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中国古代丛林基本制度(慎言)
 
[律宗文集] [点击:2526]   [手机版]
背景色

中国古代丛林基本制度

慎言

  丛林最初是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丛林之始。

  丛林建立以后,百丈禅师又根据佛教律仪和丛林实际创制了百丈清规。百丈清规后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修改完善,形成了流传久远的丛林制度。本文现对丛林的基本制度分别作一介绍。

  一、挂单与安单

  “挂单”与“安单”是我国汉传佛教中经常习用的名词。“挂单”是指我国汉传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过具足戒的比五,为了悟道求法,常常遍行天下,游历各地寺院,求学于诸高僧大德。佛教中将他们到云游地佛寺中借宿称为挂单。与挂单相应的是“安单”。所谓“安单”就是指云游僧参访到心仪已久名山古刹之后,要求在该古刹常住下来,寺院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确认讨单僧人符合入住的条件,便会允许其入住下来,这一过程称为“安单”。本文现分别对两者分述如下:

  1、挂单

  从古到今,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僧人为了探求佛法的真谛,常常不畏艰辛到各大名寺古刹参访善知识。这些行脚云游的游方僧到寺暂住,目p称之为“挂单”。“单”,指寺院僧堂东西两序所录的寺中僧众名单,平时寺中僧人的衣钵就挂在名单下的钩子上,行脚僧入寺,要在东西两序墙壁上贴上名字,并把衣钵挂上,这就叫“挂单”。“挂单”也称为“挂搭”、“挂锡”,“搭”亦指衣钵,“锡”指行脚僧随身携带的锡杖。一般行脚僧入寺暂住,也要把锡杖挂在名单之下,《祖庭事苑》卷八曾说:“西域比丘,行必挂钩,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至住处,故云挂锡。”但后来寺院的“挂单”,已渐渐失去原来的挂衣钵之意,而仅有入寺暂住之意了。

  凡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脚僧的身份,到其它寺院“挂单”。但一年十二个月中,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可以挂单,每年从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结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开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结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开始)的这六个月,是云游求学期。只有在这六个月里,比丘才可以离开自己原住的寺院,遍访他寺,寻师参道,各个寺院也只有在这六个月里才接待前来“挂单”的行脚僧。

  现代的云游僧,如果想暂住某寺,就可向寺方要求挂单。在挂单时,如果是想挂单几天,就说:“打扰常住。”想留下来参学,则云:“亲近常住。”挂单时要按以下程序进行:先至客堂挂单,人往东边凳子坐,衣单放在西单门口外。等候茶房或侍者来问候,办资料,之后通知知客师。知客师穿着大袍由房间出来,到门口看一看可有衣单,随后即走回门内东单椅子处,此时学人要机警起身,向上,“顶礼知客师父”。知客师答:“问讯。”参僧即问讯,知客师坐下,参僧也随之坐下。知客师问话:“从何来?”“上下何名?”“来作什么?”此时不可以答上X下X,要直称自己名XX。若是要长期留下,即言:“亲近常住。”若为短期数日,即言:“打扰常住挂单。”

  知客师检阅戒牒。送单:“礼谢知客师父”。

  由茶房、侍者带至云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师会在此请挂单者先礼佛三拜,再“顶礼寮元师父”毕,寮元师喊:“送知客师回寮。”此刻学人要跟前三、四步至门槛目送知客师,直至不见身影才转头,再听寮元师父的吩咐,交待事项及日课行程。。

  若是亲近常住者,寮元会将其详细的资料送至常住,由常住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当清众学规矩。来历不凡者,通常半年后即由清众升做悦众,渐渐成为纲领职事,若是一般领行单者,就不一定要经禅堂训练。

  2、安单

  “安单”,是指行脚僧在寺中挂单已久,希望正式成为寺中的一员,以便在寺中长久居住下去,而寺中僧众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也认为可以与之共住,这样,就要为行脚僧举行“安单”仪式。

  安单,对于行脚僧来说,意味着他从此不再作为寺院的客人暂居寺内。对于寺院来说,则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故“安单”仪式要比“小挂单”正规,古板。

  “安单”仪式过程,与“小挂单”不少相同之处,如亦需由侍者发榜,堂司根据报榜,请行脚僧用茶,在用茶之后,检验度牒等。所不同的是安单者要在参头带领下,从前门右手依次进入禅堂,走至圣僧像前,排成一列,烧香供奉,大展具三拜,巡堂行走一匝,再回到原来站立之处,等待维那将度牒或戒牒发还大家。发完之后,维那即向诸寮发送报榜,榜上写明姓氏、时间、籍贯、年龄及出家师父姓氏、受戒名称、地点等等,并注明白某年某月起至本寺。

  “安单”仪式举行之后,行脚僧就失去了行脚僧的身份,而正式成为寺中一名清众了。不过,新安单的僧人习惯上还要举行一次“谢安单”的答谢会,会前,新安单者需出榜报众:

  新归堂兄弟来日粥罢,诣方丈谢挂单。今X月X日,侍司XX报。

  答谢会多在法堂举行。堂中要庄严地设置住持之位,排列香几炉瓶烛台,请出住持,屡谢屡拜,并再三谦恭地表示对自己能于寺中安单感到莫大荣幸。而住持在“谢挂单”之后,还会特地为新安单者请茶。

  现代丛林的安单程序比古代简便,要求讨单的僧人在经过寺方…‘定期限的考察(考察期通常为三个月或半年),对表现比较好的给予安单。安单前,寺院主要领导通常会开会对该僧人的表现作出评价,在得到大众认可后,方丈和尚便会通知客堂为安单。客堂接到通知后,会为该僧安排房间,挂单僧即可从云水堂搬出,成为寺院正式的僧人。寺院也会安常住的标准为其发放单资。

  与古代的清规相比,当代很多寺院的挂单和安单程序已经大大简化。不过,历代的祖师按照丛林清规宋制定这些制度都有其时代意义,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变迁对祖师所制定的繁琐仪式妄加指责。相反,认真研究祖师所制定的严谨制度对我们的修行具有——定的指导意义。

  二、请销假

  佛教有完整的请销假制度,佛寺中的僧人,上至方丈和尚,下到一般清众,凡有事外出或因生病等不能参加寺院的日常佛事活动,应向寺院请假,假期结束,还要销假。

  请假的类别。有香假、殿假、坡假、暂假、长假、事假、病假、参假、私假、公假等。现以请假外出为例,说明请消假的程序:佛门中的请假、告假、消假,除了要先在殿堂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或消假外,应向住持和尚及知客禀告。

  请假外出的僧人,假期结束回寺后,应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销假,次至师父处顶礼销假。

  丛林中,大和尚外出也一定要向知客(客堂)请假,由侍者代劳,向知客师说:“大和尚请假至〇〇。”知客闻言要立即回道:“给大和尚送驾。”

  大和尚因事外出,全寺僧众应齐集大雄宝殿,由维那敲磬云:“大众师排班向上给大和尚送驾,礼佛三拜。”大众三拜毕,然后大和尚呼:“给大众师父告假,礼佛三拜。”大众一齐三拜结束。

  大和尚外出回来时,全体僧众当穿黄海青,齐集山门口列队迎接。然后跟随大和尚到大殿礼佛销假。销假仪式也是由维那敲磬云:“大众师排班向上,给大和尚接驾,礼佛三拜。”三拜结束后,大和尚再呼:“给大众师父销假,礼佛三拜。”全体僧众一齐礼佛三拜结束。

  三、请退职

  请退职制度是佛门中的一项基本制度。请职则是于期头、期尾时的人事调动,代表任期圆满,要向住持辞职;圆职即指任期圆满了要请职或再任一期。圆职有二义:职务圆满到期(任期之内做完,圆满要辞职);圆满到期,可以请调,但获常住欣赏肯定,要其再续职留任,也称为圆职。职务调动时,任期圆满的序职者须向方丈和尚请辞,列职者则向客堂请辞。因此过去丛林中,每当元月初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师在斋堂禀告宣布:“各位老参上座,各位执事师父,学人有话打诸位的闲岔,今天有三件事情宣布:第一,今天是正月初八,依祖规,所有全寺人等,任期即将届满,应该依祖训向住持请辞。”请辞后,于初九、初十,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召开会议,详分序、列职者,经长老通过,送至客堂,客堂则挂牌昭告全寺。

  在牌尚未挂出之前,即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日,大和尚先请圆职者吃饭,委任其下一期继续原有的职务,亦即不调动。未圆职者,经大和尚协调安排新职务后,大和尚也会择期请请职者吃饭。在此期间,约十五或十六日,客堂张贴挂牌:“奉和尚命,请XX法师为堂主兼副寺;请XX法师书记兼纠察”等等,挂牌以后,当天交接,次日上任。这就叫做“期头期尾”、“请职圆职”。古代丛林,凡组织系统严谨的寺院,其人事制度有所谓“四十八单”执事。四十八单又分为序职、列职二种;序职有职无权,列职则有职有权。序职,代表的是道德、学问、阶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长于道德修行者担任,虽然有名、有职,但无实权;列职,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职务,握有实权。

  依传统规矩,新任知事(掌管僧众杂事、庶务之职务)须一起至住持面前展具,礼拜说道:“某等乍入丛林,诸事生疏,过蒙提拔,下情不胜恐惧之至。”事后,堂司行者(维那之下,掌诸杂务之役僧)也会高声呼:“大众礼贺新知事。”大众顶礼一拜之后,又呼道:“新知事礼谢大众。”

  出家为僧,大多抱持为法而来的心态,无论担任何种职务,只求尽心尽力奉献常住,因此,职务或上或下的调动,都能以平常心视之,从而在和平的请职圆职仪式中庄重完成。

  四、普请

  普请是丛林中令大众从事杂务劳役。俗称出坡。如佛诞日摘花、晒藏、平时的洒扫、搬柴、摘菜等,皆是普请的事项。普请的具体规则,元代《幻住清规》云:“公界普请,事无轻重,均力为之,不可执坐守静,拗众不赴。但于作务中,不可嘻笑,夸俊逞能,但心存道念,身/顷众缘。事毕归堂,静默如故,动静二相,当体超然,虽终日为,而未尝为也。”《敕修百丈清规》则说得更为明确:“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凡有需大众合力而办者。库司先禀住持,次令行者传语首座维那,分付堂司行者报众挂普请牌。或闻木鱼或闻鼓声,则自趋普请处宣力,除守寮直堂老病外,并宜齐赴,当思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

  关于僧众在日常作务中修行的事例,佛典中亦有类似的记载:

  一天世尊在逝多林中看见地上的落叶,亲自拿起扫帚扫地。舍利弗、目犍连等弟子见状,亦马上加入行列,将庭园打扫得焕然一新。随后,世尊即开示扫地有“自心清净”、“令他心净”、“诸天欢喜”、“植端正业”、“命终之后生天上”五种功德,希望大众皆能广植清净福田。我国自唐朝开始即有出坡佛事,百丈禅师创立丛林制度,奠定道场规矩,更将砍柴挑水、日常劳动融入佛法当中。直至八十几岁,仍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带领大众出坡作务。

  在现代丛林中,普请仍然是一种普通的公众活动。特别是在一些拥有田产的寺院,普请活动更是频繁常见。在普请之前,客堂都会挂牌通知僧众普请的具体时间和内容。有的寺院是通过开会或表堂的方式通知大众。

  此外,大众一同出坡,亦能放下彼此的执持,同舟共济,不仅广结善缘,更能创造和谐的气氛。《金刚经》云,若能放下人、我、众生、寿者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出坡不仅自利利他,更是成就佛道的重要助缘。

  五、普茶

  普茶是丛林中一项基本的集众喜庆活动。每逢春节期间,或特定法会活动之后,住持和尚为慰劳住众的辛劳,会举行“普茶”仪式,请大众喝茶、吃点心、相互谈心,在年终的普茶聚会上,住持和尚通常会对僧众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同时对大众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有时住持和尚还会要求大众对丛林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大众在饮茶、吃点心的温馨气氛中相互交谈,对寺院的发展建言献策。由于每个寺院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寺院普茶的时间、地点、形式也稍有差异。

  普茶最初来源于佛教僧侣的茶文化。早期的僧侣们经常在寺内举行茶宴,坐谈佛经,有时寺院高僧还和文人学士举行茶会,相互切磋诗艺,谈佛论道。以后渐渐形成了佛教的茶道。佛教最早的普茶仪式,是由唐代的百丈大师首创的饮茶仪式,当时僧侣“禅农并重”,一边修行,一边从事种茶等农业生产,十分辛苦。新年之际,会聚一堂,品尝自己生产的茶叶,共贺新春,是一乐趣。有名的径山茶宴先由住持法师亲自调茶、以表敬意。尔后命近侍一一奉献给赴宴僧侣品饮,这便是献茶。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色,接着才是启口“啧!啧!”尝味,一旦茶三巡,便开始评证茶品,称赞主人品行,随后的话题,当然是论佛颂经,谈事叙谊。

  近代的普茶仪式,在《金山规约》里曾有记载:维那临上殿时,预命一位悦众师在堂内照应,摆和尚桌子、座位、桌、茶以及香花灯果等。大众师的普茶,皆须预备装好。普佛下殿时,维那在殿云:“外寮诸师,请至禅堂吃普茶。”回堂候外寮师到齐,维那预先请班首知客和僧值陪候和尚。悦众鸣引磬,迎请和尚进堂,问讯至座。维那云:“大众师顶礼和尚。”和尚云:“不为礼。”办事人散茶点。待至吃毕,维那招呼:“大众师送和尚回寮。”和尚云:“免礼。”维那又云:“外寮师将手巾取出来,吃不了的点心带回去慢慢吃。”

  六、嗣法

  “嗣法”也称“传法”,是指弟子对师父所传之佛法的继承,此嗣法弟子称法嗣。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到六祖惠能大师都是采用“以心印心”的方式,以法衣和钵作为基本的得法信物。所传的衣指袈裟法衣,钵指食器。师父在临终前将衣钵传授给弟子,以此证明传法授受关系。据传弘忍传衣钵给惠能时,曾对惠能说当年达摩祖师宋中国传法给二祖,恐世人不相信其师承关系,故传给他衣钵为证明,因此之故,禅宗的嗣法便称为“衣钵相传”。

  后世的禅宗的传法,衣钵一般不再作为主要的明证,取而代之的是用法卷的形式来作为证明。据法光法师讲,法卷肇始于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他是明末人,他年轻时,从江苏乘船逆江而行,至湖北荆州,本想去终南山习定,因患眼疾,又遭明武宗灭法,隐住于荆州乡下的一个缝鞋匠家中数载。武宗灭法后,有——天,他问缝鞋匠,你去城里缝鞋,看见是否有出家人,答道:已看见,师说:我有一物要卖,货卖出家人,不卖俗人。说着从衲衣中打开背心一处。一块黄布上有四字“正法眼藏”,你明天进城放在担子前面。第二天,鞋匠照办,坐在城南门口做活,不一会儿来了一个“癞头和尚”,一见此物,便问鞋匠,您这物从何处得来?鞋匠答曰:是住在我家的师父,今日要我卖给出家人,价钱由我师父面定。随后二人回到鞋匠家,这时幻有禅师坐在堂中,出家人随即三拜,幻有禅师就势按住那和尚的头,说:“好一个癞瓜”。那人休息两天,收拾背架接幻有禅师乘船而去江浙,弘宗演教,续佛慧命。那个和尚名叫“密云悟祖”。

  法卷有两种写法,虚云老和尚是传统写法:“正法眼藏,佛祖源法”八个大字。从释迦牟尼佛灵山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含笑,始为西天初祖,至廿八菩提达磨,至慧能六祖“一花开五叶”,依五宗各宗的祖师传承顺序而写。如,传临济第四十、传曹洞四十、传沩仰第四十、传云门第四十、传法眼第四十,再写法偈一首,某某禅人善自护持,后书法派,佛历:岁次年月吉日,盖寺院及传法师父的印章。谨识!另一种写法是:“正法眼藏”大字写在黄绫上,从上诸祖备在传灯,兹不重出,略书近代,以表源流。传临济正宗第四十几世,空林堂上第几代,再写付法偈一首,某某禅人善自护持,后书法派,佛历岁次年月吉日,后盖寺院大印章,正法眼藏大印,传法师父印章。谨识!

  七、肃众

  肃众,即对僧众违犯清规的处分。古规,清众中生事违规者由维那检举,抽下挂搭衣物,摈令出院,以安清众。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出,以示耻辱。后世遵此,对于三业不善不可共住的禅僧也以香板相责,并迁单摈出。在《清规》中还明定肃众办法,除刑名重罪例属官厅处置外,若僧中自相干犯,都以清规律之,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捶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又摈出犯规者,还要将摈条实贴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攻出(见《清规证义记》卷五)。《敕修百丈清规》也载有:有或假号窃邢混于清众,别致喧挠之事,即当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摈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古规绳颂》云:“盗财并斗诤,酒色污僧伦,速遣离清众,容留即败群。”又云:“犯重焚衣钵,应当集众人,山藤聊示耻,驱摈出偏门。”大惠禅师住育王时,榜示堂司:“僧争无明决非好僧,有理无理并皆出院,或议有理而亦摈。何以故?盖僧当忍辱,若执有理而争者,即是无明故,同摈之,息诤於未萌也。”

  执行肃众的惩罚有四种利益:

  1、不污清众,生恭敬故。

  2、不毁僧形,循佛制故。

  3、不扰公门,省狱讼故。

  4、不泄於外,护宗纲故。

  “肃众四益”,为百丈创规,折衷佛律“五篇七聚”,《百丈清规》中云:“弘范三界,梵檀摈治,自恣举过,以肃其众。国朝累圣,戒饬僧徒,严遵佛制,除刑名重罪,例属有司外,若僧人自相干犯,当以清规律之:1、若斗诤犯分;2、若污行纵逸:3、若侵渔常住:4、若私窃钱物,宜从家训,毋扬外丑。何以故?盖悉称释氏,准俗同亲,恪守祖规,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棰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如关系钱物则责状追陪,惟平惟允使自悔艾。”

  肃众是对违犯清规戒律的出家人的处罚,对于违犯戒律较重的出家人,不仅给予杖责的体罚,而且还强行迁单。对违犯戒律轻微的人,多以罚钱、罚油等作为处罚。当代丛林中一般不再实行体罚。住众犯了轻戒,可采取不同的忏悔法;犯了重戒,可逐出本寺院或开除僧籍;若干犯国法,则由国家司法部门处理。

  以上对古代丛林中九种基本制度作了简单的介绍,从这些基本制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丛林制度的规范和严厉,也能感受到丛林制度中的人文关怀。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现代的丛林制度已与古代有很大不同,有的制度现在甚至已经废止,但是不应忘记,我们今天的丛林制度是古代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古代的丛林制度,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佛教。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以戒为师”及其现代社会价值
下一篇:中国古代僧官与僧籍管理制度(远尘)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