西?明清的玉器,真好,看到真可爱、真不舍得。明清玉器跟破铜烂铁一比,那个价值是天壤之别,我们不懂也不会欣赏,虽然说有那麽高的价值,给我我还是不要。《华严经》一开端这就是展览会,我们凡夫看到这依正庄严不懂,看得眼花撩乱,不知道它是什麽意思?虽然不知道什麽意思,但是羡慕之心会生起来,这太好了、太庄严了,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不但世间没有,天上也没有。所以你能够生起向往之心,你才想到作佛好,才生起作佛这个念头。要想作佛怎麽办?那得学佛,学佛这个念头油然而生。这一大段经文,这麽长的经文,讲经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叫人生起学佛的心,这一段经文你就讲成功了。如果这一段经文讲完之後,人对於学佛这个念头生不起来,你讲这个经就全盘失败了。因为它全是事,这个事怎麽讲法?一定要把事里头一些理讲出来,事里面的因果讲出来,事里面所包含的功德利益讲出来,那就有味道了。这一分难处在这个地方。从下面经文,下面是第二类,第二个类别的团体。“海月光大明菩萨”,到底下我们就会看到。接着给我们讲“执金刚神”,神众有九个团体,这是说十住因果。这些人是什麽人?给诸位说全是普贤菩萨,这一点大家要记住。前面给我们说总、说别,说同、说异,这里头意思很深很深。他们在十法界里面,示现的身分不一样,全是大权示现。金刚神,金刚是护法,以这种身分来出现。所以李长者讲他们也是普贤等众,等就是等流的人物,也是普贤一类的人物,等流的人物。不过他的名称不一样,他的名称变成神众。如果真的是些神众,没有能力参加这一会,这一会我们晓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听佛讲《华严经》。如果不是法身大士,不能入佛的境界,这是佛境界。所以在这个里面,无论看到他是什麽身分,我们都知道他是法身大士变现的身分,我们懂这一点。他们所示现的也就是像《普门品》里面所讲,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应以金刚神得度,他就现金刚神;应以山神、海神得度,他就现山神、海神;应以天神得度,他就现天神。同样一个道理,应以人身得度者,他就现人身。理跟事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了。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只有一个目的,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回头是岸。菩萨在此地表演,表演一个凡夫,演一个凡夫从初信位开始建立信心,信仰佛法。如果信心殊胜、信心清净,他真的觉悟了,相信如来正觉的果地跟我们自己的心性无二无别。我们虽然在凡夫地,虽然是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有断,可是佛说,我们每一个人有真心、有本性,我们的真心本性跟诸佛的真心本性没有两样。心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是说在佛菩萨他的心性就清净,在我们凡夫心性就污染,不是的;在凡也不染,在圣也不净,那才叫真的。如果有染、有净,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经上讲有染、有净,染净讲什麽?讲阿赖耶识。阿赖耶有染、有净,真如本性没有染净,这个道理要晓得。我们才明白过来,我们的真如本性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是我们修学所依的根本法。我们的信心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从自性清净心上建立的,你说这个信心多麽坚固,所以才有不思议的成就。末後长者都给我们讲,这一部经里头许许多多的因果法门。说异名菩萨众,这是十住初心,十住初心不离旧法。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想想我们初发心是不是成正觉?初发心决定成正觉,但是你没发心。你自己以为你发心,那是增上慢,那是错误,不是真的。什麽叫初发心?初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在《华严经》上是什麽果位?初住菩萨的果位。你要晓得,初住菩萨不但已经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叫初发心。初发心的人是什麽样子?你要想知道初发心人的形象,他的生活行为表现出来的样子,给诸位说,《大乘起信论》是初发心的形象,大乘起信。《楞严经》上所讲“二十五圆通章”,那二十五位菩萨是初发心的。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是初住菩萨位,初住的观音菩萨;《华严经》上观音菩萨,七回向的观音菩萨;《法华经》上的观音菩萨,是等觉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他是在哪个阶级,是表现什麽样的形象。我们今天没有发心,一发心你就入了菩萨位。但是大心凡夫往发心位这个方向目标逐步逐步接近,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决定没有偏差,决定没有回头。〔八〕 执金刚神 【复有佛世界微尘数执金刚神。】

经文讲到这个地方是说异生众,前面菩萨是同生众。上一次时间到了,李长者他的开示是意犹未尽,我们还得做一个简单的补充说明,因为这经文里面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在华严会上,可以说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人事物把它缩小,好像缩成一个模型,我们今天所谓是小人国、小世界。缩成一个模型,让我们在这个模型里面去观察,去了解尽虚空遍法界这一些林林总总的事实真相。在这个大世界里面,如经所说的十法界有情众生;这个地方讲的十法界,不仅仅是娑婆世界的十法界,而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十法界,全都浓缩在华严会中。所以华严这一会称之为圆满*轮,这很有道理,可以说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所修学的、所教化的、所表演的,没有一样不圆满,一法都不欠缺。菩萨修行成佛,在哪里修?无处不是道场,无时不在修行,所以没有说是指定一个道场,没有;处处都是道场,时时没有离开修行。“修行”两个字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行是行为,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正确的标准是法性、是佛性,与法性相应的叫正,与心性相应的知见叫正知正见,与自性相应的言语叫正语,与自性相应的行为叫正行。诸位都知道,大小乘佛法里面都讲八正道,这是把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为八大类,这八大类与心性相应,所以叫正行。这里面最要紧的就是知见,这是正行里面的大根大本,法华会上讲“入佛知见”,我们净宗也不例外。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我向李老师报告我的心得,我那个报告是画了一张图表,到最後这个阶段是开佛知见、入佛知见。我呈送给李老师看,李老师给我加了一个箭头;他说:这才圆满。他说:你的开佛知见跟入佛知见,没有能够结合成一体,是两个。他把我画一个箭头,把两个连起来了。我非常佩服,毕竟他比我高一招。所以一定是以入佛知见才能达到究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例外。“入”是证果,“开”只停留在解门上,《华严经》的四分:信、解、行、证,你只落在信解,必须有行证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怎样能契入?一定要真干。这是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面说了很多遍,要认真。可是在认真之前,你必须要明理,你要明白。很多人是很认真的干,但是对於理论、道理,对於事实真相他不了解,甚至於一知半解,这里面就产生许许多多的过失。他自己并不知道这是过失,这种情形不能说他读经不多,闻法不久;有许多读经很多很多,闻法时间也很长,他还是犯过失。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学生当中就有不少,譬如提婆达多你能说他读经不多吗?你能说他闻法不久吗?他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为什麽那麽长的时间闻法、那麽长的时间修行还变成邪恶的知见?当然提婆达多是大权示现。我们不论他的本,单说他的迹象,他表演的,表演我们要重视。这个里面是两种原因,一个是闻法修持不够透彻,他的功力不但是没有见性,连见性这个方向他有了偏差。见性只有一条路,经上告诉我们“直心是道场”,他心不直,他心是弯弯曲曲的,这是他为什麽读经用功修行而不能够见道;不要说证道,道他没有见。他如果见道,完全就不一样,见道就是菩萨了。这是第一个因素,了解不够透彻。第二个原因,烦恼习气太重,有非常严重的烦恼习气。譬如我们遇到一些妄语,妄语他自己知不知道?他自己知道。为什麽止不住?习气。别说妄语了,我们再降一个阶段:多话,多话是习气;他不讲话就难过,遇到人就讲,讲得没休止,讲个不停,这个对於修道很大的妨碍。所以古人给我们讲“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这个重要。我们念佛堂将来不少人在这个地方念佛成功,哪一类人成功?少话的人。少说话、少听话,他心是定的。我虽然讲经四十年了,我三十三岁开始讲经,今年七十二岁,可是我不讲经的时候我说话很少,我也不会说话,我没有口才,我也不愿意听人家讲话。为什麽?我懂得一个道理,佛菩萨是清净心成就的。我们阿赖耶识里面,阿赖耶识像个仓库,无量劫来烦恼习气统统储存在这个里头。我们这一生当中学佛,学佛有一点功夫,这一点功夫就是把这些烦恼习气控制住,它不起现行。我们别的本事没有,我这一点本事有了;烦恼虽然没断,不起现行。不起现行与外缘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外面有人来跟我讲话,我不听,我尽量打断他。不但是恶言、是非我一句不听,好话我也不听。为什麽?干扰,扰乱清净心。我愿意听阿弥陀佛,我觉得只有这一句是性德的真言,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常常听这个声音、常常念这个声音,你这一生决定作佛。佛给我们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天天想佛就作佛,想菩萨就作菩萨,想什麽作什麽。十法界里头第一殊胜的是佛,我为什麽不念佛?我为什麽不想佛?你来给我讲菩萨法我都不听,为什麽?我要取第一,我不取第二。所以应当把一切废话停止。念佛堂,正规念佛堂,大家戴个牌子:“止语”、“禁语”,进念佛堂一句话不说。不但是一句闲话不说,一个杂念都不生,他心怎麽会不清净?将来住到弥陀村,诸位要晓得,能在这里面住上三年,比你自己在别的地方用功念佛三十年的效果超过,这是日夜不间断的薰习,真正成佛的道场。你要在此地懈怠懒散,说老实话,我们这里虽然订这些规矩,不需要我们执行,这个道场有护法神在监察。我今天来的时候听同修告诉我,有一个偷懒的被护法神惩罚。护法神拿铁棍子夹他,吓死了,赶紧到念佛堂念佛,他想偷偷懒。你们晓得护法神在此地,还用得着人吗?你不真干,决定不能进这个念佛堂。这个地方我听一些同修告诉我,过去度轮法师到此地来,曾经说过这个地方是福地,没有福报的人此地住不住,福地福人居。这个念佛堂是福地的中央、中心,你到这个地方来住,大福报。哪些人是第一福报?认真念佛求愿往生的人第一福报。踏进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叫学佛,这叫真干。道场,这是无比殊胜的道场,在这个道场锻炼个两、三年,你养成习惯了,然後你无论到哪个地方处处都是道场,时时都在行道,才能自利利他,广度众生,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今天这一段经文讲异生众,异生众是示现的,不是真的;真的,我们是真的异生众。前面是菩萨,同名菩萨、异名菩萨,都是同生众。同生众用真心,跟诸佛如来一样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由此可知,如果我们用真心,我们就是同生众。同心是跟如来同一个心,如来是什麽心?智慧,如来的心是智慧,诸位要记住。相宗里面讲的四智菩提,这是菩萨的心,佛心。我们凡夫的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说得简单一点,分别、执着是凡夫心。菩萨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执着是平等性智,没有分别是妙观察智;智是真的,真心。我们真心本来没有分别、本来没有执着、本来没有妄想,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本觉本有”,那叫本觉。迷了才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我们自己常常想想,一起心动念还有分别、还有妄想、还有执着,自己立刻就要警觉到我在迷位,我是凡夫,我在迷位。妄想、分别、执着全都是错误的,哪有一样是真实的?错误就是造业,造业哪有不受报?特别是现代这个社会,现代社会大家所看到的是现世报。造极重的罪业,你冷眼观察,那个报应快得很,两三年、三四年就见到。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怎麽不害怕?怎麽不恐怖?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刚刚开始。昨天晚上,你们这批年轻法师听完经之後,回去看西方的预言录像带。你们看了之後,再看看每天现在新闻资讯里面所报导的,你有什麽感触?你们所看到的少分,这一类东西很多很多。什麽原因造成今天这麽多的灾难?这麽严重的灾难?佛在经上苦口婆心教导我们,共业所感。我有没有责任?有责任。我自己没有修得好,我自己在造罪业,连累大家受报。我们能从这个地方生惭愧心、生忏悔心,回头是岸。我常常劝人,有相信的、有不相信的,这个事情一点都不希奇。世尊劝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我们哪能比得了世尊?智慧福德都比不上。我们心决定没有恶念,这个恶我们把它降低到最低的水平,大家心里有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恶就是十恶,心里头没有十恶的念头。意里头没有邪思,什麽是邪思?妄想、分别、执着是邪思,没有。耳不闻恶声,口不出恶言,身无邪行,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纵然灾难来了,我们死在这个灾难当中,好死不是坏死。不求往生也享天福,为什麽?你的心行已经达到天人的标准。人死了之後到哪一道?不是阎罗王判决把你分到哪一道,不是的,自己去的。《易经》里面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世间社团也是如此。善人这个团体,决定没有恶人,为什麽?他不相应。作恶的那个团体,善人决定不会去,就是这麽个道理。喜欢搞贪嗔痴的,他一定进入三恶道的社团,为什麽?气味相投。他在临命终的时候,恶道现出的光他见到,他生欢喜心,他就去了。如果人的心行至善,我们今天一定要学这个,这个世间要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才有出路,才能够解脱。一切放下,什麽都不想,过去不要想,现在也不要想,未来也不要想,一心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只有一个愿望,求生净土,这就对了,你就完全正确,你的前途无限的光明。以这种心行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你本身具备了善的条件,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邪恶是决定不相应的。我们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止於至善,这样念佛往生净土真有把握,那不是假的,不是虚妄的。我们是凡夫,肉眼凡胎,没有智慧,不认识圣人。佛在经上说,愈是众生遭苦难的这个时代,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愈多。为什麽?减缓劫难。而佛菩萨化身在这个世间都是异生众,跟我们凡夫表现的没有两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头都有佛菩萨,他们所造作的有善有恶,那是表演,而他们的内心纯净无染,决定没有染污,他到这儿来是救劫难而来的。如果没有这些人在这边行真善,这个劫难就更凄惨、更严重,时间更长。诸佛菩萨看到这个现象要不来拯救,怎麽能谈得上慈悲?这是我们读这些异生众,特别要明了的。异生众总共有三十九个团体,第一个团体是金刚神,金刚神是护法神。清凉大师把他分作三大类,三十九类又把它分成三大类。第一类诸神,第二类是天龙八部,第三类是欲界诸天,就是二十八层天。在第一段里面有十九个团体,十九个团体都叫做神,他所示现的是神明的样子,而实际上全是法身大士,全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为苦难众生示现的。我们要知道他不是真的神明,也不是真的诸天,统统是诸佛如来。这一些示现在哪儿?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能够去体会。怎样你才能体会得到?清净心。真诚、清净到极处,这些菩萨示现的时候你心里都有数,换句话说,你有能力认识他,你要问他,他决定不承认。往年印光大师,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来的,等觉菩萨。有人把这个事情告诉他,他老人家决定不承认;“我是凡夫,生死凡夫”。可是我们细心去观察,他老人家一生行迹,跟大势至菩萨真的有几分相像。我们看《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很像。尤其是难得他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一段经文,从《楞严经》里面提出来,合并在净土四经之中,称为《净土五经》。五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是印光大师选定的,选得完美,使净宗的典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了。经文这要从前面去想起,从海月大明菩萨以下,一直到金刚神。金刚神往下有九类的神众到主药神,是说十住因果,十住菩萨的因果。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他们这些人都是普贤菩萨一流的人物,都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的普贤菩萨,法身大士。他以佛果,普贤行门,佛果怎麽说?初住菩萨就住佛地,就证佛果。这个证佛果不是究竟圆满的证,他证得一分,那一分是真的佛果地,不是假的。这一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所以他们是真的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什麽人可以示现八相成道?初住以上都可以。也就是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现佛身而度脱之,他有这个能力。由此可知,佛身他都能现,佛以下的更不必说了。应说什麽法?他应机说法。虽然现的身相不一样,说的法门不相同,他的原则原理不变;必定是令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脱离生死苦海,早一天契入涅槃彼岸,这是决定不会变的原则方针。而在这个大前提之下,给诸位说,第一法门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为什麽?往生极乐世界,才在一生当中证得究竟圆满。修学其他的大乘,一生当中得不到究竟圆满,唯有念佛能达到究竟圆满。真正念佛人,心里头一个妄念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念不生,清净寂灭,这个心就是佛心。以真心映物,就如同镜子一样。相宗把真心比作大圆镜智,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什麽都没有,能映万物,所谓是“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这古人讲的。古人讲胡是外国人,外国人照镜子就现外国人的相,汉人是中国人,汉人照镜子现中国人的相,虽现相而不染。这就是比喻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心就有应。你感的时间长,应的时间就长,感的心广,应的心也广,所应必定如你所感,所谓感应道交。这样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名号随着他的行为来给他命个名号,他本来没有名号,名号是从他的行为上所名。这些行为都是我们的榜样,都是我们的模范,所以每一尊菩萨神众也是菩萨,我们眼睛里面全都看作菩萨。他们的名号就代表他们的行为,我们要学习、要明了。经文每一段就是一个团体,这一个团体里面经文分作三科。第一科是说他类别,他是属於哪一类,辨别这个团体属於哪一类。第二列名结数,列名是举例,太多太多了;这个法会,刚才我说过是虚空法界的浓缩。第三是说他的德行;前面第一段同生众中说得详细,往後就不那麽细说,那麽细说占的时间就太长。往後在说他的德行大概只是一句、两句,所以我们的进度也会比较快了。刚才我们念这一句,“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这是说数量,参加华严法会的这些金刚神有多少?佛世界微尘数,佛世界是指什麽?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那麽多。“执金刚神”,执是手上拿着,金刚是武器,所以这些神都是现将军神,手上拿着武器。古时候武器里面金刚杵是最好的武器,佛在经上讲,金刚杵坚固锋利能破一切的兵器,一切兵器不能把它破坏,这是古代的。现代人的兵器不一样,现在大家晓得,现在最厉害的兵器是飞弹核子弹头。飞弹核子弹头,如果碰到金刚神的金刚杵,到底会产生什麽现象?我们就很难讲。金刚神的金刚杵是不是一挥,就把原子弹挥跑掉?也有可能。现在我们要问,既然金刚神有这麽大的德能,可以把核子弹一扌扇,扌扇到太空当中去爆炸,我们这里就不会遭难了,他为什麽不帮助我们?这个地方要晓得,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他真的把原子弹统统都拿走,放到太空当中去爆炸,去放炮竹,我们世间人灾难还是躲不过。你造的业,你怎麽能免得了灾难?就正如同世尊当年在世,琉璃王要灭释迦种族,这是发动一个战争,非常残酷。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头痛,有没有方法救?没有方法。救也没有用,他有业感。目牛建连用神通,把释迦族大概有几百个人,他以神通变现出来,他用他的钵把释迦族几百人放在钵里面,升到天空免了这个劫难。可是下来之後再一看,钵里头完全化成血水,没有一个是活的,就问释迦牟尼佛;佛说这是业力,没法子救,你救他也是死。由此可知,不是佛不慈悲,佛是真的慈悲到了极处。佛怎麽样救众生?佛教你回头是岸。你造作极重的罪业,有没有救?你造阿鼻地狱的罪业,只要你现在还没有堕阿鼻地狱,你就有救,你入阿鼻地狱那就没有法子,那就真的没救了。还没有入阿鼻地狱怎麽个救法?佛教你忏悔,可见得还是自己救自己。你自己要不能真正忏悔,改过自新,彻底回头,佛帮不上忙,佛把方法教给你。有例:佛在世阿阇世王,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他造的罪业重,杀父亲,害母亲,五逆罪,破坏僧团,跟提婆达多两个相结合,天天造谣生事,五逆罪全造了,堕阿鼻地狱。结果阿阇世王得了重病,真的当时所有的医生都医不好。幸好他有个大臣耆婆,他很听他的话,耆婆对他很忠心。耆婆告诉他,你这个病只有佛能救。他自己想我得罪佛陀太深,佛一定不肯救我,我也没有脸去见佛陀。耆婆说佛非常慈悲,只要你回心转意,佛一定帮助你。所以他生大忏悔心,从此之後跟提婆达多再不往来,真正回头了,他以後念佛往生净土。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看到《阿阇世王经》,释迦牟尼佛叙说,阿阇世王往生净土上品中生。我们读这经文真是吓一跳,造那麽重的罪业,往生的时候那麽高的品位,这个法门真的叫难信之法。所以我们对於世间造作极重罪业的人不能轻视,我们要学善财童子、要学诸佛如来,我们对他要尊重、对他要礼敬。为什麽?他如果真正忏悔,说不定他品位在我们之上,我们怎麽可以轻慢?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我们只称扬他善的一面,他恶的一面绝不放在心上,我们的心就善,永远善,不夹杂丝毫恶念。人家造再多的恶,不要去想他,也不要去听,不见不闻。人家来告诉你都不可以听,你要去听,上当了,阿赖耶识又装了一些恶种子进去,恶的种子已经够多了,再要装还得了吗?聪明人不可以干这个事情。我们只储存善种子,绝不藏恶种子。这就是世尊在一切经论里头,无数次的开导我们,教诲我们断恶修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从哪里断起?不见不闻。你能够做到这两点,你断恶修善才有效果。佛教给我们常念佛恩,我们每一天回向应当常念四重恩:念佛恩、念父母之恩、念师长之恩、念一切众生之恩。这个多好,这就是众善奉行。惠能六祖大师教导的言语是真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又说∶“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左是什麽?堕落。他这个话的意思,你见到别人的是非,你自己已经堕落了。这话说得有道理,人家究竟是是、非非,实在讲与我不相干,与我有什麽相干?我们肉眼凡夫怎麽能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世间聪明人要等什麽时候,对一个人来批评他的是非善恶?盖棺论定,这个话说得有道理。像阿阇世王真的要盖棺论定,到底他是善是恶?盖棺才可以论定。他还没有死,他还会回头,一回头就是大善,世间谚语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他还没死,你的论断未免太早了。像这些道理我们要是明了通达,应用在自己生活上,应用在自己修持上,得大善利。我们的前途金色光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经文字字句句要留意,你才能够体会到华严境界不可思议。这一部经古大德称为大不思议经,为什麽称它大不思议经?你看参加与会的大众,金刚神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下面略举上首。【所谓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执金刚神”已经说过,往下这个名词就不再讲,这是通号,我们只介绍别号。特别要留意,他们在此地表法是表十信位。十信初心就是初信位的菩萨,海月光表;金刚神是表二信位的菩萨。都是教我们,装出样子来给我们看,示现给我们看。我们是凡夫,他示现成个凡夫,示现凡夫修十信心,修十信。十信最要紧的是真正相信佛正觉之果无异自心,跟我们自己的心没有两样,我们自己本性清净如诸佛性。这一部大经清凉分为四科∶信、解、行、证;这样的信才是《华严经》上“信”真正的意思。真信里面,真正的信心里面。我们是凡夫位,凡夫的心依旧是有妄想、分别、执着。虽有妄想、分别、执着,那是无明边事,不是本性,本性还是清净的。无明边,我们讲识心边事,法相讲就比较好讲,讲性、讲识。性本来清净,永远不会染的;识有染有净,八识五十一心所有染有净,它不是本性;本性决定清净的。所以从本性上说,叫无依住智。无依住智是什麽?《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诸位要知道,无知之智是根本智,从根本智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根本智也叫做法界性,我们在经上常看到。菩萨所有一切行,行是行为,所有一切行为就是普贤行。在《华严》全经自始至终,所有这些菩萨行统统是普贤行,金刚神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普贤行,乃至於後面身众神、足行神,一切诸神所表现的行为统统是普贤行,我们要明了。这九类的神众修信位,修十信。说明他们是入十住位的果行,为入十住应真,所以称他为神。应真是佛门术语,这两个字意思我们要明了。因为诸位如果将来到中国大陆寺院里面去参观,像苏州西园寺就有罗汉堂,罗汉堂里面写的“五百应真”,你就不晓得应真是什麽意思。应真的说法是,他们的心、他们的行为都跟真如之理相应,与性德:自性本具的德智相应,所以叫它做应真。应真多半是说什麽?罗汉、天神、鬼神,像《华严经》所说许许多多的神,都是佛菩萨示现的。应真有示现的意思,说示现大家好懂,说应真你就不懂了。应真,示现之中他的心行,与性德、与本性所具的智慧相应,就从这上称它为应真。他的作法是大慈悲的示现,教化众生、利益众生,救苦救难,所以他不是真的鬼神,他是菩萨以鬼神的身分出现,在哪一道就度哪一道的众生。实在讲鬼神与我们人世间有没有关系?关系非常密切,诸位要读《地藏经》就晓得。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乱,灾难这麽多,谁在其中捣乱?给诸位说,鬼神。鬼神为什麽捣乱?鬼神来报复。我们跟鬼神有什麽冤仇?你每一天杀生那些动物,它甘心情愿给你吃?它死了之後,你不要瞧不起它,它没有什麽能力。一个小鬼没有能力,如果说几万个小鬼,几十万、几千万、几百万,那个麻烦可大了,他就造成很大的势力。所以要晓得,我们世间动乱还没有开始,鬼神就先乱,他就先发动。世间天灾人祸,人祸是刀兵劫,战争。现在战争多方面,不是从前拿着刀枪弓箭,不是。现在除了军事战争之外,经济战争、政治战争、产业战争,全都是战争,我们生活在战争之中,没有一样不是战争。这是什麽世界?在这个时代当中,你想不想去战胜别人?诸位要知道,你战胜别人,眼前你是战胜,实际上因果上你战败了。聪明人一定是我脱离这个战争的范围,这个高明。如何脱离?人家争我不跟他争,我不争,你争我让,我们才能脱离。他争我也跟他争,你就卷入灾祸的旋涡里面去,永远不能出头,那叫迷惑颠倒,要忍让。现在在经济战争里面,诸位同修要提高警觉,我们如何应付?节俭,你能够应付这个灾难。决定没有贪心,我衣服能够穿得暖,我能够三餐吃得饱,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够了,不给人争。千万不要好面子,面子害死人。真正有学问、有德行,诸佛菩萨、天龙鬼神,对於节俭的人尊敬,对於奢侈的人真的没有看在眼里,世间人愚昧无知。奢侈增长贪嗔痴慢,节俭可以息灭贪嗔痴慢,德行。孔老夫子一生行为,弟子们也是盖棺论定。孔老夫子过世之後,学生们对夫子的一生做了一个总评,说了五个字∶温、良、恭、俭、让,夫子一生为人温和、善良。温和是讲他的态度,处事待人接物温和,心地善良,处事恭慎、恭敬、小心,无论做什麽事情恭敬小心,节俭、忍让,这是大圣人,我们应当要学习。凡是走上奢侈糜烂的路子,後来决定没有好结果。他宿世所积的福如果要不够大的话,他到晚年就保不住,晚年就相当凄惨了。到晚年还不败,过去生中积的福太大;换句话说,这一生也就耗尽了,来生贫穷下贱,招得许许多多不如意。这个业因果报,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这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降格以鬼神的身分来出现。降得这麽低,这个用意很明显,这里头真正教给我们,自卑而尊人,这德行;自己谦虚卑下,尊重别人。古德讲,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些道理明白,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与理相应,不违背理,与一切虚妄不相应,这就是真实智慧。向下这一些神众、这一些团体都是如来示现,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表演给我们看,希望我们从这些迹象里面能够体会、能够觉悟,也能够效法学习。以他做为一个好的模式,我们能够仿效,这才真正是善知因果,才真正得到佛法究竟圆满殊胜的利益。第一位“妙色那罗延”,在此地略说一说。“那罗延”也是金刚神的名字,《无量寿经》上有,四十八愿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得金刚那罗延身,我们常讲金刚不坏身。它这里头完全表现的是般若,佛在《般若经》上把般若比作金刚。般若是智慧,真实智慧,坚固锋利。四天王,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剑,剑是代表智慧、代表般若,锋利无比。“妙色”是好色,每一个众生都希望自己的色相好。爱美之心,不但是娑婆世界,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爱美,所以妙色,佛在经上就常说。能不能得到?能得到。这个字的关键就在“妙”。诸佛如来妙,心妙、行也妙、色相也妙,没有一样不妙。怎麽才妙?空有两边不着就妙,着在一边就不妙了。凡夫着有,很糟糕,所以你的色相就不妙。你这个色相乍看好像很美,细看缺陷很多。阿罗汉、辟支佛着空也不妙。我们念佛堂旁边有屏风,屏风上面刻的是五百罗汉浮雕,雕得很好。罗汉相长得希奇古怪,但是那些相你仔细去看都是善相,都是善良的,在我们凡夫讲都是德相。妙不妙?要跟菩萨比他就不妙了。诸位一定要晓得,相随心转,体质也是随心转。色,包括色相、包括身体;不但包括身体,还包括我们的生活环境,统统是属於色相范围所涉。所以说相随心转。我们如果说是看一个修行人,他修行有没有功夫,不要看别的,看他的色相。这不难观察,只要你心地清净你就能看出来,你心里头浮躁你看不出来。古人常讲,有学问的人能看得出来。什麽叫有学问?心平气和,这学问,“学问深时意气平”。你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一个故事,故事人名字忘掉了,也许你们比我清楚。一个老道批评一个落第的秀才,那个落第的秀才以为他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而没有被录取,考官眼睛瞎了,不认识货,他在发牢骚。有个老道在旁边听了:你的文章一定不好。他很不服气: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为什麽说我文章不好?他说:看你心浮气躁,你怎麽能写得出好文章?毕竟还是个念书的人,听到这一句话,他服了,这才向老道请教。这话真的,哪有心浮气躁、胡思乱想能有成就?所以有学问的人心清净,他就能看得出来,你是不是真有修行?你修行的功夫都在你面相上,都在你身体。你的体质,你的一举一动,都能够观察到你修行的功夫,哪里能够瞒人?你能够欺人、瞒人,只是欺瞒那些愚痴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你怎麽能骗得过他?有学问的人尚且骗不过,有修行功夫的人,你就更没有法子欺骗他。不但相转了、体质转了,生活环境转了,境随心转,这叫妙色那罗延。我们不是得不到,我们真得到,问题就在我们要会转。财富,在这一次经济风暴当中,不少同修财物损失很严重。你应当要觉悟,你命里头没有那个财;命里头要有,什麽样的风暴也动不了你一分钱。凡是在这个风暴当中,财物统统丢掉的,命里头没有,你去想它干什麽?有什麽後悔?有什麽烦恼?丢掉,快快乐乐,命里没有,你心开意解,你多麽自在。丢已经丢掉,还要为它烦恼、为它苦死,那你不就活该,你全错了。财从哪里来?佛在经上讲的业因,说得太多了。财物是修财布施得来,你这一生得这麽多财富,过去生中修的因,因与果一定相应。果要是超过你的修因,里面果是假的,必定是个空的,给你看看,让你欢喜欢喜,马上就没有了。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所以你要想得三种果报,你要修因。为什麽不肯布施?真诚心布施、欢喜心布施,很容易的布施,将来得果报也很容易,钱财滚滚而来,不要操一点心。为什麽?布施痛快。现在人劝你布施,劝了好半天才拿一点点,拿出去心里好痛。有没有果报?有。将来你赚的钱赚得好辛苦,就这麽回事情。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丝毫不爽,什麽样的因行一定有果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未到是缘没到,你有因,遇到缘,决定起现行。我们要懂得,佛讲的话哪里会有错误?念经不行,真干我们才真正得福。所以财愈施愈多,法愈施愈开智慧、愈聪明。无畏布施是叫众生得到身心安稳,这就是无畏布施。不能杀害众生,不吃众生肉就是无畏布施,不杀害众生。不但不杀害,也不能够恼害众生,如果叫人因我而生烦恼;换句话说,果报必定有很多人给烦恼给你受,一定的道理。不伤害一切众生、不恼害一切众生,得健康长寿,身心欢悦,得这个果报。世间具足这些果报的人,我们非常羡慕。但是要晓得,他过去生中修的因。我们过去生中没有修的因,现在努力修、认真修,来生就得大福报。可是现在我们学佛,我们明白,福报是享得尽的,不是究竟法。还是把这些福报回向众生、回向净土,这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作法;不求自己的安乐,自己有再大的福报也应当要知足。诸位要晓得,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疾病从哪里来?从心想生。天天想着身上这个地方痛,那地方有毛病;没毛病,想几天毛病都想出来了。为什麽不想佛?为什麽不想菩萨?去胡思乱想,不知道自己错误根源之所在。这讲到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他在此地教给我们这些。第二位∶【日轮速疾幢执金刚神。】这一位菩萨,都是菩萨化身。“日轮”就是我们讲的太阳,能现光明。清凉大师这一句他有解释,这一段都有简单的解释。他说,“见佛身毛,犹如日轮,现种种光,速摧障恼,故名曰幢”,我们就顺他这个意思来讲。这是如来身边的护法神,执金刚神,常常亲近佛陀,见佛的身相。佛身所现的毫毛,我们讲汗毛,佛身清净,我们汗毛流汗,毛孔流汗,流的都是不净之物。佛心清净,毫毛流光,不是流汗。佛的身光就是从毫毛上流出来的,身放光,像太阳一样,太阳是个光明体,这比喻日轮。“速疾”是快,很快,速疾消除障碍烦恼。光是智慧,智慧光明能够消除一切的烦恼业障。“幢”,高显的意思,就是非常明显,这效果很明显。这一句名号里头意思,大致我们了解。我们有烦恼、我们有业障,我们的烦恼、业障、习气很重。不但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它会把我们烦恼习气勾引出来。我们要知道避免,怎麽个避免法?古德教导我们,有两句名言。“知事少时烦恼少”,你不要知道事情太多,知道事情太多烦恼多,你要知道那麽多事情干什麽?不知道还要想方法去打听,这糟糕不糟糕:还怕烦恼不够多,你怎麽能把烦恼断掉?第二句说,“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要认识那麽多人干什麽?你认识的人多就是非多。我们今天是非烦恼不断就是什麽?你知道事情太多,你认识人太多,所以你的心定不下来,你静不下来。你念经,你一天念一万部经也枉然,也没用处;古人讲念佛,喊破喉咙也枉然;你拜佛,头磕破了也枉然,我们一定要知道如何回避。我看看你们同学们,我也很惭愧,我对你们照顾不周到。我们没有智慧、没有德行,不敢为人师,我跟你们大家在一起同学,我不敢称老师,如果是师生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亲近三位老师,对我照顾就很周到。我跟方东美先生学的是世法,不是佛法,照顾很周到,也就是说不让我知道太多,不让我认识很多人。以後我才晓得,老师对我们的苦心。他不让我到学校里去听课,就是说不让我认识很多人。到学校听课,认识很多同学、很多教授,今天听这个说,明天听那个说,我们思想就乱了、就复杂了。方老师以他的身分地位,他每一个星期拨两个小时单独教我,这是防范森严。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老人家也是这样的防范。偶尔一次没有去了,他就非常关心,派他的副官来问我,打电话来:是不是生病了,为什麽没来?你说这一种深情,诚挚的爱护,我们不能不亲近。就是不让你去亲近别人,一家之言,才能够奠定基础。跟李老师,那个防范更严格。除了听他一个人之外,任何人讲经说法不准听,看书一定经过他同意,没有经过他同意连佛经都不可以看。我们这一点根基是这样打下来的。诸位同修,好像看到我讲经有一点智慧,智慧从哪来?清净心里来的,有几分相应了。不可以随便听人家讲话,不可以随便看人家东西,没有好处。你多听人家,多看这些书,那就什麽?知事多时烦恼多,你增长烦恼。我们今天学什麽?要增长清净心。我们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一天比一天清净。我这些年来,至少有十年了;最近十年来,我不是讲这一部经我不看,我不看这个经,分心。今天讲《华严》,我把《华严疏钞》、《合论》,道霈禅师《纂要》,这三种参考资料细心去看,天天看;我不讲这个,我绝不看它。我只读《无量寿经》,只念阿弥陀佛。这都是过去老师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才能有一点效果。效果是什麽?定慧。戒当然就有了,定共戒,道共戒,定慧是我们修学的关键之所在。学人他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涉猎的东西太多。莲池大师到晚年,他老人家说这个话很值得我们警惕,很值得後学玩味。“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你们谁高兴谁去悟去;“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老法师到晚年,一卷《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所以成为一代祖师。我们学佛的人跟世间人观念不一样,世间人在名利场所争名夺利,干这些事情;学佛的人唯一的一个目标,要在这一生当中脱离生死苦海,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我们干的是这桩事情。要真正干这个事情,清净心是第一了。三皈依里头,三皈依讲的是觉、正、净。我们今天走的是净门,净宗是修清净心。心清净了,自然就觉悟,自然就正知正见。这三个,一个得到,三个同时都得到。性宗、禅宗从觉门入,教下从正门入,正知正见,正知正见也是一部经。现在人是什麽经论都要学,这是印祖在《文钞》里常常喝斥的;要想作大通家,什麽都通,结果是什麽也不通,还是被烦恼所系缚,依旧搞轮回;轮回心造轮回业,搞的是这个。出家人再搞这个,那就实在太可惜了。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之处。我这一生得力老师的教诲,所以我对於老师感恩之心,跟现在人比的时候超过很多。我念念不忘老师,我读书的书房,我老师的照片都挂在旁边,都像他跟我在一起一样。我们会所里面的教室你们都看到,我们老师、韩馆长照片护法,都挂在那边。我们的感受,他们都在我身边;我们上课,他们都在场;我们很认真努力,他们生欢喜心。我们不如法,我们怎麽对得起他们?仰报师恩,报答护法。朴老给我们题的字“知恩报恩”,现在在这个社会要大力提倡。为什麽?现在社会忘恩负义。他懂什麽恩?恩将仇报,干的是这种事情,干的都是地狱的罪业,这是无知。什麽方法能够破除我们的烦恼业障?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禅定当中来,智慧从清净心来,希望同修们要好好记住。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我们念佛,念佛修的是什麽?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无论你用什麽方法念佛,目的不外这两句。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心不颠倒就是对一切理事因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心不颠倒。念佛什麽叫功夫?你真正得清净心,真正得真明了,那就是功夫。功夫浅的,我们常讲功夫成片,就能消业障、就能断烦恼;你的烦恼轻,智慧就长了。智慧是从这麽得来的,智慧不是读经读很多你就有智慧,不见得。读经开智慧,你也要懂方法。读经开智慧是随文入观,契入境界,那开智慧。经文一看,里头的意思统统显出来,知道怎麽学习,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怎麽作法。所以心地要清净,心地要慈悲。再跟诸位说,现在人重视养生之道。怎样保养身体?怎样令自己身心健康?心地清净,不受病毒。许许多多疾病的病毒你不会受,因为你心清净。心污染就很容易感染病毒,心清净不会感染病毒。心慈悲能够解毒,你要想你自己身体健康,不要用药物,药物不好,药物有反作用、有副作用。不要用药物,也不必找医生,你就修清净心、修慈悲心。你修清净心,自己就有抗体,能够抗拒一切病毒。慈悲心,纵然接受病毒了,可以化解病毒。【须弥华光执金刚神。】这是金刚神众里面的第三位,列名的第三位。这是菩萨见到佛的身光,光明能够映蔽一切,所以将它形容为须弥。佛的智慧神通威德犹如大海,又如高山,如花的开敷一样,所以名号称之为须弥华光执金刚神。我们读这一句名号,要知道效法。“花”是代表菩萨的因行,在本经就是普贤菩萨的十愿,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这是把菩萨行的总纲领标示出来。“光”是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很麻烦,不要说是修积功德你很难,就是修人天福报也不容易。所以福德还是要有福的人才能修得,没有福的人想修一点福都相当不容易,这是事实,佛在大小乘经里面常常为我们开示。为什麽说没有智慧就没法子修福?前面跟诸位讲过福田,有智慧的人能够辨别、能够认识什麽是福田,福田里面种福,他才能够获得福报。如果把福田种错了,样子好像是福田,其实这个福田决定不能生福,你在这里面种福田就种错了。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楞严经》上说得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楞严》末後有一卷半的经文,这相当长,给我们说明五十种阴魔,这是相当具体的说明。这些如果我们粗心大意去观察、去接触,你都以为是福田,都以为是佛法,哪里晓得魔变现的?所以在这个时代,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也搭上袈裟,也讲经说法、建筑道场,那不是佛道场,里面虽然供奉的是佛菩萨的形像,佛菩萨却不在那个地方,你要在那里种福田就种错了。所以一定要有相当智慧去观察:如不如法?其实如不如法的标准并不困难,稍稍涉猎一些经论就明白。首先这个道场,他是修学哪一个法门?你仔细去观察,学风是什麽?道风是什麽?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是天台的道场一定修学《法华》三大部,这是它主要的课程,它有它独特的学风。他们修行一定是修学止观,止观是属於禅定。初学学小止观,深入学摩诃止观,到最後他也念佛求生净土,智者大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它一定有它的学风、有它的道风。如果标榜的是天台道场,里面没有讲经说法,没有教学讨论,也没有认真修行,这个道场就有了问题。可见得修福不是容易事情,一定要有智慧。光是表智慧,花是表修行,你的智慧修行犹如须弥一样,那麽样的高、那麽样的明显;金刚神德号当中教导我们这些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不是说名号念一下就过去了,这个不行。我们合掌恭恭敬敬的念这个名号,念了不解义,只是口善而已,真实的利益得不到。真实利益要能得到,古大德教给我们一定是随文入观,随着经文字字句句契入他的境界,这样我们就得利益。所以他的名号提醒我们,要以智慧真实的修行,如菩萨一样的高显,取这个意思。第四:【清净云音执金刚神。】名号里面,“清净云音”,就是大经里面常讲“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一音就是圆满之音,此地称为清净云音。一音是圆满音,一音是清净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云”这个字在佛经里面用得最多、用得最广,它的意思是表法,跟“妙”字的意思相同,云就是表妙字。意思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显示非有非无;云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无,我们看到云彩一朵一朵的;你说它是有,我们现在乘飞机飞到云上没有障碍,它是烟雾一样的。所以它表非有非无,不可以说有,也不可以说无;也表相有体无,用有性无,表这个意思。让你事上认真努力去修学,心上决定没有一丝毫的执着,就清净了。这一句里面它所显示出来的是说法,它有个音,音是说法。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特别是我们这个世间:娑婆世界,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给我们拣选圆通,实在讲就是为我们这个世间众生选择法门,哪一个法门适合我们修学,契合我们的根基?文殊菩萨所选的是观世音菩萨耳根的法门,“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说明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性,六根哪个根最利?耳根最利。佛菩萨要度这一切众生,就得用音声做佛事。众生耳根利,你现相给他看,他看不清楚、他看不明白;你说给他听,他会听得清楚、听得明白。从听闻里面开悟占绝大多数,从色相里面开悟少数,不能说没有,有,少数;绝大多数的人,我们要从多数来说,多数人耳根利。我们在经上看到世尊告诉我们,香积国中的人他舌根利,舌尝味。他耳根也不利,你说法他听不懂,很困难;你示现色相他也看不懂,也很困难。佛在那个地方弘法利生,天天请大家吃饭,这一吃他就开悟了,很妙!所以十方众生根性并不完全相同。我们这个世间耳根最利,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在我们中国,孔老夫子示现的教学也是音声为佛事,没有两样。世尊当年教学没有课本、没有教科书,也没有讲义;孔老夫子当年教学也是没有教科书,也没有讲义,几乎都完全相同。多半是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跟他研究讨论,为他解答。世尊灭度之後,这些学生就记忆当中还能记得住的,大家在一起开会来集结经藏,就是把个人所记得的报告出来、写出来,记录下来,这样流传称之为经典。这些经典佛没有看过,这个记载靠得住吗?记载的时候非常谨慎,由记忆力最强的阿难尊者作为集结经藏的主席,通过他的覆讲,通过五百阿罗汉的印证,给他作证明,证明他讲的没有错,确实是世尊当年所说的这个话,这才记录下来。孔子还有一些著作,释迦牟尼佛没有著作。现在诸位所熟悉的《论语》,《论语》就不是孔子作的,是孔子学生在孔子过世之後,也就像佛门集结经藏的样子,同学们大家在一起就老师平常教诲,随着个人记忆记录下来,编成书称为《论语》,记载夫子一生的言行教诲。所以都是以音声为佛事,一直到我们现前,我们现前依旧是耳根比眼根要利。音里面最重要的是清净音,清净音从哪里来?从清净心来。你的心清净,你的说法就清净;心不清净,你的言语就不清净。为什麽?有顾忌,说话不敢直说,怕得罪人。譬如我们这里开个道场,尤其是现代的道场,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道场可以不靠别人,自己经济可以独立。多半都是他有山、有田地,山林田地租给农夫去耕种,每一年收租,收的租这些稻米粮食足可以养活这个道场,所以他在经济上不至於断绝来源,他能维持得下去,不依靠信徒。佛家常讲“*轮未转,食轮先”,*轮没转,生活要能过得去。如果生活都过不去了,说法问题就来了,哪还有心思说法?哪还有心思修行?这就所谓是“贫穷学道难”。三餐不继你叫他来学道,他没有这个心情,一定生活要能过得去,清苦一点不怕,能够平平安安的度苦。现在道场不一样了,现在随着工业时代来临,道场一定要靠信徒,没有信徒经常的供养捐献,道场就不能维持下去。所以现在见到信徒,怎麽能不巴结?这一巴结信徒,盼望你常常来,盼望你常常送供养来,那说话就要看信徒脸色讲话;你看心不清净了,所以言语也不清净,这都是事实。只有真正明白佛理的人,在这种情况之下依旧可以讲真话,那是什麽?靠三宝。真修行,谁来护法?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善神护法,不靠人,对人还是讲真话。如果说真话把这些人都得罪了,不来了,当然不来的人有,不是没有,真的有;喜欢听真话的还是不少,他来,这个道场还是可以维持下去。这个世间可见得不是各个人都喜欢听假话,还有听真话的人;换句话说,我们用清净心说法不会饿死,这个要知道。清净心说法,如理如法的修行,如果这个道场维持不下去,饿死了,护法神就要受处分。护法神,头一个韦驮菩萨,岂不要撤职查办?这真的,不是假的。问题就是你信不信?真正相信,诸佛护念、护法神护持,你就什麽都不在乎了。下一餐没得吃,你心还是清净的,一丝毫忧虑妄想都没有,决定不会想到下一餐到哪里着落?明天怎麽办?不会想这个事情,还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若无其事,这个心才清净。清净心说法,随类说法,应当说什麽法门,就宣说什麽法门,这是清净云音。虽说法,三轮体空,云就是表三轮体空。这是我们从清净云音执金刚神名号里面,应当要知道学习的。第五尊:【诸根美妙执金刚神。】“根”是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根。六根美妙,我们常讲的端正庄严,端正庄严好相。世尊所显示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是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如果是在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相好光明说之不尽,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相好。相好不妙。妙是什麽?妙是能令一切众生见到相好,他就觉悟,那就妙了。不能令众生觉悟,相虽好,不妙。假如相好,不但不能叫人觉悟,还叫人迷惑,那麻烦大了。那个相是令人生起贪爱、生起欲望,这种相妖魔之相,不是佛菩萨了。佛菩萨的相令人觉悟,相貌清净庄严,决不是妖冶,妖冶的相是令人堕落,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妙这个字非常非常重要。六根,意根是心,说明身心都妙。妙是身心真诚、清净、慈悲,又充满了智慧,这就妙了。第六位:【可爱乐光明执金刚神。】可爱。“乐”是爱好、乐好;“光明”是智慧。这一位金刚神所示现的是令人欢喜智慧光明的德相,见到那个相就感到他充满智慧,令人非常喜欢。身相,我们常讲是演法,言语是说法。说到音是说法,说也有表演,表演里面也有说法。不过前面清净云音是以言说为主,这个地方可爱乐光明是以示现为主。我们从金刚神的名号当中,细细的去思惟观想,这一位金刚神一定是非常和蔼可亲,令一切众生接触到他都能够生爱慕之心,同时又生畏惧之心。经里面告诉我们,这麽多的神众只有金刚神是现的丈夫相,男身,向後这些神众统统是女身,女身比男身多得多。现在在末法时期,我们看女子学佛比男子学佛多得太多了,这难怪,神众里面全是女身。女身表慈悲、表覆育,表这个意思。男身现的是金刚神,多半现的是将军神,非常的威武。这一位威武里面有喜悦,令人接触自自然然就生敬畏之心,又喜欢他、又怕他。第七位金刚神:【大树雷音执金刚神。】这一位金刚神的德号意义非常深广。“树”是建树、树立,是这个意思。大树,他建立的这个事业不是小事业,是大事业;大事业必定是能够大化众生,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什麽是世间第一等的大事业?以佛法救度一切众生,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事业。不仅仅是救我们现在这地球上人类,一个如理如法道场的建立,它的影响决定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它得到诸佛的赞叹、诸佛的护念,龙天善神的拥护,都不是偶然的。影响为什麽这样深广?因为它是典范,模范道场。这个建树叫大树,伟大的建树。今天我们是非常希有难得,有这样的殊胜因缘遇到了,这缘分要是说“百千万劫难遭遇”,这话丝毫不过分。今天这个道场建树的有道风、有学风,希望同修们认真努力,感应殊胜,成就不可思议。不可以偷懒、不可以懈怠,要知道机缘太难得了,你一生当中,你几次遇到这样殊胜的因缘?今天既然遇到,就紧紧抓住,决定不放手。在这个道场冶炼身心,超凡入圣,把我们的烦恼习气,就像炼钢一样,渣滓统统把它炼掉,炼成纯钢。所以这个道场就是典范的道场。我跟大家讲,这个道场里面修行念佛,跟其他道场不一样,完全不相同。诸位发心今天念二十四小时,好事情。我听说你们是一个月念一次,太少了,这就有一点说懈怠偷懒,就有这个意思了。为什麽不把勇气鼓起来、振奋起来?你只要一振奋,立刻就得三宝加持。你说一个星期念一天二十四小时,恐怕我们的身体受不了,是不是真的受不了?真的受不了。为什麽?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头已经觉得受不了,你当然受不了,我很清楚。如果你要讲我天天念都若无其事,你有这个信心,我就点头,你决定做得到。每一天二十四小时念,你都一定可以做得很圆满,你有信心。你身体是随你心念在转变,你能够发心去念佛,天天二十四小时不断,你念上三个月,你的身体跟金刚神没有两样,这不是假的。何况我们念佛堂不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难,决定不能勉强大家。般舟三昧叫佛立三昧,一个期限是九十天,九十天不可以睡觉,不可以坐下来,只可以经行,就是绕佛;可以站在那里念,绕佛,不可以坐下来,那个是不容易的、是很难的。我们今天不是这个要求,我们今天遵从谛闲老和尚的教诲,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着念,那有什麽压力?念佛堂旁边就有休息的地方。将来正规做下来,念佛堂做统铺,不必一张一张床,做统铺。统铺可以做上下两层,年轻的上面休息,年岁大的下面休息。休息的时间愈短愈好,不要一躺在那里呼呼大睡,那就不好了。所以在念佛堂念佛,不脱衣服、不脱海青。铺位上尽量用软的垫子,让你休息得很舒服,这是短时间。惊醒过来,赶紧到念佛堂去念佛,这是不难做到。而且得佛菩萨加持,护法神护佑,没什麽困难。这个道场是名副其实大树雷音,雷音就是念佛的声音。这一句佛号震动了虚空法界,这一句佛号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念来了。藕益大师告诉我们,诸佛成佛都是念佛而成佛的,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你不念佛你怎麽能成佛?符合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原理。“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就是成佛。我们念菩萨就成菩萨,念声闻就成声闻,念缘觉就成缘觉,念什麽就现什麽,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大树雷音就是念佛堂,当然讲堂也包含在其内,都是大树雷音。说法的音声把它比作雷,雷有惊醒一切众生的意思。一切众生迷惑颠倒,听闻大法、听闻佛号,他就醒悟过来、惊醒过来了,称之为雷音。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现前是灾患太多太多,怎麽样救自己?怎麽样挽救社会,利益一切众生?这个道场的建树就完成我们这一个愿望,满足我们的欲求,我们要有真实的智慧,你才能辨别、你才能认识。所以真正修行人要断恶修善、要积功累德,到哪里去?念佛堂,念佛堂确确实实是帮助你断恶修善。进入念佛堂之後,你不会起恶念,你眼睛所看的是佛像:阿弥陀佛,你耳朵所听的是佛号,把你心里面的妄想、执着、杂念都伏住了,这就是诸恶莫作;佛像是一切相里面最好的相,名号是一切音声里面最圆满的音,你见相闻声,就是众善奉行;这不是断恶修善吗?念念相续就积功累德,你到念佛堂来念两个小时,你两个小时在积功累德;你念一天,一天在积功累德,你要知道这种利益,你不会离开念佛堂。我抓住这个机会,认真的在这里积功累德,将这个功德回向法界、回向众生、回向净土,将来往生必定是上上品往生。我深深相信,你往生是预知时至,你将来站着往生、坐着往生,自在!你的业障统统在这里消尽了,你在别的地方难,这个地方容易。这是大树雷音。第八尊:【师子王光明执金刚神。】“师子王”是比喻,“光明”是般若智慧。有慧一定有福,真正有福,那个人一定也有慧。谚语里头常说“福至心灵”,这是讲有福的人,真正有大福德的人,他那个心很灵,这是他有智慧,所以福跟智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如果说他的福报很大,他没有智慧,那个福报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的,叫什麽福?他真的是有福,佛法叫它痴福,愚痴。福是有,愚痴的福报,他不是智慧的福报。愚痴的福报很快就享尽了,享尽之後他就没福了。痴福之人也做许多好事,那些好事都是有漏的福报,而且福报都不是圆满的。为什麽不是圆满的?杂着有漏心去修,将来享福的时候,也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连带着一起受用。中国人常讲“你好福气”,有福有气,这话说得都很有学问、很有哲学,这就是你的福里面不是圆满的。圆满的,我们这个福就不叫福气,叫福德,福德跟福气不相同。我们现在看到许多有福报的人,真的他很有福气,福德很少见到,很少见到有福德的人,有福气的人我们看到很多,常常看到。一字之差,因果关系很大,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一位师子王光明。“师子”是比喻百兽之王,在佛经里面常常用狮子比喻佛陀,佛说法有如狮子吼。这个地方也有这个意思,但是不一定是指佛,也就是一切团体里面,无论是大的团体,大的团体像一个国家,小的团体像一个公司行号,乃至於一个家庭,团体里面的领导人,都可以用师子王来比喻。这个人智慧深、福报大,福跟智都非常显著,就像狮子王在众兽之中,显示出无畏的姿态,取这个意思。我们要学习着重修福修慧,唯有修福修慧不能有满足的心。佛常教我们知足常乐,对於我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种种享受要知足,特别是在物质受用上,知足就常乐。我们修福求慧,不可以知足。圆满的智慧福德,一定要晓得奉献给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享受你的智慧跟福德,这就对了。第九尊金刚神:【密焰胜目执金刚神。】这位金刚神的德号。“焰”是火焰,跟光的意思相通,都是表智慧,特别是表般若智慧。“密”是讲深密。他的智慧太深太广,不但我们凡夫没有办法测度,即使二乘权教菩萨,对他深广的智慧福德也无法测度,测是猜测度量。在经里面一般称不可思议,这是密的意思。“目”是眼睛,菩萨以慈眼视一切众生,以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看一切众生,这种眼就叫慈眼,这地方叫“胜目”;胜是殊胜,在一切眼目当中最为殊胜,在佛法里面也称为吉祥目,或者吉祥眼。这个意思就非常明显,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应当要学菩萨,以慈悲之眼、以密严之心;严是庄严,深密庄严之心,慈悲之眼,面对广大的群众,这叫学佛、这叫修行。过去我们面对着一切人事物,总是有分别、总是有执着、总是有好恶,有喜欢的、有讨厌的,这是错误;这种心是轮回心,这种心是妄心、凡夫心。面对着一切人事物起心动念,那就是造轮回业,这是错误的,修行就要把它修正过来。怎麽个修正法?学这一位金刚神,学他的密焰,学他的胜目,密焰是真实的智慧,胜目是真实的慈悲,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诸位如果要发心建道场,你要看有没有必要,机缘有没有成熟。如果没有这个必要,缘并不成熟,勉强去做,那就造业。为什麽不修随喜功德?不赞叹人家已经成就的道场?何必要自己多事,何必给自己找麻烦,给自己过不去?这不是有智慧的人。诸佛如来他们示现的,真正叫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要向他学习。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建立这个大道场,普度一切众生平等成佛,这正是前面讲的大树雷音,真的是圆满的大树雷音。十方诸佛如来都有阿弥陀佛的智慧,都有阿弥陀佛的福德,他们为什麽不在自己地方去建立极乐世界?你想想为什麽?这个意思很深,教我们觉悟。阿弥陀佛已经建立,我们大家鼓掌就好了,何必还要我做,他已经做了;我想做的,他已经做了。我这个地方的学生,这一生不能成就、不能成佛,赶快送他那里去。诸佛如来不是没有智慧,不是没有能力,显示什麽?自他不二,他做的就是我做的,没有两样,捧他就是捧自己。他那里一切缘成熟了,我何必还要再搞一个,跟他唱对台戏?没有这个必要。诸佛示现的是教我们这一招,唯有这样子修学你的心才真正得清净、平等、觉。所以在现前这个世间建道场,我在过去讲经的时候讲过很多次,这个世界上建一个道场就够了,要建那麽多干什麽?为什麽说建一个道场就够?现在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现在在此地讲经,电视机在我面前,现场直播,远在美国那边的同修,他们在那里看、在那里听;听完了,打电话告诉我很清楚。昨天晚上讲经,他们就听到了;今天早晨我们早餐谈话,他们都听到了。现场直播,你还要搞那麽多道场干什麽?你费那麽多事情干什麽?顶多我们做个转播站就很好,不要再找麻烦了。交通便捷,从美国到这个地方一天就到了。听说现在还在研究快速的飞机,速度比现在的飞机要快一倍多。换句话说,将来从美国到新加坡,多少时间?六个小时;从美国飞到中国只五个小时。你还要建道场干什麽?四、五个小时飞行的时间,当天去办事,当天就可以回来,这麽方便。所以这个世间道场,我感到每一个宗派一个道场就行了。我们将人力、财力、物力集中,那真正叫大树雷音。我这个念头也不是凭空想像来的,凭空想不出来。是早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跟明尼苏达大学,我在这两个地方弘法,它这两个学校叫大学城。这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城市,我看到这个样子,最初想到是弥陀村,现在想到是大学城。所以它那一个宗派在那个地方,它就是一个城市。像我们宗派里面,可以分两个部门:一个是大众共修的道场,一个是教理研究的道场。等於说是一个是佛学院,培养师资的地方,对全世界弘法宣扬的地方,这是一个机构。另外一个机构,就是像我们净土宗讲的弥陀村;这个里面建念佛堂,共修的地方,全世界的念佛人,都可以到这个地方来共修。因为你有家庭、你有工作、你有事业,你不可能经常住在这边共修。希望你利用你的假期,你一年最长的假期,如果有两个礼拜、三个礼拜,或者有一个月的假期,这大概是最长的假期;欢迎你到道场来共修一个月,或者共修七天、半个月,希望你一年能来一次。什麽时候你能够来常住?等你退休了,你把你的工作放下,你的事业放下,你就可以住在这个地方来共修。交通便捷就方便了,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所以道场各个地方都要建,它的道理在此地。为了方便起见,那是一种不得已的作法。现在交通便捷,我们再那麽做就错了。为什麽?人力、物力分散了,分散就很难有效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法,不一样,精神不变,方式一定要变,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任何人在那里建一个道场,我们赞叹,我们全心全力协助。这个地方真正是个福地,诸佛护念,三宝加持。以後居士林会把附近所有的房子统统都买下来,提供给全世界念佛人到这里来净修。当然那时候念佛堂不够用了,讲堂也不够用了。讲堂无所谓,这麽大够了,因为它直播,现场直播。念佛堂不够用,要新建一个大念佛堂。大念佛堂,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没出家,跟忏云法师住茅篷,晚上没有事情就在那里胡思乱想。我想的念佛堂是圆形的,下面是一朵大莲花。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莲花在水里头,念佛堂也在水里面。在水里头一朵一朵的莲花,一个人一朵莲花,下面是流水,要建那样的念佛堂。我去找,我那个图可能还在,那个时候我还不到三十岁,二十几岁的时候画的图。看到这个地方,大树雷音,我们看到这四个字,感触很多很多,难得因缘成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建小道场这个念头统统打消,把力量集中到这个地方来。我们要大树雷音,不要搞小耳朵,那个没有意思;一定要大树雷音,全力集中在这个地方。要知道任何一个人做,都是跟我们自己做完全没有两样。他做得很辛苦,我们在这享他的福,这才是聪明人,不必自己要去当家。当家好辛苦,一个念头错了,还要背因果。我们不当家不背因果,只有功德没有因果,你说这个多好。全心全力辅助道场,辅助李木源居士,使弘法利生的大事业,净宗第一殊胜的道场,能够在这个时代建树,这实实在在是无比殊胜的因缘,无量真实功德。密焰是真实智慧,真实的慈悲,利益一切众生。最後这一位金刚神,德号叫:【莲花光摩尼髻执金刚神。】“莲花”表法,表清净。在佛法里面,我们现在人讲标志,外国人讲Mark,或者有人翻作商标。我们的标志用*轮,*轮表空有不二,表非有非无,表这个意思。莲花表染净不二,因果同时。开花是因,莲蓬里头结莲子那是果。在普通一般植物当中,先开花後结果,因果不同时,唯独莲花是因果同时。它花没有开,里头就有莲蓬;花开的时候,莲子已经在那里长成了,所以代表因果同时。又表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它表这些,许许多多的意思在里头。这些意思实在讲,都是暗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是如是。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在污泥而不染污泥。莲花,根是从泥里面生长,茎是在水里面,花开在水上面。佛将这作个比喻,污泥比喻六道;水比喻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花开在水上面,比喻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虽超越十法界,根在污泥上,又表示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那个意思多麽圆满,来纠正我们往昔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观念是彼此不相关,那错误的观念。现在我们明白十法界是一体,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体,息息相关。所以诸佛菩萨成道之後,还得要倒驾慈航,帮助这些没悟的众生。为什麽?一体,道理在此地。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由此可知,如果我们损害众生就是损害自己。自他不二,性相一如,这才是事实的真相。这种真相,如果不是佛为我们说出,我们确实作梦也想不到,哪里会想到这些事情?永远在迷惑之中。佛大慈大悲,为我们说出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本来面目,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名号里面“光”,光都是表智慧;“摩尼”是表自在,神通如意。摩尼是宝珠,在佛家说,你得到摩尼珠,你一切的受用可以随心所欲。摩尼珠会变化,佛家讲摩尼珠,西方人讲神灯,你得到这个宝物了。“髻”是高显的意思。髻,是梳头,头发梳在头顶上。这是表高显,跟一般讲幢的意思相同,都表高显。合起来,这个里头有几个意思:有莲花、有智慧光明、有如意宝珠,髻是一连贯上去,样样都高显。这些佛在经上也常常说,它们是依正庄严的一些物品;依报的庄严,正报的庄严。这里面字字句句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德号里面大多数都有光这个字、有明这个字,这是提醒我们,学佛一定重视智慧。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佛学是智慧的学问,唯有智慧才能够破迷开悟,才能真正得到离苦得乐。摩尼髻就是得乐,这是得大自在的象徵。可是我们要知道,如果没有真正的修德,这一种殊胜的庄严我们得不到,一定要真修。莲花显示什麽?显示放下。它放下污泥,它才能往上长;它污泥要是不肯放下,它就长不出来,它永远在里头。这是表示六道,你要是不肯舍弃六道,你怎麽能进入四圣法界?然後你还得要舍弃四圣法界,你才能超越到一真法界。这是很明显的显示出放下的利益,你放下,确确实实你就提升了。我们今天境界不能提升,原因在哪里?放不下,守在这个位置上。好像爬楼梯,爬到这个阶级,不肯再上去,守在这个地方;上面还很高,爬不上去了。你放弃第一层,你才能到第二层;放弃第二层,你才能到第三层。不放下怎麽行?所有的阶层统统放下了,你才圆满成佛。功夫都在放下,愈放下愈自在,愈放下愈得到如来果地上的殊胜庄严。所以这一位金刚神,名号摆在最後,很有道理。底下这一句经文∶【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数。】这就说明这十尊金刚神是略举,像这些金刚神他们,“等”就是同类的。人数有多少?有佛世界微尘数。结语跟前面举类完全相应。前面第一句告诉我们,“复有佛世界微尘数执金刚神”,总结也是“有佛世界微尘数”,这是总结这一类的。由此可知,这个法会之广大,岂不是尽虚空、遍法界吗?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在菩提树下,定中召集这个大会。如来究竟圆满大定之中,所有一切时空的障碍都消除、都不存在了,所以他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华藏世界是不是尽虚空、遍法界?当然是。极乐世界是不是尽虚空、遍法界?也当然是。再回头看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是不是也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也是肯定的,当然是。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真正生活的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边际,无始无终,这是我们自己本来面目。我们学《华严》,连这一点都体会不到,那真叫白学了,经也是白念了。现在明白,明白之後如何证实?这是我们现前需要做的功课,也就是如何将这个理念变成实际的生活,那要靠我们修行的功夫了。下面总有八句是赞叹金刚神他们的智慧德能。叹德比前面菩萨是省略很多,但是比往後这些诸神众,这一边就相当详细了。到下面诸神众,叹德大概都是一句、两句,这个地方总有八句。请看经文∶【皆於往昔无量劫中,恒发大愿,愿常亲近供养诸佛。随愿所行,已得圆满,到於彼岸。】这是赞叹他们圆满的德行。第一句是总说,总说金刚神他们的大愿大行。是由於愿力,自自然然他参加这一次的法会。因为他们的大愿是感佛陀教诲之恩,常常随侍在佛陀的身边,担任护法的工作;金刚神都是佛门的护法神。“皆於”,金刚神的数字,诸位要记住,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佛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这麽多,这是没有法子计算的,有这麽多的金刚神。也显示出世尊的威德,哪一个有大福德的人有这麽多护法?天王,大梵天王也不行,摩醯首罗天王也没有这麽多护法神护持他。佛有,显示佛的福德圆满。佛从来没有命令他们,叫他们来护法,自动来的。佛门里头没有组织,没有一丝毫勉强别人。这是受佛教诲,自动发心来护法,人数有这麽多。“皆於”,皆是每一个人都是的。“於往昔无量劫中”,这说得很圆满,这麽多金刚神,不是一时成就的,无量劫来。世尊累劫教化,他们发心护法。“恒发大愿”,恒是常发,发愿没有间断。像地藏菩萨一样,生生世世常发大愿。这些人也是如此,生生世世发愿护持佛法;护佛、护法、护僧。僧里面包括一切如法修行的人,僧不一定是指出家人,这个意思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僧是团体的一个名称,我们中国习惯称为僧团。团体就是像现在社会里面一般讲的社团一样,僧是一个社团。这个社团是一切社团里面最好的榜样、最好的典范,所以称为众中尊。众就是所有一切社团里面最尊、最贵,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麽?它是和睦的僧团,一个社团。这个社团里面,每一个分子都遵守佛的教诫,修六和敬。在佛家一般讲四个人以上,它最少的数目是四个人。四个人在一起,依六和敬修行,这四个人的小团体,就叫做僧团。从四个人那就到成千上万,无量无边的大团体,像此地所说的世界微尘数,这是个大的团体,人人修六和敬。他们这些人发愿,愿常亲近供养诸佛,不离诸佛。佛在哪里说法,他们就到哪里护持。佛到哪里度众生,他们就到哪个地方去护卫。换句话说,凡是佛菩萨示现之处,都有这些护法神保佑。如同戒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不离开你。像这些护法神,在我们想像当中,一定是这些金刚神的部下,他派去的。我们现在受三皈了,有没有三十六位护法神保佑我?不见得。为什麽不见得?我们的三皈靠不住,恐怕是有名无实。有名无实,这些护法神不来。真正皈依,你有实质的皈依,你没有形式,护法神一样来护持你。由此可知,形式并不重要。形式干什麽?形式在表演给大家看,让那些还没皈依的人看到这个形式,发心来求皈依。所以形式是度那些根性还没有成熟,将要成熟的人,帮助他们、提醒他们,是这个用意。着重实质,你要真的回头,真的依靠三宝,你才得护法神的保佑。又如戒经上所说,像五戒,你每受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神,都是属於金刚神一类,他来护持你。可是这个受戒也不是形式,真正做到。形式上受不受,没有关系,真做到。所以真正的佛法,不重形式重实质;这个话,是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教给我持戒,他说:持戒,你真正做到一条,你就是受了这一条;形式上的不重要,你要真正做到。譬如不杀生,对一切有情众生,杀害的念头都没有,你做到了。你没有受过三皈五戒,你是真受了;你不是假的,你是真受了,诸佛菩萨承认。形式上受,找一个法师来给你作证明。世间人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一定要选一个什麽法师,要选一个大德高僧。你能不能得到?得不到。为什麽?因为你有分别、妄想、执着。岂不闻佛门常讲,“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亲近善知识,受三皈五戒。亲近善知识为什麽?善知识把三皈五戒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要的是这个,不是要善知识他的名望、他的威德。好像我做了他的徒弟,我很光荣,我值得骄傲,那就错了,你就完全错了。所以佛家剃度的师父、传戒的师父都是属於接引,引你入门,佛门里面并不很重视。重视什麽?重视传道的师父,我们佛家常讲法子,重视这个,传法的。真正教导你的、教诲你的,这个老师重要,这个老师要慎重选择。至於剃度的师父、受戒的师父、传授三皈五戒的师父,我们要用清净心、平等心,最好不选择。我们用真诚的心,真正发愿,依教奉行,你就真的得戒了。刚才讲了,不受这个形式,你真正做到,你也得戒,这是佛承认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他们亲近佛陀,佛陀是第一善知识,世出世间最好的老师,智慧、道力、神通样样圆满。亲近这样的善知识,所以他发心亲近供养。同样一个道理,佛陀的学生无论在哪一个阶层:圣贤的学生,法身大士;再其次的学生,权教菩萨、声闻、缘觉;凡夫的学生,像我们这些人;只要真心向道,只要认真修行,金刚神没有一个不护持的。他护持佛,就要照顾佛的学生。假如你是佛的假学生,不是真学生,当然他不会照顾你,他不会护持你。如果你真发心,真正做佛的学生,你一定得金刚神的护持。这里面还有供养,所以真的不怕,我们可以不必处处看人家的颜色过日子,那个日子过得好辛苦。一切依佛法,依法不依人,如理如法的说法,与一切善友切磋琢磨,互相勉励,增进道业。佛供养我们,护法神供养我们,我们还有什麽忧虑?经上说得很好,世尊当年出世在世间,人寿百岁,释迦牟尼佛八十岁圆寂;换句话说,他还有二十年,八十岁就走了。二十年的馀福就能供养正法、像法、末法,一万两千年当中出家修行的学生。四事供养,佛这个馀福给我们了。我们如理如法的修行,决定不用担忧物质的生活,不必操这个心。你要真正信佛,问题就是你对佛法有没有信心,要从这个地方看。确确实实诸佛护念,龙天善神照顾,还操什麽心?这个利益无比的殊胜。我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那一年我跟他的时候,二十六岁,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真正发心,发心修行,发心弘法利生,你的一生佛菩萨照顾,从此以後不要再操心。我听话,我相信老师的话,老师不会骗我。我那个时候二十六岁,章嘉大师已经六十多岁了,他不会欺骗我。我那个时候的生活非常清苦,跟章嘉大师三年,我没有供养他一分钱,没有这个力量,生活太苦了。有的时候,就是每一个星期天,到他老人家那里去,有时候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他留我吃饭。我常常在他那里吃他的饭,我没有供养他,还吃他的,他倒供养我。所以他对我是一无所求,句句都是真实语,真心话。我听了之後,永远记在心里。所以我一生的际遇,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我都能坦然处之。为什麽?老师说的:佛菩萨安排的,那还有什麽话说?佛菩萨安排,佛菩萨一定有用意。虽然是逆境,过後之後是好事情,真的是安排得太好了、太妙了,我们意想不到,确实是最妥善的安排。所以我们着重“供养”这两个字。“随愿所行,已得圆满,到於彼岸”。这就说明,这一些金刚神,实际上他们已经证得如来的果位,示现以金刚神的身分来护法,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地方要学习,要学菩萨恒常发愿,要学菩萨的承事供养,不离开佛陀。在我们後学,古德常讲不离开善友,不离开道场。道场只要它真正如法,道风、学风与经论所说都能够相应,这就是正法如法的道场,我们修学决定不可以离开,因为善友与道场是修学最殊胜的增上缘。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习气深重,如果没有好的助缘,的确很难成就。如果是遇到恶缘的环境,实在说决定会随缘堕落。有几个人能在恶缘里面,自己能够把握得住?能够坚定信心,不被境界所转?古时候有,有也不是多数,现在就很少听说了;不要说见到,听都很少听说。所以修学的助缘,对我们这一生的成就,有决定性的影响。此地可以说是得诸佛菩萨的加持,因缘具足。常住在这个地区的同修,宿世福德积得厚,不是真正有福的人,哪里能遇得到这样好的增上缘?不住在这个地区的同修们,我们也非常欢迎,每一年能有一个时期到此地来共修,同学共修。利用一年当中的长假,或者是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乃至於一个月,我们非常欢迎。一年如果有一度到这个地方来进修,年年都能够来,每年来一次,年年都不间断,也符合《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原则,“一向专念”,他每年到这个时候他又来了。昨天一日一夜的念佛非常殊胜,今天有同修们在问,下一次是几时?非常关心,恨不得天天都有,好事情。只要大家能发这样的心,诸佛欢喜,龙天拥护,这个道场,我相信很快就能够成就同修们的愿望。现在是每一个星期一次,开始锻炼,希望弥陀村能很快的完工。弥陀村落成,我们就希望二十四小时念佛,永无中断,这是真正亲近承事供养诸佛。念佛堂就是阿弥陀、诸佛如来所在之处,进入念佛堂就得诸佛菩萨本愿威神的加持。“随愿所行”,我们不可以说已得圆满,但是可以说渐渐圆满,逐渐接近圆满。我们今天讲“到於彼岸”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方向目标纯正,值得赞叹、值得欢喜。再看下面这一句:【积集无边清净福业。】这是一句,积福。福是什麽?福是净业,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不是世间杂染业,是清净的福业。世间人说到福报,也许诸位有听说过洪福,世间人常讲的、赞叹的“洪福齐天”,这是洪福之大,这一种福报是讲世间有漏的福报。前面跟诸位说过,享福里面还有一些副作用,真的不如意事还是很多,哪能够一切尽如人意?可是清福则不然,清福很不容易享,必须具足戒定慧三学的人,才有条件享清福。世间人享福都喜欢热闹,热闹场所是有福之处,清福是听不到这些喧哗。清净寂灭,与定慧相应,这是真正的福报,这个福报把你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欲界天就比我们人间清净很多,色界天更清净,再提升到声闻、缘觉、菩萨,他们那一种清净寂灭的境界,我们凡夫想像不到。他们所享的乐,跟我们享的乐不一样,我们享的乐是什麽?是五欲六尘的刺激,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五欲六尘就好像毒品吗啡一样,打下去很快乐,快乐完了之後就很苦。可是清净寂灭之乐,那是真乐,这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的神通、无量的德能、无量的功德,只有净业里面才有,你才能享受得到。现在大家没尝到,怎麽晓得没尝到?念佛堂念了一晚上,白天要睡一天大觉,这就是你没有得到。刚才李居士告诉我,年轻人不如年老人,年老人念了一天一夜,精神饱满,还在外面扫叶子,还在问什麽时候还有?年轻人念了一夜,不敢问什麽时候再有,这怎麽行?原因到底在哪里?原因是年轻人心不清净,你还是落在五欲六尘里面,你认为那个是乐,乐此不疲。叫你去跳舞,叫你去打麻将,打了一天一夜很高兴,乐此不疲;叫你念佛就累了,这就是说明世间福报跟净福不一样。年岁老的人心地清净,他在念佛里面得法喜,念佛里面得真的快乐,愈念愈快乐,愈念精神愈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诸位如果要发心念佛,大概这种境界,就是日夜不断的念佛,大概在第四天、第五天,你才能感觉到。换句话说,前面三、四天是个关口,很难熬过。如何能把这个关口突破?要定、要慧,你要有耐心、要有定力、要有正知正见,克服自己的障难。这个障难过去之後,人就清醒了,你日夜念佛不感觉得疲倦,你会感觉得欢喜,你会感觉得体力充沛。所以初念佛的人,头几天这个难关不要害怕,可以说是每一个初学念佛的人,都有这种障难,不是你一个人有。十之七八,三、四天都能够突破,我们自己也不会例外,以三、四天的时间,应当可以突破的。一定要自己发奋努力,我们这个样子,在念佛堂里面,就能积集无边清净的福业。底下一句:【於诸三昧所行之境,悉已明达。】“三昧”就是禅定,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心不乱。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是感受,正是正常,正常的感受。“诸”,多的意思,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正受这里面有事有理,事的正受是随缘,我们常讲自在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恒顺里面成就无量功德,这功德就是此地讲的诸三昧,你得到三昧,得到无量三昧。理定就无碍,《华严经》里面所赞叹的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是理。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就是因为理事不能圆融,所以有障碍。如果理事要能够圆融过来,就没有障碍了。你念上七天七夜,念上七个七天七夜,精神饱满,愈念愈有精神,愈念愈有体力,你就入无障碍的法界,理事融通。“所行之境,悉已明达”。“明达”是智慧现前,“所行之境”就是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每天从早到晚,面对着社会复杂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有戒、有定、有慧。戒是什麽?戒是守法、守礼,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合规矩,这是戒。善巧方便,他合规矩,一丝毫都不会错乱;换句话说,没有过失,这是戒。於一切境缘当中,如如不动,不动心,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清净、平等就是定。清净、平等心照外面的境界,就清清楚楚,明了通达,智慧现前。这个句子,诸位一定要知道,此地总共有八句,後後深於前前,好像是八层楼一样。修积净业,修积净福是第一层,基础。第二层就得三昧,就开智慧了,悉已明达,开智慧了。第三句说:【获神通力,随如来住。】我们看到这一句非常羡慕,人家能够跟如来住在一起。佛在哪里,他也在哪里,做佛的常随众,常随弟子,我们确实非常羡慕。可是诸位要知道,做佛的常随弟子,一定要具备前两个条件,那就是修积净福,安住三昧,於一切境界通达明了,要有这样的条件,才能跟如来住,才能做如来的常随弟子。不具足这个条件,你纵然是学佛,跟佛依旧有一重障碍,没有办法亲近佛陀。你也没有办法安住在正法道场,正法道场偶尔来参加一下,参加一下第二天、第三天受不了,赶紧离开。什麽原因?业障现前了。第四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入佛的境界,同佛所证。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上所说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尤其是到事事无碍,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示现在六道三途,度化这一些罪苦众生,他所展示的就是事事无碍。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想像得到,正同经上所说的,这个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没有法子表达,我们思惟想像达不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甚深甚广,但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离开我们一寸一分,没离开。不思议解脱境界,若是落实在生活上,就是本经所说,这一部经自始至终所说的,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尤其是《华严经》最後一品,在八十卷经里面,品题叫“入法界品”。可是在《四十华严》翻的就详细得多,《四十华严》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入这一个字通能通所。普贤行愿品里面说的是什麽?说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五十三参的实质内容是什麽?是我们现实的社会、现实的生活,这个不思议。怎麽会不思议?我们凡夫在现实社会里面,起邪思、生恶念,造作无量的恶业,招来六道三途不如意的果报,这是我们干的。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环境之中,在形象上跟我们没有两样。生活方式,工作的辛劳,一生的遭遇,好像跟凡夫没有两样,但是人家心里面从来没有丝毫的染着。不但没有染着,而且是增长戒定慧这三种功夫。无论在什麽环境里面,他的生活,他所示现的贫贱的生活,他非常安分守在贫贱的生活;富裕的生活,他也能够安住在富裕的生活,这是增长戒学。贫贱,没有贪心、没有欲望;富贵,一定是以福德、智慧、慈悲,无条件的帮助一些苦难的众生,这是他的本分,应当要这麽做。你富贵了,富贵绝对不是叫你自己享福,自己享受,那就错了。富贵是叫你布施,是叫你救济一切贫困,所以富贵人救济社会贫困,是他义不容辞的事情,他本分里面要做的。为什麽?性德的流露。自性是慈悲,他与心性相应,道理在此地。所以这是增上的戒学。於一切境缘当中,他能够保持清净不染,如如不动,增上定学。对於环境里面,理事性相、业因果报,了了分明,一切明达,增上慧学,这叫不思议。同样的一个境界,凡夫增长贪嗔痴、增长烦恼,菩萨在这里面增上三学,怎麽会一样?这个境界就不可思议了。因此你要说哪个境界好?哪个境界不好?很难讲。境界好与不好,说实在的话,与境界不相干。再跟诸位说真话,境界里头没有好丑。藕益大师在《法语》里面说过,境缘没有好丑。境,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诸位要记住,都是平等的。理平等,事不平等,这个说法是随顺俗谛而说,也就是随顺众生知见而说,给你讲理平等,事不平等。如果随顺诸佛如来、法身大士,说真话,告诉你理平等,事也平等,这就不可思议了。真的,事也平等,相也平等,没有一样不平等。你为什麽没有见到平等?你的平等心没有现前。如果你的平等心现前了,你见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定是平等的,这是事实真相。由此可知,相随心转,真的随心转,如果我们能够把八识转变成四智,就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你就能入了。你以妙观察智看一切事件,突破一切障难,事实真相你见到了。你用平等性智对一切人事物,一切人事物莫非平等,统统是境随心转。我们今天看到境界不平,觉悟的人回头了,知道自己错了,自己还是轮回心;八识就是轮回心,起心动念还在分别、执着,造轮回业。自己必定生起惭愧心,生起忏悔心、改过心,要真修。修在哪里修?绝对不是在境界上修,是在心地上用功夫。相宗所讲的心地上用功夫,“转八识成四智”,用这个功夫。我们今天要不要去学相宗?不需要。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原则,我们用什麽方法来修?我们在念佛堂中执持名号,这是方法。我们把每一个念头,把妄想转成阿弥陀佛,把分别转成阿弥陀佛,把执着也转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四智菩提,一句名号把八识不知不觉的就转成四智菩提。念佛与法相有什麽分别?没有分别。你要说念佛跟法相不一样,有分别,你是用妄想、分别、执着,你的修学两边都失了。念佛这个法门你修不好,法相转识成智你也修不好。你要问为什麽会修不好?从根本上给你讲,你错用了心,这是根本的病因,你错用了心。什麽地方用错?你用妄想、分别、执着就错了。无论修哪个法门,无论学哪个宗派,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正确了。你用心纯正,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成无上道。《金刚般若》上说“法门平等”,这话是真的,这话没错,真的是平等,无二无别。不平等都是我们的妄想妄念,造成一切不平等。不平等给我们带来,不但是修学上无量无边的障难,生活上带来了许多的灾难灾祸,归根结底全是错用了心。不思议解脱境界原来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当下之处。希望通过《华严》的学习,我们稍稍能够领略到这一点义趣,不但对修学有很大的帮助,对现前生活带来了真正的幸福。下面一句:【处於众会,威光特达。】“处於众会”,是说我们置身於一切团体大众之中。我们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不能离开社团独立生活。一天到晚所接触到的各行各业,每一个行业,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一个团体,一众,佛法名叫一众,这一类;我们现在讲一个行业,一个社团。在这个团体大众当中,我们的仪容、我们的风度光彩,所表现出来的,人家一看,跟其他的人他就不一样,就感觉到你与众不同。怎麽?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福德。这个人有福德、有智慧、有威仪。“威光特达”,威是威德、福德,光是智慧,特是特殊,达是明显到达,使与会大众都能够感触得到。这一句是度众生,接引众生的方便,这是第一。这一桩事情给诸位同修说,并不是说,你在这个社会有崇高的地位,不是;也不是说,你在这个世间有很大的财富。没有地位、没有财富,在团体广大群众当中,令人景仰,高度的智慧,崇高的德行。诸佛菩萨以这个方便接引众生,让众生见色闻声;见是见到你的色相,闻声,听到你说话的音声,生欢喜心、生景仰心。就是这一句里面所说,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第六句:【随诸众生所应现身,而示调伏。】这一些法身大士,他们的修学、他们的证断功夫接近圆满,前面说了,“已得圆满,到於彼岸”。如果就这两句话来说,已得圆满,到於彼岸,这已经成佛了。已经成佛,不住佛位,退回来作菩萨,这叫倒驾慈航,退回来当菩萨。菩萨里面又示现作金刚神,作佛的护法,作佛的常随众,这就是所谓倒驾慈航。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正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已得圆满,到於彼岸”,他们都是佛,无量无边诸佛来拥护,示现作菩萨,示现作护法,示现作种种神众,示现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佛教化众生,任何一个人作佛都欢喜,不一定要自己去当头。人人都要当个领袖,领袖只有一个,那就打架了、就斗争了。佛里面这些领袖任一的,谁发心去做,大家统统拥护,没有一个反对,没有一个有意见,这才真正叫和睦相处,确实是共存共荣。为什麽?他们通达明了虚空法界是一体,情与无情同一个法身,他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任何人带头、任何人领导,无不是全心全力去协助。“随诸众生所应现身”,应当现什麽身分,他就示现什麽身分。在这个团体,这一些法身大士,这一些倒驾慈航的诸佛,他们也是这个道理。应以执金刚神的身分出现,他就示现这个身分。所以说这一些法身大士们神通广大,在这个地方现金刚神的身分,在那个地方又现别的身分。《普门品》里面讲三十二应,《华严经》末後讲五十三位善知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可以同时现无边身,同时现一切身。他是怎麽个示现?随众生的念头示现,众生有感,他就现身。正是他自己从来没有一点意思,他才能普遍现种种色身。如果自己有一点意思在里面,那就不行了,一个身都现不出来,那一点点意思就是障碍。我们很想得神通自在,又不肯把障碍除掉,你怎麽能成功?所以我们要学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自己没有丝毫意思存在,这与法性就相应了,性是空寂的。有一念意思就不空,就不寂,就不相应了。随类现身,现身的用意何在?在调伏众生,可见得他不是为自己。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我们不要说很多,示现在我们人间,示现在这个社会里面,他来干什麽?他来赞演如来正法,他来干这个的。赞是赞扬,讲经说法赞扬;演是表演,所谓表演就是做出来给众生看,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让大家依着这个榜样效法。佛菩萨示现这个样子,无非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断恶行善、积功累德,他所示现的就是这个。无论示现什麽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表演这桩事;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从迷惑颠倒、从恶业里面回头,真的是回头是岸。所以他的示现是“调伏”,调顺众生的理念,或者是我们讲,调顺众生的思想见解,把他的错误调正过来;伏是帮助众生降伏烦恼恶业,干这个事情。第七句∶【一切诸佛化形所在,皆随化往。】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佛没有身,菩萨也没有身;不但菩萨没有身,声闻、缘觉也没有身。过去我们初学佛法的时候,总以为小乘大概距离我们凡夫不太远。佛在经上说过,他的烦恼断了,习气还没有断,好像距离我们很近。我们这种妄想、分别、执着错了,怎麽知道错?读《金刚经》的时候知道错了。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须陀洹已经不着相,须陀洹没有自己以为,我已经证得须陀洹。如果他要自己说,我已经证得须陀洹了,他决定没有证得。须陀洹是初果;换句话说,佛在《金刚般若》上告诉我们,初果已经不着相。何况初果以上的这一些圣贤,哪里会有着相的?这才能超凡入圣,决定没有着相的圣人,着相的声闻、缘觉、菩萨没有。如果有,那是示现的,正是如永嘉大师对六祖所说,“分别亦非意”,是那种人,那是不思议境界。只有凡夫着相,六道凡夫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人,他还是着相。所以无想天的天人比不上须陀洹,须陀洹已经不执着身是我。要晓得,佛没有身相,菩萨没有身相,一切贤圣都没有身相的执着,所以他能够随类化身,他能够化无量无边身。“一切诸佛化形所在”。佛到哪个地方去化身?这里说化身,诸位就很明显的体会到,应化身佛。如同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现的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佛,在三身里面讲是应身。为什麽叫应身?众生有感,佛应化而来。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佛法,众生如何能感?众生观念里面从来没有个佛,为什麽会把佛搞来?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众生之感有两类:一种叫显感,一种叫冥感。显是很明显的,我们心里有所祈求,这很明显的,佛来应了,这个感应道交。冥感是自己都不晓得,自己好像是没有求,但实际上是有求。求什麽?在印度当时那个时代,印度是宗教之国,佛在经上讲九十六种外道。外道不是骂人、不是歧视,外道的意思是心外求道,所以他不能证得。道不在心外,这些修道的人,全都是心外求道;换句话说,有能求、有所求,有能修、有所证,我们讲有修有证。有修有证就是心外求法,所证的不是真的果报。那些修行人,把四禅天当作大涅槃。诸位要晓得,涅槃这个名词不是佛家的,是古印度那些教派里面,可以说是共有的。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他们修行所求的,就是要求不生不灭。以为到四禅天,不生不灭;到四空天,不生不灭。可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长,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还要往下堕落,因为他上面没有了,他只有往下堕落。这个时候心里就怀疑,世间没有真正的大涅槃,希求大涅槃,结果是非常失望,那一个念头就是感。佛看到这个人有这麽一个念头,他就来应了。你们求涅槃,求不生不灭,真有不生不灭,但是你们错误,方法错、理论错了。所以佛应现在这个世间,满足这些人的愿望,佛怎麽不是感应而来的?佛所现的身相,随着业感众生的不同,佛现的相不一样。在这个世间示现人身,因为他的目标;大多数古印度修行人都是出家人,婆罗门、瑜伽、数论、六师外道都是出家人;所以佛也示现一个出家人的模样,出家人好度出家人。示现在家人的身分,因为这一些出家人没有真实智慧,依旧有分别、执着,一看你是在家,在家比出家好像就矮了一大截;再有智慧、再有德能,出家人也不相信。你是一个出家身分在他面前,他没有话说了。这个障缘、这个习气,一直到今天还存在。譬如说上台讲经说法,出家人讲得实在不好,大家听了都鼓掌很恭敬;在家人在台上讲得很好,恭敬心生不起来。在家人,跟我一样,在他心里面没有分量。所以在家人要得到在家人的景仰,你的表演要比出家人要好很多倍,他对你他会起恭敬心。你跟出家人一样,他瞧不起你;你比出家人好,好不了很多,他也瞧不起你。这是我们都能够理解的,我们都常常见到的。佛调伏众生,确实是无量的善巧方便。示现色相,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样的身分。随机说法,应当说什麽法门,佛就说什麽法门。佛如果一个人,来做这桩事情,他的障碍一定非常之多。这个障碍不是在佛那一边,众生这一边。众生好疑,疑心病很重,不肯相信。要用什麽方法断一切众生的疑惑?一定要感得千佛拥护。这一些诸佛如来,又示现出家、在家的弟子,佛的弟子,一个个都是聪明智慧,高出人天;一个个的德行、容貌、体相,人天所不能比这麽一大堆、一大群的人,都跟释迦牟尼佛学,都跟佛学,都做佛的弟子,让这个世间众生一看,看他弟子这样,那老师一定了不起,对老师才能产生信心。他们皆随化往,帮助佛教化众生,他们的任务是帮助一切众生对佛生起清净的信心,他们做这个工作。干破坏的也有,也是示现。提婆达多专门说佛的坏话,说佛的坏话最後引起公愤,他无可奈何知难而退。这是从反面让那些对佛有疑惑的,最後能够改过自新。所以都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都是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功臣。就跟唱戏一样,这台戏表演得很好,戏台上角色有唱正派、有唱反派,他们都是来唱戏,不是真的,都是演员,都是来表演的。表演得非常逼真,让我们芸芸众生看戏看得觉悟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末法时期,皈依三宝作佛的弟子,我们要明白,我们这一生也是在演戏,也是演给社会大众看的。要演得很逼真,要演得很如法,我们的剧本是什麽?释迦牟尼佛的《大藏经》就是我们的剧本。依照剧本演戏,有缘多演几天,没有缘就收场。时间的长短看缘,缘是看观众,看听戏的人,他有没有兴趣?诸佛菩萨在十法界六道里面舍身受身,不为自己,为众生。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能契入这个境界,像这些菩萨一样,舍身受身也是表演的,也是做给众生看的。这个身相与自己毫不相关,对自己来讲,完全没有相。这个话很不好说,明明这是有相,有相跟无相是一个相。如果说没有相,身相都没有了,这个可思议。有相就是无相,无相就是有相,这就不可思议了。《心经》里面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相,有相,空是无相;空跟有是一不是二,这就不可思议了。一切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这个身相,是即有即无,非有非无,它是一不是二,这才入得了境界。如果你把有、无分作两桩事情,你永远入不了境界。入不了境界的人是六道凡夫,契入境界的人才是佛菩萨。我们学佛真正的成就是入佛境界,《法华经》上讲入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是入佛境界,也就是说入空有不二;《维摩经》上讲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佛知佛见,就是如来境界,不二就是一,也叫做一真法界。这才是真实的功夫,真实的受用,我们学佛真正有所获,真正有所得。得到什麽?得到无所有,得到不可得,得到的是空有不二。楞严会上说得很有味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得的是无所得。得跟无所得是一不是二,所以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理很深很深、很广很广,诸位同修要很冷静的去想想,这才是我们修学佛法所求的,所希望得到的,这是经上所讲的真实不虚。末後这一句∶【一切如来所住之处,常勤守护。】最後这一句,把护法的意愿说出来了。护法谈何容易!“一切如来所住之处”,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住”字。经典一开端都说,“一时佛在什麽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说,佛住在那里。这个住的意思就很深了,住怎麽讲法?佛法住持的所在处。这一些执金刚神,他们就有责任要在这里护持,“常勤守护”。世尊弘法利生是应机的,机缘尽了他就示现入般涅槃。佛虽不在世间,佛法在这个世间还要住一段时期。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八十岁入灭,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八十岁圆寂。圆寂之後,他老人家的影响力,我们今天用这个名词,诸位容易懂。他的智大、德大、能大,所以影响力很深很远,他的影响力是一万两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一万两千年叫做住。佛虽然不在世,这一万两千年佛陀发愿影响的范围之内,护法神要常勤守护。所以他不说在,要说在就不是这个意思,他说住。现在我们去释迦牟尼佛入灭已经三千年了,只要我们的知见、我们的修学与经论相应,就是如来所住之处,正是与《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佛所行处”意思完全相同。佛所行处就是佛陀教育推行之处所,都是说佛不在世的这个时代。并不是说佛在世,有护法神守护,佛不在世,护法神也就不来了,不是。佛法影响的地区、影响的时代,这一些护法神发愿永远,常是永远,不间断;不但守护,勤守护,很勤奋的没有懈怠,在这里守护道场。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着重的就是与法相应。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这一句跟我说的意思完全相同,“护法住处”,他这个解释很简单,只有四个字。不是护佛在处,是护佛法的住处。执金刚神这一段,就介绍到此地。〔九〕 身众神第二个社团叫身众神。请看经文∶【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身众神。】出现人数之多,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显示这个法会庄严、伟大到极处。每一个团体里面出席的人数,真的都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我们在此地所看到的是一百七十多个团体,每一个团体的人数都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我们要问是不是真的只有一百七十个团体?给诸位说,不止;略说,细说说不尽,太多太多了。我们这个本子,《华严经》的经本,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所见到的,他老人家告诉我们,这个本子是下本《华严》。上本经就是《华严经》的原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原本,分量有多少?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偈是四句叫一偈,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要算句数的话,一句一句的讲,四十个三千大千世界那麽多句。一四天下微尘品。这是世尊在定中,二七日中所说的。这个经要搬到我们地球来容纳不下,这真是不可思议。所以龙树菩萨一看到这个经本,望洋兴叹,没有能力接受,太多了。中国古籍里面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分量,现在是把它缩小了,缩成精装本,像我们现在缩本的《大藏经》差不多大,十六开精装一本有这麽厚,一千五百册。我那个时候派人去买这一套书,商务印书馆的经理出来接见,告诉他,假如一个人生下来就会看书,看《四库全书》,他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从生下来就看,看到他死,书还没看完。《四库全书》要跟《华严》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太小了。所以龙树菩萨再看中本,看看中本的分量还是太大。阎浮提众生来讲,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没有能力接受。再看下本,下本是什麽?下本实在讲是目录提要,纪晓岚当年编辑《四库全书》,编辑一部提要,目录提要。每一部书,书的年代,著作人,书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每一部书写一篇,这一篇像我们现在的页数半页。这一部《四库全书》目录提要多少?精装本这麽厚,五册。我们今天读的《华严经》是什麽?《华严经》的目录提要。下本《华严》,是《华严经》的目录提要。由此可知,出席当时法会的团体无量无边。在目录提要把它归纳,归纳成一百七十几类。每一类里面,代表团不晓得有多少?所以人数才讲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这个团体叫身众神。什麽叫身众神?如果要用类似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侍者。身众神就是侍者,在佛身边照顾佛的生活起居,所谓随侍承事,这一类叫身众神。可是佛经里面有一个说法,旧经四十五卷,旧经是《六十华严》,晋译的。经上说每一个人,任何一个人,自从有生以来就有两个神随侍你,做你的侍者,永远不离开,生生世世都不离开。这两个神的名字,一个叫同生,与你同生;另外一位叫同名,跟你名字相同。一个同生,一个同名,这两位天神,常常随侍在你的左右。你生天他也生天,你到人道他也到人道,无论你在哪一道受身,他始终不离开你,一定是与你同时生,与你同一个名字。在《药师经》里面也有这个说法,但是他的名字不是叫同生、同名,他叫俱生神,实在讲名字虽然不一样,意思相同,也就是与身俱来。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自己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不要以为没人知道,这两个神一天到晚跟着你,就像如影随形,他知道得太清楚了,你怎麽能瞒得了他?这两个神,与诸佛菩萨天地鬼神都通消息,你说麻烦大不大?像现在电脑一样,它全连线连上了。所以实实在在讲,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诸佛菩萨、天地鬼神没有不知道的。你只能够自欺欺人,欺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天地鬼神、诸佛菩萨,你有什麽能力欺骗?没有能力,没有办法欺骗。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都教我们真诚恭敬,没有一丝毫的虚伪,你能够这样做人处事,纵然是世间人误会,不了解你、瞧不起你;天地鬼神尊敬你,诸佛菩萨护念你,你得的利益好处太多太多了。如果你是隐瞒别人,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隐瞒得很周密,让社会大众还对你很尊敬,对你还很佩服,诸佛菩萨不护念你,天地鬼神在笑话你,你的亏吃大了,你哪里占到便宜?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我们应当要知道。现在请看经文,第一句是说明团体的类别,以及出席的人数。下面也是略举上首,举几位代表。【所谓华髻庄严身众神。】名号里面我们可以顾名思义。“华髻”本身就是庄严具。古时候人喜欢戴花,头上都插花,帽子上也插花。我们如果看到唐朝时候这些人物的画像,唐朝人男子都戴花,男子都戴帽子,帽子上插花。髻,是女人才梳头发,头发梳成高高的。诸位看到古时候仕女的画像,发髻梳得高高的,发髻上面也插花。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要善於领会。花表六度因行,看到花就要晓得修因。植物先开花後结果,花是因,有因必有果。花要开得好,我们就能预期结的果好,所以佛家把花代表菩萨六度。髻是人身最高的地方,头发梳高,这是顶端。什麽是一个人真正的庄严?断恶修善,勤修六度,这才真正庄严。由此可知,庄严不在打扮,而是在真正的德行。印祖教导我们,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是真正的庄严。好的标准是什麽?利益众生,利益国家社会,这是好。如果你心之所思、行之所为,是属於自利的,那就不好了。佛法的标准定得非常严格,它有个道理。因为学佛的人,不愿意再搞六道轮回,唯一的目的,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你要想脱离六道轮回,这个标准自然就高了,没有办法把标准降下来,降下来是六道。轮回是怎麽来的?佛在经上,大小乘经上都说,说得太多了。轮回是执着来的,执着什麽?执着我。要用粗俗一点的话来说,轮回是从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上变现出来的。只要你有一点私心没有断,你就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所以佛说出这个标准,是说出事实真相。佛决定不是勉强,要我们把我执、把私心断掉,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告诉我们,六道轮回怎麽来的?从我执里头变现来的,我执就是自私自利的意念。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不能不明白。你今天念佛,念了一天一夜,为什麽感觉到累?你执着这个身是我。我这个身,今天一天不睡觉,不行,疲劳了;它当然就疲劳了,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你要懂得这个身不是我,它怎麽会疲劳?身是什麽?身像一件衣服一样。衣服不会说是白天穿它,穿了很多,它疲劳了,晚上一定要叫它休息一下。你日夜照穿,一年穿到头,它也不会觉得疲劳,就这麽一个简单的道理。你要把这个身体看作衣服,它怎麽会疲劳?不会疲劳。你把身体看作我,麻烦大了。我有没有?我有。我有没有相?我没有相,我能现一切相。所现的一切相,无我、无不我。大乘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你怎麽记不住?你怎麽不能落实在生活上去运用?诸位要晓得,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佛的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不能再低了。自私自利的这个意念要舍得乾乾净净,起心动念为众生、为社会、为佛法。佛法是什麽?觉悟众生的方法叫佛法。建立道场,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是佛法,这是佛事,佛菩萨的事业,这叫真正的庄严。这是华髻庄严身众神。这个地方讲的身众神,味道又很浓了。意思就是说佛菩萨的侍者,道场的侍者,比前面金刚神还要贴近一层。金刚神是外面护法,这是内护,侍者内护。护持道场,我们懂得,在这个道场里面做义务的工作,你就是这个道场的身众神。还要护佛,佛在哪里?念佛堂里面,每一个念佛的人就是阿弥陀佛,我要发心做他的侍者,要照顾他。念佛堂、讲堂、法会里面,一些做义工护持大家的,现在你们讲护法,就是身众神、金刚神的身分。念佛堂里每一个念佛人,我们眼睛里头都要把他看成那是一尊佛。他今天在这个地方修的是佛因,将来这个因成熟,遇缘成熟,必定作佛。如果他这个修因要不间断,我们这个道场,目的就要做到这个程度。将来念佛堂二十四小时念佛不间断,真正有念佛人,真正发心念佛人,他在这个念佛堂日夜不间断。真正累了,在旁边打个盹,惊醒过来立刻就再念。他要念到功夫成片,他要念到一心不乱,需要多少时间?顶多三年。三年功夫成熟了,他自在了。他喜欢在这个世间住个一百年、两百年不碍事,喜欢立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马上就走得了。这就叫什麽?生死自在。日夜不间断的念,三年的时候把你无始劫来的业障都念掉了。我们今天念佛,为什麽业障念不掉?念佛的时间少,造业的时间多。消的业障还没有消一点点,後头一大堆业障又起来了,那怎麽行?所以有这麽一个殊胜的道场,在这个里面念那就不一样了。只消,它没有增长,没有业障现前。念念在消业障,连续消个三年,还不都消光了,就是这麽个道理。所以我们护持的人,就是执金刚神、就是身众神。我们自己在里面念佛,也要发心照顾别人。自己是佛,自己要兼差,兼金刚神的差、兼身众神的差,这才做得圆满,真正是积功累德。

【光照十方身众神。】名号的功德,昨天跟诸位介绍神的别名,而身众神是通名,此地这一类都叫做身众神,大意跟诸位说过了。清凉大师他在此地有一个解释,如果就神所主之事,他说这一类的神众“专以变化多身为佛事故”,这个意思我们要能够体会。变化多身,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譬如前面跟诸位讲过,我们走进念佛堂,念佛堂逐渐逐渐要达到我们想像当中的水平,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一定要自己真正的奋发、勇猛精进,不需要靠别人督促,这样才好。大家在一起共修,依众靠众。凡是进念佛堂的人都是来作佛的,不是做别的事情,是来作佛的。为什麽说他到这儿来作佛?《观经》上讲得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到念佛堂来念佛就是作佛的。本来是佛,现在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我们心目之中,对踏进念佛堂每一位同修都要看作诸佛如来,这样久久我们自然就入佛的境界了。这是我们以人身变成佛身,这变化身。同时在念佛堂当中,昨天跟诸位提示的,除自己念佛之外,念佛要给所有念佛的同修作榜样、作模范,这就是作师作范。还要兼顾大众,护持大众,我们这一身又兼金刚神的任务,也兼身众神的任务,这多圆满。所以我们进入念佛堂,如果对於教义不明白,观念转不过来,功德就不殊胜了,念佛也容易懈怠。深明教义,理事圆融,真正可以做到勇猛精进,真正可以做到如佛经教相应。念一堂,一堂无量功德;念一天,一天无量功德;念一个月,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了。今天我们看第二尊身众神的德号,“光照十方”,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处所,皆是光照十方。“光”表智慧、表慈悲。我们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展卷之初就看到佛放光,十种光明。大圆满光明云,这一句是总说。下面给我们讲般若光明云,都是加了个大字,大般若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乃至最後大皈依光明云。这些别号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琐碎的事情,无不是光照十方。光怎麽照出去的?从你的信心里面遍十方法界,从你的愿心里面遍十方法界,念念都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个心真实、这个心清净,这个心里面没有分别、执着,没有分别、执着就是无碍光。《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十二光,这是光照十方的大意。我们要学就是要学有大心大愿,本经佛说过,他的当机者:大心凡夫。大心是怎麽个说法?起心动念都尽虚空法界,这个心就大了;信心是这样的,愿心也是这样的。身众神随着一切众生的心念,如观音菩萨一样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身众神是很会变化的。第三位:【海音调伏身众神。】“海”是比喻,比喻深广无际;“音”是法音,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讲经说法、弘法利生。讲经说法,诸位要记住,不一定是在讲堂,不一定是在讲台。讲堂里面、讲台上面,只是无量形式里面的一种,一定要懂得注重在随机说法,一切时、一切处我们接触任何一个人,常存此心。帮助他认识佛法,帮助他认识大乘,帮助他接触净土,常存此心。无论到什麽地方,我们到人家商店去买一点东西,也不忘记把佛法介绍给他。我们这边印的书刊、小册子很多,摆在外面结缘的。诸位说我过去拿到已经有了,你有了不行,你还要多拿一些常常介绍给别人,这才行。我自己学佛了,我一家学佛了,广大社会大众没学佛,共业就转不过来。由此可知,我们这大心没养成习惯,一提起来大心就发了,出了讲堂心又变小了。如何能保持初心,永远保持大心?时时刻刻都想到一切众生,我们接触就要把讯息介绍给他。在新加坡这个地方,我们要把此地讲经的讯息转达给他,把这个地方的念佛堂,念佛的状况也要转达给他。他来不来听经,来不来念佛,与我们无关。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不必劝他来听经,不必劝他来念佛,只是把消息转达给他,我们的责任就尽到了。转达给他了,看到讲经的时候他没来,念佛的时候他也没来,下一次碰到再告诉他一次;他还没来,我下一次遇到再告诉他一次。只要他没有来,十次、二十次都不嫌烦,次数多了,“我们去看一下”,他就会来一次,这是大心的落实。如果是外地区到我们新加坡来的,我们常常遇到,观光旅游在新加坡很多。听听他讲的是中国话,我们听得懂,看看这些是中国人,就问问你们从哪里来的?有从中国来的、有从台湾来的、有从其他国家地区来的,我们把网路的网址介绍给他。大概在国外现在每一家都有电脑,在美国,现在小学生已经用电脑上课了。他们小学里面的作业全部都用电脑,很少看到有手写的;中学、大学就更不必说了。我们把网址介绍给他,海音光照十方。网址我们最近印了一万张,印像小卡片,名片一样,将来都放在外面,欢迎你们同修每个人多拿几张装在身上,好去做光照十方,海音调伏,你要落实才行。“调伏”两个字在此地,我们可以省略了,前面说过,一样的意思。调心,降伏烦恼习气,一定要靠法音。光照偏重在形象上,海音偏重在言说上,合起来正是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说是说法。第四尊:【净华严髻身众神。】“净”是清净。怎样才清净?断一切恶,不着断恶的相,断恶清净;行一切善,不着行善的相,行善清净。换句话说,一有分别、执着就不清净了。“华”是表菩萨心,四摄、六度都要懂得三轮体空。三轮体空要用《金刚经》上的经文来说,诸位印象会更深,也容易体会。无论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必须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应,这就是净华,真实的庄严。庄严三身:庄严法身、庄严报身、庄严应化身,因为三身就是一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们学习在生活里面、在工作里面、在与一切大众应酬里面,这行法统统可以落实。你要是懂得了,无有一法不是菩萨法,无有一行不是菩萨行。我们威仪端庄,容色温和,与大众接触,给诸位说这是布施。使一切大众看到这个样子,生欢喜心,怎麽不是布施?布施欢喜。生可爱心,生可畏心,又喜欢、又害怕,通是布施。生羡慕心,他要向你学习,这就成就功德、福德。无论是举止、无论是言谈、无论是工作,都有程序、有次第,有条不紊,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一切时、一切处有人见到我要守规矩,没有人见到也守规矩,把守规矩养成一个习惯。我们学佛的人都懂,没有人见到的地方,有鬼神见到,怎麽可以说,没有人见到就可以随便一点、可以放逸一点?不可以。谚语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天地神明无时无刻不在鉴察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以儒家讲慎独,独是独自,没有别人见到也要小心谨慎,如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样,成就我们自己的德行,这叫持戒。与般若相应,与“无我相、无人相”,无四相相应,那就是清净,这是清净持戒波罗蜜。忍辱是耐心,能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现在念佛堂里面的同修,年轻人要忍,年老的念佛人可畏,他们日夜念佛不疲倦,年轻人念上几个钟点,就疲倦、就受不了了,怎麽行?看到这些年老的同修应当要生惭愧心,要忍耐。实在讲前面几天忍耐过去就好了,就很正常,前面这几天是个关口。因为过去无始劫以来,懈怠成了习惯,现在叫你一下收敛,好像非常难过、非常难受,这现象是正常的现象。每一个人初学都要经过这个关口,所以不要畏惧、不要害怕,自己对自己要有信心、要有耐心,你就能够突破。突破之後,那就是精进波罗蜜,真正做到勇猛精进。讲堂跟念佛堂相结合,这样的道场解行相应,实在是希有难逢,我们在一生当中能遇到几次?居住在这个地区要知道珍惜,天天都不空过,你是这个世间第一等大福报的人,还有哪个福报能跟你相比?你这一生决定成佛。不但是决定往生成佛,而且你的品位决定高超。为什麽我们能这样肯定?缘殊胜。这个事情是善导大师讲的“总在遇缘不同”,此地的缘希有殊胜。住在这个地区要是没有空闲的话,难得到这个地方来共修,那是自己把这个殊胜因缘放弃了,很可惜。外地的同修住得远,其他国家地区,我们欢迎你每年能到这个地方来住一段时期,希望你常常来,有假期就来念佛、就来研教,不要把大好的光阴空过了,空过非常可惜。世间许许多多年轻人,年富力强的时候把学习的机缘疏忽了,将他宝贵的时间拿去观光旅游,实在可惜。他听到我这个讲法,我们天天在研究教、在钻故纸,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弥陀佛,他看到我们,“这个年轻人傻呆,不知道去玩”。到底是谁傻?这很难讲。我在年轻的时候,二、三十岁正是一般喜欢玩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去玩过,知道光阴宝贵,知道求学重要。我自己福很薄,必须要工作才能够养自己。现在你们的福报比大梵天王都大,你们进念佛堂一分钱不要带,这个地方四事供养,这还得了。我在年轻要自己养自己,没有人养我,所以要去工作。工作完了之後,剩下的时间读书,除了读书,就亲近善知识,去求教。善知识怎麽认识?先认识一个,一个就介绍两个,两个就介绍三个,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我那个时候在台北认识十几位名教授。我虽然没有上学,我亲近的是一流的名教授,利用我空馀的时间,我去拜访他们,向他们请教,成就自己的学问。我这个学问不是从学校得来的,学校读书也要有福报,我连生活都照顾不了,哪有钱去念书?谁供给我们念书?我过的是这个日子。我的同事朋友都笑我,那个时候叫我书呆子,天天只晓得钻在书里头。我在台北市住那麽多年,我常去的地方两个地方:一个图书馆,一个书店。书店的老板都认识我,其他的场合没有我的踪迹。我那些长官同事都在旁边议论,书呆子,不知道享受,不懂得享受。也有朋友来告诉我,我听了笑笑,我说:我不是不懂得享受,我懂得。懂得你为什麽不去玩?我把玩的时间调换一下,你们现在年轻力壮就去玩了,我打算到晚年玩,现在年轻我要用功发愤,到晚年的时候我到处去玩,我的话兑现了。他们退休之後很苦恼,看到我在世界上,今天飞到这里,明天飞到那里,到处去玩,非常羡慕;才点头,你的路走对了。我那个时候走,你们在旁边笑话,你现在才知道我的路走对了,迟了,你学我已经来不及了。精进要把握年轻力壮这个好时候,到自己学业、道业有成就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刻意去观光旅游,都是接受别人邀请去弘法。弘法讲经一天有一定的时间,多半都是在晚上,白天没事,他们就带我去玩。我玩的地方可多了,住在当地的人,他当地很多地方没去过,我都去过。我在香港,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我都去玩过,当地人没去过。所以这是智慧,智慧的安排,晓得我在哪一种年龄,应该要做哪一桩事情,把它做好,做得圆满。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自然就有多馀的时间观光旅游。观光旅游也不是浪费时间,观光旅游做什麽工作?做後面两条: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两条在观光旅游里面成就。般若是我们到处去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解众生相。芸芸众生他的体相作用、因缘果报,我们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是般若智慧。所有一切顺逆境缘,我们接触的时候心地清净,如如不动,禅定波罗蜜。花表六度万行,净表一丝不染,禅宗里面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是禅定。观光旅游是修禅定、修般若,跟一般人那怎麽会一样?他们观光旅游,换句话回来一无所得;我们观光旅游,定慧增长。这是真正庄严,这是庄严达到顶端。“髻”是代表高显。我们在这名号里头,应当如是修学。第五尊:【无量威仪身众神。】“仪”是仪表。“威”,我们世间人常讲的威风;风是风度,这个风度令人敬畏,对你又尊敬、又喜欢,又有威可畏,不敢轻易冒犯。“无量”是指事事物物,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相当中,他都能成就威仪。威仪的内在是清净无染,别人怕你什麽?怕你的清净无染。因为他的心地身心是染污的,看到你身心清净,对你很尊敬,又不敢接近你,道理在此地。这一句德号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就是时时刻刻要保持自己的风度,要成就自己的威仪,这样才能够教化众生,才能够帮助社会转移不良的风俗。也就是说威仪是社会一切大众的好样子,我们不从自己本身做,如何弘法利生?如何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一定从本身做起。第六尊:【最上光严身众神。】“光严”这两个字,前面说过,此地不同的是加上“最上”。他提醒我们,智慧、威仪、教化众生的音声,这些事情不可以知足,为众生的利益,一定要达到最上。我们现在在做,做得不够,还要向上提升,不断的向上提升,提升到最上,再没有更上了,圆教佛果的境界。等觉菩萨还不是最上,上面还有,到如来果地,那就最上。他这个德号里头用意多深。没有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绝不中悔、绝不退转、绝不懈怠,教我们是这些事情。这样才是真正名副其实勇猛精进,把最上的标准指给我们。第七尊:【净光香云身众神。】名号里头有香有光,香光一般都是表净土,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叫“入香光室”。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极乐世界是光明世界,极乐世界人身放光,所有一切万物都放光,连大地都放光,一片光明。极乐世界不需要日、月、灯,不需要这个东西,永远没有黑暗,所以那个地方没有年、月、日、时。不但所有一切物相放光,而且放香,经上讲宝香普薰。不但普薰极乐世界,而且还普薰无量世界。我们这个世界能不能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宝香?能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光明我们也能见到,只是一些有缘的人,他们闻到、他们见到。我们没有缘,所以很少见到,也很少闻到。偶尔的时候,一念相应的那个时候见到佛光、闻到宝香;这个香确确实实从来没有闻过的,这世间没有的。我相信有许多同修,在修学过程当中有这个感应,有这种体验。如果你见到光,多半是佛光,这个没有什麽大问题。闻到香,不见得是西方极乐世界宝香,何以见得?我们在这个地方读经,或者在这个地方念佛,或者在这个地方讨论佛法,偶尔有天神从这个地方经过,他看到了。看到这些心善行善之人,天神见到欢喜,他一定向你致敬,他在那儿站一会,合掌致敬。他只要一停留,天人身上有香气,所以你会闻到一阵异香,时间有几秒, 钟,也有几分钟;他走了,香气就没有了。我们乍闻异香,许许多多是天人。所以净宗称为“香光庄严”。上面又加上一个“净”字,诸位凡是看到净,都是与般若相应,与离四相相应。底下一个“云”字,云的意思是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都是表事实的真相。第八尊:【守护摄持身众神。】我们在德号里面看到,凡是与会这些团体,无论是哪一种社团,无论他示现的是一种什麽身分,对於庄严道场、护持佛法,几乎都是相同的。在这里面给我们一个很深刻的体验,就是如理如法的修持,护持的这些神众无量无边。就以这部经,这经只是略说,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经上给我们说出席的大众一百七十多个团体,这一百七十多个团体都是菩萨、声闻、天神诸众,每一个团体有一个人来护法,来护持你,你身边的护法神就有一百七十多位,这是当然之理。我们在华严会上,要看不到这个事实真相,这个经也就白读了。所以才晓得真正发心修学,你的护法神有多少,太多了,真正是不可思议。“守护摄持”,一切菩萨、一切善神发心守护摄持,我们也要发心。我们如果不发心,跟他们就起不了感应道交的作用。每一位神的德号,我们念了之後,都把他落实到自己,我们跟他就相应了。世间人讲“心心相印”,我们跟所有的神众、菩萨众心心相印,他怎麽不护法?他护我们,我们护他。我们怎麽护他?我们照做就是护他,我们依照名号义理去学习就是护他,彼此互相的护持,不是单方面的。我不护他,他就不护我,我要懂得护他。懂得护他,这里面字字句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一定照做,我一定学习。我护他,他护我;他落实护持,我也落实护持。守护意思很广,我们从小的事情来说,守护修学,我们对修学要认真努力,绝不懈怠、绝不懒惰,要守护。守护道场,使道场样样都能够如理如法,循规蹈矩。守护大众,在这个团体里面,无论是清众,清众是修行的人,念佛堂念佛的人;无论是执事,执事是服务的,在道场许许多多的事务,需要义工来服务,服务的大众一般称为执事。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临时到道场来参访的。甚至於还有一些道场有观光旅游的,我们这个道场没有观光旅游的。这一些所有的大众,我们都要守护。“守”,守住我们自己的原则,守住我们自己的威仪,守住我们自己的学风道风。“护”是自他都护。“摄”是摄受,就是前面所说的,把佛法随时、随处、随缘介绍给一切大众。特别是对於来到我们道场参学的,他没有参加我们的修学,这些人是来作客,我们要热诚的接待,把我们的道场介绍给他,把佛法介绍给他。“持”,永恒不息,这个工作不是做一天、两天,永无间断,时时刻刻有心帮助一切大众,成就达到究竟圆满。身众神他们这样做,我们也要这样学习。第九尊∶【普现摄取身众神。】“普”是普遍,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虚空法界平等平等,这是普的意思。如果有亲疏、有远近,就不是普的意思。诸佛菩萨、诸天善神摄受一切众生,有没有先後,有没有次第?有。合不合乎普?他合乎。他那个普我们看到是亲疏,实际上没有亲疏;我们看到好像有远近,实际上没有。那是怎麽一回事情?缘成熟。缘先成熟的先得度,缘後成熟的後得度。所以从这里面看到了差别现象,这种差别就是无差别,无差别当中现差别相,要明白这个意思,确确实实没有亲疏次第,没有。缘成熟,这一接触,他就相信,他就发愿,他就很喜欢;佛菩萨当然立刻要照顾他、要帮助他,要为他讲经说法。缘没成熟的,你给他讲,他半信半疑,他不想听;你说得再多,再多是叫说废话,没听进去。对这样缘分的人,佛菩萨一定要少说几句。所以都在众生那一边,众生的机缘有没有成熟,决定不是佛菩萨这一边的事,也不是护法神这边之事。护法神也非常公平,你的缘没成熟,他并不是不护持你,他还是护持你,但是跟缘成熟的护持不一样。缘成熟他要全心全力照顾你、帮助你,断绝一切魔障,他有责任。缘不成熟的,他照顾你,但不是这样恳切。为什麽?你还有魔障,你必须还要去还债;欠命的还命,欠钱的还钱。护法神在此地,你造作,你应该受什麽果报,你一定自己去承受。他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也是护持,不是不照顾。你没有走上菩提正道,魔来扰乱,他不干涉。为什麽?应当有的果报,你应该要承受。如果你要是回心转意,一下走上菩提正道,魔来扰乱,他要来劝阻、他要拦阻,让你成就。你不在道上,根本就不能成就,你还是搞六道三途,那该怎麽受,你还是要怎样去受;他清楚、他明白,所以照顾不相同。不是他的心不平等,这里面因果非常复杂。“普现摄取”,现是现身。跟前面讲的菩萨一样,菩萨是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这些神众亦复如是,他们也是随类化身,也是随机护法,护持也随机。“摄取”,摄是摄受,取也是摄受。此地摄取,全心全力协助,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普现一切身,应以什麽身,他就现什麽身来帮助你、来协助你、来成全你,在身众神里头有这一类。末後这一尊∶【不动光明身众神。】这名号里面教给我们的义趣就很深很远。“不动”,太重要了,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成就的关键就在这两个字。不动就是真性的显露;不动是定,“光明”是慧,这名号里给我们显示定慧等持。不动不是身不动,身要不动,什麽事业都不能成就,不动是说心不动。所以说如果你心不动,你的自性就现前,明心见性,就现前了。六道凡夫见不到自性,四圣法界也没见性,这讲十法界。十法界里面这些人为什麽没有见性?因为心动。诸位要知道,动就见不到自性,不动就见性。什麽人做到不动?本经里面讲的初住菩萨。这个经是圆教,圆教初住菩萨不动心了;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个道理要懂得。决定不是释迦牟尼佛勉强,一定要要求我们入这个甚深禅定的境界,不是佛要求,佛对人什麽要求都没有。佛如果对人还有要求,他是凡夫,他不是佛。凡夫才会起心动念,佛怎麽会起心动念?所以佛的心永远是不动的,不动是真心、不动是本性。凡是动的,动的东西是无明,不是自性。凡夫、小乘都把动的无明,误认为是自己的心性,这个错了。世尊在《楞严经》上把这桩事情辨别得很清楚,我们不能够错认了心,不要说错用,错认了都不可以。所以佛法里面表法用*轮,*轮就含这个意思,轮是圆,圆心,圆心是不动的。它如果要动,它就不能成为圆心,它就会有偏差。有偏差,那个圆就不圆了,圆一定变成椭圆,决定不是真正的圆。真正的圆,那个心决定不动;稍微动一点点,决定不是真正的圆,诸位细细去想这个意思。所以你的心能真正到不动了,你才能证得大圆满。大圆满是自性的相用,不动的是体,我们这个经题上讲,不动的就是大,圆满就是方广;方是讲相,广是讲作用。相圆满,用圆满,为什麽?不动。你那个心不动,所以现相圆满、作用圆满,无论现什麽相,尽虚空、遍法界。正如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这些神众,前面跟诸位交代过,全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他们示现神众也是大圆满。示现的身众神他怎麽不圆?他不动。诸位要记住,十尊身众神只有这一尊不动,别的都没有说不动。我们要这样子看经,三世佛都喊冤枉,这叫什麽?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全解错了。岂不闻《华严经》上跟我们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每一尊佛的名号里面就圆满含摄一切神的名号,不但是圆满含摄一切身众神的名号,《华严经》自始至终所列的一切大众的名号,都在这一个名号之中。为什麽?圆满的性德。你说一个名号要是不具足,你的性德就欠缺一分,你就不圆满。由此可知,每一尊神都是互相摄持,这是一点不错,这是事实真相。千万不要说认一位,我要跟这一个学;学一个就是学一切,学一切可以融摄在一尊菩萨、一尊神众之中。若非如是,你永远不能契入华严境界,这个理跟事我们都要透彻的明了。所以你要说修,从哪里修?首先要修不动,关系太多了。我们今天最大的障碍,实在讲最大的魔障就是叫你起心动念;一切时、一切处叫你起心动念,那是魔王。读经叫你起心动念,这部经是真的,那部经是假的,你读那部经,不如读这部经,叫你听了起心动念,把你那个不动破坏掉了。念佛堂里也叫你起心动念,把你那个不动破坏掉了。念佛堂里头修不动心,大家容易懂。我们念佛修的是什麽?《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我们念佛的目的是求这个。所以我们的念佛堂一个字都没有,全是佛像,就是叫你在念佛堂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修不动。起心动念都落在阿弥陀佛佛号上,这个多殊胜。念佛堂里面所供养的佛像,完全是一致的,你怎麽去看,都是看到这一尊佛像。所以不可以供不同的佛像,不同的佛像一看又起心动念了。正因为不动心太难太难了,所以我们要用种种善巧方便,诸位一定要明了,无量善巧方便帮助你修不动光明。果然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自性般若光明就现前,智慧就透露,你的身就放光了。你身放光,凡夫看不到,为什麽凡夫看不到?凡夫的业障太重,障碍了他的慧眼,障碍了他的法眼,他见不到。佛菩萨看到,有一些鬼神,鬼神有五通的他看到。你以前光很小,光颜色不好,灰色的、暗色的、黑色的、蓝色的,光都不好。为什麽?你心里头贪嗔痴慢,邪思恶念放出来的光不好。现在你是到了不动光明,你放出来的光是金色的光明,颜色不一样,光也大了,都不一样。在佛法里面叫做光,在中国内地里面练气功的人叫气,外国人叫磁场,实在讲都是一桩事情,确实有。讲到这些磁场,科学仪器也可以能够侦测。如果现在再进步,像照相机一样,可以能把你的光照出来,把你光的颜色照出来。我也听说现在也有,有这些玩意儿出来了。我们也有同修去照过,拿来给我看,我说靠不住,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科技将来进步,我想是可以做得到的,这不是一桩难事情。所以这一句意思很深很广。下面是这一类的总结:【如是等而为上首等。】“等”就太多太多了。多少?【有佛世界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这个法会是无比的庄严。下面是叹德,叹德跟菩萨来比就简单多了。诸位要晓得,只是简单略说,他们的德行实际上不比佛菩萨减少,佛菩萨那里多说,此地略说;略是广中之略,广是略中之广,广略不二,你要懂得这个意思。千万不要以为,他们赞德只一两句,你这个想法,你完全错误了,他们的德行赞叹不尽。【皆於往昔成就大愿,供养承事一切诸佛。】这是他们德行里面的总纲领。德行要细说,说之不尽。第一个,“皆於往昔成就大愿”,它不是说往昔曾发大愿,不是的;成就,这两个字很重要。在往昔发大愿,发大愿未必成,已经成就了,成就就是他的愿已经满了,已经圆满了。圆满是什麽境界?这不就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虽然是暗示,实际上很明显,成佛了,他是佛再来的。如果是菩萨,不能说成就大愿。成就大愿,这些身众神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来表演这个身分给我们看,示现的;应以身众神身得度者,他就现身众神,这麽回事情,实际上早就成佛。这里面所讲的,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众神,皆是如此。後面我们还没读到,但是我们从这一法就能够贯穿一切法,後面所有的这些诸神,想必亦复如是。这对了,真的是如是。由此可知,佛家常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真的是千佛吗?不止。一佛出世,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一切诸佛都拥护,一尊佛都没漏,无量无边诸佛,哪里只千佛?千不是数字,千是代表大圆满。《华严》表法用十,十是圆满,百也是圆满,千代表大圆满,表这个意思,不是一个数字。所以成佛的时候,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拥护。如果那一尊佛不拥护,我们立刻就想到那一个没成佛,决定没成佛。他要成佛,一定拥护;他不拥护,决定没成佛。如果他要不拥护,还要来找麻烦,决定是魔王波旬,毫无疑问的;他要不是魔王,决定不会障道。这经读了不但拓开心量,真开智慧,一点都不假。所以这一句里面含的意思多深,虽然是暗示,可是我们看到太明显了。下面教给我们两桩纲领的大事,就是示现身众神他什麽事他都要做,这两桩是他主要的:一个是供养,一个是承事。“一切诸佛”,给诸位说,除自己之外,统统是诸佛。所以身众神他看我们都是诸佛,为什麽?他成佛了,他是佛倒驾慈航来示现的。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所以对一切诸佛,他都供养承事。哪一天我们一下意识到,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你就差不多,差不多快成佛了。你还看众生,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你差远了,你的距离太远了。这一定的道理,佛在经上说得太多太多了。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眼睛里看佛菩萨还是凡夫,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吗?境随心转。但是要晓得,佛眼睛看的是圆满真实,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真实的。把一切众生看作凡夫,妄相;妄心变现出来的,不是真心,真心看不是这样的。禅宗里面说得很好,明心见性,诸位想想见性这个意思,见性就是成佛了。怎样才能见性?要明心。我们现在的心不明,所以我们见不到性。为什麽我们的心不明?因为我们的心在动,浮动。前面讲不动光明就是明心,先要做到不动,然後就放光,你这心就放光。放光就见性,见性就是成佛,这是必然的一个道理。法尔如是,绝对不是佛发明的,绝对不是佛故意要我们这麽做的,法尔如是,决定不可以违背,违背那就完全错了。特别是学《华严》,学《华严》就是学普贤行愿。学《华严》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不是凡圣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馀土,他生实报庄严土,他生常寂光净土。《华严经》对我们有这样大的殊胜的帮助,实在讲任何经典不能为比。不是我们说是特别赞这部经,贬抑别的经,不是的,这是应机而说。其他的经经文短,没有这麽长,经文短薰习的时间就短,《华严经》长,薰习的时间长。天天讲,要讲四年到五年,如果这四、五年的时间,你一堂都不缺,你想这个薰习的力量多大,决定在阿赖耶里面薰成种子,而且是强有力的种子,对你这一生的成就帮助可大了。如果你没有这样深长的薰习,它不起作用,偶尔提起来都知道,在境界里面自己还是作不了主,还是被境界牵着走,那有什麽用处?这是大经,我们赞叹的理由在此地。“供养”范围就太多太多了,平常讲布施。我们对待一般人、对待父母、对待师长、对待佛菩萨,就不叫布施,其实还是布施,叫供养。供养就是布施里面加上最极的恭敬心,真诚恭敬到极处,这个布施就叫做供养。换句话说,供养里面没有真诚的恭敬心,叫做布施,布施跟供养差别在此地。所以普贤菩萨修学的十个总纲领,“广修供养”,跟六度、十波罗蜜里面讲的布施,意思不一样。布施这个心不能达到究竟圆满,所以才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为什麽?恭敬心没有达到极处。最极恭敬心,是自性性德圆满的流露,诸位要知道,性德。如果你明心见性,你见性见到圆满,自自然然流出来就是这样的。无论对什麽人,对人、对事、对物,对诸佛菩萨、对人天、对畜生、对饿鬼、对地狱,恭敬心没有丝毫差别,都是最极恭敬心。在中国,古大德也有表演示现,接受信徒的供养,一分转供佛,一分去供养狗。吃的东西,一半去供佛,一半去喂狗,心是平等不二。对诸佛如来,对畜生,同样的恭敬心,最极恭敬心。这种显示他的心达到平等,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学习的。说供养,一切都是供养。六度万行、普贤愿行,行行都是供养。六度、十度,每一度都是供养。记住这个原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句全部都包括了。“承事”就是奉侍,我们现在人讲伺候,在身边照顾。他的起居、他的饮食、他的工作,他待人接物,就如同一个侍者在旁边,时时刻刻听命,为他服务,这叫承事。供养承事,所有一切法门都包括尽了。下面这一句是非常非常重要,心目当中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人不是佛,没有一桩事不是佛事,无有一物不是佛,他见的是性。一切有情众生,佛性;无情众生,我们讲植物、矿物、自然现象,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什麽是佛?法性是佛。所以哪一样不是佛?《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一切皆成佛”,《华严经》上给我们讲,“一切本来成佛”。身众神就介绍到此地。

〔十〕 足、行、神下面足行神。清凉大师对於足行神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说“依止足行众生及守护故”,如下面经文里面所说,“善见比丘,足行之神,持华承足”,这是从事上讲,说这一类的神。为什麽叫他做足行神?他对於真正有修行的人,这里举了一个比丘,善见比丘;出家持戒,有修有学的一个比丘。他走路,鬼神拿着花,花是莲花;他脚踏到哪里,那个花他就给它摆在那里,步步都踏在莲花上。那个花是谁放的?足行神放的。这从事上说,说这些神众叫足行神。另外一个意思,“足所行处”,也就是讲道路神。道路神是谁?现在管道路的警察,他们就是足行神。指挥交通的,管交通的,一般现在国家都有。公路有公路警察,铁路有铁路警察,航空有航空警察,这一类的都是属於足行神;由此可知,他是主道路的,管道路交通的。从名义上我们能够体会到,它着重在行,行路。路有正路、有邪路。正路是什麽?成佛之道。佛道也叫菩萨道、大道;声闻、缘觉,小道、小路。小路不能达到目的地,小路可以通到大路。但是小路它不是邪道,为什麽?它能通到大路,通到大道。如果是邪道,最後它是通不到大道,那个道就是邪路。诸位从这个地方去想这个意思,然後你就晓得,此地讲的足行,我们这个足步步踏在菩提大道上,这些神管这个事情。如果我们能够行佛所行,跟他们就相应了。我们护持他,他也护持我们,我们跟这一类的神众就相应。请看经文∶【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足行神。】数量跟前面讲的相同。这个意思就是说明,这一会是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们统统都来了,都来参加了。如果不是这样的程度,他想来也来不了。为什麽?没有智慧、没有神通、没有道力,怎麽能参加世尊华严法会?我们看起来,凡夫知见,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在那里打坐;眼观鼻,鼻观心,一点动作都没有,二七日中、三七日中。哪里晓得他在定中讲《华严经》?定中那个境界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一个国土、不是一个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看到出席大会的这些大众就明了。定中突破了一切时空的障碍,所以定中境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边际。所以感得一切诸佛菩萨示现六道的众生、六道的形象,示现十法界的形象,都集会在道场。也许有人问,道场能容纳得下吗?此地讲的是法性,在性体之中没有大小、没有广狭。有大小、有远近、有广狭,凡夫知见,是你心在动中,才有这些现象;心如果真正到不动了,这个现象完全没有了。所以说真的境界,没有生灭。我们今天讲性相,没有性相,没有真假,也没有善恶,没有邪正,什麽都没有,没有远近的距离,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叫一真。世尊在菩提树下坐的是一真法界,这才是真实究竟圆满。这个地方也举了十位上首的德号,我们从名义当中去学习,学习的原则不要忘记,一多不二。【所谓宝印手足行神。】这个意思诸位懂不懂?“印手”,什麽叫印手?印手翻过来叫手印,意思是一样。诸位知道密宗里头非常讲求手印,手印决定不能够错误。手印是什麽?我们现在的话叫手语。盲哑学校里面他学手语,他六根有欠缺,不能发音、不能说话,他跟人交换意见,用手语比划;用手语,所以他也要学习手语,手语表示彼此都能沟通。印手就是手语。“宝印手”,手语之可贵。站在十字街头,指挥交通的,那手语。第一位不就说,如果红绿灯没有了,站在十字街头指挥交通的警察,就是宝印手足行神,你就看到了。【莲华光足行神。】我们从这个地方看起。足行神这一类,前面做了一个概略的介绍,他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明了。然後才能体会到在我们社会里面,属於这一类的团体,这一类的行业,如何将他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得圆圆满满,我们在这个里面可以得到许许多多的教诲。第一尊宝印手足行神跟诸位介绍过了,今天这是第二位,“莲华光”,我们看他的别名。莲花、光这两个原则,这是我们处事做人、服务社会大众的两个重要的原则,一定要懂得,要能够坚持把它守住。在中国古时候国家选拔人才,它的标准是孝、廉两个字。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中国古时候有选举,但是不是民间普遍的选举,不是的。什麽人选举?地方的官员。在古时候帝制时代,皇帝派你做这个地方的县市长,那个时候县长叫知县,我们举这个例子来说明。他在这个地方做了三年的县长,如果没有替国家选拔一个人才,他这个官就做不成;就这个理由,他就会被撤职。所以过去地方官员,第一桩大事就要在这个地方去访贤,暗中去打听这个地方上的贤能之人,将他们选举出来,推荐给政府、推荐给帝王。而国家最高的赏赐,像现在讲的勋章、勋赏,最高的赏赐给谁?替国家选拔人才的人,推荐人才的人。所谓说“荐贤受上赏”,你替国家推荐贤人,你受最高的赏赐。所以地方官吏在政绩里面,第一条是选拔人才。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两个字∶孝、廉。如果这个人是个孝子,他要替国家做事,替社会大众服务,他一定很尽忠,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为什麽?如果做不好,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祖宗,一定要尽心尽力。所谓是“忠臣出孝子之门”,国家需要人才,需要孝。第二个需要廉,廉就不贪污。所以是这两个标准,一个是要你能够认真负责,一个是不贪财,这就是好的官员。这样的人选拔出来多半是童子,年轻人,选拔出来由国家来培养他,给他读书,送到太学,造就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做各个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人才是这麽来的。我们读这一尊足行神的名号,使我们想起这一桩事。莲花表的是廉洁,出污泥而不染,这是廉洁。光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哪有不尽忠职守之事?足行神,昨天跟诸位报告,这是国家公务人员里面的一类,主管交通的。昨天我举了几个比喻,像现在一般交通警察,他主管交通的。我们现在铁路有铁路的警察,机场有航空的警察,公路也有专门管公路的警察。足行神是从事於这个工作,为社会大众服务,保护一切人旅游的安全、旅行的安全,维护道路,他们是从事於这个工作,足行神。宝印手的意思跟诸位说过了,是比喻他指挥交通,不一定是在警察的岗亭。警政的首长每一天在策划,那也要用手,也叫宝印手,他要用手去规划,可见得这个意思很深很长。莲花表法的意思,前面曾经说过。告诉我们为社会大众服务,无论自己是从事某一个岗位,都要守住廉洁,一切依照法令规章去做,不可以徇私,不可以有任何的贪欲。做到廉洁、大公无私,这就是智慧光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第三尊:【清净华髻足行神。】清净跟前面莲花的意思相同,这地方讲的花就不是说莲花,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杂华严饰”。像一个花园,世间所有花的品种统统具足,一样都不缺,美不胜收。花表万行,表菩萨的无量行门,无论哪一个行门;行门也是我们常常在讲席里面,跟诸位同修报告的。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行,在此地就用花来代表。行不止一端,所以用杂花来表法。无论是哪个行门,一定要保持清净。清净是对心说的,心清净,我们的行就清净,无论是什麽行。佛法里面讲的六度万行,无量无边的行门,样样清净,心清净。清净的心行,在世间一切大众当中,自自然然你就突出,你就与众不同,就是底下髻的意思。“髻”也是高显的意思,这是在一个人,人身是最顶端。因为这些神众,在前面跟诸位报告了,都是女身。在家的女子梳头,古时候梳发髻,头发都梳得很高,发髻上戴花。所以这个髻是高、明显的意思,形容你的清净心。第四尊:【摄诸善见足行神。】“摄”是摄持。“诸”是多,众多的“善见”。这一句我们如何学习?实在讲就是在工作之中,因为足行神主要代表他职业,在他这个行业,在他工作里面,要懂得摄诸善见。用现在的话,接纳别人好的意见,就这个意思。摄是接纳,我们才会有进步。自己的缺点,自己很不容易发现,所以世出世间法我们要想做得有成就、做得很圆满,要不断的改进,把我们的过失缺点改过来,我们就往上提升了。过失缺点一定很多,世间,说老实话,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第一种,诸佛如来没有过失,他是真正功德圆满;换句话说,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何况我们凡夫?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要向别人请教,请别人指导,真正虚心接受别人的指导教导,改正自己的缺点,你才会有进步。所以佛没过失。第二种人是自己以为自己没有过失,绝不接受别人的批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个没法子了。除这两种人之外,哪个没有过?所以我们自己要承认,自己的过失无量无边。如果你没有过失,你怎麽会落到今天还作生死凡夫?既然当生死凡夫,那过失就不能够避免。有过不怕,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大善人就是知道改过。中国在历代帝王之中,我们不能不佩服唐太宗。唐太宗为什麽把国家治理得好?为当时,为後人所景仰、所赞叹、所尊敬。他没有别的,就是知过能改,欢喜听别人说他的过失,这是帝王当中非常难得的。欢喜接受批评,认真反省检点改过,所以他成功这一代的帝业。我们在传记里面曾经看到,他旁边亲近的这些大臣,听到有人对皇帝的批评是错误的,所以跟唐太宗说,“他这个指责错的,应当要受惩罚”,唐太宗不许可,“不可以”。这大臣问他为什麽?“如果我要惩罚这个人,以後没有人敢在我面前说过失”,你就想想贞观之治是怎麽来的?他真有过失,你指责他,他感谢你,他改过自新;你看错了,他没有过失,你偏说他的过失,他也能包容你,他不责备你。他让天下人都敢在他面前说他的过失,他以这个做借镜来改过自新,一代伟人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这是在古圣先王之中,没有人能跟他相比,这一点实实在在是非常难得。摄诸善见,我们要学,要学接受别人的批评,勇於改过。别人纵然误会我们,说错了,不以为怪,不必去计较,不必去争论,欢欢喜喜接受。我们自己的态度,所谓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统统欢喜接受。特别是为社会大众服务一定要有这样的胸怀,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把服务做到圆圆满满。第五尊:【妙宝星幢足行神。】这个里面的意思比较上难懂。什麽叫宝?什麽叫星?星跟宝表的是什麽意思?在佛法里面,“宝”是表性德,通常我们讲三宝。自性三宝是什麽?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说,觉、正、净;自性觉叫做佛宝,自性正叫做法宝,自性净叫做僧宝。所以佛、法、僧三宝,就是自性的觉、正、净。“妙”的意思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才叫妙。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一切作为,超越不了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不妙;妙是远离妄想、分别、执着。性德圆满,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示现在工作之中,示现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而若无其事,这个妙了;就是前面跟诸位所说的不着相,不着相就妙。日月星都表智慧,星的光虽然小,但是星多,繁星。日只有一个,月也只有一个,星则无量无边。“星”表法的意思表繁多,表後得智。如果我们用日月星来表智慧,多半是用太阳表根本智,月亮、星星表後得智;月,後得智里面的自受用,星星表後得智的他受用。无论是自受用、他受用,都非常的突出,“幢”是表突出的意思。这个意思怎麽样连贯?大家想想就明白了。在他岗位上,用他的智慧,帮助社会广大的群众。又能够不着相,天天这样做,认真努力服务,完全是做义务,做得欢欢喜喜、快快乐乐,不求报酬,这就妙宝。现在人工作,报酬多就多做一点,报酬少就少做一点,没有报酬不做了,与这个名号就完全相违背了。所以如来示现这种身分,服务社会大众,他做出的样子是全心全力以他的智慧、以他的劳力、以他的技能,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不计报酬,他表这个意思。第六尊:【乐吐妙音足行神。】“乐”是喜欢,“妙音”是利益一切众生之音,这叫妙。能利益一切众生,言语议论,种种教诲,这是善,善音。善音如何变成妙音?妙是不着相,妙是从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里面生出来的,这就叫妙音。对於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所谓是心地清净平等,看佛、看菩萨、看天人,看畜生、饿鬼、地狱,平等平等,无二无别,这才叫妙。怎麽样才能把一切众生看成平等?经上说得很多,见一切众生体性就平等了。可是见一切众生的体性,先要见自己的本性,禅家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佛是什麽?佛是平等觉。由此可知,不见性就不会平等,见性就平等了。所以你能见自己的自性,就能见一切众生的佛性,能见一切万物的法性。这个时候平等性智自然现前,然後你的音就妙了,你也喜欢说法了,喜欢帮助人,这是大慈悲心的圆满流露。在四无碍辩才里面,这叫乐说无倦,喜欢说法,不疲不倦,表这个意思。第七尊:【檀树光足行神。】“树光”,我们凡夫看不出来,看看这些树,好像这树都不放光。可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在本经里面所读到,诸佛如来的净土,其中树木、花草都是无量众宝成就,所以树木、花草都放光,光色灿烂,美不胜收。“檀”是香。佛在经上说,我们这个世界,阎浮提最名贵的好香叫檀香,我们现在所讲的檀香。我们现在所见到这个檀香,是檀香里面品质很差的。真正好的檀香,现在众生没有福,那是境随心转,没有福报,虽然有檀香,香也变质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在世那个时代,檀,一点点檀的香,我们常讲一片,这一片檀香燃起来之後,他的香气可以遍满四十里,四十里这个范围之内,都能闻到这个香气。闻到这个香气,许许多多瘟疫病都自然就好了,有这样殊胜的效果,所以这个檀香能治病。想想我们现在纵然买到很好的沉香,檀香里面很好的沉水香;我们晓得一般树木放在水面漂起来的,不会沉下去,可是沉水香放在水里它会沉下去,他的密度比水要大。这样的香也相当名贵,大概一斤不少钱。可是燃起来,别说四十里,恐怕四十尺外面都闻不到,这香气就闻不到了。这个原因要晓得,我们众生业障太重,根性太劣,所以真正的好香统统都变质了,境随心转。我们也曾经讲过,风水随着我们心转,这一些物品是属於风水里面的一种。所以人心要纯善的时候,这些物质它都转变,变成上妙之宝物。名号里面,它的德用我们要学习。这个学习,我们以光明、以宝香这种气氛接触大众,令一切众生接近你的时候,自自然然对你生仰慕之心,你的光明摄受他。宝香我们今天讲气氛,你有温雅,就如同宝香一样的气氛,使他接触之後,我们常讲流连忘返,很愿意在这个气氛之中,也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香光庄严”。有没有这个现象?有。但是很难遇到,真正有学问、有德行、有修持的人不一样。我这一生接触的善友,只有章嘉大师确确实实是像此地讲的檀树光。你在他的身边,跟他坐在一个房子里面,纵然一句话都不说,你那个感受非常舒适,非常的希有。你有这麽一次经验之後,你就很想常常接近他,很想坐在他的身边,也不必靠近,跟他坐在一个房子里面,感受是无比的舒适,让自己的心也得清净,妄想烦躁自然它就不起了。这是善知识他的修持、他的德行真正能够感人,一句话都不必说。现在人讲的气氛、讲的磁场,与这个意思很接近。下面一尊:【莲华光明足行神。】这一尊与第二尊莲华光足行神,意义完全相同。前面讲莲华光,此地讲莲华光明,多一个字。多一个字,名号里头的意思就不是完全相同。前面莲华光,此地莲华光明,前面虽有光,还不太明;现在这个光很明。所以名号里头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或者是换一个字,意思确实不一样,你要把它看一样,就变成雷同了。这两尊菩萨所表的,莲花光是自受用,莲花光明就表他受用。但是我们晓得,如果自受用没有得到,决定不可能有他受用,所以自行化他。前面讲莲花光,自己有廉洁的操守;这地方是廉洁操守能感动别人,能令人效法,使人发心向你学习,这是明的意思。第九尊:【微妙光明足行神。】名号里面的微妙,什麽叫微妙?微妙到什麽程度?真正叫妙不可言。“微”是精微、精华,“妙”是美妙,他的精致微妙到极处。这是赞叹他处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不是圆满、无不是美妙,一丝毫的过失都没有,这才叫微妙光明。从这个名号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如果不是如来倒驾慈航示现的身相,这个境界绝对不是神众能达得到的。所以这神众是谁?诸佛如来应以足行神而教化者,则现足行神身而度化之,就这麽回事情。这一尊足行神如是,每一尊足行神皆如是;华严会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这个法会,说实在的话,诸佛如来的大会。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回头再来观察我们现实的世间,我们现前的世间是怎样性质的法会?也是如来圆满的法会。如果你要说我们是凡夫,跟佛有很大的差别,你就不懂得华严的义趣,在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是不是真的诸佛如来?给诸位说,真的,一点都不假,是真的。大乘经上说,诸佛如来是破缠的如来藏,我们凡夫是在缠的如来藏,就是种种烦恼缠缚的如来藏。他出了缠缚,我们现在还被缠缚住,如来藏是一不是二,哪有差别?佛法里面讲的信解行证,信什麽?信自己本来是佛,信自己现在是有一些迷惑颠倒烦恼的佛,我们是这种佛。但是要晓得佛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一点迷惑烦恼不是真的,是假的;假的可以舍掉,真的一定现前。马呜菩萨《起信论》里面说得好,“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迷惑烦恼,本来没有;“本觉本有”,本觉就是如来。我们学佛的人,信心在这个地方建立,然後才不会轻视自己,才知道如果我们自己发愤努力用功,佛在经上讲的勇猛精进,断除烦恼习气,这一生成佛是做得到的。凡夫一生要不能证得究竟圆满,那佛说《华严经》是什麽意思?没意义了。佛说《华严经》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告诉我们凡夫,我们在一生当中可以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这一桩事情来的。他要不为这一桩事情,他出现在这个世间毫无意义。我们今天生在这个世界,为世人传达这个讯息,这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四众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令大家觉悟,生起信心。信心是修行证果的根本,本经所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源是比喻,水源。长江大河源头在哪里?从哪里流出来的?这是个源头。母是比喻能生,信心是成道的根源,能生无量无边的功德。《金刚经》上说,“信心不逆”,又给我们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岂不证明《华严经》上这句话吗?我们今天最难的就是建立信心。如果有清净信心,这一生当中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是决定没有疑惑的。微妙光明里面的意思,无尽的深广。真正的信心是从明了通达里面成就的,而明了通达又是从信心里面生的,这就说明信跟解是相辅相成的;信能帮助你解,解帮助你信。所以我们信佛,最初信佛都是迷信,对佛法里面真正的内容并不清楚、并不了解,我们对它就产生信心,就喜欢去研究。这个信心怎麽生的?信心还是有根,根是在过去生中的因缘,我们常讲的宿根。如果你没有宿根,你遇到佛,信心也生不起来。宿根深厚的人,一个业障很重的凡夫念一声佛号,他听到他就相信了,善根深厚。所以它有根,它有来由。虽有根,必须要善知识诱导,信根才能起作用,由信到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信解行证里面,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都能与这个相应,那就是微妙光明。以这一句表法的义趣,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知道在生活当中、在工作里面如何去学习。末後一尊∶【积集妙华足行神。】着重在“积集”,“妙华”是菩萨无量的行门。这一句就是通常讲的积功累德,要紧。功德一定要累积,为什麽?《弥陀经》上说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福德、因缘就是功德,不能少。世间法,世间人在世间建功立业都要积福,何况出世间的大法。你的弘愿要普度众生,如果没有圆满的福德、圆满的智慧,你怎麽能做得到?因此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是我们现前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情。要认真,不要怕辛苦、不要怕劳累,要修忍辱波罗蜜。忍辱里面有三大类,其中有一类修法,你修行要有耐心。譬如拜佛,你发心一天拜一千拜,天天要拜,也得有耐心。不能说拜个两天就不拜了,你的耐心就没有了,你不能成就,天天要拜。积功累德,就是这一句“积集妙华”,最有效的方法,到我们这个地方念佛堂来念佛。你想想看在这个念佛堂念佛,跟在其他的地方念佛不一样。你们在此地念佛的同修,我不必说,各个人深深的感触不同。为什麽不同?我刚才说过,我们亲近章嘉大师都觉得身心舒畅,你今天在这个念佛堂念佛,亲近诸佛如来。这个念佛堂有佛在念佛,菩萨在念佛,龙天善神都在念佛,它怎麽会一样?你在别的场所没有这个境界。为什麽佛会在这个场所?这是我们诸位同修共同真诚所感,这不是一个人,全体同修真诚的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进入这个念佛堂的人,确实身心世界万缘放下,感应无比的殊胜。道场领导的人,工作的执事人员都没有私心,心胸清净、平等、广大、慈悲,所以才有这个感应;一个人、两个人办不到。我有这个心、这个愿,我跟大家报告过,我打妄想打了十六年都不能成就。今天到这个地方成就,我这个妄想跟大家的真诚心集合成一起,这才出现的。我要得不到诸位真诚之感,佛菩萨也不应,你才晓得这个缘得来不容易。如果我们往深处远处去观察,这个缘是我们现前大众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在今天这个地方成就了,感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这不是偶然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怎麽不生欢喜心?怎麽不生庆幸之心?自己真的幸运,希有难逢的因缘,我们遇到了。你在这个念佛堂念一天,功德都不可思议,何况你有机缘天天在这里念,那还得了吗?你在这个念佛堂,不说多了,念上三年,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上辈往生,决定是实报庄严土往生,不会在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不会。你要是在这个念佛堂念上三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生到凡圣同居土,你在念佛堂里打妄想,你不老实。所以在这个念佛堂不老实、打妄想都能往生,何况是一心专念?这就是善导大师常说,“总在遇缘不同”。这个缘,我们不能讲绝後,在现在讲真正是空前,在世界第一。我们希望将来别的道场也能够建立,建立得比我们更殊胜,我们欢喜,众生才真的有福了。我们第一,我们永远第一,人家不如我们,众生没福。我们总希望众生有福,希望将来别人的缘比我们还要殊胜。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可能有,相当不简单。刚才讲了,这麽多的同修,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在一时、一处成就,这非常非常希有,决不是人力所能为。我们遇到是因缘际会,哪里是自己有这种能力?不可能的。我们幸会,非常幸运的遇到了。积集妙华,就是积集无量无边的菩萨行门,在我们这个念佛堂圆满成就。弥陀村的消息传到外面去了。我前两次在香港讲演,略略的报告了一些。听说香港最近有人写信来打听,他们不相信,世界上哪有这麽好的地方,到这个地方来发心念佛,又不收一分钱,供给吃、供给住。今天我到大楼去参观,高级公寓。它二楼有一个单位做好了,好像做样品一样,去参观。地下铺的大理石,非常高级;卧房里面,柚木的地板。住在这里,一分钱都不要,真的是有福报,没福报的人,哪里可以到这儿来住?什麽人有福报?念佛的人有福报了。进这个里面,没有别的条件,就这一个条件,念阿弥陀佛,天天要进念佛堂。所以我今天下午,我是有一个想法,还没有告诉李会长。将来里面所有的房门,门上面要做玻璃,为什麽?里面、外面看得见,他在里头打瞌睡、偷懒,就不好意思了。不可以门是密封的,门一定要挖一块,做一块圆形的也好、方形的也好,做一块玻璃;外面人一看,都能够看到里面,你在里面打瞌睡就不好意思了,那就不可以了。所以我们这个大楼要放光,透明化,没有秘密。念佛人在这个里面,无论是白天、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提高警觉性,为什麽?只是在休息,疲倦了,休息一下,一清醒过来,赶快到念佛堂念佛,不要人督促。门要关的严严,看不见,他在里头睡大觉,警觉性就没有了。所以他在里面休息时间太长了,外面人能看到,他就不好意思。我们到这儿来是念佛的,所以进入这个念佛堂,我跟大家说得很清楚,我们统统用供养佛的这种心情来对待他们,把他们都看作诸佛如来。我们以财力、以智慧、以劳力义务照顾他们,我们是承事诸佛,供养如来,我们是这种心情对待每一个念佛人。他要不认真,不好好的念佛,一定受护法神的惩罚;我们不要惩罚他,护法神要惩罚。你想想看人家这样对待你,你要不认真努力,你怎麽对得起别人?所以这个地方不是来享受的,是来作佛的。如果你真有道心,你能够克服你的困难,几个难关突破之後,你念佛会念得法喜充满。念上一个月、两个月,进入这个境界之後,你才会知道,你才晓得。我们精神疲倦,如何恢复精神?念几声佛号,精神就振作起来,确实如此。到那个时候,你才恍然大悟,经上讲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现在才知道。我们怎麽比喻给你讲,你都没法子体会。唯有在念佛堂突破自己关口的时候,你就体会到了;真正晓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求不到的道理?弥陀村现在还没落成,里面的工人告诉我们,大概两个月可以完工,我们就打算三个月决定可以完工,他们也欢喜,都三宝加持。弥陀村还没过户,我们会长就想到二村、三村,愿心很大,二村、三村。他今天给我说,念佛堂将来做莲花形的、做圆形的。二村、三村土地面积一定比这边大很多,那好!有愿必成,一切诸佛如来加持。完全没有为自己,一点私心都没有,人真诚的善愿,哪有不得感应之理?积功累德重要。下面这一句是总结∶【如是等而为上首。】“等”,“上首”,十尊略举,像他们这一类的,太多太多了。【有佛世界微尘数。】佛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从这个经文里面,诸位仔细去观察,世尊这一会确实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华严海会。叹德这里也只有一句∶【皆於过去无量劫中,亲近如来,随逐不舍。】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与会的这些足行神,实际上都是诸佛如来化身,每一尊都是过去无量劫中亲近如来。“随逐不舍”,这四个字非常重要,这四个字是教我们,我们要想成就,离开佛决定不能成就。我们亲近佛,如何亲近如来?念佛求生净土就是亲近如来。释迦牟尼佛不住世了,诸佛如来虽然慈悲,应化身在我们这个世间,他是随类化身,决定不会暴露身分,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所以我们亲近如来,只有找阿弥陀佛。不仅仅是世尊介绍给我们,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太多了,这桩事情,总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介绍,都是这样劝导我们,念佛求生弥陀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世尊在经里面明白开导我们,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这些话都是坚定我们的信心,劝勉我们亲近弥陀如来。亲近之後要追逐不舍。也许有人要问,我们怎样去度化众生?度化众生是分身度化,西方极乐世界菩萨都是这样的。他有能力变化无量无边身,像《梵网经》上所讲,“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有能力千百亿化身,到十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而自己的本身没有离开老师一步。有人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问他为什麽?到那里去了不好意思离开阿弥陀佛,我的家庭眷属在娑婆世界又不能回来度他们,想想还是不去的好。这个想法是完全错了,不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实际的状况。念佛三、五年成功的,不计其数,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在《往生传》里面看到,念佛三年走的、往生的,有多少人?过去曾经有同修来问我,是不是他们念了三年寿命就到了,就往生了?如果是少数或者可能,那麽多的人,就不太可能。为什麽三年就往生?他自己喜欢去。寿命虽然没到,他愿意提前去。你要晓得念佛人真正念成功了,见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怎麽会不欢喜去?不可能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不可能。你去不了是功夫不够,没办法。真正有这功夫,想去的,谁不愿意早去?在这个世间受这些苦、受这些难,毫无意义,没有理由,所以多半都是提前走的。我希望我们弥陀村,我们的念佛堂,将来同修们念佛成就了,各个站着往生,表演一招给世间人看看;我们念佛堂的成就,各个都示现希有的瑞相。能不能做到?决定可以做到。你在这个念佛堂念上个三年、五年,躺着往生没意思,生病往生也没有意思,你的业障没消掉。别人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别人为什麽做得到?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做到。念佛往生,生的时候为什麽还有业障现前?没放下,没彻底的放下。大法师,大法师也不行,他牵肠挂肚的事情还是满多,他也没放下。不论在家、出家,谁放下,谁成就。在家居士放下的很多,成就的很多,我们时有所闻,常常听说。现在在中国国内念佛往生的,居然也有站着往生的,坐着往生的就更多了。可见得这些人,真正把身心一切都放下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为什麽不干?现在有这麽殊胜的缘,要好好的努力,认真去干。所以一定要发心亲近如来,追逐不舍。今天佛不在世,我们这个道场供奉的佛像就是如来,时时刻刻不舍,不离开。无论走到哪个地方,心里面想着佛像,念着佛名,思惟佛在因地、果地上种种功德,要发愿修学,这就是真正的随逐不舍。下面经文“道场神”。〔十一〕 道场神【复有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道场神”就是护法神,守护道场的。场,给诸位说,没有道。场地有修行人,这个场就叫道场。由此可知,道场神护持道场,实际上是护持这些修行人。他的名号是从“所依所守”得名。道场这两个字,它的含义尤其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我们曾经读过,维摩居士所说的道场,他老人家讲,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道场就是你觉悟、你成道的处所,这个地方叫道场。地方没有一定,随时随处皆是道场。所以世尊在菩提场示现成等正觉,为这些法身大士讲《华严经》,尽虚空、遍法界皆是道场,没有一处不是道场。维摩居士讲的这个话,要与此地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很明显。直心是你证得之心,证得直心的这个地方就是道场;直心所行之处,这个处所就是道场;直心遍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就是道场。什麽叫直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给我们讲至诚心,也就是说真诚到极处,这个心就叫做直心。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讲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给我们讲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论对照一看就明了,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真心,真心是道场。十法界里面的有情众生用的心都不真诚,所以声闻、缘觉没发菩提心,权教菩萨也没发菩提心,他还是用妄心。什麽是妄心?分别、执着;分别、执着的心不是至诚心。诚这个字怎麽讲法?清朝曾国藩先生,他在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一个定义,下得很好,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我们还有一个念头就不诚,一念不生才是诚心。真诚到极处,哪里会有一个妄念?所以你有妄想,你还有分别、你还有执着,你的心不诚。不诚你就没有入道的因缘,不但你不能入道,给诸位说,你见道的因缘都没有。道没有见到,你怎麽能够入?小乘的见道位是须陀洹,大乘的见道位是圆教初住菩萨。我们没有见道,所以你要想入道场,你要真正下功夫,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把妄想、分别、执着舍掉,你才能见道。见道也可以说,你的心真诚了;虽然没有真诚到极处,你的真心露出了一点光芒,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经上常常用月光来作比喻,这是什麽?初二、初三的月牙,虽然不是满月,月牙一点点的光,它是真的月光,可不是假的,把它比喻作见道位。圆教初住菩萨就像初二一点点的月光,月牙。这是真心显露,道场成就,他所在之处都是道场,无论他在什麽地方,那个地方就是道场。如果我们真心没有显露,在什麽地方都不是道场,这个一定要懂得。也许同修听了你要问,居士林四楼念佛堂怎麽会是道场?我老早就说过,居士林念佛堂有佛在这儿念佛。佛心真诚到极处,我们到这个道场沾佛的光,我们虽然是凡夫,这个道场有佛在念佛、有菩萨在念佛,我们沾他的光。佛菩萨在哪里?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到你要认识,你就成佛了,你就成菩萨了。你没有成佛、成菩萨,你不认识,你要成佛、成菩萨,你就认识了。所以这个道场是真正的道场,这个道场有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在守护,不假,这是真的。深心是道场,深心是好善、好德,再说得浅一点,诚敬是道场,真诚恭敬心,这个心生起了就不会退转。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场所,无论对什麽样的人、什麽样的事、什麽样的物,自己的心都是真诚恭敬,你所在之处都是道场,你所在之处都有无数的护法神来护持你。护法神没有偏心、没有偏爱,他看你有没有道?你有道,他就来护持。再给你说,孝顺是道场,出自於天性,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道场。再给你说,布施是道场,持戒是道场,忍辱是道场,菩萨种种万行无一不是道场。这个里面最重要的关键,真诚心去修、恭敬心去修,修布施也好、修持戒也好皆是道场。念佛是道场,参禅也是道场,正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在此地就了解道场神。道场神也是诸佛如来随类化身,所谓是应以道场神而度化者,即现道场神而度化之。你真发心,护法神照顾你;你偷懒、你懈怠,护法神立刻就来找你麻烦,来教训你,护持你。你要不用功、不肯干,护法神绝不管你。你天天睡大觉,他也不会来惩罚你,也不会来为难你。你要真干,才想偷懒,麻烦就来了。他来找你麻烦,证明你还有道心,你没有道心,才不管你的事情。世法老师教学也是如此。我在台中的时候,李老师,我们跟他的学生很多,有些学生他老人家管得很严,有打、有骂,从来没有好脸色给你看。那是什麽?你真肯学,他真教你。有些同学,我们看老师对他非常客气,他有什麽过失,老师从来都不讲。都问他:老师,为什麽你不说他?没用处,说了他也不改,不说算了,不要得罪人,不要给人结冤仇。你就晓得对你严厉管教,是真瞧得起你、真爱护你;你不可教,不理会你,随你去,你爱怎麽样就怎麽样。诸佛菩萨、护法神亦复如是。所以你们懈怠、懒惰被护法神惩罚,护法神爱护你,看到你还可以造就,你将来还能成就。你要是不堪造就的话,你怎麽懈怠、懒惰,犯规无法,护法神不会干涉你。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懂得。往下所讲的这些神,大概都是与他们,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的职务、他们的工作有关系,这个名称从这个地方建立的。他们这些护持道场,护持道场里头修学的大众,所以称之为道场神。在一般场合上来说,我们要落实在事相上,具体来讲念佛堂里面道场神是谁?领众的法师。诸位要晓得,领众的法师是来当护法的,真正修行的是谁?清众,清众是真正修行人。道场里面领众是护法神,你要维持道场的秩序,让大家修学能够如法,如理如法,这是你要照顾。你要有善巧方便,让他在道场修行生欢喜心,真正得受用。我们领众,他得利益,我也得利益,我得的利益是双重的。护持大众这是福德,自己修学是功德,功德、福德两种同时成就,真正是自利利他,圆满功德。也要学这些道场神,他们这里头教我们的东西很多,我们要很留意的来学习。譬如说这几天同修们告诉我,我们念佛当中拜佛的时候,有些人嫌速度太快了,有些人嫌速度太慢了,意见众多,领众的法师没有法子,到底听谁的?听拜得快的人,得罪那些拜得慢的人;要听拜得慢的人,那又得罪这些速度快的人,这很为难。今天我教导他,每一个道场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道风,不一定要跟别人相同。你要说为什麽?还是一句老话,我们道场同修根性跟他们不一样。就好像害病一样,我们害的病跟他们害的病不一样,处方怎麽会一样?当然不相同,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道场有它特别的道风,才能成就道场广大的同修。念佛我们遵守《华严经》上所说,德云比丘他老人家所示现的念佛,念佛是以绕佛为主,我们在经上看到,他做出模样来给我们看。绕佛的人一定要开口,要念出声来。你绕佛累了,你去止静,你坐下来休息一下,止静是休息。休息的时候可以不开口念,止静的时候,你愿意开口念也行,不愿意开口可以,默念,或者是听佛号,听别人念佛的佛号,摄心,这就好。还有一种,觉得好像坐得太久了,需要运动运动,你到佛前面去拜佛。所以拜佛跟止静是调适我们身体,最主要的是绕佛,经行,这是最主要的。法师带到大众绕佛,这些规矩领众法师会向大家宣布解释,这要懂得。拜佛,我问他,现在你们拜佛时间多久?他说大概十分钟。十分钟拜佛的时候,拜的时候大家一起拜,然後速度个人拜个人的,喜欢慢就慢慢拜,喜欢快就快快拜,不要敲引磬。到十分钟时间到的时候再敲引磬,再大家一起起来,这样就好。这样拜得快的也不得罪,慢的也不得罪,问题就解决了。这是我们道场有道风,这就很圆满了。【复有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所谓净庄严幢道场神。】经上说到道场神,使我们立刻就想到道场。佛法里面所说的道场,就是修行证果的场所。前面跟诸位同修报告过,实际上来说,没有一个处所不是道场,正如《维摩经》上所说的,这就不再举例了。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就是要真正用功办道。会用功的人,古来祖师大德常说,不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着重从根本修。根本是说心地,也就是说一定要从心地上用功夫。用什麽样的功夫?凡夫起心动念都是造业,这是我们自己要承认、要肯定,勇於认错,我们才能够改过自新。如果将自己一切过失罪业推诿给别人,罪业就愈造愈深、愈造愈严重,到最後必定堕三途。这是佛在经典里面常讲“可怜悯者”,这种人是最可怜的人,愚痴到极处,也是佛经上常讲“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没有善根。这种人,佛到底是说我们社会上哪一类?给诸位说,世法里面没有学佛的,佛绝口不提,佛不说。佛所说的已经入了佛门,受了三皈五戒、菩萨戒,乃至於出家在寺院里面混了一辈子,佛是说这些人。你说他不懂佛法,他天天诵经拜佛;你说他懂佛法,起心动念都落在贪嗔痴慢,所作所为都是损人利己,干这些事情。所以依旧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他怎麽能有成就?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不要说末法时期,即使像法时期、正法时期,甚至於佛陀在世的那个时期,背师叛道就有不少。他们所造作的,後来所感得的果报,经典上记载得清清楚楚。这里面有一些大权示现,是诸佛如来示现这个样子警惕世间人。有些确确实实是凡夫身,胆大妄为,造作这些罪业,他真的要受苦报。所以祖师大德教人从根本修,这个意思就很深。根本是从心地,起心动念务必要与道相应。道是什麽?道是心性。《般若经》里面说得很清楚,“三心不可得”,“万法皆空”,能与这个相应,你是真正的道人。为什麽?两种烦恼障一定都断掉了,你是真菩萨,不是假的。这样的修行人是少数,不是多数,多数都是像我们这一类凡夫,业障习气深重。我们想学好,可是外面境界稍稍一诱惑,烦恼立刻就起现行,贪嗔痴慢、嫉妒陷害念头就生起来了,想止都止不住。这是什麽原因?无量劫来的罪业习气。佛在大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你为什麽习气这麽重?过去生中从恶道中来,依旧带着恶道浓厚的习气,想断都断不了。这一生时间短暂,几十年寒暑过去了,又要堕恶道。就像《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所说的,非常可怕,堕到恶道时间都是以劫来计算的。所以凡夫不能够出离生死轮回,佛说的话没错,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三善道好比我们出来观光旅游,只有几天;三恶道是老家,回到家里面去一住就是几十年;这是我们不能不警觉的。所以道场在哪里?道场在起心动念之处。我们做不到念念与自性相应,最低限度要念念与佛的教诲相应。昨天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讲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再要把它浓缩,浓缩到最低的标准:五戒十善,这不能再低,再低就是三恶道了。能够把五戒十善真正做到,彻底做到,念念都想到,佛教给我们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下面就是念戒。戒不要讲得很深很杂,就念五戒、念十善,天天念五戒、天天念十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能够跟五戒十善相应,你才算是佛的学生;这是佛初入门的学生,好比上学一年级的学生。五戒十善要不相应,你没有在修道,你不是佛的弟子,天天诵经拜佛都不是佛的弟子,佛绝不承认你这个学生。佛不承认,你的罪过就重,为什麽?冒充佛弟子,冒充佛弟子罪很重。你所修的,如果说修道,你修的是三恶道,你修的是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你将来一定证三恶道,你干的是这个事情。所以此地这些道场神,道场神就是护法神,守护道场的这一些神众。这一些神众,我们在此地明白了,都是诸佛如来应化而来,不是真的神众,诸佛菩萨化身,变做护法神来护持道场。名号里面所说的我们要能够体会,护法神的任务、护法神的使命,都在名号里面显示出来。佛弟子首先要懂得护自己的法,能够护自己的法,才能护诸佛如来的大法,才能够护持一切众生的正法,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够护持,其馀的都不必谈。这些意思必须要常常记在心里。底下第二尊道场神:【须弥宝光道场神。】“须弥”在此地是表法,表高显之意。这个护法神德行高超,功德显著,凡是有须弥的字样都是表这个意思。“宝光”是什麽意思?什麽是宝?世间的宝物,佛经里面常讲七宝,这七种物品是世间希有的。如果有人得到,可以解决贫穷的苦难,他得了财宝;换句话说,他一生当中物质的生活没有忧虑,他有宝物。世间之宝不是真的宝,只能解决你眼前物质生活困难,不能帮助你解决生死大事,不能够给你解决生生世世的磨难。所以佛给我们讲的宝,比世间的七宝殊胜太多了。这个宝是什麽?佛常讲的三宝,三宝是觉、正、净,在形像里面用佛、法、僧来代表。我们见到佛像就要想到自性觉,见到经书就要想到自性正,见到出家人就要想到自性净,不必理会形像三宝的好丑。有些佛像铸造得非常精美,世间人把他看作高度的艺术品。有些佛像造得很粗劣,甚至於小朋友,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画个佛像,画得很简单、很陋,当然不甚庄严。只要看到画的是佛的形像,我们就要把他当真佛来供养,真佛来看待,这才叫宝。闻名见像,我们尊重的是自性觉,他提醒我们觉而不迷,功德就无量无边,所以不论他形像的美丑,不论这些。法宝亦复如是,我们看到的经书,也不论它印刷、纸张、装潢,我们不去考究这些,不要去分别这些。只要它是佛经,真正的经书,字刻得再不好看,印刷纸张很粗劣,装订很简陋,我们同样把它当作珍宝来供养、来读诵,这就对了。不可以说经书装潢印刷非常精美,我就特别喜爱它,粗劣的就随便丢弃、随便放置,恭敬心就丧失了。祖师给我们制订的课诵忏仪里面常常有“一心恭敬,一切恭敬”,如果你有分别、有执着就不恭敬了。对於出家人,无论他持戒、破戒,纵然是破戒,他的功德都决定不是世间人所能够相比的。你要问为什麽?他这个形像能叫一切众生生起自性净,他提醒你这个。真正修道人心地是清净平等的,他是看这个形像,这个形象提醒他自性清净,提醒他六和合。没有这个形像,往往把这些事情忘掉、疏忽掉了。为什麽要供养三宝?供养三宝的目的,无非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目的在此地,我们一定要明了。即使是一个破戒的出家人,你要是去毁谤他,罪业都在阿鼻地狱。这个道理很深很广,大乘经里面讲得太多太多。持戒、破戒是他的事情,我以佛心看世间,世间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诸佛如来,这是一个懂得修行道理的人。就像《华严经》末後五十三参所说的,五十三参太明显了,《华严经》前面,我们现在读的亦复如是。这些哪里是神众?诸佛如来示现的。一百七十多个团体,说明诸佛如来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什麽样的身分他都示现。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些神众一共有三十多个团体,除了前面讲的执金刚神,古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这一些是男身,其馀的这些神众统统是女身。如来为什麽要现女身来作护法神?女身心地慈悲,照顾道场就像照顾她的家庭一样,照顾大众就像照顾她的儿女一样,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取这个意思;这是内护,金刚神是外护。此地宝光,光是智慧,般若智慧现前。你要知道性德是宝,佛法是宝,佛法称之为三宝。佛所说的一切法,法门虽多,如果我们修学其中任何一门,你能够透彻的理解,依教奉行,都能成无上道,所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麽劝你念佛,劝你念阿弥陀佛?谁劝我们?《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劝我们,文殊菩萨劝我们。我在早年读《华严》,我体会到净土宗的初祖是普贤菩萨,最早提倡的。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菩提树下示现成正觉,二七日中宣讲《华严》,《华严》是世尊成道所讲的第一部经。在第一次法会里面,文殊、普贤就劝我们求生西方净土。普贤菩萨在末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落後太多太多了。慧远大师在中国头一个提倡,可以说是中国净土宗的初祖,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初祖。而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告诉我们,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我没想到。我过去虽然讲过几次《楞严经》,也没有体会到这个意思,夏老一提出来,我想想他的话有道理,确确实实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净宗初祖,尽虚空、遍法界,大势至菩萨是第一个提倡念佛法门的,专修专弘。所以今天我们讲净宗初祖,要问是法界初祖,还是娑婆初祖,还是中国初祖,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这是说明在一切经中、一切法门中,特别提倡净宗法门,宝中之宝,光中之光。这一尊道场神,道场里面的护法神,特别护持念佛的同修们,他的护持功德高显如同须弥一样。第三尊:【雷音幢相道场神。】希望同修们要在名号里面细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得受用,才知道怎样护自己、护道场,护一切众生的正法,也就是护一切众生的正念。“雷音幢相”,幢也是高显的意思,法幢高树;雷音是比喻说法的音声,念佛的音声。怎麽说把念佛的音声也包括进去?因为前面有宝光,再前面有净庄严幢,所以连起来看,我们知道这个雷音里面所说的,必定有念佛的名号音声,念佛堂里面执持名号就是雷音。这一句名号,从我们真心里面生出来,清净口中念出来,诸位要记住,清净的口念出来,清净之耳根听进去,这样念佛就容易摄心。所谓摄心,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也不会昏沉。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字字清楚、字字分明,这样念佛戒定慧三学同时完成,佛家所讲的圆修圆证。这个音声称之为雷音,雷有警觉的意思,打雷人心都警觉,所谓是迅雷不及掩耳,有警觉。第二个意思远闻,有警惕远闻的意思。听到这句佛号,念到这句佛号,我们的警觉性非常之高,知道我们就凭这一句佛号,就能够了生死、出三界,就能够在一生当中圆修圆证三不退,功德无比的殊胜。日常生活当中要时时刻刻警觉,现代发明念佛机,发明这个人功德很大。我们用念佛机,用这个工具,二六时中警惕自己,听到这句名号,就要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打掉,一心跟着这个声音称念。大家必须知道,如果我们这一念,不是念阿弥陀佛,你那个念头决定是造轮回业,你说多可怕。修道,道业为什麽这样难成就?实在讲我们道业薰习的力量太薄弱,薰习的时间太短,道念敌不过恶念,忆佛敌不过妄想,这一仗到最後还是打败,依旧被人家俘虏,送到三途六道去了,你出不来。我们要想脱离三途六道,这一仗一定要打胜,一定要克服妄想杂念。换句话说,对於佛的念,忆佛念佛决定要加强,要加长时间,不能懈怠。诸位学讲经的同学,无论是出家、在家每一位同学都希望把经能够讲得好。经要怎样才能讲好?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契入境界,就是你要入佛的境界,你能把《华严》讲好,你入华严境界。华严是自己的境界,怎麽会讲不好?释迦牟尼佛讲的《华严经》,跟自己自性的华严没有两样,藉着释迦牟尼佛这个引子,把自性华严引出来了,你不入境界,讲不出来。《无量寿经》,你要不入弥陀愿海,你怎麽能把《无量寿经》讲好?你要契入。契入就是一般人讲你要证得,你修行证果,你要证到这个境界,这要靠修行的功夫,没有真正修行的功夫做不到。当然这不是我们初学,短时间就能学得会的,短时间能够契入是天才,不是普通人,佛法里面讲再来人,不是再来人决定不可能。第二个方法就是熟。熟要靠长时间的薰习,讲台上千锤百炼,熟了之後自自然然也能够契入。入得浅深也看你自己断证的功夫,你要真正能舍、真正能放下,你才能入得进去。世间人为什麽修行不能契入境界?放不下,放不下是障碍。名利是障碍,五欲六尘是障碍,贪嗔痴慢是障碍,妄想、分别是障碍,你放不下,所以你修行功夫就不得力,一定要放下。看到别人精进,自己要生惭愧心。经不可不读,读经,真正修行人,就是古德所讲的“随文入观”,随着经文,入观就是契入境界。经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跟自己的心融合成一片,这叫会读。所以读要细读、要精读,不要读得很快,读得很快你只能够修粗浅的戒定慧三学,你不能够深入境界。深入境界,不是只观大意,不是这样的。所以细读深思,你才能入得了境界,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你们同修昨天晚上念佛二十四小时,一昼夜,念得很精进,令人感动。我看到你们这个样子,我也不能落在你们後面。我昨天晚上睡两个半小时,今天中午休息一个小时,精神不错。我昨天晚上四点半钟睡觉,我读《华严经》,你们念佛,我读《华严经》,你们干,我也要干。所以睡眠是障碍、是昏沉,我们必须要把它克服,必须要把这一关突破。我们生在末法时期,精神体力这是业障深重,罪业深重,要求三宝加持,我们有真心、有切愿,认真努力,我们相信佛菩萨能够加持我们,有信心就可以做得到。世尊当年在世,僧团里面出家人每一天睡多少时候?四个小时,释迦牟尼佛规定的。什麽时候睡眠?中夜。昼三时、夜三时,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中夜就是我们现在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十点钟睡觉,两点钟起床,睡眠的时间四个小时,佛给我们规定的。我们一天要睡眠超过四个小时,已经就很惭愧,就很难看了。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四个小时的睡眠,我们相信足够了。精神体力的消耗,我常说过,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妄想。如果你妄想没有,心地清净,给诸位说你饮食也少,你一天吃一餐够了,一天睡四个小时够了。心地清净,身心健康,才叫一个正常人。每一天吃三顿,睡眠要八小时,不正常,这个人就有病,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佛在世僧团里面的大众,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我们晓得我们的毛病发生在哪里?妄想。妄想太多了,烦恼太多了,杂念太多了,我们要把这个统统放下。再跟诸位说,内外都要放下,内把妄想、分别、执着烦恼放下;外缘如果不放下,麻烦,外缘常常在勾引你,你能不受诱惑?外缘是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统统放下。所以从前出家人什麽都没有,三衣一钵,过最简单的生活,他有最健康的身体、有最端庄的容貌,心清净,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所以财色名食睡统统要放下,饮食一餐就够了。慢慢来,等到弥陀村,李木源居士告诉我,将来九楼就是久住的,长久住在这边的;九楼是久住的,八楼以下不是久住的,不是长住的,来来去去的;九楼才是真正长住,十楼这两层是长住。长住,如果长住的人真正能够做到日中一食,睡眠不超过四个小时,有资格住九楼。一天吃三餐,只可以住八楼以下。实在讲到那个时候,身心清净,真的,不是假的。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他是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少。他睡眠多少,我就没有问他老人家了,在我想也不会很长。他的身体好,九十五岁都不需要人照顾,只有末後两年才接受学生照顾他。九十五岁都不需要人照顾,耳目聪明,一生没有拿过手杖,没有。这是个在家居士,而且工作量超过一般常人,他都能做到。我们今天什麽事情都没有,一切放下了,就是在念佛堂念个佛,要达不到他这个标准,我们还能算是一个念佛人吗?所以这个标准,在我相信不难达到,确确实实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向这个目标迈进,然後你讲经说法的音声就真的是雷音幢相,你就有这个形像出现。第四尊∶【雨华妙眼道场神。】“雨”字念去声,念雨,作为动词,就是从上面落下来,当动词,落下来是花。我们在《无量寿经》、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六时雨花,它每隔一段时间空中就有花往下落,空中的庄严。这种庄严就像我们人间,新加坡的国庆日快到了,我相信到那一天夜间一定放烟火,烟火就是雨花。它在晚上放,佛国土里面日夜都不间断,空中庄严美丽极了,这是属於空中的庄严。实际上它的含义,提醒我们要修六度万行。“花”表因行,花的种类多,表行门无量无边。《华严经》上杂花严饰,翻经的大德把杂花的杂字省了、舍掉了,取花;严饰,饰是装饰,饰也省略掉了,所以翻作《华严经》,实际它梵文原本的意思是《大方广佛杂花严饰经》。杂花就是各种品种都有,一样都没有漏掉。杂花庄严,代表行门的无量无边,六度万行,表这个意思,这是用这个来提醒我们。怎麽个修法?也就是在生活里面,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与菩萨行相应。下面有“妙眼”,就是佛经上讲的如来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华严经》上讲十眼。任何一个眼观察世间,相有体无,事有理无,这一切事理、业因果报,观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不舍因行,乐意示现种种身分,以种种法门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才叫做妙眼。简单的说,不着相就妙了,着相就不妙了。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不论是显教、是密宗,或者是禅宗、教下,着相就不妙了,不着相就妙。为什麽说不着相就妙?因为相是假的,相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再告诉诸位,不但十法界的相是虚妄的,一真法界的相也是虚妄的。所以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把极乐世界的那些相又当真,那就坏了,你就完全错了。佛在经上,《般若经》上说得很多,譬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里头没有说极乐世界例外,没有说;没有说华藏世界例外,没有说。由此可知,凡所有相,世出世间十法界跟一真法界统统包括在其中。为什麽?因为相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体性是无相的。体性虽能现相,所现的相决定跟体性相应;体性无相,现出来的东西是真的有相,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所现出来的相决定是幻相,所谓幻相就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就与体性相应。所以一真法界也好、十法界也好,所有的现象就同《金刚经》上所说,“如梦幻泡影”,就是讲“不可得”。不可得当然也就不可取、不可执着,这叫妙了。你眼观察是妙眼,耳闻是妙耳,身触,无一不妙,一执着就错了,你就迷了。所以这些幻相,相虽然是假的,是虚妄,不真的。你可以欣赏、你可以受用,决定不能执着,凡夫的过失就是执着。不但不能执着,分别都不可以有,你分别就错了。因为你有分别,所以才有四圣法界的出现;因为你有执着,所以才有六道轮回。所以在这些形相之中,如果我们离开分别、执着,就超越十法界。我们现在还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是即相而离相,离即同时,离即不二,这叫真理。所有一切境界相,对你不产生障碍了,没有障碍了,就如同《心经》上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色相;空是讲体性,空是讲不可得、无所有。所以一切现象,当下就是无所有,当下就是不可得,你还有什麽好分别、执着的?诸佛菩萨讲经说法,是因为一切众生迷在这个境界里面,不知道事实真相。虚妄生起分别、执着的念头,於是佛的种种示现、种种说法,无非是破众生的执着而已,破众生的分别而已。众生果然於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诸佛如来一句话也没得说了。所以佛跟佛见面,没有一句话好说的,为什麽?都是一念不生,都是清净寂灭,所以佛跟佛见面的时候没有一句话。不但没有一句话,也不会看一眼。所谓是眼观鼻,鼻观心,不会看一眼。我们要细细想一想这个境界。再看第五尊∶【华缨光髻道场神。】“缨”是缨络,庄严具。缨络现在比较少见,但是还是有。我们看看菩萨的像,塑的像也好,画的像也好,大概一般菩萨的像都配着有缨络。现在一般人虽然没有戴缨络,常常戴项链,戴的这些首饰就是属於这一类的。缨络是花缨,宝造成的;金的花、银的花,七宝花把它穿成缨络,取这一个意思。“华缨”也是表菩萨行门。“光髻”表菩萨心,菩萨的心就是般若智慧,跟我们凡夫的心不一样。凡夫的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菩萨的心是四智菩提,转八识成四智就是菩萨。所以菩萨的心是智慧,智慧高胜就是髻的意思,表示智高。唯有高度的智慧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工作当中、一切应酬当中,无有一法不是菩萨行。菩萨行在哪里修?由此可知,菩萨行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这四个字如何落实我们自己现前的生活?就在现前生活里面,我们取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华严经》实在讲太复杂、太多、太繁琐,我们想记都记不清楚。记都记不住,你怎麽修法?所以我们还是回归到纲领的科目。净宗学会提的五个科目,昨天给诸位报告过,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在生活里面,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接触的时候,都能够遵守这五个科目,就是花缨,万德庄严;念念都与这一句阿弥陀佛相应,光髻。一切时、一切处都不忘执持名号,与弥陀的信愿解行统统相应,名号的功德就落实在我们生活之中。第六尊∶【雨宝庄严道场神。】这个意思偏重在弘法利生。自己认识珍宝,自己得珍宝的受用,这个珍宝是大乘佛法,这个珍宝就是指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由此可知,雨的意思是要我们把这个珍宝,像雨水降落一样,不分根性的利钝,不分一切种类,普遍的、平等的介绍给一切广大的众生。就像天降雨水一样,根性利的他得的利益也大,根性浅的他也能得小利益。就如同雨水落下来一样,树大,大树它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它吸收的水分少,各取所需,各得利益。《华严》对广大社会一切大众,确确实实有这个效果,因为它里面内容太丰富了,对於我们世间各个阶层、各种不同的社会统统说到。除非你不接触,你接触一定得利益。你接触一定发现这里面,有自己需要的东西在里头,不见得全部是你的需要,决定有某一部分,或者某一些部分,跟你的生活、跟你的工作有密切的关联。你会认为你很需要它,它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它能解决你生活上的问题,能帮助你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这就是“雨宝庄严”的意思。“庄严”这两个字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美好到极处,我们常说尽善尽美,尽善尽美是佛法庄严的意思。第七尊:【勇猛香眼道场神。】“勇猛”是表精进。“眼”是看,观察;“香”是鼻嗅的。这两个字可以把它分开来说,也可以把它合起来说,分开来说也容易体会。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光明,一个是宝香,极乐世界两种庄严。大势至菩萨称为“香光庄严”,我们从这个意思来看大师的德号。宝香的作用跟光明相似,都能够灭罪、都能够除垢;垢就是烦恼、无明;能帮助你断烦恼、破无明,这是性德的宝香。浅而言之,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解脱是自在,解脱知见是智慧,是起作用的智慧;戒定慧三学,戒定慧的慧是根本智,解脱知见是後得智。也就是说慧,高度智慧应用在生活当中,就叫做解脱知见。在一切法里面,他能够看得破,能够看得清楚、能够看得明白,一切不执着、不分别,这是解脱知见。在生活当中得大自在、得大圆满,这是五分法身香。“勇猛”是表精进,也就是说精进修学五分法身香。“眼”在此地是表认识,你观察清楚了、你明白了、你认识了,所以你才勇猛精进;又因为勇猛精进,使你格外的明了。可见得认识跟勇猛是相辅相成的,勇猛帮助你深入的认识,认识帮助你勇猛精进。同样一个道理,我们今天修行,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就是以念佛,念佛堂来说。为什麽我们在念佛堂里面会懈怠、会疲厌?疲就是疲倦,厌就是念久了厌倦的心生起来了。什麽道理?认识不够透彻、认识不清楚,你才会有这种现象发生。这个现象障道,这个现象是魔障,魔障现前,障碍你精进,你在这个地方道业不能成就。根本的原因,你没有认识清楚、你没有认识透彻。正因为这麽一个道理,这麽一桩事实,所以念佛堂,我们每一天讲两个小时经。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认识得很正确、很清楚、很明白,这两个钟点讲经叫打闲岔,这两个钟点讲经扰乱诸位的清净心,哪有这个必要?今天对我们这些同修,无可奈何没法子,怕你懈怠、怕你厌倦。念佛头几天念得不错,看这个样子不错,晚上有两百多人。再过个两、三个星期就变成五十人,再过两、三个星期就变成三个、五个了,这种现象多,我看过很多。为什麽会有这个现象?理论不清楚,境界很模糊。开始念,很希奇,好奇,念上个七天、八天觉得没什麽意思,还是回家睡大觉好。所以诸位要晓得,很容易懈怠、很容易退转,道心的坚固不是容易事情,除非是再来人。所以我提醒同修们,我们念佛堂里面都是诸佛如来示现,往往这些人都是你们所忽略掉的,你们以轻慢心看他们。可是在念佛堂里一念佛,才发现这个人不简单,我们比不上他。我相信你们经过这一、两天,一定有这个感触。这些不简单的人、不寻常的人,佛菩萨再来的,佛菩萨示现的,所以他的信心坚定,永远无有疲厌。这一些佛菩萨领导我们念佛、帮助我们念佛,跟我们在一个念佛堂里面,警策我们,我们看到不好意思懈怠、不好意思懒惰,要认真的去干。这是这一个地方有福,这一个国家有福,广大地区有福。如果这个念佛堂能够永远保持日夜不间断,有一、两百人在念佛,诸位一定要能够体会到,我们整个世界的劫难虽然不能够消除,会减轻,劫难的时间会缩短。你才晓得这一个念佛堂,这一些人在这里念佛多大的功德。我们回向偈天天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真做到了,不是口号。所以你要晓得,你到这个念佛堂来念佛是干什麽的?现在世间灾难频繁,非常严重,你是修菩萨行,发菩萨心,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来的;你要不念佛,就没人救了。你才晓得这个念佛堂,我们的使命是多麽的重,想到这些遇到劫难的众生,我们的精神就提起来了。不要以为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你在这个念佛堂就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加持,把你小的力量自然就能够扩大,足以能够挽救劫运。至於挽救劫运达到什麽样的程度,就在你们自己用功的勤度,用心的增加。你用心真诚,勇猛精进,这个力量不可思议,这是勇猛香眼道场神所表的意思。再看第八位,第八尊∶【金刚彩云道场神。】大乘经论里面,凡是见到“金刚”这个字样,都是代表般若智慧,金刚般若。唯有真实的智慧永远不坏的,永远不变的,永远不退转的,永远是精进的。“彩云”,云在佛法里面,这个字样用得很多很多。它所表的意思是代表非空非有,代表相有性空。《般若经》上常讲的“缘起性空”,所有一切现象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我们今天讲是许许多多条件凑合,这个现象才产生。《华严经》上讲一切的法相,无量因缘而生,不是单纯。佛给我们讲的四缘,那是说法方便起见,把无量的因缘归纳成四大类,决不是就单单四个缘就生法,哪有那麽简单?每一个缘里面,一展开都是无量的因缘,归纳这四类∶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凡是缘生之法都是当体即空,《般若经》上常讲的“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不是没有,不可得是真的不能有得这个意念,有得这个念头,你烦恼就起现行,你就要造业了。如果心地真正清净,知道一切万事万象都是无所有、不可得,你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智慧心,这一切法相可以受用。就在受用之中就不可得、就无所有;不是说受用的时候有可得,受用的时候有,不是的;受用的时候也是不可得、也是无所有。用即无用,有即无有,你要入这个境界,恭喜你,你成佛了。纵然不是圆满佛,你也是华严会上的一分子,法身大士,你是分证即佛。虽不是究竟即佛,分证即佛。为什麽?《维摩经》上讲你已经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跟诸佛如来同一个知见,《法华经》上说“入佛知见”,《维摩经》上说“入不二法门”,《华严经》上讲“入一真法界”,说的不一样,意思完全是一桩事情。一真法界就是不二法门,意思没有两样。一切诸法都不二,真妄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空有不二,邪正不二,善恶不二,利害不二,一切都入了不二法门。你的心真清净了,你的烦恼障、所知障完全放下了,稍稍有一丝毫放不下,你就不能入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你不能够与事实真相相应。事实真相是非有非无,有无不二,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所以决定不是世间凡夫的知见,世间凡夫的知见,总是落在分别、执着里面,真可怜。实在讲永远没有办法解脱,真正是苦不堪言,凡夫知见跟事实真相差距太大太大了。世间人,世间一个好人,算是不想占别人便宜,但是决定不能吃亏;吃了一点亏,念念不忘,记在心里头,这个很不好。常常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这个心叫轮回心,放在心上,每想一次又造一次业。诸位要晓得,造一次业就有一次果报,你说这个事情多麽可怕。然後才晓得发露忏悔,做错事情,现在一般人在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算是不错的了。面对着佛菩萨,把自己过失能说得出来,後不再造。以後要不要再想?不想它了。为什麽?再想一次又造一次。以後怎麽办?後不再造怎麽?念佛。把你这个念头马上转过来,从今而後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造的什麽业?造的阿弥陀佛的业。阿弥陀佛的业,果报在哪里?在极乐世界。不再造别的业,过去你做一切善也好、做一切恶也好,今天真的明白了,恍然大悟,善也不要想、恶也不要想,专想阿弥陀佛,你就对了,这就叫真忏悔。这个忏悔力量不可思议,这个忏悔成就真实功德。这种忏悔的修学方法理论,就是建立在一切诸法实相上,非有非空。所以两边都不要执着,两边都放下,然後才真正能够修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第九尊∶【莲华光明道场神。】经典里面莲花,在佛法里也用得很多。“莲花”表清净无染,出污泥而不染,也是表染净不二。你想想它这个味道,无有一法不是教给我们入不二法门。果然契入不二法门,你就成就了,那就是真正的道场,真正的道场就是不二法门。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自己一定要相信佛菩萨的教诲,要肯定自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给一切众生结的这一些缘,缘里面有善缘、有恶缘,大概总是善缘少,恶缘多,所以现在做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什麽道理?过去生中处事待人接物,恶的念头、恶的行为,占十之八九;善心好行,占十分之一二。所以现在感得的果报,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就这麽一个道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用什麽样的心态对人,将来必定要遭别人用这个心态对我。我们明白这些事实真相,我再不用恶心恶行待人接物,我们才能把自己的前途转变过来。不但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障碍,在自己的生活、事业,也能够过得平平安安,不遭挫折。凡事总要记住因缘果报,所谓是因果不空。决定不能够仗势欺人,骄慢自大,所谓是得势不饶人,到最後吃亏的是自己。这一些现象,如果我们冷静观察现前的社会,我们周边的这些亲戚朋友,你所认识的这些人,就能看到现世的果报,我们一般讲现世报。头脑清醒,时时刻刻能够观察,提醒自己决定不造恶业了。然後才真正能发心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美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利益佛法的传播,利益佛法的久住,我们在这上尽一分心力,这是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好事,决定不再做障道的这种罪行。障道的罪行,佛在经典里面讲得非常之多,都在阿鼻地狱。所以“莲花光明”是表心地的清净不染,高度的智慧,这样才能够护持道场,才能够护持大众。末後这一尊∶【妙光照耀道场神。】“妙光”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般若光明。这个光明遍照虚空法界,使这一个道场跟一切诸佛道场,在光中融合成一体,产生了感应道交的效果。像现在我们电脑连线一样,我们在此地现场直播,同时几乎一分、一秒都不差,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打开电脑都能够收听得到。再过一个月,我们的影像也可以在电脑画面上出现。我们是利用电波,将无数的道场融成一个。此地是讲心性,就是自性的智慧光明,能够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道场融合成一体,这个是道场神护持达到了登峰造极,达到了大圆满的境界。【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数。】这是总结。道场神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这个话我们要明了,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依旧不是数字,是表法的,表大圆满,表究竟圆满的意思。如果说它是数量的话,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不是一个太大的数字,所以它是表法的。下面是讲道场神他们护持的德相。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

 弟子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发现念了无量无边的佛...佛可千百亿化身,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塔是否可以放在转轮盘,让佛塔顺时钟转动,这样是否..
 《大方广佛华严经》 明法品节录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二..
 明法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 升须弥山顶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节录..
 贤首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节录 菩萨问明品——《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节录
 初发心功德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节录.. 十住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十住品第十五》节录
 忏除业障——《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节录 梵行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十六》节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生活中的禅修——《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讲解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