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第四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点击:1960]   [手机版]
背景色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  (第四集)  2001/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42-0004

  诸位同学:请掀开讲义第三页,从第七段看起:

  【善男子,我从彼佛得闻於此普眼法门,受持读诵忆念思惟。开演显示增广。诸众生等,为听法故,而来我所,我悉为其次第开演,分别解说,咸令欢喜,心生爱乐,深信趣入,悟解成就。】

  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将他自己修行证果、弘法利生的经验,提供我们做参考,非常非常的难得,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真的是前面所讲的「普门示现」,这一段就是普门示现的落实。前面叫一声『善男子』,这句话很重要,「善男子」是叫善财童子的,叫他、提醒他,下面这一段话非常重要,要仔细去听。这是佛经里面的规矩,我们要知道,凡是佛叫著当机的名字,下面的话是重要开示。

  『我从彼佛得闻於此普眼法门』,他所修学的法门,清凉大师在总的纲领上告诉我们,吉祥云比丘、海云比丘、妙住比丘,这三个人是代表三宝,佛、法、僧。吉祥云比丘为我们开示的念佛法门,海云比丘所说的这是说法,三宝里面的法宝,普眼法门。什么是「普眼法门」?给诸位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别名。这一段留在底下讲,如果现在讲了,下面就没得讲了,底下第八段解释「普眼」。我告诉诸位,实际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是表法,他所修学的是根本法门。实在说任何一个法门,到究竟圆满都是普眼法门。我们用大树来比喻,普眼法门是根,我们原先在一片叶、一个小梢、一个小枝,不断的深入,深入到最后那就是普眼法门,你就圆圆满满统统得到了。这个比喻诸位要细细去揣摩,我们所谓一片树叶,你执著这个树叶,你的范围就小。如果你再懂得这个叶是从树梢生长的,你找到梢了,这个梢里头有好几片树叶,你的心量就大了,你的空间就广了。梢再往上去是枝,这枝里头有好多梢,到枝的时候就更多了。枝然后再去找干,干再去找本,本最后再找根,全体都得到了。学问是这样成就的,它是活的,它是无量无边,深广无际,跟世间人说法真的不一样。

  世间人也有个比喻,做学问就像金字塔。西方人确实是这个观念,开始学的时候学得很多、很博、很广,小学、中学、大学要念许许多多书,最后念博士学位专攻一点,他说为学像金字塔。小学、中学广,大学要提升一些,到研究院是顶端,达到金字塔的顶点就不能再往上升。不像佛法,佛法是活的。我们中国儒家教学、佛法教学,他是像树一样,他是从树叶、树梢、树枝、树干,再找到根本。做学问的观念就不一样,就不同,所以西方人到顶点是钻牛角尖。东方人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真的是一切通达。所以在根本的方法就有这两个差别,我们不能不晓得,如果不晓得,就产生偏执,或者以为中国东西好,或者以为西方东西不错,盲目的去追求。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菩萨善根福德因缘深厚,遇到佛,遇到这么好的老师,佛传他什么法门?传他「普眼法门」。我们在一般大乘经上讲「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诸位念《金刚经》,《金刚经》上都有。「五眼圆明」,这是比喻,你才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看得透彻,看得清楚,没有障碍了。在《华严经》里面用「十」表法,用十表圆满。《华严》上讲十眼,但是学教的同修都知道,十眼跟五眼开合不同。开就是什么?展开。五眼展开说成十眼,十眼归纳就是五眼,实际上不增不减,佛法妙就妙在此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说「一」不少,「一」的意思很广,「一多不二」。一不少,多也不多,它是平等的。所以,五眼跟十眼实际上是一不是二。这是说佛讲经说法的一些原理原则,我们通达就不会怀疑、不会执著,才能开悟。一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就错了,那就是把佛法就变成世间法,堕在情识里头,这个错了。所以海云菩萨说,他从佛那个地方听到普眼法门。我们在此地,这个普眼法门的指,的的确确就是指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

  『受持读诵,忆念思惟』,这是他给我们做示范,他怎么学的。「受」是接受,接受佛在这部经上所讲的一切理论,他通达明了,这叫受。佛在这部经上讲的修行证果的方法,他记得非常清楚,都能把这些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换句话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开佛所讲的方法跟理论,这叫「受」。但是还不圆满,究竟圆满还有一个意思,佛在经上讲的这些境界,他现前统统享受到了。第三个是享受,我们今天讲过日子、生活。生活在佛境界当中,过佛的生活,这个「受」的意思才圆满。而许许多多人把受持的意思弄错了,「我每天把这个经拿来念一段、念一遍,这叫受持」,这不是的,这不是受持,这是底下的读诵。你有读诵,你没有受持。受持就是理论、方法、境界落实,这叫受。「持」是什么?永远保持不会失掉。这样才真正得佛法无比殊胜的利益,你不认真去做怎么行?话说回来,为什么不肯去做?听了佛所讲的,不错,很好,可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把佛所讲的忘得干干净净,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就错了。天天读诵,甚至於天天讲经说法,你会讲,也是在读诵,你只有读诵,没有受持;你会读,你会讲,你做不到。受持是做到了。

  修行成败关键就在此地,你能做,你成功了。你这一生当中证菩萨果位,这是肯定的,只要你发心真的去做,你肯定证菩萨果位。就看你做的程度了,所谓是勤惰,你勇猛精进,你提升得快,你从十信位可以提升到十住位、十行位。你要是懈怠懒惰,你升级就升得慢。如果稍稍懈怠,又禁不起外面的诱惑,会退转,你的菩萨位置保不住。到什么时候才不退转?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到八地菩萨才不退转。你就晓得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上面是十地,从初地到七地都还退转,八地才保证不退转,你就知道这个事情难。

  如何能保持不退转?勇猛精进。勇猛精进非落实不可,落实你才真正尝到法味。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吃下去之后,完全消化,营养吸收了,我们的体力精神充沛,这得到好处了。佛法学了,你有没有尝到法味?你有没有得到法喜?如果没有尝到法味,没有法喜,等於我们吃东西,吃了没有消化,没有吸收到养分,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人家受持之后,就是做到了,天天还读诵,这是什么原因?孔老夫子的话,「温故而知新」,温故不能中断。每天读一遍,等於面对老师,等於面对佛陀,想到老师的教诲、老师的开示。读经就如同在佛面前,听佛教诲、听佛开示一样,真诚恭敬心来接受,这是对佛的恭敬,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尊师重道。用什么方法显示你对老师的尊敬?读诵,不忘老师的教诲。看著本子叫读,不看本子叫背诵,诵是背诵。真正用功的人背得很熟,每天还要看著本子读一遍,这才是真正尊师重道。不能说我背得很熟,我可以不要本子,你是可以不要本子,为什么还要对著本子读一遍?对著本子读跟背诵不一样,效果不相同,你看到经文的时候,的确有启发性;背诵背熟了,顺口滑过,这个利益得不到。所以看著本子有的时候有悟处、有启发,有这个好处,所以读就重要了。

  『忆念思惟』,是不是我们一面在读一面在想?把它分成几个阶段?对的,我们现在这个程度是这个作法。但不是菩萨的,菩萨是「受持读诵,忆念思惟」,没有先后,一次完成,这是我们做不到的,这就是佛法讲的大乘菩萨的三慧。小乘菩萨学的是三学,「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戒定慧三学它有次第。大乘菩萨三慧,三慧没有次第,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三慧是建立在三学的基础上,这个要懂,你要是明了这个之后,你就晓得现在没有菩萨了。为什么?菩萨那个慧就是戒定慧的慧。但是你要开慧,你一定要修定,你要得定,你一定要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一定的程序。戒跟定不要了,想开智慧,那个慧是假的,那个不是真的智慧,那种慧就是佛法讲的世智辩聪,是你的妄想,是你的分别,哪里是智慧?

  大乘要不要修小乘?不修小乘不能够得大乘。小乘不修行吗?我们过去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开班教学,先教小乘经。我跟他学第一部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阿含经》里面的小乘,没有小乘的底子那怎么行?小乘是大乘的基础。这部经里面,主要讲四桩事情,实在讲就像我们现在讲的佛学问答,阿难提出问题,释迦牟尼佛解答。第一个大段阿难是代我们问:学佛到底是吉还是凶?换句话说,学佛,你所得到的到底是福还是祸?佛给我们解答。第二个问题,他问戒律的事情,杀生的责任,杀生的果报,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问的是教学,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老师跟学生个人的本行,怎样才是个好老师?怎样做才是个好学生?第四个大段是阿难听了佛教诲之后,他提出他的心得感想的报告,那是偈颂。阿难做榜样给我们看,做出学生的样子。所以,必须要从戒真正得定。我们今天讲清净心、平等心,这是定。无论是顺境、善缘没有贪念,保持心的清净平等,逆境恶缘没有瞋恚,不管什么境界,你的心是平等的,你的心是清净的,这就是定。清净心、平等心生智慧,智慧开了,这才可以学大乘。

  大乘菩萨修学的总纲领是三慧:闻慧、思慧、修慧。那个「慧」,诸位要记住,是戒定慧的慧。你要是没有戒定慧,你只有闻思修,底下那个「慧」没有。现在很多人修大乘,很重视闻思修,他以为有三慧,其实他只有「闻思修」上面这个字,下头「慧」没有。闻是什么?听经。法师讲经,前来听经是闻;闻了以后,回家去想想;想了之后,看看这要怎么个作法。没得慧!我过去在大专佛学讲座上课,遇到这么一桩事情:好像是台大的学生,参加我的佛学讲座,听了一年多,这一天他来告诉我,他说:「法师!我明天不来了。」我说:「为什么?」「佛法我已经听了一年多。」我马上就知道了。「是不是听了这么多没消化,回家好好去想想?」「对。」他回家去想。我说:「想了之后,你再准备来做是不是?」「对。」我说:「今天这一堂课你听不听?」他说:「今天这堂课听。」我就专门藉这个机会来给他讲三慧。我说:「你这一年多在这里听佛经、听佛法,在这边上课,你是接触到佛法,你没听懂。现在不想听了,回去再深入研究,是什么?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想个两年之后,再想去做,你能做出什么?完全搞错了!不是菩萨三慧。」

  菩萨三慧,「闻」是代表接触,眼见色也叫闻,不仅是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统统用这个字做代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闻」是代表接触;一接触就明了,「思」是代表明了,不是真的去想,想是胡思乱想,你怎么能明了?所以,它用一个代表字,因为它都是智慧,闻慧、思慧、修慧。思慧代表明了。「修慧」代表没有错误,完全正确,没有迷惑、没有错误叫修,修是修正。所以闻思修是同时完成的,没有先后,不像戒定慧,戒定慧有先后,闻思修没有先后。我们讲智慧开了,是这个意思,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在这里听几句,漫不经心听几句,然后回家去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你表现在行为上这就可想而知,你怎么不造罪业,你怎么会不犯过失?所以佛学名词术语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下课之后,我再把他找来,我说:「明天课还来不来上?」他说:「来,还来。」搞错了!在此地我们一定要懂得,菩萨的「受持读诵,忆念思惟」一次完成的,你在这里看到他三慧具足。

  佛教初学,这是修持的初学,戒律的初学是什么经?《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不管是哪个宗派,不管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它是共同科目,统统都要修的,在佛法里共同科目。佛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最重要的纲领,「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跟这讲的完全一样,菩萨全落实了。后头佛还特别嘱咐一句,「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句话重要。为什么?你有夹杂,你的善不纯,你的善功被破坏了,要纯,不可以夹杂。古人有个比喻,像一个茶碗,茶碗盛的是醍醐,古印度饮料里头醍醐是最好的、最上乘的,如果这一大碗醍醐里头放一点点毒药,全部都坏了。夹杂就是毒,夹杂什么?贪瞋痴慢三毒烦恼,你夹杂这个东西在里头,功德全破坏了,不可以有毫分不善夹杂。

  由此可知,真正学佛从哪里做起?我常常讲,放下自私自利,从这儿做起,你才能真正做到不夹杂。从哪里练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为一切众生想,为一切众生说话,为一切众生办事。我想的对众生有利益,我说的对众生有利益,我做的对众生有利益,利益众生才真正利益自己,自己得什么样利益?得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我们自己得这个利益。这个利益大,心地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把我们修学地位大幅度向上提升。如果从别教里面来讲,就可能提升到地上菩萨的位次,超过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地了,别教登地。别教地上菩萨、初地菩萨,等於圆教初住。因为从圆教讲,很不容易看得出来,别教你就很清楚看出来,这个升的幅度太大了。我们要不从这上真干,换句话说,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这一生错过了。

  尤其要知道,人生在世间非常短暂,我从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个警觉心。好像我在讲经的时候,过去也讲过几次。没有出家之前我还上班,我工作了八年,上班的时候,中国人上班不像外国人那么严肃,我们上班的时候,总还能抽一点空看看报纸、看看杂志。我每天看报纸看什么?我不看新闻,我也不看报纸里面那些东西,我只看一样东西,讣闻。一看报纸,今天这么多人走了,天天看天天看,警觉到哪一天我也要走了。看到人死,万念俱灰,想想人有什么意思?我在上班时候,同事们都觉得我这个人是个怪人,天天看讣闻。死的人不一定都是老的,年轻的有,男女老少,黄泉路上无老少。每天在报纸上你看到这种东西,提醒自己警觉,人生有什么意思?有什么好争的?到后来都是一场空。

  所以佛教我们教的有道理,带不去的不要争,带得去的要争。什么东西带得去?业带得去。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家亲眷属,一样都带不去。你所造的业带去了,你造的恶业会感得来生恶报,你造的善业会感得来生的善果。一定要知道生命是永恒的,身有生灭,我们的生命没有生灭。这个身灭掉之后还有来生,有没有想到来生怎么办?来生还有来生,这个事情多麻烦!生生世世永远搞不清楚。我们从这个地方觉悟到,觉悟到轮回可怕,轮回可厌,有没有办法超越?遇到佛法才解答出这个问题;有办法超越,我们就要把这个机会抓住,永脱轮回。尤其是我们遇到净宗法门,等於说是我们拿到保证书。这个保证书是什么?净土三经。现在净宗的是五经一论,五经一论是我们的保证书。我们依照这些理论、方法、境界去修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希有的因缘!

  我讲经时讲过,别说什么世间,这个地球上的国王、皇帝、总统请我去干,我不干,不上这个当。天上大梵天王让位给我,摩醯首罗天王让位给我,我都不干。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不能被这个诱惑,不能上这个当。我要利用这个短短宝贵时间听佛的话,干带得去的事情。我们今天修什么?净业。净业,心纯净没有丝毫污染,心纯善没有丝毫夹杂,那我们拍拍胸膛肯定往生,真有把握。所以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我们快乐,快乐无比!这个快乐不是外面境界刺激,不是的,是内心里面的喜悦,修行里面得到的喜悦。什么叫「修行」?就是生活;遵循佛陀教诲生活,我们得到快乐、得到法喜。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丝毫不迷惑、不执著,你说多自在!这一句是菩萨自修的功德,提供给我们做参考。我们今天也得到「普眼法门」,问题就是要「受持读诵,忆念思惟」。忆念就是佛所讲的常念、思惟,观察,受持读诵是观察,跟《十善业道经》里面讲的完全一样。《十善业道经》观察两个字的意思不懂,你看这一句就清楚了,受持读诵就是观察。所以我们用经来互相诠释,更容易明了,不会错误,以经解经。

  下面『开演显示增广』,这一句是化他,净业三福里头最后的「为人演说」。我们自己得到利益,一定要帮助别人。自己得到利益不能帮助别人,你的功德也就没有了。为什么?自私自利,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是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集合成的,那叫菩提心,缺少一个不行。《起信论》里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自己用真诚心来接受佛的教诲,这个有了;有深心,深心就是受持读诵、忆念思惟,自利,这个有了;不肯帮助别人,没有大悲心。问你有没有菩提心?你菩提心只有一半,那一半没有了,不能成功。

  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三心圆发」,这句话重要,就是怕我们搞自私自利,不肯帮助别人,或者帮助别人要看,总不肯尽心尽力,人家来找我,给他讲一点就可以了,敷衍敷衍,这个没有大悲心,没有慈悲心,不可以!所以教我们三心圆发,要发足,要发得圆满。我们对於这句话千万不可以疏忽,所以我们对人,帮助人要尽心尽力,我有十分能力只尽到九分,你还欠一分。当然我们帮助人家的时候,看别人接受的程度,而不是自己。他只能接受一分,那我就帮助他一分,我帮助他两分,过分了,他接受不了。看对方,对方有十分的诚意,我就得帮助他十分。像别人有问题来向你请教,你给他解答,看看对方那个问的语气态度漠不经心,没有诚意,敷衍一下就可以了,这个没有过失。他没有诚意,你费大的心力讲,他也未必听进去,不是浪费自己精神、浪费自己的精力吗?但是人家要是真诚心洗耳恭听,你要不给他说十分,对不起他。所以看来请教的人,看他的诚意。察言观色,叫观机,我给你说多少,我给你怎么说,一观察就明白了。

  印祖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他只有一分诚敬,你就给他讲一分,他得到了,欢欢喜喜;「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为人「开演显示」,开是开示,演是表演。佛说法有表演的,但是表演要端庄、要有分寸。如果我们在讲台上,也要像那个小丑表演,就不像话,失去了端庄。有一些演艺人员,看到我们这些录像带,你们这个太严肃了。尤其我们坐在这里讲,不是站在那里,都是显示端庄稳重,不能叫人家感到你心浮气躁。现在世间人都是心浮气躁的,还用得著你再表演吗?我们帮助他,我们影响他,希望他从心浮气躁回过头来学稳重、学端庄,把妄心收歛一点,对他就有好处。我们有演,我们演得很稳重,我们也有动作,头部、身体、手都可以有动作。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就给我们做出榜样,显示无论是开、无论是演,都要很清晰、很明显,让人家一看一接触,他就能感受到,他才能得利益,我们的开演才不至於白费。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第五集
下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三)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三)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三)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四)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四)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四)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五)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五)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五)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六)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六)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六)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七)第一集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