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论三因佛性(张秉全)
 
[佛性思想研究] [点击:2153]   [手机版]
背景色

论三因佛性

张秉全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而不能成佛者,迷真逐妄,背觉合尘故也。
  三因佛性者,谓正因、了因、缘因也。佛者,觉也;性者,不改之义。此三因佛性,人皆本具。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此何故也?盖由佛背尘合觉,众生背觉合尘之故,所以佛性虽同,迷悟迥异,故苦乐升沉有天渊之隔。
  (一)正因佛性。正谓中正,就是说中必双照,二谛具足,名正因佛性,此乃天然性德,不假修造而有.《涅槃经》说:“即是高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印光大师则进一步解释说:“正因佛性,即我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此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是为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了谓照了,就是说,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涅槃经》说:此乃照了真如之理的智慧。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印光大师进一步作了通俗的解释:“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的正智。以或由知识,或由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当体事空,认为实有,以致起贪嗔痴,造杀盗淫。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令正因拂性,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遂欲反妄归真,翼复本性也。”是为了因佛性。
  ㈢缘因佛性。缘即助缘。就是说,—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佛性。《涅槃经》说:“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脱之德,故名缘因佛性。”印光大师解释说:“缘即助缘,既得了悟,即须修习种种善法,以期消除惑业,增长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竟亲证而后已.”是为缘因佛性。
  对三因佛性之关系,《金光明经玄义》总结说:“正谓中正,了谓照了,缘谓助缘。助缘赞助了因,了因显发正因。”印光大师欲人易了,作了生动比喻.他说;“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复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则金、火、光、芽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若无缘、了,不能得其受用。”大师又说:“假使众生不具佛性,纵令修习种种善法,亦无成佛之理。如石不具金、冰不具火,砖不具光,砂不具芽,纵令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一一经于累劫,亦无金、火、光、芽发生之事。若知此义,孰肯以性具之菩提、涅槃,妄作烦恼,生死,独让诸佛及三乘圣人曼其真常之乐,自己甘受其幻妄之苦也哉。”
  此三因佛性,正因属性德,缘了属修德,是一性两修。印光大师说:“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所谓彻证了无所得,永堕了无所失者,即指正因佛性,生佛平等,不因证迷而得失也。具体地说,诸佛顺性而修之故,背尘合觉,正因冥契缘、了二因,成为净了因、善缘因,修极而彻证自性,成等正觉;众生逆性而修之故,背觉合尘,正因冥契缘、了二因,则成染了因、恶缘因,修极而永堕恶道。而正因佛性,则无论成正觉或堕恶道,始终常住不变的。印光大师说;“众生虽具常住不交,寂照圆融之佛性,由迷而未悟,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岂不大可哀哉!”就是哀叹众生徒具三因佛性逆性而修的现象。
  此三因佛性,虽曰—性两修,但绝不能将三者隔裂开来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之故。缘、了由正因而起,是离不开正因的,所以是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如三点水之纵,也非火字旁下面四点之横,犹如A字三点,非纵横,非并别也。克实而论,此三因佛性即是性具之空、假、中三谛。了因为空谛,缘因为假谛,正因为中谛,所以《辅行》二说:“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缘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三千者,即我人现前介尔一念,具足理具事造二重三千之意。此理甚深,初机难了,姑以喻明。譬如我人随起—念,意地之中,宛然存有幻象,由不实(缘生无性)故,即是假性,称为缘因,这是约所念之境而说;若约能念之心而言,此艳念之心,念念无殊,无有形相可得,即是空性,称为了因.如是一念之中,有幻象的假性与无形相的空性,二者并存互融,即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即是中性,称为正因,正因即是本具的中道妙性。
  此三因佛性在众生因地中,称为三因佛性,到诸佛果位上,则成三德秘藏;正因成法身德;了因成般若德;缘因成解脱德。

摘自《宁波佛教》2001年第2期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浅论竺道生“佛性”说的人学意蕴(白雪春)
下一篇:鉴真与日本佛教(唐黎标)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