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佛家的轮回学说(李润生居士)
 
[其它] [点击:3496]   [手机版]
背景色

佛家的轮回学说

讲者:李润生居士
文:郑伟汉 
九一年八月
原载于第二十二期《普明双月刊》

宗教与哲学并不一样,除掉致力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外,所有宗教都认为有今生与来世,如基督教等便相信今期生命完结后必有来生,而来生不是到地狱去便是上天堂去;基督通过十字架为世人赎罪,待最后审判后,所有人却会再在地球上复活。另外,道家也相信生命是可以延续的,不需要待死亡之降临,现生即可以登上仙界。生命是否有永恒的延续性,便是宗教与哲学的最大差异。

在佛家方面,轮回学说并非释迦牟尼所始创,在吠陀文化时期,游牧的阿利安民族,把其赞歌编成为四吠陀,于中更把人分为四大类别(四种种姓):
(1) 婆罗门(僧侣) 再生族
(2) 杀帝利(武士,统治阶级)
(3) 吠舍(商人)
(4) 首陀罗(贱民) 生族

这是一种不平等的观念,除首陀罗之外,其他类别皆是再生族,可以修行,轮回直至与梵结合为止;而贱民全是一生族,不可以再生,并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对待,如不可以喝井水,乘车马等等,针对这些种族间不平等的分野,佛家创做了一种平等的革新的宗教。

初期的吠陀文化只是停留在赞歌的阶段,其后到森林书、奥义书出现,哲学思想及理论才得到发展,于中更承认有今生到来生之轮回主体的存在:假使令生与来世的主体各异,前后世之间便没有关联,这便不可以称做轮回。由此他们建立一个受报者或自我的观念,虽然肉体会坏灭,但此自我不灭,在这一点上阿行安文化跟西方文化相接近。

推动轮回现象的势力,便是业力(行为力量)。推动力可以分为两种:
(1)欲: 如各位的前来参加法会便是意欲的表现。
(2)意志: 由此产生善,不善的行为。

「业」便是依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规律而运作的。所谓异时因果,便是报应不在现生而是在来生。在奥义书里更用问答体反映此一理论:「有一妇人问其夫:『今生与你恩爱,来生会怎么样呢?』 其夫答:『人在世间有如尺蠖之虫,由一块叶转到另一块叶一样,过去世之善恶业,驱使人的生命到今生,再由今世之善恶业的势用,把人的生命带到来世。未来世的遭遇如富贫等等,全由现世的行为所决定。』」 在这故事中叶与叶代表不同世的各别世界,尺蠖之虫代表自我,而过渡的势用则依止善恶的行为。

原始佛教的轮回理论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百年左右,除保留着传统的轮回思想以外,对自我及四种姓等理论,一概加以驳斥。在这一点上,便与代表首陀罗文化的,主张唯物的顺世外道不同。阶级观念对思想文化的影响,由此便看到端倪: 释迦佛由于出身于杀帝行种姓,所以对这轮回思想便有一定的继承。

在代表着原始佛教的四阿含经中,佛陀认为人是五蕴假体,自私并不存在,离 以外,便没有永恒,独立的自体,人只不过是五蕴所成的一堆合体。

对于轮回的历程,佛家有多种角度的看法,而其中最简要的便是四谛的说法:
(1)苦: 世间轮回之果。
(2)集: 所积集的烦恼和业、为世间轮回之因。
(3)灭: 烦恼息灭、清净、离苦的境界,为出离之果。
(4)道: 出离之因。只有修行(八正道等)才可以消灭烦恼,摆脱轮回的困缚。

从另一个角度看轮回历程的,有十二有支进一步解释苦集二谛。
(1)无明: 过去的盲目冲动,接近奥义书的「欲」。
(2)行: 过去的行为, 由无明推动, 就算世间的善法, 由于未得清净, 多少都与烦恼相应。
由无明与行这过去二因, 生现在五果 (即名色六入)。
(3)识: 入胎识体。
(4)名色: 名 - 精神现象; 色 - 物质身体。
(5)六入: 六根,识入胎后,在母胎长出。
(6)触: 出世时接触世界。
(7)受: 苦乐及不苦不乐的感受。
以上便是现在世五果,这五果是一个接一个地延续下去的。
(8)爱: 对事物的爱欲贪求。
(9)取: 执取和追求。
(10)有: 由爱、取所得的业决定来生所生的世界 - 欲界或色界或无色界。
以上便是现在世作业的三因。
(11)生: 当今生完结,今生积集的烦恼引起来世的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等五种果报。
(12)老死: 由此来世,生命都亦会作业,直至其完结便是老死。

在有漏的世界,佛家以六道来分类。有人以为今世生天,下世必然为人等,依循六道之次序轮转不息。其实不然,佛家认为今世生天,下世可以再生天,或地狱,或饿鬼等任一道,每一道皆与其他五道相通,而来世之去向,取决于现生的行为,而不是依据一定的次序,这套理论诚然比吠陀文化更周密,更完整。可是在解决轮回问题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1) 诸行无常,世事变化,作业后如何保持其势用,以招引果报呢?
(2) 轮回主体由五蕴组成,一期生命完结之后,五蕴旋即流散,如何可作轮回主体呢?

部派的理论

部派时代,对佛陀的说法有不同的观点,当中在北方最有影响力的,便是说一切有部,此部主张「三世实有」,诸行虽然是无常,但本质上是永恒的,作业之后虽然活动停息,但实质上有无表色产生保留业的本质。「无表」乃不能表示的意思,而无表色乃物资的一种,由此招引来生果报。

在有部以外,还有经量部,此部主张种子学说,所谓种子,并不是指一粒粒的植物种子,而是功能的意思,由此功能招引果报。

以上理论解答了第一个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犊子部提出非即蕴非离蕴的胜义补特迦罗为感果的主体。

至此,上述两个问题在表面上已获得了解决,可是新的问题继而出现:
(1) 「无表色」与「种子」当摄持在何处以作感果功能呢?五蕴离散,种子散失,如何保证甲做业,甲受果而非其他人呢?
(2) 「胜义补特迦罗」也属于「我」之类,有违原始佛教的「无我」精神。

唯识家的理论

直至世亲菩萨的出现,轮回理论才比较圆满。

(1) 建立「阿赖耶识」为作业及感果的主体,「阿赖耶」有三义:
 能藏 - 赖耶能摄持种子,透过善恶业后的余势种子可熏入赖耶。
 所藏 - 为生命个体的种子功能所藏的地方。
 执藏 - 我爱执藏。唯识家在赖耶外,更立「末那」识,执着赖那见分为我,执取不舍,并恒与我痴、我见、我爱及我慢相应。
(2) 建立「名言种子」及「业种子」以为作业的功能及感果功能。「新种子」便是感果的潜能,一期生命以后,此「新熏业种子」便为增上力以感招来生果报。

在人一生之中所作种种善恶业的所余势用,能令「阿赖耶识」产生变化熏业,在这一点上便与常住不变的神我不同。如是种子不断现行,「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及器界等总报,名为真异熟。另外,现世之福,非福等别报,名异熟生,皆由往昔作业所熏入赖耶的种子所决定。由有赖那的缘故,种子便不会消失,惟除道谛之外,终不能伏断有漏种子。

种子之所以能产生不同的果报,全由业种子的激发。在一期生命完结时,以业种子为增上缘,激动根身,器界的种子,真异熟便出现。另外,由业种子所鼓动的六识,便变现种种福,非福报,这便决定人生的苦与乐。

业种子在感果之后势力便减弱消失,所以说为有受尽相。至于名言种子,并无受尽相。

你看唯识家的理论能否解决上述的困难?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汤用彤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屈大成)
下一篇:缘分·功德·共同体——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李向平)

 佛家的轮回是什么意思?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