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系统完备的沙弥教育是振兴中国佛教的关键所在(宏度法师)
 
[佛教与教育] [点击:2504]   [手机版]
背景色

系统完备的沙弥教育是振兴中国佛教的关键所在

——在香港宝莲禅寺96年冬季传授三坛大戒法会上的开示

宏度

开堂大师、陪堂大师慈悲:

引礼师傅以及各位法师慈悲:

各位新戒菩萨慈悲:

承蒙开堂、陪堂大师以及诸位引礼师傅的抬爱,一定要我在这里讲几句话,我感到非常惭愧。不论是在年龄、学识方面,还是在道德、休养方面,我都没有资格站在这里,更谈不上(坐在这里)讲开示了。我还是一名学僧,自己尚在不断地修学、充实、完善之中,哪里敢在高僧大德面前谈论佛法呢?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心里一直惶惶不安,没有勇气和胆量承诺大师傅、二师傅以及诸位引礼师傅的美意。再说我是第一次来香港,事先并没有作任何讲话的准备。到了香港,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方才知道香港僧伽队伍人才济济,齿德俱尊的老法师暂且不论,年轻的参加此次法会的法师如宏通法师、妙光法师、衍空法师,还有宏修法师、戒胜法师、瑞开法师、自雄法师、果律法师等等,他们的佛学造旨都很深,修行也很好。他们有的还没有讲,现在就让我讲,如果我完全拒绝,这样有失礼貌;上来讲吧,自己又没有把握,所以左右为难。好在中国有句古话(当然用在此处不一定恰当),叫做却之却之为不恭。事已至此,恭敬不如从命。我也只好临时搜肠刮肚,把自己以前学习的一点点心得体会回忆出来,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师傅、二师傅、三师傅以及来自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的大德法师们请教,和诸位新戒菩萨一道学习。

再过两天,诸位新戒菩萨就登坛受戒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首偈颂来:汝等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己,真是诸佛子。汝即是你,等即是除你以外的其他新戒菩萨。佛戒,简单地说即是佛陀的戒法(戒法的内容十分丰富,由于时间关系,在此恕不详述)。这里所说的佛戒,即指三坛大戒。三坛大戒,即是沙弥(尼)戒、比丘(尼)戒和菩萨戒。三坛大戒的首坛是沙弥(尼)戒,沙弥(尼)是音译,翻成中文为息慈。息是息灭的息,慈是慈悲的慈,息慈即是息恶行慈。息恶即是断恶,也就是诸恶勿作;行慈就是修善,也就是众善奉行。所以,沙弥的意义就是诸恶勿作,众善奉行。而诸恶勿作,众善奉行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由此可见,沙弥(尼)是学佛的基础,修习的前提,不可等闲视之。佛经里讲有四不可轻:龙子不可轻,王子不可轻,星火不可轻,沙弥不可轻。沙弥虽小,终成佛道,所以我们说沙弥不可轻。断恶修善的目的在普度众生,这又和我们用斋时前三勺的观想“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用佛法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充满吉祥和安乐。

刚才我们讲了汝等受佛戒,下面讲即入诸佛位。即入诸佛位的即是当下、即刻的意思,指除去妄想杂念的现前一念,领受戒体的一刹那间。入是加入、进入,诸佛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如来、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等等,位是地位、位置。只要我们发心受戒的念头一起,当下即与诸佛无二无别。这又不由得我想起我们经常唱颂的一首香赞:炉得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香炉里的香刚刚燃烧起来,(就在这一刹那间,)整个法界都受到了他的薰染。无量无数的诸佛(菩萨),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已经闻到了。香气随风飘荡,自然结成五彩祥云。就在我们虔诚恭敬之心生起之时,诸佛(菩萨)即刻现显全身。由此可见,发心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心,发什么样的心呢?忏悔文里有之样的话: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五戒)天(十善)福报,声闻(四谛)缘觉(十二因缘),乃至权乘(四摄),诸位菩萨(六度),唯依最上乘(佛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成无上正等正觉即成佛才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和出家之人最终的归宿。不仅仅是我得无上菩提,而是我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可见佛教不是自私主义者,而是大公无私者,平等主义者。

既已受佛戒,又入诸佛位,又当如何?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我们心发受了佛陀的戒法,从理上讲,我们的位置和佛一样了,与佛无二无别,是佛的真正弟子;那么从事上讲,又是怎样呢?换句话说,我们应当做到哪些,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呢?也就是说一个真正佛弟子的标准是什么呢?简要地说有其三点:一是独身,二是素食,三是僧装。如果只是具备了独身这一个条件,而缺少素食、僧装的话,这与社会上的大龄青年、独身主义者有何两样?如果只具备素食这一个条件,而缺少独身、僧装的话,这与食品过敏者不能吃荤腥而被迫素食没有分别;如果只是具备了僧装,而缺少独身、素食的话,这种情况不用我讲。为了有别于社会上的独身主义者、食品过敏者、借佛敛钱者,把他们与出家人分别开来,所以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必须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此三者如鼎之三足,失其一则不能立。独身、素食、僧装是最基本的三个条件。为了弘扬佛法,广度众生的需要,还有三点也必须做到:一是一表人才(身),二是无碍辨才(口),三是满腹文才(意)。一表人才易使信众生恭敬心,欢喜心,布施心;有了好的口才,可以以理服人,使人从内心深处,归信佛教;有了满腹文才,可以着书立说,广为流通,从而弘扬佛法,广度有情。具备了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和三才,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那么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他的职责是什么呢?瑜伽焰口上有两句话,可以概述出家人的职责而无遗,那就是: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利益众生是我们出家人的事业,弘扬佛法是我们出家人的家务。所谓家务即是私活,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做饭、洗衣是在家人的家务活,弘扬佛法是出家人的家务活。但是现在有一个通病,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不愿意做家务活,佛教界尤为突出。如今的佛教界有一种普遍现象,即是少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不要说叫他开创佛教的新局面,就是叫他做本职工作都推三让四,不愿意干。平常毫无谦让之心,在要他尽义务做工作时,他高举谦让的大旗;日常贡高我慢不可一世,而在要他负责任之时,他毫无我慢之心,推委塞责。初看起来,好象此人很有道德和休养,与世无争,其实这是严重的失职行为。关键时刻,不能挺身而出,据理力争,为法忘躯,致使佛教蒙受损失,让那些刚刚发心出家的菩萨失去信心,看不到佛教的前途。有许多人问我,将来的佛教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我就问他:你为什么不问一问你自己呢?汝等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己,真是诸佛子。你也是佛陀的弟子,为什么一定要问我,而不问问你自己呢?

佛的弟子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在家居士的职责是护持佛法,出家僧人的职责是住持佛法。出家僧人悟了苦空无常、缘生之理,所以它本身就具有佛宝的觉义;出家僧人掌握了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并且如法如仪地去行持,这又具备了法宝的轨范义;出家僧人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又具备了僧宝的和合义。僧宝具觉义、轨范义、和合义,集佛宝、法宝之义于一身,这就是所谓的一体三宝。无僧宝,则佛宝、法宝无从显现。由此可见,僧宝最为重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诸位不要小看了自己,你们就是僧宝,你们就是觉者,任重而道远。佛教的前途,就是我们的前途;佛教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佛教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也可以倒过来讲:我们的前途,就是佛教的前途;我们的希望,就是佛教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就是佛教的未来。佛教要靠我们来发扬光大,我们也要靠佛教来生存从而借假修真,终成佛道。从出家的第一天起,我们的命运就与伟大的佛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是个人的行为,但又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他关涉到整个佛教的形象和利益,佛教的兴衰就系于诸位举手投足、行住坐卧之间。你们的责任是何等的重大!所以大家要谦虚再谦虚,谨慎再谨慎。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受了戒,学了不少东西,就目中无人,自以为很了不起。如果真有人这样想的话,那真要供养他几大板子,让他清醒清醒。

假如用圆圈里面的面积代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那么圆圈外面的部分就是我们没有学到的知识。当我们的知识增加一点,那么圆的周长也随之增长,外面的知识也相应地扩大。学然后知不足,大学问家总是很虚心,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只有半桶水才淌得很。田里的麦子在没有成熟的时候,总是昂着头,而一旦成熟之后,总是低着头、弯着腰,不言也不语。我们年轻人缺少的就是这种谦虚的美德。释迦牟尼佛曾说过:我讲过的法如我手掌中的土,而我没有讲过的法如大地之土;我讲的法如我手中的一片树叶,而我没有讲过的法如所有树上的树叶。伟大的佛陀,都是如此谦虚,我们更应该收摄贡高我慢之心,广闻博学。有一位很出色的婆罗门,与佛陀辩论失败后,一心想皈依佛陀。佛陀再三劝他,要他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弟子们的反应,不要因为你的皈依而影响到他们的信仰,使他们有失落之感。佛陀的心胸是何等的开阔,佛陀的心量又是何等的广大。有一首偈颂写得好:大圆满觉,应迹西乾;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在伟大佛陀面前,我们只有惭愧。

古语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汝等既已出家,即是大丈夫。既是大丈夫,就应该有大丈夫的气概和胸怀;就应该有大丈夫的行为和风范。既为佛子,当作佛事。难行能行,勇猛精进。晚课上我们常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或诸师)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什么是无常?我想诸位在听了下面的这首偈颂马上就会明白;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小后除老;中间时间没多少,又有一半睡觉了。这首偈颂是对无常人生的缩写,精彩之至。时光易逝,青春不再,所以我们应当勇猛精进。但是勇猛精进,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在身体条件许可之下勇猛精进,不要超出体能的承受极限。有一位法师讲经讲得好,有一次要我讲经,也许是这位法师知道讲经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不容易,所以在组织法会时,召集了许多信众,个个正襟危坐,面无表情,严肃无比。为了活跃气氛,我改变了一下讲经的方式。开头我就说:南无勇猛精进诸菩萨。下面有人在笑,心想从来还没有哪个法师用这样的开头讲经,所以在偷偷地乐。于是我又说:南无内心窃喜诸菩萨。这样下面有人咧开嘴在笑,于是我又说:南无笑逐颜开诸菩萨。这下子下面的人乐开了,有的笑得前仰后合,于是我又说:南无前俯后仰诸菩萨。听了我这话以后,他们就更不能自制了,于是我又说:南无无量欢喜自在诸菩萨。下面的结果就不用我多作介绍了,言归正传。

修行要掌握分寸,不紧不松,恰到好处。欲速则不达,活跃一下气氛,放松一下情绪,也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只是放松而不是放逸,我们应该发广大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发坚固心: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于此苦,退失菩提心。发长远心:众生有尽,我愿无穷。发平等心:一切男子为吾父,所有女类是我母。我们要发愿尽自已的形体和寿命皈依所有十方尽虚空界的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为什么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呢?因为在冥冥大夜中,佛法僧三宝为灯烛,照亮我们的前程;在滔滔苦海内,佛法僧三宝为舟航,救度我们出离苦海;在炎炎火宅中,佛法僧三宝为雨泽,给我们以清凉。正因为三宝有如此难尽赞扬的功德,所以我们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祝愿诸位大德法师法体安康,法喜充满;祝愿诸位新戒菩萨发广大心,得清净戒。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佛教教育的社会意义与未来(刘元春)
下一篇: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宽运法师)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