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南传《念安般经》略解(汤用彤)
 
[著述文集] [点击:3429]   [手机版]
背景色

南传《念安般经》略解

汤用彤

译者谨按:中译(安般守意经)者,后汉安世高所出。东晋释道安<综理众经目录)述有二种:一《小安般经),一<大安般经),各一卷。现存藏中有(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上下二卷。标为“安译”,则似系<大安般经)。本文与陈慧注错参成书,文注不分,非复安译之旧。[1]安般(anapana)者,通译为息,十念之一也。人佛法有二甘露门:一不净观,二持息念[2]。而于我国六朝禅法则息念为最要。安候译<十二门经)在乎解色解形[3]。译<安般)则重发禅数之秘奥,而后尤要。从之学者尘集,南阳韩林、颖川皮业、会稽陈慧,尤执持不倦。至三国康僧会助陈慧作注,约同时沙门严佛调撰<沙门十慧经)[4],则亦结(安般)之余绪。六朝定学称为禅数。数者,安般守意六事之一也,罗什《思维略要法)云:“凡求初禅,先习转观,或得四无量;或观不净,或观因缘;或念佛三昧,或安那般那,然后得人初禅则易。”萧梁慧皎序:“习禅自世高以至于玄高日,出入尽于数随,往反穷乎还净。”则彼时念安般之重要概可知矣。

本篇译文出巴利文<中间含),次在第一百十八, 题曰 (念安般经) (And-panasatisuna)寻其文义可分三大部:初缘起,二佛说,后结总。佛说又分三:一奖挹僧伽,二安般主文,三广释主文。此又有四:一修念安般,二修四念处,三修七觉支,四修智慧解脱。此中修安般一段为全篇关键,真可谓“其文虽约,义关众经”[5]。南传锡兰诸籍谈念安般者均依此文。北传我国亦多由此推衍。如(杂阿含经)二十九,<大毗婆沙)二十六,均引此文。此即<修行道地经)之十六特胜,亦即<达磨多罗禅经)之十六行,即就安世高所译之经亦有所谓十六胜,然文则与此大异小同。此或上座禅法根本要谛原承佛说,故为各家之所同乎。此本文之可研读者一也。复次,(大安般守意经)说四种及六妙门,旧译<解脱道论)念安般一段为本经十六特胜之广释,亦说四事,而巴利文<清净道论)释本段时有八事之说。详如次表。则南传北传固大体相通,此演进之迹大可详究者二也。

本经既若是重要,故其广释亦须研寻。兹于适译经文之外,取<解脱道论)所言赘为释文。一因<解脱道论)解此已详;二因处论南传,遵之以见南方上座之面目;三因<解脱道论)之中译所据原文既有不同,而译者复劣,常有讹舛。今比例之以见整理校勘旧籍甚为今日切要之图。此支那内学院编印藏要,研究典籍,所以为精识宏愿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住鹿母故园大阁,与多数有名上座及弟子俱,如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那、尊者迦叶波、尊者迦旃延、尊者柯底他、尊者迦毗那、尊者纯陀、尊者阿耨达、尊者阿难并与其他有名上座及弟子俱。

尔时诸上座比丘教诲新进,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教诲二十人者,有教诲三十人者,以至有教诲四十人者。彼诸新进比丘经上座教诲,日渐进得特长。

即于尔时当望日布萨之候,夏坐终讫之节,月圆之夜,世尊于比丘僧众围绕中露天而坐。世尊旷瞩静寂僧众而告之曰:“诸比丘,余坚执此道。诸比丘,余心坚执此道。诸比丘,汝其坚执无上精进,信所未信者,得所未得者,实言其虚诳者,余将于四月之望再至舍卫城。”

乡村诸比丘闻此,遂届时咸集舍卫城见世尊。于是诸上座对诸新进加以更上教诲、有教诲十人者,有教诲二十人者,有教诲三十人者,乃至有教诲四十人者,诸新进比丘经上座之教诲,日渐进得特长。即于时当望日布萨之候,即四月望月圆之夜,世尊于比丘僧众围绕中露天而坐。

世尊旷瞩静寂比丘僧众而告之日:“诸比丘,此群众不变琐屑。诸比丘,此群众不作绮语,力争上流,诸比丘,若斯僧伽若斯群众,应受敬礼,应受施与,并应受问讯,诚举世无上之福田也。诸比丘,若斯僧伽若斯群众,对之薄施即厚施,对此厚施即甚厚施。诸比丘,若斯僧伽若斯群众,世之所难得欲面晤者。诸比丘,若斯僧伽斯群众,远人闻风亦均负笈而至。诸比丘,此僧伽此群众,如是如是,诸比丘,此僧伽比丘为阿罗汉漏尽圆成。行其所当行,离却负担,止于善果,有结灭尽,正遍智慧,最终解脱。若是者乃此僧伽之比丘。诸比丘,此僧伽比丘灭尽欲界五结,超人间世,于彼圆寂,永不转退至此世间,若是者乃此僧伽之比丘。诸比丘,此僧伽比丘灭尽欲界五结,超人间世,于彼圆寂,永不转退至此世间。若是者乃此僧伽之比丘。诸比丘,此僧伽比丘灭尽三结,削除贪嗔痴,再来此世仅止一次。若是,乃此僧伽之比丘。诸比丘,此僧伽比丘。诸比丘,此僧伽比丘常修四念处,常修四正断,常修四神足,常修五根,常修五力,常修七觉支,常修八圣道,常修慈悲喜舍,常修不净观,乃至常修无常想定,若如是住,乃为此僧伽之比丘。

按:以上叙广演念安般之缘起。据<大毗婆沙)卷二十六所引十六特胜,系出契经,恐为本经之北传本。惟其叙缘起事实大殊,此极简陋,彼则繁富,此中有无演进关系,不可知也。

原文语句重复极多,佛经文体固然,译时多仍其旧。昔释道安译经有五失本之说,主张裁除烦重,但今多仍原体,俾存其真。

诸比丘,念安般数数修习,有大果,有大誉。念安般数数修习,可令四念处完成。四念处数数修习,可令七觉支完成。七觉支数数修习,可令智慧解脱完成。

按:此段主文,此下广释。

又按<解脱道论)引文略异。其文曰:“若人。修行念安般成寂寂,成胜妙,成庄严,可爱,自娱乐。若数数起,恶不善法令除灭,身成不懈怠,眼亦不懈怠,身成不动不摇,心成不动不摇,令满四念处;令满七觉意,令满解脱,世尊所叹,圣所住止,梵所住止,如来所住止。”

诸比丘,如何修念安般,如何数习,如何有大果,有大誉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或往林中,或往树下,或往空寂地,结跏跌坐,持身正直,系念在前。

按:<解脱道论)释未名曰:“谓系念住于鼻端,或于口唇,是出入息所缘处。彼坐禅人以安念此处,入息出息于鼻口唇以念观触,或现念令息入,现念令息出,现于息入时不作意,于出时亦不作意,是出入息所触鼻端口唇以念观知所触,现念令人息,现念令出息。如人解材以缘锯力,亦不作意锯来去想,如是坐禅人于入出息亦不作意入出息想,所触鼻端口唇以念观知。”

彼念出息,彼念人息。

按:据《清净道论),Assassati释为出息,Passasssati释为人息,故出先人后。然据<解脱道论),则人先出后,今姑依巴利文之(清净道论)为正[6]。

按《解脱道论)曰:“现念令人息,现念令出息。若坐禅人于出入息作意内外,其心成乱。若心起乱,其身及心成懈怠动摇,此是过患。若最长息,若最短息,不应作意。若作处最长最短息,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动摇,此是过患。由出入息种种相故不应作着,若如是作心余缘成乱,若心乱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动摇,如是过患无边。超出入息以无边触故应作想,如是心不乱。若心迟缓,若心利疾,不当精进。若作迟缓精进成懈怠睡眠,若利疾精进成起调。若坐禅人若与懈怠睡眠共起,若与调共起,其身及心成懈怠成动摇,此是过患。彼坐禅人以九小烦恼清净心现念入息,彼相得起。名相者,如抽绵,抽古贝,触身成乐触,如凉风触身成乐触。如是人出息风触鼻口唇念作风想不由形色,此谓相。若坐禅人以修多修相成增长,若鼻端增长于眉间于额,成多处住,成满头风,从此增长满身猗乐,此谓具足。复有坐禅人从初见异相,如烟,如雾,如尘,如碎金,犹如针刺,如蚁所啮,见种种色。若坐禅人心不明了,于彼异相心作异想成颠倒,不成出入息想。若明了坐禅人不作异意想,念现入息,念现出息,虽作余想,若如是作意异相即灭。是坐禅人得微妙相,心不放逸,念现人息、念现出息彼相自在,以相自在欲起修行,由欲自在念现人息念出息起喜,已喜自在已欲自在念现入息念出息起舍于彼,已舍自在已欲自在已喜自在念现入息念现出息其心不乱,若心不乱诸盖灭禅分起,此坐禅人已得寂灭胜四禅定,如初广说。复次,先师说四种修念安般,所谓算,随逐,安置,随观。问日:云何名算?答日:初坐禅人从初出息及至入息从一至十过十不算,复说从一至五过五不算,不令意误,是时当算乃至离算从入出息事念住,此谓名算。名随逐者,摄算以念无间逐出入息,此谓随逐。名安置者,或鼻端,或于唇,是人出息所触处,于彼作风想令念住,此谓安置。名随观者,由触自在当随观相,于此所起喜乐等法应当随观,此谓随观。彼算为觉灭令得了离觉,随逐者为灭粗觉于出入息作念无间,安置者为断于乱作不动想,随观者为受持想、为知胜法。”

彼长出息并知‘我长出息’。彼长人息并知‘我长入息’。彼短出息并知‘我短出息’。彼短入息并知‘我短入息’。

按:(解脱道论)释长短息颇难探索,或文有错漏。(清净道论)释此有曰:“若象若蛇,因其本性于长程中完成和缓,息息均如此出,是曰长。若狗若兔,因其本性于短程中完成疾速,息息均如此出,是曰短。”

方其出息了知一切身彼力学,方其入息了知一切身彼力学[7]。

按(解脱道论)曰:“知一切身我入息,如是学者,以二禅行知一切身,以不愚痴知故,以事故。问曰:云何不愚痴知一切身?答曰:若坐禅人念安般定,身心喜乐触成满,由喜乐触满一切身成不愚痴。问曰:云何以事知一切身?答曰:出入息者所谓一处住色身,出入息事心心数法名身,此色身名身,此谓一切身。彼坐禅人如是以见知一切身虽有身无众生无命。”

彼《论》又曰:“如是学者谓三学: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如实戒此谓增上戒学,如实定此谓增上心学,如实慧此谓增上慧学。彼坐禅人此三学于彼事以念作意学之,修已多修,此谓学之。”

方其出息静止身行彼力学,方其入息静止身行彼力学。

按:(论)曰:“令灭身行我入息是学。云何名身行者?此谓出入息以如是身行曲伸,形随神动踊振摇,如是于身行现令寂灭。复次,于粗身行现令寂灭,以细身行修初禅,从彼以最细修第二禅,从彼最细修行学第三禅,令天无余修第四禅。问曰:若无余灭出入息,云何修行念安般?答曰:善取初相故。以灭出入息,其相得起成修成行相。何以故,诸禅相知喜为事。”

方其出息了知喜彼力学,方其入息了知喜彼力学。

按:(论)曰“彼念现入息念现出息,于二禅处起喜。彼喜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痴故,以事故。于是坐禅人人定成知喜,以不愚痴以观故,以对治故,以事故成。”

方其出息了知乐彼力学,方其人息了知乐彼力学。

按:(论)曰:“知乐我入息如是学者,彼现念入息现念出息,于三禅处起乐。彼乐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痴故,以事故,如初所说。”

方其出息了知心行彼力学,方其入息了知心行彼力学。

按:《论》曰:“知心行我息入如是学者,说心行是谓想受二蕴。于四禅处起彼彼心行,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痴故,以事故。已知初说。”

方其出息静止心行彼力学,方其入息静止心行彼力学。

按:(论)曰:“令寂灭心行我息入如是学者,说心行是谓想受,于粗心行令寂灭学之,如初所说。”

方其出息了知心彼力学,方其入息了知心彼力学。

按:《论》曰:“知心我入息如是学者,彼现念入息现念出息,其心人出事,以二行人成所知,以不愚痴,以事故,如初所说。”

方其出息使心欢喜彼力学,方其入息使心欢喜彼力学

按:《论》曰:“令欢喜心我入息如是学者,说令欢喜,说喜于二禅处,以喜令心踊跃学之,如初所说。”

方其出息使心摄持彼力学,方其入息使心摄持彼力学。

按《论》曰:“令教化心我入息如是学者,彼坐禅人现念入息现念出息,以念以作意彼心于事令住令专,一心教化,以彼心住学之。”

方其出息使心解脱彼力学,方其人息使心解脱彼力学。

按(论)曰:“令解脱心我人出息如是学者,彼坐禅人现念入息现念出息,若心迟缓从懈怠令解脱,若心利疾从调令解脱学之,若心高从染令解学之,若心下从嗔恚令解脱学之,若心秽污从小烦恼令解脱学之,复次若心不着乐令着学之。”

方其出息见无常彼力学,方其人息无见常彼力学。

按:《论》曰:“见无现我人息如是学者,现念入息现念出息,其入出息及出息事,心、心数法见其灭生,生灭学之。”

方其出息见灭彼力学,方其入息见灭彼力学。

按:《论》曰:见灭我入息如是学者,彼无常法如实见其过患,彼我灭是泥洹,以寂寂见学之。”

方其出息见出离彼力学,方其入息见出离彼力学。

按:《论》曰:“见出离我入息如是学者,彼无常法如实见其过患,于彼过患现舍居止寂灭泥洹,使心安乐学之。如是寂寂如是妙,所谓一切行寂寂,一切烦恼出离,爱灭无欲,寂寂泥洹。”

诸比丘,如是修念安般,如是数习,可有大果有誉。

诸比丘,如何修念安般,如何数习,可令四念处完成耶?

诸比丘,若彼念出息,彼念人息,彼长出息并知‘我长出息’,彼长入息并知彼长入息并知‘我长入息’,彼短出息并知‘我短出息’,彼短入息知‘我短入息’,方其出息了知一切身彼力学,方其人息了知一切身彼力学,方其出息静止心行彼力学,方其人息静止心行彼力学,诸比丘,若如是时比丘恒於身现身,热诚精思,常念戒世间之忧患,则於身知身,余即分别出入息,因此则如是时比丘恒於身观身,热诚精思,常念戒世间之忧患。

诸比丘,若方其出息了知喜彼力学,方其入息了知喜彼力学;方其出息了知乐彼力学,方其入息了知乐彼力学;方其出息了知心行彼力学,方其入息了知心行彼力学,方其出息静止心行彼力学,方其入息静止心行彼力学。诸比丘,若如是时於受观受,热诚精思,常念戒世间之忧患,则於受观受,余即分别至善作意於出入息,因此则如是时比丘恒於受观受,热诚精思,常念戒世间之忧患。

诸比丘,若方其出息了知心彼力学,方其入息了知心彼力学;方其出息使心欢喜彼力学,方其人息使心欢喜彼力学;方其出息使心摄持彼力学,方其人息使心摄持彼力学;方其出息使心解脱彼力学,方其入息使心解脱彼力学,诸比丘,若如是时於心观心,热诚精思,常念戒世间之忧患,凡有结者,即余谓其不能修念安般,因此则如是时比丘恒於心观心,热诚精思,常念戒世间之忧患。

诸比丘,若方其出息了知心彼力学,方其入息了知心彼力学;方其出息使心欢喜彼力学,方其入息使心欢喜彼力学;方其出息使心摄持彼力学,方其入息见出离彼力学,方其入息见出离彼力学,诸比丘,若如是时恒於法观法,热诚精思,常念戒世间之忧患。如以智慧见知忧患之除去,则是能舍者矣,因此则如是时比丘恒於法观法,热诚精进,常念戒世间之忧患。

诸比丘,如是修念安般,如是数习,令四念处完成。

按:《论》曰;“问曰:云何得如此?答曰:长出入息所初四处成身念处,知起所初成受念处,知心所初成受念处,知心所初成心念处,见无常所初成法念处,如是修念安般成满四念处。”

诸比丘,如何修四念处,如何修习,可令七觉支完成耶?

诸比丘,若比丘恒於身现身,热诚精思,常念戒世间之忧患,若持此念时可以不乱,若持念不乱时则念觉支坚固,念觉支得以修而修,念觉支亦可趣於完成矣。若彼恒如是念,真知此法,抉择审视,得生圆智。

诸比丘,若比丘恒如是念,真知此法,抉择审视圆智得生时,择法觉支坚固,并得以修而修亦趣於完成矣,若真知此法,抉择审视,圆智得成,则精进坚固而不摇矣。

诸比丘,若比丘真知此法抉择审视圆智得成精进坚固不摇时,则粗进觉支坚固,并得以修而修亦趣於完成矣,若精进坚固,则离欲喜起矣。

诸比丘,若身安心易定时,则定觉支坚固,并得以修而修亦可趣于完成矣。

诸比丘,若有喜意身心均轻安时,则轻安觉支坚固,并得以修而修亦可趣于完成矣。若身安,则心易定矣。

诸比丘,若身安心易定时,则定觉支坚固,并得以修而修亦趣于完成矣。若比丘如是定,则心善舍矣。

诸比丘,苫如是定心善舍,则舍觉支坚固,并得以修而修亦趣于完成矣。

诸比丘,若如是定心善舍,则舍觉支坚固,并得以修而修亦趣于完成矣。

诸比丘,若比丘[不论]于受观受,或于心观心,或于法观法,热诚精思常念,[则均如上七段所说,七觉支得次第完成矣](此中删重出一大段未译)。

诸比丘,如是修四念处,如是数习,可令七觉支完成。

按:《论》曰:“云何以修四念处成满七菩提分?修念处时于念成住愚痴,此谓念觉分。彼坐禅人如是念住,知择苦无常行,此谓择法菩提分。如是现择法行精进不迟缓,此谓精进觉分。由行精进起喜无烦恼,此谓喜觉分。由欢喜心其身及心成猗,是谓猗觉分。由身猗有乐其心成定,此谓定觉分。如是定心成舍,此谓舍觉分。以修四念处成满七菩提觉分。”

诸比丘,如何修七觉支,如何数习,可令智慧解脱完成耶:

诸比丘,若比丘令念觉支修习,则依离依无欲依灭尽,并弃灭成熟,则可令念觉支修习矣。诸比丘,令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修习[亦复如是L

诸比丘,如是修七觉支,如是数习,可令智慧解脱完成。

按:(论)曰:“云何以修七菩提觉分成满明解脱?如是多修行七觉分于刹那道成明满,于刹那果成解脱满,如是修七菩提分成明解脱满。”

佛说如是,诸众比丘皆大欢喜。

按此为总结。

录自《内学》第四辑第二种

1928年10月支那内学院出版

注释:

①参看(大安般守意经)康僧会序,按巴利文安谓ann,般谓sldna,·意”字于汉末三国时或即“念”字之别译,或为“末那“之译文,如安世高(八正道经)第七谛意,当后译之正念,该经并谓“第七谛意者,曰增三干七品不离意”,则所言亦见于(大安般守意经)。据此则守意者为Sati-upatthana。唯安世高所译之<七处三观经)中有守身守口意之语,则守意者为M~okatmman p~eupa ahumm,据(安般守意经)本文,则意似指末那,或当后泽之心字。

②(五事毗婆沙论)卷上。(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俱舍论)卷二十二

③见(出三藏记集),道安(大十二门经序)

④<沙门十慧经)为我国自撰佛书之最早者,今陕。(出三藏记集)仅存其序文。十慧者,即(安般守意经)之十点。

⑤引<安般守意经)谢敷序文中语。

⑥sssassati前接字之a字有放义,Passassati前接字之Pa字有出义,<解脱道沦)想据此以译,(清净道沦)释此,不知何以恰相反对。今以彼(论)为南传,从之以见南方佛教真相。参看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卷上,一二六至一三七页。

⑦按(解脱道论)译文‘知一切身我人息如是学”《下同》系照原文直译。惟了知一切身等为十六特胜。即念安般时力学所得之果,故今改之,俾稍明晰。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七凈门与禅观诸境(智如 比库 译)
下一篇:四圣谛为佛法根本(林欣)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