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前言 序言
 
[尕藏加教授文集] [点击:2910]   [手机版]
背景色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尕藏加 著

    【前言】
     本书旁及藏密丰富多彩、蕴含深长的教规礼仪,以及超常的宗教艺术或文化智慧等方面。最后对藏民族的一些特异信仰,尤其对藏密文化与藏族人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信仰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总之,本书将尽可能全面而又概要地揭示藏密文化的来龙去脉;剖析藏密文化所蕴含的深奥理论和实践智慧;详细介绍藏密诸派精湛的秘密修持法。作者将尽全力将本书写成一部熔学术性、知识性为一炉的藏传佛教密宗文化专著。
    
    【序言】——杨曾文
    
    杨曾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汉地佛教及日本佛教史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等职。
    
    尕藏加和德吉卓玛同志是一对藏族夫妇,是我们佛教研究室的成员,自愿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委派参加为期3年的支援西藏的工作,过几天就要出发了。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佛教研究室的同志刚刚为他们举行过欢送会,大家对他们表示钦敬,并预祝他们一路平安、工作顺利。第二天上午我忽然接到尕藏加打来的电话,说他写的《藏传佛教神秘文化——密宗》将付出版,希望我写个序。我迟疑了一下,还是表示同意写序。
    我之所以一时迟疑是因为自己虽多年从事佛教研究,但主要是研究汉地佛教和日本佛教,而对藏传佛教所知甚少。我后来之所以同意写序,不仅仅因为他是佛教研究室的同志,而且我也想借此机会谈一谈对藏传佛教研究的一些想法。
    尕藏加同志的《藏传佛教神秘文化——密宗》对藏传佛教及其密教的历史渊源、各派代表人物和著作、教义和修持仪规的特色进行了概要而通俗的叙述,并对在藏传佛教影响下形成的一些文化习俗和建筑、艺术作了生动的饶有趣味的介绍。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是看了其中的一部分稿子,感到他看问题有自己的独特的角度,叙述问题也尽可能避免使用写学术论文的那种论证式的笔调。尕藏加198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随即来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藏传佛教研究工作。对于一位藏族同志专门研究藏传佛教,全室的同志都予以热情的支持并寄予极大的期待。我希望今后尕藏加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问世。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使人们对藏传佛教及其文化艺术有更多更新的了解。
    中国是个由众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缔造这个伟大的多民族的国家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藏族人民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西藏是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此外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也有藏族居住。公元7世纪,佛教从中国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地区,经过长期的当地生活习俗和原来的土著信仰苯教的会通、融合,到11、12世纪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并且在西藏地区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藏传佛教从11世纪以后陆续形成的主要宗派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其中萨迦派由于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支持曾是西藏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和政治势力。15世纪初叶,由宗喀巴(1357一1419年)创立的格鲁派(黄教),发展迅速,到17世纪成为藏族社会占据支配地位的教派。藏传佛教各派虽有各自的特点,但从总的方面来说,都吸收了苯教的某些成份,在教义上把显教、密教结合起来,提倡显、密兼学,显、密兼修,在所依据的显教经典中主要是般若中观和瑜伽唯识的经典;在所依据的密教经典中主要是印度后期密教的经典,还有各派创立者或高僧的阐释显、密经典的著作。17世纪中叶、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1582—1654年)应黄教之请率兵入藏,在拉萨建立政权,奉DL喇嘛为精神领袖,并由DL负责任命管理庄园和世俗事务副职。当时正值清初,他们都受到清政府的册封。此后清政府不断加强对西藏的统治,1751年命第七世DL喇嘛格桑嘉措掌管西藏地方政权,从此形成200余年的在中央统一政府管辖下黄教的政教合一的体制。由此可见佛教在西藏具有的特殊地位,它已经渗透社会的一切角落,与文化的各种形态密切结合在一起。
    因此,研究藏传佛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很难设想,对西藏佛教一无所知会深刻地理解西藏的历史和文化。无需讳言,在佛教的研究领域,对于藏传佛教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成果不是很多。但可喜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文革”结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社会科学界在藏传佛教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就。老一代学者法尊在藏传佛教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成绩,他的《西藏前弘期佛教》、《西藏后弘期佛教》和关于藏传佛教的一些论文、文献翻译,得到学术界普遍的好评。吕澄的《西藏佛学原论》对西藏佛教渊源、文献以及佛教教义思想特点的阐释,至今对从事藏传佛教研究有重要启迪意义。近年在通史方面,出版了王森多年的研究成果《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对佛教在西藏的初传和早期发展,对藏传佛教的主要宗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宗喀巴及其格鲁派,对元、明两代西藏地区的政教情况,都作了精到细密的考察和论述,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藏传佛教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历史线索和基本轮廓。王辅仁的《西藏佛教史略》是在吸收老一辈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为研究生所写的讲义,全书脉络清楚,文笔流畅,对佛教在西藏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藏传佛教的主要宗派及代表人物,历代重要的佛教制度等,都作了概要的介绍。近年,李冀成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密宗》,丁汉儒、温华、唐景福、孙尔康著的《藏传佛教源流及其社会影响》等,都是综合研究藏传佛教的可贵成果。此外,近年发表了不少藏传佛教的专题论文。在整理出版藏文版、汉文版西藏史书、佛教典籍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以上仅是我所掌握的部分情况,很可能是挂一漏万。我只是想说,现在藏传佛教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好的开端和基础,可以想象和期待,在各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藏传佛教的研究方面一定会不断地取得更大的成绩。
    今后的藏传佛教研究可以选择的课题无疑是很多的。但我非常希望看到在西藏佛教通史方面有全面系统论述藏传佛教历史的专著出现,希望这种专著在掌握丰富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结合西藏地区社会的历史环境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和演变,对佛教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各宗的详细的教义,寺院经济和佛教的新的面貌等进行考察和论述。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相信这种著作是一定会出现的。此外,我也希望看到有更多的专题的和断代史的藏传佛教的专著出现,例如关于西藏佛教的初传,各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各个重要宗派和寺院,政教制度等的专题研究;关于吐蕃王朝和元以来西藏归属中央统辖以后历代的佛教史的断代研究专著等。也希望在整理、注释出版藏传佛教著述和史料方面,在从事藏传佛教现状方面(包括佛教遗迹、寺院历史沿革)的调查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多成就。
    以上是我在尕藏加的《藏传佛教神秘文化——密宗》即将交付出版之际所想到的,作为序言写出来与诸位学者讨论。
    
       1995年6月18日于北京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绪论 藏族宗教文化的历史进程
下一篇: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的演进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绪论 藏族宗教文化的历史进程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一章 佛教密宗的由来及其特点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二章 藏传密宗的兴起、发展及其现状..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三章 藏密四级独立门户之金刚大法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四章 藏密三位一体之秘密修持法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五章 藏密人佛合一法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六章 藏密神圣礼仪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七章 藏密特异信仰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九章 藏密艺术智慧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