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第十四章 阿姜达摩答罗 内观禅修本质问答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 [点击:3868]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四章 阿姜达摩答罗 ACHAAN DHAMMADARO

     当人观到色蕴为感受的基础,
     同时也观到色蕴和身体都是无常时,
     将会看到感到也是无常。
     延伸这种内观,
     行者会了解,所有的蕴,
     包括想、行、识,也都是无常的。
     它们是无常、不满足、没有永恒的自我。
     没有禅修就不会经验到三法印,
     因为有黏着的缘故。
     祇要消除黏着,
     人就可以从自己身体内体证四圣谛。

  阿姜达摩答罗(Achaan Dhammadaro)是个有家室的人(有人说他有两位妻子),晚年出家。他是个精力充沛,自信的人,曾研究数种静坐技巧,但总觉得不适用。他找到一座寺庙,提供他一个房间,让他继续学习静坐。他独自留在房内几个月之久,直到发现进入佛陀教法中心之路。一离开房间,他即在南泰国游方,最后在纳贡·斯里·坦麻拉(Nakorn Sri Thammaraj)的托国寺(Wat Tow Kote)开始内观禅修的教学。

  托国寺是位于纳贡·斯里·坦麻拉巿郊的一座大型乡镇寺院。这地区必定曾是海滩,因为地面是沙,树木稀疏。这座寺庙一半以上地方,规划为两个男女禅修者的大型区域。和尚居住的部分有五十间以上的小木屋,围绕着一个大的方形空地,这空地每天举行有为时几小时的全体经行和立禅。此外,这个区域内有一巿镇火葬场,在那里,禅修者可定期看到火葬,从事墓地禅修,增加修习的视野。所有人员在一个大食堂内共享早餐及午餐。阿姜达摩答罗鼓励密集修习,乐意解答问题和困难,他经常站着或者在室外和他的学生经行,每天都透过寺内扩音器播放他们谈论有关禅修的录音带。有十几个西方人在托国寺内学习,而阿姜达摩答罗乐于教导他们,他不会说英语,不过通常有一些人在旁,可以为学生翻译。在出版这本书时,我们收到消息,阿姜达摩答罗已移居到纳贡·斯里·坦麻拉北方几个省外的一座寺庙,在那里教导泰国人和西方人。

  阿姜达摩答罗在禅修上,强调受念处。透过观照感觉的变化,我们可体验到一切都在剎那的生灭中。他解释,这种情形很清楚的,因为色蕴,以及感觉是五蕴的基础。知觉五蕴的生灭,就可理解到佛陀要我们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阿姜达摩答罗利用片刻察觉身体、感觉和心念细微移动所得感觉,做为体验内在真理的一种直接方法。在禅观上,他说明观察感受将引导我们直接体验内心所有的感觉(「心」传统上被视为心念所在)。当内心所发生的一切,即使是念头,都清楚地被察觉到祇是种种感觉的生灭,我们就看到无常、苦、和无我的真理。这带领我们进入万物最深的真理,止息痛苦,和经验涅槃。

内观禅修问答 /阿姜达摩答罗 主答

  问:请先解说佛教的基本教义?
   答:佛陀教导通往究竟安乐及和平的正道。而从知苦的止息这条正道所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教导方法就是正念禅。正念是所有正确修习的基石。

  问:我们可否藉由读书及思考有关四圣谛和八正道来了解这条正道?
   答:书籍与修习不同,它祇是指出利用佛陀四圣谛止息苦的可能性。知识的了解,来自书籍和教学。修习则不同,它就像实际在你身心这实验室内作实验。当一个人在师父指导下禅修,发展完美正念和正定时,他就完全了解自身的正道。这境界可经由持续警觉来达成。换句话说,每刻正念于身体、感受、心和心的对象的过程。这些就是四念处。

  问:这种正念、内观禅修发展的结果为何?
   答:修习正念是为了了解我们内在的法,如法修习,会引导我们放弃对感官对象的执取,能停止苦流,再生的轮回。无明和散乱心都是痛苦的基源。我们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连系六个感官对象而生起。当意识产生,而没有正念时,根尘接触会导致好恶。渴求持续的欢乐,进而执取、造业和再生。我们整个身心的生命,系由五蕴所组成,它生起和显示在这六个感官门头每一意识的再生。当产生喜欢和厌恶时,会引起造业行为,我们会继续在再生和痛苦的轮回中。内观禅修是治疗这无止尽的渴望。

  问:佛陀论及需要发展正念和专注。你可否再谈谈专注?
   答:禅修中发展出三种专注。其中两种系依据禅定而开展的,这两者是近分定及安止定。这些方法的每一种都是利用把心念固定在单一个禅修对象上。这类禅修包括可视化的固定外形或颜色,或将心集中于某种特别感觉,如慈爱。当发展出近分定及安止定时,极大喜悦和宁静即会生起,行者完全专注于对象,没有盖障可以扰乱。这种暂时的烦恼断除──免于欲望、厌恶、迷惑的状态──在行者将心保持在禅定的对象时就可持续,但当心一离开专注的对象,喜乐就消失,而心再度被烦恼所包围。固定专注另有一种危险,因为它不会增长智慧,它会对喜乐执着,甚或滥用专注力量,因此实际上增加了烦恼。第三种专注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定,或完美禅定。这种专注系依据剎那相续的内观来发展的。祇有无间断的正念专注,才能摧毁烦恼。这种专注并非将心固定于一个不动的对象,而是借着注意身体的感觉、感受、心念和心的对象变化来达成。当无间断的专注适当地在内在身心建立时,再生的轮回即被破坏了。透过这种专注,我们发展能看清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能力,这五蕴构成了我们一般所说的「男人」和「女人」。

  问:你可否详细说明如何发展无间断的专注吗?
   答:有两个重点必须指出。首先我们必须透过每一感官根门接触所产生的感觉,来发展内观。色蕴是发展无间断专注和产生智慧的基石,对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引起的感觉或感受,我们必须明觉。

  第二个重点是持续不懈是禅修成功的秘诀。行者必须日以继夜时刻努力勤修正念,如此很快发展出适宜的专注和智慧。佛陀说过,假如禅修者七天七夜,无间断正念精进即可达到完全的觉悟,所以,内观的精髓是无时无刻对六根触境所产生的感觉正念分明。

  问:你所谈的正念和我们普通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
   答: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正念。生活中普通事情,像开车、烘烤面包等等需要我们某种程度的正念或注意于眼前的事。但是这通常每分钟交替发生长片段的失念。若一个人完全没有正念是疯了,完全丧失心志,没有接触感。不过所有这种普通的正念,我们可以称为世俗的,即使是有关道德行为的正念也都是世俗的,为求涅槃,正念必须成为超世俗。透过这种精确的正念,注意身、心、心的对象,我们可以了解我们内在的整个宇宙。要实现它,我们要在身体的所有姿态,不管动或静,培育持续的正念。

  问:这种修习和佛陀的八正道有何关联?
   答:任何时候,一有正念就自动伴随八正道中的正定和正见。这说明当我们于身体、感受、心和现象正念分明,清晰经验这四处接触的感觉时,即表示八正道已经开展。也就是说,对片刻间身、受、心、法的生灭要特别注意,身、心四方面中的任何一面的正念都同等重要,因为它们都以色蕴为基础。

  与其回答其它更多问题,不如让我详细解说有关修习的事。每一次祇能观察一个念处。有了正念和随伴而来的专注和了知,行者就可看到在剎那的基础上,组成色蕴的四大。他也可开始区别身内、身外。

  有两个要点。记住,我说的所有正念的四个基础是以色蕴为基础。因此,我强调禅修开始以身念处为焦点。我们必须观察六根,由此体验身体微细的感觉。

  另一要点是,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教诲我们,警觉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了解佛陀所指为何这对我们的修习是绝对必要的。

  我们如何在身观身呢?内身是什么?外身又是什么?外在身体是由坚性(地)、湿性(水)、暖性(火)和动性(风)四大所组成,比例为20:12:5:4。这身体系由我们无知造业所产生和维持的。外身出生、成长、衰灭。头发变白,牙齿脱落,一切都不顺我们的意。最后,我们小心着衣、洒香水的身体死后就烧毁。

  不过佛陀发现了克服死亡之道。他的方法是藉外身的帮助,来了知内身。在内身,佛陀祇看到五蕴持续变动。然而,在平常有贪欲和执取的状态,我们是看不到内身的。贪欲和执取产生一个连续的错觉,所以各蕴的出生和消失无法了解。因此,修习正念是必须的。假如一个人不修习正念,他无法看到内身,无法看到五蕴,无法消灭烦恼,不能了知四圣谛。修习者应将目标定于尽可能持续地看到身体各蕴的生起和消失。这对普通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普通人看不到自身的真理。祇有在行者有足够的专注和正念,身体真正的特性才会显现出来。那时,行者就会亲证佛陀所讲的真理。

  要看内身,行者必须用心观察外在的身体。任何地方一有感觉,如伸展和弯腰,都要正念分明。如实觉察,才能了知在所有身体姿态和动作中无常的真正特性。人会看到身体在片刻间生生灭灭。祇要一了解这点,他就看到内身,看到五蕴。这样的瞭解是正精进。所以,正念的四个基础是从内在身体的感觉来探索,而非从外在的。系利用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来体验。

  身念处是内观的第一个部分。接着是受念处。有五种感受:身体愉快感受,身体不愉快感受,心理愉快感受,心理不愉快感受,中性感受。得到这类感受的经验,一般程度是外在的感受。一般程度系指普通的黏着于欢乐和厌恶痛苦。这黏着可能就存在那里而人不知,或是人知道它,但不公开承认。在这种情形,黏着存在于一个较潜伏的状态,不过,这经验总是似乎从「我」来感受到。这是说有黏着。这来自认同感受,相信它们就是「我」、「我的」、「我自己」,即使在中性感受,有迷惑和认同。至此,任何有执取、非难、认同,就有贪、瞋、痴伴随外在的感受。外在的感受产生执取和导引我们入生死轮回中。

  内观引导了知内在的感受,行者消灭认同和激情,可以经验内在的感受。感觉到「我受苦了」,表示了认同外在感受。为了能了知,行者必须看透外在感受,进入内在的感受或五蕴。无论何时一有接触,就有感受;一有感受,就有渴望;一有渴望,六根就产生黏着。假如修习者看到感觉内在的感受,他就能终止黏着。行者必须借着对身体、感受、心念和心的对象四个念处的警觉,来看到内在的感受。如此,他会瞭解感受如何依附色蕴生起。

  虽然佛陀教导在所有根门处修禅观,但是透过身体感觉来观照感受是最容易的,在任何姿态都可做到。例如,行者坐着时,应专注于身体接触地的部分,经验接触的感觉。随着禅修的进展,他会看到五种感受如何在依附色蕴接触处生起。

  当人观到色蕴为感受的基础,同时也观到色蕴和身体都是无常时,将会看到感受也是无常的。延伸这种内观,行者会了解,所有的蕴,包括想、行、识,也都是无常的。它们是无常、不满足、没有永恒的自我。没有禅修就不会经验到三法印,因为有黏着的缘故。祇要消除黏着,人就可以从自己身体内体证四圣谛。

  现在我们必须了解如何在禅修时,正念于心──外在的心和内在的心。外在的心指浅薄心智,处理外在的对象,这个心就是思考房子、妻子、子女、过去、未来等等。换句话说,这个心思考每件事情,而不直接体证五蕴。外在的心伴随着渴望、贪婪、歧视等等。

  要了解内在的心,我们必须像觉知感受的方式一样,以色蕴为基础来寻找。最好的方法是观察心的接触产生感受,即那种由心缘生的微妙身体感觉。六根中任何一根接触对象时,人就会体验心的接触缘生的感受。我们藉此方式在心观心。这是所称内在的心。利用观察心的接触缘生的感受,人会直接了解五蕴,即是色、受、行、想、识五蕴,并看到它们总是生起又消失。

  当行者对心的观察达到细腻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影像,例如月亮、太阳、星星或想象的形体。在这个阶段,心有时不自主地了知喜乐,或体验愉快的感觉,甚或免于烦恼,并相信自己已开悟。人可能变得黏着这种禅修状态。行者这时必须运用智慧,透视这些体验,看到无常、苦、无我三种特性。要如此,可利用回到感觉处,观察那缘生于心的接触的感受。祇有这么做,才能发展出最纯净的道德和智慧。不可在心的触受当下失去正念。

  行者在注意因心的接触所生起的感受时,应进一步观察感受如何缘起,心识如何知觉事物。行者会看到由心缘起的识,知觉事物,比眼、耳、鼻、舌、身等识更为清晰。行者应更予观察,不同根门如何发挥功能。例如,他应观察我们如何经由眼、色和眼识一起识别不同的色蕴。体验整个有关看的过程,他可了解我们的世界是没有自我或灵魂。这是正确禅修进展的自然结果。

  有时行者的正念和专注十分强烈且脱离四念处时,心被提升了并被体验,好象内外都没有自我的空无感觉。当发生这种现象时,人可能觉得他已免于烦恼。其实在这种空无的状态执取仍然潜伏着。无论何时发生这现象时,行者应注意他已偏离涅槃正道,正偏向专注。请注意,涅槃的空和专注有很大不同。像这种空是禅修的结果,不过禅修是以涅槃为目标的。要体证它就是要培养持续的正念。当看到内在的心时,他看它就如一组或一团很多东西一样。当内观更有进展时,他可知觉到剎那间念头的变异。那时实体感或自我感就粉碎,无我的感觉呈现了。这粉碎了灵魂的神话,并同时清楚生命的另一面特质。当持续正念于姿态时,就会看到身体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快乐的神话被击破了,身体内苦的真谛被体验到了。了解身心剎那生灭的无常,自然打破了连续性的神话。行者可以在他经历的每个现象中,看到无常、苦、无我三个特性。

  禅修最后一部分是对内在和外在的法的观照。一个人的好坏,快不快乐,了知涅槃与否全依心而定。人必须在法念处正精进,来看真正内在的法。内在和外在的法是相互关连的。行者必须将它们清楚地分开。这是说,修习者不应黏着于文字或教导形式的外在的法。正确方法是将外在的法比为指引到达内在法的地图。佛陀说,依据各人的心理状况,外在的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佛陀对外在的本质曾说清楚,他拾起一把树叶在手上,问其徒众,「我手上树叶比我周围树林的叶子多还是少?」众僧回答:「少,佛陀。」然后佛陀说:「我所教的法,就好比树林中的叶子。不过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实际应用法门,如此少数法门就如同一把叶子,已经足够。」这一把系指四念处。海洋中所有的水都是同一咸味。同样地,佛陀说法不管如何博大,都是着力于从烦恼中自由解放。各种说法,旨在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这条正道。所以,这些说法或外在的法是重要且有用,不过祇对有智慧者而言。假如人不聪明,他可能坚执外在的法的文字与观念。它就像把双刃剑。即使术语如五蕴或四圣谛也是外在的法。行者必须摧毁对外在的法的执着。人由于黏着受限于外在的法,如引述佛陀的话或祇是想到他的教诲。行者必须突破外在的法,进入内在的法。我们可以说,外在的法是症状,内在的法是病因。所有的法都有缘生之因。修习者必须持续正念于心的接触生起的感觉,以进入内在的法为他的主要目标。以这样方法修习,行者会看到所有真实的法,即内在诸蕴。有关这修习技巧,佛陀说过:「见我即见法。」反之亦然。所以,在身观身,在心观心,在受观受,在心的对象观心的对象或在法观法,会了知这些文字的精深意义。

  现在应注意到,所有的法都可在所有的念处发现。这是说,当修身念处时,已包括受、心、法,修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相同。这四项都可在其中之一处找到,因为它们不能隔开生起。当在四念处上看到五蕴缘起缘灭时,所谓「所有蕴皆无常」就会对行者变得很清楚。行者会看到所有因缘合和的都是无常,无论它是内在或外在,有生命或无生命,可见的或不可见的。

  所有的法都没有任何自我或灵魂。外在的法、观念、文字,即使是我们真实本质一部分的五蕴的内在的法,都没有永恒的自我。像经由这样看到、了解、透彻法时,行者就会摧毁贪婪执取。那么他会体验这摧毁烦恼和自我迷惑的圣道。

  要发展这种修习,唯一必要的事是信心和认真。即使是小孩、酒鬼、疯子、老人、文盲都可以发展正念。假如对佛陀觉悟的可能性和四圣谛有信心,他就能沿着正道前进。

  传统上,人有三种方法来护持正法或佛陀的教诲。首先,他可提供物质给行者。二者,他可研究经典或传布原始教义来护持正法。三者,他可藉由修习和证道来护持教义。事实上,每个人应以修习证道的方式来护持教义,因为证道和解脱是佛教的精髓。这是佛陀所真正教导的。每个人都可证道,因为真理是每个人所固有的。真诚修习的人就是护持佛教的人,这是最高的功德。

  我们必须有充份的决心,一直当下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我们必须修习所有四念处。贪欲缘生于所有六根门,因此明觉六根的感觉、舍弃贪欲是整个修习的关键。它可终止执取和通往解脱。

  让我们严肃来看待修习和解脱。我们不应舍弃正道追求浮华,因为还有漫长路途要走。这条道路教导我们免于生、老、死产生的痛苦,它导向涅槃、止息烦恼和解脱、停止自我迷惑及和平。

详细修习方法

  四念处的内观修习,应从在身观身开始。最好的下手处是观照手心(腕和指头之间)的感觉,将手和前臂从水平朝垂直举起三至六英吋,然后放下。观照(心的部分)手每次移动时,微妙的生起和消失的感觉。刚开始,祇感觉像普通方式举手。不久,当对手动的观照力更强时,会比刚开始更清楚感觉,它像小电流般。手停止移动时,这种感觉就消失。增加修习和注意,内观会生成,每次手移动时,行者会更清楚看上手中感觉如何生起和消失。再者,正念和专注这感觉,将导引见到感觉在全身生起和消失。这将导致体验心基(heart base),这是说,行者在手中感觉生起和消失,同时,也会感觉到心脏周围的感觉的生起与消失。多修炼之后,专注和正念力量的强度,足以在注意身体内其它感觉的同时,也能注意心基处微妙的感觉。对手移动或其它身体移动的剎那感觉的警觉,会直接注意到心基处。

  这可进一步在所有姿态来发展。持续全天的练习,行者可以变换姿态。站姿时,他应观照双脚触地生起的感觉。假如修习走路禅修,他应该努力注意移动的脚底剎那的感觉变化。当卧姿禅修时,正念应转至身体接触床垫的感觉。

  由这些姿态中,正念的发展,将从一个粗略持续感觉到清楚觉知所有感觉每刻的生起和消失。有了较强的正念,行者也更清楚注意到心脏处感觉的同时生起和消失。那时,行者就毌需移动手来体验心基处的感觉了。

  应尽可能在所有姿态中持续修习。现在心基处感觉会更强,体验到灵敏的症状或痛感。所有的根门也会成为禅修的一部分。首先,声音听起来跟平常一样,然后知觉好象在耳鼓。最后,由于专注和正念很强,它就像身体的感觉──在心基处生起和消失。

  因为观察更细腻,其它根门也被照见。最后,也看到味觉、嗅觉和视觉的生灭变化。首先是在感官上,然后在心基处。观察感觉的生灭是切断对形色及感官乐受的直接工具。

  对最细微的是第六根──意,也会愈来愈清楚其生灭。那时行者会体验心接触所生起的感觉。当一想法生起时,在心基处会觉知到一个感觉。这是心接触而生起的感觉。行者现在有足够的力量,从想法的开始到终止,捕捉意念的移动,当意念从心向上移动到颈后,和经过头部时,也能够感觉到它的路径。

  在此时,行者可能看见各种景象和白色或彩色的亮光。这些是迷人的,会让我们在真理的道上迷失。所以,行者不应在此特别用心,应在心脏中心,直接专心于感觉本身。剎那的明觉专注会使你体验整个生起和消失的过程。想法会生起,不过消失很快。记忆、计画也会消失。在当下正念的力量清晰穿过感觉时,所有这些很快消失。当修习深入时,我们甚至能更清楚看到内在体验和外在色蕴之间的差别,并穿透到我们深层内在的真理。

  修习的要点是,行者在所有姿态中,保持感觉的持续观照。这样,他可以直接体验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透过心基,感觉、接触和发展剎那觉知是关键所在。

  最后,行者会觉知五蕴剎那缘起缘灭。这种直接验证五蕴不断的改变是佛陀所说的真理。当心完全净化、专注和平衡时,行者将觉知全世界,即所有六根,祇不过是心基处的感觉。整个世界,就像每刻缘生缘灭的感觉或振动,对他不再有任何束缚。他会看清三法印的真理。我们祇是由五蕴所组成,它们都是剎那缘生缘灭的。全世界现在祇觉得是变化的振动、无常。这顷刻生和死是痛苦的。六根中任何一根处的感觉是痛苦的,生和死,缘生缘灭。最后,行者会体验超越生死的寂静,涅槃。这是佛陀的正道。

  我们利用此生的机会来修行是十分重要的。祇有一条止息苦的道路。希望这教义有益于众生。

  愿所有众生快乐。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第十五章 阿姜朱连 采访回忆录
下一篇:第十三章 乌巴庆 佛法实践精要

 第十四章 佛教与文化 Promoter of True Human ..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四章 佛教与文化
 禅门开悟诗200首 第十四章 永嘉玄觉的证道歌 佛法概论 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与实施原则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十四章 大手印之修持时间 印度之佛教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 唯识研究 第十四章 唯识学的宇宙观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二节 法相..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三节 密宗.. 大法师 印光大师传奇 第十四章 春雨滋润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五 第十四章 十二处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维摩诘所说经白话解 弟子品第三 第十四章 维摩诘跟优波离说灭罪..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四章 青灯亦动帝王心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一节 辽之帝室与佛教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二节 补刻房山石经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三节 《契丹大藏经》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四节 辽代的佛教学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