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时轮金刚法简介
 
[觉囊] [点击:7010]   [手机版]
背景色

时轮金刚法简介

时轮金刚大法是藏传佛教无上密法中,独具特色的大法,于11世纪(1027)年传到西藏,1292年衮邦吐吉尊追大师在西藏拉孜县境内的觉囊沟的地方,创建了觉囊寺,为此这一派的教法叫觉囊派。

宇宙万物,都有其固有的生存运动规律。

时:这个生存运动过程叫“时”

轮:这个规律叫“轮”。

金刚;刚是永久坚固不坏的意思。

时轮金刚则是告诉人们,要学会掌握,运用,日,月,天,地,人万物(内时轮,外时轮,别时轮)其本身固有的生存运动规律,从而使人类得到了义,究竟,永久坚固不坏的快乐幸福。

时轮金刚是金刚密乘无上瑜伽部之精华,是佛陀所传之密中之密,也是释迦牟尼佛所传的密法之王。时轮金刚法是研究生命规律,改变生命规律,超脱生命规律的奥妙无穷的大法。

内时轮是指人体内的气脉,明点,随着时间的生灭规律。

外时轮是指情器世间生灭循环规律。

别时轮是指一切有情无始以来本具有的常恒坚固不变的如“本初佛”。

时轮金刚法不要说研究,光看一遍时轮资料也要几个月甚至半年,理论相当深广。本内容只是其中之精华。

第一:凡受“时轮金刚法”灌顶,而坚定信心没有修法也能够在七世内成佛。

第二:凡听到“时轮金刚法”经常念咒的,可以避免种种的灾难,包括风灾,洪水,火灾,疾病,战争,恶疾,传染病,不治之症。

第三:凡听到“时轮金刚法”的受过灌顶的,如果不犯重罪,五逆罪,都可以得到人身和往生香巴拉的佛国。只要受过灌顶的就不会堕落三恶道。

伟大的人天导师释迦牟佛在《时轮根本续》中讲:“时轮心咒是无垢的佛经,八万四千法的核心,是一切般若波罗密多的究竟,一切金刚密乘之王”。仅仅用念诵或抄写其字迹就能彻底消除五无间罪,十不善,破三律仪等到深重罪业,并能增加福慧和修道的功德,意念一刹那就能避免天龙八部鬼神的加害。

只要有此心咒的字体(十相自在),字迹就能调解地方病和四大不合等现象。若在死后中阴界中能念此心咒,就不会堕落恶道三趣和转生到天龙八部鬼神界中,若经常念诵经心咒,转其经轮,写其字迹,刻其字体等,就能得到本世的快乐和来世往生清净刹土。尤其能调解未法时代从未有过的疾病和烦恼及众生之间自相残杀等,所有未法怪相。凡受过‘时轮金刚’法的灌顶而具有坚定信心,守住戒律及有修法也能够在七世内成佛,如果不犯重罪,五逆罪,来世都可以得到人身和往生香巴拉国土。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觉囊派教义
下一篇:时轮金刚大灌顶内容简介

 在密教方面,请示师父时轮金刚法门应该具备哪些佛法基础及四加行、前行功.. 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时轮金刚法的重大意义
 时轮金刚法的重大意义(第三世蒋贡康慈仁波切) 时轮金刚法概说
 斗诤坚固中略论时轮金刚法会 时轮金刚法的重大意义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