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一个出家人的随笔日记 代序 檀香缥渺
 
[一个出家人的随笔日记] [点击:2568]   [手机版]
背景色

一个出家人的随笔日记

心道法师 著

  说起禅,无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不陌生——最起码也是耳熟。但是,知道的多半是个名语,却不知个中深意。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有首著名的偈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这首著名的偈颂,曾经提许多人提起、引用,尤其是现代提倡的“人间佛教”、“生活禅”等,可以说是“一语中的”。
  由此可以了解,佛教的教理、教义,本身是来源于人间,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心、灵的探索与思考,最终才有所谓的“体证”与“悟道”。所以,禅宗的大德才有“搬柴运水是禅”、“行住坐卧是禅”的开示——如此,心道法师的心路历程,从某个角度看,或许也是禅意表达或流露吧!
  ……
  出家与红尘,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出家并不等于隔绝,而是担负起更大的使命与重担,所以,从本书中可以得识少许!书中,法师也谈到个人的经历与家庭背景等,表述了一个从在家的有志青年,到执意出家、追求真理的过程。

檀香缥渺——代序  

  一

  在外求学多年。每次回九华山拜见师父,都要顺道回故乡一趟;每次回故乡,都要去迎江寺转一转;说是转一转,其实就是品味记忆中清晰的空气中的悠香。

  因为二十多年前,“佛教”这个名词在日常用语中使用率非常低,只是因为一座座破旧不堪的寺院还存在,才使得它没有从人们的知识词典中彻底消失。而在外婆絮絮叨叨的回忆中,则是珍藏着一座奇妙无比的迎江寺:儿时的她,几乎每天都在那些熟悉的殿堂里游戏。如果是捉迷藏,她喜欢躲到“海岛观音”的香案下,一缩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竟睡着了;有一次,她钻进了振风塔,七转八转,竟迷了路;最高兴的就是遇见了笑呵呵的老方丈……

  从外婆那里,我还知道省内的九华山是四大佛山之一,那更是想不到的气派了。父亲曾经去过一次,带回来一只粗糙的竹制笔筒,上面很随意地画着一棵松树,一抹远山,山腰露出寺院的一角飞檐,旁边写着四个字“九华圣境”。我常常在作业之余瞥上一眼,想象着那里的山、松树、泉水……——依照父亲那曾经绘声绘色的描述。

  好多年过去后,我才坐上一辆开往九华山的大客车,带着满怀的憧憬。

  二

  从城市走向佛国,毕竟有着不短的距离。汽车过江后,田野开始在窗外连绵,如绿色的江河无声地迁流,至于远山更是沉默得还在梦里,唯有这条柏油路上的两辆大客车载着喧嚣,与整个背景竟有点不协调。一路过去,不时看到三三两两背着黄色香袋的人,在路边默默地蹒跚,他们也同样是去九华山。车厢里的人指指点点地说:步行着去拜菩萨,说明心比坐车的要诚得多。

  前方将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它有什么力量能够让人们发自内心地顶礼膜拜;如果仅仅是浅陋的唯心主义迷信,佛教怎能历经劫难至今不衰;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竟是如此地固执,它耐心地承受着冬天的风雪,又不紧不慢地用绿色代替苍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疑惑如山间的雾气冉冉升起,而我又仿佛沉浸在悠然的檀香之中……

  我就读的小学就在迎江寺附近,那时的我,每天背着书包从寺院的后面逛到前面。印象中最早的它,没有围墙,没有山门,没有殿堂,更不用说佛像了,那座破旧的古塔也是孤苦零丁的姿势,塔下住了很多人家……我问过好几次外婆:“那迎江寺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外婆总会轻轻地拍一下我的后脑勺:“问那么多,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渐渐地,迎江寺里出现了穿灰色长袍剃着光头的和尚了;一堵暗红的围墙也静悄悄地站了起来,将寺院与外面的世界隔开;寺院里住户也一家家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座殿堂和尊尊佛像……

  一个星期六,老师布置了一篇自己命题的作文,想不到它让我和佛教经历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第二天一早,我就带着笔和稿纸,揣着两角钱,饿着肚子赶到了迎江寺。空气中混合着淡淡的檀香,塔檐下的风铃偶尔打破清晨的岑寂,进香拜佛的人如此时的星星寥寥可数。在他们稍带惊异的目光中,我转遍了寺院的每一个角落。笔记本上随时记下自己认为有用的素材。游人的喧哗惊走了飞鸟,升到了头顶太阳发出骄人的热力,此时,我才感觉到饥肠辘辘。在几分陶醉和留恋中,竟然掺杂着好梦乍醒的怅然若失。终于,在几个老年人依次拜佛之后,我环顾四周,没发现一个熟人,就紧跟着在圃团上磕了三个头,然后疾步离开。

  下午的一个小时,我就飞快地将作文完成了。因为不知道大雄宝殿的三尊佛像的名号,就翻出《西游记》,想当然地命名为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结果,这篇作文,不但在班级里被老师宣读,又让我工工整整地抄了一遍,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上。从那时起,我不知道,一种属于蒙昧状态的信仰已经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悄悄地发芽了——寺院空气中那种悠然的檀香味;夏天中午塔下的凉风;出家人走路时长袍随风摆动的风度;站在一尘不染的殿堂里,心中自然生起的严肃感与庄严感……如此种种,都有着似曾相识的痕迹。是感觉唤醒了信仰,抑或是信仰走进了感官,至今回想起来,依旧是模糊的影像。

  三

  由于当天就要赶回来,而九华山的寺院又非常多,只能是浮光掠影地匆匆而过;就象参观一场庞大的博览会,一路过去,眼花缭乱几乎无法概括出它的主题。唯一庆幸的是,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在佛前上香、礼拜了。

  一条新修的石板路,将错落在青松翠竹之间的寺院联接起来。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竹棚,堆放着茶叶、黄精果、佛像、线香、以及黄表纸。走累的我,径直坐到了旁边的竹椅上,半躺半睡的店主侧了解下头,只是微微一笑,根本不急切地招揽与叫卖。看我拿出面包和茶叶蛋准备午餐时,他顺手指了指身后,小桌上有三个塑壳热水瓶和一排茶杯。

  一杯清茶后,已经坐起来的他,自然就打开了话匣子:佛教的学问很深,一般入学不懂;山下有个佛学院,据说只录取读过大学的青年出家人;一个人要学佛,首先要皈依;九华山上有不少肉身菩萨;有些出家人很苦行,一天只吃中午一顿……清泉一般的蝉声忽地在头顶上响起,我们才抬起头。

  蝉声在窗外响起,我们勉力地抬起头——那是初中三年级的最后复习阶段,语文老师卖力地讲述作文的主题取向,在沉重的睡意中,有几句话烙进了我的记忆:“一篇作文,哪怕素材、结构、谴词造句如何如何的精炼,如果主题不是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尤其那些灰心厌世、四大皆空的宗教迷信,分数准保会哗地一下,一落千丈。那些佛像都是泥塑的,你拜他,他真的能保佑你什么吗……”

  九华归来,我只给外婆和自己各买了一串手珠,同车的旅伴们都背着鼓鼓囊囊的背包——里面装满了土特产。我心里冒出了很多不愿意问人的疑难,因为我不相信别人能给我信服的答案。

  强烈的求知欲,使得我逛遍了市内的几家大书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弘一法师走进了我的世界,对“身是菩堤树”与“菩堤本无树”的偈诵,尽管是一窍不通,但却有着炯乎言词的感动。朦胧地觉得,青烟缭绕,钟声悠然的寺院里,也许存在着另一种人生境界。

  当我再次走进迎江寺时,问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虔诚进香者说出心中的疑惑时,他径直把我带到了法物流通处,选了几本薄薄的小册子,郑重地递给我:《了凡四训》、《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学佛是怎么一回事》,还有一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些书上也都带着淡淡的悠香味,大概是空气中的檀香熏染的吧!

  四

  出家后的我,一直在求学。而佛教院并非是一个封闭的世界,红尘中的气息不时地渗透进来。

  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佛教又重新登上了学术研究领域的大雅之堂。结果,龙树菩萨入龙宫被认为是神话,大乘佛教的出现被“考据”为佛灭后二百年,密宗源于婆罗门教的说法似乎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甚至,一切超越凡夫境界的修证体验,都被笼统地定名为譬喻或象征……

  由于旅游业的兴盛,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寺院在几十年前的废墟站了起来,禅堂、念佛堂、藏经楼……一应俱全,但多只是给游人参观,却看不见多少出家人在打坐、念佛或阅藏,他们还在忙建设、忙法会、忙应付信众。

  乘着现代科技的动力,佛教的弘化事业也一日千里,佛教书籍,讲经录音带,弘法光盘、佛教网站……每一样都包装精美,但品尝之后,却不免有乳中掺水的遗憾——过份地随顺世间,导致忘失佛教的出世精神而沉溺于世俗化的事业中难以自拨。

  这一切的繁荣景象的背后,大多隐藏着急切的商业动机,缺少那一份发自内心的真诚。如果说几十年前的那次舍弃是因为无知所至,那么,今天这样的不老实地重新拾起,卖力张罗,是不是又是一种迷失呢?

  而作为初学者的我,几年下来,日益感觉到自己身上两种力量的渗透与推排。以往所接受的教育:个性解放、突进、蛮横,而佛教则主张克服习气、守持戒律、禅定和谐。站在各自的立场,他们都有道理,而当他们共存于一个有情的相读中时,结果只能是痛苦——作为出家人,自然选择后者为人生目标,但前一种力量却是相当的蛮横坚固,这种拉锯式的过程注定是艰难与持久。而且,一切的聪明知识都派不上用场,就象自己拿着锄头去挖脚下的那一块坚固地。不知不觉中,原本意气风发的我已失落了雄心与壮志,虽然思想偶尔能闪现出激情的火花,更长的时间却是模糊与迷惘的阴暗。

  当这一系列的感触变成铅字后,意外地得到了不少青年同修们的赞许,也许道友们都有过类似的经验与感受的缘故。这使我不禁再一次地严肃与惶恐起来,想起小学的那篇作文与初中三年级的那堂作文课,还有那缥缈的檀香。

  老师,我应该是向您表示还是遗憾;希望您能看到学生的这篇自己命题的作文;您能否静下心来倾听我的诉说?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一个出家人的随笔日记 代序 生活中的禅意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怎样做好一个出家人 一个出家人的随笔日记 代序 生活中的禅意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