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马震)
 
[玄奘研究] [点击:2145]   [手机版]
背景色

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

     中国古代僧人的西行求法,始于3世纪,在5世纪的法显时代和唐初的玄奘时代达到了两个高潮,其中尤以玄奘取经成为亚洲佛教历史的转折点。这些僧人历尽艰辛,忍受饥寒,九死一生。他们往往是几十个人出发,却只有三五个人能生还。玄奘更是孤身潜行,沿途各国感召于他的虔诚,纷纷派人护送,但这些护送的人大多挡不住风沙严寒,纷纷死伤折返。因此,玄奘在那个年代创造了中国人探险精神的一个奇迹。
    玄奘生活在1300多年前(公元600-664)。他出生于洛州缑氏县游仙乡陈村(现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一个官宦家庭。幼年时代,他经历了隋王朝的崩溃和唐王朝的建立。8岁那年,父亲给他讲授《孝经》,当讲到曾子避席一节时,他忽然整好衣服,离席肃立。父亲问他干什么?他答:“曾子接受老师教诲时离开坐席,我现在听父亲教导,怎能安坐不动呢?”父亲由此知道他将来一定会有成就。11岁时,在洛阳净土寺成为少年行者,开始学习佛教经典,研读《维摩经》和《法华经》。13岁时,隋炀帝下令度僧,因他年幼,未能入选。主持此事的大理寺卿郑善果见他站在公衙门口,就问他出家是为了什么?他答“继承如来的业绩,光大佛法。”郑善果对他的志向极为欣赏,又见他相貌不凡,就破格录取了他,并对旁边的官员说:“诵经容易,这种风骨难得,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佛门大器的。”从此玄奘出家为僧。在出家后的十余年间,玄奘研读佛经,听受讲经,都能独立思考,明辨微义,声望日增。玄奘在19岁的时候,前往成都求学,研读了佛教大小乘经论和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的经典。后来他游学数地,26岁时到长安住大觉寺,从道岳学俱舍论。
    玄奘既遍谒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敲,发现各有所宗,校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为搞清佛经的真实涵义,同时也为取得像《瑜伽师地论》那样的更多的经典,尤其向往精通瑜伽兼谙百家的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玄奘决心亲自到西方――印度去求法。于是他联合志同道合者向朝廷上表请求西行,但朝廷下诏不准。其他人都断绝了念头,只有玄奘仍不屈服。他一方面学习梵语,一方面磨练意志,最后下决心西去求法。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地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17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却从未考虑过回头。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玄奘从长安出发后,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今新疆焉耆)-屈支(今新疆库车)-跋逯迦(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玄奘回来时,从那烂陀地出发,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至阿富汗达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南线-敦煌-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最后终于回到长安;玄奘西行17年经过的国家有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
    在印度期间,玄奘主要学习的地方是那烂陀寺。经过6年的学习,他学习钻研诸部经论,所学各门,无不精通。其师戒贤法师特别器重他,命他向其他学生讲授《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同时对《中论》、《百论》、《瑜伽论》进行了很好的阐发。玄奘的学识受到众人的赞叹,也受到当时国王戒日王的重视,经常成为国王的座上宾。公元641年时,那烂陀寺举行了一场大型辩论会,持续了18天,最终玄奘法师取胜,这时万众欢腾,争着为玄奘法师赠送荣誉称号,大乘送的是“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小乘送的是“木叉提婆”(解脱天)。从此,玄奘法师名震五印。
    17年后,玄奘被当时通缉捉拿他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国礼迎回长安,长安百姓人山人海,塞街满巷,争相一睹这位后来被神话成为“唐僧”的智者和勇士。
    玄奘回长安后潜心译经19载,手不辍笔直至圆寂,身后留下1235卷佛经译本,这些佛经广泛传布到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为促进佛教在东方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玄奘留给中国人的,远不止1235卷佛经译本,也远不止广布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的大乘佛教,它更是一种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一种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玄奘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大师。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佛教精神,孜孜不倦、执著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进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玄奘的行动同时也是对中国人探险精神的有力证明。玄奘比马可波罗早几百年单人徒步从中国到达了印度,这不仅仅是玄奘个人的胜利,也是盛唐文化走向世界的成果。玄奘用极其开放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造就了亚洲特别是东亚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质。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时间、地理和宗教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赵朴初曾经说:“玄奘,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探险者之代表。”
    盛唐是中华古代文化全盛之顶点,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辉煌的时期。玄奘是此时最有成就的中外文化交流之使者,他用自己的双足,开创出了一条从中国经西域、波斯,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
    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亲践了110国,听闻了28国,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做了详尽的记载。1300年后,印度的考古学家根据他的记载,终于发掘出了埋没了几百年的古代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遗址。
    印度历史学家Ali 说:“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作者:马震,摘自《中国宗教》2006第4期)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玄奘与摄论学派(圣凯法师)
下一篇: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之路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