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华雨集第五册 一一、中国佛教的由兴到衰及其未来的展望
 
[印顺法师] [点击:2808]   [手机版]
背景色

一一、中国佛教的由兴到衰及其未来的展望
  深秋,风和日丽的早晨,车行高速公路上,漠然望着天边浮云,心里却关心着身旁宏印法师所谈着的佛教现况。

  九时出头,来到了新竹青草湖畔的福严精舍。一年前,这里是美国佛教会所附设的译经院,而今则是真华法师和能净法师所领导的福严佛学院。未入大门,一排青翠雄伟的龙柏树就映入眼帘,和着晴空的蔚蓝直摄人心。如茵的青草地上,耸立着翩翩风采的一代高僧──印顺法师,他穿着一席玄色僧衣,眼睛直望着来客,却笑容可掬地与身边的性梵法师和明圣法师交谈着。性梵法师是精舍的现任住持。宏印法师赞叹地对我说:「导师看来还蛮健康的」!我嘴里附和着,心中却深深为中国佛教庆幸;总觉得他老人家健朗一天,中国佛教就辉煌一天!悠悠然,耳边又响起在教内时常可以听到的一 [P146] 句话:现今真正能为中国佛教的未来说几句话的,非法师莫属了!

  聆听法师法音的除了性梵法师,宏印法师和明圣法师之外,还有新竹工业技术学院的许巍文博士。许博士说,远在美国的李恒钺博士也希望能够听听导师的法音,他预备把录音带寄到美国去。临别时,许博士还特别叮咛着,这卷录音带要好好保存!然而,在这里必须向各位道歉的是,这次的录音效果不佳,底下的访问稿漏掉了许多精彩而珍贵的片段。虽然,就是这些不完整的访问记录,已足够我们赞叹了。听了法师的法音,真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感觉!

  问: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余年,从隋唐的辉煌灿烂,经宋明的守成,而到今天的衰萎,其中必有根本的原因。正当今天中国佛教复兴的时刻,了解过去的辉煌、守成、和衰萎,必定有助于未来佛教的复兴与开展。因此,一开头我们即首先请您说明过去中国佛教之所以辉煌灿烂的原因。

  答:中国佛教值得称道的应该不只一宗一派。像天台、华严恢宏博大的教理 [P147] 研究,禅宗、净土在修行方面的成就,都是值得我人赞叹的!说到为什么会有这些辉煌的业绩,可以从两点来说明:首先,从宗教的本质来说,各宗各派的成立,都是建立在由修行而证得的某种体验。这不但限于禅、净这些注重修行的宗派,就是台、贤等注重教理开展的大德们,也都是从修证而建立起他们的理论。所以,在「高僧传」中,台、贤等宗的大德们,也都被称为「禅师」,而不单单是「法师」,这就是所谓的「从禅出教」。这种「从禅出教」的精神,才能发挥宗教的真正伟大的力量,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也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真实性;这在中国是这样,在印度也是这样。

  但是,单单是修持还是不够的。在古代,接受佛教的大多是知识份子,像慧远、道安诸大师,以及后来的智者、法藏、玄奘等大师,他们之所以在教理上有那么多殊胜的成就,正因为他们对固有的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如此,佛法与中国文化互用,才开展出那么宏伟的思想体系来。不要说这些特重义学的宗派,就是讲究实修的禅宗、净土的大德们,也是这样。例如明际的莲池大师以及近代 [P148] 的印光大师,他们为什么能在佛教界有那么大的成就,这无非也是他们对传统儒家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从这一点来看,知识份子的加入佛教,是佛教能否辉煌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各宗各派大德们的修持及世学的深刻认识,中国佛教在过去的能够辉煌,可以说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问:从您的分析,使我们庆幸今天台湾有大批的知识青年参与佛教的重建行列。然而,这是不够的!佛法浩如烟海,没有专业而长期的训练,必难登其堂奥。因此,我们不能坐待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进入佛门,而应该更主动、更积极地广设佛学研究院,充实弘法人才的世学,使每一个出家师父都成为学贯中西的学者,这样才可能开展出新的佛教前途。其次,请问:佛教既然有这么光辉的过去,为什么到后来却渐渐衰萎,只剩下禅、净二宗,甚至脱离社会,而被某些人视为悲观、消极的宗教?

  答: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在教理方面,隋唐时代,天台、贤首二宗已发展到很高的阶段,一般人学养不够,不容易完全了解这种高深博大的思想。 [P149] 因此,渐渐地,各宗各派的后代弟子们,都把祖师们的著作当做不可疑议、不可更改的权威。他们在教理上不能推陈出新,只好走上圆融、综合的道路,以致在思想上陈陈相因,没有批判的精神。再加上印度方面没有新的经论传入,佛教义学也就走上了衰萎的道路。

  另一方面,宗教的本质是重实践的,只做学问的探讨,从宗教来说都只是第二义。然而一般的信众,却不容易把握实践的本义。经论上说,修菩萨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又说发菩提心者无量无边,而真正能够成就的却只有一二。这种真菩萨行的实践本义,对一般贪求个己解脱的众生是难以信受的,他们害怕困难的真菩萨行,转而要求简易能行的法门。于是,禅、净等重视实修的简易法门因此而普遍地发扬开来。

  然而,净土的本质是重来世、重死后,而不注重今生今世的实际安乐,这可以称之为「来生的佛教」。而禅宗则是趋向山林静修的「山林佛教」,虽说什么地方都可参禅,但实际上所有禅宗的丛林都建立在人迹稀少的深山里面。在这种 [P150] 情形下,重义理的宗派在多圆融、少批判的思想下衰落了,而禅、净这两个盛极一时的宗派,却一个倾向山林,一个倾向来生!也许我们不一定要用「消极、悲观」的字眼来描写这种畸形的佛教,而实际上它的确是忽略现实、脱离社会的佛教!特别是在明太祖时代,他受儒家的影响,不让佛教干预政治及社会事务,他把所有的出家人都赶到山里面去,不让出家人离开山林。所以一般人认为佛教不问世事,实际上,佛教要问世事也不行。你不问世事,人家就攻击你,说是悲观、消极;但是,一旦你露出要问世事的迹象,那又不得了了!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自然一天天走上衰微的道路。

  所以,修持当然是最重要的,没有修持就没有宗教体验,没有宗教体验就不容易产生坚定的信仰。但是,奉劝净土的行者,在一心祈求往生之外,也应该注重现生的实际事务,要能够学习永明延寿祖师「万善同归」的精神,什么事都要做一点,不要荒废世间的事务才好!至于禅宗,现在已经衰亡了,因此也就不必去管它了。我想,在注重现生的实务这一方面,当今的佛教徒也渐渐有所认识, [P151] 今后,像「悲观、消极」的说法,在佛教必定也会渐渐消失了!

  问:在教理方面,佛教过去最辉煌的成就之一是各宗各派的「判教」。判教可以说是对大小经论的消化融通,有其特殊的意义。然而,各宗各派所判却大相径庭。天台说法华最究竟、华严不够圆融;华严则说华严最圆满、法华只是「同教一乘圆教」。甚至天台山家、山外之争也似乎流于意气,不以立论的是否对错为标准,而以是否合乎自家思想而断是非。目前「判教」之风虽已时过境迁,却仍有许多人提倡这些。请问,在这诸种纷争当中,当今的佛教徒如何看待它们?

  答:简单说,判教是对佛法中各种不同说法的一种抉择。佛法中有许多不同的见解,难免会有人想对全体佛法加以贯通、调理,使它们各安其位。所以基本上,判教不是抹煞别人;虽然某些教法被判得较高,而实际上还是承认别的教法。不过,在宗派的信仰上总是尊重、推高自己而贬低他人,所以在往返的讨论当中,难免发生一些小纷争。但是,从世界各种思想、宗教或政治的争执来看,佛法在判教上的差异,只算是小小的争执罢了!随着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及随之而 [P152] 来的佛教史的各种成就,现代的佛教徒渐渐能够看清佛法中之所以有各种不同学说的原因。因此,当今的佛教徒也比较能够超然地欣赏古代各宗各派的判教。太虚大师曾经说过,各宗各派的不同说法,都是适应某些时代、某些地区、某些信众的思想而形成的,所以它们都各有各的价值。

  不过,在现代科学进步、工业发达的时代当中,现代人的想法、需求,必不同于古代的社会。因此,为了适应当前的思潮,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教。我们不必一定以为过去的说法都是要不得的,不过我们也应该洞澈当代人的需要,本着全体人类的共同趋势,提出比较能够适应当代人的看法。

  问:那么,请问当代人需要什么样的佛教?

  答:太虚大师曾经依过去中国佛教的情况说了一些话:过去的中国佛教徒偏重于自修,而对现实世间的事务较少过问;如果以后再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中国佛教终究免不了消极、悲观之讥。另一方面,过去的中国佛教对天神乃至具有神力的菩萨谈得较多,如果以后再继续这样谈下去的话,中国佛教也难逃迷信、落 [P153] 伍之讥。所以太虚大师提倡他所谓的「人生佛教」。他说:每一个佛教徒都应该立足于现实人生当中,以追求德行的圆满;用一句中国的老话说,就是所谓的做「好人」。所以大师说:人成佛即成。这的确把握住大乘的真精神了!

  但是,中国佛教向来是过分迎合民间信仰的,所以神话的色彩相当浓厚,什么天啦、神啦,对一些神秘的境界也极尽其赞美之能事。这样一来,虽是「人生佛教」,仍然免不了受过去包袱的拖累,而抹上一层出世、消极和迷信的色彩。所以我就进一步提倡「人间佛教」,因为释迦牟尼佛是在人间成佛的,所谓「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这是佛法本有的原始思想,也是大乘佛法入世的真正精神!

  其次,从原始佛法的研究,我深深体会到佛教是「法」与「律」合一的。当然,「法」是诸法的实相,是成佛的关键所在;但是为了得到这「法」,不同的人可以结合在一齐彼此互相切磋、研究,这就引生了「律」。佛陀在世的时代,依「律」而和合起来的出家人称为「僧伽」,僧伽中的个人由于团体的提携、勉 [P154] 励而有更快、更高的成就。现在时代不太一样了,除了出家众之外,还有许多在家的修行者,他们也可以组成在家的团体(像居士会)。这些团体不应该只限于定期做做法会、念念佛、打打坐,而应在组织方面加强,做一些更能适应当代思潮的活动,如此佛法才能够在现时代生根、茁壮!

  问:说到当代人所适合的佛教,就想起当代佛教徒常有的一个问题:在这工商业的繁忙社会中,一个佛教徒如何修行?请导师开示。

  答:谈到修行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是其中有许多都是从宗教仪式转变过来的;例如礼佛、拜山等等,它们不过是一种外表的仪式而已。我以为,真正的修行还是离不开戒、定、慧三增上学,没有这三学,其他都只是外表的、形式的而已!不过修定、修慧是不容易的;在这里让我来介绍一个大乘初期的修行方法。从各种经论看来,当时的大乘行者虽然也修禅定,不过他们都像阿含经的弥勒菩萨一样,不修深定,因为修深定必会耽着于禅乐当中而成小乘。所以小乘行者说证得什么「果」,而大乘则说得到什么「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到了无生法 [P155] 忍好像已经修行得很高深了,但还是没有证入实际。这不是说大乘菩萨没有能力证入,而是他们不愿意证入,因为他们要「留惑润生」,救度众生!

  其次,谈到修慧,也就是修般若空慧。这必须在现实的世俗事务当中观空而求得胜解,然后把它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以做教化事业。空,容易被误解成消极的,而实际上空是最积极的;得空慧的胜解之后,即能不怕生死轮回的痛苦而努力地去度众。这并不是说,修空慧的菩萨没有痛苦或不知痛苦,而是说,他们虽有痛苦、知道痛苦,却能依照空慧所显发出来的胜解,了知其如幻如化而已。这些说法,不但早期的般若中观这么说,就是稍后的唯识经论也是这么说,只是方式有点改变而已。所以,谈到适应当代思潮人心的修行法门,我就想到了早期大乘的般若法门,也就是阿含经中弥勒菩萨所示现的榜样──不修(深)禅定、不断烦恼!

  总之,我们应该了解,生命是无限延伸的,我们应该在长远的生命之流当中,时时刻刻不断的努力,不要急着想一下子就跳出这生命之流,因为跳出生命之 [P156] 流必定脱离众生,而落入了急求解脱的小乘行!所以太虚大师说他自己「无即时成佛之贪心」。真正的修行应该是无限的奉献,一切功德回向十方众生;本着这样的精神念佛、打坐,才能契入大乘的心髓!

  问:您时时提到太虚大师,以及他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对老一辈的大德长老们来说,太虚大师的德行及其对中国佛教的贡献都耳熟能详;然而对现在的台湾年轻的佛教徒来说,虚大师的行谊仍然相当陌生。您能为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虚大师的佛教改革运动没有更辉煌的成就?

  答:谈到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运动之所以受到那么大的阻力,那是理所必然的。宗教改革和政治改革一样,不单单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的改革,而且牵涉到整个制度的改革。就制度的改革这一方面,必然的会开罪当时各寺庙、各丛林的既得利益者;改革的呼声愈大,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压力也就愈大。另一方面,当时民智初开,随着宋明以来佛教的没落,当时佛教徒的知识水准相当低落,他们总以为传统的祖师所立下的教条、制度如何如何圆满、伟大,却不能像大师那 [P157] 样,看到新时代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在这种情形下,虚大师的改革运动自然会遭到难以想象的阻力。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新一代的年轻佛教徒,已经具备开放的心胸、前进的学养,因此,虽然目前没有像虚大师那样的伟人出来领导佛教的改革,但是却也渐渐能够体会其苦心,而走向革新之道!

  问:现在,让我们换一个话题。您是目前国内在佛学研究方面最有成就的学者,也是少数几个能指出中国佛学研究方向的专家之一。请问:一个佛学研究者应该注意的是什么?中国佛学研究应走什么样的一条路?

  答:我觉得一个佛学研究者,不管是走考证的路,或做义理的阐发,都必须以佛法的立场来研究。一个佛学研究者最忌讳做各种的附会;例如把佛法说成与某某大哲学家或流行的思想相似,然后就沾沾自喜,以为佛教因此就伟大、高超了起来。这种做法出自于对佛法的信心不够,才需要攀龙附凤地附会。其次,一个佛学研究者应该为求真理而研究,不要表现自己。研究佛法的人,应该抱着但问耕耘不求收获的心情,一个问题即使一辈子研究不出结果来也无所谓。第三, [P158] 一个佛学研究者必须具备客观的精神,他的最高目标应该在找出佛法中最足以启发人类、改善社会人心的教理,把佛法的真正面目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不要自以为佛法中什么都好、什么都有;要知道佛法只要有其不同于其他世间学问的地方,那怕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佛法仍然会永远地流传下去,因为人们需要它。

  在传统的中国佛教徒当中,要研究佛法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认为佛是修行出来的,那里需要研究佛法!这话虽然说得不错,却足以造成偏差。所以在寺庙里想要做深入的研究相当不容易,尤其是个人的精力、时间都非常有限,想要在佛学研究方面有大成就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如果一些有志于佛学研究的人,能够聚在一起互相讨论、切磋,这样团体式地工作,我相信比较可能有成功的机会。我们看看日本,他们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成功,姑不论他们研究的方向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成果却受到举世的注目,因此也提高了日本佛教的世界地位。我们实在有向他们学习的必要! [P159]

  问:说到了日本佛学研究的兴盛,我就想起国内有些人士对日本佛教的歧视;他们说日本佛教和中国佛教完全不同,不足以效法。这种说法您认为怎样?

  答:在古代,大小乘佛教的思想差异,曾经争执得互不相容。而现在却渐渐成了过去,彼此也渐渐地倾向于互相容忍、了解。像泰国、锡兰这些小乘国家的出家人,也慢慢地走向了社会。而对经典的成立年代、过程,大乘佛教的信众,也在多方研究、会通之下,承认某些以往所不愿面对的事实。我想,中国和日本的佛教之间,也是这个样子。

  中国佛教目前以净土宗最为盛行,其实日本的佛教,像亲鸾以及东本愿寺、西本愿寺这一派,实际上也是继承中国本有的净土思想。日本这一派的佛教以信仰为主,这正是中国两个净土思想中昙鸾、善导这一流的说法,他们不重视戒、定、慧的有无,而特重信愿往生,所以发展出在家人住持寺院的情形。这当然和目前流传在中国的净土思想不完全相同。目前流传在中国的净土思想如印光大师等,是比较接近慧远这一派的思想,而慧远大师不但信愿持名,还重视戒定慧的 [P160] 修学。

  中国佛教的本质是偏重修行的,然而目前在修行方面有几个大成就的?在教义的研究上又比不上人家。我们实在应该老实承认自己的不足,好好地努力!

  问:最后,是否可以请您谈谈您研究佛法的经过?我相信这一定有助于那些有志于研究佛法的道友。

  答:最初我看了一点佛书,我发现经论上所说的佛教,似乎和一般寺庙或出家人所说的不太一样。所以,我一直想要知道,真正的佛教到底是什么?乃至为什么眼前的中国佛教有不同于经论中所说的现象?

  我真正开始研究佛法是先从三论、唯识入手的,不过对这些经论也没有什么心得。这也许是因为我的兴趣比较广泛,看的经论也是多方面的关系。所以我只能说是个「通」(泛)字,并没有对一经一论做特别深入的研究。后来我又看了一些小乘的论典;在四川,因为法尊法师的关系,也接触了一些西藏佛教,尤其是藏传有关中、后期中观的思想。因此,我也开始写了一点自己的东西。紧接着 [P161] ,我希望对初期的佛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我看了早期的一些经典,像阿含经等,特别是律藏。我发现,律藏不仅仅是记载出家人的戒条,而且对佛陀时代的佛教制度,乃至稍后各派都有记载。

  在大乘佛法方面,起初我是依论典去了解的,后来我有了不同的看法。有人建议我把早期的作品──『印度之佛教』重新付印,我却一直反对,原因是我不满意那本作品。那本作品虽有特色,因为它在印度的中观、唯识二大系之外,又提出了以如来藏为中心思想的真常系;但是,它的参考材料却是以论典为主的。而我发现,不管是小乘或大乘,都是先有经后有论的。例如中观论系是依初期的大乘经,而结合了北方说一切有部的思想;较后的唯识论典,虽尊重初期大乘经,但却是依后期大乘经,结合了经部思想而成的。这两系的思想虽然不很相同,却都是依经而造论的。既然这样,要说明佛教思想的变迁,就不能以论为主,而应以经为主。这是我不同意把该书再版的原因。(按:该书在各方请求之下,已于日前再版。) [P162]

  另外我还发现,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并没有完整地记录下来,而是口口流传于当时乃至稍后的弟子当中。如此辗转传诵,等到以文字记载下来,已不免因时因地而多少有所改变。又如佛经上说到许多天文地理,这都是适合于当时的常识,却未必与现在的科学相应。我总以为,这些天文地理,都不是佛法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教义,有它或没有它都无所谓,它们是否合于当代科学也无关紧要。这启发我对各种不同思想乃至不同宗派采取容忍、欣赏的态度,把它们看成是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所以原则上我对各宗各派没有特别的偏见;有人说我主张这个、打倒那个,实际上我只关心什么思想才是真正佛的本怀。最近我正着手写一本有关初期大乘佛教的书(按:指『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业已出版),然而年纪大了,体力也渐渐衰了,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完成了!(访问记录者:郭忠生) [P163]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华雨集第五册 一二、访印顺老法师
下一篇:华雨集第五册 一0、印顺导师访问记

 华雨集第五册 一、游心法海六十年 华雨集第五册 二、研究佛法的立场与方法
 华雨集第五册 三、从复兴佛教谈研究佛学 华雨集第五册 四、南传大藏对中国佛教的重要
 华雨集第五册 五、泛评周继武居士『起信论正谬』 华雨集第五册 六、『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动向』读后
 华雨集第五册 七、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 华雨集第五册 八、『昙鸾与道绰』阅后
 华雨集第五册 九、读『中国历代佛教书画精粹』后 华雨集第五册 一0、印顺导师访问记
 华雨集第五册 一二、访印顺老法师 华雨集第五册 一三、太虚大师传略
 华雨集第五册 一四、太虚大师圆寂百日祭文 华雨集第五册 一五、我与东老的一段往事
 华雨集第五册 一六、我所不能忘怀的人 华雨集第五册 一七、愿道老再来人间
 华雨集第五册 一八、『摄大乘论讲记』弁言 华雨集第五册 一九、『守培全集』序
 华雨集第五册 二0、『菩提心影』序 华雨集第五册 二一、『慈航大师纪念集』序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