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六祖坛经讲话 第二 般若品 经文.注释
 
[六祖坛经讲话·星云大师] [点击:6647]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六祖坛经讲话
第二 般若品
经文.注释 

  次日,韦使君请益*1,师陞座*2,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3。”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能。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能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4,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5地狱*6,一切大海,须弥诸山*7,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8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9,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10,不行小道*11。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能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能,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能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12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13即菩提*14。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能,打破五蕴*15烦恼尘劳*16。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17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18,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能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能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19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歎,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20,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能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21,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22。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23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24,皆因人置,因智能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能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25出六门*26,于六尘*27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28。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29及心通*30,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31。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32。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歎:“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注释 

   *1请益:

  学人请师训诲的意思。在禅林中,多指学人受教后,就尚未透彻明白的地方,再进一步请教的意思。

  *2陞座:

  登法座说法。

  *3波罗密多:

  译作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的此岸到涅槃解脱的彼岸。

  *4刹土:

  略作刹,梵语音译。译作土田,华梵并举,故称为刹土,即国土的意思。

  *5天堂:

  指天众所住的宫殿。行善的人死后,依其善业所至受福享乐的地方。

  *6地狱:

  十法界中属于五趣六道之一。一般有十八种之分,也就是一般俗称的十八地狱,即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7须弥诸山:

  佛教的宇宙观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是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成的大地;须弥山就是位于这个世界的中央。据《立世阿毗昙论.数量品》记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整个世界的形相团圆,有如铜烛盘。

  *8邪见:

  不正的见解。主是指拨无因果的见解。即否定因果的道理,而认为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这就是邪见。

  *9法界:

  广义泛指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就字义而言,界有“种族生本”之义,例如山中藏有金银等种种矿脉,一身之中具足眼、耳、鼻、舌等诸法,各各自类相续而生。又界或为“种类各别”之义,即诸法自性各异的意思。

  *10大事:

  指转迷为悟的事。

  *11小道:

  指空心静坐等。

  *12唐言:

  即中国话。六祖是唐朝人,唐时人所译语,故称唐言。

  *13烦恼:

  使有情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的总称。又称随眠、缠、盖、结、缚、漏、取、系、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一般以贪、瞋、痴三惑为一切烦恼的根源。

  *14菩提:

  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能。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这三种菩提中,以佛的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15五蕴:

  蕴,是积聚、类别的意思。即类聚一切有为法的五种类别。分别为:色蕴,一切色法的类聚;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的诸受;想蕴,眼触等所生的诸想;行蕴,除色、受、想、识外的一切有为法,也就是意志与心的作用;识蕴,眼识等诸识的各类聚。

  *16尘劳:

  烦恼的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能使身心劳惫。

  *17三毒:

  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但是这三种烦恼通摄三界,是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最严重的,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所以特称为三毒。这三毒又是身、口、意等三恶行的根源,所以也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18法门:

  佛法、教法。佛陀所说的教法,为众圣入道的门径,故称为法门。

  *19三昧:

  又作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等。也就是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20阎浮提:

  阎浮,译为赡部,树名;提,译为洲。梵汉兼译则作阎浮洲、赡部洲。略称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是盛产阎浮树的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因此又有胜金洲、好金土等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的南洲,所以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21有情无情:

  有情,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依此,则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

  *22见性:

  彻见自心的佛性。

  *23修多罗:

  广义为一切佛法的总称。若特指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有綖线的意思。言教能贯穿法义,契理契机,如綖线串花不散,所以称为修多罗。

  *24十二部经:

  佛陀所说教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称为十二部经。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

  *25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的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

  *26六门:

  又作六情、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

  *27六尘:

  又作六贼。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善法,故称六贼。

  *28边见:

  偏执于极端一边的见解。例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29说通:

  能以善巧方便,随顺众生根机而说法无碍。

  *30心通:

又称宗通。远离一切言说文字妄想,悟证自己本性,称为心通。

  *31慧日:

  佛陀的智能普照众生,如日一般,能照破无明生死痴闇,所以喻为慧日。

  *32三障:

  障碍圣道、善根的烦恼障、业障、报障。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六祖坛经讲话 第二 般若品 译文
下一篇:六祖坛经讲话 第一 行由品 问题讲解

 六祖坛经讲记 序 题前概说 六祖坛经讲记 行由品第一
 六祖坛经讲记 行由品第一 六祖坛经讲记 般若品第二
 六祖坛经讲记 疑问品第三 六祖坛经讲记 定慧品第四
 六祖坛经讲记 坐禅品第五 六祖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
 六祖坛经讲记 机缘品第七 六祖坛经讲记 顿渐品第八
 六祖坛经讲记 护法品第九 六祖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
 六祖坛经讲话 六祖坛经讲话 代序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六祖坛经讲话 前言 六祖坛经讲话 第一 行由品 经文.注释
 六祖坛经讲话 第一 行由品 译文 六祖坛经讲话 第一 行由品 问题讲解
 六祖坛经讲话 第二 般若品 译文 六祖坛经讲话 第二 般若品 问题讲解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