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扫却门前雪
 
[达亮文集] [点击:2837]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扫却门前雪

达亮

扫却门前雪是禅宗公案。真寂禅师刚做方丈时,一位和尚问他:“据经上说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地上绽开金色的莲花,今天你的就职法会,不知有什么祥瑞可见啊?!”真寂禅师淡然一笑,平静地说:“我只是扫却门前雪罢了!”这个“扫却门前雪”的公案,说明了有德行的禅师是反对神通、炫耀和附加色彩的,主张平常心是道,道不远人,道就是扫却门前雪。

近日偶尔读到一首佛教偈子:“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间无处不净地。”这首偈语把平常随处可见的扫地引申为扫心地,谆谆告诫人们要常扫心地,净化心灵,千万不能让心地蒙上尘垢。清代的石成金很懂得扫心地的功能和作用,他在一篇题作《扫地之乐》的短文里,有如下心悟之语:“扫地虽系僮仆琐屑之事,当执扫帚时即思,此地非他,乃吾方寸地也;此尘污非他,乃吾牵缠俗念也。一举手之劳尘埃去,而还我本来面目。迨扫毕静坐,自觉心与地同净,不亦乐乎?!”石先生称居室是人的内脏之府,把尘污视为精神上的积染,比喻新鲜,眼力不浅。尤其深刻的是,他已经把“心地同净”的哲理,于平凡细微的扫地快乐中体现出来,使人品到平常心之道。

地面不常扫,就不会有一个干净清洁的庭院,人生也如此。一个人若不常清扫自己的心境,久了,诸如五欲中的“财、色、名、食、睡”,就会在你心灵上、思想上积污沉垢难除,你也就无法有一个宁静宽舒闲适的心境了。《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省”就是扫心地的初步功夫。一天三次清扫自己的心地,所以他很少犯错误,成为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贤人。

清扫心境,不仅需要具备时刻的自醒自勉意识,更需要勇气。人一生中有很多烦恼,也有很多欲望,但只要你敢于清扫、懂得清扫,有许多烦恼和欲望是应该可以除掉的。佛经上说“人有108种烦恼”,又名百八烦恼,一根有六,六根合为三十六,配之于心意识之三世而有百八,是为百八烦恼。《俱舍论》曰:“本惑九十八随眠加十缠云百八也。”这只是象征的说法。这种烦恼,都是来自心地行为的不正、不实、不圆融。而一般人扫的是外在的地,而修行人扫的却是内在的地。我们心地上有贪、嗔、痴“三毒”——(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嗔毒,恚忿之心名为嗔;以迷心对于一切达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暗之心名为痴。《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由此可见,这三种习气能毒害我们的身心,并且“毒中之毒”,所以称为“三毒”。

心境常扫的人,心灵才会保持清洁光明。你若不常扫心境,或不及时清除心境上的尘埃,那就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憾。不要轻视小小的尘埃淤泥,久了,就难以再清扫干净了。时下常见某些执法者丢官坐牢的报道,那便是他们不常扫心地的例证。他们被财、色、名、利之欲的尘埃封住了心灵,才有如此可耻的下场。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扫地、扫地……”耳边传来了二千多年前周犁盘陀伽尊者的声音。是啊!我们即使是打扫那一块块的水泥地,也要化为一片菩提的心田。“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这适于大境界的人,而对于一般境界的则还需常扫心境,扫却门前雪的。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欲海浮沉
下一篇:梵音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