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生活禅 当代人间佛教的社会路向
 
[刘元春教授] [点击:2427]   [手机版]
背景色

生活禅 当代人间佛教的社会路向

刘元春

佛学研究网讯 2011年5月13日至16日,“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在石家庄市召开。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刘元春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生活禅:当代人间佛教的社会路向》的论文。本文以生活禅能够推动人间佛教思想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以促成生活之“相续”与“转依”,达成生命之“尊严”与“和谐”。探究生活禅的思想脉络与精神特质,其突显出“生活性”、“智慧性”、“道德性”、“社会性”等特性,来说明生活禅可以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社会路向。论文节选内容如下:

人间佛教,如何因应世间百态变化,“对治”并“显正”,“契机”又“契理”,这不是个轻松的话题。正如印顺法师所说的,“如专着重于契理,或不免要曲高和寡了!如专着重于应机,像一分学佛者,只讲适应时代,而忽略了是否契合佛法的真义,这样的适应,与佛法有什么关系!” 分而言之,契理侧重“正法”,是弘法者与信仰者的责任;契机在乎“人事”,是社会与人生的需要。以正法来化导人事,在人事中彰显正法,最终达成“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 ,这是人间佛教的初衷。

为了这一初衷,佛教界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以期寻找更加贴近大众、贴近生活修学方法,不论是佛教信仰者还是普通的民众,都能够在平易、简捷、生动的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真实、智慧、清纯的生命律动,分享着善美、圆满、和谐的世界愿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净慧法师提出的“生活禅”,以及在河北柏林寺、湖北四祖寺等地相继举办的“生活禅夏令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当代人间佛教之思想探索与实践模式的一个范例,引起了教内外的广泛赞誉。

生活禅,不唱高调,贴近生活,把握当下,深蕴着大乘佛教思想,体现出中国禅宗的主体精神,彰显了“觉悟”与“奉献”的人生信仰价值取向,富有开放、宽容、求真、灵动的风格,切合当代社会大众的现实需要,能够推动人间佛教思想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以促成生活之“相续”与“转依”,达成生命之“尊严”与“和谐”。探究生活禅的思想脉络与精神特质,其突显出“生活性”、“智慧性”、“道德性”、“社会性”等特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可以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社会路向。

本文便依此生活禅之“四性”来开题。

一、生活禅的基本内容

生活禅的提出,因应了时代变革与社会大众的生活需要。

“文革”结束后,佛教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而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让佛教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成为佛教界有识之士们共同思考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探讨与思考,也是在自己几十年真实的感知基础上,净慧法师在1991年提出来,在1993年举办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的时候 ,才正式推出“生活禅”理念。依据圣凯法师的整理与研究,净慧法师开始提出来的时候对生活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第一,禅或者说禅的开悟,并不是特殊的存在,而是普遍的存在。从历代禅师悟道的因缘可以看出,开悟是人人都有份的。禅既具有普遍性,那幺我们在生活中就完全可以加以运用。禅与生活是同时并存的,有生活就有禅。

第二,“生活禅”的设想,就是要让禅回到生活中。古代有如来禅、祖师禅,有世间禅、出世禅,现在又有“安祥禅”、“现代禅”的倡导。“生活禅”的提出不仅是在经典上有根据,在历代禅师的语录里有根据,在赵州和尚的语录中更充分体现了“生活禅”的精神。

第三,提倡“生活禅”,就是希望佛法普及于世间,使佛法能够深入人心,净化人心,深入社会,净化社会,使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幸福、祥和、清净的社会。

第四,为了让更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让更多信教和不信教的人,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法门,为了普及佛法,利用禅的优势广泛地接引当机,所以应该提倡“生活禅”。

第五,佛教作为一种信仰,只有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变成信仰者自己的血肉和灵魂。如果能在心态上时时观照自己,时时把信仰和言行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以一种统一的、完整的人格来体现佛法的精神,这也是修行。

之后,经过十数年的不断完善,净慧法师已经比较完整的构架了生活禅的思想体系,这记载在他数以百万字的著作、讲话、开示、诗词等。

关于生活禅,我们引述净慧法师在《生活禅鈅》中文论,加以连缀。

基本概念:“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四个根本:“生活禅有四个根本:第一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见,第三是息道观,第四是生活禅。这四个根本绝对不能截然分开。”

四句口诀:第一句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如果是一个真正把信仰落实于生活的人,那他一天二十四小时分分秒秒都在禅修”。第二句是“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只要你每时每刻观照自心,每时每刻观照当下,就能够把修行落实于当下”。第三句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世间法也是佛法,只要我们用佛法来理解它,就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了”。第四句是“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个人是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我是众生的一分子,我不能离开众生,不能离开大众”。

针对佛教信仰者而言,究竟应当信仰什么,或者说如何準确把握“信仰”的内涵,净慧法师在《入禅之门》第六讲中又提出了“四句口诀”:第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三宝是我们建立正信的最主要的核心内容。第二,“以因果为正信的準绳”。信佛就要信因果,不信因果你说你信佛就无有是处。第三,“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信仰要有一个眼目,信仰的眼目就是般若、就是智慧。第四,“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我们信佛的人,每个人都希望最终得到解脱。解脱是什么呢?解脱就是烦恼的超越、对世间的超越、对生死的超越。

八字方针:生活禅就是要会做人做事,于是净慧法师提出了做人做事的“八字方针”。做人八字方针是: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他认为,在做人当中,能够按照这八个字要求自己,就会有一个幸福、圆满、尊贵的人生,反之,人生就有种种的缺陷。所讲的做事的八字方针,实际上还是讲的做人,是人格在做事当中的不断升华与圆满。

终极关怀:净慧法师用佛教的“了生脱死”与“解脱涅槃”来对应于现代意义上“终极关怀”。他认为,“在生活中了生死”就是生活禅,“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学禅的目的,一般来讲,就是要了生脱死。了生,就是在人生旅程之中怎样活得更好;脱死,就是在走完人生旅程之后,怎样死得更好。”他主张:无论在临死的时候,还是现在活着的时候,都要做到“安住当下,一念不生,从容面对,死生一如”。“时时刻刻安住在这样一种现法涅槃之中,才是真正的了生脱死,才是禅宗或生活禅所提供的终极关怀的方案。”

以上只是简要的提炼,并不能完整表现出生活禅的丰富内涵。而生活禅以禅教合一论为最大特色,生活禅以此进一步证明了太虚关于”中国佛教的特色在于禅“的观点,并以当代形式的祖师禅对人间佛教思想加以具体化和深化。”

二、生活禅的生活性

生活禅的生活性,这是首要的特质。禅修运用于生活,信仰落实于生活,生活是载体,生活是基础,生活是根本,生活是目的。净慧法师曾说生活禅,就是“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陈兵先生认为,生活禅的特质,就是在生活中参禅,就是将祖师禅、佛法“生活化”和“化生活”两个方面的结合。 我们这里,主要对应于“将信仰落实于生活”,侧重于“生活化”。

净慧法师依据《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涅槃与世间不一不异”等佛法理念,认为“生活是事相,禅是理体,禅与生活不二,生活与禅不二。”因而,“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显然,这里的生活已经不能完全等同于世俗意义上的生活了,它是从整体的、关联的、连续的生命运动过程来理解的。“从佛法上说,生活就是十法界的生命持续不断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前前无始,后后无终,这就是生活。这一过程将生存和死亡,快乐和痛苦,染污和净化,系缚和解脱,生死和涅槃等等相对的生活内容,作为一个彼此相依、连续不断的过程来加以思考的。” 这样,就不同于世俗意义上的分离的、零碎的、孤立的生活状态了。生活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联系起来的,具有联系性与普遍性,但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静止时空观念,而是一个因缘相依生动活泼的运动过程,具有变化性与丰富性。所以,生活,不应当只是一种机械的曲线回环与重复。这样的理解,才可能有益于对生活禅的準确把握,才可能更準确的把握“生活化”的真实意义。

梁漱溟先生曾从“生活”概念说起,认为生活就是“相续”,生活与“生活者”并不是两件事,要晓得离开生活没有生活者,生活者即生物。生活、生物非二,所以都可以叫做“相续”。生物或生活实应该包他的“根身”与“器界”即“正报”与“依报”为一整个的宇宙。每一个生活或生物的宇宙都是非一非异的。由生活相续,故尔宇宙似乎恒在,其实宇宙是多的相续,不似一的宛在。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这样大的生活是生活的真象,生活的真解。

正是因为生活之如此,所以,生活禅之“生活性”,也就蕴含着无比的深意了。净慧法师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信仰在内无一不是以一种生活的方式表达出来。从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观、四谛观,发展到大乘佛教的中道观、唯识观,以及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修学体系,都是从实践的意义出发,阐明我们学佛修道的人应如何面对生命与生活这一主题。烦恼是生活,菩提也是生活。生活的意义是如此地普遍,如此地重要,因此,揭示生活本身蕴含的禅意与禅机,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法的普遍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法的自在和禅的和谐,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真正有意义。我们的生活就不再是枷锁和负担,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就会真正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我们的生命就会像太阳一样不舍昼夜地放射出光明,散发出热量,而又不求回报,不记得失。这就是菩萨的精神,这就是菩萨的生活。”也唯有这样的生活,才可能让生活真正的实现“相续”,不是染污的、私欲的、低劣的,而是净化的、无私的、高尚的,这就是佛教所谓的转染成净、转凡成圣,实现身心的“转依”。

三、生活禅的智慧性

生活禅的智慧性,特指生活之“禅观”,对应于“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生活中那时刻的“观照自心”与“观照当下”,那种 “因果準绳”与“般若眼目”。

菩萨的生活,之所以能如太阳放射光明,就在于他们时时刻刻能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净慧法师在《心经与生活禅》一文,把《心经》的主体精神解析为四大部分,我们不妨概括如下:

一、大智慧:《心经》讲的是大智慧。所谓通达有为法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法之空理为慧。智有照了之功,慧有鑒别之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断惑证真。通过明了“缘起性空”的真理,不为名利所牵,自信一片光明安详,生命便自由自在。

二、破破执着:要我们彻底地把我执、法执破除干净,又不执着干净之分别。

三、到彼岸:破除执着才能到彼岸,但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无碍之智。

四、大自在:究竟涅槃,圆满菩提之后归为无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来修行生活禅的理念。这表现在寿自在(突破时空障碍获得生命之无量)、生自在(随类化生)、色自在(富有物质生活的智慧)、心自在(拥有精神与心灵的美好)、智自在(说法度生而自他两利)五个方面。

陈兵先生认为,生活禅之“禅”要“生”与“活”,从汉文字学角度引论生活禅之智慧性。他比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义,来诠释出“生”与“活”的深意。其中,“生其心”为生,“应无所住”为活。认为,佛法告诉我们生民本来无常、无我,因而有生灭无常、生生不已的宇宙万象呈现,才有众生生活的不断开展;本质上讲,这生生不已的万象,丰富多彩的生活,皆是绝对真如亦即我人本来心性内蕴功能的显现,本心虽然无生而空,却具有能生万法、能现万象的奇妙功德,所以说“生”,应是指从真心所起的利益众生的善行正念,也就是“生其心”。 “活”,即“应无所住”。住者,僵固不动,胶着不离,即“执着”之意,是人主观上所生的妄想,与万法本来无住的真实相悖。一住着便生障碍,便生系缚,便生烦恼。本心本来不住,有住有着,便失本心,便起迷染。欲得离缚离碍,活得潇洒自在、安乐祥和,只有识取本心,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则自然如本不异,无住无著,无碍自在,生机勃勃。“生”、“活”二要,“生”是在自心的用上用功,修方便,“活”是在自心的体上用功,修般若,般若与方便一体不二,福智双全,体用双全,才能明心见性,开显佛性本体,才能叫做真正的“生活”,如此生活,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合理人生。“生”与“活”一体不二,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依此法则,将整个生活作为自性、禅来参修,所谓“参破生活参破禅”,名曰“生活禅”。

净慧法师对于“什么是禅”的生动解释,给我们明示了生活禅的“智慧性”的丰富内涵。他从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格言中提炼出了“禅”的几种特质:

首先,禅是一种境界。禅宗有一句话,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是觉者的生活境界。觉者就是佛,佛时时都在禅当中,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禅,所以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第二,禅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禅的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受用;而且这种受用是自受用,与他人不能共。禅的受用和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

第三,禅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这是从禅的方便来讲,不是从禅的究竟来讲。当然究竟不离方便,方便不离究竟,二而一,一而二。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种方法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是一种动态的方法,因人、因时、因地在起变化。禅宗讲“不以死法与人”,就是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第四,禅是一条道路。禅既然是个方法,有了这个方法,就有路可循。是一条什么路呢?是一条探索开发智慧之路。我们每个人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它?禅告诉我们,有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拈来便是:“当机立断,直下承当。”禅是我们生活的艺术,禅师、禅者的生活就是艺术化的生活。禅又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什么呢?一切现成。禅者的生活方式跟他对待一切问题一样,超越了二元对立,是在无分别中生活。

第六,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禅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永恒的幸福,得到真正的快乐。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禅能够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释放出来。禅最终的目标与一切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只是进路不同。一切言教的佛法,不是直指,而是间接地、则一步一步地来做;禅要一步到位,顿超直入。

净慧法师关于禅的解析与演绎,涵盖了禅的体性与相用,透射出禅心、禅悟、禅境,实实在在,活活泼泼。这样的禅观中生活与生活中禅观,平平易易,亲亲切切,便是一种大智慧。生活禅的智慧性,让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从此不再“颠倒梦想”,任运自然中“无有恐怖”!

四、生活禅的道德性

生活禅的道德性,特指生活禅者的“入世修行”与“菩提心行”,对应于“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以及做人做事的八字方针上。

人间佛教的社会实践层面的“道德性”特质,一直是当代中国佛教信仰活动的社会价值取向。我们曾在二十年前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在“对佛教能够发挥积极社会作用的想法”的问卷中,认为佛教发挥作用最主要的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就占到了54.9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的大乘佛教道德理念、规范、行为,其众生平等的生命观、自觉自律的内省性、利他心行的慈悲观,都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他在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我们知道,五戒、十善是佛教徒自我净化的基本行为準则与道德规范,四摄、六度是佛教徒的回报社会的主要行为模式与实践方法。戒除杀、盗、淫、妄、酒等贪嗔癡,是普世的道德标準;追求布施、爱语、同事、利行、智慧、精进等戒定慧,是共同的理想品格。其中,可以概述为尊重并爱护生命、端正并提升自身品格、回报并利乐众生,简而言之,就是“慈心而善行”,即慈善。

星云法师曾用诗意般的语言,对人间佛教作了简要的概括:“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于幸福人生之增进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

重视伦理道德,鼓励生活修行,注重五戒十善,强调六度四摄,讲究因缘果报,奉行慈悲喜舍,主张尊重包容,促进普世和谐。……佛教一旦离开生活,便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导我们人生方向的指针:佛教如果不能充实我们生活的内涵,那幺佛教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证严法师为了保证慈济人的社会道德感召力,专门制定了慈济“十戒”,作为慈济人的行为準则:1、不杀生,慈悲喜舍;2、不偷盗,诚正信实;3、不邪淫,夫妻守分;4、不妄语,口吐莲花;5、不饮酒,身心轻安;6、不嚼槟榔戒烟酒;7、不可赌博勿投机;8、孝顺父母声色柔;9、交通规则切遵守;10、关心政治不介入。很清楚,在“十戒”中,前“五戒”是佛教中本有的戒律,而后“五戒”则根据中国台湾现代社会价值失落,道德无序现状而制定。

净慧法师在论述生活禅的道德性问题时,首先提出“学佛离不开做人与做事”,“不管是信仰佛教的人,还是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获得时空的自由自在。此情此理,应该是共同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一定的修养功夫;道德的约束、信仰的规范和良心的养成。”为此,提出了做人的八个字:信仰、因果、良心、道德,以此来净化生命,提升生命。随后,又提出了做事的八个字: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其实,做人与做事应该是一体的,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人做好了,事也在其中。做事的八个字,实际上还是讲的做人,是人格在做事当中的不断升华与圆满。

事实上,做人与做事的这些标準,总括起来都可以归为伦理道德的范畴,无非是前者注重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后者注重的是社会的伦理关系,归结到人自身、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情操与品格。

这种道德性生活形态,是一种精神自律的、心灵净化的、品格高尚的、愿行深广的、境界光明的人生情态,能够让我们拥有尊严与自信,让我们的社会拥有宽容与和谐。这实质上一直是佛教及其信仰者孜孜以求的善愿。

五、生活禅的社会性

生活禅的社会性,对应于“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强调生活禅人间佛教的社会化路向。

“怎幺叫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呢?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在团体中,这个社会像网一样,我们是网里面的一个小网孔,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网,到哪里去找个人呢?我们个人就好像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样,如果把这一滴水从大海里孤立出来,不到一个小时,这滴水就干涸了。个人是非常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我是众生的一份子,我不能离开众生,不能离开大众。”“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的任务就是要净化世间法、提升世间法、超越世间法。同样禅修也绝不能离开世间法,绝不能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世间法,禅修的断、证--禅修要断什么证什么--便成了无的放矢、空中楼阁,没有一个着落之处。所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佛教要适应当前的社会,要适应当前大众学佛修行的需要,佛教要契理契机地弘法、利益众生,必须要调整我们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

生活禅的一个很有特色的“社会性”活动,从1993年7月开始至今已经近二十年每年一次的“生活禅夏令营”中得出“生活禅,禅生活,人类的灵性追求,时代的良心呼唤,我们有缘分提前迈出了这一步。参与此次活动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人生的路刚刚起步。向上向善,勇猛精进,走好红尘中的每一步,做一个自身素质高尚,自他关系和谐的人。所谓向上,就是善用其心,觉悟人生;所谓向善,就是要善待一切,奉献人生。向上是方向,向善是保证;向上是上求佛道,向善是下化众生;向上是解脱道,向善是菩萨道;向上是生活禅,向善是禅生活。”

我们知道,生活禅最终目标是让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其实,人生就是要在生活的“相续”与“转依”中,走向“尊严”与“和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佛法的立场看,理想的目标就是“人-菩萨-佛”的实现。世相纷扰,人心漂浮,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轮回之中。太虚大师正是目睹了佛法尚未如是如实的发挥化世导俗的作用,才将佛法的本怀托付到“人生佛教”之上,以期让佛法成为塑造“人格”的力量,最终达成“人成即佛成”的善愿。印顺法师继而再强调“人间性”,“不但对治了偏于死亡与鬼,同时也对治了偏于神与永生。”“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 人间的诸般生活,就是佛法观照的全部,因为由这一个个生活的“意欲”引发出了“大宇宙”,构筑出我们的“文化路向”。回观生活禅之“四性”,其实归结出一条“人生的路向”:如果我们的生活,能够富有智慧性与道德性,并行之于社会,当每个这样生活着的个体生命,都能够向上转化成所期许的生命共同体,这个时候,我们生活的时空岂不遍及三千大千世界了吗?最后,我们再回味生活禅悦,回眸当下的生活,恰如也有这样的追寻了--

原是佛陀称大医,慈悲救世法音垂。

无边生死无穷病,不问禅门又问谁。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感念自然——生命的平等与体认
下一篇:众生欢喜,佛欢喜!(关于佛化婚礼)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