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三章 大乘「念佛」法门
 
[印顺法师] [点击:3360]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三章 大乘「念佛」法门
第一节 信方便的易行道
  「佛法」,有适应慧强信弱的,有适应信强慧弱的,根性不同,适应的修行方便,也就多少不同。「大乘佛法」,理想与信仰的成分增多,以信为先的方便,也就越来越重要。然「大乘佛法」主流,仍是重慧的甚深广大的菩萨道。修菩萨行,是「大乘佛法」所共的,而慧prajn~a^与信s/raddha^的适应,不同而又相通。如重慧而以「法」为主的,闻、思、修、证,而又有书写、供养、读诵功德的方便,如上一章所说。重信而以「佛」(菩萨、天)为主的,以称名、忏悔等为方便,然也有念佛实相的深行。说到「大乘佛法」的念佛buddha$nusmr!ti,内容异常的广大,先从「易行道」说起。 [P134]
 
  「大乘佛法」以无上圆满的佛为究极理想,而从菩萨bodhisattva的广大修行中去完成。菩萨的发心:「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1),先人后己的精神,是希有难得的!发心修行,从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事迹来说,特别是布施,为了慈济众生,不惜牺牲一切,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菩萨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这是随顺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说的,其实,「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2)。在无量时劫中修行,「任重道远」,没有比菩萨更伟大了!菩萨的广大修行,惟有胜解adhimoks!a一切法空sarvadharma-s/u^nyata^,才有可能,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七中)说:
 
   「若能如实了知生死,即无染心流转生死;若于生死不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即不速疾入般涅槃。若于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圆满涅槃资粮;虽于涅槃见有微妙胜利功德,而不深愿速证涅槃。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胜空性胜解,是故菩萨修习学道所摄最胜空性胜 [P135] 解,名为能证如来妙智广大方便」。
 
  『瑜伽论』所说空义,与『中论』有所不同,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道,非有「空性胜解」不可,是一致的见解。佛果究竟圆满,菩萨的广大修行,当然不是「急功近利」者所能成办的。在修行过程中,有的中途退失,名为「败坏菩萨」;有的久劫修行,到不退转──阿惟越致avinivartani^ya地,再进修到圆成佛果。修菩萨行到不转地,「是法甚深,久乃可得」,对一般人来说,这样的甚深难行道,可能会中途退失的,正如『般若经』所说:「无量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道,……若一若二住阿惟越致地」 (3)。行菩萨道成佛的法门,广大甚深,不是简易的事;说老实话,这不是人人所能修学的。所以释尊成佛,一般弟子都是求证阿罗汉而入涅槃的,传说仅弥勒Maitreya 一人未来成佛。菩萨道难行苦行,「大乘佛法」也是这样而出现于印度的。不过,究竟圆满的佛果,广大甚深的菩萨行,应该是见闻者所有心向往的;如此的深妙大法,也总希望能长住世间,利益众生,所以适应一般根性,(继承「佛法」 [P136] 的「念佛」),有易行道的安立,易行而又能成为难行道的方便。这与智证的正法甚深,而又安立书写、供养、施他、读诵功德等方便,意趣可说是同一的。
 
  现在来说「大乘佛法」中,以「念佛」为主的易行道,如龙树Na^ga^rjuna 『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上──中)说:
 
   「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十住毗婆沙论』是『华严经』「十地品」偈颂的广分别。『十住毗婆沙论』所说的易行道,先说称念佛(及菩萨)名,忆念,礼拜,进一步如『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五上) 说: [P137] 「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原则的说,易行道是广义的念佛法门。对于佛,称(佛)名是语业,礼拜是身业,忆念是意业:这是对佛敬信而起的清净三业。在佛前,修忏悔行,劝请行,随喜行,以回向佛道作结。这一念佛法门,在龙树(西元二、三世纪间)时代,大乘行者,主要是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很多是这样修行的,如『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五中)说:
 
   「菩萨礼佛有三品:一者、悔过品,二者、随喜回向品,三者、劝请诸佛品」。
 
  三品修行的内容,『智度论』作了简要的介绍:「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礼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过(去)世,无量劫身、口、意恶业罪,于十方现在佛前忏悔,愿令灭除,不复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二者、念十方三世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众所有功德, [P138] 随喜劝助。三者、劝请现在十方诸佛初转*轮;及请诸佛久住世间无量劫,度脱一切。菩萨行此三事,功德无量,转近得佛」(4)。日夜六时,菩萨于佛前行此三事,与中国佛教的早、晚课诵相近。易行道的功德无量,主要能保持大乘信心,不致于退失。『十住毗婆沙论』说:「佛法有无量门,……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5)。这是二类根性,也就是重智与重信的不同。『智度论』也说:「若闻、持乃至正忆念者,智慧精进门入;书写、供养者,信及精进门入」;「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6)。所说略有差别,总不外乎在甚深难行的正常道外,别说菩萨初学的通俗法门。然重智(及慈悲)与重信,只是初入门者的偏重,不是截然不同的法门,所以『十住毗婆沙论』卷六(大正二六‧四九中──下)说:
 
   「是菩萨以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故,福力转增,心调柔软,于诸佛无量功德清净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诸大菩萨清净大行,希有难事,亦能信受」。 [P139] 「信诸佛菩萨无量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愍伤诸众生无此功德,但以诸邪见,受种种苦恼,故深生悲心。……以悲心故,为求随意使得安乐,则名 慈心。……随所能作,利益众生,发坚固施心」。
 
  依『论』所说,修易行道而能成就信心的,就能引生慈悲心,能进修施等六波罗蜜。这可见菩萨道是一贯的,重信的易行道,重悲智的难行道,并不是对立,而只是入门有些偏重而已。
 
  『大智度论』所说的「礼佛三品」,是出于汉安世高所译的『舍利弗悔过经』。舍利弗S/a^riputra启问:「前世为恶,当何用悔之乎」?佛答分三段:悔过,助其欢喜[随喜],劝请。舍利弗再问:「欲求佛道者,当何以愿为得之」?佛答说:「取诸学道以来所得福德,皆集聚合会,以持好心施与[回向]天下十方人民、父母、蜎飞蠕动之类」。末后说:种种福德,「不如持悔过经,昼夜各三过读一日」(7)。『舍利弗悔过经』的内容,是在十方如来前,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与『十住毗婆沙论』所引的经说相合。这部经,有梁僧伽婆罗Sam!ghavarman [P140] 异译的『菩萨藏经』;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共达多Dharmagupta 等译的『大乘三聚忏悔经』(西藏译名『圣大乘灭业障经』)。异译的组织小异,分为忏悔及三聚──随喜功德聚,劝请功德聚,回向功德聚。忏悔中,说到罪业随心,空不可得的深义。这部经,古代每称之为「三品经」,如汉安玄所译的『法镜经』说:「昼三夜亦三,以诵三品经事」;晋竺法护Dharmaraks!a的『离垢施女经』说:「三品诸佛经典」,「昼夜奉行三品法」(8)。说到这三品内容的经典很多,可见这是初期大乘盛行的易行道。「三品」,或作「修行三分,诵三分经」;或作「三支经」。这可能「品」是pa^ks!ika^的义译,如「三十七菩提分」,或译「三十七觉品」、「三十七觉支」。但晚期的异译,转化为「三聚」或「三蕴」(「三阴」);蕴,那是skandha了。经名「三品」,而实际有四分:「忏悔」,「随喜」,「劝请」,「回向」,这是值得注意的!依个人的意见,三分、四分是次第集成的。原始是「忏悔」部分,所以经末称此为「悔过经」;异译名为「三聚忏悔」、「灭业障」。异译『菩萨藏经』说,「此经名灭 [P141] 业障碍,……亦名菩萨藏,……亦名断一切疑」(9)。「菩萨藏」与「断一切疑」,是一部分大乘经的通称,「灭业障碍」才是主题。所以推定这是该经的原始部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自三0到三八品,为善男子、善女人,广说听闻、受持……书写、供养、施他的功德,三九品名「随喜品」,明无相的随喜回向。『大智度论』说「礼佛三品」,以「随喜回向」为一品,是随顺『般若经』而说的。回向,不只是[随喜]回向,修一切行,末后都是要回向的。忏悔回向,与『般若经』的随喜回向相结合,成为二品行。如『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我悔一切过,劝助[随喜]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10)。弥勒Maitreya 菩萨「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珍宝、城邑、妻子及以国土,布施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11) 。这是忏悔、随喜的易行道,净土行(12)。在这二品上,加劝请行,成为三品法门。至于回向,无论是一行、二行、三行,都是以回向作结。如以回向为一行,那就成为四分行了(13)。 [P142]
 
  在佛前修忏悔、随喜、劝请、回向,在「初期大乘」时代,非常的流行。如『贤劫经』说:「念佛法,勤悔过,乐助[随喜]功德,施众生因[回向],劝诸佛」(14) 。『思益梵天所问经』说:「有四法善知方便,何等四?一者、顺众生意;二者、于他功德起随喜心;三者、悔过除罪;四者、劝请诸佛」(15)。这一通俗易行的方便,与文殊师利Man~jus/ri^及普贤Samantabhadra有关;文殊与普贤二大士,是『华严经』中佛的二大辅弼,所以也与「华严」有关。先提到两部经:一、晋聂道真所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三曼陀跋陀罗,是普贤梵语的音译。这部经是「佛在摩竭提国,清净法处,自然金刚座,光影甚明」,也就是『华严经』「初会」的说处;经是普贤为文殊说的。经的内容是:悔过,礼,愿乐助其欢喜[随喜],劝请诸佛──转*轮与住世,施与[回向]。末后总结说:「是善男子、善女人,昼夜各三劝乐法行:所当悔者悔之,所当忍者忍之,所当礼者礼之,所当愿乐[随喜]者愿乐之,所当请劝者请劝之,所当施与者施与之」(16)。「悔」是自说罪过;「忍」是容忍,是忏摩的义译:合起来就是忏悔。经文正宗 [P143] 分,分「悔过品」,「愿乐品」,「请劝品」,与「三品法行」相同。但在「愿乐品」中,多了礼敬「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诸迦罗蜜[善知识]、父母、及阿罗汉、辟支佛」,凡是有功德而可敬的,都作礼,这是从随喜一切功德而来的。「三品」本是「礼佛三品」,是在佛前礼敬而修行的。这部经说到:「般若波罗蜜,兜沙陀比罗经」;「兜沙陀比罗经」,义译为「如来藏[箧]经」,为华严法门最初集成的经名。这部经的成立,『般若』与『华严』经已开始流传了。二、竺法护译的『佛说文殊悔过经』,是文殊为如来齐光照耀菩萨说的。经文不分品,内容是:礼佛,悔过,劝助[随喜]众德,劝转*轮,诸佛住世,供养诸佛,(回向)我及众生成佛道。对于礼佛──五体投地,作了「表法」的解说(17)。经上说:「或问上界悔过之处,十地,十忍,十分别事,十瑞,十持,十印,十三昧」 (18),显然的与「华严」内容相通。这两部重于忏悔的经,文殊说,或普贤为文殊说,与华严法门有关,比起「三品经」来,虽同样的是通俗的易行道,而又通于深义了(19)。 [P144]
 
  「六十华严」的传译者──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于晋元熙二年(西元四二0),译出『文殊师利发愿经』,共四十四颂,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文殊悔过经』,非常接近。唐不空Amoghavajra所译的『普贤行愿赞』,六十二颂,与「四十华严」末卷偈颂相同,都是『文殊师利发愿经』的增广本。依『文殊师利发愿经记』说:「晋元熙二年,岁在庚申,于扬州斗场寺,(佛陀跋陀罗)禅师新出。云:外国四部众礼佛时,多诵此经以发愿求佛道」(20) 。大抵『舍利弗悔过经』、『文殊悔过经』等,文字长了些,要昼夜三时 ──一日诵念六次,不太方便,所以编为简要的偈颂。如龙树的『宝行王正论』说:「为此因及果,现前佛支提(即佛舍利塔),日夜各三遍,愿诵二十偈」。二十偈的内容,也就是礼敬,离恶(忏罪),随喜,请转*轮,「穷生死后际」是常住世间,回向发愿(21) 。『文殊师利发愿经』,是日常持诵的诵本,与『普贤行愿赞』等,内容都是七分:礼佛(赞佛),供养佛,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回向。这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经所没有的,「四十华 [P145] 严」把偈颂编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末了,长行为了满足「十」数,加上「恒顺众生」与「常随佛学」,这是偈颂所没有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说:「持是功德,令一切(众生)与某[自己名字],……生有佛处,有菩萨处,皆令生须呵摩提阿弥陀佛剎」(22)。这一法门,是易行道,净土方便道,发愿往生,是不限于某一净土的,但经文却提到了须呵摩提Sukha^vati^阿弥陀Amita^bha佛剎。须呵摩提是极乐或安乐的音译。『文殊师利发愿经』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剎」(23)。易行方便与往生极乐,有了更密切的关系。
 
  在佛前忏悔、随喜、劝请,本是为初学者开示的通俗易行法门。文殊与劝发菩提心有关,「为一切师」,如『濡首菩萨清净分卫经』等说。文殊又与忏罪有关,如『阿阇世王经』、『如幻三昧经』说。悔过等三品法门,终于与文殊,因文殊而与普贤有关了,也就与华严法门有关,如『十住毗婆沙论』,将『十地经』所没有说的称名、忆念、礼拜、忏悔、随喜、劝请,附入初地中。西元三、四 [P146] 世纪间,竺法护与聂道真,译出与文殊(更与普贤)有关的『文殊悔过经』,『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西元五世纪初,译出的『文殊师利发愿经』,已是当时印度日常持诵的法门了。通俗易行而又与深义相通,到「四十华严」而充分明了出来。这是重信的、易行的广义念佛法门(24)。
 
  三支法门,名为三支而其实有六支:三支是礼敬现在十方佛(「礼敬诸佛」而后修的);忏悔;劝请中有「请佛说法」、「请佛住世」;随喜;末后又有回向。或加入「供养」(供养也本是对佛的礼敬),如『文殊师利发愿颂』所说。宗喀巴Tson%-kha-pa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也依『华严经』颂而说七支,作为积集顺道资粮,净治业障逆缘的加行(25)。迟一些译出的,还有唐那提Nadi 译『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内容为七支:礼敬,归依,忏悔,劝请(转正*轮,不般涅槃),随喜,回向,发愿(26)。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五)「灭业障品」,以「四种对治业障」:于十方世界一切如来前,「说一切罪」(忏悔);劝请(说法及久住世间);随喜;回向。与「三品经」相合 [P147] (27)。赵宋施护Da^napa^la译『佛说法集名数经』,说「七种最上供养」,内容为: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28)。先后的开合、增减,总列而比对如下(29):
 
图片
       │A│B│C│D│E│F│G│H│I
    ────┼─┼─┼─┼─┼─┼─┼─┼─┼──
   礼敬诸佛│ │ │1.│1.│1.│1.│1.│1.│1.
    ────┤  │  ├─┼─┼─┼─┼─┼─┼──
   称赞如来│ │ │ │ │ │ │2.│2.│
    ────┤  │  │  │  │  │  ├─┼─┼──
   广修供养│ │ │ │2.│ │6.│3.│3.│2. 
    ────┼─┼─┼─┼─┼─┼─┼─┼─┼──
   忏悔业障│1.│3.│3.│3.│2.│2.│4.│4.│3.
    ────┼─┼─┼─┼─┼─┼─┼─┼─┼──
   随喜功德│2.│2.│5.│4.│3.│3.│5.│5.│4.
    ────┼─┼─┼─┼─┼─┼─┼─┼─┼──
   请转*轮│ │ │ │ │4.│4.│6.│6.│5.
    ────┤  │  │  │  ├─┼─┼─┼─┼──
   请佛住世│3.│4.│4.│5.│5.│5.│7.│7.│6. 
    ────┼─┼─┼─┼─┼─┼─┼─┼─┼──
   常随佛学│ │ │ │ │ │ │ │8.│
    ────┤  ├─┤  │  │  │  │  ├─┤
   恒顺众生│ │1.│ │ │ │ │ │9.│
    ────┼─┼─┼─┼─┼─┤  ├─┼─┼──
[P148]  
 
   普皆回向│4.│ │6.│7.│6.│ │8.│10│7. 
    ────┼─┤  ├─┼─┼─┤  ├─┼─┼──
   发广大愿│ │ │7.│6.│  │  │  │  │
    ────┤  │  ├─┼─┤  │  │  │  │
   归依三宝│ │ │2.│  │  │  │  │  │
    ────┴─┴─┴─┴─┴─┴─┴─┴─┴──
 
 
 
注【14-001】『大般涅槃经』卷三九(大正一二‧五九0上)。
注【14-002】『大智度论』卷四(大正二五‧九二中)。
注【14-00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二八四下)。
注【14-004】『大智度论』卷七(大正二五‧一一0上)。
注【14-005】『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中)。
注【14-006】『大智度论』卷五八(大正二五‧四七二下)。又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二中)。
注【14-007】『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0上──一0九一中)。
注【14-008】『法镜经』(大正一二‧一八下)。『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五下)。
注【14-009】『菩萨藏经』(大正二四‧一0八九下)。
注【14-010】『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大正一二‧一八八下)。
注【14-011】『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大正一二‧一八八下)。 [P149]
注【14-012】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推论在三品行以前,有忏悔、随喜──二品行的可能(一三七──一三八)。
注【14-013】以上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九章(五七0──五七六)。
注【14-014】『贤劫经』卷一(大正一四‧二中)。
注【14-015】『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三五下)。
注【14-016】『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八下)。
注【14-017】『佛说文殊悔过经』(大正一四‧四四二上──中)。
注【14-018】『佛说文殊悔过经』(大正一四‧四四一下)。
注【14-019】以上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三章(一一三四──一一三五)。
注【14-020】『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七下)。
注【14-021】『宝行王正论』(大正三二‧五0四中──下)。
注【14-022】『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八上)。
注【14-023】『文殊师利发愿经』(大正一0‧八七九下)。
注【14-024】以上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三章(一一三六──一一三八)。
注【14-025】『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汉藏教理院刊本‧二三──二四)。 [P150]
注【14-026】『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大正一四‧六九九中──七00上)。
注【14-027】『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正一六‧四一四下──四一六上)。『合部金光明经』卷二(大正一六‧三六九中──三七0下)。
注【14-028】『佛说法集名数经』(大正一七‧六六0中)。
注【14-029】a.『佛说舍利弗悔过经』;『金光明最胜王经』。b.『思益梵天所问经』。c.『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d.『佛说法集名数经』。e.『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f.『佛说文殊悔过经』。g.『文殊师利发愿经』。h.『大方广佛华严经』。i.『菩提道次第广论』。
  
 
第二节 易行道支略说
  「念佛」为主的易行道,是以信s/raddha^为方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名称也就不一。如『思益梵天所问经』,名善知「方便」。『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以「礼佛」为名,也就是礼佛与佛前的修行。『金光明最胜王经』集为「灭业障品」,这正如智者大师的集为「五悔法」了。『佛说法集名数经』,称 [P151] 为最上「供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名为十大愿;『文殊师利发愿经』,也是名为「发愿」的。『大宝积经』的『善臂菩萨会』:菩萨于三时中,扫塔(礼佛),劝请,忏悔,念善根[随喜],愿得无上菩提[回向],都是「戒波罗蜜」所摄(1)。易行道的内容,或多或少,到『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虽多少超越了这一原则,但不失为集易行道的大成。以下,一一的略加解说:
 
  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佛在世时,弟子们见了佛,一定是虔诚敬礼。印度古代,见了国王,每赞颂以表示敬意(如我国古时的相见赋诗,不过赋诗是相对的)。在『杂阿含经』(「祇夜」)中,鹏耆舍Van%gi^sa就已作偈赞佛了。大乘佛教盛行赞叹如来,如『佛一百八名赞』,『一百五十赞佛颂』等。西元七世纪,印度佛教的赞佛情形,如『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说(2)。对于佛,因崇敬信念而有所表示,那是当然的。在大乘法中,礼佛是礼十方佛,通于身语意三业,如『普贤行愿品』说:「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3)。这就是『十住毗婆沙论』的「称名、忆念、礼拜」。称名是语业的礼敬 [P152] ,如说「南无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忆念是意业的礼敬。礼拜是身业的礼敬,如合掌,稽首佛足,五体投地。传说释尊在因地,见燃灯佛Di^pam!kara 时,五体投地,可说是最敬的身礼。三业的礼敬,以内心的忆念为主,依内心敬念而表现于身业、语业。如内心没有诚信忆念,那称名如鹦鹉学语,礼拜要被禅者讥笑为如碓上下了。所以三业礼敬,主要是虔诚的「念佛」。称佛名号,其实就是赞叹,如『佛一百八名赞』;世亲Vasubandhu所造的『无量寿佛优波提舍』(一般称为『往生净土论』),立「五念门」说:「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4)。这样,礼佛就是念佛;本来「称名、忆念、礼拜」就可以了,为了适应佛教界的赞佛偈,『普贤行愿品』别立「称赞如来」一门。礼佛、念佛,「大乘佛法」中法门众多,当别为叙说。
 
  三、「广修供养」:这是对于佛的供养。佛在世时,衣、食、住、药等,一切是信众恭敬供养的。佛涅槃以后,佛舍利(遗体)建塔,渐渐庄严起来。对于佛塔,也就以:「华、香、璎珞、伎乐、幢、幡、灯油」;「花鬘、灯明、幢、 [P153] 幡、伞、盖供养」(5)。一般重视的,是财物的供养,出家众又怎样供养呢?佛在世时,如阿难A^nanda为佛侍者,为佛服务,就是供养。最上的供养,是弟子依佛所说的,精进修行,得到究竟解脱的阿罗汉,能满足佛为弟子说法的最大愿望,就是对佛最上的供养。重法的大乘经,也说到法供养,如『维摩诘所说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是名最上法之供养」(6)。从信解受持,到得无生忍,如法供养,是通于浅深的。重信的易行道,『文殊悔过经』才提到财物的供养诸佛:「十方世界无所系属」的无主物,「持以贡上诸世光耀佛天中天」 (7)。『普贤行愿品』说:「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我以广大胜解心,……普遍供养诸如来」(8)。这些都是财供养。一切是「最胜」 [P154] 的,「一一皆如妙高(须弥山)聚」的。这样的广大供养,是由于广大的胜解心。胜解adhimoks!a是假想观,依定所起的假想观(或以假想观而得定),观成广大供品来供佛,这不是一般人所能的。『普贤行愿品』所说,本是「大愿」,发愿能这样供佛,如修行深了,能以胜解所成作广大供养,那已不是易行道了。『大智度论』说:「供养者,若见若闻诸佛功德,心敬尊重,迎逆侍送,旋繞礼拜,曲躬合手(掌)而住。避坐安处,劝进饮食,华、香、珍宝等,种种称赞持戒、禅定、智慧诸功德。有所说法,信受教诲。如是善身口意业,是为供养」 (9)。依此可见,供养实只是礼敬的一部分,所以初期的「三品经」,是没有说供养的。
 
  四、「忏悔业障」:忏悔能达成佛弟子三业的清净,在出家僧团中,是时常举行的。人非大圣,不可能没有过失,有过失就要知过能改,如有罪过而隐藏在内心,会影响内心,障碍圣道的进修,不得解脱。「大乘佛法」的忏悔,是在十方一切佛前,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普贤行愿品』所说,还只是忏悔业障 [P155] ,但有的却扩大为忏悔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等。在「大乘佛法」中,忏悔有了不寻常的意义,而忏悔的方法更多,这留在下面作专章来叙说。
 
  五、「随喜功德」:随喜anumodana,是对于他人的所作所为,内心随顺欢喜,认可为行得好,合于自己的意思,所以「随喜」是通于善恶的。简略的说,佛法是浅深不等的离恶行善,这是要自己身体力行的,但不只是自己行就够了。任何一种离恶行善的善行,可分四类:一、「自行」,自己去做;二、「劝他行」,还要劝别人去做;三、「随喜行」,知道别人做了,起认可欢喜心;四、「赞叹行」,赞叹这一善行,赞扬行此善行的人,以激励大众。大家都向于离恶行善,才是佛教的理想。善行如此,恶行也有「自行」、「劝他行」、「随喜行」、「赞叹行」;如恶行而具足四行,那可是恶性深重了(10)。这里,约随喜功德说。一切善行,不外乎一般人的人、天福德;声闻与缘觉乘──有学、无学功德;菩萨发大心,广修福慧,自利利他的功德;如来圆满大菩提,现成佛、说法、入涅槃等最胜功德。对于这一切功德,都「心生欢喜」,如『普贤行愿品』 [P156] 说:「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11)。『般若经』「随喜品」也是这样,不过与般若相应,无相无着(是难行道)而已。『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听闻随喜而转化他人。「随喜功德」,是一切大乘法门所重视的。『大智度论』说:「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这不是说,不需要身语的实际善行,是说见他修福而心生随喜,是有很大功德的。依『智度论』说:随喜功德之所以有大福德,一、确信福德因果,「得正见故,随而欢喜」。二、「我应与一切众生乐,而众生能自行福德」,作福的一定能得安乐,那就与自己行善一样。三、「众生行善,与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随喜」(12)。众生是自我中心的,虽明知行善是应该的,但从自我而起颠倒,每对他人的善行善事,福德慧德,会引起嫉妒,障碍或破坏,这是修菩萨行的大障。如能修随喜行,时时随喜一切功德,那一定能慈心普利,趣入菩提的大道。随喜是「礼佛三品」之一,是在佛前修的,佛菩萨的功德,当然是随喜的主要内容,但如来化导众生,不弃人、天、 [P157] 声闻、缘觉功德,所以一切功德,都是发菩提心者所随喜的。
 
  六、「请转*轮」,七、「请佛住世」:在「三品法门」中,这二者是合为「劝请品」的。这二者,出于各部派的共同传说。一、释尊成佛以后,感到了佛法甚深,众生不容易教化,曾有「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的意境。梵天brahma^ 知道了,特来请佛说法,这才受请而大转*轮(13)。佛法是不共世间的!世间的神教、哲学等学行,不是一无足取,而是对于彻悟人生的真义,实现人生的究竟归宿,是无能为力的,惟有佛法才能达成这一目的。梵天是印度的最高神,自称是宇宙、人类、万物的创造者。梵天来恳请说法,表示了神教的无能为力,有待佛法的救济。佛转*轮,是世间出现了新的希望,如昏暗中的明灯一样,那是多难得呀!二、佛曾三次对阿难说:「佛四神足已多修习行,专念不忘,在意所欲,如来可止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阿难听了,当时没有说什么,释尊这才答应了魔ma^ra的请求,三月后入涅槃(14)。这表示了:虽然说佛涅槃后,「自依止,法依止」,如法修行,与佛在世一样。实 [P158] 际上,佛涅槃后,虽然佛法在开展,教区在扩大,而佛法的真意义──究竟解脱的,却大大的低落了。这所以有「正法」与「像法」(后来又有「末法」)的分别,不免想到了佛法从世间灭失的悲哀(15)。这二项传说,在部派佛教中,没有引起什么问题。「初期大乘」兴起,「劝请」成为「礼佛三品」之一。昼夜六时,对十方佛初成佛道的,「请转*轮」;佛要入涅槃的,「请佛住世」。这是愿望佛法的出现世间,佛法永远存在于世间,为苦难众生作依怙:这是真诚的护法心。西元前后,印度的政局,非常混乱;佛法在传布中,不免要受到破坏、障碍。圣弟子面对当前的佛教,从内心激发护法的热心;而将「请转*轮」、「请佛住世」,作为礼佛要行,时时忆念,以激发佛弟子为法的热忱!
 
  一0、「普皆回向」:回向parin!a^ma是回转趣向;回向功德,是将所有功德,转向于某一目的。『普贤行愿品』的回向,是:「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16)。依偈说,回向是将上来所说的「礼敬功德」、「赞叹功德」、「供养功德」、「忏悔功德」、「 [P159] 随喜功德」、「劝请功德」:一切回向于众生,与众生同成佛道。依偈文,可见重佛、重信的易行道(「三品经」也如此),本没有「恒顺众生」、与「常随佛学」的。回向众生及佛道,如『舍利弗悔过经』说:「学道以来所得(一切)福德,皆集聚合会,以持好心施与[回向]天下十方人民、父母、蜎飞蠕动之类,皆令得其福;有余少所,令某得之,令某等作佛道」(17)。异译『菩萨藏经』说得更明白:「一切和合回施与一切众生,……一切和合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此善根,愿令一切众生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8)。菩萨修易行道所得的功德,回向众生,就是将自己的功德,转而布施给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发心修行成佛。菩萨的功德,真能施与众生,使众生受福乐吗?这里面含有重大问题,也就是「自力」与「他力」。一般神教都是重「他力」的,佛法说善恶因果,修因证果,一向是「自力」的;「大乘佛法」的「回向功德」,不违反佛法的特质吗?『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八七下──四八八上)说:
 
   「共一切众生者,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果报可与。菩萨既得福德 [P160] 果报,衣服、饮食等世间乐具,以利益众生。菩萨以福德清净,(所有)身口,人所信受;为众生说法,令得十善,……末后成佛。……是果报可与一切众生,以果中说因,故言福德与众生共。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福德,尽可与人」!
 
  经上说福德回向施与众生,这是果中说因,是不了义说。菩萨的福德,是不能转施与别人的。但菩萨发愿化度众生,所以依此福德善根,未来福慧具足,就能以财物、佛法施与众生;使众生得财物,能依法修行,成就佛道。如自己的福德而可以回施众生,那是违反「自力」原则的。佛菩萨的功德无量,如可以回施众生,那世间应该没有苦恼众生,都是佛菩萨那样,也不用佛菩萨来化度了!『十住毗婆沙论』这样说:「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为诸众生故,正回向佛道」(19)。菩萨发菩提心,求成佛道,主要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所以「回向众生及佛道」,是说「为诸众生故」,以一切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非以福德善根施与众生。『普贤菩萨行愿赞』但说「悉皆回向于菩提」,没有说 [P161] 回向众生,也许是为了避免读者的误解吧!
 
  「大乘佛法」的易行道,主要是忏悔、随喜、劝请──三品。这是在十方佛前进行的,所以从「礼佛」而分出:礼敬、赞叹、供养──三事。修行终了,这一切功德,为一切众生而回向于佛道。所以易行道的主体,到此为止。『华严经』「十回向品」,二处说到:一、忏悔,礼敬,劝请,随喜──「悉以回向」;二、忏悔,随喜,礼敬,劝请──回向(20)。「离世间品」说:「四行是菩萨道:忏除罪障,随喜福德,恭敬尊重,劝请如来」(21)。易行道的本义,就是这些。大乘行者,对佛礼敬、供养,坚定了清净的大乘信心;忏悔,使内心没有疑悔,不碍修行;随喜佛菩萨等的功德,养成乐人为善的无私心,劝请能激发护持佛法的热忱;并以一切功德,为众生而回向佛道(不为一切众生,就会趣入涅槃)。易行道是以佛为中心的进修,能成就这样的菩萨心行,也就能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为了符合『华严经』的体裁,满足 [P162] 「十」数,『普贤行愿品』长行,才加入此二愿。约意义说,这二者是菩萨道所应有的。在修学过程中,生生世世见佛闻法,是向上不退的最佳保证!到底应该怎样修学?也只有学习诸佛那样的(因中)修学,才能圆成佛道。「恒顺众生」,是于众生「随顺而转」:尊重众生,救助众生,利益众生。『思益梵天所问经』说:「菩萨有四法善知方便」,在随喜、忏悔、劝请外,「顺众生意」,也确是方便之一(22)。
 
  上来的解说,是依易行道的十支,作一般的解说,并非专依『普贤行愿品』说的。
 
  
注【15-001】『大宝积经』(二六)『善臂菩萨会』(大正一一‧五三0中──下)。
注【15-002】『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大正五四‧二二七上──下)。
注【15-00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七上)。
注【15-004】『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大正二六‧二三一中)。
注【15-005】『四分律』卷五二(大正二二‧九五七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二(大正二四‧五三中)。 [P163]
注【15-006】『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一四‧五五六上、下)。
注【15-007】『佛说文殊悔过经』(大正一四‧四四五中)。
注【15-008】『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七上)。
注【15-009】『大智度论』卷三0(大正二五‧二七六下──二七七上)。
注【15-010】『杂阿含经』卷三七(大正二‧二七五下)。『增支部』「十集」(南传二二下‧二七0 ──二七一)。
注【15-01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七上)。
注【15-012】『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八七下)。
注【15-013】『相应部』(六)「梵天相应」(南传一二‧二三四──二三七)。经律都有记载。
注【15-014】『长阿含经』(二)『游行经』(大正一‧一五中──下)。『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七一──七五)。
注【15-015】如来可住一劫余,因阿难不知请求住世,八十岁就入涅槃的传说,意味着佛寿可能很长的。
注【15-016】『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七上)。『文殊师利发愿经』(大正一0 ‧八七九上)。『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一0‧八八0中)。
注【15-017】『佛说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一上)。
注【15-018】『菩萨藏经』(大正二四‧一0八九上)。 [P164]
注【15-019】『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六中)。
注【15-02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五(大正一0‧一三三上)。又卷三一(大正一0‧一六五中)。
注【15-02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七(大正一0‧三00中)。
注【15-022】『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三五下)。 [P165]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四章 忏悔业障
下一篇: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二章 大乘「念法」法门

 华雨集第二册 绪言 方便之道 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一章 中道正法
 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二章 方便道之施设 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三章 方便道之发展趋向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一章 泛论普及而又深入的大乘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二章 大乘「念法」法门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四章 忏悔业障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五章 往生极乐净土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六章 念佛(及菩萨)三昧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七章 护持佛法与利乐众生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