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如来藏本有义与空性之关系略述(聂伟荣)
 
[如来藏思想研究] [点击:2559]   [手机版]
背景色

如来藏本有义与空性之关系略述

聂伟荣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摘  要:如来藏为众生本具之思想的具体含义,这种本具之如来藏通常表述为一个清净本体(本心)。空性亦是此种清净本体的另一种表述,因而空性思想与本有如来藏思想并无二致,只是佛说法时所针对之对象不同而相应地有不同的表述。

关键词:如来藏;本有;空性;清净本体

中图分类号:B9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7)04-003-06

一、如来藏本有义及其通常表述

如来藏的含义是多方面的,这点在佛经中时有说明,如在《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中提到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在《不增不减经》中提到“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如来藏本具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等。这些说法都表明如来藏一词可能有多种含义或如来藏本身包括不同方面等。这里只讨论如来藏是众生本来具有这一含义。

首先说明如来藏本具的含义。

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以下简称《楞伽经》)卷二起首提到: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

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

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

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此段是大慧发问,请佛辨明佛说如来藏与外道神我之区别。世尊下文即说明如来藏之无我义,不同外道所说之我。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大慧问佛时提到的比喻,说如来藏在众生身中为阴界人所缠,如大价宝为垢衣所缠。这一比喻是用以说明如来藏在众生中的状态,以大价宝喻如来藏,以垢衣喻阴界人。其中:1、大价宝在垢衣中,喻如来藏在众生身(阴界人)中,这表明如来藏是本来具有的,而不是修行成就的。若是修行成就的则不能说是在众生当中(众生若修行成就破除无明,则不再是众生)。2、大价宝虽为垢衣所缠而不改变,喻如来藏虽在众生身中而常住不变,这表明如来藏在众生身中保持其清净自性。即众生修行或不修行,对这个本自清净的如来藏并没有影响,若不修行则如来藏为烦恼染污所遮蔽,若修行则去除烦恼染污而显现,区别只在显现或不显现,于如来藏本身并无影响。由这两点(如来藏在众生身中,并且保持其清净自性)表明如来藏为众生本具。

如来藏为众生本具的思想,在《大方等如来藏经》中有更为清楚的表述:

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

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

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此段说明众生本有之如来藏与佛出世与否无关,本来具有,常住不变,但因为有烦恼遮蔽,故不能见。若闻佛说法,并依此修行,则可见如来藏,最终成佛。在此经中,佛广说种种譬喻说明如来藏,如花中化佛,蜂中淳蜜,糠中粳米,不净处真金,贫家宝藏,果中之实,弊物内真金像,贫女贵子,模内金像等譬喻,皆说明如来藏本有,众生为烦恼覆故,不能得见。

这里的“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句,在其他经中常有相似的表述。如《解深密经》卷一中:

得此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唯有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

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楞伽经》卷三中: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华严经》卷三十八中:

善男子,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中:

有佛无佛,法界常住。

在这些经中都提到法性或法界常住不变,与佛出世与否无关,此种表述与《大方等如来藏经》中对如来藏的表述相似,似亦阐述如来藏本具之思想。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以下简称《胜鬘经》)中亦提到如来藏:

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如来

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

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

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而有染者,难可了知。惟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

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这里主要说明如来藏会被烦恼所染,这件事甚深难知。因为如来藏是清净法、出世间法、无为法,而烦恼是染污法、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与有为法不接触,有为法不能改变无为法(此处以刹那善心刹那不善心指无为法,是就其心体而言,善心不善心皆因真心和合无明而起,心相有善不善,是有为,心体离善不善,是无为),但为何无为法自性清净却又被染着,这件事只有在佛的境界才能真正知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如来藏自性清净,而被客尘烦恼的烦恼(即粗细各种烦恼)所染。此亦是如来藏本具的思想。

《大乘密严经》(以下简称《密严经》)中提到:

仁主,心性本净不可思议,是诸如来微妙之藏,如金在矿。

此处以矿中之金喻众生本净之性,此本净之性亦是如来藏。

通观以上所引经文对如来藏本具思想的表述,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即都提到一个常住不变的清净本体。这种清净本体在众生身中,与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没有关系。若如来不出世,则此清净本体在众生身中,自性清净而为客尘烦恼所覆;若如来出世,则众生依如来教法修行,去除客尘烦恼,使此自性清净体得以显现。这个清净本体在众生状态下自身并没有发生改变,而只是被遮蔽,修行只是将遮蔽去除,恢复其本来之状态,故而如来出世,此清净本体没有增加,如来不出世,此清净本体也没有减少,因而说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此清净本体法尔常住。这种承认有一个清净本体常住不变的思想,应该就是如来藏本有义。

应该加以说明的是,?如来藏”只是对此清净本体的一种表达方式,此清净本体亦有其他表达方式。在《楞伽经》卷二中提到:

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榘、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

静、自性涅粲,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

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这里提到如来藏在佛经中的各种表达方式,即经中有时不用“如来藏”这个名词来表述如来藏思想,而是用其它一些名词来表达相同的思想。笔者认为,经中的一些表述是否属于如来藏本具思想,不在于是否提到“如来藏”这个名词,关键在于该表述是否承认一个清净本体,若承认这样一个清净本体,则可说是此表述亦说明如来藏本具思想。因此,佛经中的其他一些表述,如清净本心、佛性、第一义、真如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表达的也是本有如来藏义。学界通常会把《阿含经》中的“本性清净心”作为如来藏思想的最初表述,其依据也在于此。

二、本有如来藏与空性的关系

在上面的引文中提到,“空”也是表述如来藏的一个名词。按照前面所说如来藏思想的一般特征可知,“空”在等同于“如来藏”时,它指的也就是清净本体。但“空”在佛经㈩现的非常普遍,并且其意义不止一种。那么,有没有一些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的“空”就是指这个清净本体呢?

事实上是有的,而且非常普遍。

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中提到: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云何应行般若波罗蜜?”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

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

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

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何以故?舍

利弗,但有名字故谓为菩提,但有名字故谓为菩萨,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

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垢亦不见

净。何以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着。”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反复出现,甚至在所有的般若类经典中,都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可以看到,这一段文字与常见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内容相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

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

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

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

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二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据印顺法师之《般若经讲记》,此经实际上是《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其中《心经》的“心”字有核心、心要之义,即该经所述为《大般若经》之心要,因而此经所说之“空”义应该是般若类经中较为主要的一种。不妨看看这段经文所说的“空”义。

在《心经》中有对“空”的正面说明,即“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句话对应上引《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由此,“空”其实是诸法实性,这个诸法之实性不能以生、灭、垢、净、增、减等来表述,这个“空”就其本身而言,没有五阴、十二人、十八界等一切世间法,亦没有十二因缘生起与还灭,“空”中没有苦集灭道四谛。而修行对于这个“空”而言,是“无智亦无得”,即修行对于“空”而言,并没有改变什么,故云“无得”。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这个“空”是指空无还是实有?抑或另有他义?

空无即是什么也没有。佛在这里说的应该不是这个意思。佛经中一再批评这种将诸法之实性当作空无的观点,如在《楞伽经》卷三中说:

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所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

有增上慢空见。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自心现量,见外

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丈字相妄想,是名坏者。

这段中的“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在禅宗中经常被引用,此句自然不是说人见可取,而是强调不能取无所有之空见,即不能把空当作无所有或空无。若将空无当作真正的“空”,此种空是断灭空,在修行中可能误人岐途,无法真正证悟到“空”,这自然很危险。

在《密严经》中提到:

非如外道说    坏灭为涅槃    坏应同有为    死有复生过

十业上中下    三乘以出生    最上生密严    诸地转增进

得解脱智慧    如来微妙身    云何说涅粲    是灭坏之法

这段说明涅架不是坏灭。一般而言,涅槃即证悟到诸法实性。据上文,此诸法实性亦即是“空”,若空是指空无所有,那么就是文中所说坏灭之见。这里提到修行能得解脱智慧,微妙色身等,都说明证悟诸法实性不是空无所有。

涅檠不是空无所有,但近代以来却常被误会为空无,个中原因,据方广铝的《渊源与流变》中分析,或许与佛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路向有关。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涅架一词,该词之本义为“火之消散”,火消散后是空无,由此推断涅架亦是空无。但佛在这里借用涅架一词来说明其所证悟之境界,只是因为此境界无一切世间法(属出世间法),不可言说,超言绝象,所以用涅槃来比喻说明,并非其所证之境界为空无。[1](p150))

如果不是空无,那么是实有吗?世间法意义上的“有”、“无”是相待而生的,因为有“有”的执着而生“无”的执着或相反,展转生起,两者都是意识心的妄想,因此,如果不能说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而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下简称《金刚经》)中则用“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的言说方式。在《楞伽经》中,这种言说方式集中体现在佛对一百零八问的回答上。大慧菩萨在经中提出一百零八个问题,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

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  自性句

离自性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

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

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4](P480)

可以看到,佛在这里采取否定一切名相的方式来体现“空性”,根本原因即在于空性非虚妄分别之世间法,而所有言说都属世间法范畴,故而,空性离于言说。此义,简言之,则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处如来指法身,即是如如、如来藏、或空性,非指说法之释迦牟尼佛)。

需要附带说明的另一个问题是,《心经》中提到“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为何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涉及到的实际上是本体与其衍生的现象的关系问题。空性是清净本体,此清净本体本来具有种种妙功能,但因为无始无明的关系,此清净本体被遮蔽或熏染,转生八识之种子,本有之妙用也转成八识之功能,进一步执着而有五阴。十二人、十八界亦如是而妄生。简单地说,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空性因为无明的关系而转变的各种功用,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虚妄相。这些功用和现象的根源都是空性,故而说两者是不一不异的关系,《心经》中“色不异空”等句即表明不异,而“空中无色”等句则表明不一。不异表明此清净本体在众生身中,与众生一体(事实上,众生即是此清净本体有无明的状态),不一表明此清净本体“常住不变”。此义《楞伽经》卷四中:

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这里如来亦是法身义,即清净本体或如来藏。

空性是大乘佛法中的根本思想,如《解深密经》卷三中说:“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如上所述,空性思想亦是说明一清净本体之思想,此清净本体为众生本有而不自知,依佛法修行则可悟知、重现此清净本体,这种思想实际上即是如来藏思想,只不过阐释角度略有不同。由此亦可知如来藏思想或此清净本体(本心)之思想作为大乘的根本思想,在大乘经典的分布或许比原先设想的要广泛的多。

参考文献:

11]方广铝·渊源与流变——印度初期佛教研究[M].j[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大藏经(第16册)[M]冶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民国72年.

[3]卍续藏经第.(第17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民国75年.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略述《楞伽经》中如来藏“无我”义(聂伟荣)
下一篇: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杜正民)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