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华雨集第五册 四一、答杨敏雄居士
 
[印顺法师] [点击:2831]   [手机版]
背景色

四一、答杨敏雄居士
  前年,在『中国佛教』上,知道锺庆吉君推重我所说的『中观今论』,并引起佛教界的一些反响。我因为晚年衰病,不顾问外边事,也就没有去多注意。这次寄来的文稿中,这样说:「跟佛、龙树、印顺学,足矣」。这真是赞扬得离了谱!我凭什么能与佛及龙树并列呢!三十年前,某法师(现在是杨居士)一再发表文字,要台湾法师跟印顺学,为我增添了不少的困扰。现在竟高推我与佛及龙树并列,如不是衰病已久,寂寞无闻,正不知要引起怎样的骚动呢!不过,锺君真能知道我对佛法的意趣吗?真能知道龙树学与佛陀的正法吗?

  我在『福严闲话』中说:「有些人觉得我是个三论学者,其实并不十分确切,我从不敢以此自居」。『中观今论』的自序中说:「我曾在『为性空者辩』中说到:我不能属于空宗的任何学派」。我多用性空缘起说,但为什么不愿以空宗 [P272] ──中观者自居呢?这也许是锺君所从来不曾想到过的。我对于佛法──流传于人间的佛法的根本信念与看法,如『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所说(共八义),这就是民国三十一年,写作『印度之佛教』时的意趣。其中说到:

   「佛法源于佛陀的正觉。佛的应机说法,随宜立制,并不等于正觉。但适合于人类的所知所能,能依此而导入于正觉」。 「佛陀应机而说法立制,就是世谛流布。缘起的世谛流布,不能不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演变,有所发展。……由微而着,由浑而划,是思想演进的必然程序。因时地的适应,因根性的契合,而有重点的,或部分的特别发达,也是必然的现象。对外界来说,或因适应外学而有所适应[融摄],或因减少外力压迫而有所修正,在佛法的流行中,也是无可避免的事」。

  从佛教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去体会佛法的根本特性,及其发展演化中的种种方便。希望撷取更适应于现代文明部分,使佛法得到更有利的发扬,这是我治佛 [P273] 学的根本立场(参阅『谈入世与佛学』的末后部分)。

  佛正觉的「法」,是离言自证,而不是人类表达工具──思想、语文(身体动作等)所能直接表示的。只要落入思想、语文,就不能不是「二」──相对的;如发展为思想体系,必为其自身理论所局限,而引起诤论。也就因此,宗教、哲学或政治,如以自己的思想体系为真理,而否定其他一切的,都是我所不能同意的(参阅『上帝爱世人的再讨论』三)。我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说:「佛的说法、立制(包含修持方法),并不等于佛的正觉,而有因时因地的适应性。在适应中,自有向于正觉,随顺正觉,趣入正觉的可能性,这所以名为方便」。适应时地的方便,能引导人或浅或深的趣入佛法,予佛法以相当有力的发展。但方便到底是方便,尤其是特殊方便,等到时地转移了,过去的妙方便,可能成为不合时宜的阻力。所以从现代弘法来说,我继承太虚大师的思想,对于「天菩萨」(以佛菩萨示现夜叉等为主尊的)佛法,不敢苟同。

  我从佛法的探究中,发见大乘思想有三大系,称之为「性空唯名」、「虚妄 [P274] 唯识」、「真常唯心」(其实古代就有此三系说的,只是名称不同)。内学院否定真常唯心为佛法正统,我却肯认为是的。我虽对性空有广泛的同情,赞同「性空见」,然在佛法的流行中,觉得世谛流布的三大系,对佛法是互有利弊的(见『空有之间』)。所以我说大乘三系,虽赞扬性空,但只是辨了义与不了义(不了义,只是不究竟,不是全部要不得的),而且予以贯摄,如『成佛之道』说:

  「诸法从缘起,缘起无性空;空故从缘起,一切法成立。现空中道义,如上之所说」性空唯名,依般若经及龙树论。

  「一切法无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复解深密。或是无自性,或是自相有。缘起自相有,即虚妄分别,依识立缘起,因果善成立。心外法非有,心识理非无,达无境唯识,能入于真实」──虚妄唯识,依解深密经,弥勒、无着诸论。

  「或以生灭法,缚脱难可立,畏于无我句,佛又方便摄。甚深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无始习所熏,名为阿赖耶,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证得。佛说法 [P275] 空性,以为如来藏,真如无差别,勿滥外道见」──真常唯心,依楞伽经等。

  「方便转转胜,法空性无二,智者善贯摄,一道一清净」。

  流传中的佛法,我分之为「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 三大类,也就是佛教的三个时期。如分「大乘佛法」为初期与后期,那就有四期了。我怎样判摄流传中的一切佛法呢?龙树说到四悉檀,与觉音所作四部『阿含经』的注释名目,意义相当。这才知道,「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见『大智度论』)的四悉檀,是『阿含经』的判摄,表示不同的宗趣。我从『阿含讲要』(『佛法概论』的初稿)以来,就一再说到四悉檀,作为贯摄一切佛法的方便。我以此四大宗趣判摄佛法,如『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

  「依古人的传承解说:以修多罗根本部分为主的『相应部』(『杂阿含经』),是显扬真义──第一义悉檀。以分别抉择为主的『中部』,是破斥 [P276] 犹疑──对治悉檀。以教化弟子,启发世出世间善的(『增支部』),是满足希求──为人(生善)悉檀。以佛陀超越天魔梵为主的(『长部』),是吉祥悦意──世间悉檀。这是佛法适应世间,化导世间的四大宗趣,也是学(佛法)者所能得的,或浅或深的四类利益」。 「从(佛法)长期的发展来看,每一阶段圣典的特色,是:一、以『相应部』为主的四阿含,是佛法的第一义悉檀。无边的甚深法义,都从此根源而流衍出来。二、大乘佛法初期的大乘空相应教,以遣除一切情执,契入无我空性为主,重在对治悉檀(「如来说空法,为离诸见故」)。三、大乘佛教后期,为真常不空的如来藏(佛性)教,点出众生心自性清净,为生善、解脱、成佛的本因,重在为人生善悉檀(如来藏佛性的根源──心性本净,我在『唯识学探源』中,早就说到:心性本净,在转凡成圣的实践上,有它特殊的意义)。四、秘密大乘佛法流行,(这是)劣慧诸众生,以痴爱自蔽,唯依于有着。……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或说:「劣 [P277] 慧所不堪,且存有相说」),重在世间悉檀。佛法一切圣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点开展,在不同适应的底里,直接于佛陀自证的真实。…… 佛法的世间悉檀,还是胜于世间的神教,因为这还有倾向于解脱的成分」。

  你来信说:「就义理方面,不知导师你的意见如何?有多少的百分率,符合导师你的意思」?我多用缘起性空义,他也说缘起性空,这当然有些共同处。然从佛法化导世间,利益众生的意趣,如我在上文所说的,可说没有一些些的共同。在我写作或讲记中,你见到有锺君那样的极端吗?恶意的丑化古德,作人身攻击吗?他引用我的著作,多数与原文不合,试举例说:

  1、『揭开谜底』说:「十方佛现在说的兴起,是佛教精神的迷失。佛经作者要求佛是存在的,于是佛轮回成为可能」(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p848 )。

  2、『空的威力』说:「十方佛现在,存有,放光,说法,倒驾慈航,全 [P278] 是基于无明妄执后有爱的要求」(学佛三要 p223,佛法概论 p72 )。

  3、『揭开谜底』说:「佛法概论最后一页,现在十方佛, 是众生自我意欲的客观化、神化」。

  1、依佛法说,十方世界无量,众生也多。 这个世界有佛出世,为什么十方世界没有佛出呢?现在十方世界有佛,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我在原书中,并没有说十方佛现在说的兴起,是佛教精神的迷失。特别是说,「于是佛轮回成为可能」。这句话,不但我没有说,一切经论没有说,相信真正的佛弟子,都不会这样说。「佛轮回成为可能」,说得未免过分离谱! 2、我没有说十方佛现在,基于无明妄执后有爱。我是说:生死轮回,众生的死了又再生,是基于「后有爱」。 3、「现在十方佛,是众生自我意欲的客观化、神化」, 『佛法概论』末页,并没有这样说。锺君如不信十方现在佛,那是个人信仰自由,何必一再引用我的著作,来作虚伪的证明!要知道,人类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现前妄语,终归是要为人揭穿的。在锺君的文稿中,离奇怪诞的想法非常多。例如『空的威力』中, [P279] 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及「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落入空间、时间,可以轻易的推翻阿弥陀佛。照他说,落入时空,就可以推翻他是佛。如真的这样,那末释迦牟尼佛,生于二千五百余年前的印度,有时间,有空间,也可以轻易的推翻是佛了!我实在不了解,到现在还自以为信佛的锺君,在他的心目中,佛到底是怎样的?「有人说:他(指锺君)拿的是导师的招牌,却砸了导师的台。不知导师认为如何」(来信这样说)?我想,多少会有点影响的。锺君未必能精读我的一切作品,理解我在佛法中的意趣。只是偶尔发见一丝微光,通过他自己的意解,构成自己的想象。这才一再引用我的作品,而多数是伪证,与原文不合。「拿我的招牌」,对别人说,也不过哄哄初学的青年而已。对他自己说,也只是满足自以为然,夸大傲慢的习性而已。我是个平凡的人,既不曾建起高台,又怕什么砸呢!佛说「诸行无常」,让他在时间中慢慢消失吧!

  锺君偏执空义,以轻毁、刻薄、恶毒的语句,毁斥无边佛法,这那里合于龙树,那里是佛法!龙树的『中论』,固然是说一切法空,然『中论』也说:「一 [P280] 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佛法是不妨说实有的。又龙树『大智度论』说:

   「诸佛法无量,有如大海,随众意故种种说法。……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 「何者是三门?一者!8句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若人入此三门,则知佛法义不相违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罣碍。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入阿毗昙门,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8句勒门,则堕有无中」。

  佛(的教)法,是随顺众生意而说的。如知道一切是应机说法,那适应人心而展开的无边佛法,似乎说有实(性)、说无实(性)等,各各不同,而在般若离执(佛法是灭烦恼处)中,能贯摄无碍。如『大品般若经』说:「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幻,心则惊怖(有退失佛法信心的可 [P281] 能)。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说:)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不如化的、不生不灭的涅槃,不正是如化生灭外,别有不生不灭的常住涅槃吗?如知道,这是适应初机的方便摄受,那是大善巧,与一切法如幻如化说,有什么可诤呢!这可见,锺君执空而诽毁一切,是与龙树说不相符合的。说到佛,锺君似乎否定绝大部分的经典是佛说(我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虽与一般的传说有点不同,但我末后的结论,「大乘是佛说」);他所能接受是佛说的,大概是『阿含经』吧!希望你告诉他:在现存的『阿含经』中,没有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也没有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样,锺君所标揭的「佛、龙树、印顺」所说,不全是无稽之谈吗!

  说到这里,我不愿以空宗自居,也可以明白了。民国四十四年,我在『福严闲话』中说:

   「予学尚自由,不强人以从己,这是我的一贯作风。……我自觉到,我所理解的佛法,所授与人的,不一定就够圆满」。 [P282] 「大家在初学期间,应当从博学中,求得广泛的了解,然后再随各人的根性好乐,选择一门深入,这无论是中观、唯识,或天台、贤首,都好」。 「对于整个佛法,有了广泛的认识,然后依着本人(各人自己)的思想见解,认为那宗的教理究竟了义,或者更能适应现代思潮,引导世道人心(向上),那末尽可随意去研究,去弘扬。祇要真切明了,不作门户之见而抹煞其他,因为这等于破坏完整的佛法,废弃无边的佛法」。

  你希望我「开示以解迷津」。你对佛法有一分信心;读过我的几种作品,也有好感,所以上来说明了我的立场意趣外,再真心诚意的告诉你:佛法是以修行为主的。由于佛法在流行中,适应教内的需要,求得佛法的明确完整;适应外界的阻力,不得不作破他显自的说明。义理一天天发展起来,而有「教法」、「证法」分立倾向。适应不同时地的文明,适应不同人心的思想方式,形成不同的思想系。这都是应机的方便施设,而主要是为了修持的,离烦恼以入正法的。如得教证兼通的真善知识,明佛法宗要,示修持正道,于佛法而学有所得,也许是有 [P283] 可能的。如要广博正确的理解教法,知同知异,而能贯摄无碍,这是不能速成的。决不能浮光掠影,东翻几页,西抓几句,自以为把握真正的佛法,而否斥其余佛法的。我说佛法以修行为主,譬如说「空」,『中论』说:「如来说空法,为离诸见故」。『阿含经』说:「空于五欲」;「空我我所」;「空于贪,空于瞋,空于痴」。空,是为了离烦恼而说的,所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你想!如没有真正的信心,没有良善的戒行,连生活起居都不能正常,充满了贡高我慢,敌视一切(存有严重的反抗心理)的恶意,于空还能有正见吗?不要以为聪明,单是聪明,有什么用!这世间,大胡涂事,大罪恶,都是那些聪明人干的。何况以解脱为理想的佛法,一点世智辩聪,有什么用呢!真正的学佛或弘法,要有纯正的动机;尤其是,如不放下诤胜的心理,是难以有所成就的。 [P285]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华雨集第五册 四二、答张展源居士
下一篇:华雨集第五册 四0、致陈永权居士

 华雨集第五册 一、游心法海六十年 华雨集第五册 二、研究佛法的立场与方法
 华雨集第五册 三、从复兴佛教谈研究佛学 华雨集第五册 四、南传大藏对中国佛教的重要
 华雨集第五册 五、泛评周继武居士『起信论正谬』 华雨集第五册 六、『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动向』读后
 华雨集第五册 七、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 华雨集第五册 八、『昙鸾与道绰』阅后
 华雨集第五册 九、读『中国历代佛教书画精粹』后 华雨集第五册 一0、印顺导师访问记
 华雨集第五册 一一、中国佛教的由兴到衰及其未来的展望 华雨集第五册 一二、访印顺老法师
 华雨集第五册 一三、太虚大师传略 华雨集第五册 一四、太虚大师圆寂百日祭文
 华雨集第五册 一五、我与东老的一段往事 华雨集第五册 一六、我所不能忘怀的人
 华雨集第五册 一七、愿道老再来人间 华雨集第五册 一八、『摄大乘论讲记』弁言
 华雨集第五册 一九、『守培全集』序 华雨集第五册 二0、『菩提心影』序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