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点击:1947]   [手机版]
背景色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十二集)  2010/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8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八十八面倒数第三行:
  「正释经义」,这是本经第三个大部分,大分,正释,解释经义。「前明全经纲宗」,纲领宗旨,「与经题总义」。「谨以局心限量之言,略彰净宗无尽之妙」,这是黄念老谦虚的话。局心限量,这是说没开悟,凡夫的心量。开悟之后,心量就跟佛菩萨一样,确确实实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局是局限,局心限量,就是凡夫的心量、凡夫的见解。略彰净宗,这是净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确实是无尽的妙义。「兹依先例,全经分三」,这个先例就是古圣先贤他们讲解经文的例子,都是把一部经分成三大分,就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序分,第二部分叫正宗分,第三部分叫流通分。就像我们现在一般文章,前面有序论,当中才是正说,后面有总结,这是三大段。在佛经里面它本身就有三段,第一是序,序之后是正宗,正宗之后是流通。也就是多半是佛嘱咐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一部经的义理、教诲、境界怎样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提升自己,乃至於落实在工作,落实在你全部的生活。这教你还得要自己成就之后还要去影响别人,希望别人也能够修学,跟自己一样的提升,这是流通分。
  「蕅益大师曰: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腑脏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这是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当年在世也是讲经教学。所以古时候出家人,蕅益大师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生在明朝末年,圆寂在清朝,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著作非常丰富,年岁虽然不是很高,六十几岁就圆寂了,留下来的著作是非常丰富,真叫著作等身。在解经三分里面,他举了个例子,用我们人做比喻,序分像人的头,五官俱存,这是一看到面相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后面正宗就好像身体,里面五脏六腑;流通分好比是手足,你能够活动,能起作用。下面念老说,「依大师意,序如首(头也)指经之序分犹人之有首。由首之五官(眉眼耳鼻口)可窥其人之善恶智愚」,你一看就明白了。「观一经之序品,便可知全经之大小偏圆」。你在序分里面就能看到,序分里面都有表法的意思,你要是懂得的话,一看序分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故序分中,亦必含有深文」,这一点都不错,序分里面所含的深义,跟正宗、跟流通决定没有差别。「今依大师之旨,判分本经如下」,这分成三分,第一分从第一品到第三品,这序分;二、从第四品到四十二品是正宗分,本经的正说;从第四十三到四十八,这流通分很长,都是属於流通分。「今之三分,亦正如我国净影、嘉祥两家对本经魏译本之判分」。历代祖师大德规矩都一样的,一定是把一部经分为三分。最早分的是道安法师,最早。以后各家虽然都是三分,三分从什么地方分的并不完全相同,那是各有各的看法,这个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去体会。
  下面这是第一部分「序分」,「又序分复分为二」,序分里有两大科,第一通序,第二是别序。「通序,又名证信序,诸经皆具」,一切经开头都有。「如天台与嘉祥等」,天台是智者大师,嘉祥他是注解《无量寿经》。「依《法华论》以六种成就为证信序。六成就者,宗密大师曰」,宗密是华严第五代的祖师,他是清凉的学生。第一个是信、第二是闻、第三是时、第四是主、第五是处、第六是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这讲教学,教学一定要有这六个缘,教学才能成就,缺一个教学都不能成就,所以叫六种成就。这六种成就,第一个是讲信成就,后面会说到。经文上「如是」,那就是信成就,说明这部经确确实实是佛说的,真实可信,这叫信成就。第二个闻,闻是阿难尊者结集经藏的时候,他说:释迦牟尼佛说这个经,我亲自听闻的。不是传说的,这可靠。第三个,是在什么时间讲的。第四个,是谁说的,这个主就是释迦牟尼佛,一定是佛说的。第五,在什么地方讲的。第六个,当时讲这部经有多少人在听。所以这个教学这才圆满,当中少一个都不行,教学都不能成就,所以这是证信。「以证经文,确为佛说,真实可信,故名证信」。本经前面两品都是属於证信,第一品「法会圣众第一」,第二品「德遵普贤第二」,这两品都是属於证信,也就是讲六种成就的。
  第三品这才是本经的发起,本经发起。「又名发起序」,这是「别序」。证信序是一切经文前面统统有,所以叫通序。虽然有,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哪些人参加,就是上首的德号。就好像我们今天看开会一样,你一看开会出席那些人,就知道这个会谈什么问题。如果这个会议全是教育的,教育界的人士,主管教育的学校校长、教务,管教务的,他一定是讨论教育。如果这个会议出席的全是财经贸易人员,那他一定是搞经济的。所以你一看哪些人出席,就晓得这个法会里面在讨论什么。所以通序列的上首名字不一样,你就晓得这部经它性质不相同,它讨论些什么。发起序是「发起全经之端由」。为什么佛讲这部经,在发起序里面就说明白了,发起全经的端由。「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诸经各别,故又名别序」。法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能说没有原因它就生起来,决定是有因缘的。这是每部经的发起因缘不相同,所以这叫别序。
  「例如小本《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的发起是没有人问,佛自己说的。这怎么回事情?这个法门太重要了,虽然没有人启请,没有人请法,佛看一切众生的缘成熟了。缘怎么叫成熟?有人听了能信、能理解、能发愿、能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没有人来问,佛一看大众当中有这样的人,所以不需要问,佛自己就说出来。也正因为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没有人能问得出来。为什么?凡夫一生成佛,谁能相信?你要说修行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才能成就,这个很多人相信。凡夫业障深重,一生就能成佛,这个问题从来没人想过,所以这个没有人问。但是佛看这个众生里头确实有这种根机,他真晓得,他真干,他一生就成就。你说这个法门多殊胜!无比殊胜的法门,所以佛不待人问,自己说了。这部经,「本经则因世尊放光现瑞」,我们在别序的末后能看见,这样子引导阿难尊者来启请、来发问。「各经不同,故名别序。今经第三品属之」,就是这部经的别序。第四品以后是正宗分。
  我们先看通序第一大段,「法会圣众第一」,这里面学问可就大了,经文虽然不长,只有这四行经文。我们读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这个通序,这一段就讲到此地。这段经文,我们看五种原译本,每一个本子里列的人数都很多。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只选五位尊者来做代表,三位菩萨,五位常随弟子,这省了很多。这五位能不能代表全经?能,从五位就看到全经的义趣,全经的义理趣向。现在我们来学习经文。第一句『如是我闻』,这是通序里头,每一部经前面都有这四个字。「诸经皆置此四字於经首,盖尊世尊之遗教」。这个经文一开头这四个字,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底下又说,「世尊将般涅槃」,释迦牟尼佛将圆寂的时候。「阿难悲不能胜」,阿难尊者很悲伤,虽然证了初果,情执还是很深。阿泥楼陀教阿难,《弥陀经》上的阿[少/兔]楼驮。「徒悲何益」,佛要灭度了,他老人家离开我们,悲伤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利益?你赶快要去向佛问四桩事情。这四桩事情他只提了这一桩。《涅槃经》里面,当时的状况记载得很清楚。阿泥楼陀教阿难尊者,因为阿难已经想不出来了,他说佛灭度之后,有四桩大事要佛亲口咐嘱。
  第一个,佛在世我们大家依佛为师,依佛而住,佛在哪里,都跟在一起,现在佛不在了,我们依谁?就是在佛家讲依止哪一个人住?有没有人代表佛的?佛的回答,没有咐嘱任何一个人,「依四念处住」。依四念处住,就跟依佛而住没有两样。三十七道品里面第一分,四念处。四念处第一个,佛教我们「观身不净」,你要常常想到,这个身体不是干净的东西,不要留恋这个身体,不要常常为这个身体生烦恼、为这个身体造业障,那你就错了,身是假的。佛法里面常讲「借假修真」,我们用这个假身体修行,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重要,它是个工具,你要好好的去利用它,不要利用它造业,要利用它修行,这就对了。不知道修行,那肯定就造业!造业的果报,造的是善业,三善道去消业,三善道、三恶道都是消业障的,业障有善恶,造不善业的,到三恶道去消业,你看都是消业,平等的。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业障,善业恶业都没有。恶业不好,善业也不好!这个要觉悟,只要造业,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里面肯定你在恶道的时间长,你在善道的时间短,这是事实,我们不能不警觉。为什么?与生俱来的烦恼,善恶都是烦恼,这个要知道,都是烦恼。这里面善少恶多,《百法明门论》里面,把烦恼、把这些业(业障)归纳为二十六类,不善的;善的,善的也归纳为十一个类。你看看这两个相比,恶超过善一倍还多,恶有二十六,善只有十一,我们就能够想像,人为什么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你就知道了。自性没有善恶,它能现、能生,能现万法,能生万法。阿赖耶能变,阿赖耶里面有善恶、有染净。所以佛在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
  再看看我们外面的环境,环境有圣人住世,环境善多恶少;没有圣人住世,这个环境肯定是恶多善少。现在我们的社会确实是太明显了,说明什么?说明这个时代没善人,不但我们住的这个地区没善人,全世界都没有。善人出现在世间,特别是大圣大贤、诸佛菩萨,人家真的慈悲。他为什么不来?没有众生感,感应,所以他就不应。我们心里天天想念著佛菩萨来,他来不来?他不来。我们的感,他为什么不应?我们的感不是真心,所以他就不来,真心他就来了。我们求佛菩萨第一个目标什么?怎样保佑我,保佑我升官发财,所以他就不来了。如果你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不是保佑我,世间的众生太苦了,求佛菩萨来帮助这个世界救苦救难,他就来了。我们今天,你看这灾难,全世界祈祷的人多少?他为谁祈祷?哪一个不为自己?也为众生,为自己为主,众生附带的。这样的心态你怎么能感动佛菩萨?哪有这个道理!那要怎样?完全没有自己。完全没有自己,这就不是平常人,过去总是有修学圣贤的基础,阿赖耶识里有强烈的种子,这一生遇到善缘,遇到善友来帮助他,他觉悟了,他明白了,这样的人感就会有应。所以这个观身不净太重要。佛法的修学,要想入门,第一个放下身见,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身体也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佛教我们依这个而住。
  第二「观受是苦」,受是什么?受是享受。释迦牟尼佛做到了,当年在世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全部的财产就三衣一钵,那是他全部财产,什么都没有。不像一般世间人执著身是我,要为这个身的享受,为眼耳鼻舌身还加个意,为六根的享受,造种种罪业。在享受的时候,好像是乐,那不是真乐,为什么?乐过后就苦来了,乐会变成苦,哪里是真的?我们冷静观察,无非是在造恶业。杀生吃肉,以为那是乐,殊不知你所吃的那都是有情众生,那是生命。你杀它,它甘心情愿被你杀吗?佛在经上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现在人吃羊,来生它投胎做人,今天吃羊的这些人,死了以后投胎做羊,又被它吃,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如果你看到三世因果,你就知道了,因果通三世。人不是说这人身体死了就完了,哪有那么容易?我们在讲席,过去我常讲,不能死,死了就不得了!这是真话。那不能死,怎样才能做到不能死?念佛就不死。你要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你得要搞清楚。你在临终的时候,头脑清楚,耳目聪明,你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跟他走了,这身体不要了,丢了,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所以这个法门是不死的法门,谁能问得出来?所以《弥陀经》无问自说。而且任何一个人,只要你相信,三个条件,信愿行,只要具足这三个条件,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个法门到哪去找?无论造多少罪业都不怕,只要你念头一转,真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业障就消掉了。过去今生所欠众生的那些命债、情债、钱财的债,到你成佛之后,他们在任何一道,你都看得清清楚楚。你不会违背你的本愿,你一定去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念佛往生成佛。这就恩怨都报了!对那些冤家对头以德报怨。所以要晓得,我们所受的真是苦!佛在经上讲的三苦、八苦,这后面文里面都会讲到。
  「观心无常」,心就是你的妄心,真心你观不到,这是真心迷了,这是妄心,妄心是无常。真的,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那就叫无常。它不是如如不动,妄念纷飞,前念灭后念起来,速度太快了。「观法无我」,我是什么?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你细心去观,一切法里头都没有主宰,都是随缘,缘生缘灭,这里头没有主宰、没有自在。只有愈接近性德,才发现有主宰、有自在。所以佛法里头有,明心见性,常乐我净这个四德就现前。那个我是真我,真乐。常,永恒不灭。乐,什么苦都没有了,离苦就是乐,真正主宰、自在出现了。后面是净,净是清净。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心现前了,清净法现前了,看一切法都清净。这是第一个问的,我们依谁住?佛说「依四念处住」。
  第二个问的是,佛在的时候,我们都以佛为老师,佛不在了,我们依谁为师?佛法确实有承传的人,传宗门的大迦叶尊者,传教下的是阿难尊者。佛没有说依迦叶、阿难为师,没有,佛没这么讲法。佛教我们,「以戒为师」,只要你能持戒,就跟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两样。佛还常说「以苦为师」,为什么?能吃苦就能持戒,不能吃苦,那个戒你持不了,你肯定破戒犯戒。所以以戒为师,得以苦来辅助你持戒,你净戒成就,你才能得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才能成就。如果没有戒,这个佛法就变成佛学。诸位要知道,有戒就是学佛,没戒就是佛学。没戒就没定、就没慧,是把佛学当作世间一种学术去研究,与我们的生活没关系,那就错了,那就把整个佛法变质了。所以现在在这个世间去找佛法,到哪里去找?找不到了。在古时候到处都找到,所有寺院庵堂里面都教学,就像现在所说的专科学校,你想学哪一样东西,你到哪一家去学。浙江的天台山,法华宗的专科学校,喜欢《法华经》的你就到天台山。喜欢《华严》的到五台山,五台山是华严专科学校。喜欢法相唯识的,你就到大慈恩寺,长安,现在的西安,玄奘大师、窥基大师都在那里教学。喜欢净土的,江西庐山慧远大师在那里开专科学校。几乎每一个寺院庵堂有它主修的课程,你到哪个地方去,真的有高人,带领你、指导你,你去求学,在那个地方可以依止,亲近善知识。现在没有了。
  我学佛的时候,想找一个地方,找不到。全世界到处走,找了五十九年都没找到。还算运气不错,有几位居士护持,没有让我还俗,要不然走头无路。学得非常辛苦!难得,我在早年亲近三个老师,跟老师十三年,扎下这个根。没有这十三年的根,你自己想自修,你也不可能,也没有法子。所以古人讲「十载寒窗,一举成名」,这有道理。没有十年的工夫,而且十年还得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有成就。现在人跟从前人不一样,也受环境的影响,广学多闻,他学的东西太多,浪费的时间很多,学到最后是什么?博而不精。古人教学不一样,我跟李老师十年,十年只学了五部经。我跟诸位讲过,我学了三十多部经,旁听的,老师教别的同学,旁听的,我自己学的只有五样。讲起来,诸位听起来很简单,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品》,就是一卷,十大愿王那一卷,最后一卷,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楞严经》,十年!
  老师教的时候规定很严苛,但是他不要求学生,为什么?现在这个时代是民主自由开放,你要是管得太紧,你侵犯人权,这还得了,这要坐牢的。所以跟从前不一样,从前父母可以教儿女,老师可以教学生,现在不可以,只能说是同学身分,提供建议给你做参考,你采不采纳你有主权,这个主权很神圣,谁也不可以干涉。所以在这个时代能不能成就自己负责,老师想负责也不可能,他不听你的。我们还算是乖一点,听话,才能有这一点小成就;如果不听,我也去广学多闻就完了。确实古人讲的话有道理,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虽然一经没通,但是在一部经上下的功夫下得很多。一部经要学很多遍,不是一遍就完了,遍遍不相同,慢慢才尝到法味。基础奠下去了,没有学的经,你自己想学习,不难。譬如《华严经》我没学过,《法华经》没学过,我都讲过。功力用在《楞严》上,跟李老师学《楞严》,《楞严经》我讲过七遍,这是基础,那也是一部大经。我记得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楞严经》讲了四个月,那一次也法缘殊胜。
  所以师资之道在今天很难成就,这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父子之道没有了,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社会孝道没有,师道当然也没有。所以这个问题很严重,不是小问题,关系著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命脉的存亡。真正要什么?要菩萨再来,真正发大心,要有使命感,舍弃生命也无所谓,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了之后,教导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那是什么?那就是救世主,那是佛菩萨再来,不是凡人。凡人都到世间去搞名闻利养去了,都去享受五欲六尘之乐去了,搞这个去了。所以佛提出以苦为师,非常非常有道理,真能吃苦,真能忍辱,他才会有成就。一定戒律他成就了,戒律目标是什么?戒律目标是清净心。只有持戒你才能恢复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有一定深度的定功,智慧开了。
  这个禅定,诸位要知道,我们一说到禅定,大家头一个观念就想到盘腿面壁,那叫参禅,那是禅宗初学的方法。你必须知道,禅定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禅定,修学禅定的方法不一样,门道不一样,叫法门!它不是修禅定,那就不是佛法;它要是修禅定,这就叫佛法。净土宗,我们现在用什么方法修禅定?我们现在用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执持名号的方法修禅定。怎么个修法?你先要懂得禅定是什么意思,禅定两个字怎么讲法,什么叫禅?什么叫定?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八万四千法门全是修这个方法。我们才有一点执著,才有一点分别,阿弥陀佛!宗门祖师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禅定是觉,念头才起,不管是善念是恶念,念头一起就错了。为什么?清净心里头没有念头。念头一起怎么办?归到阿弥陀佛,统统落在阿弥陀佛上。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了,你就明心见性。这是用这一个念头把所有的念头都打掉,净宗是用这个方法,这叫会念佛。用念佛这个方法达到明心见性,达到大彻大悟。
  无论是哪个法门,净宗不例外,最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佛在《般若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话真的不是假的,方法不一样,方向一样,目标一样。所以你没有戒怎么行?你不能吃苦,你就不能持戒;你不能持戒,你就不能得定;不能得定,怎么能开慧?那么你所求的这个,研究的是佛学,这世间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一部《阿弥陀经》可以帮助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在这个世间,你聪明、你好学,你把释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经研究透了,背得滚瓜烂熟,你没有戒。没有戒,说这一个字,你就要晓得,你没有戒定慧。那就是李老师从前常说的,你在六道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你一点都没办法。不能小看老阿公、老太婆,不可以轻视他们,他们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念个几十年,临命终时,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预知时至。那是什么?戒定慧成就了,它管用!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你还得搞六道轮回。
  诸位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才会晓得。二00七年,剑桥的汉学家,名教授麦大维教授,到香港来找我,希望我到剑桥大学去开一个书院,他名字都给我取好了,大乘佛学,属於剑桥大学的。我很感激他,他真的好意,剑桥大学在全世界排名第三。英国的学制像牛津、剑桥,大概都超过五十个书院以上,他们是这种制度。我感谢他,我说我不能去。为什么?他们学校的制度、规约,是研究佛学,不修戒定慧,他们是搞佛学,他不是学佛。诸位要知道,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情,学佛有戒定慧,没有戒定慧就是佛学,就不是学佛。搞佛学,那是知识,学佛是智慧,不一样!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智慧能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知识解决问题,后面有一大堆的后遗症,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阿[少/兔]楼驮叫阿难问这四个问题,这重要。以苦为师,以戒为师。我们要不重视这桩事情,那就完了。你在这个世间拿到佛法搞名闻利养,行,你可以得到。你说欧洲汉学系,拿著佛经去做论文,拿博士学位,没问题,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将来也可以是个名教授、汉学家。李老师讲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你没有办法往生成佛。
  第三个问题,也是问得很好。我们现在这种现象很多,团体里面有不守规矩的出家人,怎么办?佛在世的时候,佛会管他,佛会教训他。那佛不在了,以后像这些人谁去教训他?佛说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别理他,叫「默摈」,默摈就是不要理他,用这个方法。就是中国孔老夫子讲的「敬而远之」,不跟人结怨。我们在圣人教诲里面听到,我跟李老师十年,我看到他老人家做到了。他的团体里也有不听话的学生,阳奉阴违,那怎么对他?我们看到老师真的是敬而远之,见到他一定很尊敬,有礼貌,都很欢喜。远是什么?远就是你随便搞什么绝不干涉你,对你不闻不问,你喜欢搞什么就搞什么。对的,正确的,他老人家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在现前这个社会,这非常重要,懂得对不善人敬而远之。远,不是故意有距离,不是的,见面还很亲切,非常客气,礼节样样周到。就是你搞什么,不干涉你;我搞什么,你也不干涉我,这不是很好相处吗?大家都欢喜吗?释迦牟尼佛真有智慧,真有智慧,这就是讲和谐,这才真正能做到和谐。要学著不要批评人,不要干涉人,自己做好样子给人看,这个很重要。他看懂,有感受,很好;看不懂,没关系,看久了,他就看懂了。一年、二年看不懂,十年、二十年也许他看懂了,这不定。所以柔和质直的态度重要!威仪有则,就是自己要把戒定慧做出来。第四个问题就是,大家知道,将来一定把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所教的,我们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传给后世。那这个经文前面,第一句话要用什么?世尊指导,用「如是我闻」。这是佛灭度的时候,阿难向释迦牟尼佛问的四个问题。这是四个问题里头的第四个问题,「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等六事」。如是我闻,佛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与哪些人在一起,就是前面讲的六桩事,就是六种成就。
  「如是我闻」,这个「我」字就是阿难。阿难一开口告诉大家,如是是指我所听的,佛陀的教诲,就是这一部经,佛讲这一部经的时候,是我亲自听佛说的。「表如是法门乃我阿难所闻於释尊者也。此正可破当时之疑」。因为结集经藏的时候,阿难尊者复讲,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重复讲一遍。复讲这是大事,佛法才能够流传於十方三世,这功德是无量无边!所以阿难升座,不但释迦牟尼佛加持,一切诸佛都加持他。所以阿难在台上那个相就像成佛的样子,所以大家怀疑,是不是阿难成佛了?或者是他方佛来了?所以第一个是疑佛,释迦牟尼佛再来了,又来了,第二个是疑阿难成佛,第三个怀疑他方佛来了。阿难一说「如是我闻」,这个疑问就解决了,就晓得台上是阿难尊者。所以同学们常常听经,有时候你会能够发现,讲经的人在讲台上讲经都有佛菩萨加持,没有佛菩萨加持他讲不出来。所以在讲台上,他的威仪,他的相貌神情,跟在台下不一样。细心去观察能够发现,这就是真的是有三宝加持。
  下面还有问题,「或疑曰:佛成道廿年,阿难方出家」。佛成道是三十岁那一年,阿难才出生,又过了二十年,阿难才出家,阿难二十岁出家,释迦牟尼佛五十岁。前面这一段时间,佛讲的一些经阿难没听过,结集的时候他怎么能复讲?我们把这经念下去,「又十年方命为侍者。如此,则卅年前佛所说经,阿难何能皆曰我闻」。结集经藏前面都加「如是我闻」,确实有这个疑问。下面有三个解释,第一个是「辗转」,第二个是「佛重说」,第三个是「阿难自通」,自己开悟了。「辗转闻:《报恩经》言,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闻,或诸天子说」。就是同学,早年亲近同学的时候,这班同学,像前面讲的憍陈如,这是在鹿野苑第一个证阿罗汉的,他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全听到了,一堂不缺。跟释迦牟尼佛,跟阿难,他们都有亲戚关系。所以这是别人跟他讲的。第二个「佛重说」,《报恩经》上有这个记载,「阿难因佛命为侍者,乃求三愿」。阿难出家,出家之后就做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当时他就求三桩事情,里面有一条,「所未闻经,请佛重说」,二十年当中佛所讲的经他没听到,佛给他重讲,讲一遍,「佛许之」。经上有这么一段的记载。第三个是「阿难自通:《金刚华经》言,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你看,开悟了。你看看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开悟了,他没有听别人讲过经,只有在黄梅接受衣钵的时候,五祖忍和尚在半夜三更跟他讲《金刚经》大意,肯定没有经本,我们估计时间顶多两个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就通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你念给他听,他就会讲给你听。你念的人不觉悟,他给你讲了,很可能你就大彻大悟。无尽藏比丘尼不就是很显著的例子吗?这是惠能大师第一个度的,第一个得度的,逃难路上遇到的,在曹侯村遇到的,这个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经》。《大涅槃经》分量也很大,两种译本,一种译本四十卷,另外一种译本三十六卷,都是相当大的分量。从前人好,一门深入。像法达禅师,他就学《法华经》,十年,一门深入。一门深入,他得三昧,他心清净,心里没有别的东西,只有这一样东西。所以六祖给他讲,她在念经,念完之后,六祖就听这一段,把这个意思讲解给她听。她听了非常好、非常高兴,拿著经本向能大师请教。能大师说,我不认识字,你不要拿经本给我。她说:不认识字,你怎么能讲得这么好?他说:这个与认识字不认识字没有关系。那我们能想到,能大师有这个能力,阿难也会有这个能力,只要专,我们现在讲专注,在佛法讲专一。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开了,自得心开,自然就通了。人到见性的时候什么都通。阿难是大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舞台上是个须陀洹果,实际上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他明心见性的。所以,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是我们知道的,你了解之后就不会怀疑。
  所以阿难结集经藏,是佛教下的传人;迦叶尊者是宗门的传人,传禅宗的,叫宗门教下。这是佛教本身称宗教,跟我们现在这个宗教不一样,宗是宗门,教是教下。在中国有十个宗,禅宗称为宗门,其他九个宗派都叫教下,这是教学的方式不一样。宗门是先叫你参究,没有课本的。悟后起修,大彻大悟之后,才准许你看经;没有开悟之前,不准看经。这是特殊天才人物,不是普通人。所以我那个时候刚刚接触到佛法,三个老师都警告我,三个老师都没有见过面,但是警告我是一桩事情,叫我千万不要去碰禅宗,那是上上根人,是佛门里面的天才人物。你要想学这个法门,那是叫一步登天,这一步要是登不上天,掉下来就粉身碎骨,你就完了。所以方东美先生他指导我,法相唯识,他指点我是这个路子。我学佛之后就亲近章嘉大师,我跟方先生大概是半年,跟章嘉大师三年,我的基础是章嘉大师奠的。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这是通途法门,总原则、总纲领,无论修哪个法门都要从这里下手。他教我学释迦牟尼佛,首先教我读的是《释迦谱》、《释迦方志》,你得认识释迦牟尼佛,好好跟他学习,你就不至於走错路了。我们才了解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开悟之后就从事於教学,教了四十九年,所以它不是宗教。
  现在佛教变成宗教,我们佛门弟子有罪过,我们老师是大教育家,是大圣大贤,怎么给他从宗教挂上勾,宗教是迷信?我们明白了,搞清楚了,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要告诉人,佛法不是宗教。这个话不是我先说的,欧阳大师先说的。那好像是在民国十二年,我还没出生,他在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做了一次很有名的讲演,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做了这么个讲题。佛教是什么?佛教是佛陀的教育,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这得搞清楚。我们学佛,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他的教育教什么?用一句话说,经典里面的话,「诸法实相」。这句话解释开来,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教我们是这个。具体的给你说,现在人讲的是,他内容说的是什么?具体来讲不外乎五大项目,这五大项目就是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五个项目都讲到究竟圆满,太珍贵了。后人把他老人家的教学,这些典籍,就是当时这些教材,称为法宝,有道理!所以我们自己要好好学,要认真的学,要把社会这些误会把它纠正过来,这是我们的责任、使命。方老师一生很努力的在做,很可惜他走得太早,七十九岁走的。当时我想,老师如果再能够多活五年,效果就非常显著,就能叫社会大众重新来思考,跟佛法定位,佛法确实不是宗教。
  下面这再详细给我们解释「如是」,如是是「信成就」。「居六种成就中之首位」,头一个要相信。你接受教育,你对老师没有信心,对於你所学的功课没有信心,你就学不成。所以头一个对老师要相信,第二个对课程要相信,你才真能学到东西。如果你对老师没有十分的恭敬心,你得不到十分利益。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了很多次,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谁诚敬?对老师诚敬,对你所学的课程有信心、有诚信,你才真的学会。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老师,为什么学生学的效果不相同?没有别的,信心不一样,道理在此地。老师看学生,哪个学生可以教?哪个学生没法子教?他怎么知道?他没有神通,他就看学生对老师有没有尊敬心。老师并不是要求你要对我怎么尊敬,不是的,老师是看到你能够接受多少东西。
  所以我从小父亲教导我的,尊师重道。那个时候大概在民国二十几年,我记得我好像是,应该是五、六岁的时候,六、七岁,六、七岁的时候。上私塾,那个就是现在讲是家庭子弟学校,是我一个亲戚,姑母家里的,那个时候他们是大家族。所以大家庭我还接触到,有印象。这一个村庄范围很大,家里大概总有两百多人,就是一个家族,不分家的,他们兄弟十个,不分家。所以这一家人口上上下下大概有两百人的样子,很大的一个家族。他们有一个祠堂,祠堂除了春秋祭祀之外,都没有用。所以私塾就在祠堂里,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学校,这个家族的小孩都到里面念书。同学我记得好像不是很多,应该三十人到五十人的样子,不是很多。年岁大的,大概有十七、八岁,年岁小的,像我们进去很小,六、七岁。一个教室上课,一个老师。这个是私塾教学。进学的那一天,就是上学的那一天,我父亲带著我去,带来礼物,送给老师的束修,所以带著礼物供养老师的。进到学堂,那个大殿,就是祭祖的大殿改成礼堂。当中放了一个牌位,那些字我都认识,我在那个时候,父亲在家里教我识字,大概能认五百多字的样子。所以那上面几个字我都认识,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那牌位我知道,很大的一个牌位,老师坐在旁边,两边学生,同学站在两边。我父亲带著我,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向孔老夫子行最敬礼,三跪九叩首。拜完之后,我父亲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们知道尊师重道就从那里学来的。你看我父亲对待老师,三跪九叩首,我们还敢不听话吗?老师跟家长表演给你看,教你怎么样尊师重道。我从那里学来的,所以一生对老师都很尊敬。
  以后你看我学佛在台湾,这三个老师,就占这一点便宜。我跟老师没有丝毫关系,可是亲近老师之后,老师对我特别关怀、特别照顾。我亲近方老师,只求著他同意我到学校去旁听他的课,那这个缘就非常稀有了。没想到,他让我每个星期到他家里,给我上两个小时课,学生就我一个。我那个时候也受宠若惊,感激得五体投地。我那个时候生活很清苦,对老师一分钱供养都没有,他是义务教我的。什么原因?十几年之后我们才想到,对老师那一分恭敬心。我跟他不认识,我写一封信给他,我的信是毛笔字,工楷,规规矩矩写的一封信;寄一篇文章给他看,文章也是小楷写的,恭恭敬敬。大概在学校里对老师这样恭敬心的人可能很少。所以第一次见面,召见我面谈,了解我的生活状况,了解我的志趣。对哲学爱好,但是没有学过,没有亲近过哲学的老师,也没有念过这些哲学重要的书籍,一张白纸。这是什么?这是他最喜欢的,没有被污染过。所以不让我到学校去听经,怕污染。到学校听经,一定会认识很多老师、很多同学,会被污染,防止污染。这就是中国古时候的师承,听一家之言。一个老师指导你,你是一条路,你能有成就;两个老师是两种思想、两个方向,有两条路;三个老师三岔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完了!所以现在学校麻烦,你看一天几堂课,好几个老师来教你,就把你教糊涂了。这是剑桥麦大维教授找我,我为什么不去,原因在此地。所以中国传统那个教学的方法真的是好,世世代代都有圣贤出来。现在没有了,把小孩都教乱了,头脑都教迷糊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古圣先贤教导的,教学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教之道,贵以专」。所以我这三个老师对我都是专,丝毫不能够学杂了、学乱了,决定不可以的。跟李老师十年,课程就那么一点点,那是什么?扎根教育。戒律虽然没有讲,他是在家居士,他叫我读《五种遗规》,用《五种遗规》代替戒律。学讲经的,他有个经学班,二十多个同学,《五种遗规》是经学班学生必读的一门功课。现在难了,非常非常困难,再想找到这种机缘,老师找学生,学生找老师,都不容易,古人所说的「可遇不可求」。
  底下说,「《智度论》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佛法确实,这个大海,海是性海。佛法的教学是回归自性,回归自性你就得大圆满。这个大圆满是没法子形容的,简单的讲就是佛在《华严经》说的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这圆满不是你学来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要见性就统统证得。所以见性的人就称之为佛,佛佛道同,佛佛智慧相同、德能相同、相好相同,没有一样不同。绝对没有说这个佛比那个佛知道多一点,没有,圆满的,一切佛所证得的,不增不减。其实我们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只是迷失了自性而已。哪一天真把我们这些迷惑颠倒放下,你就成佛了,你跟诸佛如来就没有差别,世间法全通,出世间法也通。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都是自性所生所现,连阿赖耶所变,全都明白了。怎么样能求得?「贵以专」,专就能求得,杂就没有办法。必须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这大乘经上常讲,你看放下执著,你就证阿罗汉果,你就成正觉;再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成正等正觉;再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明心见性,真是惠能大师讲的,与认识字不认识字没有关系,与学不学没有关系,与放下有关系。你学得再多,你放不下,你是世间的学者,你跟佛教里须陀洹都不能比,须陀洹得受用,你得不到受用;须陀洹有智慧,你有知识没有智慧,这一定得搞清楚、搞明白。
  「又《华严经》说,信为手。如人有手,至珍宝处随意采取;若人无手,空无所获。可见,信者乃入法之初门,舍此莫由」。这信多重要!所以大经大论,大经是《华严》,大论是《大智度论》,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道的根源是信,一切功德都是从信心里头生的。不信,你没有功德,你可以修福德,你没有办法修功德,功德一定要从信心,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学佛,在佛法上有没有成就?实在讲,你细心去观察,你对佛信不信?你对法信不信?你对善知识信不信?如果对这三个信心不足,你在佛门只能修到福报、福德,功德就没分。但是福德不能解决问题,福德可以解决眼前生活,有福报,名闻利养可以得到,与了生死、脱轮回、往生成佛毫不相关,这个要知道。可是这些事情对於现在一些追求知识的人来说,他也很正常,他说什么?那些是迷信,那些不合乎科学,他的亏就吃大了。好在现在这个量子力学出现,这是新兴的科学,我相信应该在五年之内就会很普遍。量子力学里头发现,佛所讲的一些原理原则统统证明了。首先给我们证明一桩事情,宇宙是刹那之间出现的,是无中生有的。这个讲法跟佛法就非常接近。实际上它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一念不觉,自性变现出一个阿赖耶出来。阿赖耶是造物主,从阿赖耶里面出现了宇宙万物、生命,包括我们自己。这个已经很接近、很接近。所以这个东西有好处。可见,信者乃入法之初门,舍此莫由。
  「又为摄法之上首,故云:才入信门,便登祖位」。这是讲你真信。惠能大师为什么听五祖几句话就开悟?没有别的,他那个诚信达到饱和点,所以一点他就通。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我们这个信里面参杂著有怀疑,不是完全诚信,信的力度不够。这里面学问大!圆满的信心带给你圆满的成就。信心也不是那么容易生起的,特别是现在的科学,科学讲究怀疑,这个跟学佛的入道之门是完全相违背的。佛法里丝毫怀疑都不能有,你有一分怀疑就有一分障碍,有十分怀疑就有十分障碍。我们把信心分成一百分,圆满一百分的这个信心,他立刻就能成佛,就是此地讲「才入信门,便登祖位」,惠能大师就是这个例子。一百分的信心,能够有十分信心就不错,就很难得。我跟这几位老师,老师看到我的时候,我想我的信心也不过就是十分而已,一百分只有十分。如果我是百分之百的,那我就像惠能大师一样,那就成佛了,真的一点都不错。我们自己要怎样提升、要如何加深我们的信心?这个信心与读诵大乘有关系。你现在一部经,一部经你就听去,这一部经真的你能够听上三千遍,你的信心至少可以达到百分之二、三十,那就有相当领悟的能力,你的戒定慧逐渐逐渐就形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十三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净土大经解科注 第六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八集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