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6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宏演法师] [点击:2879]   [手机版]
背景色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6课

略论·6月16日讲课记录

宏演法师

  3、死及结生相续之相
  (1)、死缘
  文:"寿尽死者,以先业所引之寿,一切皆尽,时至而死也。福尽死者,如无资具而死也。不平等死者,有九种因缘,谓食无度量等,如经所说。"

  解:死缘有寿尽而死、福尽而死、不舍不平等而死三类。一、寿尽而死。从哇哇堕地那天开始,寿命就在一天一天减少。一直减到身体的种种功能都坏死,寿量尽了,时间到了就死亡;二、福尽而死。福报享受尽了,缺医少食,在贫困、饥饿、寒冻或自杀死亡;三、不平等死。意外死亡,比如说种种爆死。共有九种,即一、食不知量,爆饮爆食引起的死亡;二、食不宜,吃了不应该吃的食物,比如说服毒。三、不消复食,饮食无量,没有消化又再吃。四、生而不吐,不能消化的东西吐不出来。五、熟而持之,体内的废物不能及时排泄。六、不近医药,有病不治療。七、不知于己为损为益,对种种受用不知道是好是坏。八、非时非量。饮食没有时间没有定量。九、行非梵行。男女关系混乱引起的死亡。除此之外,还有传染病、犯险、车祸、空难之类等引起的死亡。二和三两类属非时死亡,寿命未尽、不该死的时候死了。世俗修延寿法,均对非时死而言,对寿命该尽的修延寿法也无效。

  (2)、死心--死时之心念
  文:"信等善心及贪等不善心。此二心者,或依自力,或依他使念,于想粗转之中间令心发起。具无记心死者,于善不善二心自忆念,亦无他使念。此中作善者,如由暗入明,死时如梦种种悦意色生,安乐而死,解支节苦亦甚微细。作不善者,如明趋暗,死时如梦显现种种不可爱色,生起猛利之苦。受支解之痛亦极剧烈。支解者,除天及地狱外,余趣皆有。具无记心者,如上所言之乐苦俱不生也。死时善不善二心者,何多修习,彼即现起,余心则不转也。若于善恶二种平等者,何者先念彼先现起,余不随转。心微细行时,善与不善二种皆止,而成无记之心。一切死时,当其想心未至不明之间,以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彼最后我爱增上,念我当无,便爱自身。此即受中有之因也。预流及一来,虽亦起我爱,继以慧观察而不忍受,如具力人打力弱者。若不来果者,则我爱不生矣。"

  解:死时的心念,分粗细二类,粗中又有善、不善二种。依略论释云:善心念死的,由自忆念或他忆念与信等善法相应而死。因为粗分心(自己能觉察)通善、不善、无记,所以死心以粗分为转移,细分心(根本无明,不能觉察)则不分三性。粗分心属四大收摄,直至最后三口粗气出后,细分心出后乃死,死即随业转。当在三口粗气出后,细分心未出前,提起皈依心、出离心、菩提心三心,虽有恶业,也可以用善念压伏。修破瓦法的,于粗分心时行迁转法。迁转法最低限度必须忆念皈依心,上等的能忆念空性,最上的忆念菩提心,这就是破瓦法,非别有秘奥。在粗分心时,必须有人提示,否则要看平日的习气。如善习强则善心现,恶习强则恶心现,善恶相等,则视平日善恶何者为先,先习者必压后习者,故惟视平日的串习,届时即随习气的力强者而取后有。故于最后粗气未出以前,不论自忆念善法,或他教忆念善法,最为扼要。   无记心死,于粗分心即不辨善恶二念,惟无记而死。在粗分心随外气出后,心尚余热,细心仍然依内气而住。此时即现红道白道与父母红白相应,此就密法说如是。(《红显白显,可参阅孙景风译的《中阴救度法》》又死时有一种幻境,如住善心,则见胜境而死,譬如由暗入开朗,如入花园、见天女、或上师、佛、菩萨相等。种种悦意之声,安乐而死,四大分解的痛苦,也比较微细。四大分解的痛苦,也称为断关要苦,即断生命时所生之苦。除天及地狱死者外,余道皆有之。不过能住善念者,其苦轻微;善律义(严持戒律)亦有无此苦者。住不善而死,其幻境为种种不可爱色(境)。如由明入暗,或见鬼卒鞭挞执缚等,并生猛厉痛苦。断关要苦亦最甚,如断头然。其最不善者,现种种猛厉恐怖境界。次不善者亦或有不现。昔有屠人死时,见所屠之猪咸集,持刀断其命而死,即其一例。住无记心死者,上述爱恶二种幻境均无。   临死粗分心现时,善念恶念,即于此时现起。但恶念现,善念即不现,反之亦然,及粗气已出,细分现前,善恶二念均不复现。惟长时串习之我爱心,猛然而起。因爱我故,见我将死,即生取我心,故受后有,故爱、取能造后有业。至于预流、一来果,虽有我爱,因有空慧,能破我爱习气,将习气压伏。不来果,我爱不以爱禅定乐及取蕴心而取中有,以得不来果。

  (3)、暖从何收
  文:"暧从何收者,作不善者,先从上身收暧,至心而舍。作善者,先从下身收暖,于心而舍。皆从心而出识也。于最初精血之中,识于何住,即成心脏后从何出,即是最初之所入也。"

  解:人将死时,身中的暖气从哪里收,大概就能知道往生的去向。作不善业,暖由上向下而收至心;作善业者,暖由下向上而收至心,均至心而舍。因暖气的收摄不同,即生中有的生处也不同。心识入胎,由母根而入,住于父精母血中,即其住处,结成心脏;死时心识离身,亦从心脏而出。圣者入胎,不自母根入,或从口入,不过,仍住精血中。暖收时,即火大归火之相。出粗气时,即风大归风之相。凡欲行超荐法者,应于此时,但须具二条件一、生前具福德;二、超荐者与亲眷有关,如父子师弟等,否则任何法亦无效。总之,地大受用尽时,乃归於地,水大仍归於水,风大亦然。何以故?业尽故。业尽,故心与身分,暖收亦即心收之相。在暖收气紧时,正粗分心现时,正好提正念,此时一念善恶,即可决定升沉。粗分心一过,即入细分心,则纯属无记,已无转业作用。依密乘广说,细分心,随业力住于身,至多可三日。迨细分心与身离,即入中有。所谓中有,为生死中间的过渡,故称中有。

  (4)、死已成中有之理
  文:"死后成中有之理者,如上所言,识从何出之时,由彼无间,如秤低昂,而成死与中有也。彼中有者,眼等根全,当生何趣,即具彼趣之身相。在未受生之间,眼如天眼,身如具通,俱无障碍。同类中有,及修得离过之天眼能见之。《俱舍》虽言,若成何趣之中有,次无遮止令于余生,而《集论》则说有遮也。作不善之中有者,如黑羺(nou)光,或阴暗夜。作善中有者,如白衣光,或明月夜。中有同类能互相见,并能自见生处。地狱中有如焦株杌,傍生中有如烟,饿鬼中有如水。欲天与人之中有如金,色界中有鲜白。此《入胎经》所说。若由无色生下二界,则有中有。若从彼二生无色者,随于何死,即于彼处无色之蕴,无有中有也。又天之中有向上,人之中有平行,诸作恶业者,眼目视下,倒掷而行。三恶趣之中有皆同也。寿量者,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得缘则无决定,不得亦须换身,于七七日住,在此期内,定得生缘,无过此限。如天中有,七日死后,或复为天,或变人等之中有,以有余业,能变中有种子故也,余亦如是。"

  解:成因:一切有情死时,当心识还未达到昏昧状态的时候,长期以来所养成的我爱习气现行,并且势力不断增强,最后达到非常强烈的程度,但想到"我"将要死了,于是只好爱著显现的身体。心识一旦离开身体,立即形成中有。好比天平的两端,一端加码,另一端就翘首,升沉是同时的。
  形状:中有身,眼耳等俱全,视听亦无碍,如孩童般。中有之身相,视其当生何界,即为何界相。俱舍有"当现前生形相"一语,或谓如其前生本有形相者,此乃误解。所谓前生者,即指当生言。故死者之魂,决非本人相貌。又中有身,在同类中有及修得离垢天眼,均能见之。但业根则非所能见。《俱舍》说中有身现何界身,即定生何界,不可转变,此乃不了义。《集论》说尚可转变,则属了义。如依俱舍,谓中有一成,不可转变,则七日中任修何善法,亦将益无矣。依集论,在七日内修法,恶趣中有可生善趣。但俱舍解释,定生某界之中有,如后人为之修法,仅可使其时间上缩短,或减轻其痛苦。彼驳集论,以为如中有可变,则当生善趣者,其亲友作恶岂不亦影响于彼令其转入恶趣耶?宗喀大师则宗集论说,谓中有期内,后人作恶,亦可影响于彼由善而趣恶趣。作恶的中有,如黑牛毛毡,或谓如阴暗之夜。作善之中有,如白毡,或如光明之夜。中有除同类可互见外,亦能自见其当生处。地狱中有,状焦株杌;傍生中有如烟;饿鬼中有如水;天如金色;色界如鲜白。由无色生下二界有中有,由下二界生无色界,则无中有,于其死处,即成无色界。
  功能:具神变。此种神变,系由生得,与由修定所得者不同。俱舍称彼为业通。除母胎宫及金刚道场外,余皆无所阻碍故。
  运动:天中有向上升,人中有平行,恶业或三恶道中有都是眼朝下颠倒而行。
  寿量:一般情况下,中有若未具备投生因缘,最多存在七天;若找到了投生的因缘,时间上就不一定。如果在七天内未得受生因缘,那么必须转换中有身相,在七七四十九天之中,一定找到投生因缘,不会再超过这种期限。

  (5)、次于生有受生之相
  文:"次于生有结生之相者,《瑜珈论》云:若胎生者,于父母精血起颠倒见,尔时如父母未眠,而如幻见眠,于彼爱著。《俱舍》说为见父母眠也。彼复若生女身之中有,于母思离,贪与父交。若生男者,于男思离,贪与女交。是欲起已,从而趣向。如是男女支体,余渐不现,唯见男女根相。对彼起嗔,中有遂灭,而成生有。复以父母贪爱俱极,最后有浓厚之精血各出一滴,相与和合,住母胎处,状如凝乳。与彼具时则中有灭。与灭同时,以结生相续之识力,有微细余根大种,和合摄彼同分之精血,而余根以生。尔时入胎之识,诸许阿赖耶者,为阿赖耶;诸不许阿赖耶者,则为意识结生也。若于生处不欲去者,则不赴,不赴则不生,故已作增长生地狱之业,如宰羊杀鸡贩猪等非律仪之中有,于其生处,如由梦中而见有羊等,以昔串习之爱乐。即往赴彼,即于生处之色起嗔,遂致中有灭而生有生焉。如是于地狱及大瘿饿鬼中生亦同。凡当生于畜生、饿鬼、人及欲界色界天者,于其生处,见自同类喜乐之有情,于彼欢喜,思欲奔赴,由于生处起嗔,中有随灭,而生有生焉。此《本地分》中所说也。其非律仪贩鸡猪等之生地狱,与此相同。《俱舍》云:"湿化染香处。"谓湿生贪染香气。化生贪染住处而生也。又若生热地狱者思暖,若生寒地狱者思凉,中有趋之乃生,此注中释也。卵生如胎生,亦出《俱舍论注》。"

  解:生有,分胎、卵、湿、化。就胎说,俱舍谓胎生中有,生颠倒见,当得男身者,则妒男而爱女;当得女身者,则妒女而爱男。《瑜伽师地论》说中有天眼,见父母所出精血,父母为眠相。《俱舍》说实见父母眠相,以颠倒见趋之,男女身相不现,但见男女根相,起瞋恨心,中有即死,于父母精血中结生。以上二说,都说从父母根门入,密经则说从母顶入,或口入,一说随父精而入。中有与生有同时生灭,识入精血,以识原有生根之力,即成微细根种子,如乳得酵,诸根随生。一说由识即使精血成根。一说由识使精血生四大,由四大成根。此处所说之识,在许赖耶者,即名为赖耶;不许者,即名为意识。凡夫以业受生,故到产门即不自知。转轮王以福胜,入胎时自知当入胎,不过入胎后仍然无所知。辟支佛以智慧胜,不但知入胎,且自知住胎,惟不知出胎。佛则福慧皆胜,知入胎、住胎,并知出胎,三皆明了自知。自转轮王至佛,皆不由倒见入胎。入胎时,于生处不欲者,即不结生。但地狱等,虽非有情所欲,然由生时习不持戒律,如屠儿死时,生处妄见鸡猪,以其屠宰欲乐牵引,追捕鸡猪,至则不见,但见地狱,中有发愤而死,即生地狱。如生饿鬼,则生处妄现财帛,至则财帛不见,见饿鬼境,於是中有发忿而死,即生饿鬼。推之生欲色诸天者,其中有均见同类而往,因憎生处,中有遂灭,即成生有。总之,贪习甚者,其生处现可贪境;瞋习甚者,生处现可瞋境,因此奔赴而生。至于湿生因贪香气,至则受生。化生贪住处,至则受生。又生热狱者感冷,一念求温而生。生寒狱者感热,一念求凉而生。生饿鬼者,感胃不舒,念不欲食一念而生。卵生与胎生同,由业而感生。

  第二节 发心标准
  文:"发心之量者,如是从苦集二门,审知世间之相,若仅生起希求舍离,及于寂灭希求证得,虽是出离之心,然犹嫌不足也。盖必如居火宅及系牢狱,于彼宅狱生若何不乐,则欲求逃脱之心,亦当生起若何之量。然后仍须渐为增广此种意乐。如夏惹瓦说:若置酒上之粉末,仅口面而浮者,则其厌舍世间之集因,不过如是,而求灭若集之解脱,亦与相同。是故须虽欲修解脱之道,但唯空言。其不忍于他有情流转世间苦之大悲,亦无从生起。故能劝勉不假造作之无上菩提心力,亦必不生。其曰大乘者,亦仅随语而转。此当数数修习之。"

  解:中士从苦谛、集谛二方面观察了知世间流转的状况,而发生出离心。出离心发生的程度,应如处于著火的房子或囚禁于牢狱之中,对火宅或牢狱生起极大的不安与恐怖,而希求冲出和逃脱。发心方便,不仅思苦集二门,思十二因缘发心亦可。十二因缘分流转和还灭二门,由思惟流转苦,即生厌离;最可厌离者,惟老死。如何能断老死?老死由生而来,当断生;生由有,即当断有;有由取,即当断取;取由爱,即当断爱;爱由受,即当断受;受由触,即当断触;触由六入,即当断六入;六入由名色,即当断名色;名色由识,即当断识;识由行,即当断行;行由无明,即当断无明;是即还灭法。故十二因缘,统由无明而生,能治无明,即断生死,即名涅槃,或曰寂静,或曰出离,均为无明尽后,生死尽,所安立的假名。取由十二因缘思生死苦,欲舍生死,证得涅槃,是一种发心方便。由本论所说苦集二谛思生死苦,求出离轮回,也是一种发心方便。但仅具出离心,尚为不足。必如居火宅,处牢狱,刹那刹那,岌岌不可终日,急求出离。具如是心境,方合生起出离心之量。仅口头出离心,则不能生大悲心,更不能生菩提心。故欲修出离心,必须如火上加油,发生猛势。以真实出离心,为真实菩提心的根本,乃成佛之正因,最为重要。菩提心无先後,而有大小;菩萨成佛之迟速,即视菩提心之大小而分,释迦发心在弥勒後,而成佛在弥勒前,即其明证。释迦之菩提心特大,亦即由其大悲心之切,出离心之强而来,行者不可不知。   第三节 除邪分别--驳斥邪见
  文:"或曰:若修厌患,令想出离,如同声闻不乐世间,则堕寂静之边,故修厌患,于小乘为妙,菩萨修此,则不应理。以《秘密不可思议经》中说也。答曰:经谓菩萨于世间不应怖畏之义者,非谓于业惑所制,而流转三有之生老病死等苦,不应出离。盖谓菩萨悲愿自在,为益有情,而于三有受生,不应怖畏也。夫以惑业所制,流转世间,为众苦所逼者,自利犹且未能,况云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菩萨较诸小乘尤应厌离而灭除之。而于悲愿自在,受生世间,则应欢喜焉。又彼经亦云:'诸菩萨者,为令有情悉皆成熟,易摄受故,于此世间,见有胜利,不住广大涅槃。'如是未能简别,若如前而说。于彼说者,设有菩萨戒,则生一染污之恶作罪,此《菩萨地》中所言也。若于生死意求出离已,见诸有情是自亲眷,为利彼等而发菩提心者,是《四百颂》之意,月称大阿阇黎于彼释中说也。"

  解:有一类众生说:若对世间产生厌恶,希求出离,如同声闻厌离世间,则堕于寂灭一边。所以,修厌离世间之心,对小乘来说是很好的,菩萨也修这种心,实在不应该。这是因为菩萨于生死中见大利,不是于涅槃见大利。这是《秘密不可思议经》所说。

  这是由于不了解三士道共与不共的关系。就中士道言,专求厌离,偏向寂静。但此处所谈的中士道,为引入上士道,不过是从中士道经过而已。如果说出离心为小乘,那么,菩萨都曾经发过出离心,岂不是都成小乘了?菩萨观生死过患,须十倍于小乘,以小乘经仅为自身贪得涅槃,故涅槃有边;菩萨为一切众生得涅槃,故其涅槃无边。因为菩萨怖畏生死即失悲悯众生之意。小乘为己一人怖畏生死,菩萨普为众生怖畏生死,以悲愿力而受生死,这种生死有自在力。十地菩萨,发愿受生,或化为转轮王等,广度有情,所受一切五欲,皆为菩萨行的支分,不生烦恼,这种生死不应厌离。若为惑业牵引的生死,乃随他力而转,毫无自在,就是菩萨也应当怖畏;因业力生死受诸苦逼,自尚不能救,遑论救人,是为一切衰损之门,应比小乘万万倍而厌离之。若以悲愿生死,则可欢喜。菩萨已离世间垢染,其入轮回,如莲化在污泥中,完全由悲愿心与欢喜心而来。菩萨所受生死苦,系怀甲坚忍而受,以在生死中,刹那刹那积聚福慧二资,故生欢喜。此种欢喜。胜过自证法身,因为自证法身仅是自利,此则利他,不可相比拟。若于此不好好地选择,说菩萨不应厌离生死,如果曾受菩萨戒者的,则为染污罪。菩萨怖畏生死,较小乘过之万倍。以不舍众生,复入生死。故为希有。此种希有,由其有善巧方便而来,小乘因为无此善巧笔便,所以或住三有边,或住涅槃边。菩萨以大悲方便,故不住涅槃边;以证入空性,故不住三有边;二边不住,故为希有。吾辈凡夫,以不知惑业为祟,由惑业力,则唯住三有边。菩萨视一切众生如亲眷,为救一切有情故。欢喜入于三有,并非欢喜三有。此四百颂所说。   第四节 辨别解脱道的自性
  中士道正修出离心,依苦集二谛,生起求解脱心。抉择解脱道,即依灭道二谛,认识灭道二谛的殊胜利益。总之,不外四谛,前二应舍,后二应取。四谛、十二因缘,通三乘。先发求解脱心;次求何为解脱道,及解脱道当具何种功德;再次应知如何趋入此解脱道。求解脱心,就是厌离三有;三有中无道不苦,因为三有为业所生,即成苦器;造六道中的哪一道业,就成哪一道的苦器;哪道苦器既成,就应该承当哪道所有之苦,此龙树亲友书意。所以从三有顶至金刚狱,无非种种苦器,盛种种苦。故仅厌离尚为不足,必须打破苦器。苦器由惑业所成,即须打破惑业。

  大家一起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菩提心妙宝 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 辗转令增长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7课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5课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一课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二课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三课 接触佛法快3年了,但一直在门外打转,至今还没有皈依。看过法师讲解的《..
 现在汉地许多人在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请您介绍一下这部论在佛教中的.. 有人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密法论典,禅宗和净土宗的人没必要学,这话对..
 如何理解菩提道次第中的三士道? 《菩提道次第略论》导读(释宏演)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一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二
 入菩提道次第--显明佛陀密意(堪布泽仁扎西 译) 菩提道次第直授·趣入一切种智速疾道(第五世班禅大师洛桑耶喜)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2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3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4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5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6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7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8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