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杂阿含经选集 三十、安那般那
 
[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点击:3002]   [手机版]
背景色

三十、 安那般那

<<杂阿含经>>

1097 (809) ﹙中p419﹚ 「不净观」改变安般因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言:「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有异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至鹿林梵志子所,语鹿林梵志子言:「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时鹿林梵志子,即杀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边洗刀。时有魔天,住于空中,赞鹿林梵志子言:「善哉!善哉!贤首!汝得无量功德,能令诸沙门释子持戒有德(者),未度者度,末脱者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诸长利衣钵杂物,悉皆属汝」。时鹿林梵志子,闻赞叹已,增恶邪见,作是念:我今真实大作福德,令沙门释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末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钵杂物,悉皆属我。于是手执利刀,循诸房舍,诸经行处,别房、禅房,见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门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脱者令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令得涅槃」。时有诸比丘厌患身者,皆出房舍,语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当度我!我未得脱,汝当脱我!我未得稣息,汝当令我得稣息!我未得涅槃,汝当令我得涅槃」!时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

尔时、世尊至十五日说戒时,于众僧前坐。告尊者阿难:「何因、何缘,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阿难白佛言:「世尊为诸比丘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广说乃至杀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缘故,令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唯愿世尊,更说余法,令诸比丘闻已,勤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佛告阿难:「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尘,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细住,诸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难!何等为微细住,多修习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谓安那般那念住」。阿难白佛:「云何修习安那般那念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佛告阿难:「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广说,乃至如灭出息念而学」。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82 (801) ﹙中p412﹚修安般的前方便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84 (803) ﹙中p41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何等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断,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远离五盖烦恼,于心令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念于内息,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息长,息短。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觉知心行息出息,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觉知心解脱入息,于觉知心解脱入息善学,觉知心解脱出息,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观察灭入息,于观察灭入息善学,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94 (806) ﹙中p41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安陀林,坐一树下,昼日禅思。时尊者罽宾那,亦晨朝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还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安陀林,于树下坐禅。去佛不远,正身不动,身心正直,胜妙思惟。尔时、众多比丘,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佛足,退坐一面。佛语诸比丘:「汝等见尊者罽宾那不?去我不远,正身端坐,身心不动,住胜妙住」。诸比丘白佛;「世尊!我等数见彼尊者正身端坐,善摄其身,不倾不动,专心胜妙」。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三昧,身心安住,不倾不动,住胜妙住者,此比丘得此三昧,不勤方便,随欲即得」。诸比丘白佛:「何等三昧?比丘得此三昧,身心不动,住胜妙住」。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依止聚落,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入林中,若闲房、露坐,思惟系念,乃至息灭观察善学,是名三昧,若比丘端坐思惟,身心不动,住胜妙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95 (807) ﹙中p41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一奢能伽罗林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复往来,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二月坐禅,无一比丘敢往来者,唯除送食及布萨时。尔时、世尊坐禅,二月过已,从禅觉,于比丘僧前坐,告诸比丘:「若诸外道出家来问汝等:沙门瞿昙于二月中,云何坐禅?汝应答言;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所以者何?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一切身觉出息念如实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我悉知已,我时作是念,此则麁思惟住。我今于此思惟止息已,当更修余微细修住而住。尔时、我息止麁思惟已,即更入微细思惟,多住而住。时有三天子,极上妙色,过夜来至我所。一天子作是言:沙门瞿昙时到。复有一天子言:此非时到,是时向至。第三天子言:非为时到,亦非时向至,此则修住,是阿罗诃寂灭耳」。佛告诸比丘:「若有正说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学人现法乐住者,谓安那般那念,此则正说。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现法乐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98 (810) ﹙中p421﹚一法多修习令四法满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如是念: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令四法满足;四法满足已,七法满足;七法满足已,二法满足。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是念:颇有一法多修习已,令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我今问世尊:宁有一法多修习已,能令乃至二法满足耶」?佛告阿难:「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阿难!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解脱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无欲,灭,如无常,断,无欲,灭观住学。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阿难白佛:「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令四念处满足,云何修四念处令七觉分满足」?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方便精进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分满足。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满足。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定觉分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分已,舍觉分满足。受,心,法法念处,亦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阿难白佛:「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云何修七觉分满足明、解脱」?佛告阿难:「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念觉分已,满足明、解脱。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舍觉分已、明、解脱满足。阿难!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02 (814) ﹙中p425﹚安那般那→四禅→四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顺观住,乐觉知,不染着乐。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观住,乐觉知,不染着乐?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观灭出息时,如灭出息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观住,乐觉知,不染着乐;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三结尽,得须陀洹果;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果;得无量种神通力,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者,如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 论>>

慧学

【闻思修与慧】 

无漏慧实证,必以闻、思、修三有漏慧为方便不闻、不思,即不能引发修慧,也即不能得无漏慧。『杂含』(卷三0‧八四三经) 曾说四预流支「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惟法次法向」。这是从师而起闻、思、修三慧才能证觉真理,得须陀洹──预流果。这是修行必然程序,不能躐等

从师而起三慧修学程序可能发生流弊,所以释尊又说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作为修学的依准

一、亲近善知识目的听闻佛法但知识不一定是善的,知识善与恶,不是容易判断。佛法流传得那样久不免羼杂异说,或者传闻失实,所以品德可尊的,也不能保证传授的可信善知识应该亲近,而不足为佛法真伪标准,惟有依法不依人」。依法考辨的方法,『增壹阿含经』「声闻品」,曾略示大纲:「便作是语:我能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正使彼比丘有所说者,不应承受,不足笃信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案法共论。……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者便受持之。设不与契经、律、阿毗昙相应者,当报彼人作是语:卿当知之!此非如来所说」。

考辨的方法,佛说为四类:一、敎典与「契经、律、阿毗昙都不与相应,……不与戒行相应,……此非如来之藏」,即否认它是佛法。二、如敎典不合,而照他的解说,都是「与义相应」的。这应该说:  「此是义说非正经本。尔时,当取彼义勿受经本」。这是虽非佛说而合于佛法的,可以采取它的义理。三、如不能确定「为是如来所说也,为非也」,而传说者又是「解味不解义」的,那应该「以戒行而问之」。如合于戒行,还是可以采取的。四、如合于敎典,合于义理的,「此真是如来所说,义不错乱」,应该信受奉行。这即 是以佛语具三相来考辨

释尊或专约敎典,说「以经为量」。或专约法义,说「三法印」。或专约戒行,说「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依法不依人,是佛法慧命所寄,是古代佛法的考证法。在依师修学时,这是唯一可靠的标准

我们要修学佛法不能宗派所缚,口传所限,邪师所害,应积极发挥依法不依人的精神,辨别佛说与非佛说,以佛说的正经为宗,以学者的义说为参考,才能引生正确的闻慧

二、从师多闻正法要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语文的实义如果重文轻义,执文害义,也是错误的,所以「依义不依语。经上说:「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杂含卷一.二六经)。正法的多闻,不是专在名相作活计,是理会真义能引解脱行证多闻,决不能离圣典语文而空谈,但也不能执文害义。否则尽管博闻强记,在佛法中是一无所知无闻愚夫

三、义理随真理法相说,有曲就有情根性说,这即是了义不了义胜义说世俗说不能分别,以随机的方便说作为思考的标准,就不免颠倒。所以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样,才能引发正确深彻的思慧。如以一切为了义,一切敎为圆满即造成佛法的儱侗与混乱

四、法次法向修慧取相分别妄识而修,无论如何,也不能得解脱不能引发无漏正智,所以说「依智不依识。应依离相无分别智慧而修,才能正觉引导德行向于正觉的解脱

佛法以正觉解脱目标,而这必依闻,思,修而达到闻慧又要依贤师良友。这三慧的修学,有必然的次第有应依的标准。这对于正法的修学者,是应该怎样的重视释尊的指示

【慧与觉证】

在家出家的圣弟子,依八正道行,确有如实的悟证境地,这是经中随处可见的。到此,净化自心功夫,才达到实现

怎样的观慧才能引发如实觉呢?方便是非常众多的,或说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或说四谛观;或说缘起的生起还灭观但达到根本处,切近实证处,都是同观实相的──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这是三法印观门:依无常无愿门,依无我空门,依涅槃无相门。等到由此而知法入法,即无二无别。

如前三大理性的统一中说:法性空寂而缘起有的,从缘起生灭边,观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从缘起还灭边,观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直从法性说,这即是性空缘起生灭观生灭即是寂灭。所以四谛观,缘起观,或侧重缘起流转观不净、苦、无常、无我,都是契入法性空的方便

由于适应时机根治对于物欲、色欲系着,所以说苦观、不净观。如不能依苦而起无量三昧,或偏于不净观,会造成严重的错误,佛世即有比丘厌身而自杀的(如杂含卷一三‧三一一经)。佛为此而敎令修安般,这那里是佛法观慧的常道

,是缘起假名本来空寂的,人类由于无始来的愚昧,总是内见我相外取境相不知空无自性,而以为确实如此。由此成我、我所,我爱、法爱,我执、法执,我见、法见。必须从智慧的观察中来否定这些,才能证见法性离戏论缠缚得解脱

这必须「于此识身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杂含卷一‧二三经)。必须不见一法可取无罪过者。我若取色,即有罪过。……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无所取者自觉涅槃」(杂含卷一0‧二七二经)。要不住四识住,「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杂含卷二‧三九经)。

慧观契入法性,不是取相分别识观察,是从无自性分别而到达离一切取相戏论的。如有一毫相可取,即不入法性

所以如中道的德行,从离恶行善的方面说,这是要择善而固执的。但从离相证觉说,如取着善行,以为有善行可行有我能行,即成为如实觉障碍大乘称之为「顺道法爱」。释尊所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所以佛为跋迦利说「真实禅」──胜义空观说:「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杂含卷三三‧九二六经)。这是都无所住胜义空观,迦旃延修这样的禅观,由于佛的敎化──缘起假有性空中道而来(杂含卷一二‧三0一经),这是慧证法性的不二门

[本段请自行参阅]

<<佛法概论>>

【空与慈悲】 

本章的菩萨,虽不出于在家与出家,但约追踪释尊精神,发挥释尊本怀的佛敎徒说。菩萨道源于释尊的本敎,经三五百年的孕育长成,才发扬起来,自称大乘大乘敎虽为了适应时机多少梵化,然而他的根本原理,到底是光华灿烂,能彻见佛法真髓的!

先从空与慈悲来说明菩萨道,是阿含本有的深义,与菩萨别有深切的关系。佛曾对阿难说:「阿难,我多行空」(中含小空经)。这点,『瑜伽论』(卷九0)解说为:「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无常苦住」。这可见菩萨是以修空为主的,不像声闻那样的从无常苦入手。

『增壹阿含经序品』也说:「诸法甚深论空理,……此菩萨德不应弃」。如从缘起的三法印的深义说,无常即无有常性,本就是空的异名

但一般声闻弟子,对于无常故苦敎授引起厌离情绪极深声闻、辟支佛们,不能广行利济众生的大事不能释尊的精神相吻合

他们虽也能证觉涅槃空寂,但由于厌心过深,即自以为究竟声闻的方便适应性限制释尊正觉内容充分开展

佛从菩萨而成菩萨的观慧直从缘起的法性空下手,见一切为缘起的中道无自性空,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这样,才能于生死中忍苦不急急的自了,从入世度生向于佛道

戒律有关的慈悲声闻不能说没有的。但佛灭百年,已被歪曲为粗浅的了(四分律七百结集)。声闻者不能即俗而真,不能即缘起而空寂,以为慈悲四无量心但缘有情,不能契入无为性。不知四无量心是可以直入法性

质多罗长者那伽达多说:无量三昧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有差别义,也有同一义。约「无诤」义说,无量与无相等,同样能空于贪、瞋、痴、常见、我、我所见的(杂含卷二一‧五六七经)。从空相应缘起来说,由于有情无自性,是相依相缘相成,自己非独存体,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对立的,所以能「无怨无瞋无恚」了达有情的没有定量性,所以普缘有情的慈悲──无缘慈,即能契入空性。

声闻净化自心,偏于理智与意志,忽略情感。所以德行根本三善根,也多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对于离瞋的无量心解脱,即略而不论

声闻行净化自心,是有所偏的,不能从净化自心的立埸,成熟有情与庄严国土;但依法解脱自我,不能依法依世间完成自我这一切,等到直探释尊心髓行者急于为他,才从慈悲为本完成声闻所不能完成的一切

贪欲不一定厌弃有情障碍有情,世间多少善事,也依贪爱而作成;惟有瞋恚,对有情缺乏同情,才是最违反和乐善生的德行。所以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恶心中,没有比瞋恚更恶劣的。菩萨的重视慈悲,也有对治性。论理,应该使无痴的智慧无贪的净定无瞋的慈悲和谐均衡扩展到完成

佛法,从一般恋世自私的人生,引向出世无我的人生。这有不可忽略的两点,即从家庭向无家,从自他和乐向自心净化。其中,出家的社会意义,即从私欲占有的家庭,或民族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这一出家,从离开旧社会说,多少带点个人自由主义倾向;如从参预新的社团说,这是超家族、超国界大同主义

声闻出家众,虽有和乐──自由、民主、平等僧团限于时机乞食独身的生活,在厌世苦行印度思潮中,偏重于「己利」个人自由

出家的社会意义,是私欲占有制的否定无我公有的新社会,当时还不能为一般所了解,只能行于出家的僧团中戒律是禁止白衣旁听。但彻见佛法深义的学者,不能不倾向于利他的社会和乐

菩萨入世利生的展开,即是完成这出家的真义,做到在家与出家的统一。这是入世,不是恋世,是否定私有的旧社会,而走向公共的和乐的新社会。

声闻者发现自我私欲罪恶根源,于是从自他和乐而向自心净化的德行。然而净化自心,不但是为了自心净化,因为这才能离欲无执合理行为中,促进完成更合理的和乐善生。这样,菩萨又从自心净化而回复到自他和乐。从自他和乐中净化自心,从自心净化去增进自他和乐,实现国土庄严,这即是净化自心与和乐人群的统一。所以菩萨行特点,是透出一般人生而回复新的人生

菩萨行的开展,是从两方面发展的:一、从声闻出家者中间发展起来。起初,是「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自己还是乞食、淡泊、趣寂,但敎人学菩萨,如『大品经』的转敎到后来,自认声闻行的不彻底,一律学菩萨,这如『法华经』的回小向大。现出家相的菩萨,多少还保留声闻气概。这称为渐入大乘菩萨,在菩萨道的开展中,不过是旁流

二、从声闻在家信众中间发展起来。在家众修行五法而外,多修六念与四无量(无量三昧能入真,也是质多长者说的),这都是大乘法重要内容如维摩诘、善财、常啼、贤护等十六大士,都从在家众的立埸,努力于大乘思想的敎化。这称为顿入大乘的菩萨,是菩萨道的主流。

印度出家的释迦佛,仅是适应低级世界──其实是印度特殊的宗敎环境的方便。佛的真身,是现在家相的。如维摩结,「示有妻子,常乐梵行」;常啼东方求法,也与女人同车。这是从悲智相应中,作到了情欲与离欲──情智的统一

然而,菩萨行的真精神,是「利他」的。要从自他和乐的悲行中去净化自心的,这不能专于说敎一途应参与社会一切正常生活,广作利益有情的事业

如维摩诘长者的作为,如善财所见善知识的不同事业:国王、法官、大臣、航海者、语言学者、敎育家、数学家、工程师、商人、医师、艺术家、宗敎师等,这些都是出发于大愿大智大悲自己所作的事业引发一般人来学菩萨行为他利他的一切,是善的德行,也必然增进自己利益自己的。利他自利,在菩萨行中得到统一

【三心】 

菩萨行非常深广的,这只能略举大要,可从『般若经』的依止三心行六度万行来说。三心,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一、无所得为方便,是菩萨行的善巧──技巧。一般的行为,处处为自我的私欲所累,弄得处处是荆棘葛藤,自己不得自在,利他也不外自私。这惟有体悟空无所得,才能解脱自由声闻体悟不取一切法相的空慧,由于偏于空寂,所以自以为一切究竟不再努力自利利他进修。这样,无所得成为障碍。菩萨的空慧,虽是法增上的理智,但从一切缘起有悟解得来,而且是悲愿──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所助成的,所以能无所为而为,成为自利利他大方便

二、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菩萨行的志向一切智智佛的无上觉心与佛的大觉相应,浅显的说,这是以悲智圆成大觉大解脱为目标立定志向而念念不忘的趋求,要求自己也这样的大觉,这是自增上的意志。一般的意欲,以自我为中心无限的渴求。声闻行以无贪得心解脱,偏于自得自足菩萨的发菩提心,是悲智融和净化了的意志。有这大愿欲,即是为大觉勇于趋求的菩萨

三、大悲为上首,菩萨行的方便、志趣,都以大悲为上首的。大悲是菩萨行的动机,是世间增上的情感为了救济一切,非以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目标不可。「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于此初发心」。这是菩萨行的心髓,以慈悲为本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其实是自利与利他的互相促进,进展到自利利他的究竟圆成

【依三心修六度】 

依上面所说的三心,才能修菩萨的六度。但这是说,菩萨的一切德行,不能离去这伟大目标,纯正动机,适当技巧不是说三者圆满了再来修学

六度是菩萨行的大纲,如『增壹阿含经序品』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

一、施:菩萨布施,初发心时,即将一切舍与有情。不仅是财物,就是自己的身体知能,也否定为私有的,奉献于一切,因为这是依于父母师长等而来。即以财物来说,再不看作自己。一切属于一切,自己仅是暂时的管理人。从世间缘成,世间共有的立场,为法为人使用这些。就是修行的功德,也是由于佛菩萨的敎导,由于有情的助成,也不能执为自己私有的愿将此一切归于──回向有情,等一切有情成佛,自己再成佛。「有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这样的一切施,即菩萨「净施」。

二、,为自他和乐善生不得杀、盗、淫、妄,菩萨是更彻底的。声闻适应印度重定天行──重于离欲净心,所以以淫、盗、杀、妄为次第,严格的禁止男女情欲。菩萨从「本来清净」、「本来不生」的悟解又从净化自心而回复到自他的和乐,又以不得杀、盗、淫、妄为次第。对于一切有情的悲济,虽不为局限于人类的学者所谅解,但扩展慈悲不忍的同情到一切,显出了对于善生的无限尊重。从大智的契合真理大悲的随顺世间来说,戒律决非消极的「不」、「不」可以了事;必需慈悲方便能杀,能盗,能淫,能妄,才能完满的实现。如有人残害人类──有情,有情因此遭受难堪的苦迫。如不杀这恶人,有情会遭受更大惨运恶人将造成更大的罪恶未来会受更大的痛苦。那末宁可杀这恶人,宁可自己堕地狱,不能让他作恶自害害他。这样,应以慈悲心杀这恶人,这不是杀少数救多数,是普救一切,特别是对于作恶者的怜愍因为怜愍他,所以要杀他。但愿他不作恶业,不堕地狱,即使自己因此落地狱,也毫不犹豫。对于杀害这个人,是道德的,是更高的德行,是自愿牺牲无限慈悲。同样的,无论是国王、宰官、平民,如有非法的掠取财物,那不妨「废其所主」,取消这王臣及聚落主的权位,从巧取、豪夺、侵占、偷窃者手中夺回来,归还被夺者,这当然需要方便──技巧推翻他,从他手中索回,对于这个人或少数人也是善行。如让他受用非法得来的财物,即会加深他的罪恶;夺他,即是拯救他菩萨的心中,是没有疾恶如仇的,应该是悲悯恶人过于善人。但这不是姑息纵恶,要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起来杀他夺他。对于合理的少数或个人──多数是更应该的,为了救护他,不使他受非法的杀害、掠夺、奸淫、欺诳,如非妄语不可时,即不妨妄语。对于异性的恋合,如可以因此引他入正途,使他离恶向善出家者,也不妨舍戒还俗,以悲悯心而与他好合。总之,不得杀、盗、淫、妄,为佛法极严格的戒条,甚至说:一念盗心即犯盗戒,一念淫心即犯淫戒谨严到起心动念处然而为了慈悲的救护,菩萨可以不问所受的戒杀、盗、淫、妄。这样的犯戒,是合理的持戒,是究竟的持戒,所以说:「有犯戒成尸罗波罗蜜,谓菩萨敎化众生,不自观戒」

三、摄受大众,和乐大众,但有情间的隔碍,误会嫉害,是免不了的。菩萨为了贯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志愿,必须坚定的忍耐,经得起一切的迫害苦难即使是牺牲生命,也不能违背菩萨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能完成菩萨的德行,否则,施与戒的努力,会功败垂成

四、:这已略有说到。菩萨行的精进,是无限的,广大的精进修学不厌,敎化不倦的。发心修学,救济有情,庄严国土,这一切都是为了一切的一切,不是声闻那样的为了有限目标,急求自了而努力。菩萨是任重致远的,如休舍优婆夷那样,但知努力于菩萨行的进修,问什么成不成佛

五、:这是自心调伏的静定不一定是静坐,坐不过是初学的方便菩萨禅要与悲智相应一切处实践,做到动定静也定  如维摩诘所说的那样。『中阿含』『龙象经』也说:「内心至善定,龙(喻佛)行止俱定,坐定卧亦定,龙一切时定」。又如弥勒菩萨那样的「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可作初学菩萨行模范。因为如悲心不足,功德不足,急急的修定,不是落于外道「味定」,就落入声闻「证实际」的窠臼。禅定是六度的一度,但应先从悲智中努力

六、:从胜义慧悟入缘起性空说,这是与声闻一致的。不过菩萨应先广观一切法空,再集中于离我我所见。同时,不但是胜义慧,也重于世俗智,所以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五明中,「声明」是文字、音韵学等;「因明」是论理学,认识论;「医方明」是医药,卫生学等;「工巧明」是理论科学,实用科学;「内明才是佛法如不能这样,怎能敎化有情?菩萨的自利利他行,一切都摄在六度中。

【依六度圆满三心】 

菩萨的修行六度,出发于三心,归结于三心,又进修于三心的推移过程中。试约菩萨行的历程解说:一、立菩提愿,动大悲心,得性空见──无所得,这即是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的扩展。起初,以大悲心、真空见来确立大彻悟,大解脱的大菩提愿,即是发菩提心──这等于八正道从正见而正志。不过八正道重于解脱,不谈慈悲。二、本着三心和合的菩提愿,从自他和乐本位修施、戒、忍、精进,也略学禅、慧,作种种利他事业;这等于八正道的从正志到正精进,即是修大悲行。三、这样的本着三心而精进修行,等到悲心悲事的资粮充足,这才转向自心净化,修定发慧;这等于八正道的从正精进到正定。由利他而自利,证无所得的空寂理,这是般若的实证。四、接着,本着实证慧导摄的三心广修六度,再从自他和乐本位,「成熟有情,庄严国土」,即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略近声闻自证以上随缘敎化。末了,自利圆满,利他圆满,圆成究竟的大菩提这佛陀的大菩提,即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的圆成也是依法、依世间、依自的德行的完成。成佛,即是扩展人生,净化人生,圆满究竟的德行,这名为即人成佛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杂阿含经选集 三十一、五根
下一篇:杂阿含经选集 二十九、初禅→四禅→解脱或生天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1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2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4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5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6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7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8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9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10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11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12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13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14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15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16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17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18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19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20集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