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禅的智慧
 
[白云禅师] [点击:2790]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禅的智慧

  今天有人问我:「师父你从那里来?」
  我说:「我从关庙来。」
  「关庙?岂不是寺院打烊啦!」
  「不错,今天千佛山讲堂的庙门是关起来,因为我来到了这里。」
  在台湾几十年来,我很少在外面做专题性的演讲,问题不在于愿不愿意,而是关系到佛教所说的「缘」。
  究竟什么是缘?你我有机会彼此见面,便是缘。佛教讲「广结善缘」。想要
广结善缘,到底拿什么来结缘?
  今天我带了什么来?你们又准备怎么接受?可能你会说:「你如果能拿得出来,我们就能接受。」我们不妨来谈一谈「看破、放下」,当你说「放下」一语时,你是叫谁放下?为什么叫他放下?他手里拿着什么?如果手里没有东西,你叫他放下,到底要他放下什么?如果手里没有东西,是否就没有东西可以放下了?这其中有个问题是我们常忽略的,我们希望人家「放下」,但很少说自己「执着」了什么?只是平日见到他人不欢喜而烦恼,我们就叫人家放下,可是却很少联想到自己,返照自己到底执着了些什么?
   现在的社会离婚率很高,一般世俗流行两句话:「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
分开。」你有没有思考过,了解后,应该比较好相处,为什么彼此了解后,反而
要分开?但时下所言,因误会、认识不清才在一起,现在我已搞清楚啦!他的问
题实在太多!所以我们才分开。但你是否曾想清楚,下次你会不会再因误会又在
一起呢?正当感情冲动时,不会去想这些问题,可是当第二次感情问题又迷惑你时,会不会又因误会而在一起呢?我们人就是如此,常常因误会又吵又打,其实人在一起,只是一种接触,这种接触是依于我们眼所见、耳所闻的去认识分析确定一切,彼此之间做沟通,开始如此,融洽时亦如此。为什么有问题时不能呢?
就如跑去菜园子,只看到满园翠绿肥沃的青菜,却很少注意旁边的粪坑;如果没有粪坑,哪有满园绿油油的青菜?
  我们人便是如此:只是执着于眼前可以接受、面对的事物。但是这些事物又是如何形成的?却很少去想一想。所以人往往依于所看、所听的自我意识去表达自己,结果可能问题就出在没有冷静去看清楚,仔细去听清楚,好好地想清楚。
  譬如幼稚园的老师教小朋友学算术,一加一等于二,小朋友回答说不懂。于是老师随手拿起桌上的苹果说:「一个苹果加上另一个苹果,不是两个吗?」这时有一位小朋友说:「老师我只想要一个苹果和一把刀。」如果你是那位老师,你会如何做?可能你会直觉的说:「这个小孩不好好学习,只想到吃。」如果这位老师有耐性的话,说:「我给你一根棒子,要不要?」小朋友可能回答:「老师,棒子是打球用的,不能拿来打苹果。」此时请问,老师又会如何想呢?放学时,老师可能还会向家长告状:说小孩不肯好好学习,只一味地想到吃。返家后,家长一定会责问孩子:「为什么要和老师唱反调?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为什么只想到吃?」一连串的「为什么」全都出来了,小孩子因家长问他「为什么」,便把事情经过全盘说出,这时家长会说:「谁叫你只想到吃!」这种事发生后,可能这位小朋友以后对学算术会没兴趣,甚至视上学为畏途。
  今天我举此例,「禅的智慧」在那里?老师教孩子学算术,不一定非要「一加一等于二」不可,如果能改变一下方式,当孩子要求一把刀时,就拿起一把刀子和一个苹果说:「桌上本来有两个苹果,现在用刀子削皮吃掉了一个,还剩几个?」我想,小朋友一定满欢喜的回答你,「禅的智慧」就在这里。
  可是我们一般都是依于我们眼所见,耳所闻的自我意识,去肯定我们所见的一切。当然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是如此,今天我只是说明,生活上常常有些小问题,却造成毕生的困惑,甚而造成一些伤害。
  如果大家学习佛法的话,都会知道学佛的大前提是戒定慧;通常我们都把戒定慧做教条,以为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戒」主要的目的,是不侵犯别人,当你会犯错时,先考量一下,你现在所见、所闻、所做,会不会伤害别人?如果能先提起这份戒心,就不会伤害别人。「定」是不乱,当你情绪激动会乱时,能做到不乱就是定。当然,要不伤害别人,能临危不乱,便需要有修养。而禅的智慧在那里?我给它诠释为「运用思想,发挥智慧。」也就是运作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去面对所处的人与事,然后去发挥智慧,化解问题。当然要化解问题,必须有智慧作后盾。所以佛法不是有了问题才去寻找答案,禅亦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寻找答案,答案中还是有问题。
  所以我们谈禅,不一定要谈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文殊菩萨说佛陀说法
已毕,迦叶尊者回报以微笑。如果说这是禅的源起,对于此事,你是否感到疑惑?
当时你在场吗?佛陀是拈何种花?文殊菩萨为何说佛陀已说完了?为何佛陀自己
不说?如果你说:这就是禅呀!我说:你是糊涂、是无明。可能你会说我叛逆,
对于禅的源起竟如此说。但你要知道佛教所谓的源起是「无始」,不是「有」的源起。
  从前一度我曾现头陀相,有一天中午休息时刻,坐在三宝殿前的喷水池旁,有一居士见到我,他并不认识我,对我说:「你是否想出家?」我答:「曾有此打算。」他说:「我认识此寺的老和尚,可替你引介。」当时我没揭穿他,只反问他:「你想出家吗?」他答:「很想!但目前我责任未了。」我再问:「你何时责任才能了?」他一惊说:「这是谁教你的?」我答说:「是僧宝。」他说:「那你一定有师父?」我说:「任何学佛者都有师父。」他又问:「你的师父是谁?」我说:「我刚刚已说过,我是到这儿来玩的,到人间,都是来玩的。」
  我再举个直接关系到禅的例子:有一位学禅的自认境界很高,他是著书的学
者,把书寄给我,并与我约好会面的日期;那时我住彰化大城,位于西海岸,正值东北季风期。那天过了约会的时刻,晚上我较晚睡,听到有人敲门,我应门,
见到他,我问:「你找谁?」他说:「我找白云。」我答:「天这么黑,风这么大,那来的『白云』?」他急忙道:「不是,不是,我是找这儿的住持。」我说:「我就是。」请他进来,随后我倒了杯水,拿了些饼给他,问道:「茶也有啦!饼也有啦!你有何意见?」他说:「没有意见,我倒是想问你,寄来的书看了没?」我说:「看过了。」他问我有没有意见?我说:「没有。」第二天早餐后,我问他:「吃饱了吗?」他说:「吃饱了。」我再问他:「吃饱了吗?」他说:「吃饱了。」我再问他:「真的吃饱了吗?」他答:「我不会客气的啦!」以一个禅学者而言,打他进门开始,我就一直跟他谈禅,谈到第二天,他仍是那一套,因此我想,他很想发挥智慧,不愿运用思想。因为禅是运用思想,于你表现的时刻,发挥出智慧,才谈得上禅,如果他想发挥自己的智慧,而不愿把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请问禅从那里来?
  目前社会一提到禅都比较兴奋,但提及禅的概念,以为两个腿子一盘,眼睛
一闭,即所谓的「坐禅」。其实禅是坐不出来的。所以不要把禅认为遥不可及,把它看得很玄妙。我们常说「平常心即是道」,「是什么道?」即是「禅道」。为什么说是平常心?刚刚跟各位所提的这些小事情,都是身边随时可得,问题是你把握了些什么?如果你能有所把握,就表示当时你运用了思想,曾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整理,表现出一份有价值的结果,便是禅。佛法讲饶益功德,饶益就是有价值;加上功德二字。功是力量,德是一种修养。能依于修养,表现出一种力量,让人觉得有价值,那才算是饶益功德。禅的本身是针对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针对自己面对人与事的时候,你的思想意念会发动,一旦发动时,你必须注意你计较、执着些什么?是人,当然会有计较、执着。如果能以禅的方式去面对,你就会进一步去认识、了解你所计较、执着的。
  先前提到「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当问题发生的时刻,你只是计较、执着呢?还是面对计较、执着,进一步去认识、了解?若你曾如此做,我可以说,你至少具有禅定的基础功夫。但有基础功夫尚不能解决问题,你还必须去认识、了解,清楚你的自我意识有多少,即是你的计较、执着有多少。所以当你面对计较、执着,去做认识、了解的时刻,你必须要有所发现,发现你所计较、执着的是否有改变?如果能有所改变,当然必是有所发觉。这些发现即是禅门所讲的「悟」,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我们人本来就如此,常常凭自己眼所见,耳所闻去断定,认为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难道会错吗?现在你们亲眼见到我,亲耳听到我说话,你们认为我今年几岁?如果我说近八十岁,你相信吗?你可能认为我胡说,的确,我是民国四年出生的。所以我们依据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也未必可信。
  话说回来,我们日常生活并不能离于眼所见、耳所闻,在这种情形下该怎么办呢?所以禅的智慧就在告诉我们,要去运用思想发挥智慧。思想是要有内涵的,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出来自己不够,可借助别人,依于知识经验比我们丰富的人,向他请教。当我们面对任何问题,不可否定我们眼见、耳闻,必须要先面对问题,再去认识、了解,不可只是计较、执着,这时必然会有所发现。如果只是面对别人,把问题摆在别人身上,就常会口出怨言:「要不是你,我不会这样!要不是你,我不会那样!」遇到不好时会如此说。但是好的时候,为何不如此说:「要不是你,今天我不会升官、发财呢?」把不好的,全推给别人,好的,理所当然归于自己,其实这都是自我意识。如果你能以「禅」的态度去面对人与事的问题,自然会提高警觉,不会只是寻找答案,自寻烦恼。所以佛法强调要化解问题,不是寻找答案,禅是以「平常心而言道」,其真义就在这里。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这自我意识是好?抑是坏?它是依于眼所见、所闻,表现出自己的意识。亦如有人问我:「老师父你出家这么久,还有烦恼吗?」我说:「有。」他说:「那学佛有何用呢?学佛如此久,仍有烦恼。」我说:「如果我没有烦恼,就不是人了。」他又说:「你应该不是普通的人。」我说:「我与普通人是有一点点不同,因我没有留长发、穿白领的衣服。」他又问:「你都烦恼什么?」我说:「你平常烦恼的,我全都烦恼;但我所烦恼的,你却从来不烦恼。」他说:「你怎知我烦恼什么?」我答:「我告诉你烦恼些什么,你不会听,也不会接受。当烦恼表现时,人家告诉你,你不会接受,可是不同的,就是我都会接受。」
  现在我举个亲身经历为例,从前我曾在大陆各地参学,向善知识们请益。有一日,我来到终南山,找到一茅篷,内居一位现头陀相的出家人,他一见我即问:「你为何而来?」并要我向他顶礼,我依言而行,礼毕欲起,他不许,我只得长跪。他说:「我刚问你话,你为何不答?」我跪着不说话,他再问,我依然不言。他便开始怒骂,直至累了才止。我见状便起来倒杯水给他,他一口气喝完,又要了一杯。我再倒,他又要了,我干脆把整桶茶提给他。他说:「你怎这么不耐烦!叫你一杯一杯倒,为何整桶提过来?」我答:「我已很耐烦了。我担心你口渴,杯水太少,不够解渴,所以整桶提来,才能解你的渴。」他又说:「刚问你的话,为何不答?」我说:「你问我为何而来?我向你顶礼,就是回话。你叫我跪着,我就是等你开示。」佛家所谓顶礼就是求开示。这时他已有警悟,便举起拳头问:「这是什么?」我说:「这是揍人的。」他便一拳打过来。我把身子一偏,以肩受拳。他手打疼了便说:「你的骨头还真硬。」接着又说:「我房里还有米,你准备去做饭。」于是我就忙着去煮。煮完后,我想应该是两个人一同进食,不料他一人把锅子一端,自个儿吃了,吃完叫我把锅子洗干净。我也依言行事。后来他说:「你过来,我有话跟你讲,你的忍波罗蜜修得不错。」我说:「我不是修忍波罗蜜。」他问:「那你在这儿做啥?」我说:「我在等法师开口。」他一听很气。为何他会生气?因我在等他开口,禅和子在外行脚参访,所谓开口,是只有佛陀才能开金口。今天我在等他开口,就是请他为我说法。他生气的理由是,认为自己是一个禅和子,修禅的人好像是不讲理,不讲道理、方法,只要两腿一盘就可以了。最后他只好说:「我这小茅篷容不下你这位大菩萨,你离开吧!」我就顶礼离开。
  不久,他随后追来:「你找错了对象!我只是把关的人,我带你去见善知识。」见着了那位善知识,他也一句话不说,盘腿端坐着,把关的人也走啦!我只好盘腿坐在他旁边。如此三天三夜,好似在比赛谁能坐得最久,最后他说话了:「你已得道,可以下山啦!」我答:「我的腿子功夫虽不是很好,但三天三夜仍不够。」他说:「那你还要坐多久?」我说:「今天我来这儿,不是跟你比腿子谁坐得久,也不是坐禅,我是来参访善知识的。」他说:「你想问什么?」我就举一禅门公案问他:「有一瓶子,在瓶内养了一只鹅,这公案说不可把瓶子弄破,也不可把鹅弄死,却要把鹅弄出来,我不知该怎么办?」他便学景德传灯录,叫我某某,我应声曰:「阿弥陀佛!」他即说:「鹅出也。」我向他顶礼后就离开;他随行说:「你说的这个公案,其实我也不懂。」那些公案该如何呢?在讲堂上课时,也曾提及此公案,要大家回去动动脑,最后就此公案,我曾论及四念处和四禅八定的问题。刚刚我已说过,一个问题的发生,不是只去寻找答案,而是要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并把问题化解。我再举另一公案:「空中有一颗明珠,请问用何法可得手?」其实方法很简单,你是如何挂上去的,就依此法而得之。若不能挂上去,那空中本来就无珠可拿,自然无法可说,这就是禅。
  我们再回到先前所举「找白云」的例子。他来找我,我站在他面前,他不认识我,我不愿直接告诉他什么,而说「天这么黑,风这么大,那来的白云?」如果你自认是位禅行者,面对我所说的话,当这个问题发生时,你是去找答案呢?还是该去运用思想?想想我为何如此回答?其实我是在告诉他,天黑风大,不是没有白云,只是看不见。现在我站在你面前,你不认识我,白云,所以在白云面前找白云。你说禅在那里?
  我们必须运用思想,才能发挥智慧。当此问题发生时,我已告诉他答案,化解了问题,他还改口说要找这儿的住持,明明白云就在你面前,只因天黑风大,你看不见。如果你肯运用思想,自然就能发挥智慧。我们再看喝水、吃饼的问题,学禅的人,「茶饼」在禅门中意义与一般不同。例:有人去参访禅师,禅师问:「你从那里来?」你回答从那里来以后,禅师会说:「喝茶去」或「吃饼去」。这在禅门中是两件大事。喝茶吃饼又有何意义呢?直觉的,我们认为可能是口渴肚饿,但禅者的认识就不同了;「喝茶去」,是你想来此参学,先去尝尝这里的味道。什么味道?这儿的水怎么样?(要注意此水并非一般普通的水。)「吃饼去」,是你可以住下来,有饭给你吃。(前者是仅可在此参学。)我告诉来访者:「茶也有了,饼也有了,你有何意见?」他竟说没有意见,那他来找我作什么?第二天早餐后,我问他:「吃饱了吗?」第一次他客气回答说:「吃饱了。」,当我再度问:「你『真的』吃饱了吗?」难道不能引发他的思考吗?我们以吃而言:是否仅把饭放进肚内就可饱了呢?是否吃很多有营养价值的东西就饱了呢?其实只要能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就是饱。再说,一餐吃饱,下一餐是否还要吃?今日吃饱,那明日又如何?所以我说:『真的吃饱了吗?』他竟回答说:「我不会客气。」可见他未运用思想,表现出他的智慧。所谓禅,是当问题发生时,要能运用思想发挥智慧,而思想的内涵是依个人的知识经验,发挥出他的力量,将问题化解。就好比人家毁谤你,你会伤心难过,这种心情其实不该存在,既然是毁谤,并非事实,本就不该难过,如果真有此事,你就该悔过检讨。因为以自己的立场去看是毁谤,别人可不这么认为。人也就是这么活着,常为眼所见、耳所闻的而烦恼,其实以禅来说,是跟自己过不去,也就是自寻烦恼。
  我们既知禅是运用思想发挥智慧,思想是有其内涵的,那要如何去表现呢?通常有的禅师不用言语,而用动作来表现,有的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表现。请看我的手势。这是什么?大家一定回答说:「是OK的手势」这个答案是否肯定的?「不一定」。再看这是什么?「是手掌。」再看这是什么?「是拳头。」禅师常以这些手势互换来问你,其用意是不要你在拳头、手掌上打转,这时如果你能去想一想,以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答「手」。他怎么变,纵使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仍离不开如来的一只「手」。一只手再怎么变,仍是手。手掌也好,拳头也好,手指成一二三也好,仍然是手。我们人常依眼所见、耳所闻的自我意识,在事物的表相上打转,禅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我们一针见血,把握住它。
  所以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要只是去计较、执着,而是要去认识、了解问题,如果只是计较、执着,那是在找答案,不可能化解问题,因为答案中仍有问题,这话怎样说?我再举例:譬如一张四方桌,锯掉一角,还有几个角?答案仍有很多。但以禅的观点来看,一张桌子好好的,为何要锯掉一角?这与打死树上小鸟的问题是一样的。可是我们人就是常在所见所闻的外表上打转,于佛法上就叫做无明,也就是不明了。我们常在无明中过日子,(无明就是迷惑)就如前言:「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一样的无明。照说了解后,比较好沟通,为何反而离开呢?这就是禅的思想,所表现的自然也不同。
  在台湾,我虽自称为禅师,却很少跟大家谈禅,但也从未离开过禅而说法,因我强调的是运用思想发挥智慧。在佛法中常会提出许多典范,来告诉我们如何照着做,如正念、正思维……在一个「正」字标帜的前提下,提出许多的道理方法,告诉我们怎样去运用思想发挥智慧。所以谈禅,总是以智慧而希望得到圆满的结果,其实不只禅法如此,于佛法中,学佛皆是学智慧,也唯有智慧,才能化解问题。可是这也会形成另一反应,难道只有学佛,才能有智慧吗?那倒不是,但也是。此语岂不模棱两可?毕竟我是禅师,说话可能比较怪些。为什么是,也可能不是?为什么不是,也可能是?任何事都是如此。譬如我们人与人之间,常常说我和你最好,这件事我只告诉你,你不可告诉别人。其实他也有最要好的人,他也如此转告他人,所谓「墙有缝,壁有耳」,墙在那儿?壁在那儿?一旦此言一出,马上传遍各地,而传话者皆是说话者所认为最要好的朋友。如此一来,有心事是要告诉别人呢?还是把话藏在心底呢?不是。而是你必须先面对问题,为什么要告诉人家呢?可以不告诉人家吗?告诉人家的目的何在?其实禅就是一连串的「为什么」,你如能把这些「为什么」弄清楚,禅就显现出来了。
  「悟」有小悟、大悟,「悟」到最后要「究竟」,这就是禅门中所谓「平常心即是道」。但禅所说的运用思想是要有内涵的。再举聚沙成塔一例来说,人人皆知聚沙可以成塔,可是有谁会在意我是否有沙子?若无沙,又如何聚之成塔?禅是佛法之一,佛法是觉悟之法,是能帮助你觉悟的道理方法,当然这是有价值,不会造成伤害的结果,能以此为先决条件才可。例:佛法中谈精进,说「道如逆水行舟」,必须以手划桨,绝不可停。也有人说:「船到桥头自然直」,但能直得了吗?若桥差,船结实,桥不被撞垮吗?若桥结实,船结构差,船岂不被撞碎?这些问题能不考虑吗?「想」,一定要依于佛法五蕴中的想,若依自己,不管是感性的或理性的想,皆不离于自我意识。如果能客观的,以第三者的立场去想,就会不同。所以禅门中强调明辨是非,但不参与是非。是非要搞清楚,但不可参与。一旦参与,不是「是」,就是「非」。而且这种是非将以何为标准呢?是以「人」说的为标准。如果不以「人」说的为标准,就没有是非可言。譬如说:近日大家一见面,就谈股票又跌了的事,便会去探讨那是否因社会、经济或政治问题的缘故。可是一旦股票涨时,就没人会去想,我能赚钱是因经济好啦!社会政治好啦!等等问题,其实这不就是一个「是」与「非」的差别吗?
  我们人常站在自己立场说话,即使认为很理性,在禅的领域中,理性与感性是相同没差别的。为什么?因感性往往会伤害自己;过于理性,常会伤害别人。并不因感性或理性而可得到圆满结果。所以谈是非,不是叫我们不去明辨是非。可是我们人常为了明辨是非,而拼命去参与是非,结果就永远离不开是非圈,永远在是非的漩涡里打转。如果你长久的躲在山里,躲在寺院中,可以不参与是非,但处在社会里能不参与是非吗?不错!释迦牟尼佛说,人本来就在是非圈里过日子,只是你所谓的「是」,所谓的「非」,究竟是为什么而分别「是」?「非」?若不能把握这个前提,天下人皆认为自己「是」,别人「非」,永远争论不休。所以佛法谈不参与是非,是说你何时会参与,就像我们一般谈「善、恶」,佛法不以善恶起分别,而是告诉我们要认识善恶,跟分别是非是同样的道理。譬如说恶,希望你能善;是善的,希望你能更好,这才是佛法。绝不是说善就好,恶就不好。
  佛教不是法院,要判你言行的善恶,释迦牟尼佛更不是法官。可是他并不否定人本有善恶、是非、对错这些相对的现象存在。也因有这些相对现象在,所以才会发生问题,当问题相对的现象发生时,你能突破、能去化解,就无所谓答案,无所谓是非了。
  在此,我奉献诸位几句话,即我们千佛山的家风「不管人家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对。做对了是应该的,做错了赶紧忏悔。」我略微解释一下:「管」字不是管理的管,乃计较的意思。不要去计较别人对不对。做对了是自己的本分,做错要赶紧忏悔。忏悔不是往佛菩萨的像前一跪就可了事。忏是检讨,悔是改过。做错要检讨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错在那里?今后要逐渐加以改进。同样学佛修行的人,在未成就之前,都是普通人,难免会犯错,还会在相对里打转,所以面对世间的种种相对现象,我们该如何去明辨它,弄清楚后,能不去参与而造成伤害。相反的,还要去突破它,那么你就会觉悟到很多东西。这种觉悟的形成,就必须要拥有智慧,唯有具足智慧才能化解问题。
  刚刚我提到幼稚园的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老师教小孩的问题,人人皆会犯错,即使是我也不例外。人是从错误中学习出来的,学佛不同之处,不是叫你沈沦在错误中,而是要你从错中学习,并改正错误,所以佛法告诉我们:做错了,要改过;做对了,将来要更好。佛法不是限定我们这样可以,那样不可以。而是说「为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可以」「不可以」的结果又怎么样?佛法是讲究它的结果,而不是它的过程。
  譬如说:以禅的观点看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禅师,你必须不伤害别人,也能保护自己。对于此言,你们可能认为:不伤害别人是应该的,但保护自己未免太自私了吧!话说回来,多数人持有相反的看法:保护自己会想尽办法,伤害别人也会刻意去做。当然并非人人如此,但有不少人这样。因为禅是要运用思想发挥智慧,要不伤害别人,还要保护自己。禅要从思想之中去化解问题,是讲究不伤害别人,有没有伤害?为什么会伤害?可不可以不去伤害?保护自己,谁又不知呢?但有人却宁愿不伤害别人,却伤害自己。举例来说,曾有人问我:「某人欠我钱,当时他的确没有能力还,但现在他有钱却不还我,我怎么办?要不要去讨回?」我答:「当然要去讨回。」刚好有一旁人听到,就说:「师父你怎可如此说。」我说:「难道我说错了吗?他欠人钱,现在又不是过不去,怎可不讨回!」他说:「对方不肯还,可能是前世欠他的。」我问说:「站在禅师的观点,我不赞同,你怎知是我前世欠他的?」他说:「我当然不知,我只是假设。」我反问他:「你不是修行的人?」他答:「是」。「那你修行的目的何在?」他答:「当然我想将来成就道业。」我又问:「一旦你修行,成就了道业,要走啦!那欠债的人会说:『等等!你不能走,我欠你的钱还未还呢!』」你想走,还真走不了。「为什么?」佛法谈因果,你不会肯定是前一辈子欠他的,且佛法告诉我们现在该怎么去做。过去你不知道,你可以不这么做,因为佛法强调:你现在受的,是过去做的,你有否想过?你现在做的,是未来要受的。若把一切都归之于过去,这种学佛的方式会招来迷信之嫌。动不动就认命啦!算是我前世欠你的。我还给你吧!如遇到较强词夺理的,说你还没还完呢,你继续还吧!那你还能心甘情愿吗?你将愈还愈烦恼。所以面对问题不是只去寻找答案,就能把问题解决的。
  在禅的领域里,大家如能把握住运用思想发挥智慧,而去面对问题的话,就不会乱。禅讲究修定,修定才能不乱。当你面对问题会乱时,能够不乱就是定。绝不是两腿一盘,眼一闭,所谓八风吹不动(这是苏东坡说的),结果一个屁字就被打过江,这又有何用呢!这种不动并不是木头石头,如果是木头石头,那就只有认命,我们是人,是人就要面对问题,若面对问题,只是去计较执着,能解决问题吗?所以我们必须去认识了解,可再请教他人,借助他人的知识经验,同样也可化解问题。所以佛教教育这样的一句话:「无事不登三宝殿」,一般人误解登三宝殿只是去烧香、抽签、问卦,那你的事情能解决吗?所谓三宝,非大殿中的佛像,而是指寺院中的和尚。因为和尚本身就具备了三宝。为什么?因为他本身是出家人,他学的是佛法,修养的是佛法,可说是佛法的专业从业人员,佛陀已入灭,不在这个世间,他代替佛陀说法,本身亦修习佛法,学佛法必然有心得,所以他一人就具足了三宝的样子。我们进三宝殿,不是只烧香拜佛,而是寺院的和尚有很多的知识经验可以借给你。前面不是说要借他人的知识经验?所以我在寺院,不论那个道场,有人来找我,都是在谈论问题,也是希望我能帮助他分析问题。我也常跟同门、同道之人说,今天做个出家人,天上的要知道一半,地上的要全知道。「为什么?」因为当你有任何问题时,我都愿意帮助你解决。
  也曾有人一见到我,就顶礼请求开示,我最不喜欢这样。有人说:你是法师啊!应该说佛法开示学人。我说:我不是法师,我是禅师,那禅师该怎么样?禅师是有知识经验可以借助别人,帮助别人去运用思想发挥智慧。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可把出家人只当作一个礼拜的对象,出家人是佛法的专业人员,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带着问题去求教,开示是因你有迷惑之处,开启你的智慧,帮助你分析问题、化解问题。社会上不论何行何业都有顾问、专家之类的人,出家人是佛法的专家,不一定以禅来讲。但因禅是以智慧为前提,所以有很多人问我: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怎么说?我说很简单。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任何问题,你能找出问题的症结而化解问题,刚好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同于佛陀所说的。不管是任何的道理或方法,那怕是十大学派或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能适合于这些内涵,可以说都是禅。因为禅并没建立它自己的文字,但也并不舍弃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它还是以戒定慧为前提,所以谈什么总不离戒定慧。我们看佛教的书籍、听法师的传道、法会的活动都是在谈这些。譬如我们到寺院去诵经礼忏。请问经忏里都是在说些什么?还是戒定慧。告诉你怎样不去伤害别人;告诉你怎样面对乱而能不乱;面对迷惑时而能觉悟,都是这些内容。而这些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所以我常说:要把佛法融合在现实生活里,你才是一位学佛者。如果有了问题,把佛法当武器,把现实当敌人,永远没法解决问题,而且也不是在学佛。禅的思想就建立在此。肯定你要从自心中流露。如何从自心中流露?那就要靠你的修养。修养怎么来?就是把知识经验累积起来,且能加以运用,发挥其力量,那就是禅的智慧。
  什么是「禅的智慧」?我着一本书名叫「禅的智慧」。书中列举许多的公案,今举一例来说明:「何谓祖师西来意」。此公案之说法众多且各不相同。达摩祖师西来,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回答说:「我穿着黄海青,坐在赛钱箱上。」这就是祖师西来意。
  大家听了这话会怎么想?穿着黄海青应该是坐在金刚座或莲花座上,为何坐在赛钱箱上?这就要去想一想:菩提达摩西来到中国,见到梁武帝,谈不拢,跑到少林寺「面壁」,去做婆罗门的「面壁」观法,我们说婆罗门观即是指此,也正是它在中国发起的时刻。肯定菩提达摩是婆罗门者,他所做亦是婆罗门观法。他坐在那里干嘛?他初到中国,人生地不熟,对中国一切都很陌生,对语言、文化、民族性都不了解,又如何能弘传佛法!所以刚来时,他发觉一切都太陌生,才到少林寺面壁。若只是谈他面壁几年,岩石上留有影像,那些都是枝叶、多余的。在这几年,他主要是深入的了解认识中国,藉此将来才能宣传佛法。否则他如何讲?(语言不通)别人又怎能听懂呢!就如今天我的演讲,若口口声声都是佛法上的名相,你们听到最后,会下一结论,我们不是来听你传道的。实际上,今天我讲的这些都是佛法。为什么?佛法是以人的问题,做为认识、了解、探讨的资料,也就是面对人的问题,怎么去化解它。过去有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但今人举头三丈,甚至三十丈,也未必有神明。因他无所畏惧,无所顾虑,他有的只是一个强烈的自我意识,只是依于自我意识去面对问题,最后所得只是烦恼、无明、迷惑。就如佛法有言:住在无明里,随着业去转。
  佛法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重点;禅不立文字,但不离佛法,因而禅所谈的也不外乎戒、定、慧,把佛法融于现实生活中,就能找到觉悟之道,不会一直在自我意识中打转。
  禅要从自心中流露,要有修养才能从自心中流露出禅的智慧,而修养又是如何得到的呢?就要累积知识经验,而且要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发挥其力量,就是禅的智慧。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如何做个修行人
下一篇:开发自我

 破禅的智慧 绪论 破禅的智慧 第一篇 禅宗话头玄机
 破禅的智慧 第二篇 禅喝棒喝变数多 破禅的智慧 第三篇 神喝中的正反偏全
 破禅的智慧 第四篇 禅是经纲 经是禅网 破禅的智慧 第五章 青山虽旧光景新
 破禅的智慧 第六篇 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禅的智慧
 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 前言 目录 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 自序
 漫谈《信心铭》 第五讲、禅的智慧与思维陷阱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