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和谐共生 缘起心行
 
[洛桑陀美仁波切] [点击:2403]   [手机版]
背景色

和谐共生 缘起心行
 
(2009年10月15日洛桑陀美上师在辽宁省佛教界“和谐共生缘起心行”促和谐首届讲经说法 大会上的演讲稿)

对和谐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想,也是佛教信仰修学体系的内在要求。佛教的缘起观认为,宇宙、人类和万物是相互依存、同体共生、不可分割的整体。顺应缘起法则,人类才能达到最高智慧和境界。实现这一准的途径、方法,就是内修清净和谐心,外持慈悲和谐行。

 一、佛学要求人通达缘起,自净其意,树立和谐心灵

因缘和合而生万法,缘起无尽,而无尽缘起当下。要促进万法由众因缘和合进趣和谐,首先要有和谐之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内心总是充满烦恼,具体来讲,贪、嗔、痴无时不刻不在如影随形的困扰在我们内心,这就是不和谐的根源。

 “法不孤起、终须四缘”(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万法其实是空无自性,诸法须由众因缘和合而生。心是一切万法中最复杂的东西,要使得一心清净和谐,就要通达了知其诸多因缘际会。任何境界现前相应,都须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及增上缘四缘和合,缺一不可成办。只要通达了主客自他因缘本相,就能随相因缘,任运而为,心灵和谐。

当我们面对利、誉、称、乐等顺境,面对衰、毁、讥、苦等逆境的时候,不能心随境转,而要面对缘起,洞察本相。顺境现前,固然有我们内在的因缘主导作用,但也绝非仅此主体因缘主导就是以使顺境现前并迁延广大的。任何成功的取得,除了自身的主观努力外,有要依赖于其他客观因素的具备。因缘之外,需要所缘缘与自心相应,目标对象要符合所发心愿的实际;还需增上缘的随缘助成,环境条件对自心愿行要“乐观其成”;同时,成功的当下,只是与自心当下的状态相应,一旦等无间缘不再无间等流相续,当下一刹那为过去之善心聚相续,而下一刹那变为恶心聚生起,那么,前后刹那相望成异,非等同无间,等无间缘自灭,事情便会走向反面,成功走向失败,喜悦终成悲苦。另外,当逆境现前,又不会仅仅是由于目标不实现,所缘缘不契,或条件不具备,增上缘欠缺,更关键的还会因为我们主观努力不够、发心不大、因缘不足,或者没有坚持,等无间缘不具,只要继续更加精进的主观努力,条件可以创造,困难可以克服,目标会实现。

总之,只要如理作意,通达各种顺逆因缘本相,自净其意,自净其心,就能真正做到自心和谐。

二、对他人慈善平等,构建和谐社会

现实生活,人总是处在各种社会的矛盾之中。在人和人之间的自他分别中,总会本能地以自我为主,贡高傲慢,自赞毁他。在世界观的深处,也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当做主体,自我之外的一切称为客体。这样的情形之下,客体根本上就处于一种被动地、没有主体的行为能力。即自我之外的社会个体无形中变成了一种似乎是客观的被动个体。面对这样的被动客体式的其他社会个体,

自我主体当然就会忽略甚至无视其他社会主体的社会效果需求,而以一种宰制、驱使、甚至奴役的心态去对待之。那么,矛盾就出现了,整个社会于是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

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人与人在本质上不分上下、高低,更没有主客差别。而恰好相反,由于每个个体之间所接受的文化、社会环境等的不同,在有着自身长处、优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短处和缺点。如佛教通过禅观体证,知道在意识之下还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执第八阿赖耶识以为自我。第八阿赖耶识非但储藏了自识种子,而且收摄储藏了他识乃至三千大千器界种子,以及自视缘起的疏所缘缘。我们现在众生的各各阿赖耶识,重重无尽而又一一互摄、非一非异,不一不二。所以,究极而论,称性而谈,做为八识主体的我们每一个人,既互相区别,又互涉互入,根本上互为一体,平等不二。

由此法性平等,我们必须以他为自,发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展转自他为依,互为增上。首先,佛教劝导世人尊敬老者,善待弱幼;其次,要与自体之外的客体平等相待,自他相依,纳法成业,上齐圣境,整个社会必然会福利增长,达到社会和谐。

三、对万物发慈悲之心,成就和谐世界

我们现在的世界,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资源的无序开采,直接的导致了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许多物种已濒临灭绝。长此以往,我们人类自身也必会象许多快要灭绝的物种一样,自我灭绝。所以,我们必须立刻唤醒世人,要按照佛法行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世界。

佛教认为,我及众生皆有佛性。正因为如此,所以佛教历来崇尚节约用度资源,并且以放生等仪式充分体现万物皆有佛性的理念,每时每刻都在对现世万物施慈悲之心。在处理矛盾冲突时,主张和平对话,反对暴力,其目的在于构建和谐世界。

佛教的缘起观从人的内心到诸行无一不体现着和谐共生的理念。有这样超前的、符合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理论,彰显的是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佛法的魅力。我们也更加相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佛教的和谐共生,缘起心行的理念,必将发挥出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修行人应每天观修生命无常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