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佛果境界
 
[曹越] [点击:2318]   [手机版]
背景色

佛果境界

梵语佛陀耶,简称佛,译名觉者,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以般若智慧,观照法界真相,发现了缘起性空的真理,证悟到本具智慧德能,觉了一切众生本具佛性,运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及在觉悟真理的过程中,所得的经验与方法,用以教化众生,使众生能够断烦恼而证菩提、了生死而证涅槃。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层含义,小乘人破我执,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能自觉,不能觉他;菩萨既破我执,又破法执,既断见思惑,又破尘沙惑,但尚有微细无明未断,既自觉,又能觉他,悲智双运,但未达究竟圆满;唯有佛自觉觉他都圆满,自利利他都究竟,惑尽智圆,悲智合一,福慧具足,是名觉行圆满。故佛是大觉大悟而又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大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十法界中一切有情,只要能证悟本具妙明真心,都能成佛。所以三世诸佛,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无量诸佛,这一切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而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是显示佛果菩提的至高无上,十法界中,唯有佛高于一切,三圣六凡,都在佛之下,无能过其上者,故名无上。正等,是说一切众生,无有能与佛齐等者,因为六道众生的知觉,是妄知非真觉;二乘虽能觉悟诸法皆空,但味著于空,只期自度,无心度人,是心不平等;菩萨虽能本着自觉觉他的精神,自利兼他,但自觉觉他仍未圆满,唯有佛陀,不但所证的真理平等,而且能等视众生,犹如赤子,平等教化,故言正等。正觉,不同于凡夫、外道的执迷不觉,亦非二乘但求自利的正觉,也不是菩萨自觉觉他未能圆满的正觉,而是佛以真实智慧,觉悟平等的理,又能平等教化众生,觉行究竟圆满。所以尊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三世诸佛,因地修行,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修六度万行,及功行具足,则般若波罗蜜多转为一切种智。依此智显现三种法身,一为自性法身,即一切法之自性全体,也名法身;二为受用法身,依无相之自性法身,开显常乐我净之真实色身,也名报身;三为变化法身,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也名化身。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因空性圆具光明朗净,故是报身;因它能够自在显现,大悲周遍,故是化身。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本质。

法身、报身和化身,是对众生来说的,对佛本身而言,是没有分别的。佛的觉悟是法身之境,而由此觉悟佛化现报身和化身来利益众生。菩萨行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对空性了悟的智能到达圆满,即是法身。而大乘法中,菩萨修持诸慈悲法门,因为不断修习慈悲的结果,便有报身和化身的显现,为了依据众生不同的根性而利益他们,所以圆满的觉悟不但在智能方面发展,了悟空性,并且从善巧方便方面,发展慈悲,化现无数来救度有情。

以我们的虚幻心识,是很难明了佛那种毫无造作、不生不灭之境界的。佛的境界是任运自然的,也是无终止、无分别的,佛的身语意事业是毫无意念,毫无分别的,不需要特别地专心或观想,完全任运自然的。佛提供了各种不同法门,如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佛并未有意地分别这种法门给这个人,那个法门给那个人,佛只是自然任运,圆满了每个众生的愿望。而佛的加持,亦是自然不费力的,广及一切众生,能对佛具有信心和虔诚的人,必能感受出这一份加持。佛的无分别间断之佛行,就像虚空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亦存在,佛从未费心去计划要怎样来救度众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

问:“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如何理解?

答:般若妙用不可臆测,唯可证知,亲证则知真实不虚,破执除障,业消智朗,除苦断厄,得大自在。

义释: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佛法的总持,神妙难测,具足智慧光明,至高无上,无与伦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问:何谓般若总持?

答:咒,梵语陀罗尼,译名咒,亦名总持,总摄经意,持为心要是诸佛语坛城。如《心经》即是总摄《大般若经》的心要,以利记忆持颂,故《心经》亦可称大明咒,鸠罗摩什法师所译《心经》,即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同理可将《心经》的心要总摄成咒,故此咒总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之精要,含摄无边功德,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妙用。

所以说,般若智慧的解脱法门,有伟大无比的神秘力量,能破烦恼,神妙难测,可以消除业障,破除烦恼,令人从凡夫转为圣人,从小乘转为大乘,再从大乘菩萨,转为大觉圣者的佛陀,终证究竟涅槃,得佛果菩提,故说“是大神咒”。具足无量光明,可以破除无明,照破痴暗,展现内心智慧的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令自己与他人,都能觉悟成佛,故说“是大明咒”。其所显毕竟空之理,能使受持诵念的人,不迷于凡夫的执有,不落于二乘圣人所执的空,亦不像权乘菩萨一样,舍二边取中道,而是以观照般若的功力,深入实相般若理体的毕竟空,得知实无一法可得。再无他法在其之上。故说“是无上咒”。菩萨依般若真空的智慧,圆证无上菩提,世出世间,再没有那一种法门,能与其相等者,故说无等,般若真空的智慧,却又是人人具足,人皆可以证得的平等理性,是无等而等,故说“是无等等咒”。真实不虚者,讲般若本体是法界唯一真实,般若果德境界真实可证。能除一切苦者,讲般若妙用可灭自他一切众生之苦。

佛教有显教、密教之分,显教用语言文字,说明真理,使人心开意解,依教奉行;密教是诸佛菩萨依甚深智慧,说种种神咒,加持众生,令生证悟。梵语陀罗尼,译名咒,亦名真言,亦名总持。在咒本身的功德威力,神妙莫测方面说,名之为咒;在说咒的佛菩萨,语皆真实方面说,名为真言;在受持的人,能忆持义理,不失不忘方面说,名为总持。陀罗尼可分为法、义、咒、忍等四种:

一是法陀罗尼:诸佛菩萨所说的咒语,从真理的智慧所流出,不但含有绝对的真理,同时具有特殊的功德,能令人改邪归正,止恶向善,反迷为悟,转凡成圣。闻法的人,能将佛菩萨所说之法,忆持不忘,历久不失,自然可以成就无量功德,故又名“闻持陀罗尼”。

二是义陀罗尼:诸佛菩萨,对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总相、别相,及其所含的义理与功能,无不明了,悉皆洞达。能令闻法的人,理解佛法所诠的义理,因而知善恶,分邪正,辨是非,明因果;而且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忆持不忘,故又名“分别陀罗尼”。

三是咒陀罗尼:是佛菩萨依其三昧力,所发出的秘密语,能摄尽无量功德;有不测之神验,可驱使鬼神,可消灾解难,甚至能发神通,满足一切行愿,获得各种成就。由于佛菩萨的威德神力加被,能总持此等神咒之功能,历久不失,故亦名“总持陀罗尼”。

四是忍陀罗尼:忍是安忍。诸佛菩萨,由历劫修行所成就坚固不拔的意志,及其坚决不动的定力,于所闻,所修,所证之法,得精进忍;闻赞不喜,怒骂不嗔,安住不动。故又名“入音陀罗尼”。

不管那一种陀罗尼,都能使受持者总持法义而不忘失,故名总持;又能持一切善法,令不散失,能遮一切恶法,令不生起,故亦名能持或遮持。

法藏《华严五教章》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依此妙理,则不难理解陀罗尼能总持法义的奥妙了。

问:“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如何理解?

答:以咒总结全文,明般若妙义无可穷尽,心地奥秘不可言表,唯以亲证乃能知之,又摄显入密,密咒加持众生,使证般若正智,教证一如,理事不二也。

义释:般若波罗蜜多能生种种功德,为众生方便契入故,而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问:什么是持咒密义?

答:咒从诸佛智慧中显现,是佛菩萨的秘密语,一词含有多义,因其总摄意义无限,难于全译,故古之译者,大都不翻译咒的意义,但翻其音,以利于诵持而已。加之咒义甚深,其境界非凡夫或下位三乘圣人所能臆测,只需依原音虔诚持诵,则加持力极大,自有不可思议的感应,所以不可因字生义,妄加分别。

现在仅就其字义,作以下简单的解释,但绝不应误执其意唯有如此。揭谛是度义,揭谛揭谛,是自度度他;波罗揭谛,是度到彼岸义;波罗僧揭谛,是与众人共同到达真理涅槃的彼岸;菩提是正觉义,娑婆诃,是迅速成就义,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迅速圆满成佛。

咒可以总摄全经法义,则“揭谛揭谛”配资粮加行道,对应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尚未证得空性,用寻思分别的意识心参究自性,属于解悟阶段。

“波罗揭谛”配见道位,对应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证根本智,见本来面目。

“波罗僧揭谛”配修道位,对应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依无所得故。”依根本智,修后得智,大悲应化,断烦恼障与所知障,趋入无上菩提涅槃。

“菩提娑婆诃”配无学道,对应经文——“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究竟涅槃之佛果。

如上所述,《心经》咒不但含摄了全部《心经》的妙义,而且是我们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法门。咒从诸佛智慧中显现,具足无量无边功德,十方诸佛皆从陀罗尼所生。全知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凡是一切共同世间的行境当中,其余没有能和密咒所赐的悉地相同,梵天、大自在、如意树、摩尼宝等,也不能和咒力相比。”对圆融的人来讲,在一个咒中即能摄尽一切佛法,有信心的人仅凭持咒就能无勤成就。所以,只要我们具足信心,虔诚受持《心经》咒,就会为一切佛菩萨所摄受加持,证悟本具妙明真心,开显甚深般若智慧,转烦恼成菩提,了生死证涅槃,契入观世音菩萨的大自在境界。

观修般若

问:以上介绍的是什么般若?

答: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文字般若的介绍,而真正依般若波罗蜜多成就菩提,究竟解脱还务必行观修般若,方能究竟般若实相。

问:什么是观修般若呢?

答:从基、道、果的整体理解心经,应了解中观的四缘起讲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为外义即文字般若;瑜伽行讲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证,为内义;而如来藏讲般若波罗蜜多的果,为究竟义。

须知小乘修证缘起,大乘修证空性,密乘修证如来藏性。三者法门相异,但实为一体,无离合。

通过以上讨论、介绍,我们不难了解般若体性空的含义了,但仅仅以此而谈般若体性空,还是较为笼统,并使行者只能了解一些佛法中的名相,而这些名相是从哪里来的,般若的体、性、相、用四者是什么关系,般若的体、性、相、用又与心、空、幻(色、形色)、行持(观照)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又与行持之人的行持次第即五道各是什么关系?不了解这一切,般若、空性、体、性、相、用、心、空、幻(色、形色)行持(观照)、智、识都是单一的名相。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基、道、果的般若体、道果的体系,并含有九乘次第、五道次第。即内修、称为观修般若的法要,多少年来,读阅般若心经、解译般若经文字般若的非常之多,但至少有实修法要,而般若的空性恰恰是祖师们的亲证境界,丢去观修般若的法要,仅此文字、思维理解般若空性是纸上谈兵,观修法要才是根本。从观修般若理解认识般若空性、体性空才是有依据的。般若的观修法要,汉土讲一向以外义为传统,即讲般若波罗蜜多体性,如天台宗先辈用空假来说,净土宗先辈则至“常寂光土”。这些都是说外义的典范。他们讲到般若体性时,往往都与修证联系起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的精髓。历史上许多论典都是为了解释般若波罗密多而选的,如本系统所依龙树菩萨的《中论》、《七十空性论》即是依四重缘起说如何悟入般若波罗密多的体性;弥勒菩萨的《辩中边论》、《辩法性论》、《大乘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即依瑜伽行来说,如何现证般若波罗密多,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即依修证来说如来藏,即是般若波蜜多的果。显然真正了解、观修实证般若波罗蜜多,也就应该分基、道、果,否则仅以空来说般若波罗密多的体性,还是笼统的名相,只能说“空无自性”、“无自性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性、相、用与观修有什么具体意义呢?恐怕还是很难细微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以瑜伽行的四种缘境即以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现证来认识、修证般若体性前。

依次第的修持观修般若,必要从禅定入手,修禅定又称为止、观。止是将心止息于一个特定的境界。譬如净土修“观想念佛”,依《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来修。每一种观想便即是一个“止”的境界,止即行者的所缘境事,又称之为定境,如净土《观无量寿经》的十六种观想即是依次观想落日、大海、碧琉璃地等。

问:什么是所缘境?

答:所缘境,是修行者在修习禅定时心中所起的行相。修习禅定并非心中一无所念。心念不起反而不是正常的状态,无念一般认为为无记状态,心如槁木死灰倒成了“枯禅”,属于禅病。即使修习小乘最深的灭尽定,灭尽一切觉受,其心念依然相续不断,只是极微细,不主动去攀缘觉受而已。

以凡夫心念,以成为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即说为心所攀缘,即是所谓所缘境事,又称之为定境,亦有所谓外离一切分别相为禅,心境性为定。

《解深密经》中说的四种“所缘境事”:一为,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为,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为,事边际所缘境事;四为,所作成办所缘境事。

问:如何理解这四种所缘境事呢?

答:观,是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因为当行者作观察时,其实是对所缘境事作种种分别。正因为有这种分别,才称之为观察止,则是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因为此时心念只止息于一境界形象上,对此形象更不须起任何分别、任何观察。

如观想落日,修止,只须观察落日红色、圆形,甚至可以观想它的热力,无论如何观想,落日便是落日,为无分别。

而修观就不同了。要分别“红”是不是这落日的体性,“光”是不是这落日的体性,“圆”是不是这落日的体性,以至“热”是不是这太阳的体性,如果是作种种观察,便即是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是为资粮道上行人而说,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则是为加行道上行人而说,如密乘法中观想本尊、坛城,开始以分别影像观察,而后自身融入本尊、坛城合为一体,为无分别影像的观察,前者为资粮道,后者为加行道行人。而见道上的行人为第三种所缘境事,即是事边际所缘境事。

事,指一切法。如色法,即指一切具有物质成份的事物或现象,边际,即是指基自性成实相。所以在定境中能现证诸法实相,便即圆成了事边际所缘境事的修习。在见道位上的观修,非有功用,而是安住于本觉,定中自性自显现的,如藏密宁玛派大圆满中“妥噶”的修习。这是见道上行人的修习,当真能现证,即名为“能证真如”,可称之为初地菩萨,又为异熟持明者。

二地菩萨至十地菩萨,一共九地,为修道。他们没有特别的止观,因为当行者见到心性自性后,一切修习都为觉性光明的自显现,无须附加任何功用,称之为“无功自显,自清澄清”,又即反复观照真如。

问:何为真如?

答:真如即是如如,又可称为本来面目。

问:那么最后一个所缘境事呢?

答:所谓“所作成办所缘境事”即第四个所缘境事,即是无间道上行人所现证,即是圆成佛道了。

问:何为“无间道”?

答:无间是菩萨已离一切缘起,完全超越世间的一切语言文字概念,可名为不可思议的境界。

问:是否能依般若的观修具体谈谈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现证吗?

答:介绍五道的般若观修的现证,恐怕要结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内容更为清楚一些。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观修般若
下一篇:解悟与证悟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