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0集) 2011/2/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三十七面,倒数第七行从第二句:
「又《华严演义钞三十四》云:自性则凝然常。指法身。善导大师《事赞》云:极乐无为涅槃界。又云:无衰无变湛然常。」我们从这里看起。昨天我们学到,《三藏法数》里面所说的,本性常,就是法身,也就是自性;不断常是说报身,也就是说实报庄严土;相续常,可以说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它是相续相。现在科学家也为我们证实,所有一切现象,他虽然讲的是物质,但是精神现象跟自然现象是同时发生的。世尊给我们讲阿赖耶的三细相,业相是自然现象,转相跟境界相都是属於相续常,念念出生,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为什么我们看到现象存在?就是相续相,这就是此地讲的相续常的意思。相续常里面看出三种周遍里面所说的「出生无尽」,惠能大师所说的「能生万法」、出生无尽,都是说的这桩事情。《华严经演义钞》里面讲,「自性则凝然常」,凝然是定在那个地方不动摇的意思,这是指法身理体。善导大师说得好,极乐无为涅槃界,完全是从自性体上讲的,理体上讲的。这个地方讲的涅槃界,就是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所说的五句话,「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那是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为。极乐世界的自然现象,一种是无为,一种是涅槃,他讲无为、有为,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部都包括进去,这是不思议的境界。
又说,这是单单指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无衰无变湛然常」,湛然的意思是个比喻,像水,水很深,水清净没有一丝毫染污,水不动,像一潭清水,或者像一个小湖风平浪静,你看这个水湛然。极乐世界,这在前面我们已经读了不少,后面还要细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它的现象不衰不变,无衰无变。换句话说,弥陀世尊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的那天开始,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五劫之前,他建立极乐世界花了五劫的时间,成佛至今又十劫了,加起来十五劫。现在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看到的情形跟十五劫以前完全一样,一丝毫没有改变。即使在这个世界,一个阿僧只劫之后、两个阿僧只劫之后还是这样子,三个阿僧只劫、四个阿僧只劫它还是这样子。佛告诉我们,三大阿僧只劫无始无明习气断尽,就证得妙觉果位,妙觉果位回常寂光,实报土没有了。你成佛了,你的实报土没有了,他的实报土还在,不是同时成佛,哪个成佛哪个离开。就像在学校念书毕业了,今年这班毕业离开学校,这学校就没有了。中学毕业升大学,大学毕业升研究所,就是这么个意思。学校还在不在?还在。为什么?还有不少学生还没毕业,年年有离开的,年年有初进去的。所以它的现象是相续相,永远是个相续相,相续里面又有不断常的意思在里头。在十法界里面相续相很明显,不断常看不到,为什么看不到?因为有识变,十法界里面的众生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所以念念都在变,没有不断常。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就是断,前念灭、后念生,它怎么不断?只是它的速度太快,我们没有看到它的变化,实际上它真的在变化。
「可见今之经文,所云常然等,即本性常、凝然常也。」这是真的,四土没有例外的,四土皆如,四土皆是,不离本性,本性常,它当然也常,所以是讲的法身,讲的自性。法身包括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现象,没有一桩漏掉的,大而虚空法界,小而微尘、微点,都是心现识变的,所以本性常,这全都包括了。「所云常然等,即本性常、凝然常也,法身也,自性也。是故常然,无衰变也」。衰变的现象在极乐世界看不到,不但报土看不到,同居土、方便土因为弥陀四十八愿威神的加持,它也见不到。
我们看底下一段,「望西设问曰」,这是望西大师假设一个问答,来帮助我们断疑生信。「既是修因感果之土」,极乐世界也是修因感土,本来没有,是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极乐世界是四十八大愿之所感,从自性里面现出来,这个情形「而亦有始」,不能说它是无始,它有始,「宁容得言非因非果凝然常耶」?怎么能够说非因非果凝然常?这个话好像是有矛盾,讲不通。「复自答曰」,还是他老人家自己回答。「若得始觉,还同本觉」,这个经上有,佛常说始本不二,始觉就是本觉,你这一念觉悟,一念觉悟就是本觉。迷是妄的,本觉没有生灭,迷的时候不是没有,迷的时候有,有,没有感觉得它有。所以佛在经上说了这么个名词,这名词都是假设的,「迷失自性」,你迷了把自性丢掉,这是假设的这句话。迷是真的,自性丢掉了不是真的,自性还在,在,为什么说丢掉?因为你不认识它,自性这个时候没起作用、不起作用,所以虽有等於失掉一样,是这么个意思,不是真的失掉。有得有失就不是真的,真的决定是离开二边,我们今天讲相对的,有真、有妄,有觉、有迷全是对立的,都不是真的。《老子》说得好,「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地方所讲的「建立常然」,这句话就讲不通了。建立常然,本来就是这样的,十法界众生没见到,没有体会到。如果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离开十法界,你就见到。见到不是生,没见到不是灭,它没有生灭。
「修因感果」,大乘教里面这么多人修行,感果就是证果。证果的时候证得什么?见到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像能大师所说的,「不生不灭、本自清净、能生万法」。虽生万法,还是「无为凝然」,这妙!底下说,「则本觉理。始觉究竟,无非本觉。」初住菩萨自觉了,始觉;妙觉果位上,究竟觉。没有证得究竟觉,好像是两桩事情,证得究竟觉的时候知道是一桩事情。究竟觉是什么?原来就是始觉,始觉就是究竟觉,始本不二。所以始觉究竟,无非本觉。「如《释大衍论》云:若得始觉,还同本觉。谈能证曰(谈到能证之时曰):虽似有始,至所证时,始本不二,本有常住」。这个几句话很重要,事就在眼前,从早晨起床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合了眼睛,始本不二都在眼前,从来没离开过。我没有离开它,它也没有离开我,关系太亲密,永远离不开,如影随形,刹那不舍,始本是一不是二。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除了自性之外别无一物。为什么?一切物全是幻化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句真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破了,自然就放下;我看破了,我放不下,章嘉大师说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假是说什么?假说看破,你没有看破,为什么?真看破就真放下,说看破还没有放下,你没看破。说真放下还没看破,有,真看破不可能不放下,放下就契入,契入什么?证得,证得这个境界圆满成佛了。
「望西末后数语宜著眼」,叫我们不能够轻易的放过,这地方要特别注意,他讲得太好。一个人修学如果没有到这个境界,这个话说不出来的,这真的是有修有证之人,为我们道破。「谈者,说也。至者,到也。在有说有证之日,虽似有始,当到家时」,这个到家「即至有所证时」,你到有所证,这时候是什么样子?「言语道断,一切不二,本有常住」。在此地,祖师大德们把开悟这个时候的状况为我们说出来,这意思是说在有说有证之日,这个时候虽似有始,好像是有开始,当到家时,就是你证入的时候,你一证得的时候始本就融合在一起,决定分不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境界,我们想想什么境界?不但是说不得,连想也不能想。把言语断了,把心思也断了,这个时候万法不二,本有常住。所有一切万法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而且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是清净的,从来没染污过。为什么?自性本来如是,自性本自清净。现在所讲的染污,所讲的不平,就是有高下、有对立、有冲突,这些全是从妄想执著里头变出来的。现在叫你言语道断、一切不二,你去找执著,你去找分别,你去找我,你去找他,全找不到!在不在?没有一个不在,就是找不到它,没有一个不在,妙。为什么?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都是从这一体而生而现,万法消归自性这就不二。这个时候你真正彻底明白了,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是实报土的人知道,常寂光土的人证入。用我们现在的比喻话来说,实报土的人在搞佛学,常寂光的时候学佛,契入了,完全得到佛法的受用,也就是性德的受用。以上这些都是望西开示的引申。
「此下复据密部《大乘密严经》云」,我们从不同宗派的经论学习之后,才晓得万法原来是一体。佛菩萨大慈大悲恒顺众生,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烦恼习气不相同,所以修学也不能用同一个方法,同一个方法不能度一切根性的人。所以佛是应以什么身说法就现什么身,哪个方法能叫你破迷开悟,佛家的术语叫度机,都是引导你,引导你开悟。不是引导别的,引导你在理上或者是事上豁然大悟,明心见性,功德就圆满。我们功德圆满就教学毕业,老师不必再教,学生也不必再学,圆满了,师生都得大圆满。所以密部是另一类的根机,目标呢?还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你看真叫「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怎么说都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大乘佛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本师阿弥陀佛,密宗也不例外,密部就是密宗。看《密严经》上说的,「佛已超过彼,而依密严住。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又云: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如无为性不同微尘,此密严中诸佛菩萨,并余国土来此会者,皆如涅槃。」密宗到最后还是归净土,方向、目标一致,方法不相同。好比我们今天去旅行,我们的目标相同,我们的方向相同,我们各人所用的交通工具不同,最后不管是早到、是后到,都到达同个地点,就是这么个道理。千经万论无量法门都是为这桩大事,往生净土是我们一生无比殊胜的大事因缘。经上这首偈子非常明显,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的超过十方一切诸佛,这句是赞叹。而依密严住,这个地方说的密严,就是前面我们讲的本性常、凝然常,大乘教里面常讲「常住真心」,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前两句是从自性理体上说,后面两句是从事相上说,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密严即是极乐。
「又云: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前面佛已超过彼是正报,这个地方再说净土超诸佛国是依报,依正都超越。「如无为性」,这一句显示出极乐世界是法性土,是法性身,如无为性。「不同微尘」,微尘是法相,十方世界依正的果报都从相上说,法相上讲的,法相,高等的能够看到凝然常、本性常。十法界依正庄严,理上讲是本性常,相上说它是相续常,常然不变,理事都有这个现象。所以极乐世界不同微尘,确确实实是法性土,是法性身。「此密严中诸佛菩萨,并余国土来此会者,皆如涅槃。」此会是阿弥陀佛之会,你见到阿弥陀佛,你就是阿弥陀佛这一会的会员,弥陀是会主,你是会员,你所入的境界就跟大乘菩萨入大般涅槃没两样。在《华严经》里面,入大涅槃就是入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真正的永脱十法界,证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种不退转你同时证得。
《密严经》也是这个说法,「《密严经疏》云:如无为者,密严土者,即是诸佛他受用土。於法性土,以悲愿力建立故。此净土如法性土,离无常过。以是故说,如无为性。」密严土是密宗说的,在显宗就叫法性土,密严跟法性是一不是二,即是诸佛他受用土。诸佛如来自受用土在哪里?跟诸位说,自受用土在常寂光。常寂光净土,实报土的菩萨受用不到,为什么?无始无明的习气在做障碍。其他的障碍没有,不障碍他自行化他,不障碍,只障碍自性的常寂光,他还不能得受用。必须无明习气断尽,等觉还有一品,断掉之后就断尽,断尽就不是等觉菩萨,我们称他为妙觉佛果,究竟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只有这一个位次,这个位次是平等的。实报土里面法身菩萨无明断尽,但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大家厚薄不一样,所以还不能说平等。他们确实也是证得法性身,住法性土,但不是究竟圆满。所以诸佛如来去教化这些菩萨,就法身菩萨,他要在实报土现身,还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在实报土里面,现实报土菩萨一样的身相、一样的生活环境,他是完全从自性所现的,没有识变。所以说於法性土,以悲愿力建立故,帮助实报土的法身大士证得究竟圆满的果德。所以此净土如法性土,离无常过,离无常就是真常,就是前面讲的凝然常,这是性德。圆满的显出法身菩萨的受用,跟究竟果佛住常寂光里,只是一个有相,一个没有相,常寂光里头没有相,实报土里头有相,除这个之外几乎没有两样。现相是为他受用,不是为自受用,以是故说如无为性,无为性是真性。
「又云:今此密严藏,但於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故非微尘成」。这个意思很深,因为所有一切世界都是心现识变的,物质现象之存在,不存在实报土。为什么?实报土里头没有阿赖耶了,没有阿赖耶就没有物质现象。但是实报土有相,这个地方给我们说清楚,有相不是物质现象,这个不可思议。相从哪里来的?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故非微尘成。微尘成就是一合相,《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一就是微尘,所有现象都是这微尘组成的。在过去我们用科学家的术语,就是这些微尘集合成为粒子、原子,由许许多多原子聚集在一起,排列成不同的方程式,这就成为种种物质的原始现象。但是实报土它不是物质现象现的,因为它没有阿赖耶,也就是说它没有物质,它也没有精神,它不是物质与精神,它不是这个东西。它是什么?这里讲得清楚,这句话非常重要,是清净如来藏心所现的,它只有心现,没有识变。心现这个现象不是微尘聚,不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合相」,这就很难懂。这个道理确实很深,事理很不容易体会,不是物质怎么能现相?我们对於《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所现的有自然现象、有精神现象、有物质现象,我们能体会心现识变,识变拿了之后我们就觉得很茫然。这个现象只有心现,没有识变,它跟清净如来藏心相应,它跟八识不相应。我们要问,弥勒菩萨所说「心有所念」,这最微细的念头,「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是阿赖耶的作用。在十法界里面没有问题,现在的物理学家已经接触到这个边缘。可是自性这个边缘,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用意识心决定缘不到。佛只说一句话,「唯证方知」,怎么个证法?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就证得。所以实报土的依正庄严不可思议,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
「依上经疏,极乐乃如来妙心之所现,法性妙土之所成,非如其它世界乃微尘聚集之一合相」。这《金刚经》上讲的,这句话说得好,说得太好了,这句话很深,义理非常之深,微妙至极。如来妙心,法性妙土,说的话是不一样,事是一样的。大乘教常讲「法性身、法性土」,又说了一句话,「身土不二」,有身、有土,身土不二。自性没有办法想,不能想,你想都叫妄想,你决定想不出。对於佛在经教里头,像古来祖师大德所说,唯有仰信,仰是敬仰,我对佛恭敬、真诚恭敬,对法真诚恭敬,佛所说的,我一点不怀疑,我相信,可是自己没证得。佛给我们透出这个信息,就是给我们的方向,给我们的目标,我要把方向、目标立定在哪里?明心见性。到什么时候我见到如来妙心,见到法性妙土,这就入妙觉位,从等觉超升到妙觉位。《金刚经》上所说的,微尘聚集的「一合相」,这是十方诸佛刹土,我们今天居住的地球,用《金刚经》来解释,一点问题都没有。
下面再给我们讲微尘,「微尘者,非指尘埃」,尘埃太大了,尘埃是什么?空中飘的这些微尘。我们肉眼可以看见,最明显的看见,是有一道阳光外面照进来,你看那个阳光里面的微尘,那叫尘埃。所以我们呼吸,空气里有尘埃,我们自己不知道,戴个口罩就是防止尘埃。防止大的,小的还防止不住,那个口罩还是有洞,很小的尘埃它就进来,大的拦住了。这个微尘不是指尘埃,「乃组成物质小而又小之粒子」。念老他是学科学的,他在此地告诉我们,「前所知者电子为最小」,这以前科学家讲的电子是最小,原子很大,原子是原子核跟电子组成的,电子是最小。「今已发现更有小於电子者,暂名夸克。现科学家亦知夸克亦非最小,此小而又小者亦不可穷尽」。科学技术,这是高倍的显微镜不断在进步,逐渐会发现更小的东西。他底下有个括弧说,「自一九八0年后,科学家发现微中子」,这就是量子力学,「它在空间所占之区域,只等於一个电子一百亿分之一」,这就是量子、小光子,「彼等弥漫於太空之中。微中子能穿透十亿公里厚之铝板或钢板,如穿薄雾」。十亿公里厚的铝板或者是钢板,我们没法子想像,它能够自动穿透,这是物理的世界,彼等弥漫於太空之中。「如是小而又小之粒子,即是微尘之义」。
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这微尘,也用比喻说,佛经上的说法,佛是用牛毛尘开始,牛的毛很粗,这个牛毛的尖端,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尘土,在它的尖端上很稳当,它不会掉下来,这叫牛毛尘。把牛毛尘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尘,羊毛比牛毛要细。羊毛尘七分之一是兔毛尘,兔毛就更细了,中国人用毛笔写字,有羊毫、有兔毫,兔毫更细。兔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尘,那很小了,水有密度,但是它有空隙,它在水里面可以自由活动没障碍。水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这个地方讲的钢板、铝板是金属,金属也有空隙,这一粒尘土在里面走来走去没有障碍。就像他此地讲的,这个微中子能穿透十亿公里厚的金属板,佛讲到这个地方叫微尘,佛法里面叫微尘。微尘还可以分,微尘再分为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色聚极微还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那个不能再分,分就没有了,所以它又叫邻虚尘,跟虚空好像是边界,再一分就变成虚空。佛是用这个方法。所以今天科学家发现的微中子,到底是佛说的微尘,还是佛说的色聚极微,或者是极微之微,很难讲。佛经里面所讲的极微之微是不能再分,能再分的不是极微之微。你看看微中子,等於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那么小。
下面说,「今经谓:极乐与密严,皆非如是粒子之所成。」粒子是阿赖耶的境界相,心念是转相,能量是业相,这是看到阿赖耶。这个经上讲极乐跟密严皆非如是粒子之所成。「举体是如来妙心,是当人自性,故不生不灭,无衰无变,凝然常住,如无为性。」这是确确实实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无法想像,也不能勉强用现在科学来对比。为什么?科学到现在并没有定论,再过几年又发现比这个更小的。佛讲的极微之微是讲到极限,什么时候科学证明这个物质现象到极微之微,就是决定不能再分,就是如来所说的极微之微;只要还能分的,那都不是的。末后这个结语说得好,极乐、密严举体是如来妙心,是当人自性,如来妙心跟当人自性是一不是二。当人自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心,不是别的。就是中峰禅师在《系念法事》里面所说的,「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不生不灭、无衰无变、凝然常住,这凝然常。这是阿弥陀佛、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里面的现象,我们只能用一个自然现象来形容它。实报土里头有依正庄严,但决定不能用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概念去看它,那你就看错了。必须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你才彻底明了,没有做到转识成智你对它无法了解,这是佛经上所说的「唯证方知」。怎么说对我们都隔一层,这一层是什么?这一层就是八识,我们没离开八识,所以总是隔著一层。
再看下面一段经文,这段经文是讲净心,前面讲净土是依报,讲净心是正报。请看经文:
【於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这段话非常重要,佛知、佛见、佛行,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全在这三行之中,非常不可思议,字字句句都是我们现前修学的最高指导原则。第一句总标,「於无量劫,积植德行」。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本品初段明庄严净土,此下三段表严净自心」。前面所说的是极乐世界的环境,往下这三段是极乐世界的居民。为什么极乐世界那么好?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提醒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又常讲「境随心转」,境就是境界。我们常常把身当作正报,错了,身不是正报,身还是依报,依报跟正报最密切的这个部分,它还是依报,它不是正报。正报是什么?正报是你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能转,连我们的身体都是所转。你看相随心转,体质随心转,我们心理健康,我们这个身体就健康,我们的相貌就圆满;心要是不健康,我们相貌就不圆满,身体就有欠缺。你看这段经文,前面两句这总标,「於无量劫,积植德行」,要积德,植德是修,植是修的意思,要修德行。不是短时间,无量劫修积功德,这才是严净自心,这正报。「盖心土不二,心净则佛土净也」。前面是土净,土净从哪里来的?心净。心要是不净,居住的环境就不清净;心要是清净,居住的环境自然清净。
於是我们在这里就明白了,在古时候修行人,心都清净,住在深山,住在高原,冬天寒冷,他们身体健康,没有障碍他们的起居活动。零下十几度、几十度,他们穿的衣服并不很厚,在冰天雪地底下照样活动。我们看到很多记载,一般人做不到,他为什么能做到?他们有清净心,他们有平等心、有真诚心、有慈悲心,这些心放出来的能量是我们一般人无法想像的,他们能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好像一个发电机一样。他们能做到,难道我们不能做到吗?我们也能,问题是我们不懂方法。根本的问题呢?是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里妄念太多,定不下来。想想佛在《遗教经》里面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句话多重要。所以经教里面佛菩萨说,祖师大德常常提示我们,一心念佛,无事不办。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遇到任何困难,只要你一心念佛,困难就解决。困难里头最严重的无过於生死,我们遇到生死关头的时候,你要记住一心念佛,眼前的困难就能解决。如果我们的寿命到了,你就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回极乐世界去。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业缘还未了,阿弥陀佛帮助我们了愿,秘诀没有别的,就是一心专念,你要记住!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开示要牢牢记住,要时时刻刻用上,你就没有白学,「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切时一切处无不如是,都要能把这学会,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六根不再向外面攀缘,你真这样做,佛菩萨就照顾你;你不肯这样做,你自己还有很多主意,还有很多办法,佛菩萨就不管你。为什么?你自己有办法,自己有主意。如果自己真的一切放下,我就一心念佛,这些拉杂事情,阿弥陀佛就要管了,他就得来替你办。我们办有障难,他办没有困难,只要一心就能把事情办好。
下面念老的解释先解释劫,无量劫,「劫者,表极长难喻之时间。无量劫者,表劫数又无量,此乃无量之极长之时。故其时间,无法称说,不可计量。以表修行久远」。「於无量劫」,这一句是说明修学的时间太久、太远了,没有办法来说明。「行者,身口意之造作。」身是一举一动,口里面是言语,意里头是念头,造作再多不超过这三个范围。所以用身口意就把造作无量无边的业习全部都包括在其中,统统包括了,这行这个字。「德行者,所成之善谓为德,能成之道谓为行。」德行两个字都解释出来,一个是成善,一个是成道,善跟道是身口意三业当中都有。思想善,在佛法里面就是十善,心里常常念著十善是意业,你是在修德;言语上与十善相应,是口善,口业在积德;身体一切造作与十善业道相应,身的行为善。十善业道,身十善、口十善、意十善,这就变成三十,现前三十、过去三十、未来三十,这九十,加上根本的十条戒,一百了,至少百善,这是学佛人不能离开的。一切时一切处能如是思惟、如是言行,这叫「积植德行」;天天要积,时时要积,「於无量劫」。
「故德行指功德与行业,又指具足功德之行。」功德跟福德不一样,但是诸位要知道,功德里头决定有福德,福德里头未必有功德,功德胜於福德,功德的德是性德,肯定与性德相应的。身语意都在德上行,这叫行道,或者叫修道。下面德行合起来说,「所成之善谓为德,能成之道谓为行,故德行指功德与行业,又指具足功德之行,即戒定慧三无漏学与六度也。」这讲得很具体,戒定慧是总纲领,叫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为什么称烦恼作漏?因为烦恼能把我们自性里面的功德全失掉,就好像一个茶杯,茶杯底下有个洞,装上茶水全漏掉了。我们自性里面的功德,怎么修好像都没有成就,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有烦恼、你有习气,统统漏掉。经上最明显的比喻叫「火烧功德林」,做了多少好事,一发脾气、一骂人,功德全没有了。功德是没有了,福德有,福德瞋恨之火烧不掉,功德一烧就没有了。修功德不容易,修福德容易,来生有福报。功德是什么?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所以难。功德跟福德的区别,我们不能不知道。戒定慧叫三无漏学,总纲领、总原则,六度是菩萨修的。
「又《会疏》云:行谓行业,三业所作。德谓福德,行之所感。」《会疏》解释也很好,行是行业,业是造作,这三种造作,起心动念是意的造作,言语是口的造作,身体动作是身的造作,所以叫三业所作,这叫行业。德是福德,我造作的好事,多福德;我造作的恶事,那就不是福德,那是灾祸。所以中国文字你看,福跟祸,灾祸,这个字的形状很接近,让我们在文字当中就提醒自己,到底是福、是祸,你得看清楚,不要把祸看成福,不能把福看成祸,祸福的样子非常非常接近。这是行之所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相应的,这种三业的行为感得的是福德;反过来,与心性不相应的,三业所为所感得的就是灾祸,就不是福德。
「又非朝夕所得,故云积植。积者积累,如点滴所聚。植者培植,似育苗成林。经时久远,不可计称,故云无量劫也。」这跟我们解释积,一点一滴累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要积累净业。大家都知道,现在全世界灾难频繁,有同修传递我的信息要我讲观音三经。为什么?求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灾难就在现前。我们这一次把《华严经》停下来,讲《无量寿经》,跟他的意思完全相同。灌顶法师告诉我们,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遇到极重的灾难,所有一切经教、忏仪都失效,最后还有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能解决,我们相不相信?相信。为什么?我们看到《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看到黄念老这样详细的注解,我们每读一遍无量的欢喜。这个法门、这个经典,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化解一切灾难。观音三经,我们希望电视能够重播,三经我过去都讲过。因为现在再讲要费时间,我们《无量寿经》又要中断,至少《无量寿经》讲圆满。同时讲就分心了,於自於他都不相应。我们要记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能得佛法真实利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