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成佛之道
 
[仁俊法师] [点击:2322]   [手机版]
背景色
成佛之道
 
仁俊法师讲于1995年6月30日
 
        不堕幻觉及惛掉,你能有了正常的意志了,这时候,在修止、修定的过程当中,对种种的幻觉及虚幻的妄想,不要去理睬它;就如同开车时,四面八方虽有种种的境界现前,但你不要乱看,把方向盘把稳了,照着应走的路径前进,这样才不会闯祸。在修定的过程当中,也应这样对待种种现前的幻觉。人是这样的,平常的时候,心里乱糟糟,好似混水摸鱼,什么都看不清楚,等到心要静下来的时候,就好像有四面八方的东西都涌上来了,那些其实都是幻觉嘛!如果有了正常的意志,就可不为幻觉所转。及惛掉:真正的学定、修定,如果有昏沉掉举的现象,你一定要控制它。不过从对治主要的定障--贪欲与散乱,引发正定而说,不能不说这二法是更有效的,更稳当的!」(页二○四) 要真正的对治了贪欲与散乱,才能真正地引发正定;不对治,正定永远学不成。要对治贪欲与散乱,不净及持息这两种方法是更有效的。
 
        「在修习摄心的过程当中,如能达到断除五欲,断除五盖,那么定心明净,会很快的发生功德而成就的,所以说『摄心』能得『正定』。」(页二○四)真正的得定,真正的观照,真正的止,是什么情况?是大体了解透相蔽,本质抉择如实知。修观的时候,对所观的大体,都能了解,都能透相蔽。一般人被相遮蔽住了,见相,不论好歹,心中总有一个相,就好像就水滴在物体上,老是有一个印子留下,印子愈积愈多、愈厚,就被障蔽住了。众生心也是这样,不管见到好相歹相,都是透不过,都被它遮蔽住。因此,把许多幻化的影像都摄到心里面来了。那么,观是什么?观就是用止把幻像停下来,再去观照它,不为相所蔽;它透过了相之蔽,真正入到一切法的本质当中:本质抉择如实知。能抉择、知道法究竟是怎么,是好是坏。他能知道一切法,真正地知道这个真实,就不随虚妄的情境转。「如实」是什么意义?一说如就是实;二说真正的如实,是超过时空的,也就是佛所说的无常无我,是超过时空性的。并非现在说无常,过去并不是无常,将来也不是无常;说无我,也不是说现在无我,过去有我,或将来有我,不是的。这无常无我的道理啊!是超过时空性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的,是永远地真实如实:无常就是无常,无我就是无我。这一定要观照才能知道的,用普通人的心理去妄想,将永远与它相隔的。
 
        「那么定心明净,会很快发生功德而成就的。」假如能离五盖了,那么定心就明净了,在定心明净的过程当中,很快会发生种种功德而成就的。定心明净的过程当中,功德太多太多了,简单地举例子来说:或者身心感到轻安,或者在定当中,特别在定当中把慧也开发出来了,定慧相应了;或者过去没智慧的,不能了解的,现在了解了,或者过去没有神通的,现在得到了清净的无漏定,学神通容易得很,也就有了神通了。
 
        七众摄心所缘相,不外二门及五停。现在真正谈到修行了,七众就是佛弟子,综合起来,有七大类不同:以出家人来说,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七众要真正的摄心,所缘的境界--这相不是着相,所缘的境界也是相的--不外二门及五停。依照印度的经论来说:二门是二甘露门:不净和数息;五停是加上其它的三种,『成佛之道』的本文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此处不再赘说。什么叫做功德?什么叫做功?佛法当中讲功德是多方面的,但真正的功,是智力的改变胜利:智慧的力量正确了、强大了、清净了,能彻底地把我们一个人改变、改革。学佛也等于是一种精神的革命,一般人学佛学不上,就是因为不曾经过一番的精神革命。真正的修学佛法,要以智慧来改革自己染污的生命,因此能够胜过种种的烦恼,得到胜利。胜利在某一种方面来说,就是某一种功德。心量的开豁发达,一个人真正有了定,有了慧,心量特别大,能开豁,心量也特别发达,一切的起心动念,都是光明的,清净的,正常的。
 
        「约一般的禅定说,不是邪定,味定,就是正定。约出世法说,那无漏定才是正定呢。」(页二○四)。定有三种:一是邪定,是外道所修的一种定,因修定的动机不正常,或者为了报仇,或者为了得神通,所以称为邪定。二是味定,也通邪定,也一分通正定,总之是不好的。得了定觉得轻安,身心上轻松,或者有种种的喜乐、光明,他就攀着这些,这叫做味定。佛法上来说,就是正定,从出世的佛法来说,那无漏定才是正定。什么叫做无漏定呢?定本来是共世间的,有为有漏的,你一定要从正常的闻思修慧三种当中,好好的各各的了解清楚、深入,久了才能与正念正定相应。从正定当中,引发正慧,以正慧来运用这个定,那么这样的定才能成为无漏定。也就是说,邪定和味定,根本上就不能称为无漏定,那无漏定才是正定,无漏定才能出世的。
 
        彻知世法必漏堕,羡仰胜妙求出世:要知道,不管邪定、味定,还是与世间的清净相应的,特别是邪定,为了报仇,得神通,或大名誉,都是世间的知见。真正需要定的话,不须要这样嘛!彻知世法,你要彻底地知道那个世间之法--邪定味定--必漏堕,尽管你修定,甚至得到那种定了,将来还是要漏堕生死的。所以正常的修定,要修正定,也就是无漏定,要不断地羡仰胜妙。 因为正定才是真正的胜妙,你要羡仰胜妙求出世,千万不要贪着了那邪定或味定。
 
        「三乘贤圣弟子,是为了修发真慧而修定的。定境由浅而深,阶位不一,到底那些定,可以作为依止而修发真慧呢?总摄修发的一切定法,不出这样的大阶位--四禅,八定(还没有灭受想定,这是圣者所修证的,姑且不说)。」(页二○四)。三乘贤圣弟子--不管是声闻、缘觉、或者菩萨乘--发三乘心学佛法的,都是预备进而行善渐断的。三业善良性柔顺,三毒渐断心光正。这个心和身都和世间行善的意义有差别的。性是什么意义?三业善良,不管是内在的意业,外在的身业、语业,都善良了。换句话说,以十善穿透三业当中,像这样的人,性格非常的柔顺。柔是柔和,没有一点暴燥;顺是顺于真理。一个人一定要性格柔和了,才能顺于真理,假使刚强暴燥,许多道理都不能接受,也就不能学佛法。所以学佛法,最主要要把心调柔下来,才能渐渐顺于佛法。 用比喻来说,水怎样能成为大海?它不断地柔和,不断地继续向前流,小水积多了而成为大海。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性格柔和了,一切照着正法去做,才能走上轨道,才能真正深入佛海的大海,这就是柔顺。三毒渐断心光正,再进一步,贪嗔痴渐断。譬如说:你证了初果,主要的烦恼是断尽了,还有其它微细的烦恼还没断尽;到了阿罗汉果,不但粗烦恼断尽了,微细的烦恼也断尽了。从圣人阶位的来说,三毒渐断,断到最后,完全断掉了,心地就光明正大了。当然,世间的圣人,也有值得我们恭敬的地方,但是论到断烦恼,他没有这个智慧,断不了烦恼。
 
        从佛法的定法上来说,四禅是初禅乃至第四禅;八定:定当中也含有四禅,另外加上四空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样总合起来是四禅八定。禅是什么?禅有时也叫做定,定有时也叫做禅,所以八种定当中也含有四禅;但是禅有些地方是和定不同的。禅的意义是尽弃欲恶功德聚。 真正修学禅定,不管是世间或是出世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尽弃欲恶:要尽可能的远离五欲,五盖。远离了这两种了,修学正常清净了,就能发定,定就能成就。定成就了,有种种的功德积聚,功德实在是太多了。思惟所缘心澄平,禅有它观察和思惟的境界的,所缘,就是指所思惟的境界;心澄平,是心境能澄清了,能够平衡了。也就是不昏沉,不掉举,心维持得恰到好处,这是禅的一个基本定义。
 
        「还有灭受想定,这是圣者所修证的」,四禅八定是通世间,也通出世的。除了四禅八定之外,尚有一种定是不共的,那就是灭受想定。这种定是圣者所修证的,什么样的圣者呢?证得了第三果的圣人。三果圣人在心理方面,观察到两种心理不断的在那里活动,因而感觉到厌烦。这两种不断活动的心理一种是受,一种是想。一个人与外界相接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对境界起了一种领纳的作用,不管是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总是在那儿攀来攀去。想就是取相;把影像吸收进来了,然后分别这是好的,这是坏的,好的就贪着,不好的就讨厌,这些都是取相的作用。证得了三果的圣人,知道受和想两种心理活动令人起厌爱,所以修灭受想定,把受、想控制,消灭,不再有想,不再有受。
 
7月 5日   
 
        「在这四禅,八定中,最后的非想非非想定,定心过于微细了,心力不够强胜,不能依着他而修发真实慧。所以「能」够「发真慧」的,佛说」只「有七依」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七定。但最初的未到定,也是可以发慧的;这是初禅的近分定,所以就摄在初禅中。」(页二○五) 佛法当中的禅,有特殊的意义:大概地总摄起来是四禅八定,或者在初禅根本以前,加一未到定。禅定是分成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初禅根本,是对未到定说的:初禅根本是初禅最主要的一种定,以它为根本的,所以叫做初禅根本。未到定是一种定,但是定心不够深,还没有到达初禅根本禅的内容。举个譬喻说:初禅根本就等于一个城市一样的,未到定就等于是郊区,到了郊区很快就到城市了。在这四禅,八定中,最后的一个定叫非想非非想定,非想是说这时候心在非想当中,很深很深的,几乎是没有什么想的了,想的心所等于停止了。非非想:但是它还有微细的想在那儿的,只是不活动,因此叫做非非想,定心过于微细了。在这种定当中,心里的活动几乎没有了,非常的微细微细,因此完全进入世间世俗的恶性定当中 (?),所以心力不够强胜。心力就是心智力,心里面能缘的智慧力不够强胜,不能依着他而修发真实慧,因此就不能依靠像这样的定了解真实的智慧。换句话说,要发真实的智慧,一定要真正的观照,久了配合着定,才能得到真实智慧的。如果一味的住在深定当中,心智不能运用,起不了观照,永远的没有真智慧。像这样的一种定,时间太长太长了,等到从定当中醒了,还是会掉堕下来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味住在深定之中,是没有智慧断烦恼的啊!
 
        悟入诸法之实相,不着不住能了达。什么叫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是悟入诸法的实相。诸法就是指我们现在的身心、外境上所有的一切,都包括在内。实相是什么呢?是一种真理,是永远不变的。众生的苦恼,就是贪着这些相对的身心,和种种外境的一切,而不能得到解脱。要真正得到解脱,一定要透过了这些相对的束缚,悟入到普遍的真理,才能得到解脱。诸法之实相,真理和世间的实相,并不是两回事情:真理就普遍于世间一切的身心和种种的境界当中。由于凡夫不能了解,执着自己的身心是真实的,因此对清净、无罣碍的真理不能明了;但是真理完全普遍于一切思想。所以真正修学佛法,得到了真实的智慧,证入了永恒的真理了,这时候一切的罣碍、苦恼远离了,就能不着不住能抉择。得到了真理了,用真理智慧来看自己、看与自己相对的一切,就不会执着,也就不会住在一般人的境界了。这时他就能抉择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知道怎样用出世间法来解除世间法的束缚,让自己得到自在。所以真正能够发真慧(无漏慧)的,佛说只有七依: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反而是非想非非想处,看起来定心深极了,因心力太弱,不能起观照,尽管定深,不能够断烦恼的。但最初的未到定,也是可以发慧的。初禅的根本禅以前,有一个未到定的。这个未到定也可以发真慧的,这个慧不是普通慧,是发无漏慧的慧。这一种未到定,是初禅的近分定,程度没有初禅根本定那么深,但是已经靠近了初禅了,所以叫做近分定,所以就摄在初禅中。它虽然能够断烦恼,证入无漏慧,由于和初禅根本定的关系太密切了,因此就把它摄在初禅当中。
 
        「关于定学的修习,就是摄心令住的修法」,因为定学不像一般人看起来那么简单,好像腿子盘起来,什么都不想,就叫做修定,那是太危险的。定学的修习,是摄心令住的修法,把许多的散乱心,完全打开,集中心力,专注在一个境界上。 因为人的心太乱了,不能上轨道,就等于风中的水一样,风一吹,浪花四溅,无法一路流下去,不能成为大河,随时就干掉了。如果水集中起来,向遮一条水道流去,久了就能成大河,甚至成大湖。心也是这样,散乱心东想西想,终究不能走成轨道,修定就是把心力集中起来,是一种良好善巧的管制,慢慢地让心上轨道,心力齐整地一直向清净的境界去观照、深入,久而久之,所观的境就深,也很正确,从深而正确当中体见真正的智慧了。
 
        浊乱心如风中浪,腾涌倒想叹无奈。人心浊乱得很,也许平常乱糟糟忙碌碌的无所谓,等到要静坐的时候,种种的颠倒妄想,从四面八方涌上心头,就像风中的浪一样地奔腾,感觉无法静下来,无法管制那个心,腾涌倒想叹无奈。他自己不知道修定的方法,也不知道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只一味的道听途说,自己误自己。相反的,摄心犹如清泓泉,影像显现常明稳。散乱心要想修定不可能,要想修定,要能够摄心犹如清泓泉。你若真能把心凝摄住,宛如深山高峰上的一泓清泉,因为染污的成份非常地少,水面的影像就清楚异常了,影像显现常明稳。这影像和普通影像完全不同,在定当中所现的一种影像,心一澄清,就同清泉澄清了一样,清净的影像,自然而然就显现了,因此心就明稳不散乱。
 
        增上慧学者,即出世正见。「道谛, 是三学, 八正道。 戒学, 定学, 都说过了,现在要说到慧学。」(页二○五)
 
        前讲面讲苦集灭,现在要讲道谛了。道谛是什么?三学,八正道,都称为道谛。戒学,定学,大体上都说过了,现在进一步说到佛法中的慧学,智慧的这一门。我们学佛要注意,佛法中说戒也是学,定也是学,慧也是学,主要是说要想真正了解戒、定、慧,是要好好学习的;不学习戒、定、慧,即使诚心礼佛拜佛,对佛法真正的内容,可说还是非常的隔膜的。慧学就是八正道当中的正见和正思惟。总合起来说,增上慧学,就是出世正见。正见,简单地说,综合了对世间的一切要认识的清清楚楚,活在世界上,才能不被世间的一切烦恼困扰;更进一步,对出世间清净的道理,也能因有正确的认识,而有所领悟、体悟,渐渐趋向于清净,解脱得自由了。要真正的思惟,佛法的思惟,和普通的思惟不同。真正的思惟是什么?对佛法真实的意义把握住了,得到一种极其正确的认识,任何一样违背理性的事情都不去做了。为什么呢?因为知道做了就不得了了,不做就能与智慧一如,让自己心里清明,让身心都能走上正常的轨道,这就叫正思惟。所以总合起来说,增上慧学,就是出世正见。增上就是强有力的意思。佛法当中所说三学中的慧学,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就是出世正见。真正有了慧学,就是超过世间一般人所见到的、所执着的一切的错误。出世的佛法,就是超过、超升于世间一切法的一个智慧的观照。因此,把世间的困扰解除, 把出世的光明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依准,就是出世正见。
 
        「什么是增上慧学?为了作为解脱的依止而修慧,叫增上慧。」( p. 205) 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增上慧学?学智慧,是为了得到解脱,作为解脱的依止的一种力量,来学智慧,叫做增上慧。更简单明白地解释:你能以这样的智慧,作为解脱的力量,或者一种依止,就让你做人的方面,一步一步的上升、光明,再也不会落到黑暗当中,这叫做增上慧。这当然不是俗知俗见,而是究竟的增上慧了。世俗的知见,还是有它种种的学术思想、理论见解做根据,有的还是有很好的价值。但是不管世俗知见的价值多高,和出世的知见比较起来,都是差了一层,或是差了很多。究竟的真实慧是什么呢?得到了这种智慧,让你对于世间的纷芸万象的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不像一般人一样的,起心动念都是想的妄想,待人接物,老是用种种的花样,种种的手段。你有了真正的智慧,就不屑再那样做了。「正见也如此,如上面说到的知善恶,知业报,知前生后世,知凡圣,都还是(佛教的)世间正见。」正见也是这样子。
 
        如上面说到的知善恶,在五乘共法当中,说过要知道善恶,知道业报,知道前生后世,这很重要。我们中国人,特别是经过了共产党以后,什么叫前生,什么叫后世,都不去管它,只管这一生。在这样的生命观之下,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极短极短,许多的问题就从此发生。佛法当中讲生命:要知道过去中有生命,未来中也有生命,现在的生命是不离开过去生命的感得,又能引起未来的新生命。知凡圣,要知道我们决定是凡夫,过去或者现在也有许多人成为圣者,都还是佛教的世间正见。 尽管你知道这些属于善的方面了,但都还是世间正见。知道了世间正见,可以让你行善,做一个好人;但是如果你不更深一层的去了解出世正见,有的时候,一个不谨慎,就又退到世俗知见上来了,还是生死凡夫。为了悟真理,断烦恼的解脱,要有出世的正见。佛法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悟真理。真理是超过时间性的,没有过去未来的差别。 假使你悟入了普遍的真理了,你内心上的烦恼就断了,得解脱,也就是身心能够真正的自在了。要有出世的正见,要能够真正得到解脱,没有出世的正见绝对不行。「什么叫出世?就是超过和胜出一般世间(凡夫)的意思。」 警凡愧圣上进本,耻凡慕圣解脱基:我们现在和圣人比较起来,一切都是凡夫,所以要时时警策自己:老是这样以凡夫的心境去起心动念,总是不对的,将来总要堕落。心里生起一种惭愧心,并且进一步羡慕圣人,知道过去和现在,有的人已成了圣人,有的人正在努力地学圣人,要能耻凡慕圣,才能上进,才是解脱的基础。
 
        什么叫做真理?真理之本三法印,世出世间之实相。佛法中所说的真理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我们的身体、外境的一切,或者是古今的一切,分分明明摆在我们眼前,总是无常。当然,尽管在表面上看起来无常,造了业,还是在生死当中流转;并不是无常,眼睛一闭就没事,这是邪见。无常才能相续。无我:没有你心中所想象的那个真实常住不变、永恒、快乐的我,没有那回事情。懂得了无常无我了,就能渐渐渐渐得趋向真实解脱。三法印是是决定如实的,不管什么时候,什么空间,都是普遍的。这是世出世间之实相。为什么?因为无常是时间的实相嘛!什么人也不能改变它;无我是共世出世间的实相,世间上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出世的真理上,在佛法上来说,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我。 至于涅槃,它是一个纯粹出世间的真实相。
 
        「或是悟解真理的正见,或是离烦恼的无漏正见,都叫出世正见。在说明上,现在是着重于胜义--真实义的知见。」什么叫做真正的胜义?世无与比故称胜。佛法是真理,世间上种种的道理和佛法的道理相比,没有任何一样的道理超过了佛法。相反的,佛法所说的道理不但把世间的真实说清楚了,更能把出世间的道理悟证得更究竟、更清净,所以叫殊胜。不起惑业证空性,它有什么作用呢?证入了殊胜的真理,永远不会再起烦恼了;更不会因为烦恼而做出种种不合人性的事情来。换句话说,真正不起惑业了,所以完全清净化了,证空性了,证入到毕竟空性了,没有一点染着,没有一点罣碍了。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虚空一样,这个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意义,它自己本身没有执着,让许多东西都通得过,也都容得下,这个叫做空性。纯粹佛法的空性来讲,一切的烦恼灭除了,一切的清净功德也完成了,这个叫做空性。
 
        「慧,梵语般若。在佛法所修的一切功德中,般若是最究竟的;有了般若,可说到了家。体悟真理,解脱生死的大事,已经能够成办。」(页二○六) 慧,印度话叫做般若。般若译成中国话,叫做智慧。其实从佛法的深义来说,它与世间的智慧是绝不相同的;不过,没有更好的语言能把它翻译得和般若的意义相近,只有勉强地用慧来形容它。这种慧,是清净的智慧,对一切都去除了染污了,这叫般若。在佛法当中,所修得的种种功德当中,般若的功德是最究竟的。有了真正清净的般若,把所修的一切功德,和清净的般若配合起来:一面把功德回向佛道,一面也把这些功德去解决众生的苦难。一定要有这样的般若,才有大慈悲。相反地说,你虽然有世间的慈悲心,没有清净无染着的般若,虽然行慈悲,还是和世间的慈爱相通的;一不注意,情感用得不正当,反而引起种种的流弊。有了般若,首先是不执着自己的一切,这样才能向大公大明处去发挥,才能有大悲心。 所以有了般若,才可说是到了家。家是什么?究竟的永恒的归宿叫家,同一般出家人所说的家,或者和一般所说的家庭,完全不同的。「解脱生死的大事,已经能够成办;涅槃城的大门,已经打开。」(页二○六)
 
        远离诸相见实相,能断能净能圆寂。 智慧是什么?般若是什么?远离诸相。 诸相,譬如我同人相处,总时常觉得自己是对的,或者他人障碍了自己了,就在人相、我相上,引起种种的不愉快,引起种种的争执,甚至引起种种的斗争、杀害,这都是着相引起的。 真正悟入了无常无我,或者是涅槃究竟的般若当中,所有的相对的人相、我相,都消融掉了。见实相,实相是普遍一切法的真理,也就是实相当中没有人我相对的,这样才能真正见到真理。能断能净能圆寂,你学到般若了,能断除一切的烦恼,也能够净化自己的身心,也能够净化众生的身心,甚至于能够庄严佛国,都包括在能净当中。 能圆寂,圆是什么,圆满一切功德;寂是把一切的计较心、烦恼心、执着心,完全停止了,永远不会再发生了。简单地说,实相般若,就是清净无上的般若,具这样的作用。体悟了真理了,就解脱了生死大事,或者说涅槃门已经打开了。悟真入灭大事办,究竟安全无恐怖,悟入了真理,见到了实相。入灭,这个灭,不是消灭了什么,而是究竟地远离了一切烦恼、颠倒、梦想,这叫做灭。一定要悟入了真理,才能远离一切烦恼、颠倒、梦想,大事已办,这是人生的大事。相反地,即使在世间上,做大皇帝,大总统,可说是富贵极了,都不是大事啊!这些东西很快就会失去的。真正的大事是什么?生死了掉了,再也不会在生死当中头出头没,受种种无尽的大苦了,这个叫大事已办。究竟安全无恐怖,能这样,就能究竟地安全,没有一点恐怖。所以经上有种种的比喻:就等于一个人在生死的险路上,前面是一条生死大河,后面是种种的强盗、种种险恶的东西追来,拼命地度过大河,到了河的那边,彻底地清凉安全,彻底地保障了,什么样的恐怖侵害都没了。真正悟入了真理,也是这样的,到达了究竟安全,没有恐怖了。
 
        「如没有般若,什么行门,都不能解脱生死。般若又是最根本的;般若是领导者,启导一切功德的进修,与一切功德相应。在三学中,慧学最后,为能得解脱的依止,而在八正道中,却以正见为首。」如果没有真正的清净般若,不管是什么样的行门,都是白花力气。 参禅也好,念佛也好,持咒学密等等也好,都不能解脱生死。如果光是依着一般的行门去行,为了自己,或者弄的不好,都是为自己求福报,求感应;到时福没求到,感应不感应,就后悔了。这些人都昧因果,假如与般若相应了,以般若作为领导,所学的法门当中,都配合般若去修学,就等于说:约电和光来说,没有电和光,生活就不行,行路也不方便。同理,没有清净的智慧,修学任何行门,都是在生死当中,不能解脱生死。般若是根本的,又是领头的。为什么般若是根本的、领头的? 我们不久会讲到。般若能启发、指导一切功德。要把功德做得好,不只是做了功德就算了,而是要用智慧来做功德。 像这样的功德足确了,并不执着是自己做的;不因为做这个功德,想得到什么好处,只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做了感觉心安。能这样进修,就灭除了妄想了,与一切功德相应。
 
        慧是戒定慧三学中的最后,换句话说是最根本的,为能够得到解脱的依止,要解脱非它不成。在八正道中,却以正见为首,所以故为领导者。这说明了真正清净的般若,在佛法当中的地位,是彻始彻终的,是从头至尾的。当然,这中间的过程很长, 但不管怎样,彻始彻终它是领导者:它一面是领导一切功德的一个总体的力量或光明;二方面又是完成一切功德的主要的导力。没有这样正确的导力,尽管讲慈悲,或是修福德,都是有漏的。 有了这样的导力,慈悲就修得更广大,更清净。
 
        般若是什么?智慧是什么?智慧光水照滤清,能导能涵能巧度。 般若像光一样。尽管世上看来青天白日,好像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我们自己低下头来想想:稍稍遇到一点困扰,就被自己的心困住了;也被自己所见到的一切弄不清楚了,照常的烦恼。这是不是真正的光明?不是的。你若有了真正般若的智慧,不管在多大的黑暗当中,或者在多大的烦恼境界当中,光明照得到或照不到,也自然而然能把许多的黑暗、危险,看得清清楚楚,也都能销融它。或者,般若就像水一样,当然,世间的水本身也有好的品质,也有差的品质,现在只是做比喻。 般若智慧水清净,没有一点杂质,可以过滤掉我们情感上种种秽浊的东西,让身心彻底地清净,这说明了能导能涵能巧度。有了般若的清净智慧光作为指导,你才不会走上许多的邪路;有了清净的智慧水,你才能得到真正清凉的涵容,更进一步能巧度。佛法当中的度众生,有滞度,有巧度。同样度众生,小乘圣者也度众生,他用的方法滞得很,不会自在的运用变化,不会深深观察众生的根基,怎样去适应他,而得到决定性的好处;声闻乘的圣者,在这方面机械就差了。真正学大乘菩萨的人,他的智慧深广,所用的方法也善巧,能够随机应变,观察众生的根性。度众生的方法用到恰到好处,因此让众生得到许多的好处,这叫巧度。像这样的能导能涵能巧度的,也只有这么一个菩萨不共于声闻的清净的智慧嘛!
 
        八正居首三六后,十波罗蜜智慧贯:这两句话说明了佛法当中特别的重视智慧。八正道中的正见也是智慧嘛! 八正道从正见说起,足见智慧特别重要。三六后,戒定慧当中,智慧在后面;六度,布施、持戒乃至智慧,智慧也在后面。 十波罗蜜智慧贯:大乘法当中,先是六波罗蜜,后有十波罗蜜。除了前面的六种波罗蜜外,加上方便、愿、力、智四种。后面的四种,都是从方便智当中开创出来的,也可以说后面的四种,是由于得到清净无漏的真正的般若,有这两种的说法。十波罗蜜当中,智和慧都是与般若相应的。所以这样看起来,般若可以说也有领头的作用,也是最后的基础,更是普遍于一切功德当中的核心,这就是智慧的可贵。
 
        「在三乘共法的经典里,慧是有很多名称的, 如慧, 见, 明,观, 忍,智,觉;正观,正见,正知,正思惟;如实观,如实知,如实见,如实知见,如实思惟;择法等。」(页二○六)
 
        三乘共法的经典里,简单地说,就是阿含经里。阿含经里面所说的道理,不管是声闻、缘觉,菩萨,都是共同必修的法门,所以叫做三乘共法。说到智慧,名称很多,举其大概:慧(般若),见(正见),明,观等等,都是属于慧的。其中的忍,有特殊的意义,不是忍辱的忍。对于智慧内容甚深的境界,一般人是学不上的。 为什么呢?因为非有甚深的信心,最高的恭敬心,还要心境调柔--刚强或心境混乱的人不行,心境要能真正的调柔--对甚深的智慧才能专心一意的耐下去,学下去,这叫做忍。这样的忍,是与真理相生的,是以真理来印证自己的,这个叫作忍。正观,就是正见。世间种种的复杂、或种种的邪谬,都不属于正观。佛法中是正观,从中正不偏的立场上,把世出世间的一切都扼要的加以说明,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做邪的,什么叫做正的。只要去掉邪的,走上光明的正道,就是正观。正见,正思惟,都和以上的意义相仿。
 
        如实观,实是什么呢?真理的秘密。观照的时候,不要和真理相违反。因此,实就是对法彻底的了解;如实观就是能透进去佛所说的种种深法,真实地了解无疑,叫实观。如实知,如实见,如实知见,如实思惟等,大体上都是这样。 择法是说法你要能抉择法。世间的人种类很多:一是是非邪正弄不清楚,糊理糊涂的,根本谈不上择法二是像世间的圣人,对世间的道德、伦常虽有一种特殊的认识,但是真正说来,法的真正的了义、最深的意义和最正确的意义,他却不一定能掌握得住。只有佛陀对世出世间的法,抉择地非常精细与透彻。
 
        什么叫做正法?正离邪偏契中道。正是什么?或者正观,正道是什么?离开种种的邪偏。什么叫邪偏?世间人的思想,都是偏在一边的。譬如有的人说心很重要,世间的一切都是唯心;有的人主张物重要,说唯物是真理。这些都是偏离了一边。讲唯心,偏了一边也不行;讲唯物,偏了一边也不行。真是离开了邪妄的偏执而契合于中道的。中道是什么呢?是恰到好处的道理。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一般人看生命,都是常或断两极端的:有的说生命是永恒的,这一生是贵族阶级,是皇帝阶级,死了以后还是贵族、皇帝阶级,这是常见;断是什么?是说人一死什么都没有了。两种极端的见解都是恶见,将来会堕大苦楚的。中道是什么?中道说生命的本质非常非断,不是永恒那样子的。为什么?因为缘起嘛!因为缘起就随缘变化,不是常的,也不是断的。为什么?你造了业,还是要受业受生死、感苦果的,所以不是断。相反地,你不造恶,只行善,可以完成种种的功德,功德充实了,也不是断。
 
        什么叫做如?如遍三世不变异。 佛所说真正的正法,不是属于那一个时间,也不偏于那一个空间。在三世十方当中,它是永远不变异的。无常的道理,不管过去现在乃至无尽的未来,它是不变的定律;无论什么样的大智慧,都不能破除无常不变的道理。 更进一步说,普遍的真理,本身是清净的,证得了它了,决定会远离生死,得大解脱的。这个原则在一般人看起来,也不大容易相信。但是真正有修行体认的人,一定会肯定的。所以真实的道理就是如,它本身永远是这样,不会改变的。
 
        学必择法佛宗本,学佛法要好好的择法,择是什么?就是对法的本质拣择、选择地非常清楚了:什么是邪妄的或是偏僻的法,什么是清净的究竟的法,都要拣择地清清楚楚。用世间的俗话来说,是善恶是非清楚,说的高深一点,就是究竟清净也要把握的准确。要修学,就要把法抉择得各如其份,它是什么,你就肯定它是什么。佛宗本,择法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了才能择法,以智慧抉择一切法,是佛法的一个大宗旨,也是最高原则。 解世智缚破众谬。 为什么要择法? 择法最大的功能和效应在解世智缚。世间的人有时或者有大智慧,譬如哲学或其它的宗教,有时也讲智慧的。世间的智慧,虽有它相对的高度和价值的一面,但是如果要追究它最后的根本,说实话,都是与情和境相应的。谈到深广处就有问题了。像这些,世间上的人是不了解的。不要说一般人,即使高级知识份子也不了解。要有了出世的择法的智慧,才能了解世间哲学偏僻在什么地方,讲唯心偏在在什么地方,讲唯物偏在在什么地方。被唯心唯物困住的人,用佛法来融化它,解世智缚,能够解救被世智所缚的,破众谬,把许多荒诞不经的,或者种种不理性的东西一扫而空。
 
        佛为阿难说:缘起义甚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常空无我,惟世俗假有。 (页二○七)
 
        底下诸位用心听,这是佛法的本质。文后有详细的解释:「出世的解脱法门,不外乎四谛与缘起的二大纲」。佛法尽管也讲入世--为什么?懂了佛法,你不能光关起门来自己一个人解脱,也要到世界上来教化众生,所以它也是积极入世的。但是如果你不懂得出世的道理,就随便的入世,那么处处是荆棘,处处是困扰,就把你限死了。所以要先懂得出世,从出世当中,养成正常的知见。就等于说你要做一个会游泳的人,一方面要能自己不掉在水里面溺死了,二方面必要的时候,也能够跳下水去,把许多人救上来。出世也这样的,要先要从出世的智慧上,有一分真实的领悟、了解、修学、证验,然后才能把许多掉在世间深海当中的人,一一地救出来。
 
        「出世的解脱法门,不出乎四谛与缘起的二大纲」,纲是纲领,是最重要的。「所以说到出世的慧学,也就是通达缘起与四谛的慧」。 出世的慧学,总结一句来说,也就是要通达缘起(十二缘起)和知道苦寂灭道的智慧。这些智慧都不是世间的智慧,而是出世解脱的智慧。「现在先从正见缘起来说」,佛法当中,不管大小乘,没一个法门是不属缘起的。你一定要懂得了缘起的内容,才能把自己的见解运用的非常正确,才能法舍法行不疑悔,投入道轨乘载稳。学佛法,要知道出世。出世是什么呢?它有一个原则的:你要从诸法当中知道什么法应该舍掉。为什么呢?是生死法嘛!不舍掉不行!发心学正常的法,也就是清净法,才能真正的修行。法舍法行不疑悔中第一个法是指种种的邪法、恶法,第二个法是指清净法、正大法,一定要把邪恶的法舍掉,清净的善法才能行。不疑悔,有的人说他曾用种种非法的方法赚了一大堆的钱,现在懂得佛法了,就说这些东西都是不合理性得来的,现在用起来虽然快活,但不久的将来一定要造大罪恶的。 好,那我就随时把它舍掉,去做好事,这叫做不悔。不疑,你行这个法的时候,并不是说你一行正法,马上就有福德,就有智慧,不一定的。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做了种种不理想的事情,现在虽然学好了,果报还是要多少受一点的,你才受得住考验。所以在行善法当中,不管遇到大病、大难、或是生死的大苦恼现前,都不疑惑,这个才叫做发心。投入道轨乘载稳,真正能这样地不疑悔,才能投入道轨。什么道轨呢?上正道的轨路,一定要依着它这样走的。走上了正常的轨道,就等于是安稳的车子,在正常的轨道上,不会颠簸,也不会翻覆;不但自己乘上去,还能把许多人一同载上去,平稳得很,不会再退转,不会再有什么危险了。这样都是从执法(?)当中来的,不执法是不行的,所以第三个是和执法有关系的。讲到这个地方,佛法就不太容易懂,但是一旦你懂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就去掉了。
 
        出世的解脱,就讲到三世了。不管讲四谛,或十二缘起,都要讲到三世。谛思现在比知过,不续未来截惑流。真正出世的法门,是什么样的意义?从时间上的相对来说,时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它不是独立的。就等于有了今天,今天不是独立的,今天是与明天有关系的。透过了昨天,才有今天,有了今天,一定会有明天。时间也这样的,现在不是独立的,是由过去感得现在的生命,由现在的生命也可以比知未来还是有的,比知过去或未来。不续未来截惑流,真正的出世解脱什么呢?我们一般人,在这三世的生死海当中,漩流不已,相续的生死。真正的出世解脱,修学得正确,如果是最高的利根的话,现在就断了烦恼,也不再造染污业了,未来的染污也不生起了,就把种种的烦恼的流水切断了,不会再在生死当中流转了。约一般的钝根来说,能真正的思惟四谛、十二缘起久了,也是把未来的有漏生切断了,不会再在生死大海当中流来转去。
 
        「上面说到过的十二缘起说,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不过是烦恼起业,业感苦果的说明;说明了生死的无限延续,并非神造而已。就是部份分别法相的佛学者,也每每如此。如真的这样,这不过是缘起的世间正见,怎么能解脱生死呢? 阿难曾代表过这样的见地,以为缘起是很好懂的。『佛』就因此『为阿难』说:彼诸缘生(起?)法,其义甚深』;『缘起义』是『甚深』甚深的,如大海一样的,不容易测度到底里的」(页二○七)。
 
        上面说到的十二缘起,已经讲过了。一般人的心目当中,这不过是烦恼起因。他也相信因果,也有世间正见,这是烦恼起因,由染污的业力,感得下一生的苦果,说明了生死的无限延续。大义是说,生死是无限延续的,不断的延续,并非神造而已。生死是因为缘起的惑业而有的。有些世间人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创造的,是神安排如何如何的,这并不合理。不但是世间人这样,就是部份分别法相的佛学者也还是这样的。佛法当中,佛灭度了以后,部派很多,特别是小乘部派非常多,其中部份分别法相的佛学者(比如一切有部),就这样的,说缘起流转,也还是这样的。如果只是这样,不过是缘起的世间正见:从缘起当中了解了世间正见,造了业,一定要感生死的苦果。仅止于此的世间正见,怎么样能解脱生死呢?仅止神造及世正,不脱生死更解深。仅仅止于或知道佛法说缘起,或神造说,像这样的说法,世间说它是正见,但是就它的特殊功效上来说,绝不行!为什么?不能让你出生死嘛!因此缘起的意义太深了。我们学佛法的人,更要加深一步,要了解它的深义,才能把握到佛法的真义。缘起甚深不共世,惟佛彻悟其底极。 缘起的意义太深太深了,不但不共于世间,并且还是不共于一般的佛法的:因为世间的一部份部派佛法也说缘起是世间正见。真正的缘起的深广,只有佛彻悟了,缘起的底里,来龙去脉,究竟的真实都能说得清清楚楚。所以,阿难尊者,他多闻第一,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智慧已经了不得了,但是他开始学佛的时候,也曾经代表过这样的见地:以为缘起是很好懂的,只是破神造,或者只是世间的正见而已。佛就因此为阿难说,缘起法极深,如大海的深广,无边无底,不容易用种种的方法测度到底里的。
 
        「要知道,缘起是佛在菩提树下觉证得来的,不要说人,就是天(玉皇大帝之类),魔,梵(耶和华等),也都是不能通达的,这是佛法超越世间,胜出世间的根源,当然是『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的了!缘起实在太深了!如十二支的因果相生,说明生死的无限延续,这已经是很深的了!」 假使有人问:佛在菩提树下证悟了真理了,真理是广泛的一句话,究竟证悟了什么真理呢?证的是缘起。缘起是世出世法的一切真理之根,像这样的真理之根,不要说人,就是天魔,梵,也都是不能通达的。古代的印度,把天的智慧,天的光明,看得比人更充份,更究竟。中国人称的玉皇大帝,等于是忉利天的帝释。魔说起来有他的大福报,也有世间的大智慧,辩才很高,所以如果你要学佛法,但是对佛法没有真正的认识,就随着他转。假使你要学佛法,你要修苦行你要精进忍辱 他偏偏用那些种种的色来困扰你、阻挠你,不希望你上进。梵(耶和华等),印度叫梵天,比之西方的宗教,就是耶和华等这一类的,这些人都自称为救世主,也都是不能通达的。他们尽管在世俗人的心境当中,看起来已经不得了了,但是真正的缘起,他们不一定能通达。缘起超越于人天,世智浅薄未梦及:缘起的道理,真是超越于人天,不是一般人,更不是天所能知道的。为什么呢?世智浅薄未梦及,世间上的智慧,看起来很大,和佛所证的智慧比起来,那真是太浅薄了,就等于萤火虫的光,和太阳光比,是不能比的;或者牛的脚印里所含的水,和大海的水比起来,真是更不能比了。所以世间的智慧太浅薄了,缘起啊,他连做梦都没想到,他根本不懂嘛!所以未梦及。
 
        「这是佛法超越世间,胜出世间的根源,当然是『甚深极甚深, 难通达极难通达』的了!缘起实在太深了!如十二支的因果相生,说明生死的无限延续,这已经是很深的了!」再来观察:众生的生死,始终在这样的--十二支的情况下流转;只要是众生,是生死,就超不过这十二支的序列。所以十二支是生死的因果序列,有着必然性与普遍性。 从因果的不同事实,而悟解到一切众生的必然理性,坚定的信解,这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就。但还要再深入,彻悟更深的真义。(页二○八)
 
        缘起为什么这样深呢?这是佛法超越世间的,世界上任何的天,任何的圣人,都透不过缘起的这关,这就是超出了世间根源的所在,当然是『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的了! 十二支的因果相生,过去是无明行,现在是识,就通在因果上。因过去的无明,引起错误的行为,感到现在新生命的相续,就是识,就是神识投胎,才能成为新生命的开始。十二支的因果相生,都是因果互相生,换句话说,因变成果,果变成因,因果是没有自性,但是它能互相的转变,这个就不是一个机械的因果了。所以因果是互相生起的,说明了生死的无限延续,这已经是很深的了,简单地说,我们现在的生命,是过去的业所感得的不理想的生命,这个生命在没有解脱以前,死过去了,又有新生命的出现;这个新生命,只要仔细的观察,是个苦恼的东西 ,从苦恼上面起烦恼,又引起种种错误的行为,就这样,因变成果,果变成因,因果始终连环不已。十二支的因果相生,由因生果,由果又成因,说明了生死的无限延续,说明了众生有漏当中三世的无限延续。就老是这样地延续下去,这一般人看起来,已经是很深的了,为什么?一般人只知道、承认现在的生命现象,至于生命从那儿招感来的,你要是问他,他是不懂的。或者,这个生命过去了,又怎么样有新的生命出现了,他也不懂得。在这样的一种观念之下,就显出缘起真的深得很。「再来观察:众生的生死,始终在这样的--十二支的情形下流转;」再深一层来观察众生的生死。众生,就广泛的意义来说,佛也可以说是众生;就一般的众生来说,我们众生,是怎么生起的呢?色受想行识五种与烦恼相应的身心,造了业,马上又感得了新的不理想的生命的众生,有漏众生的生死,从始至终,在这样的十二支的情形下流转,就是十二因缘,「只要是众生, 是生死」,只要你是有漏的众生,造了有漏的生死业,就超不过这十二支的序列。序列,就等于是一个次第,无明行识,乃至到有,生老病死,有一定的次第,一定都不紊乱的,这叫序列。
 
        察众生死有序列,必然普遍永如是。佛,不管在因地或果地当中,观察众生--我们、他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众生--众生的若生若死,有一定的次序和次第的排列: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死,忧悲苦恼,这就是序列。必然普遍永如是,这道理,就世间生死的法则来说,它必然地、普遍地、永远地是这个样子,不要说一般人不能改变,就是佛也不能改变它。只是说,你能依着佛法去修学,你个人可以超出缘起;但是约一切有漏众生来说,有漏众生普遍地、永远地在生死当中流转,跳不出十二缘起,「所以十二支是生死的因果序列,有着必然性与普遍性的。」它有着必然性与普遍性的,只要是有漏众生,一定必然是这样,只要是有漏的世界,普遍都是这样的。「从因果的不同事实,而悟解到一切众生共同的必然理性,坚定的信解,这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就。」从修学佛法,最重要思想的转变,是从因果的不同的事实,能够悟解到:只要是有漏众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必然理性,都是在缘起当中流转生死。你能这样子坚定的信解,你在佛法上,才可以说得到了初步的成就,这成就就是决定性的认识,知道了生死是怎么一回事,是离不开十二缘起的。好,我现在懂得十二缘起是构成了生死的主因,如果我现在反其道而行之,我个人可以超出生死缘起的。悟共理性坚信解,不随俗见随佛示,如果你真正体悟到十二缘起是一切有漏众生,一切有漏世界的共同理性,从这个地方起坚强的信解心,才能不随世俗知见。世俗知见是什么?神造的或是自然生的,都是世俗知见,才能随顺佛的开示的众生流转生死的理则是十二缘起,而非旁的什么东西。
 
        「还要再深入,彻悟更深的真义」,以上所说的,已经够深的了,一般人听起来,真是茫无头绪。还有更深的,还须悟入更甚深,知晓法则超缘起。更要了解更甚深的一层道理,前面说明思想的序列,现在更要知道,为什么十二缘起成为生死的必然的法则,是永远地成为生死的金科玉律。凡是知道缘起的人,懂了这个法则了,个人的修学,才可以超缘起,换句话说,才可以超出生死。
 
        「佛的开示缘起,总是说:『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要知道,无明,行......老死,这十二支的因果相生,是缘起的事实,或缘起的序列;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才是缘起的法则。因果的所以成为因果,生死的所以成为生死,都离不了这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这样,就进到缘起事物的一般理性了!」(页二○八)
 
        释迦佛开示缘起,说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而起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或者是我、或者一个真正的自性生起的。佛要破除这样的生起,佛在阿含经里面,总是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什么叫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是说明无明缘行,就是因为一切众生,都有根本的无明,因为有了愚痴、烦恼的存在,因此, 一切错误的行为才会生起。「缘」,也可以当「因」字讲,就是有了愚痴烦恼做为因素,所以才引起种种错误的行为;行缘识,由于有了错误的行为,从错误的行为当中,造成种种的愚痴的业力。业力并不是造了以后就没有了,它的力量大得很,未来新生命的开始--识,就是未来新生命开始的那个投胎识,就因为这错误的行为积得太多了,因此引起未来新生命投胎识的产生。生缘老死,到未来的生命,老死,老死是因什么为因而生起的呢?是因为生为因而生起的?假如你没有烦恼相应的身,也就不会有未来的老死了。「要知道,无明,行......老死」,现在修学佛法,就是要知道愚痴,和行为,或者由于染污的生引起种种老病死的一切苦恼,「这十二支的因果相生,」十二种生死的条件,是因果互相生起的,十二缘起是互为因果的。过去造了种种的错误的行为,引起现在生命的苦果,又从现在生命的苦果上,起种种的烦恼,造种种的业,引起将来或久远将来生的流转。这就因果相生,因能生果,果也能生因,这个是是缘起的事实,说明缘起的现象和它的事实,就是这么样的。或者缘起的序列,或次序,譬如说无明缘行、识,一定有这样的次序的,不会紊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深一层说,无明有了,才会有错误的行为,所以「此」可以说是指的无明,「彼」指的是错误的行为和将来的有漏的新生命。此生故彼生,有潜伏的阶段,生是说业力潜伏久了,遇到因缘,就产生了。所以,有无明存在,它会生的,无明生了,错误的行为就生了,因此有漏的生命也就引起来了,这是缘起的法则。
 
        缘起的法则是什么?就是缘起有一定的规则性的,因果所以成为因果,生死所以成为生死,都离不了这一定的层次,也是一定不变的法则,就这样,就进到缘起事物的一般理性了!事物,包括了生命,而且主要是包括了生命,当然,外在的一切像山河大地,也是缘起,这是外缘起。佛法讲内缘起,就是生命缘起,因此这里的事物,就指身心,就进到了身心的缘起,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一种此和彼,是一般的理性,换句话说,凡是有漏生命,它都要经过这样的理性的,决对不会超越这样的理性。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现代学佛者最最急需的--建心地道场,培身心道德
下一篇:藉场学道‧着场悖道--现代中国僧青年最急需的解与诫!

 成佛之道—不可或缺的「菩提心」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概要 成佛之道
 六祖坛经与成佛之道(耕云) ‘成佛之道’导读
 任何亦不分别,即是成佛之道...等语,是否与大日经所说,全而不错之道.. 女性更贴近“成佛之道”——参加Sakyadhita 2008国际会议..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 成佛之道
 从众生心佛心分析比较谈成佛之道 禅林风雨 4.成佛之道──禅定偈颂讲记
 成佛之道(白话版 宏正法师) 《成佛之道讲义》科判索引
 成佛之道讲义 第一章、归敬三宝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二章、闻法趣入
 成佛之道讲义 第三章、五乘共法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成佛之道 1 (印顺导师自序) 成佛之道讲义 释厚观讲授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