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文相应45相应4经/若奴索尼婆罗门经(道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那时,尊者阿难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为了托钵进入舍卫城。
尊者阿难看见若奴索尼婆罗门以全白的马车从舍卫城出发:马匹被套上白色的轭、白色的饰物、白色的车体、白色的随从、白色的缰绳、白色的鞭杖、白色的伞盖、白色的头巾、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鞋、用白色的马尾扇来扇风,人们见了后这么说:
「先生!确实是梵乘!先生!确实是梵乘的样子。」
那时,尊者阿难在舍卫城为了托钵而行后,食毕,从施食处返回,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阿难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这里,我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为了托钵进入舍卫城。我看见若奴索尼婆罗门以全白的马车从舍卫城出发:马匹被套上白色的轭、白色的饰物、白色的车体、白色的随从、白色的缰绳、白色的鞭杖、白色的伞盖、白色的头巾、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鞋、用白色的马尾扇来扇风,人们见了后这么说:『先生!确实是梵乘!先生!确实是梵乘的样子。』大德!在这法、律中有可能安立梵乘吗?」
世尊说:
「阿难!有可能!阿难!这是对于八支圣道的同义语:『梵乘』、『法乘』、『战斗中无上的胜利』。
阿难!当正见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志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语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业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命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精进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念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阿难!当正定已修习、已多修习时,有贪之调伏为终结、有瞋之调伏为终结、有痴之调伏为终结。
阿难!以此法门,这能被体会:这是对于八支圣道的同义语:『梵乘』、『法乘』、『战斗中无上的胜利』。」
这就是世尊所说,说了这个后,善逝、大师更进一步这么说:
「凡信与慧被结合的法常为职责,
惭为辕杆,意为绳索,念为守护的驾驶者。
戒为车的必需品,禅定为车轴,活力为车轮,
定为载物的平衡,无欲为帐幕。
无恶意、不加害、远离为其武器,
忍耐为皮甲冑,转到离轭安稳。
这无上的梵乘为自己所产生,
慧者从世间被导离,为必定胜利的胜利者。」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婆罗门乘(SA.769)」,南传作「梵乘」(brahmayān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神的交通工具;神车」(the divine vehicle),并解说这里的「梵」(brahma)是指「最好的」(settha)的意思。
「正法律乘(SA.769)」,南传作「法乘」(dhammayān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正法的交通工具;正法之车」(the vehicle of Dhamma)。
「法轭(SA.769)」,南传作「被结合的法」(dhammā yuttā,另译为「法轭;法相应;法偶」),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其…被均匀地结合在一起的素养」(Its qualities of…yoked evenly together)。
「长縻(SA.769)」,南传作「绳索」(yott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轭-绑绳」(yoke-tie)。
「皮甲冑」(cammasannāho),菩提比丘长老依锡兰本(vammasannaho)英译为「其盔甲和盾」(its armour and shield)。
「胜利的胜利者」(jayaṃ jay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赢得胜利」(winning the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