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第二节 造寺法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点击:2078]   [手机版]
背景色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僧像致敬篇》解读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济群

第二节 造寺法

  以下介绍寺院的营造法则。

  有盛德法师造《寺诰》十篇,具明造寺方法,祇桓图样,随有所造,必准正教。并护持匡众、僧网纲要等,事繁不具,略引宗科造寺一法。

  “有盛德法师造《寺诰》十篇,具明造寺方法,祇桓图样,随有所造,必准正教。”盛德,德行很高,此处指隋代僧人灵裕,精通《华严》、《涅槃》、《地论》、律部,并通世典儒籍,时称“裕菩萨”。祇桓,指祇园精舍,由给孤独长者和祇陀太子共同供养佛陀,并由舍利弗监工营造,是佛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僧房计有数百栋,讲堂、集会堂、休养室、盥洗室、储藏室、诵读室等应有尽有,佛陀经常于此说法。后人也以祇桓作为佛寺的代称。灵裕法师曾经撰写《寺诰》,共十篇,详细说明了造寺的具体方法及寺院的规划图纸。凡营造佛寺,应当以此作为范本。《寺诰》相关内容,《法苑珠林》、《大宋僧史略》等典籍中都曾引用。本书对道宣律师影响,主要见于《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和《关中创立戒坛图经》。
   “并护持匡众、僧网纲要等,事繁不具,略引宗科造寺一法。”匡众,管理僧团。僧网,管理制度。《寺诰》中,还包括种种管理僧团的相关制度,因为内容太多,无法详细阐述。此处简单引用其中造寺这部分的内容。
   律祖很重视造寺之法,《大正藏》45册还收录有律祖所撰《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律祖此作成于公元667,其中记载了祇园精舍的缘起、规模及建筑的位置、结构、用途。律祖自序记载,“余以祇洹本寺主久所居二十五年,一期化迹七处八会之鸿业形不从于此园,五部四含之玄藉法多从于斯寺。由是搜采群篇,特事通叙。但以出没不同,怀铅未即。忽于觉悟感此幽灵,积年沉郁霈然顿写。”为撰写此篇,律祖曾广泛收集资料而始终未能定稿,后得天人感灵,“觉梦虽异不足怀疑”,乃成。宋《高僧传》十四卷“道宣传”记载,“又有天人云:曾撰祇洹图经,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宣苦告口占,一一抄记上下二卷。”而律祖于同年撰写的《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则谈到:“余所撰祇桓图上下两卷,修缉所闻统收经律,讨雠诸传极有踪绪。”可见,《祇洹寺图经》虽于梦中得天人感灵,但有足够的经典依据。不过我对这一块还没有研究,无法给你们讲得很详细,待以后有时间再深入了解。我觉得,寺院建筑应该兼具宗教性和实用性。因为寺院首先是修道的场所,但现在寺院的房子似乎都是给菩萨住的,真正用于修道的实用场地太少,有待改进。

一、依法生善

  谓处所须避讥涉,当离于尼寺及市傍府侧等。佛殿经坊极令清素,僧院厨仓趣得充事。如此,则后无所坏。今时末法造寺,惟有处所,事得受用。亦有用羯磨法者,而限外无仪式表相,令人知者。故祇桓图中,凡立木石土宇,并有所表,令人天识相,知释门多法。故能影覆邪术,禽兽畏威,仪形隐映,为世钦仰。

   以下正式说明造寺的法式。惟有依法而造,才能对世间起到教化作用。
   “谓处所须避讥涉,当离于尼寺及市傍府侧等。”讥,讥嫌。涉,干涉。营造寺院必须选择合适的处所,首先要避开容易引起世人讥嫌的地方,如尼寺。其次还要避开容易产生干扰的地方,如市场、官府之类。
   “佛殿经坊极令清素,僧院厨仓趣得充事。”供佛的殿堂和藏经、诵经的处所,应该建造得清净素雅。而僧人居住的寮房及厨房、仓库等建筑,关键则是讲究实用性。清素一词,对寺院建筑风格做了很好的定位。寺院为修道场所,不应以富丽堂皇为能事。除佛像、供品须尽己所能以精美、上乘的材料制作并供养外,建筑本身不必华丽。
   “如此,则后无所坏。”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寺院就能长期使用,不易遭到毁坏。这段话虽然简单,但指出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场所选择要合理,如果周边环境不好,或易招人非议,将带来很多潜在问题,招致后患。二是整体布局和风格定位要恰当,根据建筑的不同功能,给予准确定位。
   “今时末法造寺,惟有处所,事得受用。亦有用羯磨法者,而限外无仪式表相,令人知者。”表相,造寺前须先作羯磨,然后表相,说明寺院方圆,东西南北各至何处。律祖感慨说,在今天这个末法时期,建造寺院不过是找块地方建些房子,派上用场即可。虽然有时也作羯磨,却没有表相,参加者还是搞不清楚。
   “故祇桓图中,凡立木石土宇,并有所表,令人天识相,知释门多法。”祇桓图样记载,凡是立一根柱子、砌一块石头、建一座土墙,都具有表法的内涵。这样才能使天人和世人都知道,佛门一切做法都是有依据、有法度、有深意的。比如植树表示生长之意,立石表达内心坚贞。戒坛居东,表示有人开始走上菩提之道,如日出于东。无常院在西,表示有人即将走向死亡,如日薄西山。树立旗杆,如夜航明灯,表示迷者知归。营造楼房,表示道品阶渐,从下而上渐次升高。建放生池,表示魔和外道可以到池中洗心革面。种植荷花,表示其心如莲,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说,每个做法都不仅限于建筑规划,更具有法的内涵。
   “故能影覆邪术,禽兽畏威,仪形隐映,为世钦仰。”仪形,典范,楷模。因为具有正法,邪术才不能对我们构成侵扰,构成破坏,所谓邪不压正。即使禽兽走到寺庙,也会被这种庄严的氛围所震慑。因为如法建寺而具表法作用,故为世人仰慕、尊重。倘能如此,在参礼寺院的过程中就能对佛法有所了解。
   所以说,寺院建筑应该兼具实用和表法的作用。在西园寺三宝楼的建设过程中,普仁大和尚就总结了“继承佛教传统、突出现代特色、整体风格协调、注重实用价值、便于管理应用、表达佛法内涵”六点,对现代佛教建筑作了准确定位。佛教建筑的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坛城,以其特有的精神内涵,于无形中对人们起到教化作用。

二、无法致损

  但历代绵积,秉教陵迟,事存法隐,错举意旨。俗人既不晓法,众僧未解示导。但相仿效,虚费财物,竞心精妙,力志胜他。房廊台观,务令高显。过彼便止,都不存法。
   又还自腾践,如己庄宅。众僧房堂,诸俗受用。毁坏损辱,情无所愧。屈道承俗,如奴事主。是名寺法灭也(其甚者,打骂众僧种种非法。取要言之,从僧强力抑夺、贷借乞请。乃至停尸僧院,举哀寺内,置冢、澡浴等,并非法也)。

  下面进一步说明末法衰相。因为没有法,就造成佛教的衰损。
   “但历代绵积,秉教陵迟,事存法隐,错举意旨。”陵迟,逐渐衰败。长期以来,教法越来越松驰,越来越衰落。虽然营造寺院这些现象还存在,其中却没有法的内涵,各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好恶任意为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究竟为什么要这么造?大家都说不清楚。
   “俗人既不晓法,众僧未解示导。”在家人固然是不懂得法,多数僧众也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包括在修学问题上,很多出家人对在家人的开示,都是谈一种个人心得,介绍一些个人经验。对什么才是常规的修学之道,什么才是最合适对方的修行法门,却不甚了了。
   “但相仿效。”因为大家对这些问题都无法可依,往往就是互相仿效。要造塔了,看看什么塔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就据此拷贝一下。要造寺庙了,同样是找个现成的模仿一下。有时甚至是东拼西凑,抄袭一堆不同风格的建筑杂烩。除了形式上的仿造,对为什么要这么造?怎么造法最适合?根本就不加研究。
   “虚费财物,竞心精妙,力志胜他。”现在很多人营造寺院、塔像,只是追求奢华,追求规模,结果华而不实,徒然浪费很多财力物力。不仅如此,还互相攀比,力求要超过别人。你造得大,我造得比你更大;你造得高,我比你造得更高。做的都是表面文章,佛法内涵却越来越少。
   “房廊台观,务令高显。过彼便止,都不存法。”所造殿堂、楼台,只求高大豪华,只求超过别人即可,哪里还有什么法的内涵?
   “又还自腾践,如己庄宅。众僧房堂,诸俗受用。毁坏损辱,情无所愧。”腾践,奔驰践踏,比喻肆意破坏。毁坏,损坏物品,损辱,侮辱僧众。还有些人把寺院当做自己私宅一样,肆意使用乃至践踏。僧众的寮房,却被世俗人占用享受。不仅如此,他们还任意毁坏寺院设施,甚至侮辱僧人,不感到丝毫惭愧。
   “屈道承俗,如奴事主。是名寺法灭也。”承,奉事。因为寺法毁坏,结果反而是在家人执管寺院权力,出家人却要听从指使,像下人一样服侍那些在家人。这些都是寺法变坏的表现。
   所以说,寺院不仅要如法建造,更要如法使用。出家人的职责就是内修和外弘,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传播佛法,利益众生。寺院的功用也是同样。寺院又名道场,即修道场所,首要功用就是成就出家人修行办道,不是用来过日子,更不是用来享受欲望的。其次是化世导俗、弘扬佛法。倘若不能发挥这两项功用,寺院就没多少存在意义了。而对僧人来说,如果不能践行这两项职责,将寺院当做谋生场所,则会“三心未了,滴水难消”,未来后果堪忧。

三、引劝俗流

  若改往修来,追法更新,慎敬无犯者,是则护持寺法也(俗人造寺本为求福,作出家之因,得道之缘。唯应礼拜、供养,为法谘请,时时觐问,如法往来,彼此利益,自他无恼,名护持也)。
  故《增一》云:“阿阇世王得信已后,敕国中无令事佛之家赀输迎送①。”岂非僧传正法,得信于人乎!

   ①《增一阿含经》卷20
   王问长者曰:“汝兄及姊受如来化耶?”对曰:“如是,大王。”王闻此语,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击钟鸣鼓,告勅城内:“自今已后,无令事佛之家有所赀(zī)输,亦使事佛之人来迎去送。所以然者,此皆是我道法兄弟。”(T02-649中)

   寺院未能发挥其正常功用,又该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
   “若改往修来,追法更新,慎敬无犯者,是则护持寺法也。”如果改正以往过失,重新建立法规,大家都依法造寺,依法使用寺院,对寺院和其中所有的一切都恭敬有加,毫无违犯,就是护持寺法的表现。我觉得,对如何建造并使用寺院,教界应该形成明文规定,不仅让出家人知道,也要让整个社会知道,从而对教界起到一定监督作用。
   “故《增一》云:阿阇世王得信已后,敕国中无令事佛之家,赀输迎送。”阿阇世王,曾受提婆达多诱惑而产生邪见,后改邪归正。赀输,纳税。迎送,官府摊派的徭役。《增一阿含经》记载,阿阇世王重归正信后,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在我的国家里,对信佛的家庭可以免除税收及徭役。
   “岂非僧传正法,得信于人乎。”这不都是因为有僧人住持正法,才能使世人归顺信仰吗?法赖僧传,如果出家人身上都没有法,就不可能对社会起到引导作用。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表面上,佛教似乎呈现复兴之势,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开办法会。还有很多寺院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其中有多少人能因来到寺院而对佛法生起信心?或对佛教有所了解?其实很少。主要原因就在于,寺院及僧人都缺乏法的内涵。

四、因诫道俗

   因即随明,敬护三衣,一切众具并如塔想,尊敬摄持。乃至剃发染衣,戒体真旨,行来俯仰,整敛威仪。饮食施作,心常念法。忆而奉行者,俗人终不得轻尔陵慢,非法干乱。
   假令世中贤人,内心坚正,外有威仪,犹见敬肃,不敢侮弄(如文侯敬干木,似刘氏重孔明等)。况出世道士,披佛法衣,游佛行处,威仪庠序,见者生善,谁不尊敬。若有轻笑,皆由自失,故知无不敬也。敬则有仪,岂唯恭摄,冥招利养(田必良美,不求种子而种子自投。道必纯备,不须利养而利养潜托)。

   鉴于法的重要性,律祖接着劝勉僧人依法行事。
   “因即随明,敬护三衣。”三衣,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是佛制法服。懂得依法的重要性,作为出家人,就应该恭敬三衣,因为这是佛陀所制,是出家修道的象征。若能对三衣保有恭敬,搭上衣袍时,神圣感即会油然而生,从而起到约束身心的作用。
   “一切众具并如塔想,尊敬摄持。”包括佛制比丘所使用的一切物品,如钵、具等,都要当做塔像圣物那样看待,以恭敬心来保存它、使用它。
   “乃至剃发染衣,戒体真旨,行来俯仰,整敛威仪。”我们要牢记自己具有剃发染衣的外在形象,更要牢记受戒时的誓言,使言行符合这一形象及誓言,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表现出僧人应有的风范和威仪。
   “饮食施作,心常念法。”无论吃饭还是处理事务,从起心动念到一举一动都要忆念法,时时与法相应,而不是顺着习气去做,这样才能使这些行为成为解脱道修行的一部分。
   “忆而奉行者,俗人终不得轻尔陵慢,非法干乱。”陵慢,欺凌轻慢。如果能时时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并依法修行,在家人就不会轻视你,更无法扰乱你的修行。
   “假令世中贤人,内心坚正,外有威仪,犹见敬肃,不敢侮弄。”即使是世间那些有德行的人,内心正直,举止得体而有威仪,常人见到之后都会肃然起敬,不敢轻视。
   “况出世道士,披佛法衣,游佛行处,威仪庠序。见者生善,谁不尊敬。”道士,依八正道修行的人。佛行处,戒定慧三学、八正道、六度、四弘誓愿等。庠序,安详肃穆。更何况出家修道者,身着三衣,更有内在的慈悲衣、忍辱衣。行佛所行,威仪具足。所见之人自然心生欢喜,谁又会不尊敬呢?如果一个出家人有良好的威仪,有时甚至不用说什么,他所散发的内在寂静就会具有表法作用,使人受到感化。
   “若有轻笑,皆由自失,故知无不敬也。敬则有仪,岂唯恭摄,冥招利养。”冥,无形中。如果被社会上的人轻视,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得不好,而不是他们缺乏敬意。如果我们能修习礼敬之道,形之于外,威仪自然具足。不仅能使世人心生恭敬,得到摄受教化,还能于无形中感召供养和护持。就像肥沃的良田,无须请求,人们自然会争相播种。同样的道理,只要寺院道风纯正,学修并重,人们自然会前来护持。

五、结 说

  由此而观,为俗人所薄者,非他咎也。以法灭于身,得使贵贱所见侵陵耳。若能识法护持,人皆宗仰,谁敢侮慢之哉。

   最后有一段总结。
   “由此而观,为俗人所薄者,非他咎也。以法灭于身,得使贵贱所见侵陵耳。”由此看来,出家人之所以被俗人轻视,并不是他们的过咎。而是因为自身没有法,所以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见了之后心生轻视。
   “若能识法护持,人皆宗仰,谁敢侮慢之哉。”如果每个出家人都懂得法、了解法,都能依法修行,社会上的人自然就会景仰尊重,谁敢毁辱、轻视呢?
   所以我们要学会反省,不要责怪别人。即使我们自己做得还可以,但整个教界呈现出来的究竟是一种什么形象?佛法固然是好,但很多出家人的行为确实有损佛教的形象。所以世人对佛教有反面看法时,我们不要恼火,要检讨自己。

  《僧像致敬篇》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如法地恭敬塔像、僧伽,及僧人间的互相礼敬。二是关于如法地造像、造塔、造寺。
   这一篇是皈依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佛是从皈依开始,皈依又是从住持三宝开始。而佛像、塔庙、僧人都是佛法在世间流传的象征,如果象征物出现问题,佛法弘扬自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弘法工作应该从这些基础做起,建设如法的寺院、塔像和僧团。这样才能使佛法长久住世,发挥化世导俗的正面作用。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附录:《四分律行事钞·僧像致敬篇》原文
下一篇: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第一节 造塔像法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一节 礼敬的建立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二节 应礼与不应礼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三节 立敬仪式 一、敬佛塔法..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三节 立敬仪式 二、敬僧法..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三节 立敬仪式 三、大小设礼..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第一节 造塔像法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