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二)
 
[圣凯法师] [点击:3029]   [手机版]
背景色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二)

圣凯法师

    净土的环境则越来越庄严,这也反应了净土思想发展的成熟过程。天国的特色是衣食自然,随心所欲,而且天人是化生的。所以兜率净土与极乐世界,都是衣食自然,人民则为莲花化生,药师佛净土既然庄严如极乐世界,那么人民也应该是莲花化生。而未来人间净土与阿净土,其衣食虽无虞,人民却以一般妇女怀孕的方式诞生。未来人间净土仍有三恶道、人民仍有三病,而兜率天净土、阿佛净土、阿弥陀佛净土、药师佛净土则无三恶道、三病。未来人间净土、阿佛净土的人民都有男女之别,但是阿佛净土的女人无诸不净、妊孕生时平安无痛苦;极乐世界与药师佛净土则是纯一男性的净土,是完全没有男女爱欲的净土,而阿净土虽不著爱欲,但必须以‘以因缘自然爱乐’而传宗接代。(21)未来人间净土仍有轮王统治,仍有理想的政治形态,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结合的净土;而兜率天净土、阿净土、阿弥陀佛净土、药师佛净土都没有国王,是纯粹学道修行的净土。未来人间净土与阿净土都是声闻、菩萨共学的,都容许阿罗汉入涅槃的,阿佛净土更强调阿罗汉现涅槃时现种种神变,而且遗骸自行化去,非常清净;至于极乐世界,虽也是二乘共学,却归入一佛乘。总之,净土思想的发展是逐渐完整、丰富,从此土到彼土,从人间到天国,而不断地传出。

  从四大净土来说,当然以阿弥陀佛净土最为殊胜,中国佛教也最为遵崇西方净土。但是,如果从完整的净土来说,确实各有殊胜处,也各能适应一部分根机。印顺法师评价说:

  中国人特重西方净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萨的智证大行(阿佛国净土);又忽略了现实人间净土(弥勒净土)的信行;这已经是偏颇的发展了。等到与药师净土对论,弥陀净土,也即是被误会作“等死”、“逃生”,这那里是阿弥陀佛净土的真义!阿弥陀佛净土的信行者,应恢复继承阿弥陀佛固有的精神!(22)

  从现代适应根机来说,只有以西方净土为主体,而强调综合其他净土的思想,加强人间净土与天国净土的结合,做到生与死的全部关怀,这是现代净土宏扬者的任务。

  注释:

  (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807-808页。

  (2)《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卷14,420a。

  (3)《净土与禅》,17页。

  (4)《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卷14,419c。

  (5)《长阿含经》卷20,《大正藏》卷1,133c。

  (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78,《大正藏》卷27,893c-894a。

  (7)《弥勒下生经》(大正一四·四二二上)。

  (8)《大宝积经》卷20,《不动如来会》,《大正藏》卷11,107b。

  (9)《阿佛国经》卷下,《大正藏》卷11,758b。

  (10)《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7c。

  (11)《初期大乘佛教起源与开展》,783页。

  (12)《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6a。

  (13)《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7b。

  (14)《阿弥陀经》,《大正藏》卷12,346c。

  (15)方伦《净法概述》,《净土宗概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4册),64-68页。

  (16)《阿弥陀经》,《大正藏》卷12,347a。

  (17)《净土与禅》,28页。

  (18)《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卷14,405a。

  (19)《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大正藏》卷14,413c。

  (20)《净土与禅》,32页。

  (21)《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6b。

  (22)《净土与禅》,32-33页。

  五、往生法门之比较

  诸佛成就净土的目的在于摄化众生,使众生在良好的环境里,更能好好的修行,而庄严净土。诸佛依自己的福德智慧资粮,感得究竟圆满的净土,从众生自身来说,依靠自己的福德智慧是不能生净土的,所以这必须有:一、佛的愿力加持;二、众生的三昧力;三、众生的善根力成熟。能这样,众生也就能够生到净土了。印顺法师说:‘佛菩萨成熟了的净土,摄引一分众生于中修行,是约佛与众生展转增上相摄说。所以究竟的佛土,是佛而非众生的。’(1)所以,净土是佛与众生机感相应的结果。由于佛菩萨的本愿不同,成就的净土不同,摄化的众生也就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门。

  1、弥勒净土的往生法门

  弥勒净土可分为兜率天净土与未来人间净土两种,所以也就有不同的往生法门,而往生兜率天净土主要是为了未来随同弥勒菩萨来到人间成佛,这样二者也就有相同之处。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有五处讲到往生兜率净土的地方,窥基大师的《观弥勒上生经疏》并且分为三品往生,这是抗衡弥陀净土而施设,并不是很妥当,所有往生到兜率净土的众生都能见到弥勒菩萨。现在挑出两处作为往生弥勒净土的法门。经中说:

  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上,于莲花上结跏趺坐。……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2)

  窥基大师认为此段经文述修六事法,并且是上品往生:

  一、精勤修诸功德,依窥基疏,修诸功德即是修福,亦名播种福田,而福田有三种:敬田、恩田、悲田。敬田乃恭敬三宝,恩田乃报父母、师长恩,悲田乃悲一切痛苦众生,此三者能生极大福报,是曰福田。

  二、威仪不缺,依窥基疏,为坚守诸戒,即是持五戒、八戒、具足戒。

  三、扫塔涂地,依窥基疏,为整理制多(即佛塔),修饰道埸。

  四、香花供养,依窥基疏,为四事什物,随给济等。即以衣服、卧具、汤药及其余用品,随所需要,即供给。

  五、行众三昧、深入正受,’凡夫行三昧闻思等定,圣人入正受随所得禅,或凡三昧,非六行定,天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闻思,亦名三昧‘。即是随各人根性,使心不乱,但亦不必要修入深定。

  六、读诵经典,窥基法师说:’演说修习十法行等‘,这是对于经典的十种行法,有书写、供养、演说、谛听、披读、受持、开示、讽诵、思惟、修习等;此处之经典,狭义指弥勒经典,广义则泛指佛教一切经论。(3)

  除了六事法,经中还多出一句:’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这种称名往生的思想和《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同出一轨。《净土三系之研究》说:’弥勒净土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阿弥陀佛净土思想的影响,掺入了称名往生的修法,使得原本完全自力的弥勒净土思想杂揉了他力倾向。‘(4)可是站在宗教的立场看,却更能迎合大多数人的需求。

  除此六事之外,经中还说:

  佛灭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当作是观。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见一莲花,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之罪;若有礼敬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5)

  这段经文是弥勒兜率天净土往生法门的总结,往生兜率天除了人以外,天龙八部等非人也可以往生,显示兜率净土的摄受物件相当广泛;持戒、行十善是往生兜率的正行。强调闻名、称名、礼拜的重要性。但客观地说,此三者只可视为辅助行,否则弥勒净土思想的精神将遭到扭曲。

  在部派佛教时期,便有高僧通过禅定的修习,以神通力上生兜率天;然后是死后以福德业力往生兜率,主要是修习十善法,这是佛教正统的思想;等到阿弥陀佛净土兴起后,受他力救济思想的影响,于是便有闻名、称名、礼拜等往生法门。兜率净土的本意是下生人间实现未来人间净土,这样便转化为著重上生兜率净土。印顺法师说:

  所以说弥勒净土,必须理解这人间净土的特色。有的把这人间净土忘却了,剩下求生兜率净土的思想,以为求生兜率,比求生西方要来得容易,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教说。(6)

  往生兜率净土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随弥勒佛下生人间,所以往生人间净土的方法之一是往生兜率净土,这也是很安稳的途径。未来人间净土还有极长时间才实现,因此也可以发愿为菩萨,生生世世不离世间,这样也能恭逢其会。弥勒菩萨的风格是:‘具凡夫身,未断诸漏,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正是菩萨的’留惑润生‘,菩萨为了度众生,虽有能力证入实际,却不愿意证入,因此不断烦恼。将来的人间净土之实现,必须先由现实人间的建设开始,这就需要菩萨不辞生死劳苦生生世世的努力,有更多的人加入大乘菩萨的行列,人间净土愈有实现的可能,这是成佛的正常道,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2、阿佛净土的往生法门

  阿佛净土在初期大乘净土中是重自力的、重般若的、重现实的、重头陀行的净土。所以往生阿佛注重自身德行的完成,而不以贪著心往生,如《阿佛国经》说:

  有异比丘,闻说彼佛之功德,即于中起淫欲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欲愿往生彼佛!佛便告其比丘言:痴人!汝不得生彼佛。所以者何?不以立淫欲乱意者,得生彼佛;用余善行法清净行,得生彼佛。(7)

  由此可知,净土是不能以爱著心(贪图净土的庄严享受)往生的;要修善行,清净梵行,才能往生。所以,舍利弗最初请,就是要知道过去菩萨的愿行,而学习奉行:‘若有求菩萨道者,当如昔者诸菩萨摩诃萨所愿,及行明照并僧那,令入德号以闻者,当如是学奉行之。’(8)从经文中可以看出,菩萨发心修学,应当以阿菩萨为模范,从大愿与净行,为正法而精进,如此得庄严的净土。当然阿净土法门也劝人发愿往生。综合《阿佛国经》与《大宝积经》的《不动如来会》,往生阿佛国的因缘共有七项:

  1、发愿学阿佛往昔的愿行。

  2、行六波罗蜜,善根回向,愿生阿佛国。

  3、愿当来见阿佛的光明而成大觉。

  4、愿见阿佛国的声闻众。

  5、愿见阿佛国的菩萨众,与菩萨们一同修学。愿见具大慈悲的,求菩提而出家的,舍离二乘心的,谛住于空的,念佛念法念僧的菩萨。

  6、念十方佛法僧──’三随念‘,回向无上菩提。

  7、诵念阿佛的德号、法经,临终时得阿佛之见护,便得生阿佛。

  前二项是往生阿佛法门的根本,足以代表阿净土思想的特色。净土法门,一定有佛力加持的成分,然而往生阿佛仍以自力为主,要学阿因地的愿行,及行菩萨六度。次三项,愿当来生在阿佛,见佛光、声闻与菩萨,主要是与菩萨共学,与般若空性相应。只有在第七项才有他力净土的色彩,但在整个阿净土思想体系中并不重要。总之,往生阿净土的因缘,是清净的愿行。

  3、阿弥陀佛净土的往生法门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很多,现在佛教徒一般只知道称名念佛,其实念佛不仅仅只是称名。各种净土经典所阐明的方法也不一样,现在主要依《普贤行愿品》、《般舟三昧经》及净土三经来说明。

  《普贤行愿品》也说到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平常所说:‘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经中说:‘是人临命终时,……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9)普贤十大行愿,不但是发愿,而是实际的操作,以此大愿大行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是属于易行道。《普贤行愿品》没有说到念佛,而依次说为‘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请转*轮,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10)依普贤的广大愿行而修行,即可以发愿回向,往生极乐。所以往生极乐的方便,本不限于念佛的。

  《般舟三昧经》是教人学习‘般舟三昧’,即是修习念佛三昧。念是系心一处,令心明记不忘,与念相应的慧心所,于所缘极乐依正的境界,分别观察。这样的念慧相应,安住所缘;如达到’心一境性‘──定,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如三昧成就时,就见无量佛,也即是见十方佛。’般舟三昧‘的意思是’现在佛悉立在前的三昧‘,现在佛即是十方现在诸佛。其具体修法如经中说: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万亿佛,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以后见之……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其神足到其佛前,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便于此坐见之。(11)

  ‘般舟三昧’的修习,在三月中,不坐、不卧、经行不休息,除了饭食及大小便,这是三月专修的‘常行’三昧。成就三昧后,不但可以见佛,而且可以与佛相问答,如经中说:‘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12)这是修习三昧成就出现在佛弟子心中的事实,这在佛教也是很普遍的修验事实。本来,修习’般舟三昧‘是不限于念阿弥陀佛的,是可以随所听闻而念各方佛的,由于当时念阿弥陀佛的人多了,举一般人熟悉而已。西方阿弥陀佛是各方中的一方一佛,见阿弥陀佛当然是不成问题的,经中说:

  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13)

  ‘般舟三昧’是重于定的专修;念阿弥陀佛,是重于斋戒信愿。不同的法门,在流传中结合起来。般舟三昧对后来影响很大,对后来净土经典的异译生很大的作用,尤其慧远法师的念佛就是采取般舟三昧的见佛而往生西方。(14)

  《无量寿经》有各种异译本及会集本,对于会集本的问题日后当有专文讨论,《无量寿经》的古译本中都有明确说明‘三辈往生’,即明示往生的条件与方法。关于往生的三辈(应名为三品),各种译本所说虽有些出入,但根本的条件是相同的:念阿弥陀佛,及发愿往生。印顺法师说:‘所说的念佛,经文但说“专念”,“忆念”,“思惟”,“常念”,“一心念”。’(15)现在以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简单介绍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无量寿经》在说到三辈往生前曾提到闻名往生,经中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16)这是继承《大阿弥陀经》对闻佛名号的重视,是大乘独特的主张。需要注意的是,若犯五逆、诽谤正法,即使闻名愿生,也不得往生彼国。下面将介绍三辈往生的条件:

  1、上辈往生: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

  2、中辈往生: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常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3、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17)

  三辈往生中,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及愿生彼国是共同的基础。上辈除发菩提心及一向念专阿弥陀佛,还须是出家沙门,修诸功德;中辈则除多少修善、持斋戒、布施供养,以此回向;下辈则是不能作诸功德,但能信乐深法,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阿弥陀佛,即可往生。

  上面的‘闻名往生’与‘三辈往生’都是莲花化生,但是除此之外,经中还说到‘胎生化生’,这是指疑惑而能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在西方的时间五百岁中住在宫殿,不能见佛闻法,犹如处母胎中,不见母胎之外的事物,故称胎生。经中说: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彼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18)

  这边地胎生的法门,更显示阿弥陀佛愿力的广大,对于不信佛理深法,而能信罪福因果、修习世俗善法的人也能予以拔度,这纯是佛力的摄取了。只要是能到这里,跟极乐世界沾上一点儿边就解脱有望了。这突出净土的三根普被,大乘善行、共三乘善行、共五乘善行,都能摄受回向,这是在宗教的施设教化上,在于给人以不绝望的安慰,也是佛法普及的方便。在《观经》中更突出这一点。

  后汉支娄迦谶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的三品往生的共同行门,是‘断爱欲’,无论是在家的、出家的,求生净土,都要修梵行,还要‘慈心,精进,不当嗔怒,斋戒清净’可见‘断爱欲’是支译本的特色。(19)

  总之,《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的往生法门略有不同:后者专重三昧,往生唯限于定心见佛的;前者通于散心,但也还要一心净念相续。《无量寿经》的化机更广,但除毁谤大乘及五逆十恶而已。

  《观无量寿佛经》是讲述观想方法的经典,主旨在教人如何求生净土。本经在开头就开宗明义地说: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20)

  这三福,其实是一切修行法门的基础,福慧双修,初是共世间善行,次是共三乘善行,后是大乘善行。印顺法师认为这三者是求生净土的正因,应该说所有的净土行者都应慎重地以修三福为根本。(21)

  《观无量寿佛经》主要是阐明禅观次第,观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发愿回向,共为十六观。前十三观是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后三观则是说明三辈九品的往生条件。十三观分别是:一、日想,二、水想,三、地想,四、树想,五、八功德水想,六、总观想,七、花座想,八、像想,九、无量寿佛色身想,十、观世音菩萨色身想,十一、大势至菩萨色身想,十二、普观想,十三、杂想。在十三观中,初六观是观察西方净土之依正庄严,第七花座想等以下五观是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三尊想,第十二普观是行者观想自己在莲花中的光景。在此对十三观不想作更多的介绍。

  《观无量寿佛经》对后来净土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后面三观的九品往生,中国与日本的许多净土宗祖师对此进行发明,从而使净土思想弘扬光大。以《观经》与《无量寿经》相比,《观经》的摄机更广了。现在对九品的因行进行简单的介绍:

  1、上品上生: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到七日。

  2、上品中生:不必受持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3、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4、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5、中品中生:一日夜持八戒斋,或一日夜持沙弥戒,或一日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6、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7、下品上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8、下品中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如此罪人,应堕地狱。

  9、下品下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22)

  从上面可以看出,往生净土的上品人,都是发菩提心,上品所修的即前三净业的第三福。中品往生的都是三业善净的人,即人中的善人,中品所修的即前三净业的前二类。下品往生的都是一些恶人,但是从中品下生开始,突出临终救度与称名念佛的重要性,这是《观经》的最大特色。印顺法师在《净土与禅》中对《观无量寿佛经》与《无量寿经》进行比较,发现有三点不同:

  一、《无量寿经》说:往生净土的人,都要发菩提心;但《观经》,中品以下的往生者,都是不曾发菩提心的。二、《无量寿经》明说:‘唯除诽谤深法,五逆十恶’;而《观经》即恶人得往生为下品。三、关于恶人,《无量寿经》的支译本──《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于阿弥陀佛的愿文中,曾说(相当三辈的下辈人):‘前世为恶’,而不说今世的恶人──五逆十恶等。(23)而《观经》,以下品三生为现生作恶者。(24)

  从此可见,《观经》的摄机更广,这在佛教慈悲立场、善恶由心的意义,凡是肯回心而归向无限光明永恒存在的,当然可以新生而同登净土。九品往生,全收一切众生,给予此界众生无限安慰、希望、寄托,难怪阿弥陀佛信仰历久不衰。

  《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略本,主要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劝念佛往生,流传很广。中国古德一般以信、愿、行来判摄《阿弥陀经》,其中讲到行门时,经中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25)

  根据此种要求,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具有多善根、多福德,念佛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才能往生。经中说‘执持名号’,玄奘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译为‘思惟’,从真正的意义上说,执持也是心念执持不忘,阿弥陀佛是他方佛,行者在经里看到或听到佛的名号,于是继之去观想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这就名为‘思惟’或‘执持名号’。然而从广义上说,称名念佛当然也是执持名号,再加上《观无量寿佛经》的影响,于是称名念佛的方法大大流行,形成后世净土修行法门的主流。

  综上所述,可知《般舟三昧经》著重平时修行,以平时见佛,作为往生的确证;《无量寿经》著重临终时见佛往生;《观无量寿佛经》的化机更广,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临终知道悔改,称阿弥陀佛名,即可往生,使得称名念佛大受欢迎。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可深可浅,上智乃至下愚都有入门处,大根器的菩萨学人乃至五逆重罪皆可往生,而给予不同的品位安置,在法门的设施上极尽完备之能事。

  4、药师佛净土的往生法门

  根据佛法的正义来说,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土法门,是适应一类希求现生乐的众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则是适应另一类希求后世乐的众生。因为如此,所以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中大多说明闻名、持咒、供养、受持的方法与现世的利益,对往生药师佛净土的法门则很少提到,只有经中说:

  若有四众……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崭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花中,自然化生。(26)

  这是愿生西方而没有把握的众生,由于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至心称念;依此称念功德及如来的本愿力,便可获得加持力,感得八大菩萨的引导,往生西方净土。另外一种说法,初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因没有把握,后又得闻药师如来名号,始有八大菩萨的接引,是往生东方净土的。

  往生净土最基本的是愿力与功德力,药师佛净土亦不例外,所以往生药师佛净土需要的条件是发愿往生,然后就是称名、持咒、供养、受持等修诸功德。由于药师法门本身并不注重往生药师佛净土,所以对往生法门几乎无述,而对现世的种种救度则备详之至,这是药师法门的特色。

  通过对四大净土的往生法门的述,我们就可以发现四大净土都有一些相同点,也各有侧重点。净土是清净而理想的环境,菩萨庄严净土,为了摄化众生;众生受了菩萨的恩德的感召,即向往而来生其中。所以众生欲往生净土,首先必须有愿力,然后是自己的功德力。诸佛依本愿而庄严净土,若众生学诸佛之本愿及菩萨行,则自然生于净土。如《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已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27)

  这八法是菩萨为人为法,对自对他的正常道,如果能依此而修,则可随愿往生净土,这也是最稳当的法门。

  从四大净土的往生法门可以看出,以往生阿净土的要求最高,必须学阿佛愿行及菩萨六度波罗蜜为主,尤重修习般若空观,并且强调不可贪著心往生。所以这是注重自力成就,不仰赖佛力的法门。其实,照这样修行,可以任意往生十方佛。或许这种以六度为主的往生法门对一般众生而言过于严格,所以实际上并没有人发愿往生阿佛,也渐渐被遗忘了。

  从其他三个净土来说,作为一个有心往生净土的行者来说,至少必须持戒、修十善,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否则的话,等临终时,那是十分无可奈何的事情。兜率天净土位于欲界天,故往生法门以持戒、修十善业为正行,与社会伦理一致,对社会有积极的净化作用。造恶众生以忏悔、礼拜、称弥勒名也可往生,摄受非常广大的众生,且法门非常简易,称弥勒名不需一心不乱;因为欲界天靠福德力即可,不需禅定力。往生兜率天净土是为了将来随弥勒佛下生人间。未来人间净土摄受的众生也十分广,只要与佛法结了缘,将来都可赴龙华三会;另外就是世世行菩萨道,致力于人间净土建设的菩萨。极乐世界的往生法门最为完备并且丰富,能够摄受各种根机的众生,随各人不同的努力程度不同,也就得到不同的往生品位。造恶众生,乃至五逆十恶,还能依靠称念阿弥陀佛得以下品往生;即使不信佛法的人只要犹信罪福,愿生彼国,也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边地宫殿。往生药师佛净土也必须称药师佛名号、持咒、供养。所以,以极乐世界的摄机最广,往生的要求也最低。

  作为净土的修行者,如果能有为庄严净土而求生净土的愿力,这是最好的;次而求之,也必须是为了更好地修行而成就菩提度众生,而往生净土,这是一个净土行者的最基本心态。如果是为了贪图净土的享受而生净土,势必对往生净土造成障碍。同时,修行是一种生死倏关的事情,决不能存侥幸的心理,等临终救度,这正如印顺法师所说:‘譬如荒年缺粮,吃秕糠也是难得希有的了。在平时,如专教人吃秕糠,以大米白面为多事,这岂不是颠倒误人了!’(28)

  注释:

  (1)《净土与禅》,36页。

  (2)《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卷14,420a。

  (3)《观弥勒菩萨上生经疏》卷下,《卍续藏》卷35,751c-752a。

  (4)《净土三系之研究》,53页。

  (5)《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卷14,420b。

  (6)《净土与禅》,20页。

  (7)《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6a。

  (8)《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1c。

  (9)《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大正藏》卷10,846c。

  (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大正藏》卷10,844b。

  (11)《般舟三昧经》,《大正藏》卷13,899a。

  (12)《般舟三昧经》,《大正藏》卷13,899b。

  (13)《般舟三昧经》,《大正藏》卷13,899a-b。

  (14)厚观《般舟三昧》,载《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一),140-147页,东初出版社。

  (15)《净土与禅》,47页。

  (16)《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卷12,272b。

  (17)《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卷12,272b-c。

  (18)《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卷12,278a。

  (19)《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3,《大正藏》卷12,291c-292a。

  (20)《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卷12,341c。

  (21)《净土与禅》,51页。

  (22)《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卷12,344c-346a。

  (23)《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1,《大正藏》卷12,281c。

  (24)《净土与禅》,53-54页。

  (25)《阿弥陀经》,《大正藏》卷12,347b。

  (26)《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卷14,406b。

  (27)《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藏》卷14,553b-c。

  (28)《净土与禅》,55页

  六、结语

  我们通过对四大净土的教主、因地本愿、净土状况、往生法门的简单述与比较,可以发现净土思想发展的变化过程。从净土施教的真意上说,也各有殊胜处,也各适应一类根机的众生。所以,这对我们现代弘扬净土思想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弥勒净土思想是出世与入世的完美结合,在入世方面,它富于‘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大乘精神,深入般若空慧,了知涅槃与世间无有分别,所以能世世入世度众生,建设人间净土;未来人间净土有转轮圣王出世,政治与宗教相辅相成,对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和平都有发性。在出世方面,其修法简易,持戒、修十善即可往生兜率天,即使破戒造恶之人,但得称名、礼拜亦可往生;往生者都可面见弥勒。弥勒净土思想对现实与未来都有关怀,是一种很契合现代社会的修行法门。

  阿佛净土是由阿兰若比丘所传出,是重于头陀行;与弥勒净土相比,阿净土则超越政治组织,只有法王──阿佛的教化;阿佛净土重于自力修行,以六度为主要的修行法门。阿佛净土是人间的净化,并且人间胜过天上;在净土中,女人除了生育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痛苦,这样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净土思想发展到阿弥陀佛净土的出现,已经到完善与成熟的阶段,这从阿弥陀佛的本愿从二十四愿增加到四十八愿可以看出。阿弥陀佛的根本特性是超越一切佛,胜过一切佛,于是从这个特性出发,其净土中的一切无不是最完美的,往生者能必至一生补处,其往生法门也是最简易的。阿弥陀佛净土流行最广,后来阿弥陀佛净土成为‘净土’的唯一代表。

  药师佛净土思想出现最晚,所以受弥陀净土与密教影响很大。它的出现刚好补救了弥陀净土过于注重后世而生的弊端,它重视现生安乐,它的修法也是为了解决现世的问题,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适应性。

  净土是比对现实世界的缺陷,而表达出理想的世界。这四大净土恰好能说明净土思想发展脉络,首先未来人间净土是在我们生存的世界,然后移到天上的兜率天净土,往生兜率天净土也是为了将来能随弥勒佛下生。阿佛净土的出现,标志著净土已经由此土移到他方净土,阿佛净土是重于菩萨行的人间净土,要学菩萨行的难行道,这对众生根性来说未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对比以前净土的不足,阿弥陀佛净土则显出圆满与完善。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过于注重未来的救济,而药师佛净土的出现则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从此,我们可以得到一条线索,净土由人间到天上,由此界到他方,由现实到来世,然后再回到现实。

  佛法的本质是自己追求生命解脱的智慧,所有心灵的提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以前的解脱者只不过是‘过来人’,他所能给我们的只是解脱的方法,而路必须我们自己去走。在这些净土中,只有未来人间净土是尚未完成的净土,其他都是已经成就的净土,从而只要求生净土就可以了,菩萨庄严净土的意义逐渐被人们忘却了。原来学佛修行是要学习诸佛菩萨的愿行,以他们为榜样,而现在却成为受施者。重自力成就、行菩萨六度往生的阿佛净土根本引不起人们的信仰,兜率天净土由自力的五戒十善之外,又开出闻名、礼拜、称名的他力法门。极乐世界的往生法门本身原就是注重他力,虽有重自力的般舟三昧、十六观,到后来则被人们冷落;而称名念佛、闻名往生、边地胎生等他力法门则大受欢迎。这种从自力到他力的发展脉络十分明显,这与原始佛教的自力解脱则相差很远。

  我们从净土思想发展来看,随著净土思想的发展,佛教的一些宝贵品质被遗忘;可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正是因为净土思想的出现,挽救了部派佛教因埋身于经院式繁琐的佛学研究而脱离了广大信徒的弊端,为僵硬的佛教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净土思想充满了宗教的热诚,合乎人性的需求,确实是佛教中最能普及的法门。净土思想在印度生,有它二千多年前的历史背景;可是佛教发展到今天,时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如何从丰富的净土思想中抉择出适合现代根机的法门,这是现代净土弘扬者的主要课题。

  中国佛教发展到今天,弥陀净土已经成为主流,但是从全体佛教来考察,似乎应该有所补充,那就是来自其他净土思想的精华。在现代社会,弘扬净土首先必须以药师净土的注重现世利益为接引,以弥勒的人间净土为基础,以阿净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为根本因,以阿弥陀佛土的行愿庄严为究极果。即使专修西方净土,也应该记住《阿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念佛修行的同时,能随心随力尽一分自己的现世责任。我想:提倡人间净土与西方净土并重,这是今后佛教的主要方向。

  七、参考书目

  A、经论部分:

  一、新修大正大藏经 新文丰出版公司

  01、长阿含经 第一册,第一号

  02、杂阿含经 第二册,第九九号

  03、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第三册,第一八三号

  04、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册,第二七九号

  05、大宝积经 第十一册,第三一O号(六)不动如来会、(四二)弥勒菩萨所问会

  05、阿佛国经 第十一册,第三一三号

  06、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第十二册,第三四九号

  07、无量寿经 第十二册,第三六O号

  08、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第十二册,第三六一号

  09、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第十二册,第三六二号

  10、观无量寿经 第十二册,第三六五号

  11、阿弥陀经 第十二册,第三六六号

  12、佛说般舟三昧经 第十三册,第四一七号

  13、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第十四册,第四五O号

  14、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第十四册,第四五一号

  15、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第十四册,第四五二号

  16、弥勒下生经 第十四册,第四五三号

  17、弥勒大成佛经 第十四册,第四五六号

  18、维摩诘所说经 第十四册,第四七五号

  1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第二十七册,第一五四五号

  二、观弥勒上生经疏,唐·窥基撰,卍续藏经,第三十五册,新文丰出版公司。

  B、专著:

  01、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02、印顺《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年。

  03、印顺《药师经讲记》,妙峰·常觉记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年。

  04、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第一、二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

  05、廖阅鹏《净土三系之研究》,佛光出版社,1989年。

  06、杨惠南《佛教思想新论》,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2年。

  07、木村泰贤《大乘佛思想论》,演培法师译,台北慧日讲堂,1978年。

  08、矢吹庆辉《阿弥陀佛研究》,日本明治书院,1943年。

  09、《佛光大辞典》,星云大师监修,慈怡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据台湾佛光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第五版影印。

  C、论文

  01、厚观《般舟三昧》,《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一),东初出版社。

  02、方伦《净法概述》,收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4册,张曼涛主编,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03、香川孝雄《弥勒思想的展开》,收于《现代佛学术丛刊》第69册,张曼涛主编,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04、太虚大师《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收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9册,张曼涛主编,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论汉地早期弥陀净土信仰的形态——以《高僧传》为中心
下一篇: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节录--药师佛部分(圣凯法师)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