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苦无乐,无集无灭,无道无德,到这里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会么?密竹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离种种见,脱体无依,自性清净,实无一法。归根得旨意,念念空寂。太虚之体,声色不存。如来界,如虚空,是了事清净道人。
[净慧和尚]
接下来,“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苦、集,灭、道就是四谛,是声闻乘所修的法门。苦是果,集是因,这是迷界的因果;灭是果,是涅槃,道是因,是法门,也就是三十七道品。灭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这是悟界的因果。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按流转门顺观,十二因缘就是迷界的生命现象;按还灭门逆观,十二因缘就是悟界的生命现实。四谛中,苦、集是世间,是迷界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是悟界的因果。
学习佛法,处处不离因果,离开了因果,就没有佛法。处处不离迷悟,离开了转迷为悟、转识成智,学习佛法就没有了内容,没有了目标。
苦、集、灭、道四谛法是佛教的根本法门。佛陀成道以后,第一次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就是说四谛法。苦、集、灭、道四条真理,是佛教思想的支柱。所谓“初转*轮”,就是宣说四谛的道理。四谛的道理不仅仅是声闻乘需要修行体悟,它可深可浅,从声闻一直到菩萨都需要修习。因为四谛法门把世出世间一切因果,以及世间所要断的、所要修证的都讲明白了,所以不管修哪一法,都离不开四谛的道理。
苦,是人间的现实,也是凡夫生命、生活的现实。生为苦本。苦从何而来呢?从集而来。集的什么东西呢?集的无量劫以来的无明烦恼恶业。集为因,苦为果,知道了苦果就要断苦因,不断苦因,苦果就永远都改变不了。所以说“知苦断集”,想要消除苦果,就要先从不种苦因开始。这是世间的因果,是从果说到因,因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只有从现实的苦果说起,才能够触动凡夫的灵魂,才能够联系到生活的现实,知道苦是什么。
苦的种类多种多样,有所谓三苦、五苦、八苦、无量诸苦。上了年纪的人,对苦的感悟会很深刻,很真实。如果要说这一肚子的苦水,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怨谁呢?谁也不要怨,就怨自己种下了苦因,所以就一定要吃这个苦果,这是自作自受,不要怨天尤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吃自己种的苦果子,尽管苦的程度不同,但没有一个不苦的人,没有一件不苦的事,没有片刻不苦的时间。人就生活在苦海之中,在苦海里面飘流。彼岸在哪里呢?何时才能渡出这个苦海呢?懂得苦果从苦因而来,再不种苦因,就可以慢慢地改变这个苦的现状。如何来断苦因呢?就要从修道开始。为什么要修道呢?因为修道可以证涅槃。
世间的因果是知苦断集,出世间的因果就是慕灭修道。灭就是灭苦,修道就是断集。修什么道呢?就是三十七道品,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当中八条通往解脱之路。过去我曾经专门讲过三十七道品,在一些小册子上有记录,各位可以找来看一看,这里就不再重复。苦要灭,集要断,灭要证,道要修,但是记住不可执著,有执著就有障碍,有执著就有局限性。有病要吃药,但病情是在不断变化,药方也要随时调整。如果始终坚持那一味药,那就执药成病,是冶不好病的。世间治病都不能有执著,修出世法就更不能执著。我们修出世法的目的就是要破执著。在诸法空相中,不要执著有。苦可灭,集可断,灭可证,道可修。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一执著就成了毛病,一路走过去,自自然然归家稳坐。
“无苦、集、灭、道”,这句话是要扫除苦、集、灭、道上执著的观念。要实证诸法空相,不可执著十二因缘的法门,也不可执著四谛的法门,有执著就与二空所显的真理相违背。二空者,人空,法空。人要空,法要空,我执要空,法执也要空。
十二因缘与四谛是二乘的法门,智与得是菩萨的法门。菩萨的法门要证真空实相,也不能有执著,所以说“无智亦无得”。“智”是能证的般若,“得”是所证的二空所显的真理。总而言之一句话,诸法空相,只可无心得,不可有心求。从“照见五蕴皆空”开始,一直到“无智亦无得”,把从凡夫、二乘到菩萨所要修证的真空妙理,尽皆表述出来。
[补注]
“无苦集灭道”,是说声闻乘修习的四谛法无我。希望修习声闻乘成了阿罗汉的弟子们,跳出四谛法的局限,发大乘心,向无上道。
苦集灭道的具体意思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生灭轮转,身心不得安宁;妄心不灭,苦无了时。一切苦都因五蕴聚集而生,都由因缘会集而生。若能观五蕴空,断一切因缘,便能断集。知苦才想断集,断集便能除一切苦。断了集,挖了苦根,便得身心安宁,妄识不生,进入寂灭境界,便是证灭。修道是证灭,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修道的道,包括释迦牟尼说的小道和大道,譬如说“诸法无常”,说的是小道;说“涅槃是真常境界”,说的是大道;说“佛法非常非无常”,说的是“无上大涅槃”的无上道。通过修道,从小道修起,然后舍小道入大道,最后进入无上道。在修道的过程中证灭,一步步做到六根清净,六尘不染,六识不生,便能见到本来明净的心性。这便是明心见性的“无上大涅槃”境界。
因为声闻乘只断粗烦恼,只离分段死,未断微细烦恼,未断变易死,所以释迦牟尼再说“无苦集灭道”。照见五蕴皆空的菩萨,随缘无非净土,得自在力,无所谓苦,无所谓集,无道可修。无灭可证,无修无证,才得无上道。
心中摆个照妖镜,妄集苦根悉现形,跳出轮回心自净,无修无证自圆成。
《楞伽经》说,有三种智: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一切凡夫计着有无品的智是世间智;一切声闻缘觉计着自共相、计着希望心的智是出世间智;诸佛菩萨离有无品、观诸法无所有、不生不灭的智,是出世间上上智。
是不是智,是相对的。用出世间上上智观察,世间智、出世间智都不是智。
观自在菩萨离有无品,不作分别。出世间上上智是清净心生发的智慧,是般若智慧。这个智,也是空的,所以说“无智”。
大智若愚,唯其无智,才是大智。
自心清净,本来无一物,有什么可得?一切法相,皆是虚妄,求不可得;无上道,无念无相无住,求不可得;已立人法二无我,见诸法空相,虚空无相,求不可得。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自说智,是无智;自鸣得,实不得。
不谋私,酬其私;不求德,成大德。
说是无意却有心,功夫全在有无中,
此中奥妙难言喻,唯靠行人自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