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净土宗判教史略要》学习补充资料
 
[智随法师] [点击:4718]   [手机版]
背景色
《净土宗判教史略要》学习补充资料
一、书名简介:
1.      净土宗:十方净土很多,这里特指西方净土。大分六点来说明净土宗特点:
1)    果地法门:
净土者,佛之世界。唯佛有净土,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故知净土法门是果地法门(其他法门为因地法门)。果地法门,即他因自果—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心顿同果觉。有三特点:
他力:佛本愿力——其佛本愿力(大经)、观佛本愿力(往生论),亦称大愿业力。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易行:但称佛名,一向专称。有心即能念,有口即能称。(易)
疾至:即入必定,直入报土。(现生不退,往生成佛。)(胜)
2)    法门特质:以「弥陀本愿」为核心,以「念佛往生」为宗旨,以「净土成佛」为目标,以「还来娑婆」为究竟。
3)    最大宗派:大乘佛法八大宗派之一,最大宗派(不但此方,乃至十方).),五方面显示其大:
所说经典最多
正依有三经,旁依达二百余部。但一大经,即十二译之多,少出其右。
流传时间最久
通于正像末三时,法灭尚存。特留此经,止住百岁。乃至经灭,名号犹存。
《如来会》: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梵文《大经》:令此教法,不使消灭,永作伟大赠物。
传播时空最广
此世他方,无不宣说(释迦宣说,诸佛赞叹)。
法照:「弥陀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信仰众生最多
十方共往:《大经》:「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九界同归:上至等觉,下至五逆。
自他各宗普弘
净宗祖师专弘,他宗祖师兼弘。
印祖言:「恒沙如来,出广长舌以赞扬;诸宗尊宿,发金刚心而流布。」
又云:「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也。」
4)      形成最大宗派原因:寻根究底,有以下原因:
弥陀本愿最胜:
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大经、48愿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大经
弥陀光明最尊: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大经、12愿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大阿弥陀经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古德
极乐净土第一
国土第一,而无等双;清净庄严,超逾十方。大经
最极清净:生身烦恼,二余俱尽。大经
最极庄严: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善导
最极平等:五乘齐入,同生报土。善导
国土广大无边
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大经
观彼世间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往生论
名号传播久远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大经、17愿
度化众生最广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大经
诸天人民,蠕动之类,皆蒙慈恩,解脱忧苦。大经
了脱生死最易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大经、18愿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庄严经
成佛度生圆成
究竟必至,一生补处。11愿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22愿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庄严经
5)      亦宗亦教
净土宗亦称净土门、净土教。就浅而言,与他宗并列之一宗;就深而言,则为不与他共的独立教法——其他宗派为释迦教法,净土宗为弥陀教法。善导大师言:「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二尊教:释迦教法(圣道门),弥陀教法(净土门)。故大而言之:净土法门非为一宗,乃弥陀无上大教,与他宗不可等同齐观。如印祖言:「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若以释迦教法而言,不妨视为一宗。
6)      立宗原意
善导开宗,意在显示凡夫入报。如法然上人曰:「我立净土宗之原意,为显明凡夫往生报土也。若不别开宗门,何显凡夫生报土之义乎?」
7)      宗门根本
净土宗内涵很多,如正依经典、祖师传承、相关教义等,判教则是其核心、根本、支柱。
 
2.      判教
「判」者判别,「教」者教相。亦称「教判」,详称「教相判释」。教相者指佛所说教义之相状,亦即各种教义的特质、差异。《法华玄义》云:「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阐释、区别各种教相者,称为教相判释,即判别解释佛陀一生所说教法之相状差别,即种种教义之特征或差异。判教可谓中国佛法的特质,是各个宗派独立的根本、核心,所谓一宗的大根大本。教判目的在于指归相应之行门,所谓依理起行,依行证果也。如是顺教之行为如法之行,不顺教之行则为不如法行。(见专杂利弊)
因有「正依经典、判教、传承、宗名」等因素,方构成一独立宗派。
1)      判教源起
释迦自彰—应机施化,法本如是。
祖师开显—顺时应机,善择教法。
2)      判教意义
各安其位,明出世本怀。
3)      他宗判教
   天台—五时八教,华严—五教十宗,禅宗—宗门教下……
   以天台(法华)、华严(贤首)为主。
   他宗判教有以下特点:
 ⒈但明教相,不辨难易(大小权实);(教门)
 ⒉但明教行,不涉根机(六度万行);(行门)
 ⒊但论法益,不论时节:
   (人天果,小乘果—声闻缘觉,大乘果—三贤十圣);(果德)
 ⒋但论自力,不涉他力(自力断惑)。(力用)
 
4)      净宗判教
有正脉(有相续传承),有旁流(无贬义,依史实而论,有别于善导法脉,无相续传承)。
正脉:有正依经典,有相关传承,有完整教义,有行门仪规等,开显一宗法要。
 ⒈传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法然)。
 ⒉教判—难易二道、自他二力、圣净二门、
         顿渐二教、要弘二门、正杂二行。
 ⒊特点—圣净通判,独立宗门;
         机法并彰,特标念佛;
         权实废立,畅佛本怀。
旁流:与善导法脉无传承渊源,融会诸宗,各成一家者。按影响之大者,大分三个阶段:
 ⒈万善同归(永明)。
 ⒉一超独妙(莲池)。
 ⒊回归本源:横竖二途(蕅益)、通别二法(印光)。
          本书以正脉为主,兼涉旁流,统摄无遗。
3.      :即开显、发展、成熟、演变之过程。判教本为一宗系统思想体系,因其非一人一时完善,所以有一循序渐进(开显、发展、成熟乃至演变)的过种,权称之为「史」。表面虽有一演变过程,而其内在则有一不变宗旨,所谓「弥陀本愿」也。
 
4.      略要:略是简略,要是纲要、大要、心要。此书即略述净土宗判教开显、发展、成熟、乃至演变的一史实过程。
 
5.      总结:此书以时间先后、教判顺序为次第,以「判教」为主线,融摄相关教义,有主(善导)有从(传承祖师),有正(善导法脉)有旁(其他法流),是了解净土宗一纲要性的书。
 
二、目录纲要说明:
目录有三部分:序言、正文、附录。
序言有二义:一、简单说明判教的基本概念,
     二、净土宗判教渊源及其纲要。
正文依判教时序(先后),大分五章。
1、净宗先驱  法门基柱——(开显)
先驱者:首开净宗先河、奠定法门基础之人。基柱:基础,支柱,一宗的大根大本。
印度龙树菩萨:首判难易二道,奠定净土法门判教基柱,为净土法门先驱。
昙鸾大师:继承难易二道,开显自他二力,承接印度法脉,开启中国净土宗判教之始,可谓中国净土宗之初祖,故与龙树并称为先驱。
影响:净宗先驱,承接法脉,开启宗门。
2、圣净决判  确立宗门——(发展)
道绰大师:圣净二门判,确立宗门。教赴时机论,立定宗旨。承先昙鸾启后善导,谓之继祖。
圣道有二:大乘圣道,小乘圣道。
净土亦二:十方净土,西方净土。
影响:确立宗门,继往开来。
3、弥陀垂迹  大成净宗——(成熟)
善导大师:弥陀示现,集净土大成,谓之开祖—开宗祖师,净宗实际开创者。
教法三大集成
1)      教判集成(顿渐二教、要弘二门、正杂二行)
2)      教义集成(大分七条,详见目录)
3)      仪规集成(行疏—般舟赞、法事赞,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此书略
个人三大成就
⒈开创宗门:于教理行门仪规,集其大成。安心(三心)起行(五正行)作业(四修),一体完善。
⒉自行精严:大师行持精严,证悟甚深,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念一声佛,出一道光明,声声如此,故称光明和尚。日念佛三万声,一生手书《弥陀经》十万卷,画西方变现图三百余幅。(按四十年计,第日抄经至少七遍以上,每一个半月左右画一幅变相图。)
⒊教化普广:满城长安,悉皆吃素念佛,屠夫悉来归命。长安城可谓一净土大道场,念佛之声盈于道理(国都几成弥陀城)。(教化达此功效者,有三位祖师:道绰、善导、少康)
 莲池赞:「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影响:大成净宗,法门弘开,影响深远。
4、法益广被  万善同归——(演变)
弘愿广大,法门弘开,广度有情,故得万善同归。
「万善」与「同归」有二义:一、万善为不同教法,同归于净土,即「要门」所摄。二、万善指不同根机之人,同归即同归于弥陀本愿,则为「弘愿门」所摄。此二义并收,是净土法门弘传的一特别时期,宋明以来的融合齐归思潮——齐归净土、齐归弘愿。
由同归净土到同归弘愿,有一渐进过程,时间发展较长,大分三阶段:
1、导圣归净(慧日、法照、永明、莲池),
2、力脱融混(蕅益),
3、夺圣显净(超越圣道,别显净土)(印光)
万善同归,圆摄要弘二门,目的在于摄万善之机,同归净土,同归弘愿,回归善导。
5、结示宗要  垂范永代——(总结)
结示一宗心要,永远垂范于后世,以为净业行人指南。
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唯在念佛;胜易二德,法脉宗本。
一、选择本愿,唯在念佛(大经三选择,观经三选择,小经一选择,般舟三昧经一选择)
①弥陀四选择:选择本愿-大经、选择摄取-观经、
             选择我名-般舟三昧经、选择化赞-观经
②释迦三选择:选择赞叹-大经、选择留教-大经、选择嘱咐-观经
③诸佛一选择:选择证诚-小经
 二、胜易二德,法脉宗本
①胜易二德
⒈称名最易:不论时处诸缘、不论时节久近、不论罪福多少。
           有心即能念,有口即能称。
⒉功德最胜:多善根多福德(乃至一念,具足无上功德);
           芬陀利花,与观音势至为胜友;
           托佛强缘,五乘齐入;
           凡夫入报,上善聚会。
②巧应时机
 ⒈摄机最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五逆十恶。
 ⒉应机最深:本为凡夫,大悲于苦者。特留此法,止住百岁。
 ⒊应时最久:通于三时,贯彻始终;正法久住,唯赖净土,永作伟大赠物。
三、附录说明:
1、附录一:净土宗相关祖师的一些资料表。
2、附录二:净土宗相关祖师判教对照表。
3、附录三:本书的一些相关参考资料。
 
三、序言内容:
        序言大分两大部分,细分八点。
        两大部分内容: 
         1、简单说明判教的一些基本概念——缘起、目的、意义
         2、正明净土宗判教渊源及其纲要——传承、纲要、核心。
         细分八点:
1)      判教兴起源由
应机施化,法本如是。(1页)
2)      判教目的意义
              各安其位,明出世本怀。(1页)
3)      判教导致宗派林立
              八大宗派,两小宗派。(2页)
4)      各宗判教虽异,目的是一
              出生死海,入涅槃城。(2-3页)
5)      净土宗的殊胜
              简单容易超胜,契理契时契机。(3-4页)
6)      净土宗判教渊源
              从龙树至善导。(4-7页)
7)      净土宗判教纲要
              分述判教(教判、行判),
           总论大义,
          流传演变(中土、异域)。(7-16)
8)     总结判教史之不变宗旨:
                弥陀本愿。(16页)
 
第一章:净宗先驱 法门基柱
一、龙树菩萨:
    简 历:公元二~三世纪,印度,释尊第二,八宗共祖。
  代表作:《易行品》
  判 教:难易二道判
  影 响:净宗先驱
    法 语: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1、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难行道:修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易行道: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难易对比:
1)      难行道:陆路,步行,苦——自力
       易行道:水路,乘船,乐——他力
2)      难行道: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易行道: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      难行道:勤行精进——诸、久、堕——难
         易行道:易行疾至——一、速、必——易
  3、影响:净宗先驱
     彰易行之教门,开净宗之先河,
      建法门之基柱,畅如来之本怀。
      德光遐被,万代崇仰。
  4、赞辞:
     本师龙树菩萨者,宣说大乘无上法;
     自己证得欢喜地,偏劝众生念弥陀。
     龙树大士出于世,教导难行易行道;
      流转轮回我等众,应乘弘誓大愿船。
 
二、天亲菩萨:
    简  历:公元四~五世纪,印度,千部论主。
  代表作:《往生论》
  思 想:一心五念
          一心:一心归命。五念: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
  影 响:正依论典
    法 语: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三、昙鸾大师:
    简  历:476~542,中国-北魏,四论师。
  代表作:《往生论注》
  判 教:难易二道(释)、自他二力判
  影 响:首开宗门
    法 语: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1、难易二道判释: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
    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2、难行道说明:
1)      五浊之世,无佛之时。
2)      难有多途,粗言五三: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无顾恶人,破他胜德。
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3)      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4)      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3、易行道特点:
1)      信佛因缘,愿生净土,
乘佛愿力,便得往生。
2)      佛力住持,入正定聚。 
3)      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4、自他二力判: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详见书中)
   5、自他二力说明:
1)      速得菩提原因:
        问:有何因缘,速得菩提?
        答: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2)      三愿的证:
       第18愿:缘佛愿力,十念得生。
                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第11愿:缘佛愿力,必至灭度。
       第22愿:缘佛愿力,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3)      结论:
       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4)      二力对比:
         自力:修戒定慧,游四天下。——(圣人根机)
        他力:乘转轮王行,游四天下。——(凡夫根机:劣夫,跨驴不上。)               
5)      总结:
        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
        (舍自力,归他力。)
6)      影响:首开宗门
      开他力念佛之先河,明称名易行之本源。
7)      赞辞:
         本师昙鸾大师者,承菩提流支教导;
         焚烧长命之仙经,深归往生净土门。
         搁置四论之讲说,广演本愿他力教;
         引导具缚诸凡众,平等进入涅槃门。
 
第二章  圣净决判  确立宗门
一、道绰大师:
简  历: 五六二—六四五,中国-隋唐。
代表作:《安乐集 》
判 教:圣净二门判
影  响:确立宗门,断往开来。
法 语: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
1、圣净二门判: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
          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一谓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
          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
          十念相续,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第18愿取意文)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然持得者甚希。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
          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2、圣道门之难
     圣道门之难,有二由一证。
    二由:一去大圣遥远,二理深解微。
    一证:《大集经》证:亿亿修行,罕一得者。
3、净土门之易:
    《大集经》证: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大  经》证:纵令一生造恶,称名亦生。
     结       论:当今末法,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4、圣净对比:
1)      二门同异:
      同:同为大乘,同为胜法,同了生死。(法)
      异:应时不同,应机不同,利益差别。(机)
2)     二门比较:
      圣道门:若论大乘,曾未措心。                 (大乘)
              若论小乘,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小乘)
              若论人天,持得者甚希。                (善法)
              若论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造罪)
              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都不自量       (结论)
      净土门:十念相续,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18愿
               诸佛大慈,劝归净土,常能念佛,定得往生。
               唯此一门,可通入路。               (结论)
      结  归:何不思量,都无去心!
5、教赴时机论:
  《安乐集》云: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
      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
  「时、机、教」相应之重要性:
  道绰大师特别注重「时代」与「根机」而选择相应于时机之「教法」,
  分明指示:「今时众生,应称佛名号。」
6、时节因缘论:
   《正法念经》:一心求道,当观察时方便。
                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
    今是何时,当以何方便得解脱?
    引证:《大集经》云:
             第一五百时,学慧得坚固。
             第二五百时,学定得坚固。
             第三五百时,学多闻读诵得坚固。
             第四五百时,修福忏悔得坚固。
             第五五百时,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结论:计今时众生,应称佛名号时者。
7、影响:继往开来,确立宗门
8、赞辞:
        本师道绰禅师者,搁置圣道之万行;
         唯有净土之一门,说为可通之入路。
         本师道绰禅师者,搁置涅槃之广业;
               劝勉五浊之群生,归信本愿之他力。
 
第三章  弥陀垂迹  大成净宗
善导大师
  简  历:六一三~六八一 ,中国-唐,弥陀化身。
  代表作:《观经四帖疏》
  判 教:顿渐二教判、要弘二门判、正杂二行判
  影 响:楷定古今,大成净宗
  法 语: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五部九卷
 
   《观经四帖疏》四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
《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
   《观经疏》为本疏,释净宗教义,独显大师超人智慧;
   其余四者为具疏,彰净宗行门,别露大师信仰情操。
   五部九卷,集净土大成,系统完善了净宗教门、行仪。
本书权分二门,显大师楷定古今之旷古神蕴:
一教判集成,二教义集成。
 
一、教判集成:
1、二藏二教判
     引文:
1)        问曰:此经二藏中何藏摄?二教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2)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3)        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
     说明:
善导所判顿教,与他宗所判顿教是同是异?
详观五部九卷,知此有与、夺二义:
与之,与诸顿教同;夺之,超异诸宗。
《般舟赞》言:
      释迦如来真报土,清净庄严无胜是,
      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众生。
      或说人天二乘法,或说菩萨涅槃因;
      或渐或顿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又云:
佛教多门八万四,正为众生机不同。
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不退。
观以上二偈即知:
       圣道权实顿渐之法,通为渐教。
净土弘愿称名一道,别为顿教。
2、出世本怀论
     引文:
1、善导大师《法事赞》云: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2、《大经》言: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文意: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3、要弘二门判:
1)      要弘二门之文
引文: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对比:
   娑婆化主,广开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弘愿。
   「要门」:定散二善,回向求愿。(诸行回向)
   「弘愿」:善恶凡夫,乘愿往生。(一向专称)
2)      要弘废立之文
   引文:
《观经》流通文: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疏》释: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要门)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弘愿)
文意
     虽说定散二门之益    ——废
     意在专称弥陀佛名    ——立
要弘废立相关释文
   1、《法事赞》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立)
2、《般舟赞》言: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相续照;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立)
3、《往生礼赞》言: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立)
3)      要弘二门大义
     要  门—诸行回向—自力—疏杂之行—方便—随他意—废
净土宗  ↓
     弘愿门—念佛往生—他力—正定之业—真实—随自意—立
4)      一经二宗及结归
     念观二宗: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
                           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                     ——《观经疏》·玄义分
    念观废立: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
                        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观  经》·流通分
     善导释: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
     结归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观经疏》·散善义
4、正杂二行判
1)      二行之判
   引文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文意
1、判行标准
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为正行。
2、详明行相
大判
⑴正行:专依往生经行行者。(决出正依经典)
⑵杂行,不依往生经行行者。 
            细判
      ⑴正行:有开合二义:
              开为五种—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
              合为二种—正定定(称名)、助业(余四)。
⑵杂行:除正助二业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特点
⑴正行特点:专,顺佛本愿,往生决定。
⑵杂行特点:杂,不顺佛愿,往生不定。
旨归:正定业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2)      二行得失
    引文:
1、《观经疏》云: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
2、《往生礼赞》言: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文意:
       案此文意,知正杂二行,得失有五:
       正行五得:
       与弥陀亲、近、无间、不用回向、纯——往生决定
       杂行五失:
       与弥陀疏、远、有间、必用回向、杂——往生不定
       第一、「亲、疏」对,
       第二、「近、远」对,
       第三、「无间、有间」对,
       第四、「不回向、回向」对,
       第五、「纯、杂」对。
3)      行判目的:
    目的:
    就行立信:以行摄信,信行一体。
大义:
    1、信行一体:念佛——行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必生——信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2、机法一体:南无阿弥陀佛
       信行各有机、法二义:
       信—必生,就念佛行者而言为机,就重愿不虚而言为法。
       行—念佛,就所行而言为机,就能依而言为法。
       善导释:南无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机)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法)
       法然释:称名必得生(机),依佛本愿故(法)。
4)      图文说明:
   详见书中。
 
二、教义集成:
⑴净土法门  本为凡夫    (机-下劣)
⑵弥陀报佛  极乐报土    (法-高妙)
⑶凡夫入报  全托佛愿    (托愿得生)
⑷弘誓强缘  唯信能入    (唯信能入)
⑸三心正因  定业称名    (正因正行)
⑹六字名号  具信愿行    (名号具信愿行)
⑺正依三经  唯明念佛    (三经唯明念佛)
⑴净土法门  本为凡夫
对破:
善导大师先举诸师所判,后以三法来破其谬:
1、以理来破:若是圣人,何用韦提至请?     (圣不藉凡)
2、举文对破:引九品文证,明是凡非圣。     (善恶九品)
3、出文显证:出十处证文,明不干大小圣也。 (定为凡夫)
证文:
1、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
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
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
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
     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2、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悯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3、会通大经、观经——五逆谤法意:
     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
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
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
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
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大义:未造,则抑止莫造;已造,则摄取得生。
4:善导大师言: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5、印光大师言: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结论
净土一法,本为凡夫,不干大小圣也。(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⑵弥陀报佛  极乐报土
出文:
《观经疏》言: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
  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
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
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
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
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
又三大阿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
斯乃过现诸佛,辩立三身。除斯已外,更无别体。
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众归化摄。
今彼弥陀,现是报也。
大义:
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引证:
  一《大乘同性经》:净土成佛,悉名报身。
  二《大经》:酬因之身,酬因之土—以果应因,故名为报。
  三《观经》: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
通(一)别(二、三)互显、因果(二)具摄、理(一、二)事(三)并彰。
结论
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释义:
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
⑶凡夫入报  全托佛愿
  出文:
《疏》云: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    (报法高妙)
        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垢障难生)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托愿得入)
  大义:
        愿力成就之报土,自力心行不能到;  (自力难生)
        大小圣人皆共同,唯托弥陀本愿力。  (他力易往)
⑷弘誓强缘  唯信能入
报佛报土,佛之境界。《大经》云: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
  非智入,非证入,唯信入。所谓:
  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法性深高,十圣莫穷其际。
  圣道门之信:真如实相之理。
  净土门之信:弥陀本愿一法。
1、凡夫之相: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
               虽起三业,名杂毒之善,虚假之行。
               欲回此行求生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难行之状:人天少善尚难辨,何况无为证六通!(善导)
               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 (善导)
               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途。 (昙鸾)
2、机法深信: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
                  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病症)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良药)
3、机法深信目的:
     信机:死尽偷心,除骄慢障。(意不贡高)
     信法:老实念佛,除疑退障。(心无下劣)
4、建立信心方式:
     一、就人立信:人——佛(释迦、诸佛)
         唯信佛语:释迦诚语无妄,诸佛证诚不谬。
         目    的:破异见异解,立正信依准。(遮护外难)           
     二、就行立信:行——念佛(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唯标念佛: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目    的:以行摄信,信行并彰。   (建立正行)
⑸三心正因  定业称名
  三心:
《观经》言:
  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真实之心)
  二者深心,                      (深信之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愿往生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三心必生)
  三心有二:要门三心,弘愿三心,由要门三心而导归弘愿三心。
三心以深心为本,《观经疏》开展出「七深信、六决定」之释: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
               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一决定一深信)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二决定二深信)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
               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三决定三深信)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
               决定得生。(四决定四深信)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
           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
           是名真佛弟子。(五决定五深信)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
  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
  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
  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
  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
  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六深信)
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
  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
  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
  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
  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七深信)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
  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六决定)
 
四修: 
劝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何者为四?
一者恭敬修、二者无余修、三者无间修、四者长时修。
四修根本:到彼国已,更无所畏,如上四修,
          自然任运,自利利他,无不具足。
 
三心目的:一向专修: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法然上人言:
1、「三心」者,教导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者之道也。
虽无智罪人,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者,皆悉具足三心,决定往生也。
故有习知而成为一向专修之人,亦有纵使不知三心之名,
亦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者。
2、论三心四修者,为成一向专修也;若已成一向专修者,不别论三心四修也。
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人,唯相续念佛,直至临终往生也 。
⑹六字名号  具信愿行
1、六字名号释:
《观经疏》言: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           (信)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愿)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行—他力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果—结论)
  2、与第十八愿对比:至心信乐,          (信)
                    欲生我国,          (愿)
                    乃至十念,          (行)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果)
  3、愿行有‘机、法’二义:
     就法体而言:六字名号具足愿行。
     就机相而言:称名念佛具足愿行。
⑺正依三经  唯明念佛
一、正依三经
  1、于读诵正行中以三经为准。
    2、于念佛功能中以三经为证。
    3、正依三经,不为余经论所破,以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故。
    4、虽有五经之说,仍以三经为准,引印光大师为证。
二、三经大义:
  ①《大经》大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1《观经疏》云: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2《法事赞》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3《观念法门》云:
    此经上卷云:若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者,
               皆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 
    此经下卷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大经》支柱:「五段要文」(见书) 
 ②《观经》大义:持无量寿佛名
1)    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2)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3)    《观经》既宗念佛,何不纯说念佛,而杂定散耶?古德案此有三意:
   一、为摄定散机入念佛故。(摄万机)
   二、为示本愿选择分齐故。(明易行)
   三、为显念佛胜过定散故。(显盛德)
4)    善导弘通《观经》,有十一由:
   一、为对破诸谬误故。
   二、有缘经故。
   三、相传经故。
   四、为明圣净二门废立故。
   五、为示净土通别废立故。
   六、为引众多机类故。
   七、为明正杂二行优劣故。
   八、为明助正二业优劣故。
   九、为明净教正所被机故。
   十、为明本愿摄抑分齐故。
   十一、为明二尊悲化正意故。
 ③《弥陀经》大义:执持名号
  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1、《法事赞》偈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2、《观经疏》言:
,
 《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
 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
 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
 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
 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3、《观念法门》言:
 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日,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已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总结
  1、三经大义:唯明念佛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 
2、关于‘乃至十念’:
大义: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等;誓毕此身,无有退转。
有机法二义:
就法而言:六字具足愿行,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就机而言:遇缘时节不同,或上尽一形,或下至十声一声等。
 3、三经根本:以第十八愿为本 
   《往生礼赞》「四十八字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成就文释)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法然上人释)
 
三、大师德行:
1、自行精严
   至诚念佛、精进不息、严持净戒、普敬一切、
   绝意名利,美食供众、广施法化、不谈世事。
2、化他普广
诸修梵行,弃舍妻子者;
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者;
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者;
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
3、神异奇特
   准诸经中,世尊说念佛一法,得生净土,
   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
   此是真实不诳众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总放光明。
   若此念佛法虚,不生净土,诳惑众生,
   即遣善导,于此高座上,即堕大地狱,长时受苦,永不出期。
   遂将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
 
四、影  响
楷定古今,大成净宗。
1、判教集成  2、教义集成  3、仪规集成
 
五、赞  辞:
1、《瑞应删传》言:
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2、莲池大师《往生集》赞言:
   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
   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
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设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3、印光大师《文钞》赞言: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偈言: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4、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赞言:
仰讨本地者:四十八愿之法王也,十劫正觉之唱,有凭于念佛;
俯访垂迹者:专修念佛之导师也,三昧正受之语,无疑于往生。
本迹虽异,化导是一也。
5、《净土文类聚钞》赞言:
善导独明佛正意,深藉本愿兴真宗。
 
六、结 示:
    一、善导大师高德:略述四点
       1、弥陀化身,念佛出光,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2、五部九卷,楷定古今,开宗立教,大成净宗。
       3、自行精严,化他普广,万代之下,感发信心。
       4、古今大德,少出其右,众人感伏,老少归向。
   二、净土法门大纲:大要有三
1、圣净二门:一此土成佛,一彼土成佛;
一自力,一他力;
一难行,一易行;
一渐教,一顿教。
舍圣道,归净土。
2、要弘二门:一方便,一真实。
舍要门,入弘愿门。
3、正杂二行:一难生,一易往。
舍杂行,归正行。
 
第四章:法益广被  万善同归
本章大义:
      万善同归
      1、万善之法,同归净土——要  门
      2、万善之机,同归本愿——弘愿门
本章目的:
融合齐归,渐进得入。
 由同归净土,至同归弘愿,最终回归善导。
本章内容:
一、导圣归净:
       1、融摄先驱(慧日、法照)
       2、同归极唱(永明大师)
       3、指归径路(莲池大师)
 二、力脱融混(蕅益大师)
       1、极乐同居,横具四土。(类同报土)
       2、信愿正因,称名正行。(称名正行)
       3、但持名号,径登不退。(疾得不退)
       4、五浊恶人,摄受正机。(本为凡夫)
       5、一大藏教,六字全收。(名号最胜)
 三、夺圣显净(印光大师)
(一)少康大师
       简  历:?-八0五,中国-唐,五祖,后善导。
      代表作:无理论著疏,只一《往生净土瑞应删传》。
      影 响:专行念佛,口中出佛。
               将念佛一法,普及于南方。
   有赞云:
       盖其发愿,与善导同一鼻孔;
       故其示迹,亦与善导同一轨辄。
善导口出光明,彼亦口出化佛。
世称善导大师为弥陀化身,少康为善导后身,良有以也。
   印光大师赞言:
       1、忌谈世谛,七岁不言。出言即便惊人天,
          广结净土缘。小儿为钱,各种九品莲。
      偈言:
         七岁绝未发一言,发言即称世尊号;
         一见善导西方文,方知净土堪倚靠。
         钱诱小儿念弥陀,未久道路佛声噪;
         念佛佛像从口出,有谁闻见不依教。
   2、善导少康,弘扬净土,闾巷道路,佛声广播,
         如唱秧歌,人人愿听,如传圣诏,各各遵行。
   3、善导在长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声,盈于道路。
         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
 
一、导圣归净
①融摄先驱(慧日、法照)
(二)法照禅师 :
        简  历:? ~八 二 二 ,中国-唐,五祖,后善导。
        代表作:《五会法事赞》
        思  想:四不简择
        影 响:导圣归净
       法 语:弥陀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1、思想:
       ①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②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久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③借问何缘得生彼?报导念佛自成功。
         借问今生多罪障,如何净土肯相容?
         报导称名罪消灭,喻若明灯入暗中。
         借问凡夫得生否?如何一念暗中明?
         报导除疑多念佛,弥陀决定自亲迎。
2、影响
导圣归净,偏重持名。
3、赞辞:
         印光大师赞言:
         衡州钵中见圣境,台山一一悉亲造;
         净土得睹承远师,竹林恭承文殊教。
         并州佛声达宫闱,代宗遣使优旨诏;
         念佛之妙究如何,能令速成菩提道。
②同归极唱   
(三)永明禅师
       简  历:九 ○ 三~九 七 五, 中国-宋,六祖。
       代表作:《万善同归集》
       思  想:四 料 简
       影 响:万善同归
      法 语: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舍禅)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归净)
1、思想:
     ⑴、论机法要义
      ①识心方生唯心净土,著境只堕所缘境中。
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
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
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弱,
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
大义:
        机深信: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弱。
        法深信: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
②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
        譬如世间之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得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
又如牵拽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它之力,方能移动。
但可内量实德,终不以自妨人。 
大义
        机法要义:自力未堪,须凭他势。
        二喻说明:官难中,自无力得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
                  拽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它之力,方能移动。
        劝归净土:但可内量实德,终不以自妨人。
⑵、四料简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大义:
        ①引禅入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难)
        ②舍禅归净: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易)
        ③劝禅修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胜)
        ④无禅无净:无禅无净土,没个人依怙。(堕)
⑶、直归深义
        生死海阔,业道难穷。声闻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
况具缚生死底下凡夫,宁不被生苦所羁、死魔所系?
故《目连所问经》云:
「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注,有浮草木,
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
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
只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深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
是故我说无量寿佛国土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
反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
        《大集月藏经》云:
        「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当知:自行难圆,他力易就。
如劣士附轮王之势,飞游四天;凡质假仙药之功,升腾三岛。
实为易行之道,疾得相应。
慈旨叮咛,须铭肌骨。 
大义
①自力难圆:
         理证:生死海阔,业道难穷。声闻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
               况具缚生死底下凡夫,宁不被生苦所羁、死魔所系?
         经证:《大集经》
 辅证:未证道人:从悟入迷者,万有十千。
                 从悟增悟者,亿无一二。(印祖)
②他力易就:
极乐国土,易往易取。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③他力二喻:
劣士附轮王之势,飞游四天。
         凡质假仙药之功,升腾三岛。
④劝归他力:
慈旨叮咛,须铭肌骨。
2、影响:万善同归
         同归极唱,普摄群机,正归净土。
  3、赞辞
         印光大师赞言:
         法华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拣利愚黠,
         万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极乐刹。
       偈言:
         视诸众生皆是佛,只顾救生忘国宪;
         赴市心乐颜不变,蒙赦得遂出家愿。
         日课佛事百八件,法华一部佛十万;
         若非大权示世间,法幢谁能如是建。
③指归径路
(四)莲池大师 :
     简  历:一五三四~一六一五,中国-明,八祖。 
      代表作:《弥陀疏钞》
      思  想:五教十门
      影 响:净光略显
      法 语: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名便周。
               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矣。
1、明教相
        菩萨藏摄,又为顿教所摄,复兼通前后二教。
释言
        通前后者:以一切众生念佛,定当成佛,即定性阐提,皆作佛故。
        摄于顿者:盖谓持名即生,疾超速证,无迂曲故,正属于顿。
以博地凡夫,欲登圣地,其事甚难,其道甚远。
今但持名,即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不退。
可谓弹指圆成,一生取办。如将宝位,直授凡庸,不历阶级。
非渐教迂回屈曲之比,故属顿义。
力用对比
      ①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
        唯此一法,上下兼收。
        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
        岂不慈门广大,普度无遗。
      ②其余法门,或浩博而难持,或幽深而罔措。
        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
        即方便而成圆顿,神功胜力,不归此经,将谁归乎?
      ③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2、思想
      ①明大事因缘
        总明:入佛知见
    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别明:径中径路
        「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
        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大悲悯念末法)
        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特出胜异方便)
        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令凡夫起欣厌)
        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导二乘归净土)
        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勉初心近如来)
        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摄利钝皆度脱)
        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护多障人不堕)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即有念入无念)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因往生悟无生)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明示径中径路)
②重事持念佛
        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著事得生)
        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执理落空)
③显持名要义
        佛说此经:为教众生念佛,
                  为教众生持名念佛,
                  为教众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见。
        此经不兼戒律,亦无论义,自始至终,专说念佛求生净土。
④显名号功德
        名摄万德
        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名便周。
        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矣。
        名统百行
        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
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
        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
        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
⑤普劝念佛
      [总论]
       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贵贱贤愚,无有一人,不堪念佛。       
      [分述]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富贵者念佛)
    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贫穷者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有子者念佛)
    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无子者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子孝者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子逆者念佛)
    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无病者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有病者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年老者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年少者念佛)
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处闲者念佛)
   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处忙者念佛)
   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出家人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在家人念佛)
   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聪明者念佛)
   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愚鲁者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持律者念佛)
   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看经者念佛)
   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参禅者念佛)
   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悟道者念佛)
 [结劝]
   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普劝念佛)
   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究竟成佛)
3、影响:
        一超独妙,净光略显
     4、赞辞
        蕅益大师赞言:
          世竞贵奇特,师端守平常。
          人尽尚高峻,师独存谦光。
          旋万法而指归净土,悯五浊而广作津梁。
        印光大师赞言:
          幼闻念佛意颇快,末诫门徒莫捏怪;
          行为世则言世法,注重净土及规戒。
          砥柱狂澜契理机,阐明佛心祛蜂虿;
          普令具缚诸凡夫,仗佛慈力登莲界。
 
二、力脱融混
(五)、蕅益大师 :
       简  历:一五九九~一六五五,中国-清,九祖。
       代表作:《弥陀要解》
       判 教:横竖二途
       影 响:力脱融混
       法 语: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
                所得之阿耨多罗三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
                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一>、判教
       ①横竖二途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
         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
         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
         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唯依念佛,可得度脱。 
         如乘船渡海,不劳功力。」
②二力对比
         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
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
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
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
大义
         自力修行,最难得力。
         仗他力故,自在往生。
<二>、思想
      ⑴极乐同居  横具四土
       1、辨横竖四土二义
       若以自修行力,断尽见思,方出同居而入方便;
断尽尘沙,兼破无明,方出同居、方便,而入实报;
断尽无明,方出同居、方便、实报,而入寂光;即名为「竖」。
       若仗阿弥陀佛愿力,未断见思,即能出娑婆秽,生极乐净;
既生极乐,即于彼土,得证方便、实报、寂光三种净土,
不必舍身受身,然后证入,故名为「横」也。
       是故:若依自修行力,则四教并名「竖入」。
       唯依阿弥陀佛愿力,始可「横超」也。
大义
       若依自力,四教并名竖入。
       唯依弥陀愿力,始可横超。
       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
2、明极乐净土属性(同居净土、横具上三土)
       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3、明往生所得利益(皆得三不退)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4、明持名之奇勋(善根福德同佛):
       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
       5、明极乐之超胜(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
       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6、明超胜之本源(深信佛力,深信名号功德):
       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
⑵信愿正因  称名正行
      1、往生正因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信愿←→佛力)
      2、机法两义
       ①就机而言:
         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信愿行三,声声圆具。
 ②就法而论: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3、往生正行:
         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
         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⑶但持名号  径登不退
1、二行比较:
         诸行
         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
如观象、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
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念佛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大义:
         念佛为胜: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至简至易,至顿至圆。
2、名号胜德:
       ①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
         至简易,至直捷也。
       ②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
         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
         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
         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③吾人果能念念执持阿弥陀佛,
         即是念念证无量寿,放无量光。
         古圣既尔,今人亦然;至心既尔,散心亦然。
       ④信愿持名一行,圆转五浊,不涉施为,
         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
3、修学原则:      
       ①无论千百十,下至一声,但终生不替,便决定横超。
       ②或昼夜十万、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
         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③修此念佛三昧,每日从十万起,以至一百,或唯数声,
         下至日念一声,不拘数之多寡,但以终身不间断为则。
4、劝归念佛:
         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
         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
⑷五浊恶人   摄受正机
1、本为凡夫: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
         五浊恶人,有「广、狭」二义:
       ①就广而言:五浊众生皆为恶人。
                   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是破戒者。
       ②就狭而论:别指五浊恶世造罪凡夫。
2、念佛即善:
         无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
         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3 、机法深信:
「五决定」文
         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
         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
         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
         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
         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
         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
大义:死尽偷心,宝此一行。
4、学修感悟
         信释迦之诚语,悟法藏之愿轮,始知若律若教若禅,
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还归净土法门。
         予初志宗乘,苦参力究者数年,虽不敢起增上慢自谓到家,
而下手工夫得力,便谓净土可以不生。
         逮一病濒死,平日得力处,分毫俱用不着,方乃一意西归;
然犹不舍本参,拟附有禅有净之科。
         至见博山元来禅师后,稔知末代禅病,索性弃禅修净,
虽受因噎废食之诮,弗恤也。
         于今专事净土,复逾三载,炽然舍秽取净,与不取舍元非异辙,
较西来祖意,岂不更直捷耶?
⑸一大藏教  六字全收
1、名号即是无上菩提: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2、名号统摄一代圣教:
         持名一法,三根普被,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
3、念佛即是大智慧光明:
         深信念佛礼拜是佛祖真因,确乎不被时流所转,便是大智慧光明。
超登净土,永无泣岐之患矣。
4、净土持名一法之超胜:
持名一法:不涉施为,圆转五浊;但持名号,径登不退。
一切法门,尽归于此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教海所不能收。
十方国土,尽归于此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引阶位,无此法门。
刹网所不能例。
         十方诸佛,尽归于此:
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
自余众生,谁不归此
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
<三>、影响:力脱融混
         死尽偷心,宝此一行。
<四>、赞辞:
         印光大师赞其德言:
          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
          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苦口切劝学道者,生西方可继大雄。
 
三、夺圣显净
(六)、印光大师:
      简  历:一八六一~一九四○ ,中国-民国,十三祖。
      代表作:《印光法师文钞》
      判 教:通别二法
      影 响:夺圣显净
       法 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乐帮有路,起信即生。
<一>、判教
       ⑴通别二法判: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其余法门,皆须己力。
         一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资格而为官。
         一为「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为一 切臣宰所恭敬。
         二种法门,不可并论,而具足惑业之凡夫,可不慎所择哉。 
 ⑵不可以「通途法门」论「特别法门」: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
        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
故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由兹自误误人,
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
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
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评论,致有此失。
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并论,
则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
<二>、思想:
   ⑴论机法深信:
        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
        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
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
        仗阿弥陀佛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⑵明专杂二修: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弘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其益;
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赞名号功德: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
        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只口会说话,亦可作真念佛人。
        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尔。
        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
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
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
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⑷论众生习气
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
 若愚者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
 所谓其愚不可及也。
 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
 是之谓大智。
 倘恃己见解,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劫,沉沦恶道,
 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
 彼深通性相、宗教者,吾诚爱之!慕之!而不敢依从。何也?
 以「短绠不能汲深,小楮不能包大」故也,非曰一切人皆须效我所为。
 若与我同卑劣,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直欲妙悟自心,掀翻教海;
 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
 岂非「弄巧翻成大拙,腾空反坠深渊」乎哉!
 一言以蔽之,曰自审其「机」而已矣。
⑸重时节因缘
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
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
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
时节因缘,实为根本。
违悖时节因缘,亦如冬葛夏裘,饥饮渴食;非唯无益,而又害之。
<三>、影响:夺圣显净
       夺超圣道,显彰净土。
<四>、赞辞:
        了然法师赞言:
        貌古心慈  性直口快   训诲往来  精神不懈
        舍物施财  欣然慷慨   淡泊资身  离世贪爱
        法语流传  遍布中外   普化群生  同归莲界
        净宗导师  十方归拜   临终见佛  安详自在
        五色舍利  坚固不坏   愿此尊容  垂范永代
 
第五章  结示宗要  垂范永代
法然上人 :
简  历:一一三三~一二一二 ,日本-开宗祖师
       代表作:《选择本愿念佛集》
       思  想:选择念佛
       影 响:立教开宗
       法 语: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1、选择本愿  唯在念佛
        净宗判教纲要:
        大判:圣净二门,顿渐二教。
        细判:要弘二行,正杂二行。
        净宗法义宗本:
选择本愿念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念佛→本愿念佛→选择本愿念佛
      ①一佛选择——选舍诸行  选取念佛:
        问曰:普约诸愿,选舍粗恶,而选取善妙,其理可然。
何故第十八愿,选舍一切诸行,唯偏选取念佛一行,为往生本愿乎?
        答曰:圣意难测,不能辄解。虽然,今试以二义解之:
一者「胜劣」义,二者「难易」义。
        初「胜劣」者:念佛是胜,余行是劣,所以者何?名号者是万德之所归也。
然则弥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
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
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
故名号功德最为胜也。
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是以为劣也;譬如世间屋舍名字之中,
摄栋梁椽柱等一切家俱,而栋梁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摄一切,
以是应知。
然则佛名号功德,胜余一切功德,故「舍劣取胜」以为本愿欤!
        次「难易」义者:念佛易修,诸行难修,是故《往生礼赞》云: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
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又,《往生要集》云:
「问曰:一切善业,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劝念佛一门?
答曰:今劝念佛,非是遮余种种妙行,只是男女贵贱,
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乃至临终,
愿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故知:念佛易故,通于一切;诸行难故,不通诸机。
然则为令一切众生平等往生,「舍难取易」以为本愿欤!……
大义:
        胜劣义:诸行劣故选舍,念佛胜故选取。
        难易义:诸行难故选舍,念佛易故选取。
②诸佛选择——八选择:
        凡案三经意,诸行之中,选择念佛,以为旨归。
        先《双卷经》中有三选择:
        一选择本愿,二选择赞叹,三选择留教。
        一、「选择本愿」者:念佛是法藏比丘于二百一十亿土中,
所选择往生之行也,细旨见上,故云选择本愿也。
        二、「选择赞叹」者:上三辈中,虽举菩提心等余行,
释迦即不赞叹余行,唯于念佛而赞叹云:
「当知一念,无上功德」,故云选择赞叹也。
       三、「选择留教」者:又上虽举余行诸善,释迦选择,
唯留念佛一法,故云选择留教也。
次,《观经》中又有三选择:
一选择摄取,二选择化赞,三选择付嘱。
       一、「选择摄取」者:《观经》之中虽明定散诸行,弥陀光明,
唯照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云选择摄取也。
       二、「选择化赞」者:下品上生人,虽有闻经、称佛二行,
弥陀化佛选择念佛云:「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故云选择化赞也。
       三、「选择付嘱」者:又虽明定散诸行,唯独付嘱念佛一行,
       故云选择付嘱也。
次,《阿弥陀经》中有一选择,所谓「选择证诚」也。
已于诸经中虽多说往生之诸行,六方诸佛于诸行而不证诚。
至此经中,说念佛往生,六方恒沙诸佛各舒舌覆大千,
说诚实语,而证诚之,故云选择证诚也。   
       加之,《般舟三昧经》中又有一选择,所谓「选择我名」也。
弥陀自说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
故云选择我名也。
「本愿、摄取、我名、化赞」,此之四者,是弥陀选择也。
       「赞叹、留教、付嘱」,此之三者,是释迦选择也。
       「证诚」者,六方恒沙诸佛之选择也。
       然则释迦、弥陀,及十方各恒沙等诸佛,
       同心选择念佛一行,余行不尔。
故知:三经俱选念佛,以为宗致耳。 
  略将「八选择」义,示图如下:
                          选择赞叹—《大  经》
              释迦三选择  选择留教—《大  经》
                          选择付嘱—《观  经》
                          选择本愿—《大  经》
      八选择  弥陀四选择  选择摄取—《观  经》  选择念佛
                          选择我名—《般舟经》
                          选择化赞—《观  经》
              诸佛一选择  选择证诚—《弥陀经》  
③诸祖判教选择:搁、抛、傍、专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大义
      搁圣道,抛杂行,傍助业,专正定。
归结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三选要义,示图如下:
               圣道门                       搁
  佛  法     ↓     杂行                抛
               净土门    ↓      助  业     傍
                        正行       ↓
                                 正定业     专
④选择本愿,唯在念佛: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正因;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正行;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正业;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观想;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智慧;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三心;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四修;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五念。
      注:摄繁于简,摄广于略,摄理于事。
2、胜易二德   法脉宗本
    ①念佛成佛
《般舟三昧经》云:
      三世诸佛,念弥陀三昧,得成正觉。
《月灯三昧经》云:
      十方三世佛,现在过未来,皆以念佛因,得成无上觉。
    ②无不率从: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
而其有大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
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
鸾法师,肉身菩萨也。
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
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
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
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
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
   ③难信之法: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④微妙难思
  彻上彻下,即权即实。
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
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
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下自五逆十恶,上至等觉菩萨,皆当修习,皆可即生超凡入圣。
其余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绝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机。
我等从无始来,以至今生,尚在轮回中流转,
皆因夙生,或以愚而不敢承当,或以狂而绝不信受之所致也。
胜易二德
      ⒈「胜」者
      善导大师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法然上人言:
        「胜」义者:谓至极大乘义者,体外无名,名外无体。
<, DIV align=left>        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
        大愿业力所构出,令万德让与行者;
        他力难思巧方便,使一称超过众善。
        知识广赞,猛火为清凉;善友教称,金莲如杲日。
        名号大利,无上功德也。
⒉「易」者
      善导大师言: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故名「易」也。
      法然上人言:
        「易」义者:
        不论行住坐卧,修之预来迎;
        不论时处诸缘,称之得往生;
        不论身心浊乱,只论他力引接。
隐身于佛
《大经》云:
      一切菩萨,声闻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简介
下一篇:印光大师因果思想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