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平常心是道
 
[刘先和居士] [点击:2917]   [手机版]
背景色

平常心是道                          

佛教中诸多过来人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即“平常心是道。”这句话看似极平常,道理也十分简单、明了,然而其中却包含着佛学最基本的理义和生命本源的最根本指向。因为众多学佛人不识或不注重这句话的其中道理,以及其深邃的含义,对于这句直指人心,指点迷津的话往往是一听而过,或许是听者自以为明白,其实又非明白,由此错过领受佛恩的大好良机。于是照旧费大力去找大法,找生命的本性,找菩萨、找佛,以妄心去找本心,揣心寻心,往往得不偿失,波波度此一生。

不识此语含义的根本知障在哪里呢?在于不知什么是平常心。

那么什么是平常心呢?平常心即不攀附心,不起妄念心,是清净心,也即是本心。平常心恰如是一面镜子,显见一切,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分辨,不贪取。故而有大师说:“即心即佛。”这里的“即心”就是平常心。神宗六祖惠能大师大悟佛法之后,第一次向求法人惠明说法,说的一句话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坛经》)。这里的“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平常心,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难怪有人问寺院里的一位作厨的老和尚是怎样修持的,老和尚答:劈柴烧火,淘米煮饭。听此回答再普通不过,但无有一颗平常心,何以能做到。还有人问一位老和尚如何是佛,老和尚答:困了睡觉,饿了吃饭。又是一句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回答,然而不具有一颗平常心何以能达到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我们常人劈柴烧火时往往不一心在劈柴烧火上,淘米煮饭时也不能一心在淘米煮饭上,困时不能专心地睡,吃饭时也不能专心地吃饭,整天心念不止,一念又一念,翻滚不停,何以能持有平常心。就是这样一颗平常心,不知难倒了天下多少学佛修持人。故而学佛人多多,得道人少少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我们人人都有一颗平常心,但我们生命中积累的习性往往不让其平常。我们用心的习惯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性,即:显现事物,这是心的功能,也即是心的平常。但我们生命所积聚的习性不让心停留在这个显现的平常状态,而是即刻就对一切所现产生分辨,由分辨产生憎爱,并由此生出攀附、厌离等等之心境,尽管这个过程只是在瞬间完成,但就是这个瞬间使得我们妄念不止,心被物转,陷入了一个有为的世界,只得在有为的世界中轮回不休。生命所积聚的习性使我们无法做到,也根本做不到如惠能大师所说的:“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六祖坛经》)。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传播媒体众多,信息通畅,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攀附力不断增强,过于强调自我意识,过于强调体现自我价值,私欲膨胀,也就更难持有一颗平常心。

从“平常心是道”的理义来审视学佛,考察学佛,按理说学佛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即可,但就是这样一句话的境地,却有无数无量人费尽十年,数十年,乃至一生心血也达不到,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习性太强,习力太重,我们无法保持自己的平常心。因此作为一个有心学佛的修持人,有以身证法的发愿人,下大力修持自己的平常心就是学佛修持的着力点,是最好的下力之处。

怎样修持呢?或者说怎样下力呢?笔者以为有两大问题可供思考。

一是要知理。佛学是揭示世界包括生命如何生、成、住、灭原理的学说,佛学实践性极强。佛理的实证靠修持人心悟,正如禅宗六祖惠能所言:“道由心悟。”(《六祖坛经》)。因此 知理是任何一个学佛人不可逾越的必须阶段。学佛知理就是知达佛学关于对世界、生命阐述的基本理义。知理的最主要途径是认真学习佛学,知解佛学经典。学佛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两部佛经认真地读,反复地学,仔仔细细地解。通过学习佛经解决这么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世界是一合相。佛学从本质上认识世界,透视一切物质与现象的成、住、坏、空。佛学认为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没有属于其自身永远不变的本体,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金刚经》经中说: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第二,一切相皆是虚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一切受用都被我们看成是实有的。由此我们便在这物欲的世界中不断地攀附,受色相所牵引,造下无以数说的业,这是众生始终陷入六道轮回不能自拔的根结。佛学将世界所有相分为两种:即色相与空相。并指出色相与空相都是虚妄。佛在《金刚经》中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此佛理我们得知生命也如此,一切生命均是由业力而形成,有什么样的业力就有什么样的生命,生命现象不过是业力的显现。因此,生命中都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我的形成完全是一个虚妄,是一个五蕴和合而成的假像,是生命运作中形成的一个妄念。

第三,世界本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也即是我们本文所说的“平常”。对于世界的本体,佛学里叫法很多,比如:真如、实相、心、本性等等,这都是方便而说。世界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来自于这个本体,是这个本体的变现。

二是要养成收敛妄心的习惯。佛教中有一幅牧牛修持图,这幅牧牛图所寓于的修持教育法就叫牧牛法。什么是牧牛法?图中画的是一头拴有鼻绳的牛在吃草,牛绳的另一头拴在一棵树上,用以牵制可以自由行走的牛。牛鼻中的这根鼻绳长度有限,牛一旦想走出这个限度去吃远处的庄稼就会被鼻绳所制约,这就使得牛只能在这根鼻绳的长度范围内行走,有了这根牛绳的牵制作用,图中的一个牧牛童就可以在一旁安然睡觉。这个牧牛修持法就告诉我们,修持人心中要有一根绳,用这根绳牵住我们的妄心,不使其随心所欲地有漏。这根绳是什么呢?就是佛理,因为通过学习佛理,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修持的方向,即保持一颗平常心。因此我们的心就不能离此太偏离,不能走得太远。一旦走远,就得牵回来,要时时以智慧之觉牵住我们无明的心,使其能常常处于平常之态。如此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心态自然,趋于平常心之态。这是学佛修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大修持,是一个在生活中修持,在修持中生活的大法宝。若是学佛人有条件能操行一种具体修持方式,比如参禅、念佛等等加以专修,那平常心境地的显现只是早晚。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知心、解心、证心
下一篇:道由心悟

 平常心是道(衍空法师) 平常心是道
 聚散有时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
 十八届:“平常心是道”——赵州禅的特色(明尧)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与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于建华) 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意蕴(禅心)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一节 平常心是道..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二节 清净本心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小结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 一 不修不坐即是禅
 平常心是道 二 即心即佛 平常心是道 三 如何是修道人
 人间佛教与平常心是道--答汪燕鸣先生问(郭元兴) 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6.平常心是道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